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吴澄家族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2浏览:4收藏

元代吴澄家族谱,第1张

家族

吴澄家族,作为枝繁叶茂的崇仁昊氏的一个支脉,在宋元时期理学兴盛的年代,专治理学,崇尚教育,以授徒为荣,成就了吴澄、吴当两位理学大师,从而成为与元朝政权相始终的绵延百年的名门望族。

(一)家族渊源

据《江西通志稿·氏族略》记载,宋明以来,江西吴姓空前发展,到近代在大部分县市中吴姓都是当地的大姓巨族。其中最著名的宗族有鄱阳吴氏、贵溪吴氏、临川吴氏、南丰吴氏、乐平吴氏、分宁吴氏、永丰吴氏、南昌吴氏、崇仁吴氏、高安吴氏等。在崇仁吴姓中,北宋吴山甫家族最为兴盛,吴山甫进士及第,官居龙岩县令,至南宋其后裔中有吴尚、吴曾、吴镒、吴从龙、吴坚、吴泰等十五人同中进士。但吴澄家族在崇仁吴氏中属于哪一支派,其家族的渊源如何,都缺少记载。不过,在《元史》中吴澄、吴当祖孙都有传,较为详细地介绍了他们的生平事迹,说明吴澄家族不失为崇仁吴姓中的名门。

(二)理学大师吴澄

吴澄(1249~1333)字幼清,抚州崇仁人,元代著名理学家,学者称其为"草庐先生"。

1.少年才俊

吴澄三岁时就以超人的理解力和记忆力在当地小有名气,五岁时他一天能学会一千多字。吴澄不仅聪明,而且又异常刻苦勤奋,他常常不知疲倦地彻夜读书,其母担心他太刻苦用功会影响身体正常发育,便限量给他夜里读书用的油灯,以迫使他在油尽灯灭后早点睡觉。吴澄理解母亲的用心,为舒解母亲的担忧,就早一点睡下,等到母亲睡熟后,再悄悄地起床,继续点灯诵读。他一遍又一遍地将白天所学内容反复复习背诵,直到背得滚瓜烂熟为止。吴澄九岁时,就参加了乡学里的考试,成绩经常名列前茅。. 吴澄十几岁时,就已经十分精通儒家经传,特别用力研究前代圣贤大师的学问。二十岁时,他便以继承弘扬儒学为己任。他认为,上古以伏羲黄帝为始,尧舜弘扬之,禹汤利用之,周文王、武王、周公传承之;中古之道统,以孔子为始,颜回、曾参弘扬之,子思利用之,孟子传承之;近古的道统,以周敦颐为始,程颐、张载弘扬光大之,朱熹集成之。而当今传承道统的人正应是我吴澄。吴澄以他的聪睿和勤奋刻苦实践了自己的志向,他的学问博大精深,已自成一家。但是,他的学说却不为垂危没落的南宋当权者所赏识。近三十岁时,他曾参加过会试,可惜名落孙山。此后,蒙古军即开始了全面的灭宋战争,战火烧遍了江南。吴澄躲避战火,潜心于他的学问,其学说更加完善和成熟,其声名也远近传播开来。

2.淡泊名利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元军攻陷临安,掳走恭帝和谢、全二太后,但张世杰、陆秀夫在福州拥立益王赵罡即帝位,是为端宗,继续抗元斗争,各地小股的农民反元起义此起彼伏,江南社会还没有安定下来。这时,元政府派到江南的官员、乐安(今山东广饶县)人郑松就把吴澄安置在一个叫布水谷的地方,让他安心著书立说。吴澄在布水谷著书颇丰,除《孝经章句》外,还认真校订了《易》、《书》、《诗》、《春秋》、《仪礼》以及《大戴礼》、《小戴礼》等书。

至元二十四年(1288),元朝廷派南人出身的侍御史程颐夫带着皇帝的诏令到江南访求贤才。程颐夫十分推崇吴澄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功底,就把他推荐到大都,朝廷给了他相应的官职。但是元政府推行民族分化政策,把国民分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汉人";四等"南人"。南人地位最低,不受政府信任。吴澄作为南人在政府任职,委屈不平之事司空见惯,故没过多久,他就不愿忍受屈辱而以母亲年高有病需要自己留在身边照顾为由辞职回去了。这时元政府在京城设立了国子监学校,为了让学生掌握理学,根据程颐夫的建议,又派官员到吴澄家抄录了他的著作作为国子监学生的教材,这是十分荣耀之事,极大地提高了吴澄的知名度和其家族的威望。

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吴澄离开家门外出游学。他到了龙兴府(今江西南昌市),该府的按察司经历郝文久闻吴澄大名,听说吴澄到来,亲自到其寓所拜访,邀请他到郡学里讲学。吴澄在郡学讲学时,郝文天天都去听课,并把吴澄与学生们的问答都记录下来,将其整理成几千言的本子,雌

后来这个本子就成了郡学学生诵读的经典。

大名府清河县(河北今县)名士、元江西行省掾元明善天资聪睿,过目成诵,受过系统教育,诸经都有师法,尤其擅长写文章,他个人也以能著述自豪,对于《春秋》经的研究有独到之处,是知名的学者。因未曾与吴澄有过交往接触,所以对社会上所传吴澄的学问,颇不以为然。吴澄到了龙兴府,给两位学者提供了当面探讨学问的机会。两人会见时,元明善向吴澄探问有关易经、诗经、春秋经的本旨要义,吴澄都一一给以阐述,元明善听后觉得眼界大开,对诸经的认识思路更加开阔了,理解更加深刻了,他十分感叹地说:"同吴先生谈论学问,就像到了大海深处探宝一样,奥妙无穷,收益无穷"。从此他自认学问不及吴澄,心甘情愿地拜吴澄为师,恭恭敬敬地行弟子之礼,以为吴澄的学生而自豪。元朝开国功臣董文炳之子董士选也是一位有名的学者,元世祖北征时,董士选曾受命与太子一起监国,此时任江西行省左丞,他也早就听说过吴澄,吴澄到龙兴府后,他把吴澄请到自已家中,待以上宾之礼,宴请吴澄时,亲自为吴澄把盏敬酒,请吴澄教授自己的弟子,他对人说:"吴先生,天下士也。"后来,董士选调到朝廷任职,他竭力向朝廷推荐吴澄的德才,吴澄被朝廷授予应奉翰林之职,官府催促吴澄赶快赴任,但吴澄不欲为官,而董士选的一片深情又难以推却,故拖延了一段时间后才去赴任。由于其职位空缺已久,等到吴澄到大都上任之时,朝廷已另选他人,吴澄听说后,当天就折返南归。不久,朝廷又授吴澄江西儒学副提举之职,吴澄任职三个月后,又以身体有病不适宜为由辞职。

元代最重要的科技成就之一是著名科学家郭守敬主持修订的一部与现代公历相同,但比现代公历早三百年的历法《授时历》,参与协助、支持郭守敬完成这一巨大科技成就的国子祭酒的许衡十分重视教育,尊重知识,他主持国子监教学,力荐吴澄到国子监任职。元武宗至大元年(1803),吴澄被召到京城任国子监丞。吴澄对这份差使十分满意,天刚蒙蒙亮,他就在讲堂上点起蜡烛,开始了一天的讲学,学生们一个接一个的接受吴澄的面授。吴澄因人施教,释疑解难,耐心地指导学生们学习,一直到太阳西斜天黑下来时,吴澄才从讲堂回到寝室。晚上,吴澄也得不到一点清闲,不远千里带着经书来登门求教的人接踵而至,络绎不绝。吴澄依据他们每个人的学识和理解能力,反复地启发诱导他们,耐心地为他们解释疑难,务使他们真正懂得经文的深刻内涵,直到下半夜,吴澄才上床休息。这时期,吴澄不分寒暑秋冬,昼夜相接,精神振奋,诲人不倦地从事他心爱的教学工作。

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吴澄升任国子司业。他依照程颐的《学校奏疏》、胡安国的《六学教法》、朱熹的《学校贡举私议》制定了国子监教学的基本纲要四条:一是教授经学;二是教授行实,即用经学教导学生做人;三是教授文艺,让学生学会写文章;四是教授学生处理事务的能力,即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遗憾的是,这四条纲要没有能在国子监推行下去。吴澄曾对一些学者说"朱熹的学问主要是探求'道',即人与自然的关系,陆九渊的学问主要探求人的社会道德,求学问而不讲做人的道德,必然偏执于言语的推敲及表述文章枝节的问题,故做学问,必先做人,这样才算学到了真正的东西,真正有了学问"。吴澄的这番议$-2-,使一些人认为他是属于陆九渊学派的,这与许衡尊奉朱熹的初衷是不一致的。但是,这些人也说不清朱子、陆子的学问究竟有什么不同。由于学术上的分歧,吴澄当即辞职回乡,国子监中很多尊崇吴澄的学生,来不及向主管报告,就随同吴澄一起到南方去了。朝廷得知吴澄辞职后,又授予他集贤直学士,委任为奉议大夫,吴澄接到任命后,就乘驿马走驿道到京城赴任,走到真州(今江苏仪征市)时,旧病发作,只得就地休养,所以没有能到京城上任。元英宗即位后,特别破格提拔吴澄为翰林学士,进官太中大夫。英宗曾下令征集擅长书法的人,以黄金粉为泥汁抄写佛教的《藏经》,书成后元英宗在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石别苏木)派左丞速速携带诏书让吴澄为该书写序。吴澄不愿意为非自己尊奉的佛教经书写序,就委婉地推辞了。他说皇上写经为民乞福,是"盛举"之事,接着又指出让他写序若为了追什么,他自己也不知道。佛教的轮回报应说,佛教学者们都不宣扬,真正善行高尚之人,与日月同光,而道德低劣之辈,则与沙虫同类。对此,有的佛教徒附会为这是为佛追献所得到的灵验,这只能迷惑世人。我朝大元开国以来,已有多次写经追荐之事,若追荐能灵验,就不是佛的灵验,是无佛;若追荐不灵验,就是佛也没有灵验,是诬佛。所以,写序撰写追荐之辞,不能给后人留下什么,恕臣暂时不写,等皇上还驾大都后再汇报此事吧!由于元英宗重视儒学,起用蒙古儒者拜仁为相,推行了一些宽松的政治政策,引起蒙古贵族守旧势力的不满,因此让吴澄写序事不久,在元英宗返回大都途经南坡店时,遭遇被罢黜的权臣铁木迭儿的余党铁失、也先贴木儿等发动的叛乱,被刺杀身亡,故吴澄为金字《藏经》写序的事也就不了了之。这件事表现了吴澄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政治上坦率正直的可贵品质,值得后代知识分子学习和效法。

元泰定帝元年(1324),元朝廷开设讲授儒家经典的讲席,吴澄与开国功臣张弘范之子、平章政事张硅、国子祭酒原是首任官。吴澄的学问,取得了官认可的正统地位。

早在英宗至治末年,曾诏令大臣修建皇族的太庙,朝臣们只见到现实的庙堂大厅中分有不同的房间供奉相应的神主,于是就仿照这种庙制,修建了一个有十三个房间的大庙堂。由于还没有来得及将先祖皇帝的神位迎入庙中,英宗皇帝就被叛臣铁失等弑杀,朝廷主持皇陵太庙的官员,对太庙昭穆制度的排列顺序不明白,就召集大臣学者集体讨论,吴澄指出天子七庙,太祖居中,左三庙为昭,右三庙为穆,昭穆神主,各按规定次序排列,依照古制,以庙为宫,各神主之庙自为宫殿,其排列就像当今的中书六部衙门一样,国家的政府衙门仿照金、宋的旧制设置,皇族的太庙怎么能不按古制排列呢但是,朝廷主持太庙的官员,急于将各先帝神主迁入庙中,就未听吴澄所论的昭穆古制,而是按照简捷便利的传统习俗将各神主安置了。吴澄对此极为不满,终日心中不悦,隐然有归乡之意。此时,朝廷下令修撰《英宗实录》,让吴澄全面主持这4件事,吴澄不好推辞,暂时未提归乡之事。几个月后,《英宗实录》修成,还没有来得及书上报朝廷,吴澄就称病闭门不出了。中书左丞许师敬奉皇帝旨意,到国史院为修撰《英宗实录》的人赐宴庆功,吴澄身为首功之人,也不得不应邀出席,宴席上许师敬一再向吴澄表明朝廷挽留他在京为官的意思,但吴澄去意已决,所以宴席散后,吴澄就不辞而别,出城到了码头坐上运河南下的船只回家乡去了。中书省听说后,立即派使臣顺驿道追赶,但为时已晚,于是中书省奏明泰定帝说:"吴澄是国家著名的大儒,对朝廷的功劳丰厚,现在他以年老辞官回乡,我们不忍心-N-让他重新劳作了,朝廷应该对他有所褒奖。"泰定帝接受了中书省的建议,诏令吴澄为赞善大夫,赐给他金织文绮两件,钱钞五千贯。

吴澄身体瘦弱,其貌不扬,穿不起来宽大的衣服,但是当他拱手正坐讲课的时候,则精神饱满,气宇轩昂;回答弟子们的提问,则生动有趣,寓意深刻。吴澄知识渊博,德行高尚,所以无论是在朝为官,还是辞官回乡,所经州县士大夫们都成群结队地去欢迎他,热情邀请他到本郡县讲学。他在山中办学,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其中不少人学有所成,如明朝洪武四年(1371)首次开科考试,作为主考官之一的鲍恂即是吴澄的弟子。在教学之余,稍有空闲,吴澄就以著书为业,终其一生,他都手不释卷地探求着新的知识。

吴澄对于《易经》、《春秋经》、《礼记》都有专门的研究,并把研究心得写成专著。他的研究心得,破除了先儒们穿凿附会的痼疾,阐述了经书自身蕴藏的精深意旨,给人别有洞天之感。凡他所叙述的经传之义,都分门别类,立条记载,使其内容精当,寓意深远,自成一家之言,而且阅读简捷,叙述自然。同时吴澄还写了《学基》、《学通》两篇论文,告诉人们学习的根本是什么,以及怎样掌握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他的这些见解,大多来源于邵雍的学问。此外,吴澄还校订了《皇极经世书》、《老子》、《庄子》、《太玄经》、《乐律》以及《八阵图》和郭璞的《葬书》等。吴澄的著述是十分广阔丰厚的。

当初,吴澄居住在几间简陋的茅草房中,因此程钜夫给其居所题名为"草庐",所以,后学者都称吴澄为"草庐先生"。天历三(1330),朝廷认,为吴澄年事已高,特别任命他的次子吴京为抚州教授,以便在其身边侍奉他。

天历四年六月,吴澄得了重病,不久去世,终年八十五岁。吴澄死后,朝廷赠其官为江西行省左丞、上护军,追封其为临川郡公,谥号"文正"。吴澄作为一代理学大师,同当时著名的学者都有密切的交往,他不仅同在朝为官的程钜夫、元明善、董士选等人友善,还同一批不走仕途,终身执教做学问的学者关系密切,如同当时的教育家孙辙关系就特别好。孙辙对老子、庄子颇有研究,教诲"辞温气和,闻者莫不油然感悟。"吴澄为其文集作序说"所谓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可见他们相知之深。对另一位教育家杨开先,吴澄为其讲义所做的题后跋中高度评价了他不遗余力弘扬经学的精神,特别对他所创设的"讲义教学方法","明白谆後,无滞辞,无昧意",并说"说经不得已而用此法,若是者,余其可概也夫"。对长安经学家黄译(字楚望),吴澄更是推崇备至,认为自己平生所见明经士,未有能及黄译者,他对人说"能言杨、墨者,圣人之徒也,楚望真其人乎!"总之,吴澄作为一代受人敬仰的学者和学人表率,他博大精深的学问,高尚的德行,与朝廷内外学者的密切交往,为国人所共慕。崇仁吴氏由于出了一代理学大师吴澄,宗族地位大大提高,从而成为有元一代最显赫的名门望族之一。

(三)家学传人吴当

吴澄的博学多闻为家族带来了荣光,也为子孙的仕途开辟了道路,他有两个儿子:长子吴文,官至同知柳州路总管府事,次子吴京,官至翰林国史院典籍官,两个儿子步入仕途,巩固了崇仁吴氏家族的地位。但崇仁吴氏家族赖以立世的理学,却不是由吴澄的儿子而是由其孙子吴当继承的。吴当(1296~1361)字

伯尚,是吴文的儿子。吴当自幼接受家学的熏陶,又聪明敏锐,接受知识快,理解能力强,所以知识功底扎实。长大以后,在祖父的教诲下,吴当精通了诸子百家和经史学问。其后,吴当陪同祖父吴澄到京城,朝廷特补授他为国子生。在京城,吴当的学问又有了很大的进步,知识面更加广阔。吴澄开馆授业,在不远千里慕名而来向吴澄求学者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最终是师从吴当完成其学业的。

元帝至正五年(1345),吴当以父吴文的官阶门荫授职万亿四库照磨,尚未上任,就有朝臣推荐他改任国子助教。吴当教授学生,讲解的内容大大超过了一般学者,同时他又严格要求学生反复练习,国子监的学生们都喜欢跟他学习。吴当在任国子助教时,正赶上朝廷下令修撰辽、金、宋三国的国史,吴当亦被征调参加了三史的编纂工作,三史修成后,吴当被升任为翰林修撰。此后数十年间,他的仕途一帆顷:至正七年(1347)国子博士、八年监丞、十年司业、十一年翰林待制、十二年礼部员外郎、十三年监察御史、国子司业、十四年礼部郎中、十五年翰林直学士。

这时,南方反元的农民起义军已持续了五年的时间,元朝统治岌岌可危,因此有大臣推荐吴当,认为他世居江西,了解江西的民情,而且吴当的才能又完全可以担任政务官。于是元顺帝下诏授予吴当江西肃政廉访使,同江西行省参政:尔赤、兵部尚书黄昭共同招降搜捕江西诸郡县的起义农民。同时,朝廷还授权他们可根据情况便宜行事,给予吴当等极大的行动自主权。吴当到任后认为,元朝官军不足以镇压农民起义军,为此他招募了一批民兵,率领他们由浙江进入福建,再由福建转入江西,因为此时湖北、安徽、江苏等地都已被农民起义军占领,故吴当只能绕道福建转入江西。

吴当到了江西建昌(治所今江西南城县)地界,依赖其家祖孙三代的信誉和威望,招降了新城(今属衡阳)的农民起义军孙塔部,并利用孙塔部农民起义军消灭了另一支农民起义军李三部,打通了进入江西腹地的道路。在此情况下吴当下令三路元军攻打南丰县(江西今县),南丰农民起义军首领郑天瑞败走,另一名义军首领郑原兵败自杀,南丰城为吴当军占领。至正十六年(1356)吴当调集所部检校章迪的军队与兵部尚书黄昭的军队夹攻抚州,又乘胜收复了崇仁、宜黄二县。由此,建昌、抚州二郡基本上为元军重新控制。元朝廷派往江西总兵抚州、建昌军事的参知政事朵歹,率元官军与农民起义军对峙多年,不仅没有取得什么战功,反而不断丢城失地,连吃败仗。而吴当刚人江西就屡屡奏捷,本来就看不起南人的这位蒙古贵族朵歹吴当的功劳大生嫉恨。竞置濒临危亡的元政府于不顾,向吴当大泄私愤,他在吴当是南人,南人不宜掌兵权上大做文章,散步流言蜚语,造谣诬陷吴当、黄昭与农民起义军勾通。元顺帝不明真相,又从根本上不信任南人,于是就下诏解除了吴当、黄昭的兵权,任命吴当为抚州路总管,黄昭为临江路总管,负责供应亿平章火你赤军的军需。火你赤无故诛杀了吴当的属从官范谆和章迪,吴当的部属将士愤慨不平,欲讨回公道,渐成烈火之势,吴当赶紧劝谕大家说:"上边的命令是不可违抗的",让大家忍气吞声顺从火你赤算了,不料此时火你赤又上疏朝廷,诬陷吴当、黄昭,说他们二人"难任牧民",不久就有朝廷的圣旨下来,罢免了吴当和黄昭的总管之职,将二人贬为庶民。至正十八年(1359),火你赤军由瑞州(今江西高安县)回到龙兴,吴当、黄昭同时随军,他们二人惧怕有杀身之祸,不敢去见火你赤。正在为难之际,情况发生了转机,原来吴当、黄昭二人的立功状,是自广东由海路送往京城大都的,因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很久没有送到。而朵歹、火你赤的公文却由陆路先送到了朝廷,所以朝廷先是下令责备吴当、黄昭,后又将二人贬官免职,等到朝廷见到了吴当、黄昭二人的立功状后,才知道是朵歹、火你赤有意诬陷,于是朝廷下诏,拜吴当为中奉大夫、江西行省参知政事,黄昭为湖广行省参知政事。朝廷的任命还没有送到二人手上,陈友谅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就已经攻陷了江西诸郡。火你赤的元军弃城不顾,望风而逃。吴当戴上黄帽子,穿上道士的服装,闭门不出,每天以写书为事。陈有谅派使臣征召吴当,吴当卧床不起,绝食不从,表示要以死效忠元朝。陈有谅的使臣无奈,只得让人连人带床抬到船上,强行把吴当送到了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吴当在江州被农民军拘留了一年,仍然不愿为农民军出力,终被释放。此后,吴当隐居在庐陵(今江西吉安市)、吉水(江西公县)之间的谷坪山中,著书立说。至正二十年,吴当因病重不治而亡,享年六十五岁。

吴当著有《周礼綦言》、《学言藁》。不过,吴当最重要的贡献,是他将其祖父吴澄的著述整理成书,使其流传于世,吴当整理吴澄的著述流传至今的有《吴文正公集》一百卷和《草庐精语》等。

吴澄家族与元朝政权相始终,是绵延一百多年的名门望族,吴澄在哲学上的贡献,更使其家族百世流芳。

吴澄家族的后裔史载阙如。

钱起(约720-约782),唐诗人。字仲文。吴兴(今属浙江)人。天宝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工诗,与郎士元齐名,时称“前有沈、宋,后有钱、郎。”在“大历十才子”中名气最高。擅长五言诗,赠别应酬之作尤佳,朝廷公卿出牧奉使,皆以有其诗送行为尚。善于写景,诗风清丽。有《钱巧功集》,其中第九卷之《江行无题》一百首,为其孙钱珝所传。

钱镠(852-932),五代时吴越国建立者,公元907-932年在位。字具美(一作巨美),杭州临安人。后梁开平元年封为吴越王。在位期间,曾征发民工,修建钱塘江海塘。又在太湖流域,普造堰闸,以时蓄泄,不畏旱涝,并建立水网圩区的维修制度,有利于这一地区的农业经济。

钱俶(929-988),五代时吴越国君,公元948-978年在位。初名弘俶,字文德,钱镠孙。宋平江南,他出兵策应。入朝,仍为吴越国王。后献所据两浙十三州之地归宋。累受封至邓王。

钱惟演(977-1034),北宋臣、诗人。字希圣,杭州临安(浙江临安)人。吴越王钱俶子。从父归宋,为右屯卫将军。博学能文辞。真宗时,预修《册府元龟》,官至工部尚书。仁宗时,任枢密使,投靠丁谓,排挤寇准,被贬。官终崇胜军节度使。《宋史》言其“敏思清才,著称当时,然急于柄用,阿附希进,遂丧名节”。其文辞清丽,与杨纪、刘筠等唱和,辑为《西昆酬唱集》。著有《家王故事》、《金坡遗事》。

钱易(约978-约1034),北宋文学家。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希白。惟演从弟。年十七举进士,以完卷太速被黜,然由此著文名。咸平进士。景德中再举贤良方正科。真宗封祀,献《宋雅》,命绘《车驾所过图经》。历知制诰,为翰林学士。预校《道藏》。善画,长于山水。行草字亦佳。著《南部新书》、《洞微志》等。

钱乙(约1032-1113),宋儿科医学家。字仲阳,郓州(今山东东平)人,曾任太医丞。所传《小儿药证直诀》,后世颇多采用。另有《伤寒指微论》,已佚。

钱选(约1239-1299),宋末元初画家。字舜举,号玉潭、霅川翁、习嬾翁等,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南宋景定间乡贡进士。擅画人物、花鸟、蔬果和山水,笔致柔劲,着色清丽,自成风格。存世作品有《柴桑翁像》、《浮玉山居》等。

钱德洪(1496-1574),明哲学家。名宽,以字行,改洪甫,号绪山,浙江余姚人。嘉靖进士。官至刑部郎中。坐论郭勋死罪忤旨下狱,斥为民。既废,遂周游四方,讲良知学三十年,以守仁高第弟子,尤为人所宗。其谓“充塞天地间,只有此知(良知)”。“此知运行,万古有定体,故曰太极”(《会语》)。然其“彻悟不如王畿(《明史》)。另有《平濠记》、《绪山集》。

钱谷(1508-),明画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叔宝,号磬室。从文徵明习诗文书画,得点染水墨之法。擅画山水、人物,兰竹亦佳。晚年闭户读书,借阅手抄,几于充栋,日夜校勘,至老不衰。有《续吴都文粹》、《三国类钞》、《长洲志》等。

钱谦益(1582-1664),明末清初学者。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又号东涧遗老。江苏常熟人。万历进士。授编修。天启中,以名隶东林,遭劾罢官。1628年复起,官至礼部侍郎。1645年,率先迎降南下清兵,任礼部侍郎管秘书院事,充明史馆副总裁。后以著述自娱。谙悉朝廷典故,尤长于诗,与吴伟业、龚鼎孳并称清初“江左三大家”,著作有《牧斋集》、《初学集》、《有学集》等。

钱肃乐(1606-1648),南明大臣。字希声,虞孙,号止亭。浙鄞县人。崇祯进士。累官刑部员外郎。1645年清军破杭州,宁波诸生董志宁等拥他起兵。鲁王监国,加右副都御史。次年浙闽失陷,漂泊海上,拥鲁王抗清,官东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因郑彩擅权跋扈,忧愤吐血而死。

钱澄之(1612-1694),明末清初文学家。初名秉镫,字幼光,又字饮光,后改号田间。桐城(今属安徽)人。历吉安府推事、翰林院编修、知制诰。后辞官还乡。通经学。为学初从邵雍,讲求象数,兼及义理,实以朱熹为宗。能诗文。著有《所知录》、《田间诗学》、《田间易学》、《田间诗集、文集》、《藏山阁诗存、文存》等。

钱曾(1629-1701),清藏书家。字遵王,号也是翁,江苏常熟人。藏书室名“述古堂”和“也是园”。所藏得父钱裔肃与族曾祖钱谦益遗书,以《古今杂剧》最著名。辑《述古堂书目》、《也是园书目》,撰《读书敏求记》。死后,书归泰兴季振宜。

钱大昕(1728-1804),清学者。字晓徵,一字辛楣,号竹汀。江苏嘉定(今属上海)人。乾隆进士。官至少詹事。治学颇广,于音韵训诂尤多创见。著有《廿二晚考异》、《十驾斋养新录》、《恒言录》、《潜揅堂文集》等。

钱塘(1735-1790),清学者。嘉定(今属上海)人,字学渊,一字禹美,号溉亭。大听侄乾隆进士。任江宁府学教授,刻苦撰述。他早年与大昕共学,工诗,后治经史。精于音韵、文字、律吕、历算之学。著《史记三书释疑》、《淮南子·天文训补注》、《春秋左氏传古义》、《述古编》、《律吕古义》等。

钱沣(1740-1795),清书画家。字东注、约甫,号南园,云南昆明人。乾隆进士。累擢江南道监察御史,劾王亶、总督毕沅贪污徇情。不避权贵和珅,劾其私党山东巡抚国泰赃枉,使其遭诛。擢御史,直军机处,劾和珅。和珅益恶之,凡军机苦役多委沣,积劳感疾卒。善画马,人珍如拱璧。又善书行草。有《南园集》。

钱坫(1744-1806),清书法家。字献之,号十兰、篆秋生,江苏嘉定(属上海)人。乾隆副榜贡生,官乾州州判。精于地理、文字学。工书,尤善篆书,翁方纲叹为神授。工刻印,善画枯树、丛石、兰竹梅。有《说文解字斠诠》、《篆人录》等。

钱大昭(1744-1813),清文字训诂学家。江苏嘉定(今属上海)人,字晦之,一字竹庐。大昕弟。得兄指授,研习经史,长于考据。嘉庆初,举孝廉方正。治史精于两汉。为学注经以明理为宗,注史以达事为主。著有《尔雅释文补》、《广雅疏证》、《说文统释》、《两汉书辨疑》等。

钱杜(1764-1844),清画家。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初名榆,字叔美,号松壶、壶公、居士。他工诗和书法,擅画山水。从文伯仁入门学习,上承赵令穰,王蒙诸家。其笔墨妍细而生拙;曾作青山绿水,颇有装饰味道;兼精墨梅,亦能画人物、士女、花卉。有《松壶画赘》、《松壶画忆》等。

钱江(约1800-1853),清官吏。浙江长兴人。诸生。林则徐遣戍伊犁时随从出关而知名。咸丰中充雷以諴幕僚。建议创办“厘捐”,于水陆要冲设局卡,过往货物视价值抽税,率千分之一,并征坐贾。以助军饷。后厘捐遂为清廷一大财源。与同僚五人出督劝捐,不从者以兵胁迫,民间视为“五虎”。累褒奖至道员。触怒雷以諴而被杀。

钱松(1818-1860),清篆刻家,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叔盖,号耐青、铁庐,别号未道士、西郭外史。为“西泠八家”之一。曾摹汉印二千方,其所作雄浑淳朴。在“浙派”中,别具面目。他善书,且能画山水。著有《未虚室印谱》。

其他钱姓名人有五代时吴越国王钱倧;北宋大臣钱藻,藏书家钱勰、钱和、钱昱;清大臣钱臻,学者钱林,文字音韵学家钱侗等。近当代钱氏名人有政治家钱瑛,革命家钱壮飞,外交家钱其琛,社会活动家钱昌照,北洋政府官员钱能训,国民党将领钱大钧,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核物理学家钱三强,物理学家钱学森、钱临照,力学家钱伟长,化学家钱人元、钱思亮,植物学家钱崇澍,美籍生物学家钱煦,水利专家钱正英,水利工程学家钱宁,儿科学家钱潮,学者钱钟书,金石书画家钱瘦竹,法学家钱端升,经济学家钱俊瑞,历史学家钱穆,金融家钱新之,戏曲史家钱南扬,音乐学家钱仁康,作家钱毅,书画家钱君陶,画家钱松喦,游泳运动员钱红,围棋运动员钱宇平等。

完全有可能,但不好证实证实的途径有,但结果不一定令人满意

首先,如果知道这个大臣的名字,可以查一下明史,如果不知道名字,知道他存在的时间、官职、事迹等,也可能推断出是谁,然后接着查这个人到没倒过你们祖上那个地方,做过什么事等等。

第二,查迁走前当地的地方志,看看在明代那个时间是否有关于你所说的这个事件或有关姓邵的记载。宋代以后各地普遍都修地方志。

第三、查有关姓氏的书,看看有没有关于邵姓变更的记载。

这可是一个累人的活儿呀!

  《苏子瞻醉写赤壁赋》 无名氏

  第一折

  (冲末王安石上,诗云)黄卷青灯一腐儒,九经三史腹中居。

  《学而》第一须当记,养子休教不看书。

  小生姓王名安石,字介甫,金陵建康人氏,官拜参政之职。今因苏子瞻乃眉州眉山县人也

  ,乃苏老泉之子,弟曰子由,妹曰子美。苏轼与某同在帝学读书,今应过举,官拜端明殿

  大学士。小官家中安排筵宴,管待子瞻,令人请去。子瞻见仆腰插一扇,上有诗一联。东

  坡因取玩之,知小官所作:“庭前昨夜西风起,吹落黄花满地金。”东坡看毕后,续两句

  成其一绝。他道:“秋花不比春花谢,说与诗人仔细吟。”此人不知黄州菊花谢。今夜晚

  间,安排筵席,请秦少游、贺方回,与苏东坡庆端明殿大学士。为何夜间排设筵席因俺夫

  人闻知苏轼胸怀锦绣,口吐珠玑,有贯世之才,未曾得遇。就今晚筵间,出家乐女子数人

  ,内藏着夫人,与众女子一般梳妆,必要见苏轼之面,有何难哉!令人请学士去了,这早晚

  敢待来也。

  (外扮秦少游上,诗云)龙楼风阁九重城,新筑沙堤宰相行。

  我贵我荣君莫羡,十年前是一书生。

  小官姓秦名观,字少游。自元佑初举贤良方正,东坡荐于朝,除小官太学博士。今因子瞻

  宫拜端明殿大学士,有王安石今晚安排筵宴,请俺众官与东坡贺职,小官须索走一遭去。

  可早来到也。左右人报复去,道有秦观在于门首。(祗侯报科,云)大人,有少游大人下马

  也。(王云)道有请。(祗云)理会的。大人有请。(见科,秦云)相公早间令人来请,不敢有

  违,即便赴宴。(王云)相公,因苏子瞻官拜端明殿大学士,小官今夜排设一宴,蔬食薄味

  ,特请众位相公,贺端明殿学士之职也。(秦云)量小官有何德能,着相公如此重意。(王云

  )蔬食薄味,无甚管待,相公请坐。左右门首看者,若有学士来,报复我知道。(祗云)理会

  的。(外扮贺方回上,诗云)声名德化九天闻,良夜家家不闭门。雨后有人耕绿野,月明无

  犬吠荒村。小官贺方回是也。今苏子瞻官拜端明殿大学士之职,有王安石今晚安排筵宴,

  请俺众官与子瞻贺学士之职,今早间令人来请,小官须索走一遭去。可早来到也。左右人

  报复去,道有贺方回来了也。(祗云)理会的。相公,有贺方回相公来了也。(王云)道有请

  。(见科,贺云)相公早间令人来请,小官不敢有违也。(王云)今因子瞻拜为端明殿大学士

  之职,小官略排小酌,请众位相公为伴客。蔬食薄味,相公请坐。(秦云)相公,再有何人

  (王云)别无他客,则有子瞻学士。早间令人请去,敢待来也。(正末扮苏东坡上,云)某姓

  苏名轼,字子瞻,道号东坡,乃西川眉州人也。幼习儒业,游学至京师。逢一友人,姓王

  名安石,字介甫,金陵建康人氏,与某同馆安歇。今奉圣朝举某与王介甫及第,官里看了

  某所作之业,深可怜悯,加为翰林学士。适来王介甫请俺夜宴,须索走一遭去。我想为人

  半世清贫,十载苦志,学得胸中有物,为朝廷显官,治国平天下,当所为也。想俺秀才每

  学就文章,扶持圣主,方显大丈夫之志也。(唱)

  仙吕点绛唇想伊每十载寒窗,平生指望,登春榜。今日便怀宝迷邦,谁肯待

  举直错诸枉。

  混江龙赤紧的斯文天丧,空将这美玉韫匮藏。你便能勾片言折狱,一语兴邦,不

  肯去兰省一朝登北阙,便想这茅庐三顾到南阳。毛锥乏尽,铁砚磨穿,高歌鼓腹,长笑掀

  髯。我则待慢登临感慨悦他这个仲宣楼,我则怕有才无命的在颜回巷,我则待养浩然袁门

  积雪,久以后空嗟叹得潘鬓成霜。且休说别人,则论小官,为功名夺得国家富贵,也非同

  容易也呵!(唱)

  油葫芦且则说我远志轻离父母乡,投京师应举场,将群儒战退气昂昂,夺这翰林

  两字标金榜,便是那禹门三级桃花浪。那时节进表章,才能勾见帝正。将白衣脱在金阶上

  ,便能勾披紫绶换金章。

  天下乐恁时节宣赐蒙恩出建章,朱也波裳,列在两厢,起蛰龙一声雷震响。会风

  云志四方,遂功名纸半张,也是男儿当自强。

  (云)可早来到也。报复去,道有苏轼在于门首。(报科,王云)学士来了也。道有请。

  (见科,正末云)相公,量小官有何德能,着介甫如此重意。(王云)蔬食薄味,略表寸诚。

  左右将酒来,学士满饮一杯。(正末云)小官不敢。(唱)

  那吒令我这里自想,东坡的伎俩,怎比那东山气象,怎做的东床伴当。主人宽东

  阁开,直吃的曙色晓东方亮,论甚么日照东窗。

  鹊踏枝且休说翰林忙,暂入他绮罗乡。我则见烛摇红影,月色昏黄。(王)学士,

  拚了今朝沉醉,有何不可。(正末唱)拚了今宵痛赏,我却甚么检书幌剔尽银缸。

  (王把酒科)学士满饮一杯。(递酒与众科,贺云)小官想与学士布衣交游,今日子瞻官

  拜端明殿大学士,非同小可也。(正末云)想小官在布衣之中,志气不曾堕了。(唱)

  寄生草今日在编修院,往常住冰雪堂。诗魂高压山河壮,琴弹神鬼魂飘荡,剑挥

  星斗昏无象。我将这九经苦志二十年,养就这五陵豪气三千丈。

  (秦云)想布衣之中,苦志攻习经史,今日博得金章紫绶,千钟之禄也。(唱)

  幺篇今日有千钟禄,往常无半日粮。十年礼义勤习讲,半生盐菜贫修养,才落得

  金章紫绶高名望。我将这五车黄卷隐胸中,才博得一轮皂盖飞头上。

  (王云)左右将酒来,与学士满饮一杯。(与众把酒科,云)便好道筵前无乐,不成欢笑

  。小官有家乐数人,着筵前吹弹歌舞为乐。下次小的每,与我唤出那侍妾来者。(外扮旦引

  众旦上,云)妾身乃王安石夫人也。今有苏子瞻官拜端明殿大学士,俺相公今夜排设筵宴,

  请众官并子瞻学士。为何夜间排宴因妾身闻知子瞻有贯世之才,妾身要见一面。筵间出家

  乐侍妾数人,妾身隐于侍女之中,必然见之。可早来到虚檐之下也。(见科,王云)你这十

  数个家乐侍女,则在于帘外,吹的吹,弹的弹,歌的歌。左右一壁厢将酒来,与学士、众

  位相公递一杯。(递酒,乐声响科,众看科,正末背云)此侍女中决有安石夫人。我着一个

  小伎俩,要赚出来。是好受用也呵。(唱)

  村里迓鼓玉钩高挂,绣帘低放。我则见银台的这画烛,开华宴乐声嘹亮。靠着这

  翠矮屏,芙蓉幔,绣帏锦帐。一个个人如玉,花如锦,酒满觞,俺这里别是个风光画堂。

  (众做意科,贺云)学士,你见么众官听其声不能睹其面,小官问学士求珠玉咱。(正

  末云)理会的。(秦云)左右将文房四宝来。(正末写科,云)众位相公勿罪,诗就了也。(王

  云)愿闻。(正末云)只闻檀板与歌讴,不见如花闭月羞。安得好风从地起,倒吹帘卷上金钩

  。(众笑科,王云)左右,将那绣帘卷起者。恁这十个侍女中,教一个与众相公把一杯。(旦

  云)理会的。(把众酒科,正末唱)

  元和令雕盘中霭篆香,金盏内泛琼浆。这的是主人开宴出红妆,列金钗十二行。

  一个个藕丝新嫩织仙裳,玉圆搓粉颈香。

  (王云)一壁厢乐声响者。(正末唱)

  上马娇他每都宫样妆,列在两厢。知他那个是宫主共梅香,将阳春白雪齐歌唱。

  夜正凉,直吃的明月转回廊。

  游四门尚兀自绕梁音韵尚悠扬,犴客恼愁肠。(旦将罗帕藏手科,正末云)小娘子

  金钗坠也。(旦用手抹头上,将帕藏手科,众笑科,正末唱)报一声金钗斜坠乌云上,举手

  意张狂。忙,将罗帕紧遮藏。

  胜葫芦呀,早露出十指纤纤春笋长,他生的颜色果非常,恰便似困倚东风睡海棠

  。司空见惯,全胜宋玉,想象赋《高唐》。

  后庭花他生的脸银盘腻粉妆,口微喷兰麝香。云鬓堆鸦翅。金钗插凤凰。细端详

  ,他生的娇容模样,料人间无处长,想蓬莱是故乡。宴蟠桃惹下罪非殃,犯天条奏玉皇。

  柳叶儿呀,他生在九重天上,下彩云误落在朝阳,他生的千娇百媚人中样。比花

  花无语,比玉玉无香,堪移在兰舍椒房。

  (带酒科,云)介甫,酒勾了也。(王云)学士再饮几杯。(秦云)学士,何不作词一首。

  (正末云)令人将纸墨笔砚来。(王云)下次小的每,将纸墨笔砚来,放在学士跟前。(正末写

  科,云)揣揣写就了也。(王云)学土试表白咱。(正末云)词寄〔满庭芳〕。

  词曰:香霭雕盘。寒生冰箸,画堂别是风光。主人情重,开宴出红妆。腻玉圆搓素颈

  ,藕丝嫩新织仙裳。双歌罢,虚檐转月,余韵尚悠扬。人间何处.有司空见惯,应谓寻常

  。坐中有狂客,恼乱愁肠。报道金钗坠也,十指露春笋纤长。亲曾见、全胜宋玉,想像赋

  《高唐》。

  (贺云)学士好高才也。(王云)将酒来,与学士再饮几杯。(正末云)小官酒勾了也。(做

  睡科)(旦云)相公,天色晚了也,且归后堂中去。(众云)相公,酒勾了也。(王云)众位相公

  ,再饮几杯去。(众云)子瞻学士带酒也。夜深令人一壁厢好生看学士,俺众官告回也。左

  右将马来,各回私宅中去。(同下)(正末醒科,云)众位相公安在(王云)各回私宅中去了。

  (正末云)众位学士去了,却才那侍妾小娘子,也回去了也。小官告回也。(王云)下次每将

  酒来,着学士再饮几杯。(正末云)相公酒勾了也。(唱)

  尾声可惜玉山颓,尽教恁金波漾,拚了个前合后仰。终夜劳神将足下央,莫怪我

  酒席间言语疏狂。出雕墙,月下西厢,消洒西风将醉魂爽。恁把绛纱笼近掌,我紫丝缰款

  放,趁天风吹下五云乡。(下)

  (王云)苏轼去了。叵耐此人无礼。某请你家宴,小官侍妾,*词戏却,更待干罢。我

  到来日见了圣人说过。一者此人不知黄州菊花谢,二者趁此机会,将他贬上黄州,趁了小

  官之愿。天色晚了也,左右收拾果桌。我无甚事,回后堂去也。(下)

  第二折

  (外扮殿头官上,诗云)燮理阴阳赞圣威,经纶天地有奇才。

  身近玉墀新锦绣,手调金鼎旧盐梅。

  小官乃殿头官是也。今有苏东坡,官拜端明殿大学士之职。有安石请众官在于宅中夜宴,

  贺子瞻之职。酒席间王安石出侍妾数人,内有安石夫人,因要见苏东坡之面,席间把酒。

  不想苏子瞻带酒作〔满庭芳〕一首,戏却大臣之妻。安石奏知圣人。一者此人不知黄州菊

  花谢,将子瞻贬上黄州,歇马三年,着他即便起程。小官不敢久停久住,须索回圣人走一

  遭去。

  (外扮邵尧夫同秦、贺上,邵诗云)穷通造化合天机,死生寿夭预先知。

  八卦能推天地理,六爻搜尽鬼神疑。

  某姓邵名雍,字尧夫。始家衡漳。祖讳德新,父讳古,皆隐德不仕。母李氏,其继杨氏。

  某幼从父徙共城,晚迁河南,葬其亲于伊川,遂为河南人。娶妻王氏,得二子,伯温、仲

  良是也。某累蒙在朝公相荐举,授为颍川团练推官,某辞疾不赴。某幼时自雄其才,慷慨

  有大志,既学力慕高远。自希夷授于种放,种授穆伯长,伯长授于李挺之,挺之授于某。

  高明观天地之运化,阴阳之消长,以达乎万物之变。始至落落,蓬荜环堵,不蔽风雨,躬

  爨以养其父母。所居曰安乐窝,为瓮牖,读书燕居其下。接人无贵贱亲疏,言必依于孝弟

  忠信。今因子瞻官拜学士之职,有王安石在家庭请子瞻庆职夜宴。因席间出家乐数人,内

  有安石之妻。子瞻带酒作〔满庭芳〕戏之。次日安石与圣人说知,怒将子瞻贬上黄州歇马

  。某同众官在此十里长亭,安排酒肴,与子瞻送行。下着如此大雪,在此等侯。这早晚敢

  待来也。(外净扮监押、家童上,云)自家是个解子,上司命着我监押着苏子瞻上黄州去。

  出的这城来,风又大,雪又紧,他骑着马,也不知他在前面在后头。我伴着他这家童,迎

  着风雪,低着头走。兀那家童小厮,恁官人在那里(家童云)解子哥哥,俺大人骑着马在后

  面来也。我和你先走到这前头等俺大人。(解子云)你也说的是。疾快行动些。(家童云)走

  、走、走。(做倒科,解云)这小的可怎么睡在大雪里,不起来走路,却是如何(童云)解子

  哥哥,这塔儿有些滑。(解子云)这厮说谎。官道上偏那塔儿滑。我试走,若不滑,我打你

  个弟子孩儿。(净作跌科,云)这里有些儿滑,咱打兀那条路儿上去罢。(正末骑马上,云)

  小官因为昨夜安石开宴,带酒作一词。不想次日安石与官里说知,将某罢职。着这般风雪

  又紧,不敢久停久住,则索上黄州走一遭去,不知何日回朝。只因席间言语疏狂,谁想有

  今日也呵!(唱)

  南昌一枝花则为我数杯狂酒终,今日个三唱阳关后。一鞭催行色,满马载离

  愁。羊角风飕飕,时遇冬天候,漫漫雪不休。我如今才出皇州,可又早渐入冰壶宇宙。

  梁州我则见银海冻花生的这眼底,玉楼寒耸起肩头。摇鞭袖袅深藏手。风掀毡帽

  ,雪压寒裘。雕鞍懒坐,玉辔慵兜。银妆成山岳林丘,粉填合溪涧坑沟。这雪恰便似无影

  月淡朦朦光照人间,这雪有如那冻流水响叮叮冰生他这岸口,这雪浑似那不香花舞翩风落

  枝头。自思,故友,这其间销金帐底羊羔酒,燃宝篆焚香兽。簌地毡帘下玉钩,煞强如独

  钓在江头。

  (童云)那骑马的是俺相公,我在这里等一等咱。(解云)也说的是。(见末科,云)老相

  公,俺在前头走,你骑着马又在后头,俺在后头,你又往前头去了。似这般大风大雪,寻

  一个村房草店,买两钟酒吃了呵,可也好。(正末云)你也说的是。(唱)

  牧羊关你看那瑞雪迷了前路,彤云蔽了日头,冒风寒满腹离愁。冷冻皮肤,寒侵

  肌肉。雪拥难行马,风紧懒抬头。我这里战兢兢把不住浑身冷,(解云)我说道若雪住了,

  明日行也罢。(正末唱)也是我官差不自由。

  (秦云)着从人门首看着,若学士来,报复我知道。(解云)来到这十里长亭也。老相公

  且下马避一避雪去。(下马见科,邵云)学士,老夫与众相公在此长亭之上久等,与学士送

  行。水酒三杯,权表众情。(正末云)量某有何德能也,着众相公在此等侯。(唱)

  贺新郎我这里停骖举首猛凝眸,恁在这十里长亭,众兄等候。(贺云)将酒来,与

  学士饮一杯荡寒咱。(正末唱)你道是劝君更尽一杯酒,则怕酒入愁肠转更愁,(邵云)学士

  可愁甚么(正末唱)这愁烦才了又在眉头。(贺云)学士,你看风雪如花飞万片,正好饮几杯

  。(正末唱)你道是雪花飞千万片,且饮酒两三瓯,我则为花浓酒酿,送的我无人救。(秦云

  )学士,异日必有相会之期。(正末唱)再谁想有花方饮酒,无月不登楼。

  (贺云)学士,小官想来,你与王安石同在帝学,对寒窗十载至友,不想有今日也呵!(

  正末唱)

  牧羊关俺两个十年旧,到今日一旦休,才得志便与我话不相投。则为他家有贤妻

  ,送了俺交绝故友。我如今苦痛分妻子,他今日谈笑可便觅封侯。(贺云)学士,那一夜忒

  酒后疏狂也。(正末唱)都则为一醉三更酒,(贺云)因此一事,贬学士上黄州歇马。(正未唱

  )送的我孤身万里游。

  (秦云)学士正授端明殿大学士,不想有今日也。(正末云)众学士言者差也。自古以来

  ,不则小生也。(秦云)学士,自古以来,可是何人如此学士说一遍。(正末云)学士不信,

  听苏轼说一遍咱。(唱)

  哭皇天论今日非吾犯,想前朝先早有。(贺云)学士,可是何人(正末唱)韩吏部李

  翰林他今日立下傍州,他每是遭流的罪罪首。他两个文施翰墨,笔扫千军,临危世乱,势

  尽时休。传与俺这坏风俗歹事头,一个在潮阳路上,一个在采石渡口。

  乌夜啼他每都摇鞭举棹无人救,送的我眼睁睁有地难投。向山林水馆捱昏昼,一

  个鞭袅骅骝,一个棹拨轻舟。一个他风涛雪浪五更头,一个漫烟雾障三春后。一个漾了骸

  骨,一个没了尸首,二人身死,万古名留。

  (邵云)左右将酒来,与学士把一杯。(末云)小官酒勾了也。敢问先生,这一去黄州,

  何日还朝(邵云)学士不知,某艺祖衡漳,祖讳德新,父讳古,母李氏,其继杨氏。某幼时

  从父徙共城,晚迁河南,葬其亲于伊川,遂为河南人氏。某生于祥符辛亥,雍之名,尧夫

  其字也。娶王氏,得其二子伯温、仲良。学士你记者。(正末云)小官知道。则是小官这一

  去黄州,未知何日还朝。恁二位学士休怪,小官则今日便索登程也。(唱)

  耍孩儿咱本是翰林风月三知友,做了个犯省部条章一罪囚。再不去东华待漏五更

  头,再不向国史编修。都为那靠妻偎妇的禽兽,背地里厮谗奏。送的我伏侍君王不到头,

  不能勾故国神游。

  (秦云)学士这一去,小心在意,保重长行。(正末唱)

  二煞我从今后无荣无辱无官守,得净得闲得自由。蒙头衲被睡齁齁,高枕无忧。

  急起来辰时前后,闲访二三友。拣尽溪山好处游,倒大来优游。

  (邵云)学士于路上小心在意者。(正末唱)

  尾声我则见樵夫荷担来山口,钓叟鸣榔返渡头。冻云垂,朔风透,送行人,酒数

  瓯,别离情,诗一首,气长吁,泪暗流。我向那山掩映野人家茅店上宿。(下)

  (邵云)子瞻学士去了也。此人他那里知道某玄妙,某观化一巡以知,作诗曰:生于太

  平世,死于太平世;客问年几何,六十有七岁。俯仰天地间,浩然独无愧。于此熙宁丁巳

  孟秋癸丑,必疾终于家庭。大人要某家谱,某差使臣上黄州宣命此人问,那其间方知玄妙

  之机也。老夫无甚事,回私宅中去。(下)(贺云)学士去了也。若到黄州,一二载之间,小

  官与圣人说知,必然再宣入朝,依旧还职。俺众官无甚事,左右将马来,各回私宅中去。

  (下)

  楔子

  (外引张千上,诗云)我做官人高贵,行法断案不会。若是吃的饭饱,则要打盹瞌睡。

  小官乃黄州刺史。自小攻书,无不通晓。讲《百家姓》“赵钱孙李”,念《千字文》“天

  地玄黄”。烂熟就如流水,并无一字差迟。圣人见喜,所除在此黄州,做个刺史。近闻苏

  东坡不知为何贬在黄州,歇马三年。此人无投托,数次来谒小官。我则常是推托,不与他

  相见。今日无甚事,张千门首看着。若有甚么人来,报复我知道。(张云)理会的。(正末上

  云)小官苏东坡是也。自到此黄州,一载有余。活计艰辛,妻子炊爨,无计可施。今有此处

  刺史,与小官往日有交。小官谒托,数次不遇。今有几件公事,于本处欲进举说,若依着

  我行呵甚好。可早来到也。报复去,道有苏东坡探望相公来。(张云)理会的。(报科,云)

  相公,有苏东坡在于门首。(净云)是苏东坡!此人数次打搅,你说道俺相公身子困倦,在睡

  哩,你且回去。(张云)理会的。俺相公说来,身子困倦,他在睡哩,你且回去。(正末云)

  此人好无礼也。小官数次拜谒,百般推故,是好轻觑人也。(唱)

  仙吕赏花时我待将百姓民疾件件举,番做了秋草人情日日疏。老夫寒儒,哎

  !你个无端宰予,每日家醉卧碧纱橱。

  幺篇却正是粪土之墙不可圬,也曾记周公吐哺书。恁一觉梦华胥,你一个失教化

  的这士侣,正是朽木可兀的不堪图。(下)

  (官云)张千,苏子瞻去了也。(张云)去了也。(官云)此人心中必然怪我也。既有圣人

  言语,怕他做甚么。今无甚事,且回后堂中和夫人猜枚吃酒去也。(下)

  第三折

  (黄鲁直同佛印禅师上,云)某乃黄鲁直是也,这个乃是佛印禅师。今有子瞻贬在黄州

  ,今遇七月十五日良夜,令人置一只船儿,安排酒肴,请子瞻共俺二人夜游赤壁。令人去

  请子瞻来也。(禅云)鲁直,趁此风清月白,正好游赏也。(黄云)既然如此,我和你江边等

  侯,走一遭去。(下)(外扮梢公上,嘲歌)秋风飐飐响重重,乡里阿姐嫁了个村老公。村老

  公立地似弯弓,存地似弹弓,立地似掬弓。头笼重,脚笼重,两管鼻涕拖一桶,污阿姐如

  乾□抹胸。我道村野牛,村野牛,不如早死了,那竹鵾雕空占了画眉笼。阿外,阿外,自

  家梢公便是。今有苏东坡夜游赤壁,叫俺撑着这只船,在此等着,这早晚敢待来也。(正末

  同黄鲁直、佛印上,云)某苏东坡是也。自到黄州,每日与此二贤友交谈作伴,约定今月十

  五日夜游赤壁,走一遭去。(黄云)子瞻,你看月朗风清,云收雨霁,青山耸耸,碧永茫茫

  ,是好景致也呵。(正末云)端的幽奇也呵。(唱)

  越调半鹌鹑我则见赤壁千寻,清江万顷。水若僧眸,山如佛顶。雨收云霁,

  风清月明。你看这玉露冷,银汉耿。趁着这短棹轻舟,风恬浪静。

  紫花儿序山明水秀,夜静更阑,会酒友诗朋。千岩风定,万籁无声。舒情,抵多

  少眼底风光展画屏。四野如悬镜,不是我趁浪逐波,我待要洗耳独清。

  (禅云)子瞻,你看碧波如练,月满清江。携樽俎于沧波,吹洞箫于长夜,端的清幽也

  呵。(正末云)果好景物也呵。(唱)

  小桃红你看这鱼龙吹浪水云腥,月照江心静。船过冲开水中镜,橹声鸣,呀呀才

  过了芦花径。恰便似惊飞凤鸣,猛惊起白鹭双双并,因此上点破乱山青。

  (黄云)将酒与学士把一盏,学士满饮一杯。(正末云)相公与佛印同饮一杯。(禅云)将

  酒来,贫僧相陪学士饮一杯。学士你看,风清月白,景物希奇,堪可赏玩也。(正末云)趁

  此景物,正好追欢游赏也。(梢公云)佛印言的是。我也要耍子哩。(正末唱)

  金蕉叶人言语山鸣谷应,靠江边把扁舟缆定。山高处有仙则名,水深处有龙则灵

  。

  (黄云)子瞻,你看山花拂鼻,江声聒耳,更幽哉也。(正末云)这山花可爱,这江声不

  可听也。(唱)

  调笑令你道是水声,响冷泠,呀,抵多少流尽年光是此声。翠巍巍一带高山静,

  看人间国祚丰盈。则愿的吾皇万岁社稷兴,有江山依旧青青。

  (禅云)将酒来与学士再把一杯,将箫来我试品一曲咱。(黄云)学士满饮一杯。(禅做品

  箫科)(正末唱)

  耍三台将品竹才拈定,宁心听,似《箫韶》九成。(禅云)品起洞箫声。(正末云)

  休品。(禅云)学士为何(正末唱)怕水底老龙惊,正风寒露冷。似引新雏紫燕花外声,怨离

  凰彩凤月下鸣。恰便似雁落平沙,猿啼峻岭。

  圣药王一枝的曲未终,韵更清,便似子规枝上月三更。低一声,高一声,似东风

  花外锦鸠鸣,恰便似斜月睡闻莺。

  (禅云)子瞻,如此景物,何不作歌,发一笑耳(正末云)理会的、将笔砚来。写就了也

  。(黄云)学士,就表白咱。(正末云)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

  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举酒乐甚,叩舷而歌之。歌曰:

  “桂棹兮兰浆,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

  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

  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

  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

  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

  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

  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

  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

  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禅云)好奇哉也!正

  好追欢畅饮,不觉东方渐晓。学士,俺须是回去也。(正末云)不觉天晓,咱收拾回去也。

  (唱)

  煞举目看山青,侧耳听江声。隐遁养姓名,不恋恁世情。无利无名,耳根清净。

  一心定,不受恁是非忧宠辱惊。

  尾声愿忘忧乐矣乘诗兴,玩赤壁千寻浪鸣。脱离子眼前愁,思量起梦中境。(下)

  (禅云)黄鲁直,子瞻去了也。咱无甚事,回寺中去。(同下)

  第四折

  (殿头官上,云)小官殿头官是也。因苏子瞻贬上黄州,有邵雍辞逝,圣人要此人家谱

  ,勒立碑文,诏其子问其故不晓,则有苏子瞻知其详细。圣人命着小官差一使命,直上黄

  州,请他星夜回朝,复还旧职。若与邵雍立了碑文,那其间再有加官赐赏。说与使命即便

  去,若来时,报复我知道。小官无甚事,回圣人话,走一遭去。(下)(正末上,云)小官苏

  子瞻,自到黄州,已及一载。时遇春天,对此景物,好伤情也。(唱)

  双调新水令贬黄州一载受驱驰,过一日胜如一岁。魂飞梁地远,肠断楚天低

  。芳草烟迷,夕阳外乱山翠。

  (云)自到黄州,一载之间,遇此景物,好是凄惨人也呵。(唱)

  题目 王安石谗课满庭词

  正名 苏子瞻醉写赤壁赋

起源主要有三:①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或以国为氏,得姓始祖毕万。据《元和姓纂》、《史记·魏世家》、《通志·氏族略》等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其孙毕万在毕国被西戎攻灭后,投奔到晋国,成为大夫。因功,被赐魏地为邑,其后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魏氏。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建立魏国,公元前225年被秦所灭后,魏国王族以国名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称魏姓正宗。②外姓改姓魏。战国时昭襄王母宣太后异父弟魏冉,本楚人,芈姓,后改姓魏;南宋蒲江人有魏了翁,庆元进士,本高氏,后改姓魏;明代有昆山人魏校,其先世本李姓,弘治进士,后改姓魏。③出自少数民族。如北魏时期氏族中有魏揭,自称大将军、冲天王;满族倭彻赫氏后改为魏姓;佤族斯内氏,汉姓魏;鄂伦春族魏拉依尔氏,汉姓为魏;此外,土家、蒙古、彝、回、朝鲜等民族中也有魏姓。 始祖:毕万。

迁徙:  魏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北部及山西南部一带,早期主要是在今山西、河南、山东境内发展繁衍,也有部分居于今湖北、湖南境。先秦时期,魏姓就已经出现了以“战国四大公子”之一信陵君魏无忌为代表的一批著名人物,使魏姓在当时盛极一时,家族地位十分显赫,势力也十分庞大。秦汉时期,魏姓子孙继承先人遗风,历居高官,使本族得以持续发展,并在秦时由于“秦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是故魏姓也有部分迁至今陕西境内。魏无忌的六世孙因在西汉时任巨鹿(今河北)太守,有功于朝廷受到封赏,并使其家族成为朝野所敬仰的家族,其居地巨鹿也就发展成为魏姓历史上最著名的大郡望。与此同时,魏姓也有进入江苏、浙江、甘肃、宁夏者。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军阀割据,相互攻伐,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加上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中原士族多受冲击,因此魏姓大举南迁至四川、江西、福建等地,在当地安居繁衍,发展壮大,名人志士也有如泉涌,如三国时期蜀之名将魏延便以勇猛善战、功迁

元代吴澄家族谱

家族吴澄家族,作为枝繁叶茂的崇仁昊氏的一个支脉,在宋元时期理学兴盛的年代,专治理学,崇尚教育,以授徒为荣,成就了吴澄、吴当两位理学...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