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年间的熬拜是几品官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2浏览:2收藏

清朝康熙年间的熬拜是几品官,第1张

应该是超品。

1651年春,鳌拜成为议政大臣,又以军功升为一等侯;

1652年春,鳌拜再次升为二等公。 

1657年冬,孝庄皇太后病重,顺治皇帝朝夕伺候着,鳌拜本人也没闲着,昼夜于宫中侍候,都顾不上自己休息吃饭,深获顺治皇帝的赞赏。孝庄皇太后病愈之后,顺治皇帝再度将鳌拜加“太傅兼太子太傅”衔。

1661年临死之前的顺治皇帝为免再次出现亲王摄政危及幼君之祸,决定取消八旗王公议立新君掌管军国要务的传统,委任经己擢用的心腹大臣为辅政大臣。

他在遗诏中着重强调说:“特命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臣。伊等皆勋旧重臣,朕以腹心寄托,其勉矢忠荩,保翊幼主,佐理政务,布告中外,咸使闻之。

清朝在品级以上还有一种超品的爵位。分宗室爵位,异性功臣爵位,蒙古爵位。宗室爵位就是大家熟知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12级,异性功臣爵位就是公伯侯。公以上为超品,二等公就是超品。

鳌拜和吴三桂两个人的立场是不尽相同的,就算是和平相处也是假和平,如果真的要说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最恰当的莫过于“相互利用”和“相互戒备”了。吴三桂和鳌拜其实可以看成是满人和汉人的一个代表,吴三桂应该算是当时汉人中权力地位最大的一个人了,而鳌拜鼎盛时期的权力比康熙还要大,就是因为这样两个人才永远都走不到一起。

鳌拜是满族人,当初皇太极打天下的时候鳌拜就一直跟随皇太极,后来又跟随着顺治成为顺治时期的重臣,顺治出家之后又成为康熙时期的辅政大臣,整个朝堂之上有一半以上都是鳌拜的亲信,所以鳌拜的内心才会更“权力”吞噬,渴望更大的权力。而吴三桂是汉人,最初的时候在明朝担任辽东总兵镇守山海关,后来投降清军把山海关这个战略要地献给了清军,后来清朝建立封吴三桂为平西王。

吴三桂为三位异性藩王之一,镇守当时的云南和贵州,虽然只有这两个省份但是却有很高的自治权。可以有自己的朝廷文武百官,又因为常年镇守边关所以又有大量可供吴三桂调动的军队,所以吴三桂的云贵又可以称得上是“国中之国”。至于为什么说吴三桂和鳌拜永远不可能走到一起就是因为如此,两个人都是权力地位达到顶峰的人,而且又有着不同的目标。

最初的时候鳌拜和吴三桂确实是和平相处,吴三桂每年都会向朝中大臣行贿(其中当然包括鳌拜)以保证自己在朝堂中的地位,而鳌拜想要逼迫康熙退位就不得不收买吴三桂,所以两个人是相互利用。而且就算是鳌拜和吴三桂勾结在一起来了一个“里应外合”,最后这个“联盟”也一定会瓦解。

鳌拜在开国前期,对朝廷的贡献还是非常大了,他对皇太极忠心耿耿,还扶持了顺治帝坐上皇位。

可是后来的鳌拜就有些膨胀了,他不但矫诏杀死了苏克萨哈,还迟迟不归政于康熙,这都不是康熙要除了他的理由,最想让康熙杀他的原因,还是他擅权独揽。

在权臣鳌拜面前,康熙都快没有存在感了,帝王要那锦绣河山干什么?肯定不是弄个人来指挥自己干活的。

鳌拜的野心大了,但是他忽略了一件事情,康熙也渐渐长大了,帝王一旦长大了就会成为一头猛虎,也不会再被约束了。

康熙用计策擒获鳌拜后,并没有立刻就要了他的命,而是把他囚禁了起来,对于一个素有大志的人,这种惩罚,比杀了他更加残忍。

后来,鳌拜果然在郁郁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康熙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帝王,他并没有立刻诛杀鳌拜,连他的儿子纳穆福也没有被牵连,甚至在鳌拜死后,还赦免了他。

康熙之所以被后世尊敬,他确实具有一个帝王宽广的胸襟,当然这也是一种政治考虑,鳌拜毕竟是为清王朝做出过贡献的人,如果太过绝情,恐怕会伤了人心。

康熙放掉了鳌拜的儿子,史料上也没有关于他之后的记载,但是作为犯臣之子,想必生活也不会美满幸福。

康熙晚年也曾回忆起那段开国往事,便让其孙子继承了鳌拜的爵位。

这之后就是一个叫达福的人,他算是把鳌拜之后的荣光都享受完了,他继承了鳌拜一等公爵的位置,后来在战场上阵亡。

之后鳌拜家族就没有出过什么了不起的人物了,甚至到乾隆帝时,鳌拜又被重新追了“责”。

乾隆追“责”,鳌拜后代就再也享受不到一等公爵的待遇,其实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一朝天子一朝臣,鳌拜的后代中毕竟也没有出过什么了不起的人物,后继乏人,对朝廷也没有什么大的帮助。

其实就算是鳌拜的后代要活得更舒服,也得依靠自己,毕竟祖宗已经不在了,什么功名利禄还是要自己去取得的。

鳌拜的后代子孙在乾隆手上没有得到重用,也无法袭一等公爵,只能继承男爵的位置。

对鳌拜的态度,各个帝王都不一样,这也是出自政治目的

帝王做什么事情,一定有他的目的,比如乾隆给多尔衮翻案,明明是顺治帝下的死命令,可是他还是违反了祖制,坚持给多尔衮平反。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乾隆帝的政治自信,以翻案来表现盛世华彩。

鳌拜是被康熙打倒的,后来康熙又为鳌拜翻案,其实也是出自政治考虑,鳌拜虽然擅权独揽,但是没有谋逆大罪,实在不值得给他定那么大的罪过,也就是说罪不至死。

同时,鳌拜虽然有自身的缺点,但是他对清王朝始终还是有过帮助。

鳌拜擅权不假,他除了有些霸道外,总体来说,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层面考虑,至于他圈地发财之类的事情,那是属于贪婪的范畴。

在多尔衮还在做摄政王时,鳌拜根本没有出头之日,直到多尔衮倒台,顺治暴毙,康熙上位,鳌拜才走上了历史舞台,在康熙尚且年幼时,鳌拜是有功劳的,鳌拜虽然有野心,但始终没有威胁到康熙的帝位。

雍正时期对鳌拜又进行了全面平反,乾隆帝又强调了他的罪过,即便是这样,他的后代也是可以继承男爵的位置,一直衣食无忧下去,这也算是得到了鳌拜的荫庇吧。

好像也没记载说历史上的鳌拜究竟有多少个老婆吧,但我想应该也不少,因为鳌拜这个人,骄横跋扈,又独断专权,事事都要和皇上做对比,身边又怎么可能少的了美女呢。所以说,即便是没有皇上三宫六院那么多吧,但应该也不在少数。当然了,这和鳌拜会不会玩其实没多大关系,因为说实话,他估计也没那么多时间玩女人。

他娶那么多老婆也只是一种面子上的象征,你皇上可以娶那么多老婆,我怎么就不能娶那么多老婆了,好歹我也是几朝元老了,娶几个老婆还不行吗。再说我娶了老婆放那里不用也是好的,也证明我这人有权势,有地位,完全不输任何人。想想鳌拜这么要强,虚荣心这么强的人,肯定在任何一方面都想要高于别人啊。

说起鳌拜,估计大家的印象都是一个大反派,无论是小说里还是影视剧了,都把他的形象塑造成一个绝对的大反派。但其实我个人认为,鳌拜虽然说是飞扬跋扈吧,但是他却是没有造反之心的,从一开始到最后都是没有的。我认为他一直以来都是忠心耿耿的,对于皇权,对于爱新觉罗家都是忠诚的。

只是说他太过于强势,也太过于嚣张,这使得康熙非得要除掉他才行。这样的一个人在康熙的眼里就是巨大的隐患,康熙常年笼罩在他的阴影之下,怎么可能不恨他,而且康熙也是一个胸有抱负的人,又怎么可能任他肆意妄为。

在必死的前提下,鳌拜得到的已经是最能保留颜面的死法了。这也算是长期传统了吧,前有舒尔哈齐、褚英、阿敏等人,后有胤禩、胤禟步入后尘,表面上都是郁郁而终自然死亡,其实这是一种相互留脸的方式,大概率都是被毒死的,溥仪和溥杰都曾经无意中看过胤禛毒杀胤禩、胤禟的密旨。

虽然也有长辈余荫的关系,但可以说鳌拜的的军功和爵位都是自己用鲜血和生命争取来的,高光时刻无非自告奋勇突击皮岛和松锦大战中的五战连胜。

至少相对来说,初时的鳌拜在军中并不受重视,一是从征皮岛,二是并没有人安排给他建功立业的机会,占领全岛的关键是西北角的突击,为了让阿济格能用上自己,鳌拜甚至下了军令状。

姥姥不亲舅舅不爱,远的不提,就以阿济格和多铎为例,入关后基本上是跟在汉将后面拾便宜柴禾,那军功多得不要不要的,反观鳌拜,甘当突击小能手还得靠求,用命担保才有机会。

高风险往往伴随着高回报,得知皮岛落袋的皇太极欣喜异常,鳌拜的战果无异于拔出了心口的一根刺,总有朋友说皮岛不重要,毛文龙不重要,怎么会呢,虽不致命,但讨厌至极,皇太极无法做到辽东全境每一寸土地都无差驻军,镇江大捷佟养真不就死了么,那是康熙帝的太姥爷。

鳌拜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春,在八旗军中崭露头角,以巴图鲁的荣誉称号成功打造了个人IP。

流尽大明最后一滴血的松锦大战,与明军骑兵展开遭遇战,骑兵一举获胜,追击中下马战步军再次告捷,随后五战全胜全无败绩→梅勒章京→护军统领。

皇太极身亡,由于死得太过突然,没有能够定下继承人,于是出现了勤政殿之争,豪格自以为皇位非我莫属,中途离场静等三请,其实索尼早和多尔衮交过底,只要是皇太极的儿子就行,私下的小算计就是镶黄、正黄不会易旗,这是无法放弃的基本盘。

鳌拜相对诸大贝勒虽然位卑言轻,但却不惜带兵张弓开弩,合围崇政殿,并拔剑威胁多尔衮,面对极权和分裂,多尔衮压制住了冲动的多铎,最终在无奈中放弃对抗选择与济尔哈朗一起摄政,“辅佐”福临。

深知自身无望于皇权的代善和济尔哈朗自然没有意见,本来就是墙头草,只要别抄家伙,别分家,怎么着都行,这是底限。

把他们的对话逐字逐句的看清以后,您会明白,如果你问他们多尔衮上位可不可以呢,那回答肯定是太可以了,如果你问他们小福临登基是否合适呢?他们肯定说太英明了。

反正两黄和多尔衮他们是谁也不得罪,类似鳌拜和多铎动不动就喊打喊杀的脾气,他们才没兴趣冒险玩命,谁登基自己也还这样。

可以说鳌拜在福临登基这件事上,居功至伟,当然这里面更多的是两旗的私利原因,但如果只靠豪格来扛的话,铁定扛不住多尔衮哥仨。

其实即便没有私利在,索尼和鳌拜也不能坐视,他们是被两黄旗推出来的,而且接受了他人死前重托,自愿殉葬皇太极的老兄弟们死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皇太极的权柄,他们担心落于外人之手,死前百般嘱托,相对于他们的忠心程度,鳌拜是拍马也赶不上的,如果这事办不好,以后就找个旮旯隐居得了,没法混了。

入关后的鳌拜受到了多尔衮不遗余力的打击,随征李自成后,护着老战友索尼倒霉也就算了,护着多尔衮的亲哥阿济格也要倒霉,罚银一百无所谓,但军功作罢不赏。

李自成被乡勇敲死以后,鳌拜又跟随豪格征讨张献忠,挥师凯旋之后,多尔衮搞清算,把早已知晓的“老账”---兵围崇政殿、立誓拥立肃亲王等事,通过安排众人弹劾的方式再次抖落出来,别说功劳了,就是职位也差点丢掉。

为什么革职之后又复职呢?一个条件,跪下解除当初所发的拥立豪格的誓言。至于索尼,骨头太硬,直接被发配了,如果多尔衮不死,一辈子都甭打算回来。

后来的鳌拜,一直被打得抬不起头来,直至多尔衮身死。

顺治亲政,鳌拜被打击的不死不活的样子都看在眼中,一时被视为重臣,二人成了君仁臣直的典范,可惜顺治短命,在其身死后,鳌拜华丽转型为君侧之恶。

四大辅臣鳌拜垫底,可是从权利上来说,他却是魁首。

索尼多年以后脑袋已经被多尔衮打磨圆滑了很多,再加上岁数大,还有“病”,所以懒得管事得罪人;

苏克萨哈就是个倒霉蛋,里外不是人。虽然都和多尔衮有仇,但其他三大辅臣都看不起这个二五仔,而作为皇帝控制正白旗代言人,在旗内他也不受待见,一是反水,而是缺乏凝聚力;

遏必隆从来都是唯唯诺诺,鳌拜说啥就是啥,不争竞。

鳌拜擅权,欺君害民,打击异己这些众所周知,直到鳌拜将苏克萨哈连根拔起,康熙帝明白了,这人不除掉自己也无异一个废人,所以智擒鳌拜,并对其嫡系势力进行了大规模“清理”。

抄家难免,鳌拜一党的关键人物至少革职为民,子孙后代虽然没有论罪,但基本都被降旗镶白(留份养命钱),“发配”到全国各地,大部分都回到了辽东地区,偶尔有几个亲戚被发现还在做官的,那时候康熙帝气也已经已经消了,都没动。

康熙帝晚年,感念鳌拜军功,追赐一等梅勒章京,也就是鳌拜发迹之初的旧职。

雍正年间,复封一等公,世袭罔替,瓜尔佳氏鳌拜一支的春天来了。

乾隆年间,禁止袭承爵位,降一等男。

鳌拜子孙······得嘞,皇帝您也别改了,我们改。

就在乾隆执政末期,瓜尔佳氏的鳌拜后裔都纷纷改了姓,并重立家谱,想通过这种手段彻底与鳌拜撇清关系,天知道下个皇帝啥脾气,万一赶上个性子爆的······安全第一。

最后族人大多把姓氏改为---关、官、葛、金。到现在,一部分分支都还找得到,鳌拜刚获罪的时候,族人们也都没受过大苦,毕竟有朝廷一份不菲的保底工资在,但享福也算不上。

别管以前如何,反正现在族群开枝散叶人丁兴旺,生活幸福。

康熙在扳倒鳌拜以后,对鳌拜的处罚,有很多让人不太理解的地方。为了搞清楚康熙是怎么处理鳌拜的,我们先来看两段史料。

第一段史料《清史稿·圣祖本纪》记载:“庚申,王大臣议鳌拜狱上,列陈大罪三十,请族诛。诏曰:‘鳌拜愚悖无知,诚合夷族。特念效力年久,迭立战功,贷其死,籍没拘禁。’其弟穆里玛、塞本得,从子讷莫,其党大学士班布尔善,尚书阿思哈、噶褚哈、济世,侍郎泰璧图,学士吴格塞皆诛死。馀坐谴黜。其弟巴哈宿卫淳谨,卓布泰有军功,免从坐。

嗣敬谨亲王兰布降镇国公。褫遏必隆太师、一等公。”另一段史料《清史列传·鳌拜传》记载:“但念鳌拜在累朝效力年久,且皇考曾经倚任,朕不忍加诛。姑从宽革职、籍没,仍行拘禁。那摩佛亦免死,革职拘禁。”从这两段史料我们可以看出,康熙杀掉了鳌拜的两个弟弟(穆里玛、塞本得)和一个侄儿(讷莫),杀掉了鳌拜的一众党徒(班布尔善、阿思哈、噶褚哈、济世、泰璧图、吴格塞)。其余党徒和亲属分别受到“谴黜”及降职等处罚。

不过,康熙却并没有杀鳌拜和他的儿子那摩佛(《清史稿》有的地方记载的是“纳穆福”),只是抄了他们的家,把他们拘禁起来。按说,鳌拜是主犯,康熙最应该杀的人,就是鳌拜。但是,康熙却并没有杀掉鳌拜,反而只是把他拘禁起来了。而鳌拜的两个弟弟和一个侄儿,还有其他亲属,以及鳌拜的一众党徒,却遭到了严厉的处罚。在鳌拜的一众党徒中,班布尔善是被处罚的最严厉的。《清史稿》记载:“(班布尔善)谄事鳌拜。及事败,王大臣劾奏班布尔善大罪二十一,坐绞。”

康熙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处理意见呢?我们先不忙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再继续看看,康熙是怎么对待鳌拜的后代的。《清史稿》对鳌拜的儿子有记载:“鳌拜死禁所,乃释纳穆福。”也就是说,鳌拜在禁所去世后,康熙就把鳌拜的儿子纳穆福(那摩佛)给释放了。纳穆福被释放后,是怎么去世的,《清史稿》上并没有记载。

不过,《清史稿》记载了康熙对待鳌拜孙子(应该就是纳穆福的儿子)达福的情况:“五十二年,上念其旧劳,追赐一等阿思哈尼哈番,以其从孙苏赫袭。苏赫卒,仍以鳌拜孙达福袭。”就是说,在康熙五十二年的时候,康熙不但赦免了鳌拜的过错,还赐给他一等男爵(“阿思哈尼哈番”就是“男爵”的意思)的封号,先是由他的侄孙苏赫继承。

苏赫死后,再由鳌拜的孙子达福继承。可见,康熙对待鳌拜的后代,还是比较不错的。到了雍正的时候,对鳌拜就更好了。《清史稿》记载:“世宗立,赐祭葬,复一等公,予世袭,加封号曰超武。乾隆四十五年,高宗宣谕群臣,追覆鳌拜功罪,命停袭公爵,仍袭一等男。”

雍正恢复了鳌拜一等公的爵位。当然了,这个爵位,肯定会由鳌拜的后代来承袭。不过,乾隆的时候,又把鳌拜的一等公爵给他夺了,仍然让他恢复之前的一等男爵,由其子孙承袭。乾隆夺了鳌拜的爵位,其实并不是有意要打击鳌拜的子孙,也不是鳌拜的子孙犯了错误。而是因为乾隆一向喜欢否定他爹雍正的所作所为,所以才会那么做。总之,此后鳌拜的子孙,应该是享受到了鳌拜的福荫的。

我们再来说说,康熙为什么要严厉处罚鳌拜的党徒,却反而善待鳌拜及其子孙。这是因为鳌拜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罪错。他的所有错误,都不过是因为康熙到了应该亲政的年纪了,他还舍不得把权力交出来。所以康熙很生气。而鳌拜的那些党徒们,性质则是不一样的。他们作为朝廷大臣,本来应该亲附康熙,但是他们却只亲附鳌拜。

这一点,让康熙认为他们是不忠诚的表现。作为皇帝,最在乎的,就是大臣是不是忠诚于自己。鳌拜不把权力交出来,是因为他太想帮康熙干那些事情了,并不是不忠诚的表现。而鳌拜的党徒们却明显地表现出不忠诚。所以,康熙要给予鳌拜党徒们严厉处罚,反而善待鳌拜,同时也善待鳌拜的后代。

鳌拜是清朝的人。

鳌拜瓜尔佳氏,满洲镶黄旗人。清朝三代元勋、权臣,苏完部落首领索尔果之孙,后金开国元勋费英东之侄,八门提督卫齐第三子。

出身将门,精通骑射。跟随皇太极征战四方,攻克皮岛,参加松锦之战,平定农民起义,立下赫赫战功,成为皇太极最信任的武将,号称“满洲第一勇士”。皇太极病逝后,拥戴皇九子福临即位,成为议政大臣,位极人臣。顺治帝去世后,接受遗诏成为顾命辅政大臣,操握权柄、结党营私。

康熙八年(1669),康熙帝在索额图、黄锡衮、王弘祚等人支持下,逮捕鳌拜下狱论罪,囚死于牢中。

康熙五十二年(1713),念其旧劳,追赐一等阿思哈尼哈番。雍正时期,赐予祭葬,复一等公,加封号“超武”,世袭罔替。乾隆四十五年(1780),追覆鳌拜功罪,命停袭公爵,仍袭一等男。

人物生平:

崇德六年(1641),鳌拜从郑亲王济尔哈朗进围锦州。明蓟辽总督洪承畴率领13万大军来援,于八月初进至松山,与锦州守军祖大寿部遥相呼应,大放火器,猛攻清军。在明军猛烈炮火的攻势下,济尔哈朗指挥的清军右翼失利。武英郡王阿济格派遣精锐护军前来增援。

其时鳌拜率领镶黄旗护卫军纛,路遇明军骑兵,于是迎头而上,击败对方。鳌拜这时又不待军令,果断决定乘胜追击,打到明军步兵阵地之前,遂令部下将士下马步战,再败明军。鳌拜冲锋陷阵,五战皆捷,因功晋爵一等梅勒章京。

八月,皇太极亲率大军西援锦州之师。洪承畴指挥明军分路突围,总兵吴三桂、王朴、唐通等人率军沿海边撤退。清军从锦州大路至塔山大路沿途截杀。鳌拜与阿济格、尼堪等率部排列至海截击之,明军大败而溃。

松锦会战,关系明、清双方的生死存亡。自此以后,明朝势力更衰,败局已定。次年六月,鳌拜升为护军统领,成为八旗将领中具有较高地位的人物。松锦大捷奠定了清军入关夺取全国统治权的基础。入关前后的鳌拜,依旧战功赫赫,升迁频频。

清朝康熙年间的熬拜是几品官

应该是超品。1651年春,鳌拜成为议政大臣,又以军功升为一等侯;1652年春,鳌拜再次升为二等公。 1657年冬,孝庄皇太后病重,顺治皇帝朝夕...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