大河岸镇的历史名人
王葆心(1867—1944),字季芗,号晦堂,罗田大河岸古楼冲人。自幼勤奋好学,成年入黄州经心书院读书,府考以经学第一名录取秀才,后入两湖书院深造。1890年起,先后受聘为潜江传经书院、黄梅调梅书院、罗田义川书院院长。1903年乡试中第三名举人,拣到知县。光绪三十三年举贡考试名列第一,不久,调往京都任学部总务司行走,兼图书馆编纂,后任学部主事,并被礼部聘为礼学馆纂修。
清光绪十六年(1890)起,先后受聘为潜江传经书院和黄梅调梅书院、罗田义川书院院长。光绪二十九年乡试中第3名举人,拣到知县。光绪33年举贡考试名列第一,不久,调往京都就任学部总务司行走,兼图书馆编纂,后就任学部主事,并被礼部聘为礼学馆纂修。其间,因为目击清政府腐败,外侮凌逼,发愤撰《宋季淮西六寨纪事》和《圻黄四十八寨纪事》(后增订为《明季江淮七十二寨纪事》),搜遗辑铁,将宋明末季楚东人民不畏强暴和抗拒侵略的壮烈故事,整理成为眉目清豁和情节生动的史著,用以补正史缺失、宣扬民族气节、鼓舞人民抵御外侮。民国元年(1912)担任湖南省官书报局总纂,继任北京图书馆总纂。民国十一年南旋,就任湖北国学馆馆长和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及武汉大学教授。民国二十一年,及就任湖北通志馆筹备主任兼总纂。广搜博览全国志书达1400余卷,把将所载内容同有关历史地理资料查对考证,辨抄袭和证谬误、审体例、寻因革,找出其中融会贯通的脉络和体例变革的原因和切实可行的经验,撰写为《方志学发微》一书。成书前,先撰写《重修湖北通志条本》一卷问世,为当时修湖北志方案。民国二十三年至民国二十五年间,因为日本侵略军进逼华北,平津危急、为抢修湖北通志所需材料,曾2次北上,第3次在北平选抄材料时,“七七事变”发生,北平沦陷,就携带手抄稿,备历艰辛、间道返汉。是年退居罗田故里,担任罗田县志馆馆长。主纂《重修罗田县志》,并以《发挥初期异同荟笺》等著作,抒发自己对侵略者仇恨。民国三十三年,为了进一步了解宋朝末季楚东义民抗暴保乡用兵之地理形势,抱病前往天堂寨实地考察。因为过度劳累,归家半个月,卧床不起、时年77岁。 万密斋(1499—1582),字事,名全。湖北省罗田县大河岸人,明代著名医学家,被国家中医管理局评定为明清时期30位著名的医学家之一。他治学严谨,医德高尚,行医五十年,以儿科、妇科、痘诊科享有盛誉,在养生保健理论和实践方面独树一帜,誉满鄂、豫、皖、赣,名噪明隆庆万历年间,后被康熙皇帝嘉封为“医圣”。所著《万密斋医学全书》对临床医学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子目有《万氏儿科》、《妇科发挥》等10种,108卷。其专著《养生四要》对养生保健、预防疾病、优生优育等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他提出的“寡欲、慎动、法时、却疾”的养生理论不仅要比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心理平衡、营养均衡、适当运动、戒烟限酒”的养生理念早几百年,而且内涵更全面、更先进、更科学,为“中华养生第一人”。
万原是个廪生,科场不得志后,就决心学医。由于他家世代以“医药济世”,医学有深厚的家学渊源,再加上本
万密斋简介
人刻苦钻研,勤于总结临床经验,因而他的医学造诣很深,尤精于切脉、望色,一些疑难病经他诊断,便能明确辩证。特别是对儿科、妇科、内科杂病有精深的研究。在儿科方面,他在家传的十三方基础上归纳出小儿三种病因,提出不滥吃药,以预防为主的方针,颇有创见。在妇科方面,他阐明妇女生理、病理特点,指出以培补气血、调解脾胃的见解,这在中医妇科史上有深刻的影响。他发明的“万氏牛清心丸”,至今仍是治小儿急惊风的良药。
万全治病,除承继家学外,更以《内》《难》为本,精研《脉经》《本草》,博彩仲景、河间、东垣、丹溪诸家之说,兼通内、妇、儿科及养生之学,医术日精,噪闻于隆庆万历年间。行医足迹遍及、罗田、蕲水、营山、麻城、黄冈,远至武昌、郧阳等地,活人甚众。万事不仅医术精湛,医德亦十分高尚。他痛斥庸医误人,反对巫医惑乱,奉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视人之子如己之子”,治病不记嫌隙宿怨,不论贫富贵贱,同情劳苦,施医赠药,深受民众爱戴。
县、府、布政使司乃至巡抚,各级地方官亦常邀请他治病,曾两获知县和布政使赠予的“儒医”匾额。临证之余,勤于著述,今所传世的著作大部分是他晚年完成的。万全虽然于早年弃举从医,但对儒学的崇奉并未稍减。他多次开办学馆,教授生徒,至老不辍。他还撰著了许多儒学著作,自称“自经书子史律历,以逮百家,各有著述”。惜其儒学著作均不见传。万全家学渊源,很早就以理论结合实际的钻研《内》《难》经典,博极各家之说,具有深厚的儒学功底是促成他取得医学成就的重要条件。
他重视祖国医学遗产,但不拘泥守旧,而注重于具体分析病情,灵活运用古方。他写的诊断书,言简意明,
万密斋著作
所开药方,药少而疗效好,创造了不少起死回生的奇迹,因而被当时人们称为“神医”。
万密斋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总结和整理了祖辈和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写出了数十卷很有价值的医书。每写一卷,他的弟子就辗转传达室抄,流行全国各地。其著作已印行的有《万氏家传育婴秘诀》、《万氏家传广嗣纪要》、《万氏家传妇女科》、《万氏家传痘疹必法》、《万氏家传伤寒摘锦》、《万氏家传保命歌括》、《万氏家传幼科发挥》、《万氏家传玉痘疹》等十部。这些书均收入《四库全书》,颁行天下。据《万氏家谱》记载,还有三十七种抄本未付印,现除《万氏秘传外科》和《万氏家传点点经》两部外,余均已失传。
晏氏宗谱堂号
目前收集到晏氏宗谱、族谱、家乘等谱牒的堂号有:《太原堂》、《青齐堂》、《显齐堂》、《德彝堂》、《善交堂》、《久敬堂》、《衮绣堂》、《姜桂堂》、《敦本堂》、《一本堂》、《修叙堂》、《阁叙堂》、《丛品堂》、《萃美堂》、《承先堂》、《象贯堂》、《叙论堂》、《齐郡堂》、《东海堂》、《济阳堂》、《齐敬堂》、《三鳝堂》、《廉俭堂》、《齐国堂》、《义和堂》等堂号。为便于晏氏宗亲根据各分支宗谱堂号,寻根问祖提供参考。《善交堂》、《久敬堂》取意于孔子对平仲公之赞誉;《廉俭堂》取意于平仲公之俭朴品质;《三鳝堂》取意于平仲公自诩“吾家三宝”也。其它堂号,或取意于同叔公之高风亮节与政绩,或取意于敦复公之刚直;或取意于宋仁宗至高宗年间数代帝王对晏氏诸贤相之褒奖。
(1)《太原堂》依据《世本》和《左传》记载顼颛|帝封地今山东曲府。顼颛|帝孙、晏氏始祖陆终封地于山东邾邱,古地理记载《太原》在今山东。湖南岳阳(巴陵)民国十三年(一九二四年)晏中权纂修《晏氏家谱》堂号为《太原堂》。岳阳县公田麻塘《晏氏太原堂族谱》全卷
(2)《青齐堂》是依据齐国青州、唐朝末年墉公是青州人,唐僖宗朝官、当朝进士迁任江西筠州观察判院,是江西晏氏鼻祖,因此得名。江西省修水县白沙岭镇《分甯晏氏家乘》记载有《太原堂》、《青齐堂》堂号和江西晏氏鼻祖墉公有关。
(3)湖南岳阳(巴陵)民国十九年(一九三零年)晏礼臣等纂修《晏氏家谱》堂号为《显齐堂》。
(4)江西省萍乡市,民国廿十六年(一九三七年)《插岭晏氏五修家谱》,堂号为《德彝堂》。
(5)《善交堂》是根据孔子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而得名。湖北省汉川市;洪湖市汊河镇晏坊;仙桃市西流河镇;监利县新沟镇晏桥村、铁前村;武汉市蔡甸区大军山;云梦县;安徽省灵壁县晏路乡;江苏盐城阜宁等地《晏氏宗谱》堂号均为《善交堂》。
(6)《久敬堂》是根据孔子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而得名。广西玉林、湖南新化县晏氏与广西玉林晏氏同根同宗,同出于江西省新余市,庚公《玉浪谱》支;湖北孝感市棚兴乡晏家大寨、晏家水寨等十八处;肖家港镇肖家港栗树湾、官家河等五处;小河镇的晏家咀等;孝感市书院街晏家大塘;孝昌县晏家河;黄州市团风县;长阳县;麻城市关厢晏家垸;随州万河;湖南新化县;湖南隆回县;常宁县;茶陵县;安徽巢湖市含山县;江苏灌南县;六枝特区等处《晏氏宗谱》均为《久敬堂》。
(7)《衮绣堂》的含义:古代天子祭祀时所穿的绣有龙形的礼服。《说文衣部》“衮,天子享先王卷龙绣于下幅,一龙幅阿上乡”。郑象注云:“衮,龙衣也。”
《衮绣堂》系南宋晏敦复抗金反秦桧投降派有功。南宋皇帝赐横匾《衮绣堂》和楹联:“狐裘风不改姜桂性犹存。”今江苏仪征市陈家塘晚清浙江巡抚、广东巡抚、两广都督、江北团练大臣左副都御史。晏端书其谪裔在台湾省、台北市晏氏宗亲会常务副理事长晏天任先生寄来的《晏氏宗谱》,系江西临川市晏氏分支,堂号为《衮绣堂》。阳新县枫林镇《晏氏衮绣堂家谱》;内江《晏氏衮绣堂家乘》综合卷;仪征市《晏氏衮绣堂家谱》
(8)鄂州泽林镇文山公之子明四公支谱为《姜桂堂》(1900年宗谱七卷)。宜春市霞坊、大锡、《晏氏姜桂堂宗谱》;罗田《晏氏姜桂堂家谱》;金寨县《晏氏姜桂堂家谱》
(9)大冶县金山店镇锡山村文山公之子明七公支谱为《敦本堂》(1867年宗谱七卷)。新余市冲溪明公支《晏氏敦本堂宗谱》;云阳县、开县《晏氏敦本堂宗谱》
(10)江西省宜春市《洖溪晏氏族谱》,堂号为《一本堂》,第五卷记载湖南益阳市晏氏公支。
(11)江西省上高县天山村《晏氏宗谱》,堂号为《修叙堂》。首卷历代世系,从神农氏、姜太公、晏弱、晏婴至墉公。
(12)江西省上高县《锺溪晏氏族谱》,清宣统元年(一九零九年)续谱,堂号为《阁叙堂》。
(13)萍乡市《晏氏丛品堂家乘》
(14)高安市《晏氏萃美堂宗谱》
(15)分宜县杨桥西田村《晏氏承先堂宗谱》
(16)吉水县白沙镇罗陂《晏氏象贯堂宗谱》
(17)丰城市石滩镇湖山村晏家《晏氏叙论堂族谱》
(18)樟树市经楼镇江背沿园晏村《回冈晏氏齐郡堂族谱》
(19)宣恩《晏氏东海堂宗谱》首卷;建始县《晏氏东海堂宗谱》;陕西安康也有用《东海堂》
(20)石首市《晏氏济阳堂宗谱》;湘潭《晏氏济阳堂宗谱》
(21)宿迁市沐阳县《晏氏齐敬堂家谱》
(22)光山、新县《晏氏三鳝堂宗谱》
(23)《廉俭堂》
(24)《齐国堂》
(25)《义和堂》
历史来源
1、来自姜姓,以易为氏。武王伐纣时,姜尚担任统兵的军师,协助武王取得了胜利,赢得了武王的信任。封他于齐。后来又封他的子孙于易地,这一部分姜尚的后代于是以地名作为姓氏,为易姓。这就是河北易氏的由来。
2、出自齐大夫易牙之后,以先人的名字作为姓氏。春秋时有齐王的宠臣壅巫,字牙,因采食于易邑,也叫易牙。此人精于烹调技术,但性善逢迎,存有野心。管仲死时曾说易牙“杀子适君”,违反人情,不可重用,但齐王不听。管仲死后,易牙与竖刁、开方共同专权,齐王病了以后,他们趁机作乱,杀掉大批官吏,并将太子赶出皇宫,立公子无亏为国君。后来被其他的大臣所杀。易牙的子孙以易为姓称易氏。是为山东易氏。
3、出自姜太公后裔,以封邑名为氏。据《姓氏考略》所载,姜太公后裔有被封于易州(今河北省易县一带),且以封邑为氏,称为易姓。是为河北易姓。
4、出自以地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古有易州(今河北省易县),州人以地为氏,称为易姓。
5、出自少数民族源流有易姓。彝、水、苗、土家、纳西等族均有易姓。
得姓始祖
吕尚。吕尚,字子牙,后人称姜子牙,周朝初年,为姜姓部落族长。武王伐纣时,吕尚统兵在牧野(今河南省淇县西南)之战中大败商纣,为灭商建周第一功臣,被武王尊为“尚父”,封于齐国,授以征讨五侯九伯的特权,位列其他封国之上。吕尚后人有被封于易地,且以封邑为氏者,遂为易姓。吕尚因其德高望重,深受子孙敬仰而被视为易姓始祖
姓氏分布
易氏的发源地主要是河北和山东。易氏的早期情况,缺乏史料,直到三国时期才有了一些零星的记载:三国时期有雍州刺史,魏郡人;西晋有舂陵令易雄,浏阳人;前凉有将军易挺;唐代有大理评事易重,并在当地安家。由此可知,易氏三国至唐代分布于今河北、湖南、甘肃、江西的一些地方。从宋代开始,见于史册的易姓逐渐增多。北宋有画家易元吉,长沙人;宋太宗时有大理丞易延庆;元代时有易炳文,襄阳人。可见易姓在宋元时期还分布于今山西、广东、山东、湖北等地。明代有易节,万载人,永乐进士;学者易翼之,腾越人;易元贞,桂林人,官至崇阳令;易时中,晋江人。这说明易氏在明代已有迁如今贵州、云南、广西、福建者。
清朝至现代,易氏主要是在江南发展繁衍。新加坡有易姓华侨。
郡望堂号
1、郡望
济阳郡:晋惠帝时分陈留置郡,治所在济阳。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
太原郡:战国时秦庄襄王四年置郡,治所在晋阳。秦时相当于今山西五台山、霍山以北等地区。北魏时相当于今阳曲,交城、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2、堂号
主要有纯孝堂、植栗堂:宋朝时,易延庆为奉礼郎,出任临淮县县令。后因父丧守墓而辞官,服满又任大理丞。后又因母丧回家葬母,他母亲生前爱吃栗子,于是他守墓时在母亲墓旁种了两棵栗子树,后来这两棵树竟然长在一起,成了连理。墓前又生出两棵灵芝。人们都说这是他的孝行感动了上天,称他为“纯孝先生”。
姓氏家谱
江苏:南通易氏三修宗谱四卷首一卷
江西:宜春霖田易氏宗谱七卷末一卷、宜春赤溪塘下易氏宗谱卷
湖北:宜昌县晓峰易氏家乘一卷
湖南:长沙易氏重修族谱九卷、长沙易氏家谱十七卷、宁乡易氏族谱卷、宁乡沩源易氏支谱卷、宁乡沩宁易氏支谱七卷、宁乡易堂铺易氏四世支谱十卷首一卷、攸县鸾山易氏三修族谱八卷、攸县鸾山易氏三修族谱六卷、湘潭易家塘易氏家谱十卷首一卷、湘乡易氏支谱六卷、湘乡易氏族谱不分卷、新化易氏四修宗谱卷
广东:古冈易氏世谱不分卷、鹤山易氏易氏前谱考证一卷、新会玉桥易氏族谱二十三卷、钟山易氏置谱牒不分卷、瓦锡田易氏家谱十卷首一卷、瓦锡田易氏续修家谱十四卷首一卷
历史名人
易 雄:东晋长沙浏阳(今属湖南省)人,官任舂陵令,曾从湘州刺史司马承起兵讨王敦,事败被俘,以不畏死难而扬名天下。
易 重:唐朝人,官至大理评事。时云其:“放里仙才若相问,一年攀折两重枝。”
易 充:分宜人,宋代学者,聪慧超群,年仅十六、七岁时即通《易》、《书》、《诗》,号“三经处士”,著有《中州文集》。
易 祓:长沙(今属湖南省)人,宋代淳熙年间进士第一,后官至南宋礼部尚书,著述甚丰。
易元吉:长沙(今属湖南省)人,北宋著名画家,工于花、石、禽、獐猿,亦精于花鸟瓜果,是徐熙、唐希雅的继承者。其作品有《猴猫图》、《聚猿图》、《花石珍禽图》等。
易延庆:上高(今属江西省)人,以荫为奉礼郎,知临淮县,宋太宗时升为大理丞。其人性至孝,以葬母去官,母生平嗜栗,乃植二栗于墓前,树长而连理,时称“纯孝先生”。
易绍宗:湖广攸县(今属湖北)人,明代洪武年间因军功授象山县钱仓防千户,后在建文三年(1401年)在与倭寇作战中丧身。
易翼之:腾越(今云南省腾冲)人,明代著名学者。正德中知长寿县,因与上司不和而隐归,著有《四书音义汇编》、《春秋经传汇编》、《古今诗评》等。
易元贞:明代桂林人,字正之,官崇阳令、平县令,为官清廉,性清介,尤恤孤弱,禁强御。暇日延诸生论道谈文。死后贫无以葬,人民为他举办葬礼,罢市相送。
易贞言:清代湘乡人,康熙年间诸生,著有《周易讲义》等。易宗涒清代著名学者,曾在乾隆年间举鸿博而名震京师,著作甚丰,有《性理精微》等存世。
易宗捃:清代学者,字公申,乾隆间举鸿博,名动京师。有《性理精微》等。
易佩绅:清代龙阳(今湖南省汉寿)人,官至江苏布政使。
易子需:广东省鹤山人,工于诗、词、书、画,尤精篆刻,曾与萧友梅合作新体乐歌。
易顺鼎:湖南省龙阳人,近代诗人。清光绪年间中举,官至广东钦廉道,后事袁世凯之子袁克文。除善作诗外,也作词及骈文,作品有《丁戊之间行卷》、《四魂集》等。易汉文:湖北礼山人,中国工农红军早期***,在甘肃古浪战斗中牺牲,年仅二十九岁。
易秀湘:江西人省,当代政治家。革命年代,历任红军指导员、 中央管理局局长、东北人民 商业部副部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 中央华南分局常委、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人民 副主席,中南行政委员会财经委员会副主任、 中央中南局委员等,参与领导广东和中南地区的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54年10月8日因病逝世。
宗族特征
1、易姓发源于北方,后称盛于南方,属典型南方姓氏。
2、易姓家规家训严明,子孙多恪守祖训,光耀千载。易姓名人中最流传久远的当数易延庆孝感动天的故事,后人据此以“纯孝”、“植栗”之堂号,“纯孝先生望重”之楹联训示子孙。
============================================================
易姓宗祠通用对联
〖易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宗开易地;
秀毓太原。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易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产芝庐墓;
攀桂仙才。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上高人易延庆,字馀庆,聪慧而博学,尤其长乎声律。初官临淮知县,乾德年间因父亲去世而在墓旁筑庐守孝,墓侧产灵芝。太宗时官大理丞,又因葬母而弃官。母亲生前喜欢吃栗子,他便在墓前种了两棵栗子树,树长大后结成连理。当时人称他为“纯孝先生”。下联典指易延庆的祖父易重,字鼎臣,唐末袁州宜春人,会昌年间参加进士考试,开始发榜时居第二,有人议论不公平,于是又进行复试,易重以状元及第。由于已离家六年,他即写了《寄宜阳兄弟》一诗寄回家,有“内庭再考称文异,圣主宣名奖艺奇。故里仙才若相问,一春攀得两重枝”句。官至大理评事。后因做官到上高,便在那里定居安家。
通经处士;
释褐状元。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说宋代分宜人易充,字正翁,幼年时就以聪明出类拔萃,十六七岁就博通《易》、《书》、《诗》,号称“三经处士”。在乡间教书,远近跟从他学习的人很多。著有《中州文集》。下联说南宋宁乡人易祓,字彦章,号山斋,淳熙年间状元,官至礼部尚书。著有《周礼周易总义》、《山斋集》等。释褐,脱去百姓的布衣换上官服。
一时师表;
三经处士。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易翼之知长寿县,与上官不合而归隐,为一时师表。下联典指宋易充,少年博通《易》、《诗》、《书》,人称“三经处士”。
-----------------------------------------------------------------
〖易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纯孝先生望重;
工诗状元名香。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上高人易延庆,以荫为奉礼郎,知临淮县,宋太宗时升为大理丞。其人性至孝,时称“纯孝先生”,守孝父墓侧而产紫芝。下联典指宋代长沙人易祓,淳熙年间进士第一,后官至南宋礼部尚书,著述甚丰。
-----------------------------------------------------------------
〖易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周易讲义留芳远;
性理精微播誉长。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康熙间诸生易贞言,字内美,湘乡人。有《周易讲义》等。下联典指清代学者易宗君,字公申,乾隆间举鸿博,名动京师。有《性理精微》等。
三经处士传名远;
二栗礼郎享誉高。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学者易充,字正翁,分宜人。年十六、七,博通易、书、诗,号“三经处士”。有《中洲文集》。下联典指宋代上高人易延庆事典。
德行称产芝孝子;
诗词为释褐状元。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上高人易延庆事典。下联典指宋代长沙人易祓事典。
-----------------------------------------------------------------
〖易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德行称产芝之孝子;
诗词为释褐之状元。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上高人易延庆事典。下联典指宋代长沙人易祓事典。
一点丹心,当年鄂潴成忠鬼;
千秋浩气,今日宜阳作正神。
——御赐浏阳太湖山忠愍侯易雄祠联
释褐本先声,遐溯名元理学;
产芝垂世德,勿忘孝子忠臣。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易氏宗祠联。上联典指南宋易祓事典。下联典指北宋易延庆事典。
中国人民 易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易耀彩少将
易耀彩(1916-1990),江西省泰和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由团转入中国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江西军区独立团排长,独立第5师15团政治处青年干事,红8军团第23师连政治指导员,军委一局二科科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8旅司令部作战科科长,晋察冀军区第34团营长、团长,晋冀察军区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张家口卫戍区司令部司令员,晋察冀野战军第3纵队8旅旅长、第7旅旅长,第19兵团63军副军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 海军基地司令员,1953年至1958年入苏联海军学院学习。回国后任海军潜艇学校校长,北海舰队第一副司令员、政治委员,海军军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是中国 第九届中央候补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 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0年10月3日因病逝世,终年74岁。
易氏繁衍中的盛衰历史
宋《百家姓》易氏位居339姓(40)。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在诸多姓氏中,李姓为最多,占汉族的79%,人数超过1亿。占汉族的1%以上的19大姓依次是李、王、张、刘、杨、陈、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而易氏为93位,人口不多。
易立姓开宗历史悠久,故必经历过盛衰。人口和人才是体现盛衰的重要标志。
唐代以前,易氏谱已无存,史籍也少记载,正史只有《晋书》(36、42)中,提到易恺和易揣两将,易雄列传(43)。不过由易水迁郡望太原和济阳,再迁江东。其后此数地易氏却无所闻,已体现几度盛衰。
汉代后定居长沙郡,部分再迁江西和鄂东,迄今已逾千载。繁衍不断。晚唐时仅宜春郡,就有状元易重和四位进士,可知其盛。
宋代湘、赣两地仍有些名人。
元代因异族统治和战乱影响,又呈衰势。尤其是元末徐寿辉、陈友谅反元兴汉,易姓受到严重摧残。据《明史徐寿辉传》(44)记载,徐寿辉为罗田人,从事贩布,元末盗起,以妖术与麻城邹普胜聚众为乱,至正11年(公元1351年)以蕲(浠)水为都称帝,国号天完,建元治平,连陷湖北,江西诸郡县,并远及杭州,翌年为元军打败,迁都汉阳,为丞相倪文俊所控制。
公元1357年沔阳(今湖北仙桃)渔家子陈友谅投徐军。逮文俊麾下,后乘衅杀文俊,并挟持徐,1358年陷安庆,破龙兴、瑞州,乱及江南(鄂、赣、皖、苏等省)。后设计拘徐寿辉。进驻南京采石矶,击死徐。1360年即皇帝位,改元大义。解放前,我在武昌黄鹤楼蛇山西麓见到过“大汉皇帝陈友谅墓”碑。徐陈为乱,首当其冲的鄂东和赣中北(宜春一带)和长江下游,正是易姓久居之地,受害最严重。据郑昱撰《易氏谱序》(45)记载:“当元明之际,蕲(浠)、黄(冈)首乱,陈(友谅)氏窃据,乾坤交战,生灵荼毒,锋镝流亡,畴依故土,逮陶学士安出守黄(州)郡,始尽徙江西户口,以填实之,故家旧族,百无一存可知矣。”易为泰撰谱序(46)说:“元至正间,又遭徐寿辉寇掠,子姓几尽,惟余天文、天祺二公。传七世至明嘉靖隆庆间,子姓又复繁衍。”只幸存天文、天祺二人,衰败之惨可想见。宜春、瑞昌和江东,即令留下未迁长沙之后裔,必受其害。而长沙几未受波及,故明清以来,易姓名人多为湖南人。过去易姓名人稀少,近来易姓人名时有出现,复荣之势,日趋显著。
家谱作为和国史、地志,其名的三大文献,虽然是平民的特色文献,却记载着家族的历史。打开家谱一看有一个显现,先祖即使不是帝王将相,也应该是达官显贵,通俗点来说没有一个人的祖宗是凡人。
这就有点不符合逻辑,但是白纸黑字又不能让人不信,实际情况就要从古人如何修撰家谱找到答案,在古代收集信息要比现在艰难的多,比如明朝的徐霞客,跑到昆明的时候,想要一套府志,结果人家只印了几套,现在一套找不到,但念及徐霞客是个名人,又找到原来的印版帮他印了一套。明朝的纸张是非常贵的,官府的才只舍得印几套,
古代频繁的战乱,人都没有安身立命之地,何况家谱,等到天下太平,编家谱时,信息采集困难,很难说搞清自己的祖宗是谁。不过这并难不倒国人,正所谓各行其道,自然也有古人的方法。
1848年,湖北罗田陈氏,为了解决修谱的难题,自认是江西义门陈氏罗田分庄祖“光大公”的后裔,但光大公以下的世袭,是没有人知道的。江西义门陈氏,分为两支,江右陈氏和江州陈氏,都算是名门望族,在唐宋时期创造了3900余口,历15代,330余年聚族而居,和谐共处不分家堪称族史奇观,到了清代算的上著名的家族。
罗田陈氏用的这个办法叫做扶乩,这是一种占卜方法,通俗点来讲就是扮演神明附身,然后通过沙盘的写字,传达神明的意思,神告诉你,你是谁的后裔,就是这么一种方法,在“神明”的帮助下上千年的事情就搞清楚了,然后重修家谱。
信奉神明的可以,没有这种信仰的自然就是鬼扯了,这里我们说下皖西南一带的刘氏。
1862年寿福堂刘氏,是一个巨族大姓,稿本族谱记载:福五公居葬太湖县铁山寨,生二子:道荣、道建。
1894年敦睦堂刘氏族谱记载:福五公有四个儿子――道成、道宝、道通、道文,一下增加了两个儿子。
(1929),怀宁柏枝庄谊美堂碧虚刘氏族谱记载:福五公有六个儿子――永成、永建、永荣、永宝、永通、永雯,双增加了两个儿子。
这里可以看到,福五公这个人,儿子由2个变成4个,最后变成6个,这种方法我们叫做挂靠,因为这种原因新谱修成后,旧谱就要全部焚毁,当然在选择挂靠的首先是历史名人,帝王将相是最好的,其次才是达官显贵,不然说起自己“先祖”时就太没面子了。
这种挂靠有人是不屑为之的,比如怀宁坨埂方氏,在四修族谱的时候发现,自己的族谱存在挂靠问题,便在四修谱序写到:史必取信,谱不可诬”“楚之黄州,同郡之桐城,又何必引为近支以为荣耶”“坨埂方氏皆不以依附为荣,希望本族各宜自勉,而勿堕先人自立之志。意思很明确告诉后人不要在乱挂靠。不过只是明确告诉后人,没有再去纠正前者的错误。
还有一种就是比较执着的了,桐城桂林方氏是明清时期的大族,著名的历史人物方以智、方苞等,皆出这一族。在修谱由于战乱找不到源头,只知道一个大略的源头,此时兴起联宗的热潮,方氏两个大宗族准备联宗,但是为了不忘祖,崇实的桐城方氏,最终只在族谱上修了桐城桂林方氏,虽然先祖中没有帝王将相,但是这种务实的态度值得世人尊敬。
大河岸镇的历史名人
本文2023-10-02 10:15:5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55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