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评弹三大流派之一“俞调”的历史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2浏览:1收藏

苏州评弹三大流派之一“俞调”的历史,第1张

  每一个戏剧曲种的传承,都会各自的特点,每一个戏剧的历史,都会有很多让人不解,但又觉得不可思议的特点,那么接下来,就让我带你一起来了解,苏州评弹三大流派之一“俞调”的历史。

 可能感兴趣》》京剧裘派传人都有谁

 俞调是俞秀山(生卒年、出身、籍贯不详。为清嘉庆、道光时人)吸收江南民间音乐,丰富了唱腔旋律而形成的流派。〔俞调〕音域宽,唱腔包涵了高亢与低沉,委婉与平直,刚劲与柔和,音域较宽。曲调十分优美动听。多用于表演女性角色,善于展现女性的哀怨、悲伤。如开篇《宫怨》为其代表性唱段。

 俞调较早的演唱风格称“老俞调”,代表人物有苏州评弹团俞筱云俞筱霞,其代表作有弹词开篇《梅竹》、《思乡》。上海人民评弹团(现上海市评弹团)朱介生,朱介生先生的演唱风格在“原始”“俞调”的基础上有了发展革新。代表作《庆云自叹》。传世的“老俞调”唱腔还有长篇弹词《三笑》选曲“笃穷”;弹词开篇《怨东风》、《东北开篇》(又称《满洲开篇》)等。

 因早期弹词表演男演员居多,故早期“俞调”多是男腔。男腔“俞调”较之女腔“俞调”,音域跨度很大。代表人物还有钟月樵、杨德麟蒋如庭、黄兆雄、杨星槎、杨月槎等。

 苏州弹词唱调“薛调”的创始人薛筱卿曾将自己的流派唱腔“薛调”融进“俞调”来演唱,称“雨夹雪(即‘俞夹薛’)”。

 后经朱慧珍改革,俞调有了新的发展。旋律更为复杂多样、花腔更多。其代表作有弹词开篇《宫怨》、长篇弹词《玉蜻蜓》中诸多选曲、弹词开篇《莺莺操琴》。朱慧珍女士还将“俞调”融入“蒋(月泉)调”中,形成了女声“蒋调”世称“蒋俞调”、“女蒋调”或“朱慧珍调”。代表作有中篇弹词《林冲》选曲“长亭送别”,弹词《秦香莲》选曲“寿堂唱曲”等。

 周云瑞先生在俞调革新方面也有很大的贡献,周先生的大嗓(真声)较差而小嗓(假声)颇佳,故其演唱的“俞调”定音虽低,高腔却颇多。还打破一般“俞调”皆用于女性角色塑造的习惯谱唱了弹词开篇《岳云》。代表作有弹词开篇《黛玉离魂》、《岳云》等。

 另一位演唱男腔俞调的佼佼者是杨振雄先生,他演唱的“俞调”世称“杨俞调”。融入了昆曲的音乐元素,借鉴了昆曲的演唱风格,音域跨度较大。代表作有《宫怨》、长篇弹词《西厢记》、《长生殿》中诸多选曲,如《西厢记—怨月》、《西厢记—闹谏》等。

 弹词演员邢晏芝女士也是擅唱“俞调”的弹词演员。早期融和“祁调”来演唱“俞调”,世称“祁夹俞”、“祁俞调”,又逐步将“祁调”“俞调”打碎,再结合自己的嗓音条件创造出“晏芝调”。代表作有弹词开篇《杜十娘》、长篇弹词《杨乃武与小白菜》中诸多选曲。

 演唱“俞调”的代表名家还有:沈世华、江文兰、杨乃珍、孙淑英等。

蒋天养在古惑仔中与蒋天生是同胞兄弟的关系。

在洪兴龙头传位的时候,蒋天养正好做错事被关进了监狱,因此洪兴的龙头之位到了蒋天生的手里,结果出狱后不服的蒋天养自创了洪兴分部与蒋天生的洪兴分庭抗礼,最终结局被蒋天生保镖枪杀。

蒋天生洪兴社第二任龙头,蒋震长子。1946年1月7日出世,拥有超卓领袖才能,将社团企业化管理,创立“十二区话事人”制度。

为了背后个人庞大利益,将洪兴社交予陈浩南掌管,后因陈浩南吸毒,命令陈耀暂时代理其龙头职务,之后钦点韩宾正式接掌“洪兴社”。

扩展资料:

洪兴社的历史

1930年6月18日 潮州人:蒋震成立“洪兴社”。

1946年1月7日 其妻生下长子:蒋天生(出场时已经47岁1993年)。

1950年8月23日 生下次子:蒋天养。

1968年12月5日 主角:陈浩南出生(详见《古惑仔》第221期)。

1975年 洪兴社第一任龙头 蒋震逝世,其长子蒋天生继位,成为洪兴第二任龙头,次子蒋天养却因事进入赤柱监狱。为方便管理社团,蒋天生创立十二揸FIT人。

1983年 “洪安社”黑仔明暗杀蒋天生却被洪兴社太子打至残废,及后洪安社龙头严小风设下英雄宴当众向蒋天生道歉。

1986年 “洪义社”燕子德于夜总会触怒及伏击“东英社”龙头骆驼,骆驼大怒下声言把“洪义社”诛灭,“洪义社”龙头钟镇遂求救于蒋天生摆平事件。

1987年 草鞋靓坤重返香港,以黑社会势力涉足**圈。

1992年 靓坤得罪蒋天生将遭降职,收买白纸扇陈耀谋朝篡位,夺取洪兴社龙头宝座,实际上被陈耀算计,代表洪兴前往台湾与山口组谈判。

1993年 靓坤谈判破裂,被诬陷杀原青男罪名,在台湾被山口组、竹联帮等当地帮派围剿,逃回香港时墬机失踪,龙头位置由蒋天生重掌。

1994年 靓坤发起洪兴社分支,由东英社亚郎助拳,扎根港岛,同年八月与陈浩南大火拼。

2000年 其弟蒋天养出册,创立“洪兴分部”。

2002年 和“东英社”于火石州进行千人大战,此战洪兴大获全胜。

2005年 洪兴分部在陈浩南带领全港江湖围剿,最终覆亡。

2007年 蒋天生将龙头位传于陈浩南,陈浩南在年尾因事入狱,由大飞成为暂代龙头。

2008年1月7日 蒋天养在蒋天生的别墅中被保镖打死!蒋天养享年58岁。

2008年 在陈浩南带领下,向山鸡的毒蛇帮宣战。

2008年11月 十二揸FIT人之一伊健,于西贡一役,被“毒蛇帮”副帮主何光(地中海)击败,自杀身亡。

2009年 陈浩南因股票失败,以致吸毒,被蒋天生罢免,陈耀暂代龙头。其后独自走回内地破坏“毒蛇帮”和“东英社”的联盟。

2009年8月9日福田一役,洪兴六名话事人: 大天二、亦龙、灰狗、生蕃、山下忠秀及太子死亡,陈浩南和大飞则重伤。2009年11月(读者推算出来的时间,漫画内文没有列明)韩宾成为“洪兴社”第四任龙头。

2012年1月 (读者推算出来的时间,漫画内文没有列明) 韩宾在酒楼枪杀了大东。

2012年2月 (读者推算出来的时间,漫画内文没有列明) 山鸡死亡,“三联社”掘起,江湖势力重新排名,“东英社”六万会员居榜首,“三联社”四万五千人占第二名,“洪兴社”会员只有三万人,排名第三。

2027年(读者推算出来的时间,漫画内文没有列明) 韩宾去监狱探望心腹刀仔擎。

参考资料:

-洪兴

明朝中叶,有一对亲兄弟,登同一榜进士,后来又相继成为尚书。兄弟俩各有建树,显赫一门。这就是广西桂林市全州县蒋、蒋冕。

蒋(公元1450―1526年),字诚之,号梅轩;

弟蒋冕(公元1462―1532年),字敬之,一字敬所,号湘皋,官至首辅内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职务,是全州有史以来朝中最高职务者,故邑人至今仍称之为蒋阁老。

两兄弟的老师叫吴伯璋。吴在全州任儒学训导六年后,蒋冕中解元。第二年,全州陈琬中进士。到了丁未,蒋氏兄弟同榜进士。吴伯璋曾有《全州儒学瑞芝记》记其事。因此,史书称两兄弟"同气而出,同榜而宾兴,同时而为公辅,其德性同温克,器识同深沉,其学问同博雅,故施于事业也同为有声"。

蒋始授南海知县,一生多为京外官,嘉靖初官至留都南京户部尚书。蒋冕则入翰林院,一生为京内官。兄弟俩各为官达三十五六年之久,历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其时正直明朝政治腐败之际,贵族、官僚大肆兼并土地,广大农民破产失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各省相继爆发农民暴乱,加上地方藩王时起叛乱,外族乘机入侵,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明王朝,已是由盛到衰。在这样的朝廷里,蒋、蒋冕兄弟却是比较正直的封建官吏,其中蒋冕被史书称为"理学名臣"、"有古大臣风"。

蒋冕的哥哥是蒋升还是蒋,史书上数百年来有两种说法。

持“蒋”说的有:清人谢启昆的《蒋冕的哥哥是蒋升还是蒋,史书上数百年来有两种说法。持“蒋”说的有:清人谢启昆的(广西通志》,汪森的《粤西文载》;

持“蒋升说”的,主要有清人张廷玉的《明史》,清人张祥河的《粤西笔述》。

为了弄清升、之误,有必要考证蒋冕的家族史。根据蒋冕《先君行实》,知蒋冕为参军公后人。参军是三国时蜀之大将军蒋琬28代孙,周公第三子伯龄封蒋。参军生承信,承信生县尹,县尹生子芳。子芳生子二:长为长卿,次为荣卿;长卿生志敏,志敏生贯。还在蒋贯童年时,志敏为湖广行中书省掾,相当于中书省属员。因公务“客死广南”'今桂南。荣卿生志学,因志敏去世较早,叔叔志学“待贯以己出”。蒋贯就是蒋冕的曾祖。蒋贯中举后官刑部河南司主事,后做过刑部员外郎。

蒋贯生有三子:长子安,次子议、后改琼,三子铭。蒋安“隐德不仕”,并未做官。安又生子三:长子良,次子文,三子全。琼生子二,长子辅,次子弼。蒋铭生子纪。

蒋冕的父辈有良、文、全、辅、弼、纪共六人。蒋良生子三,长子,字诚之,行二,后官至户部尚书。次子冕,字敬之,行五,官至首辅内阁大学士。三子日于,字正之,一字质之,行六,仅为庠生。蒋文生昱,字昭之,行四。蒋全生升,行三。蒋辅无子。蒋弼生星。蒋纪生,字显之,行一。

到蒋冕辈,按长幼次序排,则有、、升、昱、冕、日于,共堂兄弟六人。蒋冕的哥哥应是蒋,而不是堂兄蒋升。蒋升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三,娶黄氏,无子,“客死苍梧舟中”。蒋则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二,娶杨氏,继娶于氏,生子履端、履长、履坦。时因蒋冕连丧三子,履坦过继为蒋冕后(据清代顺天府尹蒋琦龄撰文称,蒋冕无后)。

蒋与同父异母弟蒋冕,为成化二十三年同榜进士,先是授南海知县,后以政绩卓异,升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他有廉明清介之名。“历官三十余年,操履清白,始终一致”。嘉靖初年,他年过七十,又以兄弟同受显贵为嫌,先后六次上疏以老乞休。蒋冕亦上疏为兄乞休。世宗以“优礼许之”。

蒋荣归故里,“家居杜门,不干预州郡事……临终,戒其子勿求恩泽,士论重之”。按理说,哥哥名甚应以弟蒋冕的《先世谱系记》为准。

蒋冕婚姻考

蒋冕先妻姓陈,叫陈舜英,19岁嫁蒋冕,小蒋冕一岁。其父陈章,为陈南宾后人。陈南宾,名光裕,茶陵浦(蒲)江人,元末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进士,曾为全州学正,遂定居全州。洪武十八年为国子助教,曾为朱元璋讲经,被朱元璋称为"此天下善讲书者也",并将其姓名写在殿柱上以褒之。陈南宾生民秀,民秀生朴,朴生宣、章、表。章生瑶,表生琬、、、瑛。其中陈琬、陈瑶为官有政绩。陈琬字仲廉,成化十四(公元1478年)进士,为工部右侍郎,为官清介勤敏,时誉归之,卒于官。陈瑶字仲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进士,初任萧山、万载二令,升御史,立朝刚介,不避权贵。巡按陕西、四川两省,甚有政绩,官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发粟赈饥,全活者数万人。因事得罪当权,贬至叙州守,致仕。

蒋冕七八岁时,父亲叫他"从仲廉君游,朝夕往来公家,甚荷公抚爱",故与陈家有婚姻之约。陈舜英"生长儒宦家,耳濡目染皆诗书之训,而孝敬俭勤出于天性"。初嫁蒋冕时,冕家甚贫,"恶衣菲食,处之自若"。伺候蒋母陈夫人备尽孝爱。蒋冕的嫂子杨氏(妻)"性严毅",陈氏"奉之尤能得其欢心"。蒋冕考中进士官翰林后,陈氏随其兄陈瑶进京。当时,蒋冕"初官尤贫,日用每不继,夫人往往脱簪珥助衣食之费,嫁奁用且尽,曾不少吝"(注:蒋冕《先妻赠一品夫人陈氏墓记》)。但是进京未三年,陈氏得病,两年后病故。陈氏从嫁给蒋冕到去世,首尾十年,两人相聚时间仅有六年,"六年生三子,而今无一存者",看来,蒋冕30岁时亡妻且连丧三子,中年时婚姻及家庭很不幸。>

蒋氏出自姬姓,血统来源与西周皇族有关。相传,周武王弟周公姬旦有子伯龄,在周成王时受封于蒋(今河南固始东北蒋集,传说今河南光山县西),建立蒋国,后来蒋国被楚国所灭,伯龄的后代子孙就以原国名命姓,称蒋姓。后来,他的裔孙中有人迁居乐安(今山东邹平),并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乐安也因此成为蒋姓的著名望郡,西汉哀帝时,蒋伯裔孙蒋翊家于杜陵(今陕西西南),后来出任兖州刺史,以公正廉直著称于世。至东汉初年,蒋翊曾孙蒋横官至大将军,子孙因官显名,始由乐安外迁。如被江南地区的蒋姓人奉为始祖的蒋澄就是在这时迁居江苏宜兴的。五代后周时,其裔孙蒋宗霸隐居禅定,也称摩诃居士。宋神宗时,又有蒋浚明仕居至健康功曹,去世后官赠金紫光禄大夫,子名琉,官至朝议大夫。琉曾孙蒋岘,南宋宁宗进士,官至刑部尚书,殿中待御史,在官之时,曾以“勿欺心,勿负国,勿求田,勿问舍”自誓,时称“四勿先生”。元末,其裔孙蒋仕杰,为避乱迁居浙江奉化武岭禽孝乡(今溪口镇),以耕读传家,子孙世代留居,至今仍在此繁衍发展。元末居士蒋仕杰便是当今影响最大的蒋姓名人蒋介石以及蒋经国、蒋纬国等人的先祖。此外,三国时有蜀汉著名大将军蒋琬,为诸葛亮所重,称他为"社稷之器",任丞相长史。诸葛亮死后,他曾代诸葛亮执政,任大将军、录尚书事等职。南宋有著名词人蒋捷。清代有大学士蒋廷锡,篆刻家蒋仁,戏曲家蒋仕铨,词人蒋春霖,文学家蒋敦复。近当代,又有政治家蒋翊武,名将蒋方震、蒋光鼎、蒋先云,文学家蒋光赤等人。我蒋氏人才辈出,数不胜数。如今以人口计,蒋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四十三位。

我蒋氏后裔,遍布神州。嵇自受姓以来,无他锡姓旁列,九土咸为一宗。逮及我派启祖高嵩公于元末明初,中原多故,父子兄弟各徙他方。嵩公由湘乡之石龙徙居楚南宝庆邵阳隆回北路四都之蒋家湾落业立户。妣赵、颜二氏,生子九人,概以郎称,分列诸郡,开九大房宏基,亦为我系有班辈之始。我国幅员辽阔,世系遍各地,各议班次,无力求得统一,故各派班次紊乱。三世祖惟许公(千三郎之子),由郡邑隆回银坑蒋家湾,迁居湖南省新化县藕塘,历至明末清初。后因西蜀惨遭兵燹病疫,川民寥若星晨,蜀境荒似苁林。清康熙下编填之诏,黎庶兴择地之思。高嵩公位下第十五世孙信祥公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八月初十日,信祥公四十七岁时,由湖南新化县永宁乡三都藕塘黄金洞迁徙川东重庆府铜梁县六寅里徐家场(今转龙场,现改名围龙镇)地名板板桥(今桥亭村)插占落业。妣黄氏,生子八:芬、芳、茂、兰、英、蔚、首、秩,创八大房之鸿基,子孙繁衍,八子及妻室随父母入川。其世系多数布居于围龙、双碾,以及塘坪、永加、四合、大庙、虎峰、夹江、大足、隆昌、乐至、永川、邑县、北碚、重庆、贵州遵义等地。

家谱:大荣自有子 文才碧仲仁 国正天心顺 德盛益永兴

陵寝在桃园县大溪镇慈湖。

慈湖位于台湾桃园大溪,是蒋的陵寝。这里原名“埤尾”,因临近百吉隧道出口故又称为洞口。早年间蒋中正觉得此地的山山水水似故乡浙江奉化 ,于是1959年兴建了洞口宾馆,为思念慈母王太夫人,于1962年更名为慈湖。

在之前这里是作为行馆之用,1975年蒋去世后,经国先生和宋夫人根据蒋的平日意愿,将灵柩暂厝桃园慈湖,由于怀念故土,到目前为止仍未下葬,仍希望等待时机,归葬故乡。

陵寝来源介绍:

蒋的陵寝安放在桃园县大溪镇慈湖。事实上,它是一座人工水库,分前后两个湖。前湖较大,后湖略小。据说,一次蒋的专车行大溪一带突然内急,司机只好在荒郊野外停车。

当蒋钻过树丛准备小解时,他眼前豁然开朗,发现了一片如同老家奉化县溪口镇的风景。后来,蒋介石在此设立行馆,为追思他的母亲,故将此地改名为慈湖。不仅如此,他还选择去世后“暂厝”于此。

4380上海宝山罗溪金氏谱略一卷

(民国)金其源纂修

民国六年(1917)排印本 一册

河北大学 吉林大学 哈尔滨师大

4381辽宁锦西金氏族谱一卷

(清)金锃纂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木刻本

辽宁锦西市沙河营乡乌朝屯

4382上海嘉定金氏家谱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金恩沛辑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刊本

上海图

4383江苏南京金陵金氏族谱二卷

(清)金玉音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重刻清道光二十三年

(1843)本 二册

北图

注:书签题《重刊金陵金氏家乘》。

4384江苏南京金氏新族谱二卷

(清)朱朝柱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金陵城刊本 二册

科图

4385江苏江宁金氏重修宗谱不分卷

(清)金居敬重修

清道光十六年(1836)稿本 一册

吉林大学

4386江苏镇江润州金氏重修宗谱六卷

(清)金全汉等修

清光绪十六年(1890)修 宣统元年(1909)世

耕堂活字本 八册

北图 上海图 美国

注:书签题《古润金氏宗谱》。

4387江苏镇江古润金氏宗谱六卷

(民国)金全喜纂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世耕堂活字本 八册

历史所

注:金锡爵始修于明供武间。

4388江苏武进延陵金氏增修宗谱二十三卷首一卷

(清)金谔等修

清咸丰六年(1856)木活字本 十册

美国

4389江苏常州毘陵金氏宗谱十卷

(清)金维俊纂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

4390江苏常州毘陵金氏宗谱八卷

(清)金方增等续修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追远堂活字本 八册

北图

4391江苏常州毘陵金氏重修宗谱二十一卷

(民国)金城主修

民国二年(1913)怀德堂活字本 十八册

历史所

4392江苏常州金氏宗谱十八卷

(民国)金康元 金家骥纂辑

民国八年(1919)受祉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

4393江苏常州毘陵金氏宗谱八卷

(民国)金洪兆等修

民国二十年(1931)追远堂木刻本

苏州大学

4394江苏常州延陵金氏续修宗谱十二卷

(民国)金杏魁主修 金杏生主稿

民国三十年(1941)延陵金氏纯本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

注:金世祚始修于明万历三十三年。

4395江苏常州毘陵湖里金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金元升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树德堂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1-3、5-12,

又一部存卷5)

4396江苏常州毘陵钱桥里金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金震一等续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雍睦堂活字本 十四册

北图

4397江苏常州毘陵白荡金氏宗谱八卷

(民国)金嘉戊主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

注:始修于清光绪二十年。

4398江苏常州毘陵洋溪金氏宗谱六卷

(民国)金培根 金振之主修

民国三十八年(1949)毘陵金氏追远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

4399江苏武进剡村金氏宗谱二十卷

(民国)金兰奎主修

民国十九年(1930)存著堂活字本 二十册

美国

4400江苏武进金氏重修宗谱十二卷

(民国)金椿生主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树德堂活字本 十二册

历史所

注:金庆南始修于清嘉庆二十四年。

4401江西江阴暨阳花园金氏宗谱十七卷

(民国)金醉悟续修 金锡之重篡

民国十五年(1926)敦厚堂活字本 十九册

吉林大学

4402江苏 宜兴 阳潘社里金氏宗谱十卷

(民国)庄棋辰编辑

民国三十五年(1946)雁溪堂活字本 十册

北图

4403江苏苏州枫江金氏谱略十卷

金承烈钞本 十册

江苏苏州市图

4404江苏常熟海虞慈村金氏家乘八卷首一卷

(清)金铁香等修

清道光四年(1824)刊本 四册

美国

4405江苏常熟海虞慈村金氏家乘□□卷

(清)金日良修辑 金荣海重辑

清同治间木刻本

苏州大学(存卷3-9,又一部存卷1-3

4406江苏常熟慈材金氏家乘十四卷

(民国)金慎思续修 金廷桂等纂

民国三年(1914)活字本

科图(存卷3-13)吉林大学 上海图

江苏常熟市图 美国

注:附《金氏文苑》内集二卷,外集一卷。

4407江苏常熟金氏宗谱六卷

(清)金荣济等修

清宣统元年(1909)刊本 六册

科图

4408江苏吴县金氏世谱不分卷

(清)金淳纂修

清乾隆四十年(1775)刻本 二册

历史所

注:金世章始修于清雍正四年。

4409江苏吴县金氏世谱不分卷

(清)金正诗 金正麟纂修

清嘉庆十二年(1807)刻本 二册

历史所

4410江苏吴县金氏宗谱十卷

(清)金景谟 金升重修

清嘉庆二十年(1815)敬承堂刻本 四册

江苏苏州市博

注:附《下保金氏重修族谱》一卷。

4411江苏吴县下保金氏重修族谱一卷

(清)金景谟 金升重修

清嘉庆二十年(1815)敬承堂刻本

江苏苏州博

注:附《金氏家谱》后。

4412江苏吴县洞庭夏泾金氏宗谱八卷

(清)金兰军编

清道光十一年(1831)叙伦堂活字本 八册

北图

注:卷端、书口题《夏泾金氏宗谱》,封面、书签

题《洞庭金氏宗谱》。

4413江苏吴县金氏族谱钞不分卷

民国三年(1914)金科乙钞本 一册

江苏苏州市博

注:该族居洞庭东山。

4414江苏吴江金氏家谱五卷

(清)金学诗编

清嘉庆三年(1798)修 嘉庆二十一年(1816)

补修刊本

日本 美国

4415浙江休宁迁浙金氏谱略一卷

清光绪二十年(1894)钞本 一册

美国

4416浙江杭州金氏宗谱一卷

(清)金日修纂修

清光绪十二年(1887)刻本 一册

浙江图

4417浙江富阳富春玉洲金氏宗谱三卷

(民国)金守梅修纂

民国五年(1916)怀德堂木活字本 一册

浙江图

4418浙江临安金氏家谱不分卷

(清)金发诙重修

清嘉庆十年(1805)裕后堂钞本 七册

日本 美国

注:记事增补至光绪间。

4419浙江鄞县鄞东金氏宗谱二卷

(清)金廷椿纂修

清同治七年(1868)万松堂木活字本 一册

天一阁

(民国)金椿生主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树德堂活字本 十二册

历史所

注:金庆南始修于清嘉庆二十四年。

4420浙江鄞县鄞东韩岭金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民国)金学泗纂修

民国四年(1915)万松堂木活字本

天一阁(存卷首上)

4421浙江鄞县鄞东韩岭金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民国)金宏伸 金宏汝等纂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万松堂木活字本十二册

天一阁

4422浙江鄞县鄞东金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清)钱启共纂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永春堂木活字本一册

天一阔

4423浙江鄞县清源金氏宗谱七卷首一卷

(民国)金德招 金继富等纂修

民国十九年(1930)乘裕堂木活字本 一册

天一阁

4424浙江鄞县鄞月湖金氏家乘二卷

(民国)张琴纂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稿本 一册

天一阁

4425浙江慈溪汉塘金氏宗谱二卷

(民国)金利镇 金忠书等创修

民国十二年(1923)奉恩堂木活字本 一册

天一阁

4426浙江奉化龙溪金氏宗谱五卷

(清)王际青重修

清同治六年(1867)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金歧始修于清雍正八年。

4427浙江嘉兴金氏如心堂谱不分卷

(清)金鸿吉 金兆蕃等重修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刻本

中央民院 辽宁图 山西大学

注:谱首修于清道光十四年。

4428浙江嘉兴金氏如心堂谱不分卷

(民国)金兆蕃续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兴孝堂刻本 一册

北图 中央民院 浙江图 浙江嘉兴市图

4429浙江绍兴山阴贤庄金氏宗谱不分卷

(清)金良编辑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敬爱堂木刻本 四册

浙江图

注:金兰初修于清顺治十四年。

4430浙江绍兴山阴贤庄金氏家谱不分卷

(清)金良编辑 (民国)金兆珑续编

民国钞本 一册

浙江图

注:记事至民国仞年。后附《平水金氏谱》。

4431浙江绍兴平水金氏谱

(民国)金兆珑编

民国钞本

浙江图

注:附《山阴贤庄金氏家谱》后。

4432浙江绍兴山阴湖塘金氏宗谱

(清)金宗孝增修 金丙耀监修

清道光九年(1829)仁山堂活字本 六册

北图 浙江图

4433浙江绍兴会稽五峰金氏宗谱三卷

(清)金天志 金行棠等纂修

清光绪十二年(1887)宝堂木活字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注:一名《五峰金氏纂修宗谱》。

4434浙江绍兴渔临金氏宗谱六卷

清钞本 六册

美国

4435浙江绍兴渔临金氏谱考不分卷

(民国)金白顺 金成洽等纂

民国十四年(1925)庆延堂木活字本 一册

日本 美国

注:一名《绍兴渔临关金氏藏谱》。

4436浙江绍兴渔临金氏宗谱十六卷

(民国)金乙麟编辑

民国二十年(1931)庆延堂木活字本 十六册

浙江图 日本 美国

4437浙江绍兴山阴昌安金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金学书 金耀庭等续修

民国十七年(1928)绍城中华印刷所石印本

一册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注:一名《续修昌安金氏家谱》。

4438浙江绍兴山阴金氏宗谱

(民国)金士桂等重修

民国十九年(1930)延庆堂活字本 四册

北图

4439浙江诸暨暨阳西安白浦刘金氏宗赠十卷

(民国)金足民纂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忠孝堂活字本 十一册

历史所

4440浙江诸暨研塘金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金汝洲 金咏棠续修

民国二十八年(1939)木刻本 十二册

河北大学

注:版心作《暨阳安俗刘氏宗谱》。该族原姓刘,

后改姓金。

4441浙江上虞金氏家乘十四卷首二卷末二卷

(清)金鼎 金晴川等修纂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旧续堂木活字本 六册

浙江图

4442浙江上虞前江金氏宗谱六集十八卷

(清)金晴川 金翰臣修纂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旧德堂木活字本 六册

浙江图

4443浙江金华凤山金氏宗谱五卷

(清)金元发等纂修

清光绪三年(1877)木刻本 五册

浙江金华市文管(又一部缺卷2)

4444浙江兰溪桐阳金氏宗谱八卷

清光绪十二年(1886)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芝堰乡桐山后金村

4445浙江兰溪桐阳金氏宗谱八卷

清宣统二年(1910)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芝堰乡

4446浙江东阳中山金氏重修宗谱六卷

(民国)王室蕃纂

民国七年(1918)木活字本

浙江东阳县红旗乡金家村

4447浙江东阳木香金氏宗谱十卷

民国十四年(1925)木活字本 一册

浙江东阳宅口乡蒋家畈

4448浙江东阳西衙金氏宗谱□□卷

木活字本

浙江东阳古光乡下甲(存八卷)

4449浙江常山彭城金氏宗谱二十二卷

民国三年(1914)木刻本

4450浙江常山赤山金氏宗谱二卷

(民国)金景贵重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招贤乡沙帽山村

4451浙江常山京兆金氏宗谱六卷

(民国)金大梓重修

民国二十四年(1935)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何家乡金家村(不全)

注:金廷台始修于清嘉庆三十九年。

4452浙江临海岭下金氏宗谱□□卷

(民国)陈达炽纂

民国二十一年(1932)木活宇本

浙江临海县博(不全)

钞本 一册

浙江临海县岭景乡岭景村

注:金名庚创修于清雍正五年。

4453浙江临海金氏宗谱

清钞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一册)

4454浙江临海金氏世谱□□卷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2)

4455浙江临海金氏世谱二十四卷

(清)金炎之纂

清咸丰三年(1853)湖阜草堂刊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22-24)

4456浙江临海临邑涂下桥蟾洋金氏宗谱四卷

(清)金在镕 金世凯纂修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木活字本 二册

浙江图

4457浙江黄岩大田金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金彭年纂

民国六年(1917)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首、卷1、4、8)

注:金尚省初修于明嘉靖二十二年。

4458浙江松阳西演坑金氏宗谱三卷

(民国)叶冠祥撰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刻本

浙江松阳县玉岩乡西坑村 浙江松阳

县玉岩乡大垢下村

4459浙江松阳吊玄金氏宗谱

浙江松阳县斋玄乡上坌村

注:一名《彭城金氏宗谱》。

4460安徽金氏统谱六卷

(清)金应澧等续修

清光绪三年(1877)双溪天台堂活字本 七册

北图

注:书签题《京兆金氏宗谱》。

4461安徽金氏统宗谱八卷

(清)金可炘续修

清光绪三年(1877)天合堂活字本

北图(存一册)

4462安徽京兆金氏统谱十卷

(清)金可炘编

清光绪三年(1877)编 民国二十年(193l)

木刻本

安徽图(存卷1-4)

4463安徽休宁新安休宁文昌金氏世谱十卷附录

一卷

(明)程天保纂修

明正德十年(1515)家刻本 六册

北图 安徽徽州地区博(存五卷)

4464安徽休宁新安休宁文昌金氏世谱十卷首一

卷附录一卷

明嘉靖间刻本 一册

历史所(缺卷6-8)

4465安徽休宁新安休宁汪溪金氏族谱附录一卷

(明)金弁 陈有守等纂修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家刻本

北图 北京大学

  明代的有以下几位

  明景泰三年(1452年),两广始设总督。

  韩雍

  韩雍(1422—1478)明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永熙。正统进士。授御史。巡按江西,镇压叶宗留、邓茂七起义。景泰中擢右佥都御史,巡抚江西,劾宁王得罪,勒致仕。天顺间复官,历官大理少卿、兵部右侍郎。广西大藤峡为中心瑶、壮各族起义,武装割据多年,抢掠财产和妇女,宪宗成化初以韩雍为右佥都御史前往镇压,俘杀首领侯大苟,截断江上大藤,改地名为断藤峡。迁左副都御史,提督两广军务。后请分设广东、广西两巡抚,朝命从其请,仍使以总督专理军事。后被劾,致仕。有《襄毅文集》。

  张瀚

  张瀚(1510—1593),字子文,明仁和(今杭州)人。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授南京工部主事,历任庐州、大名知府。蒙古瓦剌俺答包围京城时,朝廷下诏派兵部郎中在畿辅一带征调民兵入卫京师,瀚立即查核户籍,规定30丁人,以其余29人供应军饷,征得80人,驰送真定交接兵部,受到称赞。以功迁陕西左布政使,擢右副御史,巡抚陕西。半年后入京任大理寺卿。进刑部右侍郎,不久改兵部,总督漕运。隆庆元年(1567)改督两广军务,以与巡抚政见不合,在平息曾一本骚扰战事中互不配合,被停俸在家候用。后出抚陕西,迁南京右都御史,改工部尚书。万历元年(1573)以张居正荐,代杨溥为吏部尚书,任满加太子少保。当时,张居正权势正盛,满朝官吏都唯命是从,而瀚虽受其荐,但仍不阿附居正,朝议多不合。后张居正唆使给事中王道成、御史谢思启弹劾,瀚辞归故里,把平生所见所闻著录成《松窗梦语》8卷,记载了明代经济、社会、文化、民情风俗等方面资料,对研究明代社会经济、商业贸易有重要参考价值。卒赠太子少保,谥恭懿

  谭纶(嘉靖年)

  谭纶(1520—1577),字子理,号二华,江西宜黄人,明代中叶杰出的军事家,与戚继光共事齐名,史称“谭戚”。隆庆二年(1568)三月,谭纶因兵科给事中吴时来的推荐,由两广总督升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隆庆四年(1570)以后,先后任协理京营戎政和兵部尚书,直至万历五年(1577)去世。在前后近十年的时间里,他对废弛至极的蓟辽边防进行了多方整顿,为巩固明朝北部边防作出了巨大贡献。

  熊文灿

  文灿贵州永宁卫人, 徙家蕲水, 由进士历官至布政司, 崇祯元年以福建布政司就迁巡抚 福建濒海多盗,郑芝龙为盗魁,颇愿受抚,当事谕降之文灿至,善遇芝龙,使为己用芝 龙屡败他盗,文灿以功擢总督两广军务,仍借芝龙力最后,击海盗,刘香死,盗尽平,时 崇祯八年文灿官闽广久,积赀无算,厚以珍宝结权要,谋久镇岭南会帝疑刘香未死,且 不识文灿为人,遣中使假广西采办名,往观之文灿厚有所赠遗,留饮十日,中使喜

  朱治涧

  顺治四年(1665年)正月十九日,李成栋部于顺治四年正月十九日由三水进至高明,留守肇庆的明两广总督朱治涧不战而逃。李成栋即命部将罗成耀留镇肇庆,自己领主力进攻梧州。梧州守将陈邦傅弃城而逃。二十九日,李成栋占领梧州。二月间,明内阁首辅丁魁楚投降,被杀。

  丁魁楚

  丁魁楚(?-1647年),字中翘,号光三。河南永城市马牧乡丁老家人。万历四十年(1612年)举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崇祯四年(1631年)升任保定巡抚,崇祯七年任户部侍郎。崇祯九年官至河北巡抚,善事权要。明亡后,丁魁楚与广西巡抚瞿式耜,兵部尚书吕大器等拥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称帝,年号永历,派军士在肇庆灵羊峡一带挖掘端砚老坑石头,制作精美砚台。清兵南下后,魁楚以三百余艘载黄金二十万两、白金二百四十余万两入岑溪,投降清将李成栋,许以两广总督的职位。四月初四日,被开肠破肚,至夜断气,妻妾三四百人分给营中将士随意轮奸至死。幼孙子为李成栋部将罗成曜收养

  朱英

  朱英,(1416-1484),字时杰,号诚奄,明桂阳(今汝城)县外沙村人。祖父攀麒,阳朔县主溥,父思谏,俱以朱英贵赠资政大夫。朱英五岁丧父,由母亲胡氏夫人日耕夜织,潜心教养。九岁就学于本村香明寺中。十三岁外出求学,十五岁取为县学生员,主习“毛诗”、“尚书”二经。朱英天资聪颖,读书刻苦专注,岁科试屡列高等,十九岁补廪生。二十二岁,到本村白石岩畔白石书斋修业,专习“易经”。正统九年(1444)湖广乡试中举人。

  正统十年(1445),与族兄津江朱海同登乙丑科进士,兄弟齐名,在京师,被人们视为双凤。随即分配在兵部观政。正统十二年(1447),授浙江道监察御史。景泰三年(1452)调升广东布政司右参议。天顺六年(1462),升布政司参政。期间,曾代理布政使事务。成化元年(1465)改调陕西布政司右参政。成化五年(1469),升福建右布政使。成化七年(1471),迁陕西左布政使。成化十年(1474),加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奉命巡抚甘肃。成化十一年(1475),五十九岁,总督两广军务兼理巡抚。不久升右都御史,食从一品俸。成化二十年(1484),诏取回京,入掌都察院事,加太子少保。成化二十一年(1485)七月十二日,卒于官,享年六十九岁。皇帝震悼,派中官为使,赐钱万贯,赠荣禄大夫、太子太保。遣礼部尚书周洪谟谕祭,缮部营葬。由其长子刑部郎中朱守孚奉柩还乡。次年十二月葬于外沙乡谢坡之阳。入祀本县县学乡贤祠,享四时祭祀。正德十四年(1519),邑人御史范辂具奏,追谥“恭简”。嘉靖元年(1522)巡抚秦金题奏敕立恭简祠于学宫之东祀之。两广不少地方立祠祀于郡县学。

  杜永

  沈犹龙

  沈犹龙(~1645年),字云升,直隶松江华亭(今上海市金山区松隐)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由鄞县知县累官总督两广军务兼广东巡抚

  刘大夏

  刘大夏:(1436—1516)字时雍,号东山,明华容县人。与王恕、马文升一起,称为“弘治三君子”。宪宗成化元年(1465)授兵部职方司主事,后迁郎中。孝宗弘治二年(1489),升广东右布政使,亲往谕导、平息广西田州泗城土官岑猛谋反一事。迁浙江左布政使,以副都御史督治河道。旋以户部侍郎迁右都御史,清理宣府兵饷,尽革积弊,边塞得宁。因病退。再起为右都御史,总督两广。

  吴桂芳

  〔明〕(公元?年至公元一五七八年)字子宝,新建人。生年不详,卒于明神宗万历六年。嘉靖二十三年(公元一五四四年)进士。历扬州知府御倭有功。屡迁兵部右侍郎,提督两广军务�群盗李亚元等连岁为患,倭寇继至,桂芳次第讨平之。累官工部尚书。卒,赠太子少保。桂芳文章通达,诗亦宏敞。著有《师暇裒言》十二卷,《四库总目》行于世。

  王泮

  清代的有以下

  广总督的前身为顺治元年所置的广东总督,当时总督驻广州,兼辖广西。

  顺治十二年,总督府迁往梧州。

  康熙二年,别置广西总督,广东总督移驻廉州。

  次年,撤销广西总督,广西政务复归广东总督管辖,广东总督迁驻肇庆。

  雍正元年,重设广西总督,次年再次裁撤。

  雍正七年,为统一西南军事指挥权,镇压苗族起事,广西政务暂归云贵总督兼辖。

  雍正十二年,广西政务仍隶广东总督管辖,更号两广总督。

  乾隆十一年,两广总督迁回驻广州。

  光绪三十一年起,两广总督兼任广东巡抚。

  历任总督

  日期为由农历换算后的格里历日期

  广东总督(兼辖广西,顺治元年至18年)

  总督空位(1644年 - 1647年6月15日)

  佟养甲(1647年6月15日 - 1651年)

  总督空位(1651年 - 1653年7月12日)

  李率泰 (1653年7月12日 - 1656年3月16日)

  王国光 (1656年3月16日 - 1658年7月10日)

  李栖凤 (1658年7月10日 - 1661年11月2日)

  广东总督(专辖广东,顺治18年至康熙4年)

  李栖凤 (1661年11月2日 - 1665年4月2日)

  卢兴祖 (1665年4月2日 - 1665年7月4日)

  广东广西总督(康熙4年至雍正元年)

  卢兴祖 (1665年7月4日 - 1667年12月30日)

  周有德 (1668年1月30日 - 1670年2月6日)

  金光祖 (1670年3月6日 - 1682年2月1日

  吴兴祚(1682年2月1日 - 1689年8月8日)

  石琳 (1689年8月19日 - 1702年12月17日)

  郭世隆 (1702年12月17日 - 1707年1月23日)

  赵弘灿 (1707年1月30日 - 1716年11月19日)

  杨琳 (1716年11月25日 - 1723年9月9日)

  广东总督(雍正元年至2年)

  杨琳 (1723年9月9日 - 1724年4月26日

  广东广西总督(雍正2年至6年)

  孔毓珣 (1724年4月26日- 1728年11月11日)

  广东总督(雍正6年至12年)

  孔毓珣 (1728年11月11日 - 1729年3月29日)

  郝玉麟 (1729年3月29日 - 1732年3月21日

  张溥 (署任,1731年10月14日 - 1732年2月25日)

  鄂弥达 (1732年3月21日 - 1735年1月5日

  代理: 1732年3月21日 - 10月17日

  两广总督(雍正12年至光绪31年)

  鄂弥达 (1735年1月5日 - 1738年8月30日)

  马尔泰 (1738年8月30日 - 1744年8月10日)

  庆复 (署任,1741年5月28日 - 1743年1月28日)

  策楞 (署任,1743年1月28日 - 7月17日)

  那苏图 (1744年8月10日 - 1745年5月14日)

  策楞 (二次,1745年5月14日 - 1748年10月28日)

  尹继善(1748年10月28日 - 11月24日)

  硕色 (1748年11月24日 - 1750年2月9日)

  陈大受 (1750年2月9日 - 1751年11月14日)

  阿里衮 (1751年11月14日 - 1753年2月24日)

  班第(代理,1753年2月24日 - 10月16日)

  策楞 (三次,1753年10月16日 - 1754年5月3日)

  杨应琚 (1754年5月3日 - 1757年8月31日)

  鹤年(1757年8月31日 - 1758年1月14日)

  李侍尧署任

  陈宏谋 (1758年1月14日 - 1758年5月27日)

  李侍尧 (一次,1758年5月27日 - 1761年5月27日)

  苏昌 (1761年5月27日 - 1764年7月22日)

  李侍尧 (二次,1764年7月22日 - 1777年2月25日)

  杨廷璋 (署任,1765年7月22日 - 1767年4月24日)

  杨景素 (1777年2月25日 - 1778年3月19日)

  桂林 (1778年3月19日 - 1780年1月11日)

  巴延三 (1780年1月11日 - 1784年2月20日)

  舒常 (1784年2月20日 - 1785年2月26日)

  孙士毅 (代理,1785年2月26日 - 9月1日)

  富勒浑 (1785年9月1日 - 1786年5月23日)

  孙士毅 (二次,1786年5月23日 - 1789年2月19日)

  福康安 (1789年2月19日 - 1793年9月14日)

  长麟 (一次,1793年9月14日 - 1796年7月5日)

  朱圭 (1796年7月5日 - 9月29日)

  吉庆 (1796年9月29日 - 1802年12月17日)

  长麟 (二次,1802年12月17日 - 1803年1月26日)

  由瑚图礼署任

  倭什布 (1803年1月26日 - 1805年1月30日)

  那彦 (1805年1月30日-12月12日)

  吴熊光 (1805年12月12日 - 1809年1月6日)

  永保 (1809年1月6日 - 2月20日)

  百龄 (1809年2月20日 - 1811年2月16日)

  松筠 (1811年2月16日 - 11月5日)

  蒋攸铦 (1811年11月5日 - 1817年10月22日

  阮元 (1817年10月22日 - 1826年6月22日)

  李鸿宾 (1826年6月22日 - 1832年9月14日

  卢坤 (1832年9月14日 - 1835年10月15日

  邓廷桢 (1835年10月15日 - 1840年1月21日)

  林则徐 (1840年1月21日 - 10月3日)

  琦善 (署任,1840年9月28日 - 12月4日)

  琦善 (1840年12月4日 - 1841年2月26日)

  祁□ (1841年2月26日 - 1844年3月19日)

  耆英 (1844年3月19日 - 1848年7月4日)

  徐广缙 (署任,1848年2月3日 - 1848年7月4日)

  徐广缙 (正式,1848年7月4日 - 1852年9月7日)

  叶名琛 (1852年9月7日 - 1858年1月26日)

  黄宗汉 (1858年1月26日 - 1859年5月4日)

  王庆云 (1859年5月4日 - 10月7日)

  柏贵 (署任,1859年5月4日 - 21日

  劳崇光 (署任,1859年5月21日 - 10月7日)

  劳崇光 (正式,1859年10月7日 - 1862年10月17日)

  刘长佑 (从没到任,1862年10月17日 - 1863年2月14日)

  晏端书 (署任,1863年2月14日 - 7月6日)

  毛鸿宾 (1863年7月6日 - 1865年3月7日)

  吴棠 (代理,1865年3月7日 - 13日)

  瑞麟 (1865年3月13日 - 1874年10月17日)

  代理: 1865年3月13日 - 1866年9月25日

  英翰 (1874年10月17日 - 1875年9月2日)

  张兆栋 (署任,1874年10月17日 - 1875年3月31日)

  刘坤一 (1875年9月2日 - 1879年12月27日)

  裕宽 (一次署任,1878年12月18日 - 1879年12月27日)

  张树声 (一次,1879年12月27日 - 1882年4月19日)

  裕宽 (二次署任,1879年12月27日 - 1880年5月20日)

  裕宽 (三次代理,1882年4月19日 - 5月6日)

  曾国荃 (1882年5月6日 - 1883年7月13日)

  张树声 (二次,1883年7月13日 - 1884年5月22日)

  张之洞 (1884年5月22日 - 1889年8月8日)

  李瀚章 (1889年8月8日 - 1895年4月13日)

  谭钟麟 (1895年4月16日 - 1899年12月19日)

  1898年8月30日至11月1日正式官衔为两广总督兼广东巡抚

  德寿 (代李鸿章,1899年12月19日 - 1900年5月24日)

  李鸿章 (1900年5月24日 - 7月9日)

  德寿 (二次代理,1900年7月9日 - 9月16日)

  鹿传霖 (1900年9月16日 - 26日)

  陶模 (1900年9月26日 - 1902年7月2日)

  德寿 (三次代理,1902年7月3日 - 1903年4月18日)

  岑春煊 (1903年4月18日 - 1905年7月23日)

  两广总督兼广东巡抚(光绪31年至宣统3年)

  岑春煊 (一次,1905年7月23日 - 1906年9月11日)

  周馥 (1906年9月11日 - 1907年5月28日)

  岑春煊 (二次,1907年5月28日 - 8月12日)

  张人骏 (1907年8月12日 - 1909年6月28日)

  袁树勋 (代理,1909年6月28日 - 1910年10月29日)

  增祺 (广州将军代张鸣岐兼署,1910年10月29日 - 1911年4月14日)

  张鸣岐 (1911年4月14日 - 11月8日)

苏州评弹三大流派之一“俞调”的历史

  每一个戏剧曲种的传承,都会各自的特点,每一个戏剧的历史,都会有很多让人不解,但又觉得不可思议的特点,那么接下来,就让我带你一起...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