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六月六 有哪些特色习俗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2收藏

土家族六月六 有哪些特色习俗,第1张

 土家族到了六月六这一天,丰富多彩的 节日 习俗尽显当地民族的文化特色,那么土家族六月六具体有哪些特色习俗呢?接下来就由 老黄历 来为大家解说这个 少数民族的节日 ,且随我一起来看看吧!

 农历六月初六,是汉族年中的一个重要节日,在土家族、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亦流行。这就意味着,虽然六月六是土家族一个重要的 传统节日 ,但并非本民族所特有,它既有汉族节日的史影,又有本民族的特色。

 绝大部分土家族都将六月六称之为“晒龙袍”,从民间传说看,六月六是土家族的一个重要的纪念性节日。关于六月六来源的传说很多,其中最广泛的说法是:这一天是湖南茅岗土司王覃垕蒙难之日。相传,覃垕为反抗封建王朝的民族压迫,在这天惨遭杀害。

 在刑场上,覃垕怒目圆睁,当刽子手凌迟剥皮时,忽然从他身上飞出九条金龙,霎时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朱元璋吓得从金殿龙椅上晕倒在地,连忙爬起来祷告苍天。同时下令将人皮晒干,扎成覃垕像,让他每年坐七天帝位。土家族人将覃垕血染的战袍抢回来洗净晒干,立庙祭祀,谓之“晒龙袍”。

 土家族六月六具有十分丰富的节日习俗,有的与天有关,有的与地有关,有的与神有关,有的与祖先有关,有的与年有关。与天有关的习俗主要有“敬太阳神”。湘西部分土家人认为六月六是太阳的生日,要敬祭太阳神,祈求太阳神赐给阳光,温暖万物,确保丰收。

 与地有关的习俗是“尝新谷”。六月六这天若逢卯日,又称尝新节,部分土家人家家打新谷,做新米饭,佐以鳝鱼为菜,以示有余,有的地方人们煮酒敬神,感谢、祈祷神灵赐与丰收。

 与神有关的习俗是“烧黑神”。利川、龙山等地的土家人相信黑神能驱赶邪佞除秽,每年六月六这天燃烧香烛,抬着披红挂彩的黑神游行,名曰“烧黑神”。

 与祖先有关的习俗是“晒龙袍”、“祭祀土王”,“祭祀向王”。绝大部分土家人每年六月六日这天,家家户户晒衣服,晒棉被,晒鞋子,称为“六月六,晒龙袍”。

 湘西酉水流域的土家人在每年六月六要杀猪、打糍粑、做豆腐,把亲戚朋友请来欢度节日,举行以祭祀土王为主的摆手祭祖活动。鄂西清江流域土家人称每年六月六为向王节,焚香烛、放鞭炮、祭祀向王廪君,祈求他保佑人们在水面上航行平安。与年有关的习俗是湘西严姓的土家族人在每年六月六过小年,尽管该节日习俗纷繁复杂,但仍以纪念土王覃垕的晒龙袍,以及由此延伸的各种祭祀习俗为主导。

 土家族六月六的节日习俗如此丰富多彩,一方面反映它因地而异,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另一方面反映了它是 民族文化 交流融合的结晶,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土家族六月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储存着土家族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信息。

 事实上,六月六晒龙袍也是汉族的一个比较悠久的传统节日,至今在很多地区仍然流行。扬州有一个关于“晒龙袍”的民间传说:乾隆皇帝在扬州巡游的路上恰遭大雨,淋湿了外衣,又不好借百姓的衣服替换,只好等待雨过天晴,将湿衣晒干再穿,这一天正好是六月六,因而有“晒龙袍”之说。

 当然,晒龙袍之俗绝非清代才形成,而是在很早之间即已形成。农历六月初六,汉族民间称为“洗晒节”。因这时天气已非常闷热,再加上值雨季,气候湿,万物极易霉腐损坏,所以在这一天从皇宫到民间,从城镇到农家小院都有很多洗浴和晒物的习俗。可见,六月六晒龙袍之俗是土家族受汉族习俗影响,结合本民族传说而形成的,并非本民族特有的习俗。

 尝新谷之俗亦非土家族固有的习俗,而是湘鄂西苗族的传统习俗。至于祭祀向王和土王为主的祭祖习俗、以烧黑神为代表的祭神习俗及以祭祀太阳神为代表的祭日习俗,只不过是土家族祭祀习俗在这个特定节日的集中体现,从而增强了这一节日和祭祀性。因此,六月六既是土家族的一个重要的纪念性节日,又是一个重要的祭祀节日。

南京市高淳区桠溪镇舍岗村村民周文清家保留的32本石牌周氏宗谱,记录显示有2000多年历史,已传承了95代。据说,三国时期的周瑜跟这里的周氏是一家。

村民保留32本石牌周氏宗谱

舍岗村是一个有70多户村民的村庄,全村大部分村民都姓周。村里人说,周姓人是从3公里外的石牌村过来的,有族谱记录,族谱就保存在村民周文清家,一共32本。

昨天,83岁的周文清从自己楼顶搬下来一个箱子,将32本宗谱小心地拿出来。他说,这32本石牌周氏族谱是祖先传下来的,文革时差点被毁。幸好当时他担任村支书,私下让族人将宗谱藏了起来,这才保留到今天。

家谱传承了95代

族谱中的第一本中,标明第一代先人为周公立,也就是石牌周氏始祖。第二代为周文达,第三代为周治……到周文清这一代,已经是第94代,属文字辈,宗谱上修到95代,为章字辈。计算下来,石牌周氏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了,目前村里年龄在80岁以下的人,还不在谱中。

周文青说,周氏宗谱还有谱规,每隔70年修一次大谱,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晒宗谱。早在民国25年修过一次谱,那个时候他还小。本来,石牌周氏后代都住在这里,后来周氏笫84代孙周有陆从石牌村迁到舍岗,算是石牌周氏的一个分支,在舍岗繁衍了15代。像这样的分支共有16个,每个分支都有一套相同的石牌周氏宗谱。可是,现在能完整保存的,就剩下他这一套了。

认定三国周瑜是先人

“三国里的周瑜大家都知道的,那可是咱石牌周氏人。”60岁的周洪生说,以前,石牌周村每年都要请戏班到村里唱戏,台下的人花钱点戏。在点戏时,唯独三国周瑜下卢花荡这一场没人点,唱戏的也不在这里演,就是因为周瑜是石牌周氏,算是他们的先辈。即使现在,这里的周氏村民如果在外面听到有人议论周瑜的不是,也会恼火,有肚量小的,甚至会与别人发生冲突。

和地方风俗有关!

家谱的名字选择性上有局限性,和取名字没有什么矛盾的!

家谱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几乎所有的人,都希望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祖祖辈辈经历了怎样的变迁,有过什么样的丰功伟绩,出现过什么样的名人,或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对子孙有什么样的期待或嘱托

子孙也希望不辜负先人期望,建立伟业、光宗耀祖,即使平凡人也希望在历史上留下一席之地,供后人怀念敬仰,所以有不少人为了整理家谱,付出了巨大的心血。(资料来源:爱心家谱网)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谱牒、家乘、房谱、世谱……,据统计:上海淮海路的上海图书馆共收藏大约有一万七千种、十一万余册中国家谱,是国内外收藏中国家谱(原件)数量最多的单位,海外机构收藏中国家谱较多的是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收藏了近千种。

农历六月初六,是中国传统“晒谱节”,在中国民间流传着“六月六、晒家谱”的习俗。当天,只要家中有家谱的华人,都会挙行各种各样的晒谱祭祖活动,一是为了团结宗亲,二是教育后人勿忘先祖,更加深刻地了解自己的姓氏文化……。(资料来源:2009/4/10

中国新闻网)

很多家族在为自己的小孩取名时,很注重其家族辈份的文字,经常有人为了家谱辈份的字伤透脑筋,事实上中国人有家谱覌念是相当好,不但可追根祖先的脉络,探源族群的关连,同时可永久流传后世家族的联系与关怀。

经常有人说:“我爷爷或我爸爸规定,我们家族每一个人的名字,都须用辈份的字,而且还说得头头是道……,所以到我这一辈就用这个辈份排序的字……,”每次我碰到有人这么说时,我都捏了一把冷汗,万一用了“地雷字”怎么办

同时,兄弟姊妹一旦用了辈份的字,往往就已可区别出谁比较会有成就、谁比较会没出息,此乃于取名或更名时,严重的忽略了“磁场”是否有进的问题

有时心想这些人,怎么会知道

他们后代子孙的第几代第几胎,会是生男或是生女

有时可能会是独子、有时可能会是独生女、甚至有的根本没生子女。所以,岂不是容易男用女名、或女用男名了吗所以又有些人说:“我们家辈份的字只有男的才用,女的不用”,我想他们家族不知是否比较重男轻女

还是我们男人才是人,而女人就不是人呢 但是所有的男人不都是女人生的吗 那男人岂不是更不是人了吗 (开玩笑的,请勿介意!

)

辈份的字谱,又称昭穆、字派、行派、派序,即用以表明同宗亲、家族世系、血缘秩序的命名字辈排列,并用家庭成员约定俗成,和继承下来的风俗习惯,有效地维护血缘秩序,履行个人在血缘等级关系中,被确认的权利和义务。华人的姓名系统,是早年维系血缘秩序的重要环节,而“辈份的字谱”正是这一血缘秩序文化的象征。(资料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辈份的字,在各姓旧家谱中均有专门章节,且以精炼之词、蓄含祈福、美好愿望、宣扬忠孝的诗体传于后世,例如:湖南韶山毛氏族谱有一段40字的诗文----“立显荣朝士、文方运济祥、祖恩贻泽远、世代永承昌、孝友传家本、忠良振国光、起元敦圣学、风雅列明章”。

毛泽东的名字,就是韶山毛氏字辈中第14辈份;也有些人,是引用易经、成语典故……,诸如:“《周易》《豫》卦六二爻辞本义曰:中正自守,其介如石”,蒋介石的名字,正是由此而来的。

有些人家里姊妹全都用了‘秀’字辈,结果姊妹几个全都得了“乳癌”!

‘秀’---这个字若使用不当,很容易不是乳癌就是子宫癌;台湾的蒋家用了“孝”字辈,个个英挺才俊,于事业有为之际,却不幸一个个死了。

很多的女人,误用了‘静’字,严重时有的左边卵巢会出问题;我认识很多用成功的‘成’的人,事业大起大落,结果都不成功;太多太多的女人误用了美丽的‘丽’,结果很多的人的婚姻感情都不美丽……,试问这样的家谱、辈份的字有何用呢

您还敢用吗

有个朋友问我一个女名,我告之:最大的致命伤,就是情感相当的不顺! 这位朋友一幅很疑惑的表情,他说:很奇怪了!

为何你仅凭三个字,就能一语道破呢

又说:这位女性朋友,人长得漂亮、工作也不错,就是常常遇人不淑,容易被骗。家里的姊妹,婚姻、情感上的确都不顺,也建议她考虑用个偏名试试,但其坚持这是家谱、辈份的名字,同时为了纪念是她父亲取的。

我听后,认为这样的纪念,未免代价也太高了 其父亲若地下有知,不知会是如何想呢

试想:如果‘万一’我们也说错了一个观念,而让我们的儿女,或许也吃了些苦,如果我们知道了,请问会改吗 您说呢

祖先的遗训,为人子孙的理当竭尽所能恪遵力行,但若发现祖先的遗训有不对或不妥时,甚至严重危害到后代子孙的生命、事业、婚姻、或意外血光连连……,我们是否能考虑,另寻一便通的方法

仅保留家谱的延续,但在文字之本意不甚了解之下,能否暂缓辈份之字的采用呢

以免因对辈份之字的使用不当,而遗害后世子孙,因而家谱若一定要加上辈份的字来排序,则须好好的慎思! 慎思!

再慎思!!

1、晒物,因这时天气已非常闷热,再加上值雨季,气候湿,万物极易霉腐损坏。所以在这一天从皇宫到民间,从城镇到农家小院都有很多洗浴和晒物的习俗。

2、伏天食用羊肉,伏羊节大约始于尧舜时代,距今已有四千四百年多年的历史。2000年夏季,古徐州辖县萧县第一次打出“伏羊文化节”的招牌,得到了徐淮地区羊肉餐馆的积极响应,进一步证实了伏羊文化在徐淮地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3、做暑汤,从六月初六起,街市上的中药铺和一些寺庙开始施舍冰水、绿豆汤和用中药制作成的暑汤。主妇们也在这一天开始自制大酱。

4、晒档案,每当六月六,如果恰逢晴天,皇宫内的全部銮驾都要陈列出来暴晒,皇史、宫内的档案、实录、御制文集等,也要摆在庭院中通风晾晒。

5、回娘家。六月六,晋南地区称为“回娘家节”。出嫁的老少姑娘也要回娘家歇夏。“六月六,请姑姑”,人称“姑姑节”。

家谱记载着 家族的来源和历史迁徙 轨迹,是一个家族的历史,对于国家历史上也是重要的 学术研究资料 。

家谱在历史上的传承经历过许多变故,这也导致家谱至今仍有许多不完善,因此家谱中有些 禁忌 需要我们来注意。

01

寻根信息

一、字辈寻根

对于 迁出信息时间较短 的家族,靠字辈寻根的方式可能还有效果,但时间久远的家族,依靠字辈寻根的方式并不可取,因为在过去时,定居的人们并不会开始就很多,并且 交通和通信并不像如今发达 ,家族联系不便,社会背景导致人们文化程度又一般,家族人们的迁居情况记录 混乱 ,甚至因混乱还可能出现后人直接 自立字辈 ,因此,锦秋文谱对于字辈寻根的方式并不建议。

二、名字寻根

如今网络的发达,导致许多人有了修谱的想法后,便开始依靠网络途径依据 名字寻根 ,这种方法相较于字辈寻根更不建议,其一是国家人口的众多,其二是名字的不统一性,国家人口的庞大导致常有重名情况出现,名字更有大小名和改名一说,并且每个人的记忆难免出现遗忘和差错,靠名字寻根的 难度不仅很大,而且真实性难以保证 。

02

仔细翻阅家谱时能发现,家谱中的内容都是一些正向的事情,家族中的 违法乱纪以及道德底线 的事情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记入谱中的,这也是与家谱所含的 “教化原则” 有关,因此都不会在家谱中所反映出来。

03

家谱损毁、收藏

家谱损毁

因“ 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 ”的说法,所以家谱多会在此时间修订,而修订家谱时常由家族中德高望重、声名威望的 长者 主持,在新家谱修订完成后,一些家族会选择“ 焚送旧谱 ”将旧谱除留一本外其余烧掉,随后按照字号等方式分发,在下次修谱时还规定要上交,旧谱更不得有任何损毁。

家谱收藏

家谱收藏时,族人需要注意不能 随意涂改、虫咬霉烂 ,在每年的农历 六月六晒谱节 时,还需要用 布子盖上家谱晾晒 ,家谱更不得 出售他人或贩卖 ,不然会受到家规的 严厉惩处 。

家谱是中华千年传统文化,其中的精髓我们仍需要学习和继承。

农历六月初六,在民间被称为天贶节、翻经节、姑姑节。

天贶意为赐赠,天贶节起源于宋真宗赵恒。某年的六月六日,他声称上天赐给他天书,遂定是天为天贶节,还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贶殿。

天贶节的民俗活动,虽然已渐渐被人们遗忘,但有些地方还有残余。江苏东台县人,在这一天早晨全家老少都要互道恭喜,并吃一种用面粉搀和糖油制成的糕屑,有“六月六,吃了糕屑长了肉”的说法。认为吃了用麦粉和糖油做的面食,对增强体质有益。有诗云:“早市离家二里遥,携篮赶上大云桥。今朝不吃麻花粥,荷叶包来茯苓糕。”这类糕点为人喜欢,其原因是它松软、清口、甜淡适宜,而又价廉洁。不过如今的糕点市场已经是奶油蛋糕的天下,要寻觅卖茯苓蛋糕的店摊已经很难寻见了。

另外,民间也流传着“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的俗谚。“红绿”指五颜六色的各样衣服。此谚的后一句,又作“家家晒龙袍”,在扬州有个解释,说乾隆皇帝在扬州巡游的路上恰遭大雨,淋湿了外衣,又不好借百姓的衣服替换,只好等待雨过天晴,将湿衣晒干再穿,这一天正好是六月六,因而有“晒龙袍”之说。江南地区,经过了黄梅天,藏在箱底的衣物容易上霉,取出来晒一晒。传说这一天晒衣衣不蛀,曝书书不蠹。此俗见于300多年前明人沈德符著的《野获编》,文云:“六月六日,内府皇史晟曝列圣实录及御制文集,为每年故事。”士大夫家及平民百姓也于此日晒裘衣杂物,以防虫蛀。

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传说唐僧到西天取经回来,不慎将所有经书丢落到海中,捞起来晒干了,方才保存下来。因此寺院藏经也在这一天翻检曝晒。

关于“六月六”还有很多的传说,“六月六,请姑姑”是流传很广的一个。每逢农历六月初六,农村的各家各户都要请回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这个习俗是从春秋战国时候就兴起的。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宰相狐偃功高居傲,他的儿女亲家赵衰对他很反感,直言数落了他,狐偃不听,当众把亲家责怪一番,赵衰年老体衰,不久因气而死,其子恨岳父不讲仁义,决心为父报仇。

第二年,晋国夏粮遭灾,狐偃出京放粮,临走对家人说,六月六日赶回家过生日。狐偃的女婿得知消息,决定六月六日杀狐偃,抱父仇。

狐偃的女婿把这个决定告诉了妻子,狐偃的女儿得知这个消息后整天心惊肉跳,在六月初五这天,悄悄跑回家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母亲。狐偃的女婿知道事情败露,每天惶惶不可终日。

六月初六一早,狐偃来请女婿。到相府后,狐偃请女儿、女婿坐了上席,然后对众人说:“老夫今年放粮,亲见百姓疾苦,方知自己近年做事有错。今天女婿设计杀我,虽然过于狠毒,但事没办成。他为民除害,为父报仇,我决不怪罪。女儿救父危难,尽了大孝,礼当受我一拜。希贤婿看我面上,不计仇恨,两相和好!”一席话,说得满座宾客又惊又喜,女儿、女婿叩头谢罪,前仇尽释。

从此后,狐偃真心改过,为了记住这个教训,狐偃每年六月六日都要请回闺女、女婿团聚一番,翁婿比以前更加亲近。此事张扬出去,老百姓个个仿效,也都在六月六日接回闺女,应个消灾解怨,免灾去难的吉利。年长日久,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上海的民谚却夸张而有趣:“六月六,晒得鸭蛋熟。”把骄阳下的酷热说得很形象化。早年人们常在这一天晒伏酱、付瓜,为了防潮防腐,人们常于这一天用桐油涂饰门窗和梁柱。

北方人的谚语则是:“六月六,看谷秀。”一般说,庄稼长得好不好,秋收时丰歉如何,这时候已大致可以测定了。

此外还有给猫狗洗澡的趣事,叫做“六月六,猫儿狗儿同洗浴”。

补充:

农历六月初六是我国一个节日众多的日子,有六月六、六月节、姑娘节、洗牛节、禾魂节、穷节、晒衣节、赶歌节、天贶节、洗澡节、土地公公节、祭田节、吃新节、新禾苗节、斗马节、扫田坝节、晒银日、敬盘古日、老鹰坡歌会、馒头寺花儿会等等。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所过节日也不同。

洗晒节 热在三伏。夏至节后,恰逢小暑大暑节气,气温升高,有时高达40℃左右,已超过人和动物的体温。汉代刘熙曰:“暑,煮也,热如煮物也。”进入数伏,以农历六月初六为中心,湖南资兴有一句老话叫“六月六打个泡子 长块肉”意思就是这一天洗晒,让人好处多多,老北京有很多民俗:洗浴、晒物、洗象、晒经、赏荷、看谷秀等。农历六月初六,民间称为“洗晒节”。因这时天气已非常闷热,再加上值雨季,气候湿,万物极易霉腐损坏。所以在这一天从皇宫到民间,从城镇到农家小院都有很多洗浴和晒物的习俗。当年一般百姓家没有洗浴设备,但人们也很讲清洁卫生,习惯在每个节日或节气时,都要进行沐浴洁身,信佛者尤其要以洁净之躯去焚香拜佛以示虔诚。

洗象日 在元明清时期,农历六月六还是法定的“洗象日”。那时皇帝在朝会、祭祀或出巡时,为显示威严,要摆出一支由车马象、鼓乐幡伞组成的庞大仪仗队,每有盛大庆典,大象是不可缺少的成员。一千二百多年前,忽必烈在建元大都城后,那时的属地暹罗、掸国、安南、高丽、爪哇等都带贵重礼物来朝贺,其中暹罗、掸国、安南每年都要带大象进奉。暑热天时,大象就在元大都城附近的积水潭中洗浴嬉戏,引来百姓争看围观。皇上为了大象的驯养与管理,还专门建立了象房、演象所和驯象所,并从缅甸招来象奴和驯象师。平时由象奴饲养并由驯象师指导训练。乾隆时期大象最多达三十多头,象奴驯象师多达百人。象房当时就设在宣武门内西侧城墙根一带,据说旧址即现在的宣武门新华社大院处,至今留有”象来街”、”象房胡同”的美名。明清时期,六月初六初伏之时,都要举行洗象仪式。清杨静亭《都门杂咏》中记载:”六街车响似雷奔,日午齐来宣武门。钲鼓一声催洗象,玉河桥下水初浑。”在这一天,象房的象奴和驯象师打着旗敲着鼓,引着大象出宣武门,到城南墙根的护城河中让象洗澡。这天在洗象处附近还要搭棚张彩,有监官负责监洗。当天也会临时设有很多茶棚、小吃摊,如同赶庙会一般,车轿人马如潮,观者如蚁。为了观看洗象活动,有钱的人家会提早占据附近酒肆茶楼的好位置,以一饱眼福。大象对那时的百姓来讲,终究是稀罕之物。观象时,大象戏水之声,观者的惊讶赞叹之声以及小商小贩的吆喝声,欢声笑语连成一片。

晾经节 每当六月六,如果恰逢晴天,皇宫内的全部銮驾都要陈列出来暴晒,皇史、宫内的档案、实录、御制文集等,也要摆在庭院中通风晾晒。当年这一天也有“晾经节”之称,各地的大大小小的寺庙道观要在这一天举行“晾经会”,把所存的经书统统摆出来晾晒,以防经书潮湿、虫蛀鼠咬。如旧京的白云观藏经楼里,藏有道教经书五千多卷,在每年的六月初一至初七,白云观要举行晾经会,届时道士们衣冠整洁、焚香秉烛,把藏经楼里的“道藏”统统拿出来通风翻晒。广安门内著名的善果寺每逢六月初六也要作斋,举办“晾经法会”,僧侣们要礼佛、诵经,届时开庙一天。那时看完洗象的百姓,都会涌到善果寺中观看晾经,所以寺前也形成临时集市,非常热闹。民间的轿铺、估衣铺、皮货铺、旧书铺、字画店、药店以及林林总总的各类商店,都要晾晒各种商品。城市和农村的黎民百姓要晒衣服、被褥。民谚有云:“六月六,人晒衣裳龙晒袍”,“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红绿”就是指五颜六色的各样衣服。清代的北京居民,都在六月初六日那天翻箱倒柜,拿出衣物、鞋帽、被褥晾晒。因此,有的地叫“晒衣节”或“晒伏”。

虫王节 同其他节气一样,六月六这天还有许多专门的食俗。从六月初六起,街市上的中药铺和一些寺庙开始施舍冰水、绿豆汤和用中药制作成的暑汤。主妇们也在这一天开始自制大酱。每到六月六,当天的饭食要吃素食,如炒韭菜、煎茄子和烙煎饼等。吃素食之俗除有清淡之意,是否还有深意,现在不得而知。“六月六,看谷秀”。农历六月已异常炎热,庄稼长势正旺,已是吐须秀麦穗之时,农家要观察长势,以卜丰欠。六月六农民还称为“虫王节”,要在农田、庭院里焚香祭祀,祈求上天保护,五谷丰登。

六月六,老北京还有郊游和赏荷的民俗。为了防热消暑,文人墨客常到有庙宇有树荫之名胜地及长河、御河两岸、东便门外二闸等地野游。旧时的二闸是通惠河上第二道闸所在地,是老北京春夏之时百姓观景旅游的胜地。当时通惠河两侧垂柳成行、水波荡漾,运粮船和各种游船穿梭往来。在二闸的闸口处,还有一个飞溅的瀑布,岸边还有楼台亭阁、私人花园和一些茶棚酒肆,恰似江南美景。清代《北京竹枝词》这样描绘:“乘舟二闸欲幽探,食小鱼汤味亦甘,最是往东楼上好,桅樯烟雨似江南。”六月正值荷花盛开,人们也常到什刹海边尝莲品藕。两岸柳垂成荫,水中荷花争艳,在此乘凉消闲吃冰食,别有韵味。

姑娘节 六月六,晋南地区称为“姑娘节”。传说春秋战国时,晋卿狐偃骄傲自大,气死亲家赵衰。一年晋国遭灾,狐偃外出放粮,说好六月初六日回家过寿。女婿决定乘狐偃祝寿之机,刺杀丈人,以报父仇。女儿探知此事,赶回娘家报了信。狐偃放粮归来,看到了民间疾苦,后悔未听亲家忠告,痛恨自己作错事情。不但不怪罪女婿,还当众承认了自己以前的错误。后每于六月初六日,狐偃必将女儿、女婿接回家中团聚。传到民间百姓效仿、相沿成俗。一些地方,六月六,出嫁的老少姑娘也要回娘家歇夏。“六月六,请姑姑”,人称“姑娘节”或姑姑节,看来与这个传说也有一定的联系。

天贶节 六月六还被称作“天贶节”(贶,kuàng,赐赠的意思),起源于宋真宗赵恒。某年的六月六日,他声称上天赐给他天书,遂定是日为天贶节,还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贶殿。天贶节的民俗活动,虽然已渐渐被人们遗忘,但有些地方还有残余。江苏的不少地方,在这一天早晨全家老少都要互道恭喜,并吃一种用面粉搀和糖油制成的炒面,有“六月六,吃了糕屑长了肉”的说法。”看来,这炒面与这“糕屑”应该是一个意思。

禾苗节 “禾苗节”,这天正好是在农历的六月初六,湖南桂东人亦叫“六月六”。“六月六日晒衣物,不怕虫咬不怕蛀”,“六月六,吃鸭子”,“六月初六,吃鸡吃肉”,“六月六,狗洗浴”……各地过“六月六”节的民谚很多,庆祝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桂东把六月六作为 “禾苗节”这种别有特色的民俗却鲜为人知。《中华长江文化大系》中有记载,“世界上的每个民族都存在植物崇拜,中国各民族历史悠久,当然更不会例外。作为一个农业国的农业民族,长江流域的各族人民都对稻谷十分崇拜,形成了与稻谷相关的节日,如禾苗节……”

每年六月初六那天,湖南桂东东洛乡就会有人自发组成一支“禾苗节”民俗队伍,当天这小村子里一个大操坪里锣鼓喧天,唢呐嘹亮,十几人舞起稻草龙,上下翻腾,或回首摆尾,或左旋右转,……稻草龙后面跟着一条长长的队伍,六人左手提一小袋丰熟(收)米,右手提着一艘一尺大小的游船仔(稻草船),六人左手提着一只仔鸭,右手提着一些祭祀品。朝着农家走去。

“禾苗节”民俗队中的稻草龙每到一户农家,这家就会放鞭炮迎接,稻草龙进屋去向神龛点三下头,六只仔鸭也要向神龛点几下头。队伍里有人给屋主送上一包丰熟米,预祝这户人家今年一定会丰收。屋主用碗接住放妥后,从大门后拿出一包害虫来,如青虫、白叶虫、打屁虫等,(事先捉到的害虫用红纸或南瓜叶包好),放在游船仔。意即包里的害虫是虫王,把虫王捉到了,田土中所有的害虫随着全消失了。然后,稻草龙在悠扬的唢呐声和节奏明朗的锣鼓声欢快起舞。不论乡邻们住山侧还是住山腰,“禾苗节”民俗队都得全部走齐村子里所有的人家。稻草龙离开农家。农家会在山炕垅段,田间地头,庭院里焚香祭祀,祈求五谷丰登。有的也会杀一只鸭子取血喷于方幅草纸上,制成小旗插在田头地角,备酒烛香等祭品,祈求田神确保丰收,俗称“祭田神”。《桂东县志》中有记载。“禾苗节”民俗队伍一行,在每家每户走遍之后,大家登上离村子不远的佛道并存的寺院道观--回龙仙。在那里向菩萨和太上老君画像虔诚焚香燃烛,呈祭果、杀仔鸭……大礼祭祀。毕后,把游船仔里的害虫集中起来在一块平地上火焚掉。愿青苗茁壮并获得丰年。

《宋史》有记载。“帝以蝗灾,令刺举监司不才者,畴若同台监考察上之。”又言:“湖、广盗贼,固迫于饥寒,然亦有激而成之者。黑风峒寇……”南宋史上,湘南一带曾闹过多次大蝗灾。那时桂东(黑风峒在桂东境内)还没建县(1211年建县),根本没有各种农药来灭治害虫。庄稼被虫灾害得颗粒不收,农民被逼得背井离乡。《南龙志•地理志》记载:“……汉语曰过六月六也。其用意无非禳灾祈祷,预祝五谷丰盈……”。后来,人们为使农田得以丰收,避免虫害,只有祈求神灵庇护。这是古人通常的祈福心理。六加六亦为“六六大顺”之意,是个最吉利的日子。从那时候起,桂东东洛民间中一直完整地继承着这饶有风趣的“禾苗节”。

家谱是寄托这一情结的重要载体,现在还记得小时候爷爷每年“六月六”晒家谱的情景。

传统家谱记载着姓氏源流、世系表、家训、家传、艺文著述、家谱图像等内容,包罗了一个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传统修谱要先查询整理老谱资料,制定家谱编纂提纲,进而撰写序跋,列出家谱目录、凡例等。然后按照提纲调查征集资料,进行家谱的图文编辑、旧谱选录、世系、世表编排等,经数次审核、修改后定稿。

百姓通谱的“同心圆家谱”。进入“同心圆家谱”,用户只要点击自己或亲属的姓名,其家族源流和代际关系,就会像树木的年轮一样,一目了然。同一个圆里的人为同辈家族,越往里走,辈分越高。随着不同支脉家族信息的汇聚,同宗同族的合谱就能轻松实现。在“同心圆”数据库里,还可以通过姻亲关系,实现跨宗族间的通谱查询。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齐家”在古人心中永远是地位至上,不可撼动的。

古人对家庭如此重视,对家族文化的传承和祖辈德训的学习自然不可忽视,由此衍生而来的族谱文化也是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01结绳口述族谱

在文字还没产生之前,古代人采用结绳的方式记录家族历史,家里有几代人就在绳子上打几个节。

当然这种方法能记录到的祖辈资料非常有限。

到后来,又有了口口相传的族谱记录方式,为了方便记忆,取名的时候,往往父亲名字的字和儿子孙子的字都会重复一两个。

这种传承方式当然更费事,遇到个记性不好的后代,好不容易流传下来的祖辈们一不小心就被忘个十之八九。还容易永久删档。

经历了一系列不怎么靠谱的祖先留存方式,最后还是发现,记下来才能流传的更久远,也更靠谱。

02甲骨青铜族谱

据考察,中国现存最早的实物家谱便是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的商代甲骨文家谱,这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的实物家谱。

后来,司马迁在《史记》中也以谱牒为依据,详细记录了夏商周三朝以及各世系之间的关系。

发展到商代,青铜器盛行,青铜器不仅作为权力和地位的代表,还可以作为储存信息的载体,很多家族都喜欢在青铜器上记载祖先功绩,进而形成一种新形式的族谱。

03丝绢竹简族谱

后来,又有了记录在布和丝绢上的族谱,这种族谱一般比较大,除了文字记录外还辅助绘一些厅堂楼阁、松竹等吉祥之物,以示对祖先的重视。

到春秋战国至魏晋,竹简作为主要的书写工具,族谱的记录便以竹简为主。但竹简有个很大的缺点,材料笨重而且留存不方便。

大家可以想想,春秋之前起码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用竹简记载的话,要多少竹简,竹子还容易发霉,保存极不容易。

除去族谱的记载方式,从魏晋南北朝开始,族谱文化还随着时代的不同,兴衰也不同。

魏晋南北朝时期,不管做官、婚嫁都很重视门第,这时候,族谱就成了身份地位高低的最重要信息来源了。

国家还专门设立谱局和谱官,专门从事谱牒编修和保管工作。

当时三权之一的刘备从一个草根变成大汉皇叔,就是依靠族谱里有关刘备祖先皇室的记载。

有了皇室祖先当然是背靠大树好乘凉,但祖辈籍籍无名的人也大有人在。

有些草根子弟为了仕途不惜铤而走险伪造家谱、冒充士族。可见当时社会对族谱文化有多重视。

04纸质族谱

西汉时期成功发明造纸术,而且经过一步步的改良,纸张越来越薄,也容易存储。族谱便以纸质方式大量留存下来,直到现在。

到唐朝时期,修家谱,重门第的风气达到顶峰,唐太宗为了让自己所在的关陇士族皇族一脉作为第一族,下令重修族谱。

武则天也下令重修族谱,加入自己所在的庶族一脉。

除了朝廷皇室下令修建完善族谱外,宋代以后,门第地位不再那么重要了,世族新贵和有识之士也开始私修族谱,纠正了很多官方修谱的不实信息。

到明清时期,统治者鼓励老百姓编修族谱,族谱数量得到了空前提升,对族谱的传承和保存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05电子族谱

随着科技发展,族谱有了互联网电子版,即通过电子文档、电子表格、、视频等数字形式保存家谱文献资料,进行族谱存储和修订。

不仅能随时随地查阅,还方便保存。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就成了约定俗成的“晒谱节”。这一天,族人焚香净手,一张一张的翻晒族谱,也衍生了一系列祭祖活动。

为了寻根求源,也为了广纳同宗,人们也开始在网上晒出自家族谱,互联网晒谱节应用而生。

族谱网是宁波族谱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网站,定位打造人类族谱大数据,记录百姓家族历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目前公司已经推出族谱网、族谱APP、族谱软件、祭拜网等产品,分别获得相关发明专利及著作权,汇集近20万册族谱及上千万页家族档案资料,是目前国内领先的族谱平台,同时也是基于族谱大数据的网络祭拜平台。

族谱网将于2020庚子年农历六月六日起举行“谱系万家——第二届互联网族谱晒谱节”活动,特此发起全网邀约,征集优质网络族谱参与活动。

详细活动请看

“六月六”第二届互联网族谱晒谱节周末热力开启参与赢大奖

敬请期待!

土家族六月六 有哪些特色习俗

 土家族到了六月六这一天,丰富多彩的 节日 习俗尽显当地民族的文化特色,那么土家族六月六具体有哪些特色习俗呢?接下来就由 老...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