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德的阴阳五德介绍
五德之说,源于五行理论,春秋时代的邹衍将天下分为五方,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的原理揭示历史朝代更迭的规律,开了将五行纳入政治领域之先河。按邹子的理论,虞舜为土德,夏为木德,商为金德,周为火德,秦为水德。五德相克,改朝换代。后世历代帝王革命,皆沿用五德之说。
把古代最早出现在《周易》一书的“阴阳”观念和“五行”观念糅合到一起,倡导阴阳五行说,用来解释历史上的朝代兴替的原因,为新兴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随着五行思想的盛行,它被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所利用,赋与了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成为两汉谶纬学说的主要来源之一。
古时五德指忠、仁、诚、节、勇。
现代五德是智、信、仁、勇、严。 五德之说是中国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邹衍所主张的历史观念。“五德”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德性。“终始”指“五德”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转。邹衍常常以这个学说来为历史变迁、皇朝兴衰作解释。后来,皇朝的最高统治者常常自称“奉天承运皇帝”,当中所谓“承运”就是意味着五德终始说的“德”运。
邹衍说“五德从所不胜,虞土、夏木、殷金、周火。”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由于黑色属于水,所以秦朝崇尚黑色。《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按照邹衍的说法,五行代表的五种德性是以相克的关系传递的,后世也有人提出五行相生的说法来解释五德终始。
汉代起初在汉高祖刘邦时,张苍认为秦国祚太短且暴虐无道,不属于正统朝代。应该由汉朝接替周朝的火德,所以汉朝之正朔应为水德。到汉武帝时,又改正朔为土德,直到王莽建立新朝,方才采用刘向、刘歆父子的说法,认为汉朝属于火德。汉光武帝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了这种说法,从此确立汉朝正朔为火德,东汉及以后的史书如汉书、三国志等皆采用了这种说法。因此汉朝有时也被称为“炎汉”,又因汉朝皇帝姓刘而称“炎刘”。
在王莽篡汉之前,一般采用五行相克说。交替顺序为:
虞(土)→夏(木)→商(金)→周(火)→秦(水)→汉(土)。
王莽篡汉后为了证明其政权的合法性,采用了刘向父子的五行相生说,并修改汉朝以前诸朝代的德性,交替顺序为: 虞(土)→夏(金)→商(水)→周(木)→汉(火);
一直到元代皆采此说:(五代时,后唐认为继承唐朝的德运,所以后梁没有德运,属于闰位!)
汉(火)→曹魏(土)/孙吴(土)→晋(金)→北魏(水)→北周(木)→隋(火)→唐(土)→ 后梁(闰位)→后唐(土(继承唐朝))→后晋(金)→后汉(水)→后周(木)→宋(火)→金(土)→元(金)
自元之后,又变为相克说:
元(金)→明(火)→清(水)
自秦汉直至宋辽金时代,五德终始说一直是历代王朝阐释其政权合法性的基本理论框架。“故自秦推五胜,以水德自名,由汉以来,有国者未始不由于此说”。但宋金以后,沿袭千余年的五运说最终被逐出儒家政治文化的主流而趋于消亡。
前者必助后者成长,先人之德必助后人之德;社会文明方是进步。故应以“生”为准: 水→木→火→土→金→水时期五德批注伏羲木好生之德炎帝火尝草神农轩辕土至圣黄帝少昊金金天玄嚣颛顼水玄冥引水帝喾木高洪为辛尧舜火尧让舜上大禹土掘土治水夏启 金金石铸厦成汤 水汤王灭桀 盘庚木商人盘易西周 火成康繁盛 春秋 土拓夷和狄战国金诸侯混战秦朝水始皇为尊两汉 火炎汉无双新朝土 代汉而立 黄巾 土黄天当立曹魏土雄霸北方蜀汉 火炎汉遗风孙吴木据守江南 晋朝金三家归晋北魏 土鲜卑中融刘宋 水 七分其四南齐木外俭内奢南梁木 文风之盛南陈火 烽火离歌 北齐木 北周木宇文严法隋朝 火周随人愿唐朝 土中华之巅武周火母仪天下安史金金戈屠戮 黄齐 水百花错杀后梁金暴戾混乱后唐土三姓更替后晋金动乱不堪后汉水统治残暴 后周木休养生息宋朝火文盛武衰 辽朝 水开疆扩土金朝 金从革不违 蒙古水坎水生元元朝木万物之始明朝火雄立东方李闯金顺行天道清朝水风雨如晦 五德轮转,宙宇循循,生生不息 当五德终始说风靡于世的宋时代,几乎看不到有人对它提出过什么质疑。宋儒对五运说的反动始于欧阳修。在北宋中期儒学复兴的时代思潮影响下,由欧阳修发起的正统之辨使五德转移政治学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欧公早年所作《原正统论》,称五运说为“不经之说”、“昧者之论”,而在其晚年改订的《正统论》中则对它展开了正面的批判:“自古王者之兴,必有盛德以受天命,或其功泽被于生民,或累世积渐而成王业,岂偏名于一德哉?……曰五行之运有休王,一以彼衰,一以此胜,此历官、术家之事。而谓帝王之兴必乘五运者,缪妄之说也。”刘复生教授指出,“欧阳修的《正统论》在理论上宣告了五德转移政治学说的终结”。
《正统论》被饶宗颐先生称为“古今一大文字”,它在正统理论上的一大创造就是“绝统”说。《正统论》下篇曰:“凡为正统之论者,皆欲相承而不绝。至其断而不属,则猥以假人而续之,是以其论曲而不通也。夫居天下之正,合天下于一,斯正统矣。”若不符合这一正统标准,则被排斥于正统王朝之外,是谓“正统有时而绝”。但对于绝统的认定,欧公前后的说法有所不同。早年所作《正统论》七篇仅将西晋亡国之后至隋朝统一之前列为绝统,至其晚年重订《正统论》时,又将三国、五代也纳入绝统之列。
绝统说从根本上动摇了五德转移政治学说赖以成立的基础。邹衍之五运说建立在对宇宙系统的信仰之上,其基本理念是五行代替,相承不绝。后来刘歆创立的闰位之说,也无非是为了弥合德运的断层而想出来的补救办法。宋太宗太平兴国九年(984年),布衣赵垂庆建言当径承唐统为金德,朝廷百官提出的反对理由就是:“五运代迁,皆亲承受,质文相次,间不容发。岂可越数姓之上,继百年之运?”明人指摘五运说的漏洞,谓“世不常治而运无停机,……五行之运,一息若不继,则天道坏矣”。故主五运之说者,即便在天下大乱的分裂时期也非要寻出一个正统来传承德运。欧阳修的绝统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彻底否定了五德终始说的理论体系。
宋代正统之辨在史学史的最大收获就在于,它第一次将王朝的更迭由“奉天承运”的政治神话变成了“居天下之正”的政治伦理问题,这是宋代史学观念的一个重大进步。传统的五运说以数术的方式来推定人间政权的正当与否,“依天道以断人事之不可断者”。为顾全德运的连续性,很少从道德层面去考虑“统”之正与不正的问题。而宋儒的正统之辨与前代相比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那就是除了大一统的政治前提之外,特别强调道德认同。与欧阳修同时代的名僧契嵩,曾经这样表述他的天命观:“《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所以明天命也。异乎后世则推图谶符瑞,谓得其命也;谓五行相胜,谓得其德也。五胜则几乎厌胜也,符瑞则几乎神奇也……”契嵩的天命正统观凸显出强烈的道德诉求,并且将其批判矛头直接指向五德终始说。
在五运说的全盛时期,政治家强调得天下以正(这个“正”不是指手段的正当,而是指来路的正统),即看重政权的合法性来源,故“或以前代之血胤为正,或以前代之旧都所在为正,或以后代之所承者、所自出者为正”。历代德运之争,大抵都在政权的承继关系上做文章,正统主要取决于政权的来历。
经过宋代正统之辨的道德洗礼之后,明代的政治家强调的是得天下以道,即看重获取政权的手段是否正当,而不太在乎这个政权是否直接来自某一个正统的王朝。朱元璋称帝建国后,总是强调他的天下不是取自元朝手中,而是得自群雄之手,他曾对朝廷臣僚说过这样一番话:“(元末)盗贼蜂起,群雄角逐,窃据州郡。朕不得已,起兵欲图自全,及兵力日盛,乃东征西讨,削除渠魁,开拓疆域。当是时,天下已非元氏有矣。……朕取天下于群雄之手,不在元氏之手。”
自欧阳修之后,对五运说的质疑越来越多地见诸宋儒的文字。他们的主要理据是,五运之说不见于六经,乃阴阳家不经之谈,就其本质而言,可以说是与谶纬一路的东西,所以根本就不值得信奉。这种论调同欧阳修的说法是基本吻合的。
宋儒的正统之辨,由欧公发其端,而由朱子集其成。比起欧阳修来,朱熹的正统观念对后世的影响尤为深远。朱子论正统有所谓“无统”之说,据《资治通鉴纲目凡例》:“凡正统,谓周、秦、汉、晋、隋、唐。……无统,谓周秦之间、秦汉之间、汉晋之间、晋隋之间、隋唐之间、五代。”一般认为,《通鉴纲目》成书于朱子门人赵师渊,而《凡例》则出自朱子之手,故正统、无统之分完全可以代表朱熹本人的意见。不消说,朱子的无统说与欧阳修的绝统说是一脉相承的,此书被后人尊奉为“《春秋》后第一书”,明代翰林院编修谢铎曰:“是书师法《春秋》,实经世之大典,帝王之龟鉴。”可见它不仅仅是一部史学著作,更是一部政治伦理教科书。可以说,朱子《通鉴纲目》所张扬的正统观念基本上主导了元明清三代正统之辨的话语权,故清儒谓“朱子之《纲目》出,而后古今之议正统者定”。
无论是欧阳修的绝统说还是朱熹的无统说,都是与五德终始的基本理念相冲突的。但朱熹本人其实并不反对五运说。他的学生沈僩曾向他请教过这样一个问题:“五行相生相胜之说,历代建国皆不之废,有此理否?”他的回答是:“须也有此理,只是他前代推得都没理会。”当他的另一位弟子金去伪问到他对于五运说的看法时,朱子回答说:“万物离不得五行,五运之说亦有理。于三代已前事,经书所不载者甚多。”金氏又问:“五运之说,不知取相生、相克?”朱子答曰:“取相生。”这不仅仅是朱熹个人的倾向,事实上,宋代理学家普遍对五运说持赞同和理解的态度。
朱熹等人只是在哲学思辨的层面上承认五运说的合理性,而在进行历史价值判断时,他自有他的道德准则和权衡法度。因为传统的五德终始说是作为裁判王朝正统的理论基础而存在的,经过宋代儒学复兴的冲击,被宋儒以道德批评的新规则取而代之,--就连在理论上支持五运说的程朱一派也不例外,于是五运说就失去了它的存在价值。
实际上,宋儒对五运说的质疑和批判,仅仅是少数思想先行者的先知先觉罢了。在宋辽金时代,五德转移的传统观念仍顽固植根于世俗社会中,尚未退出儒家政治文化的主流,从政治舞台到社会意识形态层面,随处可见它的影响。
即便在宋代士大夫阶层中,信仰五运说者也还大有人在。以欧阳修同时代的人为例,与欧公同为宋代古文运动主将的尹洙,在谈及正统问题时发过这样一通议论:“天地有常位,运历有常数,社稷有常主,民人有常奉。故夫王者,位配于天地,数协于运历。”曾与欧阳修同修《唐书》的张方平,有《南北正闰论》曰:“夫帝王之作也,必膺箓受图,改正易号,定制度以大一统,推历数以叙五运,所以应天休命,与民更始。”类似这样的传统政治文化观念想必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仍十分普遍。据说米芾有一方书画印,印文作“火宋米芾”,他还写过一段题识加以解释:“正人端士,名字皆正,至于所纪岁时,亦莫不正。前有‘水宋’,故以‘火宋’别之。这个故事真实地反映了宋人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德运观念。
从宋代典籍中可以看到,五运说在那个时代的知识体系中仍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真宗朝编纂的《册府元龟》是第一部历史学的百科全书,它堪称五德终始政治学说之历史体系的集大成者,基本上可以代表北宋前期知识界的主流史学观念。《通志·艺文略》在史部编年类下专门设有一个名为“运历”的小类,又在《图谱略》中设有一个“纪运类”,都以收录五运说的著作为主,两者共计著录图书69种,而作者大多是唐宋时代人,这表明五德转移说在当时是一种颇为流行的社会思潮。宋庠的《纪年通谱》是宋代广为人知的一部史学工具书,虽然早已不传,但据宋人说,此书“区别正闰”,“以五德相承”。元佑间,诸葛深所作《绍运图》一书,“自伏羲迄皇朝神庙,五德之传及纪事皆着于篇”,“其书颇行于世俗,大概是一种畅销民间的通俗读物。宁宗时任职东宫的给事中娄机,专门为太子编写了一部名为《历代帝王总要》的历史知识读本,是书“始自唐虞,以至光宗皇帝,……五德之相生,世系之联属,靡不提纲撮要”。由于后来五运说的衰微,这些观念落伍的著作都未能保存下来。不过今天从南宋末年王应麟所编的蒙学工具书《小学绀珠》以及陈元靓所编的类书《事林广记》中,还能看到将历朝德运作为常识来介绍的情形。
总之,虽然宋代的儒学复兴已经敲响了五德终始说的丧钟,但直到南宋末年,这种传统的政治文化仍然依靠它长期积蓄起来的能量和惯性继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社会影响。五运说作为一个阐释王朝嬗代的理论体系最终退出政治生活,乃是元朝以后的事情。 蒙元汉化程度不高,以蒙古统治者的汉学知识,很难理解“五德”究竟是什么意思。成宗即位之初,有“南人洪幼学上封事,妄言五运,笞而遣之”。洪氏其人无可考,方回《桐江续集》卷十八有《送临安洪行之幼学次鲜于伯几韵》一首,仅知洪幼学字行之,临安人。洪氏之所以被笞,大概是被蒙古统治者当作妄言阴阳谶纬的术士了。元朝一向严禁谶纬,至元十年(年)正月己未,禁“阴阳图谶等书”;二十一年五月,“括天下私藏天文图谶,……有私习及收匿者罪之”。汉学知识浅薄的蒙古统治者,可能不明白五运说与谶纬有什么区别,对南人拿这种阴阳五行的说法来附会本朝历史自然很反感,所以会有如此激烈的反映。又据元人刘埙说,“元贞新政,有北士吴助教陈《定本十六策》”,其中一策略谓“汉以火,唐以土,此德运之重事,先儒有相生相胜之评”云云,显然也是在建言德运问题。此吴助教者,其名不可考,“或云此人撰成此书,不曾投献而没”,所以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终蒙元之世,始终未曾正式讨论过本朝的德运问题,然而明人却有元朝水德之说,何乔新《跋闽人余应诗》曰:“此诗叙元顺帝为瀛国公之子,乃闽儒余应所作也。其诗有‘壬癸枯干丙丁发’之句,盖壬癸为水,丙丁为火,元以水德王而宋以火德王也。”明人盛传元顺帝实为南宋末代皇帝瀛国公(即宋恭帝)之子,此诗曰“壬癸枯干丙丁发”,意谓水德尽而火德兴也。又据何乔新说:“故老相传,(元)世祖取江南之时,有水竭火生之谣,盖元以水德王,宋以火德王,是则继奇渥温氏起者,实赵氏之遗胤也。”由此可知,元朝水德说应是当时民间流行的一种说法。此说大概最初出自南宋遗民之口,它是以民间通行的五德相胜说为前提的,无非是因为宋为火德而径直推定元为水德罢了,这与传统的五德终始政治学说已相去甚远。
元朝之所以不再讲求德运,一个原因还在于,经过宋儒的思想启蒙之后,人们已经失去了对于五运说的虔诚信仰。元代围绕着宋辽金三史的纂修义例问题而展开的正统之辨,主要有以修端为代表的南北朝说,受到宰相脱脱支持的“三国各与正统”说,王祎提出的绝统说,以及大多数汉族士人所主张的独尊宋统说,而所有这些观点都不是在五运说的理论框架内来讨论正统问题的。按南北朝说和“三国各与正统”说,天下可以同时有不止一个正统王朝,绝统说认为正统可以不是连续的,独尊宋统说也只是从华夷正闰的角度立论,完全不涉及德运的问题。以力主独尊宋统而著称的杨维桢《正统辨》,最后还特别申明说:“若其推子午卯酉及五运之王以分正闰之说者,此日家小技之论,君子不取也,吾无以为论。”元朝为何不讲究德运,由此可以获得一个明确的答案。
尽管元朝不取五运说,但传统的德运观念却在元末农民战争中被当作一种思想武器充分地加以利用。红巾军的反元斗争,从一开始就打出了复宋的旗号,韩山童自称是宋徽宗八世孙,韩林儿和徐寿辉所建立的农民政权,国号均为“大宋”。既以复宋相号召,而宋为火德,火德尚赤,于是红色就成了反元武装最鲜明的标帜。刘福通起事,即“以红巾为号”。
明太祖朱元璋
所谓“太祖以火德王”,一般认为这只不过是朱元璋在反元斗争中所采取的一个政治策略而已,其目的是以复宋为号召,故宣称继承宋之火德;而当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毋需继续坚持火德之说,于是明朝一代也就不再讲求德运,五运说最终丧失了其政治功能。
作为一种支配性的正统理论,五德说的时代早已结束,但确有大量史料表明,明朝人仍在继续讲求德运。明代前期,人们普遍认为朱明王朝运当火德,从官方文献到私人著述,都不乏这方面的记载。洪武三年,“诏考历代服色所尚。礼部奏言:‘历代异尚。夏尚黑,商尚白,周尚赤,秦尚黑,汉尚赤,唐服饰尚黄,旗帜尚赤,宋亦尚赤。今国家承元之后,取法周、汉、唐、宋以为治,服色所尚,于赤为宜。’上从之”。如果说这条史料毕竟还没有点出“火德”二字的话,不妨再举出一个更明确的证据。明初礼官议乐律,谓周以木德王天下,木克于金,“故《周官》旋宫之乐……未尝及商者,避其所克而已”,而“宋祫享之乐亦去商,是不知去商者周人之制而已,以周人之制推之,则宋以火德王天下,论避其所克,当去羽音,而太常用乐不审诗羽而审诗商,盖失古人之旨远矣。今国朝以火德王天下,与宋同避其所克,则亦当去羽”。按阴阳五行说,五行配五音,土为宫音,金为商音,木为角音,火为征音,水为羽音。周为木德,金克木,故当避与金德相配的商音;宋为火德,水克火,故当避与水德相配的羽音;明朝亦为火德,故亦当去羽音。又明初“命儒臣重制九奏侑食乐章”,其一为《炎精开运》之曲,谓“炎精开运,笃生圣皇”云云,“炎精”显然是代指火德。洪武七年,太祖在致北元君主的信中声称“今我朝炎运方兴”,也是以火德自居。另外,在当时一般士人的意识中,也大都认同朱明火德之说。洪武间,殷奎替甘肃总兵代拟的贺圣节表,有曰:“以火德王天下,交龙开受命之符;生圣人主中原,夹马纪发祥之迹。”正统末,英宗北狩,“阴遣使谕镇守太监裴富”,裴富请占吉凶于卜者仝寅,仝寅说:“庚午中秋,车驾其还乎?……计七八年当必复辟。午,火德之王也。”仝寅谓午为“火德之王”,并据此推断英宗将会复辟,这也反映了明朝火德的观念。
除了火德说之外,明朝中后期又出现了土德一说。万历间,张养蒙撰《五德之运考》,谓“我朝受命,有谓其尚火德,有谓其尚土德,纷纷无定”。据我估计,土德说大概出现于弘治以后。罗玘《送益国长史胡君之国序》云:“今天子建亲藩,首兴,次岐,又次亦以益鸣其国。封子建昌,于天文其次鹑尾。鹑尾,火位也;火,土母也。国家以土德王,兹封也而冠以兹名也,得无意乎?”罗玘为弘治进士,官至南京吏部右侍郎,正德七年(年)致仕。这是我看到的有关明朝土德说的最早记载。
实际上,明朝建国以后从未正式讨论过德运问题,所谓的火德,不过是沿袭朱元璋在元末红巾军时代的成说,而这种说法与五德转移的基本理念是完全不相容的:五运说讲究五德相生,五行代替,岂有后代袭用前朝德运的道理?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明朝中期以后才有人提出土德一说,大概是主张以朱明之土德上承赵宋之火德,而将元朝列入闰位。但火德、土德两说相持不下,终无一定之论。这说明德运的确定在明朝已不再是关乎王朝正统的头等大事,不再是一种郑重庄严的国家行为,火德也好,土德也罢,都只是朝野间流行的某些非正式的说法而已。难怪就连清人似乎都不知道明朝还有德运之说,《古今图书集成》考述历代德运,至金而止;清代的两种蒙学读物《群书纪数略》和《幼学歌》将历代王朝德运作为文化史知识来介绍,其下限均迄于宋。总之,明朝人所讲求的德运,充其量不过是传统五运说的一种残余影响。
五运说最后一次被利用来为政治服务,大概是在明末农民战争中。李自成建立的大顺政权自称以水德王,据赵士锦《甲申纪事》说:“贼云以水德王,衣服尚蓝,故军中俱穿蓝,官帽亦用蓝。”赵士锦是大顺军攻占北京后留用的旧明官员,此记载当得自其耳闻目睹。刘尚友《定思小纪》:“贼虽未即僭位,然明代官制大半更革,……服色尚深蓝、文官拜武将之类,俱刊定成册,以候颁行。”李自成为何号称水德?显然是因为一般人多以明朝为火德,故取以水克火之意,其直接的理论依据是民间通行的五德相胜说。不过按传统的说法,水德理应尚黑,李自成改为尚蓝,则又有所变通。
自明清鼎革之后,五德说的影响愈益衰微。清朝一代,再未见到讲求德运的记载。
如此昂贵代价补偿
呼喊,呼唤,我站在村子外荒石岗上,天空中殷红,灰云层层;树林诡异着狂风尖叫,我想起自己多日来的控诉举报,几片羽毛轻轻飘到脚下,这才想起死去的鸟,它们为天空龙凤呈祥歌唱而却遭到暴力黑色非法枪只猎杀。随望空有梦,赋作一此诗。
午后小憩,忽有一梦飞来
地有万恶阴魔
腾天;天宇震荡。
——千吨重量压我双臂
天空,阳奉阴违
随我身后;我渐飘远失去,
了人间烟火世界。
坠入一个黑谷,无草无木,也无吐息空气。只能张口而不能呼喊,四周黢黑长出万万千千无史巫族手,手指怪异只会笑,笑声吐着舌头,舌头甚为地狱刮刀。
问我道:“你若要生必摘其心”
——有其人心必将乱语,
——言我们
——论我们
——辩我们
我大为惊怪,双臂锯割断去,
黑势力拿出阴阳家族谱,阎王府的另一座至德至望高庙。门前,有黑兽旗杆,写道:“人间有生门死门,凡不入黑者不入黑教者则为死门,凡入清正者入竹书者也为死门”。
——死为永恒的门
——活为恩赐的生
——生死,永远写在阴阳脸谱上。一切造生命的不如破坏生命的威力强大,制造死的如同刀斧铁器长满了陈词旧句,暴力人头坠落记忆。
天宇所有的收缩,
在梦中
在梦外;
——桌前,几张举报黑社会电话号码不翼而飞去了。
——窜进屋子的阴冷暴戾怪风吹魂。
午后小憩,一梦惊魂
散落了胸部良知灵魂呼喊的另一个世界。救救这些将为黑势魔力奴役折磨而死的花灵们,我大喊的声音始终窒息在万字字稿;
——这些入室罪人,这些黑势魔力,阳奉阴违在光天化日下的阳奉阴违,我渐渐飘远失去,连做一个人间正能量的梦也如此昂贵代价补偿。
(责任编辑:副主编)
《易》始乾坤而生,六子相生至六十四卦,而变易无穷;乐以律吕而沦,五音相济至八十一数,而咏间不息。占《易》者,得其一爻,亦足以观,而不知阴阳之合德;作乐者,理属一音,亦足以娱,而不知声永之克谐。夫人本天祖而生,一姓相传,云礽无极,考厥所始,一脉如源。倘不纪诸谱系,则立世久远,繁衍涣散,势必尊者知其为尊,而不知敬;亲者知其为亲,而不知爱。各支属支,忘其本宗骨肉而秦越,不犹占一词而眛乾坤之大义,聆一音而不识大成之声振也哉?故谱牒之作,上溯由来,下分支派,鳞次胫列,挈领提纲。纵观之,由身而父而祖,以溯于曾高太始,少一气之流传;横视之,由亲而一从再从,以逮夫曾玄疏远,皆一脉之流贯。犹之八八分爻,无非乾坤健顺之所施;九九定数,无非律吕阴阳之所泻。源远者,属流长;本固者,属枝茂。祖宗万年,绵绵绳绳;子孙千亿,林林总总。敬所尊,爱所亲,仁孝之思,曷有其极!
[编辑本段]阴阳家的历史由来
"阴阳"的概念,最早见于《易经》,"五行"的概念最早见于《尚书》,但两种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
到战国时代,阴阳和五行渐渐合流,形成一种新的观念模式,便是以"阴阳消息,五行转移"为理论基础的宇宙观。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也称"阴阳五行学派"或"阴阳五行家"。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列"阴阳家"为六大学派之首。
“诸子百家”之一:刘歆《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中著录名家著作有一百多家,将其列为"九流十家"之一。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使“诸子百家”(先秦至汉代出现的学术流派)著作上升到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最为著名的学派不过有几十家,有: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
[编辑本段]阴阳
阴阳是古人对宇宙万物两种相反相成的性质的一种抽象,也是宇宙对立统一及思维法则的哲学范畴。中国贤哲拈出"阴阳"二字,来表示万物两两对应、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即《老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易传》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便是讲"阴阳"变化的数理和哲理。
其基本思路:阴阳交感而生宇宙万物,宇宙万物是阴阳的对立统一。阴阳学说是在气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在气说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天地,日月,昼夜,晴明,水火,温凉等运动变化中一分二的结果,这样就抽象出来"阴"和"阳"两个相对的概念。阴阳是抽象的概念而不是具体事物,所以"阴阳者,有名无形"(《灵枢·阴阳系日月》)。
阴代表消极、退守、柔弱的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阳代表积极、进取、刚强的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的事物和现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可用"对立,互根,消长,转化"八字括之。
阴阳家出于方士。《汉书·艺术志》根据刘歆《七略·术数略》,把方士的术数分为六种。
第一种是天文:“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纪吉凶之象。”
第二种是历谱:“历谱者,序四时之位,正分至之节,会日月五星之辰,以考寒暑杀生之实。···凶厄之患,吉隆之喜,其术皆出焉。”
第三种是五行:“其法亦起五德终始,推其极则无不至。”
第四种是蓍龟。这是中国古代占卜用的两种主要方法。后一种方法是,管占卜的巫史,在刮磨得很光滑的龟甲或兽骨上,钻凿一个圆形的凹缺,然后用火烧灼。围绕着钻凿的地方,现出裂纹。根据这些裂纹。据说可以知道所问的事情的吉凶。这种方法叫“卜”。前一种方法是,巫史用蓍草的茎按一定的程序操作,得出一定的数的组合,再查《易经》来解释,断定吉凶。这种方法叫“筮”。《易经》的卦辞、爻辞本来就是为筮用的。
第五种是杂占。
第六种是形法。包括看相术以及后来叫做“风水”的方术。风水的基本思想是:人是宇宙的产物。因此。人的住宅和葬地必须安排得与自然力即风水
[编辑本段]五行
《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古人认为,宇宙万物就是由这五种基本物质构成的。它也是关于宇宙社会属性及其变化规律的范畴系统。五行的“行”字,有“运行”之意,故五行中包含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便是变动运转的观念,也就是"相生"与"相克"。
五行学说并非言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物质本身,而是指五种不同属性的抽象概括。它以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以五行为中心,以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季,人体结构的五脏为基本间架,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按其属性进行归纳。凡即具有生发,柔和特性者统属于木;具有阳热,上炎特性者统属于火;具有长养,发育特性者统属于土;具有清静,收杀特性者统属于金;具有寒冷,滋润,就下,闭藏特性者统属于水。将人体的一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事物现象联系起来,形成了联系人体内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用以说明人体及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附表一张,可见文末。
我国的伟大中医就是含有五行说,形成一个中医体系。
五行相生含义:
木生火, 是因为木性温暖, 火隐伏其中, 钻木而生火, 所以木生火
火生土, 是因为火灼热, 所以能够焚烧木, 木被焚烧后就变成灰烬, 灰即土,所以火生土
土生金, 因为金需要隐藏在石里, 依附着山, 津润而生, 聚土成山, 有山必生石, 所以土生金
金生水, 因为少阴之气(金气)温润流泽, 金靠水生, 销锻金也可变为水, 所以金生水
水生木, 因为水温润而使树木生长出来, 所以水生木
五行相克含义: 是因为天地之性
众胜寡, 故水胜火 精胜坚, 故火胜金 刚胜柔, 故金胜木
专胜散, 故木胜土 实胜虚, 故土胜水
五行生克制化宜忌:
金: 金旺得火, 方成器皿
金能生水, 水多金沉; 强金得水, 方挫其锋
金能克木, 木多金缺; 木弱逢金, 必为砍折
金赖土生, 土多金埋; 土能生金, 金多土变
火: 火旺得水, 方成相济
火能生土, 土多火晦; 强火得土, 方止其焰
火能克金, 金多火熄; 金弱遇火, 必见销熔
火赖木生, 木多火炽; 木能生火, 火多木焚
水: 水旺得土, 方成池沼
水能生木, 木多水缩; 强水得木, 方泄其势
水能克火, 火多水干; 火弱遇水, 必不熄灭
水赖金生, 金多水浊; 金能生水, 水多金沉
土: 土旺得水, 方能疏通
土能生金, 金多土变; 强土得金, 方制其壅
土能克水, 水多土流; 水弱逢土, 必为淤塞
土赖火生, 火多土焦; 火能生土, 土多火晦
木: 木旺得金, 方成栋梁
木能生火, 火多木焚; 强木得火, 方化其顽
木能克土, 土多木折; 土弱逢木, 必为倾陷
木赖水生, 水多木漂; 水能生木, 木多水缩
[编辑本段]阴阳家的思想
其思想主要源于孔子创立的儒家和儒家所推崇的"六经"。
在自然观上,利用《周易》经传的阴阳观念,提出了宇宙演化论;又从《尚书·禹贡》的"九州划分"进而提出"大九州"说,认为中国为赤县神州,内有小九州,外则为"大九州"之一(胡适曾在其《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中,大为赞叹阴阳家的这一地理观念);在历史观上,则把《尚书·洪范》的五行观改造为"五德终始"(下面还会谈到)说,认为历代王朝的更替兴衰均由五行所主运;在政治伦理上,亦"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赞成儒家仁义学说。同时强调"因阴阳之大顺",包含若干天文、历法、气象和地理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编辑本段]五德终始
又称"五德转移"。阴阳家代表邹衍运用阴阳五行理论来阐释宇宙演变和历史兴衰,创为"五德终始"之说,影响甚大。后来的挂名吕不韦的《吕氏春秋》、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刘向的《洪范五行传论》(梁任公在其《饮冰室文集·阴阳五行说之来历》中谈到阴阳学说之害时曾提到:宜负罪责者三人焉……曰邹衍,曰董仲舒,曰刘向。可见阴阳家其要)等,都是以阴阳五行为思想基干。
"五德"指五行的属性,即土德、木德、金德、水德、火德。按阴阳家的说法,宇宙万物与五行对应,各具其德,而天道的运行,人世的变迁,王朝的更替等,则是"五德转移"的结果。其目的在为当时的社会变革进行论证,但却陷入了历史循环论。
[编辑本段]阴阳家的没落
汉初阴阳家还存在,武帝罢百家后,部分内容融入儒家思想体系、部分内容为原始道教所吸收,作为独立学派的阴阳家便不在了。
[编辑本段]阴阳家代表人物
战国时,有公梼生、公孙发、南公等人,但以邹衍最为著名(《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附有邹衍小传)。
[编辑本段]阴阳家著作
《汉书·艺文志》载:阴阳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公梼生终始》十四篇。《公孙发》二十二篇。《邹子》四十九篇。《邹子终始》五十六篇。《乘丘子》五篇。六国时。《杜文公》五篇。《黄帝泰素》二十篇……等等,但现存少量残文外,均已亡佚。
(以下竖排看)
┏━━━━━━━━━━━━━━━━━━━━━━━━━━━━━━━━━━━━━┓
┃五│时 │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 五│ 五│ 六 │五 │形 │情 │五 │变┃
┃音│间 │ 味│ 色│ 化│ 气│ 方│ 季 │ 行│ 脏│ 腑 │官 │体 │志 │声 │动┃
┠————————————————————————————————————————————————————┨
┃角│平旦│ 酸│ 青│ 生│ 风│ 东│ 春 │ 木│ 肝│ 胆 │目 │筋 │怒 │呼 │握┃
┃徵│日中│ 苦│ 赤│ 长│ 暑│ 南│ 夏 │ 火│ 心│ 小肠 │舌 │脉 │喜 │笑 │忧┃
┃宫│日西│ 甘│ 黄│ 化│ 湿│ 中│ 长夏│ 土│ 脾│ 胃 │口 │肉 │思 │歌 │哕┃
┃商│日入│ 辛│ 白│ 收│ 燥│ 西│ 秋 │ 金│ 肺│ 大肠 │鼻 │皮毛 │悲 │哭 │咳┃
┃羽│夜半│ 咸│ 黑│ 藏│ 寒│ 北│ 冬 │ 水│ 肾│ 膀胱 │耳 │骨 │恐 │呻 │栗┃
┗━━━━━━━━━━━━━━━━━━━━━━━━━━━━━━━━━━━━━┛
《汉书·艺文志》著录此派著作二十一种,已全部散佚。成于战国后期的《礼记·月令》,有人说是阴阳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属阴阳家之作,《吕氏春秋·应同》、《淮南子·齐俗训》、《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保留一些阴阳家的材料。
现在有本专门说阴阳家的书叫《阴阳家语录》全彩图本。
诸子百家之中有出处的189家,没名字的有上千家,只有统计数据,看着规模挺大,但绝大部分并没有形成流派,只是一种主流学术的分支观点。
分类
先秦时期有四大显学的说法,分别是:儒、墨、法、道,此外在《汉书》中还有九流十家的归类: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排除小说家另外九家,就称为九流,可见小说家多少有点不受待见。
在九流十家的分类中没有兵家和医家,这是因为《汉书》把文艺典籍归为六类,分别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
九流十家的流派基本上都归到《诸子》一类,兵家独归到《兵书》,医家归于《方技》。所以,诸子百家之中真正形成学术流派的,也就是这十二种。
流派之分
在这十二家之中,虽说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失,但也不能说是完全消失了。
阴阳家的主体是阴阳五行的思想,是五行相生相克理论的来源,在古代是王朝合法更迭的理论,一直挺受重视,相生相克的理论在中医也有体现。
法家自秦始皇之后不显于世,但汉承袭秦法,法家人物虽然不见了,但其思想一直都在传承。历朝历代的律法都是在一步步的完善,古代治国有外儒内法的说法也有一定道理。法家不只是律法派,也是妥妥的帝王权术,《韩非子》之中有不少帝王的御下之道,如何控制臣民,如何防备后宫及儿子乱权等等,《备内》篇就是专门告诉帝王要注意防备亲近之人乱权。
经过董仲舒“独尊儒术”的改造,把法家思想加入到儒家理论,以此流传于世。如绝对的忠君思想是典型的法家观点,原本的儒家是重孝思想大于忠君,即孝是无条件的,忠君是有条件的:君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才是原本的儒家。
名家是刑名辩士、讼师的流派,有点像现在的律师,但也有区别,和纵横家的辩士也有不同,纵横家类同外交家,而名家更注重语言和事物的逻辑分析,有哲学思辨的味道,专于辩论的就类同名家风格。
名家有诡辩的大师,如知名的“白马非马”和“鸡三足”等诡辩论就是名家人物公孙龙之作,庄子惠施关于“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辩论也是名家辩论的范畴,惠施也是名家代表人物。
杂家并没有什么创新,以“兼儒墨,合名法”为特点,好听点说是博采众长,吸取各派精华而用之,实际上是杂而不通,并没有什么独特的治政观点,吕不韦因为编了《吕氏春秋》,融合各派之长为特点,被认为是杂家代表人物,但估计他本人未必认可,流传性也不必说了。
墨家是古代消失的较彻底的一派,不过这不冤,“兼爱”一词看着挺好,墨家反对儒家宗法制下的血缘关系,上下关系,主张人与人之间,不分彼此,无差别的博爱。这就意味着你对老爹和儿子的态度是一样的,对自己儿子和别人儿子的态度也是一样的,所有人都是一样的平等对待,看重血亲的古人能接受吗?着实够呛。
兼爱理论之下,还要求无条件的效忠上级,主张建立大一统的集权统治,这与前者有矛盾之处,是一种不完善的理论,且矛盾的不止这一点。所以,可惜的不仅是墨家技艺的失传,还有墨家没有墨子之外的代表人物来完善墨家思想。
但回头一想,你品现在,你仔细品,墨家理论真的消失了吗?曰:不可说。
农家不仅仅是耕田种地,是治国的耕战思想,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半个法家思想,法家治国只有两件事:“耕与战”。农家强化了耕的作用,认为“农为国富之源”,农富可保强军,统一度量衡和重农抑商的治国思想,也都跟农家息息相关,可以说农家思想在古代一直存在。
小说家是: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即收集民间议事,承报上级,作为治政者的参考,有点风闻奏事的意思,这算是简陋版的锦衣卫?玩笑了。在主流之中算是末流,不怎么被认可,也不知道后世的小说作家和先秦的有多少关联?
兵家和医家就不用说了,压根也不可能消失,代代流传。
流派分家
其他的诸子很少提,不仅因为影响不大,也是不太好提啊。
《汉书》分类中,医家所属的《方技》说:房中八家,神仙十家。很简单就搞出来十八个流派,不过别想歪,这是养生的内容,神仙家就是所谓的“修真者”,以“游求于其外”为方法,有炼丹的,有巫术的,炼丹不一定就是道家的。
兵家分权谋派,形势派,有好多家,医家也有医经家,经方家等等,前者研究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寻百病之本,死生之分;后者主攻草石药理,研究药方,这种感觉就像华佗和李时珍的分别。
天文家和历谱家都是星象有关;蓍龟家,搞龟壳占卜的;杂占家,搞百事之象占卜的,梦境占卜是个重点;形法家,根据建筑、器物、人畜的外形气息预测吉凶,山海经的一些篇章算是这个流派的作品,还有《相六畜》、《相人》、《相宝剑刀》等等。
小结
所谓诸子百家不是真的上百种学术思想,而是在上述主要十二种学术中分出不同流派,如史书记载:儒有五十三家,道有三十七家等等,这两个就占了大头,说白了只要你在儒道文化上有自己独特并被认可的观点,你就被归入一家。道家有研究符水的,有炼丹的,有算卦的,都是不同的“一家”。
题目中所问的“去哪了”?历史本身是有选择的,这么多内容,不是都有留存的可能或者价值,有的是融合了,有的就真的消失不见了。
五德的阴阳五德介绍
本文2023-10-02 08:10:3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55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