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奎的来历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2浏览:6收藏

卜奎的来历,第1张

收藏的资料让程银久对齐市的历史有所了解,也让他对一些历史情况有了自己独道的见解。 通过几个月的实地调查,对卜奎大街的得名,他做出了新的诠释。史学家大都认为卜奎大街是由达族的崔氏家族得名而来。“其实崔氏家族并不是达族人,而是汉族人。”1998年,程银久通过多方查找,在我市城南的三家子村,找到了崔氏家族第十三代后人。在看到崔氏家谱后,程银久坚信,崔氏家庭本是汉族人。

  卜奎大街的得名由来,程银久介绍说:崔枝芳曾任黑龙江地方驿传事物总慰。他的侄孙名叫卜魁(崔枝蕐孙,崔瑄之子)任齐齐哈尔首任站官。当时齐市地区驿站没有名字,就以卜魁为名,流传至今。后因多种因素,卜魁的“魁”字,变成了如今的“奎”。“但不论哪个字,崔氏家族都为汉族人。

《西厢记》的故事是大家都熟知的,人们不仅记住了张生和莺莺这一对才子佳人,而且还记住了小丫头红娘,并从此把在别人恋爱婚姻中牵线搭桥的人叫做“红娘”。据说,近年开发旅游景点,普救寺内还专门立一标牌,上书“张生跳墙处”,完全把西厢故事当作真人真事了。

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代文人元稹的《莺莺传》,在《莺莺传》中,男主角就叫张生,没有名字。宋代文人王懋的《野客丛书》第二十九卷,称“唐有张君瑞遇崔氏女于蒲,崔小名莺莺。”而在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中,张生一上场就自报家门说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看得出,张生的名字是被逐渐补充、完整起来的。那么,这个姓张名珙字君瑞的书生究竟是以谁为原型的呢

第一种说法,认为他是唐代著名诗人张籍。唐代有个姓苏的翰林,在他赠给张籍的诗中有“诗人老去莺莺在”的句子,并且加了注,说所谓张生就是张籍。不过从时间上来看,元稹所写的莺莺故事发生在唐德宗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其中有“明年,文战不胜,张遂止于京”的情节,那就是说,时至贞元十七年张生尚未中试。而唐代《登科记》载张籍贞元十五年即已登科,所以,说张生就是张籍,在时间上有点合不拢。

第二种说法则认为,张生不是别人,就是作者元稹自己。元稹是唐代著名诗人,字微之,生于唐代宗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有人认为元稹就是张生,首先是感觉到《莺莺传》在叙述这个故事时的真切,觉得事非经过,难以写得这样哀怨动人。

其次,则发掘了不少相关的证明材料:其一是元稹生平与张生年龄上的元稹吻合之处。生于大历十四年,到小说中所说的贞元十六年正好22岁,与西厢故事中张生的年龄相同。其二是元稹生平与故事情节上的吻合之处。韩愈在元稹妻韦氏的墓志中写道作婿韦氏时,微之始以选为校书郎。”元稹官授校书郎是在贞元十八年,他24岁的时候,这与西厢故事中说后岁余,生亦有所娶者也”的描述正好相吻合。

另外,元稹为他的姨母郑氏作墓志,其中说道其既丧夫遭军乱,微之为保护其家备至。”这个说法,与西厢故事中张生为保护崔氏一家出力的情节相吻合。

其三是元稹生平与故事中人物关系的吻合之处。元稹写的《陆氏姊志》中说予外祖父授睦州刺史郑济。”白居易为元稹母亲郑夫人所作的墓志也说她是“郑济女”。这就是说,元稹的母亲是郑济的女儿;而唐代崔氏家谱载永宁尉鹏,亦娶郑济女。”也就是说,郑济的另一个女儿嫁给了崔鹏。

崔莺莺是崔鹏的女儿,和元稹是中表亲,与小说中的人物关系相同。元稹在写给白居易的百韵诗中提到幼年与蒲中诗人杨巨源友善,日课诗。”小说中也提到,张生有个“好属词”的朋友杨巨源。

其四是从元稹的诗歌中可以找到很多有关莺莺的隐语,比如他的《莺莺诗》殷红浅碧旧衣裳,取次梳头暗淡妆。夜合带烟笼晓月,牡丹经雨泣斜阳。依稀似笑还非笑,仿佛闻香不是香。频动横波嗔不语,等闲教见小儿郎。”因此,断定张生就是元稹自己,只不过他为隐讳起见,改了一下姓氏而已。

上面所提到的有关材料,除了元稹为其姨母郑氏所作的墓志不在元稹的文集《元氏长庆集》中以外,其他都是落实的。但这并不等于说,元稹就是张生,张生就是元稹。因为文学创作总是从生活中来的,作者总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了某种体验,才会有艺术构思,而在艺术构思的过程中,作者笔下的人物会越来越丰满,越来越有自己的个性,以至到最后连作者也必须听命于他的行动逻辑。

这样,一个艺术典型就诞生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一个艺术作品中的人物都可能有生活中某个人的影子,但又都不是这一个。因此,简单地把张生理解为任何一个人都是不对的。他是由许多古代文人所共同创造的一个艺术典型,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个多情书生的写照。

趣历史附带要说的是,在元稹的《莺莺传》中,张生最终并没有娶莺莺为妻,而是把莺莺说成是“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以“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的理由,遗弃了崔莺莺。张生把莺莺比喻成妲己、褒姒那样的人,说自己的德行不能胜妖孽,所以“忍情”。最后崔张二人各自结婚,张生一次路过莺莺的居所,想见一见莺莺,莺莺最终没有见他。

尽管作者在这样写的时候并没有贬抑张生的意思,但这样的结局却让渴望爱情自由的读者感到不满意,所以西厢故事在流传中渐渐起了变化,变成了现在大家都知道的有情人终成眷属。所以说,西厢故事是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张生和鸾莺就是这个美好故事中的美好人物。

崔氏第二十六世孙崔海斌介绍 大屋基崔氏源流 “言不根经史,谓之梦浪,人不识本源,谓之浮生”。我崔氏之人从何而来,向何而去?应该是我们每一个崔氏子孙值得了解和思考的问题。下面,我就我们大屋基崔氏的源流及家风这两个方面的问题给大家作个简要的介绍,使大家有个初步的了解。 第一个方面:崔氏的源流。——也就是崔家是怎样起源、怎样流传到现在的。 这个问题我们分三个部分来讲: 第一部分:崔氏先祖 崔氏出自姜姓,即姜姓神农氏(炎帝)之后。 相传,炎帝神农氏,名“石年”,(大约生于公元前3216年,农历辛未年4月26日)为少典与任姒之子,因居于姜水(渨水支流)之滨而得姜姓。其裔孙为诸侯,号共工氏。共工之从(堂)孙伯夷,因辅佐大禹(共工和伯夷爷孙二人,从尧至禹)治水有功,赐氏曰“吕”,封为“吕侯”。经吕侯壤、吕侯发衍、远、我食、孙藏、伯陵到西周初年的吕尚——即姜尚,姜子牙。 姜子牙,殷王庚丁8年(己酉年8月初3,即公元前1211年农历8月初3)出生于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一带,因辅佐周武王灭商建周有功,受封于齐,立齐国(诸侯国),称齐太公,卒于周康王6年(戊辰年,亦即公元前1072年),寿139岁。其陵冢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周陵乡,距文王陵1公里。妻:申姜。 齐太公姜子牙有嫡、庶子共13名:丁、任、年、奇、枋、绍、骆、铭、青、易、尚、其、佐。太公传位于嫡长子姜伋(齐丁公)。 少典、神农(炎帝)、共工、伯夷、姜子牙、姜伋等均是崔氏的先祖。姜子牙是炎帝第54代孙。 第二部分:崔姓来源 齐太公姜子牙传位于齐丁公姜伋,丁公嫡子(正妻之子)姜季子本应继承齐国国君之位,但他却让位于丁公庶子(丁公之妾所生之子,季子之兄)叔乙。叔乙划了一片叫“崔”的地方(后有“崔氏城”,即今山东章丘市黄河乡土城村)给季子,作为其食采(采收食物)之地,后来季子就以崔地为姓,得姓后,所生之子穆伯即不再姓姜,而姓“崔”。 姜季子是我崔姓一世祖,崔穆伯是我崔姓第一人。 第三部分:崔氏世系 季子生穆伯,穆伯生沃,沃生野,野8世孙夭,夭生崔杼(齐国正卿)杼生明,明生良。良15世孙崔意如(秦大夫,封东莱侯)生(伯)崔业、(仲)崔牟。 崔 牟为汉汶阳侯,始居博陵(今河北涿县安平),于博陵生融。融生石,石生崔廓(一作崔广),字少通(商山四皓之皎皎者)。廓生寂,寂生钦,钦生朝,(汉侍御史),朝生舒(汉四郡太守)。舒生篆(郡文学),篆生毅,毅生骃,骃生寔(字子真,后汉尚书)。寔生皓,皓生质,质生赞,赞生洪,红生廓,廓生遄,遄生懿,懿生琨,琨生经,经生辨,辨生崔楷(北魏殷州刺史)。后有崔元喡,唐中宗封为博陵王。至宋绍兴时,崔世明迁粤省广州,其子崔与之累官四川,安抚制置(四川安抚使),使后封南海郡公(广东经略安抚使)。遂移子于江南,晚年又移子于闽省(福建)。与之玄孙崔唐臣(宋末隐士),其孙崔或为元世祖刑部尚书。至元顺帝12年(公元1334),世宗公诞生,又经承祖、德义、旺元至成章公。明正统3年(1439),成章公父子四人移居广东。 以福建世宗公为始祖,6世缙孙、7世富公、8世华忠、9世琳公、10世孟正、11世庆公、12世元举、13世时信、14世盛公、15世斯显、16世奕荣、17世子裕公(我大屋基崔氏入川始祖,1681年9月21日生于广东龙川县,1785年殁于四川威远大屋基)于康熙戊戌年(1718)入川,创业资威,生成昆、成仑、成灵、成康四子。至今已290年,繁衍了13代后人(从世忠公算起为第28代)。 另外在此还需说明的一点是我7世祖富公娶了两房妻室,大房扬氏生8氏时忠公、荣忠公、华忠公,二房廖氏生8氏信忠公。信忠公之后:9世珍公、10世孟举、11世曰昆、12世元升、13世金公。 金公之子:14世奇相、奇卿、奇爵、奇轮、奇择。 其中: 奇相之后,15世斯琳、16世奕泮入蜀后住(现青山村)高屋基; 奇爵之后,15世斯玑,携16世奕广、奕东、奕亮、奕勋、奕尤5子于雍正丁未(1727)年入蜀,后立祠堂于本村蓝沟,现已繁衍到第27代。 此外,本村糯米长老屋基(崔慈方大房子)、资中城西周家碥和四眼桥、朱家坝崔氏,都是我华忠公之后裔。 也就是说,我们大屋基和糯米厂、周家碥、四眼桥、朱家坝以及蓝沟、高屋基崔氏,都是一脉相承的一家人。 以上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崔氏家风——也就是我们崔氏家族为人处世的作风、风气问题。 家风,乃一个家庭、家族之风气。家风好坏,关乎一个家庭、家族之成败兴衰。大屋基崔氏家风严谨、纯朴、进取、向上,影响和造就了十数代族人,并在本地形成了纯朴、忠厚、斯文、善良的优秀民风,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本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从民国二年(1913)重修之《大屋基崔氏族谱》和大屋基崔氏历代族人处事风格中不难看出,崔氏家风大约有以下几个特点: 1、团结互助。团结互助之精神,在《大屋基崔氏族谱》中体现突出。如《崔氏族约家规》第六条:“合族子弟,无职年少者,务期族董等暨总首,于春祭时斥令其父兄,使习士农工商,视其才职量人施行,如家贫年壮,能农能商无本者,该族董等协总首提议,筹给资本,方能各有职业,得谋衣食,使其族无游人,自然一族富强”。第七条:“矜恤鳏寡孤独,穷而无靠者,当春祭时族董等协总首,务集众族提议,原量周恤,作一本万殊亲爱之意,免至呼号无处,贻笑他人”。第十四条又说:“愚朴子弟出外,勿论大小事件,有理被人欺压者,向凭族董等,必要挺身出头,或凭理,或兴讼,务欺争至极处,将理拿回,以免愚朴出外被人欺压”。此等,无一不体现出该氏族团结互助之精神。 崔氏家谱、族谱,寻根问祖 2、勤奋节俭。《崔氏族约家规》第十二条规定:“族内倘有不肖子弟,好吃懒做,不顾父母之养者,被父兄来祠报告,该族董等,不得徇情,按照家规,满杖八十,以戒下次。如果执拗不改,仍蹈前愆,着凭三族,送官首究,剔出萌芽,免生忤逆”。第五条:“用财本生人之常,但要处置合宜。当加厚于所亲,虽千金不为妄;费浪用于无益,即一钱已属浮奢。是以丰俭贵适其宜也”。第八条:“令习勤俭。勤能成事,俭可积锱。训导子弟习勤习俭,则士可发贵,农工商贾皆能发富矣”。字里行间,充分体现了族人勤奋节俭之家风。 3、斯文重才。重视文化、重视任才,在历代崔氏族人中蔚然成风。且不说历史上其出过多少文人雅士、达官显贵和英雄豪杰,仅《崔氏族约家规》即可充分证明。如第三条:“培植人才。凡族中生有英俊聪明子弟,家极贫无力读书者,该族董等协总首,筹给历年膏火,或尝会给款,或承首募化合族给出,以便家寒子弟造成人才,始可光前裕后一族生辉”。第四条:“鼓励人才。凡族中子弟住高等小学堂,执毕业凭照,备办三牲入祠祀祖者,无论贫富,赏花红一堂,奖给钱八钏;住中学堂及初级师范学堂并陆军小学堂,各执毕业凭照,备办三牲入祠祀祖者,无论贫富,均赏花红一堂,奖给钱十二钏;住高等学堂及法政学堂并通省中央师范学堂,各执毕业凭照,备办三牲入祠祀祖者,无论贫富,均赏花红一堂,奖给钱十六钏;住京师大学堂,执毕业凭照备办三牲入祠祀祖者,无论贫富,赏花红一堂,奖给钱二十钏。奖给虽微,以资鼓励我族广出人才之意耳”。由此,可见崔氏斯文重才之一斑。 4、礼孝守法。礼义孝道、遵章守法是崔氏家风中又一特点。《崔氏族约家规》第一条云:“合族必要讲求尊卑、上下秩序为宗旨。如有以下犯上、以卑慢尊、以强凌弱、以富欺贫等事,报告祠会,该族董等,问清实情,严执家法秉公处治,不得畏势徇情,方服众意,而息讼端”。此间含礼义;第二条规定:“孝顺一则。父母养育,恩德深似海,大如天,杀身难报。为子者,必遵孝经所云:居则致其安,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能尽此五者,方报十万一耳”。第十三条:“族内如出忤逆子弟,不畏王法,胆与父母斗殴,或与胞伯叔斗殴,有伤有证,一经报告,该族董等,凭集三族,立予杖毙,免出巨案,以正人伦,而敦风化”。此为倡孝道;第九条强调:“严禁嫖赌。嫖则损精耗神,夭寿之由来也。赌则贪耍,弃职倾破之由来也。不嫖不赌,即弱添寿,算贫足衣食”。第十条:“洋烟一则,朝廷之禁严矣,父母之戒密矣。吸之不甘不芳不暖不饱,且耗时费事,颓志伤躯。有瘾者述宜戒净,无瘾者谨守莫尝,免受朝廷法律,以贻父母欢心”。十一条:“如有子弟不遵庭训,在外妄作非为,或窃或盗,事小者,该族董等严执家法,杖责四十,以戒下次。如犯事大者,自行捆送地方官处治 ”此为守法纪。 如此这般,无不体现出崔氏遵章守纪之优良家风。希望我们崔氏门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继续保持和发扬崔家的优良传统和风气,为强国兴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前面说了我们崔氏族人“从何而来”,处世怎样,下面想以本人2007年5月撰写的一篇《大屋基崔氏祠堂赋》,表述一下我们该怎样承前启后,世世代代发展繁衍下去。 《赋》是这样写的: 威邑北隅,资南偏西,地灵人杰之乡,山青水秀之地,崔氏宗祠大屋基气势恢宏,参天大树古花兰世人称奇;田连阡陌,堪称米粮之仓,土产万物,实为生息宝地。自古出贤良,仁义满乡里。 回首悠悠岁月,追忆历历先驱:一七一八,我祖裕公入川来,创业资威,历尽艰辛务农经商展宏图;一八三0,先辈立祠大屋基,子孙昌盛,人财两发强国兴家留美名。 世事沧桑,秋去春来历经二百九十载寒暑;斗转星移,花谢花开香传一十三四代后人。士农工商百业兴,我崔氏生生不息,撑起华夏一片天地;文武才俊千般秀,吾族中贤能辈出,孕育国家无数栋梁。 国泰民安之世,民族腾飞之时。百舸争流,崔氏子孙且发扬祖先优良传统,为国为家作贡献;千帆竞渡,族内子弟须振奋我辈创业精神,为党为民立功劳! 历史滚滚向前,光阴漫漫无穷。任重道远,人人自强不息奋发有为再接再厉创佳绩;承前启后,代代亲善和睦携手并肩同德同心成大业。 功赫赫,耀我崔氏门庭;名鼎鼎,报吾祖宗先烈! 谢谢大家! 不当之处,请各位宗亲批评指正。 崔海斌: 二00八年二月十八日

卜奎的来历

收藏的资料让程银久对齐市的历史有所了解,也让他对一些历史情况有了自己独道的见解。 通过几个月的实地调查,对卜奎大街的得名,他做出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