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沉浮中悟出为官之道
图为曾国藩塑像
入仕做官的李鸿章兢兢业业地读书写作,还完成了一本《通鉴》,眼看着这仕途蒸蒸日上,前程无量,没想到他和吕贤基联名的一纸奏章,使他从翰林变成了绿林,从文官变成了武将,转眼就又被打发回战火纷飞的安徽老家去。这从此拉开的人生大幕,对他来说,到底是什么契机、什么转折呢?
主持人:吕贤基和李鸿章这两个文人,不会带兵打仗,回老家以后,他们岂不是很危险吗?
嘉宾:不但他们两人很危险,凡是派下来的人都不会带兵打仗,都很危险。当时咸丰指派周天爵做统兵的主帅,并让他疏理安徽巡抚,可是周天爵说,军机吏治两难兼顾,我只能统兵不能当巡抚。你瞅瞅,在这兵荒马乱的时候,还有给官不当的呢。
后来又派下来的安徽巡抚是李嘉端。周天爵不会打仗,这李嘉端更是一个不会带兵打仗的人,而且他特别滑头。当时李嘉端派李鸿章驻防在运漕、东关。
主持人:那是过去漕运的必经之路,关键要冲啊。
嘉宾:对了,太平军为什么一定要打下运漕,就是为了给安庆和南京提供粮食。漕运、漕粮是最重要的地方。当时太平军攻占了运漕,李鸿章只得从运漕退守到东关。
主持人:不管是谁镇守在这样的地方,那都是凶多吉少,听说李鸿章特地准备了好几匹精心喂养的好马,就是为了在突遇袭击的时候能够保命,护着自己逃跑。
嘉宾:他在那儿苦苦地熬了两个多月,没想到这个时候,他的上司李嘉端给皇上上了一纸奏章,“编修李鸿章自 4 月带勇驻守东关,正当炎热之时,弹压巡防,而数月辛苦,赏给六品顶戴、蓝翎,以示鼓励。”
但是,李鸿章一点都没高兴,李嘉端讳败为胜,瞒天过海,给自己升官进爵,实际上是为了彰显他统帅的英明啊。
主持人:强将之下才无弱兵,您瞧瞧这会对李鸿章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这邀功、作假,会使李鸿章明白,这就是当朝为官的秘诀,所以他学到的就是这么一套。而且除了能够升官之外,我还觉得,这李鸿章命还特别大。
嘉宾:绝对是这么回事儿。就在第二年,李鸿章配合忠泰驻守在焦湖。那个时候,太平军也是大兵压境。正在危急的时候,也下来到安徽团练李文安在帐中猝死。李鸿章接到这个消息,立刻奔丧去了。就在他奔丧的这几天当中,太平军一万多人杀入焦湖,把忠泰带领的军队消灭得一干二净。你想想最终活命的就是李鸿章一人。这就是上最有名的“文安死而鸿章活”。
主持人:老子死了,结果给儿子留下了生的机会。你瞧瞧这李鸿章的命,打、打、败、败、逃、逃、升、升。后来据说他奉命北逃的时候,还被加封为按察使,逃跑就能升官。所以您说,在那个时候,什么功与过、是与非,一到官场全走样了,连他自己都搞不明白怎么回事儿。
嘉宾:这个时候李鸿章一点也没有得意,“昨梦封侯今已非”,他这辈子就这么东奔西跑的,瞎打胡捶,这是干吗呢?但是就在李鸿章茫无指归之时,命运又给他敞开一扇门了。
太平军来到安徽之后,烧毁了李鸿章的家,这个时候,他的哥哥李翰章奉送他母亲到江西南昌定居了。这些年以来,李翰章一直在曾国藩的门下做事,他跟曾国藩关系很好,而且他向曾国藩举荐李鸿章,在这个过程当中,李鸿章跟曾国藩还经常有书信往来。就在 1858 年底,李鸿章到南昌探望他母亲的时候,投奔到曾国藩的名下。可是他到那儿之后,没想到这位恩师一直没见他,等等等,竟然等了半个多月,李鸿章沉不住气了,就托他的好友陈鼐上曾国藩那儿打听去。
主持人:这陈鼐当时是曾国藩的幕僚之一,他和李鸿章交情不浅,当年在翰林院的时候,叫“丁未四君子” ( 陈鼐、郭嵩焘、沈葆桢、李鸿章 ) 之一啊。
嘉宾:这陈鼐到曾国藩那就打听。曾国藩这时候说,李鸿章做翰林的时候就出类拔萃,他已经成为艨艟巨舰,我这条小河沟里哪儿容得下他这等伟器啊。
这陈鼐回去,把这话传给李鸿章之后,李鸿章心里更别扭了,曾国藩怎么这么说啊,但是没有办法,只能这么等着。
主持人:其实这个就是曾国藩的用人之道,你急我不急,绷着你。嘉宾:最后曾国藩接见了李鸿章,两人见面,寒喧几句,李鸿章拿出一幅画来,兰花的立轴,是郑板桥画的。只见这幅画是一盆东倒西歪的兰花,兰花的根茎粗大壮硕,把那花盆撑得四分五裂。旁边还有一首诗,诗配画珠联璧合,妙书扬州八怪特立独行、桀骜不驯的傲然风骨。
主持人:那意思,这个世俗哪儿能容得下我们这等狂人呐。李鸿章送这幅画,就是想让他的老师明白,他不会成为庸庸碌碌的一个人,他一定要干出一番事业来。
嘉宾:李鸿章来到曾幕之后,曾国藩这个人已有了极大的变化,不是他当年在北京的时候遇到的翰林曾国藩了。因为曾国藩编练湘军的时候,他的生活特别有规律。每天早晨,他一定要早起,而且是召集所有的幕僚一起视察军营,然后大家一起吃早饭,这个规矩是铁打不动的。可是,李鸿章在安徽闲散了好几年,他不适应,所以每天早晨起不来。
曾国藩要求手下的将领每天一起开饭,李鸿章做不到,他常常托病不去,没过多久,曾国藩就知道怎么回事儿了。有一天曾国藩到吃饭的时候,又派人找李鸿章来了,李鸿章还是托病不去,这个来人说曾帅说了,不管你今天病得多厉害,你要不去那儿就不开饭。李鸿章只好披上衣裳,懒懒散散地去了。到了那儿果不其然,这好几十人就在那儿等他一个人呢。进去之后鸦雀无声。曾国藩一声令下,开饭,这时候,听到只有碗筷的声音,李鸿章一看曾国藩脸色铁青,这时候他心里毛了。就在他战战兢兢的时候,这曾国藩拿筷子往碗上一摔,只听曾国藩说:“诸位,你们都在我的门下,我今天有一语相告,此处所尚,只一个字足已。”接着他问:“少荃,你知道吗?这一个字是什么啊?”
他回答不出来啊,这时候曾国藩说,我告诉你,此处所尚,只是一个“诚”字,说完这话,曾国藩扑扑一甩袖子,站起身来拂袖而去,走了。
主持人:这下李鸿章可傻了,曾国藩这句话把他给镇住了。从此,他还敢再在他老师面前摆谱吗?不敢了。
嘉宾: 1861 年,曾国藩率领重兵夺回了安庆,可是没想到李秀成带领的太平天国军队活跃在了苏南一带,最后只剩上海、宝山、松江、镇江等四座孤城。这时候这四座孤城的官绅纷纷向上海逃窜。
主持人:当时的江苏巡抚紧急托人找曾国藩派援兵。
嘉宾:当时的户部主事钱鼎铭拿着团练大臣和江苏巡抚薛焕的信来到了曾国藩门下,声泪俱下,大谈上海之危,请求曾国藩搬兵。曾国藩当时想,真要派兵去,怎么也得招募八千人,当时招不出这么些人来。这时,钱鼎铭跟他说,要真派军队去,一个月就能得一万两饷银。
主持人:要说那个时候,这上海人就有钱啊。这可是一个不小的诱惑。
嘉宾:曾国藩一听,他先心动了,但是他自个儿不能去。他第一个想到的是他的九弟曾国荃。让他带一万人到上海去增援。可不管他怎么劝这个九弟,曾国荃就是不去。与此同时,这钱鼎铭还在下面跟李鸿章联系上了。
他们两个人也是世交、好朋友。钱鼎铭到李鸿章那儿去,跟他讲膏腴之肥,江苏困境之危,说这是一个求之不得的好机会,有的是钱,你一定要紧紧地抓住。说着说着,李鸿章蠢蠢欲动,百脉奋张。可是李鸿章心里明白,他不动声色。因为李鸿章早有自己的算计,他知道钱鼎铭不光代表上海的官绅,他身为户部主事,这还有朝廷的旨意呢,曾国藩搬不动他的弟弟曾国荃,他没完成皇命,这事儿还没完呢。李鸿章干吗啊?曾国藩比他还要着急呢。因为户部主事钱鼎铭他代表的是皇帝的旨意,他当然得完成皇命,所以他在会上跟大家伙谈上海情势之危,请求搬师之切,问大家伙谁能去。没想到,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有一个人言语一声。为什么啊,一旦战败,那就魂归东海了。
李鸿章在会上跟别人一样,没言语一声。这又是李鸿章的心机了。我刚来的时候,你不接见我,你不绷着嘛,现在我也玩一个绷着。当晚钱鼎铭又找他来了,李鸿章说,别着急,因为曾帅了解我,我这个人太锋芒,我得搂着点,我再等一等,到时候我会主动请缨的。
等到第二天开会,李鸿章突然自告奋勇地说,我自己虽然是一个文案,来到曾幕没做武将,手底下没有一兵一卒,但是危急当头,我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曾国藩百感交集,当时就给上面写了奏章:奏请李鸿章入沪,全权统兵。
主持人:这厉害啊,李鸿章在一百多年前就给我们上了一堂战机就是商机的经济理论和军事哲学课,而且当时他的那种感觉,钱跟我无关,我去赴死的,大义凛然。您倒说说,他的这一番成功跟别人有什么不同?
嘉宾:不少人抓住了契机,却又半途而废,可以说,这些人有眼光,但是缺失了眼量。眼光就是抓住契机,但是光有眼光还远远不够。眼光之后的眼量更重要,眼量更体现了一个人谋略、思维、判断的深度与广度。
主持人:我觉得这眼量似乎涵盖了胆识、气魄与肚量。
嘉宾:正是如此。所以,朝廷发谕“着照所拟,督带水军,拨给陆军六千人,驰赴下游”,一纸奏章就这么决定了。
主持人:机遇这个时候就落在了李鸿章的头上。他单飞了。单飞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组建属于自己的淮军。
一八五八年底,李鸿章到南昌探望他母亲的时候,投奔到曾国藩的名下。可是他到那儿之后,没想到这位恩师一直没见他,等等等,竟然等了半个多月,李鸿章沉不住气了……
再说此时充武英殿编修、刚好而立之年的李鸿章。李鸿章心性颇高,还在当年进京参加乡试时,曾赋诗“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表明他的远大志向,同样的字眼“梦封侯”“登鳌顶”“入凤池”“夺龙头”“封侯相”在他的早年诗作中更是俯首皆是。
李鸿章一生追求成功之心颇切,曾有“万里请缨终子少,千秋献策贾生推”诗句,李鸿章志在成为西汉终军、贾谊那样的人物。终军是西汉著名的外交家,曾先后成功出使匈奴、南越;贾谊是西汉著名政论家,著有《过秦论》、《治安策》等。终、贾二位都是少年就名扬天下的人物。李鸿章早期人生也一帆风顺,少年得志,自然意气风发,才高志大。李鸿章的曾祖李椿、祖父李殿华都未能有所成就,一直到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时才考中进士。李鸿章6岁就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先后拜堂伯李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18岁中秀才,21岁中举人,24岁中进士,27岁就在翰林院做了编修,是最年轻的安徽籍翰林。
有时任京官的父亲在前指路,李鸿章交游更加广泛,眼界更加开阔,志向更加远大。《李文忠公集》载:“李文忠未达时,尝与人言志,文忠曰:吾‘愿得玻璃大厅事七间,明窗四启,治事其中。’”这可是封疆大吏才能拥有的办公条件啊。在清代官场,从中进士到成为封疆大吏,平均要熬上30年左右。即使是像林则徐那样的能臣,也用了足足26年!心高气傲的李鸿章怎么能等?与其在京都浑浑噩噩白费时日,还不如跃马疆场攫取战功。
李鸿章之功:
1。组建淮军。太平天国成立后,一路如尖刀利刃,乘风纸破,势如猛虎。清军一路败退,到后来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后,清政府在整个长江下游地区已失去最后一支经制军主力。这个时候的江南士绅,已如抱团老鼠,危在旦夕。李鸿章就是在这个时候,临危受命,组建淮军,前往抵抗太平军。当时是两淮地区,民风强悍,尤其是“兵、匪、发、捻”交乘的皖中腹地,民间纷纷结寨自保图存。当听闻李鸿章招募之后,纷纷上前投靠,而李鸿章也通过他在两淮地区的关系,使得淮军顺利组建,以致后来成为一支雄师。
2。镇压天平天国运动。也许在现在许多人看来,太平天国起义,是一群被清朝压迫到底,进而奋起反抗的无辜平民。李鸿章率军强势镇压,实在是助纣为虐。但首先李鸿章是清朝大臣,自然为清廷效力。再者以当时的情况,长期内耗只能加快列强瓜分中国的脚步,镇压是必然的。最后如果不镇压,真让一群什么也不懂的平民,领导一个国家,这以后的事情会如何,便无需多说了。
3。领导洋务运动,创建北洋水师。清末积弊,整个国家处于水深火热、内忧外患的境地。昔日以铁骑征服中原的大清帝国,抵不过列强的船坚利炮,成为实实在在的“东亚病夫”。在顽固派死守祖宗规矩,不图维新之时,李鸿章顽强的站了出来。带头创办实业,领导洋务运动,与守旧派作斗争。也许在今人看来,洋务运动并不是彻底的革新,并没有真正的挽救国家于水火。当在当时能够站出来,足以证明李鸿章的前瞻性,事实上后来与列强周旋,很大部分都是依靠洋务运动的积蓄来斗争的。所以李鸿章功绩极大,更不用说他创办的北洋水师了。
4。外交上的一力周旋。李鸿章代清王朝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诸如《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这是他后世最大的骂名。可是如果静下心来细思,李鸿章已经做到了最好。“弱国无外交”,并不是一句空话。
“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不仅是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外交的代表人物,还是中国近代工业、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积极探索者。当前我们要把他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辩证地看他的功与过。”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教授汤奇学17日在安徽合肥说。
2016年是李鸿章逝世115周年。为期三个月的李鸿章文化节17日在李鸿章故里——安徽合肥磨店社区开幕,数十名名家学者、李氏后人汇聚一堂,论“李鸿章文化”。
汤奇学介绍,文化在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发展中举足轻重,研究李鸿章文化,要抓住李鸿章对现代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李鸿章创办的新式学校,培养的就是“工匠精神”,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李鸿章重视科技、教育,我们应该发扬。”
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鸿章全集》编纂者翁飞,研究李鸿章有30多年了。他说,李鸿章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甚至在某些方面是一个反面形象。“但他的《绝命诗》中写到,‘海外尘氛犹未熄,诸君莫作等闲看’,表现出他临死时还心怀国家安危。”
翁飞介绍,李鸿章曾自嘲是大清帝国的“裱糊匠”,他在纵横晚清舞台上的40年就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
李鸿章家庙、柳荫塘、群治祠堂、报恩祠、熊砖井……走进李鸿章故里,今安徽省合肥市磨店社区群治村,虽已过了百年,李鸿章在磨店留下的痕迹还有很多。老百姓口耳相传着李鸿章的故事,他从小聪明好学,志向远大,授课老师无不对其称赞。后师从曾国藩,二十四岁考中进士。
李鸿章家族第五代孙李健强告诉记者,过去,谈到李鸿章时,李氏后人都很回避,甚至有的人把姓氏都改了。
李健强说,李氏后人分布海内外,约有两万三千人,海外的主要分布在加拿大、欧洲、东南亚等地。“从李鸿章算起,现在已经到了第八代。”每隔一两年,李鸿章海内外的后代都会聚到一起,到李鸿章故居、故里参观交流。
第一个海军、第一条铁路、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煤矿……记者17日在位于合肥步行街的李鸿章纪念馆里看到,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众多的照片、文字、历史实物详细诉说着李鸿章的一生。
近年来,合肥市打出“李鸿章”这张文化牌,先后重修复建了李鸿章的遗址遗迹,有效带动了当地旅游、经济发展。据了解,合肥磨店乡将围绕李鸿章文化大力开发旅游产业。合肥滨湖新区还将复建李鸿章公祠、李国蘅住宅(李鸿章侄儿)等古建筑。(完)
李鸿章:沉浮中悟出为官之道
本文2023-10-02 07:23:2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54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