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给你发“家谱的”是什么意思?
族谱兴起于魏晋时期,到了唐代主要有私修的单姓族谱和官修的天下望族谱,宋代之后,修谱之风盛行,到明清时甚至到了“既无无谱之族,亦无无谱之人”的程度,而家谱的内容则包括世系和血缘关系图表,族规、家训规范,祠堂、祖茔、公田,家族源流和迁徙史等。
2、族谱是家族历史的传承
族谱是记载宗族世系及其事迹的档案,它以特定的形式记载了宗族的历史,可以和历史档案中的奏折、题本、信函、日记等并列为一类史料。不但记载了家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
还记载了与家族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与本家族相关的地方风俗习惯、名胜古迹、年节来历等,具有难能可贵的史料价值,是档案学、历史学和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
3、家谱是宗族血脉的凭证
家谱是记载各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功用。家庭渊源与世袭图表是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也是记载最详细、最精确的部分。因此,家谱历来是人们寻根问祖的重要依据。
4、后代重拾文化记忆的精神寄托
家谱是孝道文化的体现,在当今社会更多意义上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寄托着对祖先提倡的优良道德品行的向往,也是优良家风的承续。家谱是家的根、人的根,作为“家史”的家谱不仅可以补充正史和野史之阙,还可以引发大家“寻根问祖”的热情。
5、家谱是传统教育的生动素材
大多数家谱还记载着家训、家规,表现出中华民族的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和时代风尚,特别是对教育、文化的高度重视,记录着对家族世代为人处世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在阅读这些资料时,历史上的一个个人物便鲜活了起来。
他们的事迹有的令人泣泪哽咽,有的令后人扼腕感叹,是传统教育的生动素材。族规、家训中也保留了许多对我们今天极为有益的东西,如孝父母、和夫妇、尚节俭、戒赌博、戒*秽、戒懒惰、戒奢侈等,对我们建设现代家庭道德和精神文明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家世,指家庭的世系,又称“门第”,一般以职业或官阶为标志来代表一个家庭或家族的社会地位。汉语中与家世相关的词很多,如:门当户对、书香门第、将门之后、官宦人家、武术世家等等。家世观念是封建父系家族制度的产物,其核心是以出身定高下,以家世来决定人的地位和才能。这种观念曾经长期影响到中国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与家世相关的是家谱,家谱又称宗谱、族谱、谱书等。修订家谱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创建家族的历史,弘扬(发扬光大)祖先艰苦创业的精神,增强族人团结内聚的力量,使家族得到延续和发展。在中国封建时代,不仅大家族必修家谱以记载本族世系和人物事迹,就是一般家庭也有制定、保存和流传家谱的习俗。中国民间家谱的藏昊十分丰富,多达百万余部。这些家谱保存了大量的民间生活史料,所以,又被称作民众自己编撰的“二十五史”。
家史是记述家庭的发展、变迁历史的一种文章样式。
家史不同于普通的家谱。因为家谱主要记述的是宗族的繁衍,世系的延续,行文极简,线条粗略,是纪实性资料,一般无突出的思想性。而现代的家史则是介乎于历史和文学之间的一种独立的文体,具有历史和文学的某些基本特征,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历史著作和文学作品。在写法上,它以家庭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或写其发展全过程,或写其中的一二片断;既可以写全家或一个几个人也可以专门写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真实故事。但不论如何写,它都要形成一个连续的有机的整体,使人看出家庭发展、变迁的面貌,并有一个鲜明的主题。
写家史应注意如下几方面:
1、要提炼出新鲜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明确主题。家史不仅仅只是昔日事例的陈列,而是要通过对家庭变迁历史的叙述告诉读者一个鲜明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篇家史都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家史的现实意义往往是通过主题来体现的。没有主题,材料就是一团零乱的珠子,文章也就无法构成。为此,作者在动笔之前,一定要详细地占有材料,仔细地分析材料,抓住材料的特点,开掘出其所包含的本质上的意义,再联系作者眼前的现实斗争形势和存在的带方向性的问题,反复琢磨,最后确定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
2、要根据主题,对材料进行筛选和剪裁。家史写作不能搞有闻必录,有事必记。虽然家史是写真人真事的,但它不是照搬生活的流水帐,不是要把所有的真人真事都写进去。它既要有真实性,又要有典型性。这就要根据主题思想来进行剪裁,舍弃与主题无关的材料,对那些与主题关系密切的材料进行分析比较,从中精选了最典型、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材料,然后进行详细的记述。其他材料则根据需要,略写或不写。
3、通常要采取对比的手法。通过对比才能更有效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激发起读者憎爱悲喜的感情。
4、语言要通俗、朴实,富有感情色彩、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这样才能读起来亲切,听起来动情,如入其境,似见其人,使人在感情上发生共鸣。
史姓家谱
全国:史氏谱录合编八卷
江苏:史氏吴中派族谱不分卷、吴中派史氏家乘不分卷、迁淮史宗谱不分卷、古丰史氏长房族谱三卷、常州史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
浙江:余姚半霖史氏小宗支谱九卷、余姚史氏宗谱十一卷首二卷末二卷、鄞东钱堰史氏宗谱八卷、澄江史氏支谱十卷、鄞东韩岭史氏宗谱二卷、鄞东上水横街史氏支谱十五卷首一卷
山东:史氏家谱不分卷、乐陵史氏家谱不分卷、史氏家乘不分卷
湖北:史氏宗谱六卷、史黄氏宗谱十卷
湖南:史氏宗谱九卷、史氏续修族谱十五卷首三卷
四川:里碑溪史氏族谱十卷
史
来源有五:
1、出自黄帝时创造文字的"史皇"仓颉。仓颉之后,衍生了仓氏、史氏、侯氏、侯冈氏、夷门氏、仓颉氏。仓颉为史官,人称史皇氏,其后有一支以官为氏,称史氏。
2、出自周 太史佚之后。历代他姓史官,亦多以官为氏。见于历史最早的史姓人物,当属西周初年的太史史佚。西周初年有太史史佚,为人严正,与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由于他终生在周朝任太史,他的子孙便以官名为氏。春秋时期,列国史官多以官为氏。
3、隋唐时代"昭武九姓"之一。古西域 康国支系有史国,居史城,为"昭武诸国"之一,史国有人来中原居住,遂以国名为氏。
4、为突厥族 阿史那氏所改。北魏 阿史那部,有归附唐朝者,改姓史氏。
5、史氏还混化了他族血统。如唐有史思明,本宁夷州 突厥种。
史姓分布
史氏以官为姓,先秦列国都有史官,因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史氏就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全国各地。
西汉时有鲁国人史恭,其孙史丹自鲁(今山东曲阜)徙居杜陵(今陕西长安县西北)。史丹曾孙史崇,东汉初举家迁至溧阳(今江苏高淳县固城镇)。史丹裔孙东汉史苞的后代,于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时迁至河西健康(今甘肃高台县)。史丹后代又有一支迁至高密(今属山东),还有一支留居京兆(今陕西西安)。此外,西汉末有沛国人(今江苏 沛县)史岑,又有史立因罪迁合浦(今广西合浦县东北);东汉时,史通平迁居青神县(今属四川)。
今河南开封、洛阳、民权皆有史氏;唐五代时,今湖南、浙江、山西等省有史氏;宋代,今江西、河北有史氏;至明代,史氏还分布于今湖北、安徽、福建、广东、贵州、云南等省的一些地方,已遍布江南。清代以后,史氏有迁往海外者,侨居于新加坡等国家。
郡望堂号
堂号:
"忠烈堂":明朝末期,史可法以兵部尚书、大学士督师扬州抗清。当扬州城危的时候,史可法给老母个妻子写了遗书,因为自己没有儿子,命副将史德威做他的儿子。并且交待说:"我死后,有把我埋在明孝陵帝的旁边。"城破以后,可法自刎不死,他又命史德威杀他。德威哭着不肯杀,结果被清兵俘虏。被俘后,清人劝他投降,他坚决不屈,壮烈殉国。
郡望:
健康郡:十六国前凉置郡,治所在今甘肃高台西南。北朝魏废。
宣城郡: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置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
高密郡:西汉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改胶西郡置国,治所在高密。西晋复置国,南朝宋改为郡,治所在桑犊城(今山东潍坊市东)。
京兆郡: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内右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
史姓家谱
全国:史氏谱录合编八卷
江苏:史氏吴中派族谱不分卷、吴中派史氏家乘不分卷、迁淮史宗谱不分卷、古丰史氏长房族谱三卷、常州史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
浙江:余姚半霖史氏小宗支谱九卷、余姚史氏宗谱十一卷首二卷末二卷、鄞东钱堰史氏宗谱八卷、澄江史氏支谱十卷、鄞东韩岭史氏宗谱二卷、鄞东上水横街史氏支谱十五卷首一卷
山东:史氏家谱不分卷、乐陵史氏家谱不分卷、史氏家乘不分卷
湖北:史氏宗谱六卷、史黄氏宗谱十卷
湖南:史氏宗谱九卷、史氏续修族谱十五卷首三卷
四川:里碑溪史氏族谱十卷
历史名人
史可法:抗清名将。在兵困扬州时,他拒降固守,奋战到底,不幸英勇就义。
史孟麟:明朝理学家。他主张以理学为"国本",以名节相砥砺,同时参与东林书院讲学。
史 鱼:春秋时卫国史官,以正直著称。临死时,还劝卫灵公进贤(蘧伯玉),去佞(弥子瑕)。后人称为"尸谏"。他秉笔直书,堪称史家楷模。
史 籀:周宣王时书法家,相传他造有籀文(即大篆)。他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唯物主义命题。
史姓系承史皇 源起宣城武昌
这个古老而又光彩的姓氏,据历来的考据,是具有两个主要的来源的,而且两者都跟古代的史官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支出自黄帝时创造文字的“史皇”仓颉,一支则出自周朝的太史佚。
据考,仓颉的后裔,主要是繁衍于宣城,太史佚的后代,则主要繁衍于武昌。换言之,后世各地源自今安徽省宣城县的史姓人家,其始祖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黄帝史官仓颉;从湖北武昌分支出来的史姓,则是3000年前太史佚的后裔。
关于史姓的姓源,是见诸《路史》和《姓纂》二书的记载。《路史》上指出:“仓颉后有史氏”。《姓纂》上则指出:“周太史佚之后,以官为氏,汉有史皇孙逊。”另外,《中华姓府》也指出:“太史佚及仓颉之后。”
这三段记载,同时采认仓颉与太史佚为后世史姓的始祖,则就现代人研究学问时所重视的“证据”来说,是相当充实的了。不过,史姓人士要想找到自己的真正出处,恐怕也因此而必须多费一点功夫,至少也得先追根究底找到若干年代以前的祖先是来自安徽,或是来自湖北,才能凭线索找到自己的来龙去脉。
在春秋战国时代,史姓的确是十分出人头地的,像鲁国的史晨,和魏国的史起,都是青史垂名的不朽人物。
史晨的得以名传千古,主要是由于现代仍耸立在山东曲阜孔庙的一座“史晨碑”。该碑是建于东汉灵帝的建宁二年,也就是公元169年的时候,距今已有1800多年之久。碑上所刻的文字,就是春秋时鲁相史晨祀孔子的文章,分为前后两碑,前碑载奏章,后碑叙飨礼之事,迄今全文完整可诵,隶书神碑超逸,历来为研习书法者所宗。当然,如此一来,写作碑文的那位史晨,也就因此而永垂不朽了。
明朝末年的史可法,更是青史垂名,人人敬仰的民族英雄,他死守扬州殉国的可歌可泣的伟大事迹,更为后人所熟悉,“史阁都”的大名在民间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史
汉语拼音:shi 汉字笔划:5 书写笔顺:竖折横撇拉
偏旁部首:口 部首笔划:3 五笔输入:kq(86版) kri(98版)
汉字解释:
史 history;史 shǐ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放简策的容器,下面是手。合起来表示掌管文书记录。本义:史官) (2) 古官名。职别各异 [histographer;official historian] 史,记事者也。――《说文》。按,周官有大史、小史、闪史、外史、御史、女史。其属又各有府史、胥徒史,主造文书者亦称史。凡府史,皆其官长所自辟除。矧大史友内史友。――《书·酒诰》。郑注:“大史内史。” 用史巫纷若。――《易·巽》辞多则史。――《礼记·聘礼记》史载笔。――《礼记·曲礼》史狐书贼。――《谷梁传·宣公二年》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礼记·玉藻》 (3) 殷代为驻守于外的武官。卜辞:“在北史其获羌。” (4) 在王左右的史官,担任祭祀、星历、卜筮、记事等职迁有良史之才。――《汉书·司马迁传赞》 (5) 又如:史巫(祝史和巫觋);史氏(史家;史官);史臣(史官);史职(史官的职务);史家(史官或历史学家);史胥(掌管文书的小吏) (6) 太史令的简称自去史职,五载复还。――《后汉书·张衡传》 (7)官佐之称。《诗·小雅·宾之初延》:“凡此饮酒,或醉或否,既立之监,或佐之史”。毛传:“立酒之监,佐酒之史”。(8) 史册,历史 [annals;history] 如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幼而读书,好《楚辞》;诸子经史多所涉猎。――明·顾炎武《复庵记》 (9) 又如:史鉴(历史书);史文(历史文献);史绩(历史功绩);史录(历史的文字纪录) (10) 古代官府的佐吏 [secretary] 或佐之史。――《诗·小雅·宾之初筵》 (11) 中国古代图书四大类别之一,包括各类历史书籍 [history] 列经、史、子、集四库。――《新唐书·艺文志》 (12) 画师 [painter] 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庄子》 (13) 姓史不绝书 shǐbùjuéshū [same things were very common in history;be again and again repeated in history] 指经常发生的那一类事情,历史记载上常能看到鲁之于晋也,职贡不乏,玩好时至,公卿大夫,相继于朝,史不绝书。――《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史册 shǐcè [annals] 历史记载;史书载入历史史册史抄 shǐchāo [extracts from history] 摘录史书编成的书史官 shǐguān [historiographer] 被任命撰写一个国家、集团或机构的历史或系统地记载它们的人;也指古代朝廷中负责整理编纂前朝史料史书和搜集记录本朝史实的官员史馆 shǐguǎn [historiographers' institute] 旧时主持编纂国史的机构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之事。――明·高启《书博鸡者事》史话 shǐhuà [history] 对某件史事或事物以叙述故事的形式写成的作品(多用作书名),如《淮海战役史话》、《辞书史话》史籍 shǐjí [history;historical records] 记载史事的典籍史迹 shǐjì [historical site or relics] 历史文化遗迹年代湮远的史迹史记 shǐjì [Shi Ji(Historical Records)]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著,原名《太史公书》。约于汉武帝太初元年至征和二年间(公元前104―前91)撰成。司马迁利用史官典籍,博采《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及诸子百家等书与实地采访写成。记述黄帝时代至汉武帝天汉年间3000多年的历史。后其书有缺,《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列传》、《日者列传》等篇均为褚少孙所补。体裁分传记为本纪、世家、列传,以八书记制度沿革,立十表以通史事的脉络,为后世纪传体史书所沿用。书中《河渠书》、《平准书》、《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则记述了少数民族的活动,这些都是本书的优点。《史记》不仅仅是史学著作,由于描写历史人物生动形象,在文学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论 shǐlùn [historical works;historical essay] 评论历史的著作史诗 shǐshī [epic] 叙述重大历史事件或英雄传说的长诗音乐舞蹈史诗史实 shǐshí [history;historical facts] 历史上的事实史家为了史实而牺牲生命,传为美谈史事 shǐshì [historical event] 历史上的事情史书 shǐshū [historical records] 历史书:记录历史的文献据史书记载史无前例 shǐwúqiánlì [unprecedented;have no precedent in history]谓在历史上是空前的,找不到同样的例子;前所未有史无前例的壮举仅仅是十年时间,从工农业生产增长的情况来看,从人民生活水平迅速的提高来看,我们都取得了史无前例的巨大成就。――《太阳的光辉》史学 shǐxué [historiography] 以人类历史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史帙 shǐzhì [history] 史籍史 shǐ ㄕˇ (1)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亦指记述、研究这些的文字和学科:历~。通~。断代~。近代~。世界~。文学~。~诗。~部(古代图书分类的一大部类,包括各类历史著作)。~坛。~评。~前(没有书面记录的远古)。~不绝书。 (2) 古代掌管记载史事的官:太~。内~。 (3) 古代官职:刺~。御~。 (4) 姓。郑码:JOS,U:53F2,GBK:CAB7 笔画数:5,部首:口,笔顺
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虽然名称各异,但其内涵是同一的,现在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它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古代皇帝的家谱称玉牒,如新朝玉牒、皇宋玉牒,而家谱一开始也是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及王侯列传、年表等演变而来。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家谱是中华民族三大文献(国史、方志、家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
看家谱,就像是参加一场“穿越时空的家庭聚会”。抚摸先人的名字,领略他们的往事,我们仿佛能透过他们的目光,看岁月变幻、世事沧桑、生命传奇原来,那是我们遥远的过去。生命的延续,除了子孙的繁衍,还需要智慧的传承。所以,家谱上会记录着祖先的遗训和教诲,作为做人做事的规矩和标准,留给后人。
“有谱的家庭,才能实现做人靠谱、做事靠谱、说话靠谱、工作靠谱、学习靠谱、生活靠谱、婚姻靠谱、事业靠谱、人生靠谱!”看来并无不道理。愿你也有一本家谱,将家族史铭刻其中,将家族情铭记心中。
1、家谱的来源:在家谱的发展史上就有几种不同的起源说,归纳起来,大致有周代起源说、战国秦汉起源说、宋代起源说等三种。
周代起源说是最早最流行的观点,认为周代是中国古代官修家谱的开端,周王室专设小吏负责编修和管理王室诸侯家谱,以家谱“奠世系、辨昭穆”,适应周代统治者分封制度的政治需要,所以家谱起源于周代;
战国秦汉起源说,认为家谱与宗法制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家谱起源于周代宗法制度崩溃以后;
宋代起源说认为宋代以前是官修家谱,宋代开始,民间私修家谱才盛行起来,并且由文学家欧阳修和苏洵创立了“欧苏体例”,使家谱得以完善。因此称家谱起源于宋代。
2、家谱的意义:家谱是姓氏文化的载体,家谱的内容则包括世系和血缘关系图表,族规、家训规范,祠堂、祖茔、公田,家族源流和迁徙史等;族谱是家族历史的传承,不但记载了家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
家谱是宗族血脉的凭证;后代重拾文化记忆的精神寄托,家谱是家的根、人的根,作为“家史”的家谱不仅可以补充正史和野史之阙,还可以引发大家“寻根问祖”的热情。
别人给你发“家谱的”是什么意思?
本文2023-10-02 08:09:2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55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