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来告诉我四川“曾”的由来和“曾”姓的族谱?
曾
开放分类: 百家姓、姓氏、字典、中华文化
目录
• 曾姓
• 光辉家世源流
• 南方巨姓大族
• 曾子
• 曾姓名人
• “曾”字的解释
曾姓
[编辑本段]
曾氏,姒姓后裔 具有黄帝血统。 现曾姓约占中国大陆汉族人口 0.49%,人口大约有600多万,尤以湖南、四川、广东、江西、湖北、福建等省为多。人口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中排名第32,在台湾排名第16。
曾,这个受人敬仰的姓氏,根据考证,是传自距今4180多年前中兴夏室的贤君少康。追本溯源,是上古圣君夏禹的姒姓后裔。当然,更是最为光彩的黄帝子孙。因为,治水有功的夏禹,是“五帝”之一的颛顼高阳氏的裔孙,而颛顼高阳氏,则是黄帝轩辕氏的嫡孙。这样一步步推溯上去,后世的曾姓人当然也是具有最高贵血统的黄帝子孙了。
提起曾氏的来龙去脉,可真是说来话长。原来,当夏禹的第五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以后,曾经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作“鄫”的地方,这就是古代著名的“鄫国”。然后,少康的这一房子孙就世代在鄫国相袭了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鄫国才被莒国所并灭。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鄫国太子巫,就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去,并且在鲁国作了官。同时,以故国的国名“去邑当曾”,以曾为自己的姓氏。就此世世代代相承相袭下来。
曾姓的更详细解释见“曾姓”词条。
光辉家世源流
[编辑本段]
除了拥有这样一份光辉的家世源流之外,曾氏家族还有一个比别人更加幸运的地方,那就是他们尽管一直名高望重,但长久以来却始终未曾发现有被外族或外姓所冒姓的记录。换言之,天下所有曾姓的人,都是一脉传自春秋时代的鄫国太子巫,系出上古的圣君夏禹,名符其实的“四千年前是一家。”所以,对于同姓联婚,在曾氏家族之间是一向被严格禁止的。
古代的鄫国,位置是在现在山东省峄县的东方。换句话说,曾氏家族正是发祥于此地。每一个曾姓人的老家都在山东!曾姓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一带(今苍山县向城镇曾城前村)。先秦时期,逃至鲁国的曾姓后代在鲁为官,并且就此繁衍生息下来,同时向四周地区播迁,使曾姓族人遍布于山东、河北等地。秦汉期间,曾姓人因一直以“孝”著称,被封建统治者尊为“宗圣”,从而声名显赫,家族昌盛。曾参长子曾元八世孙曾乐,曾为西汉山阴县都乡侯,曾乐之子涣有二子:旃、光。光的四世孙顼家望于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东南),是为扶风房,其二子玉、昌分别徙于冀州(治今河北省冀县)、青州(治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
依照《姓氏考略》的记载,曾氏有鲁国,庐陵两望,也就是说,这个家望过去是以鲁国和庐陵两处地方为繁衍中心。鲁国,就是山东省济宁市曲阜一带;庐陵,指的则是现在的江西吉安。曾姓的庐陵一望,始自曾子裔孙曾据避王莽乱渡江居庐陵;易言之,庐陵一望始自东汉之际。目前遍布天下的曾姓人家,如果有族谱的记载可考,当可发现自己的先祖大多是来自过去的鲁国或庐陵。
南方巨姓大族
[编辑本段]
两千多年前始见于山东,又是一脉相传的曾氏,后来为为什么会“望出庐陵”,在江西的吉安另外形成一个繁衍中心呢?关于这个问题,有一项珍藏于台北县莺歌镇的《武城曾族谱》的记载,可资参考。该项族谱是这样说的:“曾氏去邑为氏,武城之族,盛于山东,西汉之末,不仕新莽,举族南迁,居于豫章庐陵之吉阳县,由吉阳析居永丰县龙潭,由龙潭徙居吉水兰溪。”
由此可见,发祥于山东的曾氏,是早在大约两千年前的王莽篡汉之时,由于不屑在篡国之臣的*威之下生活,就举族搬迁到了江西,并且在庐陵一带开创了另一个新天地的。然后,他们又以庐陵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迁移和繁衍,尤其是南方的福建和广东诸地,更是他们向外发展的主要目标。所以,曾氏一直是南方各地的巨姓大族。
有关曾氏在南方各地的播迁和繁衍情形,还有下面两项文献,可资参考:《晋江曾氏族谱》所录《清源曾氏族谱序》:“曾氏先出于鄫,春秋时并莒,子孙散析,在鲁者自别为曾氏。唐僖宗光启间,王潮由光州国始入闽,中原士民避难者皆徙以从,曾姓亦随迁于漳、泉、福兴之间;晋江之曾,始祖延世,为光州刺史也”;《兴宁曾氏族谱》曰:“鄫,官封鲁国公,宋政和壬辰年,徙福建宁化县石壁下居焉。生子仲辉,辉子桢孙、佑孙,因宋元兵扰,不能安居,由宁化徙广东长乐县家焉。现居兴宁、梅县、平远、镇平、五华、龙川、惠州、河源、和平、广州、新宁等县之曾姓,皆为此祖之后。”
曾子
[编辑本段]
上面曾经一再提到过,曾氏自古以来就是名门大姓,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这样的至高荣誉的获得,当然不是偶然所致,而是由他们的无数杰出祖先,一点一滴地累积而成的。而提起两千多年来曾氏的一连串光荣历史,头一位浮上大家脑际的,可能就是人人都衷心敬仰的曾子。
曾子,名参字子舆,是春秋时代鲁国的武城人。他是至圣先师孔子的弟子,以事亲至孝,悟圣道一贯之旨,而被后世尊称为“宗圣”。
曾子(前505~前432),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生于公元前505年(周敬王十五年,鲁定公五年),死于公元前435年(周考王五年,鲁悼公三十二年),生于东鲁,移居武城,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孙子孔汲(子思子)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的思想道德营养。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居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曾参以他的建树,终于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子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齐国欲聘之为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辞而不就。曾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虐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的主张。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即“: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郕伯”。宋大中宋大中符二年(1009)加封“郕侯”(一作瑕丘候)。元至顺初年,加封为“郕国宗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宗圣”。在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南建有曾子庙、曾林(曾子墓)。
曾姓后裔均把曾参作为自己的开派祖先。
曾姓名人
[编辑本段]
古代:
曾皙: 春秋时期孔子的早期弟子之一。
曾参:春秋末期鲁国人,世称「曾子」。相传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
曾万:汉代镇南将军。
曾文辿(曾文迪): 唐代风水大师。
曾巩:北宋散文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会: 北宋翰林院修撰、池州太守、禅宗居士
曾公亮: 北宋宰相、学者、军事家
曾南仲: 北宋进士、天文学家、中国赤道式日晷(晷漏)最早设计者
曾慥: 两宋之际道教学者、诗人。
曾铣: 明嘉靖年间任兵部侍郎,后因奸臣严嵩诬陷遭处斩。
曾鲸: 明末画家。
曾国藩: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中兴名臣”之一;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曾天养、曾天浩:兄弟二人皆太平天国虎将,在与清军交锋中战死。
曾纪泽:清朝政治家、外交家,曾国藩之子。
现代名人:
# 曾约农:东海大学首位校长,曾纪泽之孙
# 曾中生: 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 ,军事家
# 曾生: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
# 曾山: 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长
# 曾昭抡: 著名化学家,教育家,中国化学学科的奠基人和领导者之一
# 曾联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五星红旗设计者
# 曾宪梓: “领带大王”,前香港总商会主席,中国全国人大常委
# 曾培炎: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
# 曾宪林: 前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部部长, 全国人大常委、财政委副主任
# 曾庆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副主席
# 曾荫权: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
#曾志伟:香港影视明星
#曾宝仪:曾志伟之女,香港影视明星
#曾子墨:凤凰卫视著名美女主持人
“曾”字的解释
[编辑本段]
曾 #céng
释义表示行为或情况以前发生过:似曾相识|几年前我曾见过她。
曾经 #céngjīng 表示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
〖例句〗多年前,我曾经在那里住过一星期,所以还有些印象。
===================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
曾 <副>
(形声。从八,从曰。本义未明。副词。用来加强语气)
过去发生过――表示有过某些行为或情况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唐·白居易《忆江南》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又如:曾不(不曾);几年前我曾见过他一面;我曾去过杜坪乡
已经
竟,竟然;尚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列子·汤问》
曾 <形>
通“层”。重叠
有虞之王,烧曾薮,斩
曾 céng曾经(表示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他~来过。又见zēng。
曾zēng
⒈重,指中间隔着两代的亲属:~祖。~孙。
中四龙的图案发掘于曾侯乙墓中(仅作为一个符号,并非曾氏的图腾)
http://www10000xingcn/x384/
有很多分支,你自己看一下属于那个支嘛
四川岳池新塘 福(80)志厚家道永隆昌
40、 四川三台有一支是从湖南省湘乡市沙石迁入的,入川始祖为第78世兴秀公,是永龙公(刘戴氏)之子,在雍正元年入四川。旧派:梦仕子友祖,福受永兴隆,时正乾坤大,光辉日月明。续派:忠义立朝纲,孝行定炽昌,尊宗崇典训,贤哲绍书香。
41、四川宜宾县永兴高坎和白花失主村烂泥沟等地的字辈:成(61派)仕永远景。思彦祖宗志朝廷。学仁存义万长龄。从本德政必显达。定逢贤良继高明。还有四十辈这里没写。
42、四川宜宾县1727年从广东惠洲府和平县上塘黄沙方入四川宜宾县的:元(66)维荣集学绍登鹏举
43、四川宜宾:德元明清久 燕富正开科
44、四川内江市(属珪公次子绰公房泰谕公房系):谨箓前班次歌:泰延文仲德 永仕思友子 汝九世从虞 添景朝廷显 凤省有曰启 元舜肃恭唐 尚慈和惠礼 孔达立嗣昌。 新增后班次歌:渊源宗东鲁 开基发长祥 祖泽弥新远 兰奕总公方 荣华富贵美 余庆更称良 先前裕后盛 名魁四海扬。始祖(泰谕君佐公之次子字圣)
45、四川内江市响石镇白岩曾氏字辈:其(65)宗熙在万,润树照廷崇;肇蒙洪庆玉,嘉群尤维龙。系广东长乐儣渊公后裔。曾一书老先生有隆昌响石镇的曾氏族谱。电话:0832-3941105。
46、四川资中县鱼溪镇芋河村:文成万仕兴,国正天心顺。世代存忠孝。钦绍一唯明。崇儒怀先训。光宗守大伦、乾坤正应永、?荣乐升平。
47、四川资中某一支派:据传我所在位置的曾氏与四川宜宾蓝溪某处曾姓同是湖北进川一脉,当时说是三兄弟出发后一人走散而这两兄弟所持排辈谱一样。。。现我处所持辈谱是:成世永远景,思念袓宗治朝庭,仁存义?万常能,崇本正至必显达,智宏贤良继高明
48、四川资中另一支派(我祖发派江西,后迁湖南永州府祁阳县永隆乡):可、文、三、世、德;维、新、景、运、开;宗、祖、传、家、远;帮、国、定、有、财。
49、四川资中又一支派:志仕文洪开,贞德育贤材,世广传忠恕,繁祥庆继来
50、四川长宁:莲之文登良 有德朝廷重 英财盛世兴 诚身传一贯 万代永明微
51、四川广汉:文才宗景,思敬再通,世承一任,存忠志万,维由义行,慎修正位,理启迪广,居仁有善,昌邦彦此,显永利成。
52、四川乐至:泰延文才宗,景思敬汝廷;朝国正天心,顺家和世一;孔光昌荣耀,孝道启高贤;万世兴良善,学修永日新;吉庆迁汝庭 …
53、四川三台县:子 光 起 有 国 兴 顺 明 德 永 正 志 祥 诚 (明孝顺光全智)
54、四川省三台县另一支派:延为贵昌成, 文天玉上仁;明伦忠孝庆, 积德世家兴;丕显昭前哲, 诗书启后昆;贻谋光圣泽, 繁衍继儒林;大道宣思孟, 雄才冠古今;三省流芳远, 声传历代君
55、四川有一支的派语是:延文才宗景,思敬汝廷朝国正天心顺,家和世德饶传道圣学绪,代有士名标孝友能为宝,诗书可作调
56、四川某一从湖北麻城县孝感乡入川的:太延文才忠 景思敬儒庭 朝国正天新 顺家何如一 孔光昌云耀 孝道奇高贤 万事兴良善 日休永时兴
57、四川另一从湖北麻城县孝感乡入川的:宗祖承德义,绍泽裕厚裔
58、四川仁寿(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李子坝中板桥举家迁移至四川省仁寿县北土镇(现北斗镇)闵家湾):仲长启曾子,时正大明宗,克成光先德,永远世泽隆
59、从楚迁到四川:梦(65)仕子友祖福受永兴隆,时正乾坤大光辉日月明
60、四川某一入川字派是;弟文之金,国正天星,祖宗德泽,
61、四川某一从湖南衡阳县永伏乡入川的;启应正宗祖,福荣世代兴
62、四川自贡另一支派派语:千宪应士先,正朝忠恕贤,仁义光宗绪,富贵永万年
63、四川广安的辈分排列。从湖北麻城县高坎堰这个地方搬到四川的:灿直明永乐;希坤锦沛芸(云);光尧世代祖;万开见发生。
64、四川另一支派。有九文启福 家传本孝经 开宗先至德 万世允仪型
65、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东禅寺镇:太言文才中,景师进儒廷,朝国镇天星,顺家和如一,孔光昌荣耀,孝道启高贤,万世心良善,学修永时新(有些字可能是同音)
66、四川乐山犍为龙孔镇:康熙十五年由湖南省零陵县兴仁乡常泰里八甲杨塘角迁入四川犍为龙孔镇(当时叫四川上南道嘉定府犍为县杜吴乡),入川后的字辈为“时学继仕,正国安邦,世代荣昌,仁义礼智,天道吉祥”
67、四川乐山犍为:天秋尚宪毕,云世达志昌,明太洪宗秀,朝廷正永光
68、四川省中江县祖籍湖广宝庆府武冈州(现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南路安乐乡恒乐里,小地名氽(tǔn)水。于康熙年间迁入四川省中江县。字辈排列:祖代仁应仕、文继思显名、孝顺光前志、义重秉国君、朝廷隆学业、凤德选奇英、上启良臣相、永存万世兴。
69、四川成都新津:有九文启福 家传本孝经 开宗先至德 万世允仪型
70、四川成都:国正天星顺家和万代兴,修身锦世泽养志庆常丞,忠恕心源守明新学术承,诗书门第显勤俭古今纯,宗圣流徽远武城衍派升,悦亲资继述道脉识薰蒸,笃族昭雍睦敦伦启瑞征,人文长蔚起富贵用飞腾
71、四川成都成华区龙潭寺:元友魏闻忠德光,家传大学碧芬芳,治国贤良知聚起,荣昌万代左朝纲
72、四川成都都江堰天马镇四种派语:
1、大克思朝,中起佳学,继术永昌,邦国之姜!
2、招(70)贤庆繁祥
3、学(73)继术永昌
4、天(73)德福正永
73、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家起世懋先,学汝希洪开;富有永安泰,辅象宪良才;终少宗后挥,祥昌世代奎;大庭多仁惠,心正福自培。
74、四川省大邑县:鸿恒克广应文辉 永万绍宗承启微 世德光昌成本守 家兴名显庆荣之
75、四川古蔺县:宏世文章远,渊源德泽深,首应亨家日,明庭作圣君。字辈:天遐齐启惠,玉德占朝方,昭宪庆繁祥,蔺果维垂佑,身居国栋梁,一品付龙长
76、四川蓬溪县:福财友志景兴大,永惟朝廷万载荣,世子开宗延夏统,贤侯绍武示周行,文章代焕贻风远,忠恕家源德教成,勉迪后嗣善继述,书怀经羲先扬名。湖山凤翅秋声举,蒸水鲲鳞春雨惊,奕叶箕裘相递及,业隆族盛慎持盈。 (前面49个字辈与湖南太平曾氏一致的。)
77、四川乐至(入川始祖曾天通;子曾心先): “泰延文才宗,景思敬汝廷。朝国正天心,顺家和世一。孔光昌荣耀,孝道启高贤。万世兴良善,学修永日新。吉庆迁汝庭”
78、四川遂宁某一支派派语:清、文、大、义、利…
79、四川德昌县一个乡某支派派语:荣、华、富、贵
80、四川宜宾有支宗亲为仁敷后代(天锡-渠-良儒-闻诗-申伯-宗省-仲瞻-学恕-礼元-恕为。。。后无资料了。入川字派:弟文之金,国正天星,祖宗德泽…
81、四川攀枝花某一支派从广东迁来的,现在的派语:世、元、茂(孟)、玉…
82、四川某一支派:第一次四十五字派语是唐朝吏部侍郎曾泰华之孙曾贤拟定,即:贤至文永君,泰汉彦秀常;清远达魁帮,国顺民志乐;年长应世必,梦仕子有祖;福寿咏兴隆,时正乾坤大;光辉日月明。第一次追加二十字派行于明朝曾氏族人公议拟定,即:忠义立朝纲,孝行定炽昌,敬宗崇典训,贤哲绍前芳。第二次追加二十字派行于乾隆年间曾乾易敬拟,但是为了避免与前六十五字同文,2000年续谱时修正为:作德开基远,以忠世笃长,庶常多吉士,家用绍平康(其实与前面的六十五字同样存在同文现象)。同时,2000年第三次追加四十字派语(略)。
83、四川德阳大全分支:曾大全及曾大金昆仲于康熙年间从湖广宝庆府武岗州新宁县上堰高山寺(小地名马鞍石)来到蜀德阳县落业。 其派语为:文才宗景大,洪书万维由;义行圣修定,谓礼岂弟居;孝正心功欲广,福泽安居仁;有善昌邦业,时贤永立承……
84、四川宜宾某支派派语:朝大守克尚:仁义礼智名:安帮定国显:诗书记世存:坤远能在久:忠孝永茂成:读思千古念:登宗万代荣:
85、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某一支派,系湖南省新化上下堰曾氏泰谕公的后裔,康熙四十二年从湖南新化迁四川、康熙五十四年落籍南溪县、江安县:延文才宗景、思敬汝廷朝、国正天星顺、家和世德饶、道传圣学绪、代有仕名标、孝友能为宝、诗书可用调。
86、四川南溪县某支派派语:万代传康禹
87、四川宜宾高县沙河镇麻柳乡:章成元万有 世德永兴隆 立志先基启 其家正大中
88、四川富顺曾光勇宗亲家族使用派语:绍(华)、真、光、远
89、四川巴中市平昌县鼎山乡:子思志玉,杨宗斗登,文学芝仕,齐圣广渊,明永笃承,中肃恭懿,宣慈惠和。(家谱记载: 派别江西,后移三楚,而先公之府,常德县武陵岸板村石拱桥破树祠堂(今湖南常德市武陵区),系从龙之一脉。后育志公、玉公。二公之后杨平公继续宗公而公嗣斗焕接继登朝于齐地历有多年。当其先君是耕是读,生文经公。桢公、文政公系经公堂弟也。至康熙二十年,经公托迹于蜀新陵(今四川达州开江县),克勤克俭号小康,遂生学儒于雍正十三年始创基业于巴中顶山乡,今四川巴中市平昌县鼎山乡。)
你好宗亲,你的问题解决了没有?我也是云南的曾氏,遇到了你同样的问题。我是云南曲靖市师宗县的 这边的家族不多10多家人,听老人说总老祖是南京柳树湾逃难过来的,应该跟你说的柳树扎是同一个地方。我总老祖名字我记不得了,我爸记得,我只记得总老祖的几个儿子叫曾占学 曾占彪。家谱 一辈一概不知。前段时间在曾氏宗亲群里 宗亲们帮忙大概得出我是国字辈的,我叫曾云辉 。我爸 他们都希望能找到总老祖的亲戚和总老祖以上的先人。
总老祖――(曾占学 曾占彪)――(曾荣昌 曾茂昌 )――曾文光――(曾中生 曾石生)――曾云辉。到我是第6代人。6代以上的先人一概不知。楼主和各位宗亲有没有什么线索帮提供点,谢谢!
地址:桂林兴安
堂号:鲁阳 名人:曾国藩 始祖:曾雨亭
家谱前言:
本氏修谱序说,尊敬祖先就要立宗祠,立宗祠就必须要聚集族人。懂得做人的道理必须以亲睦族人为重。而修族谱则把远近的族人都联络起来,崇尚亲亲睦邻的纯正风气。本氏家族,源远流长,根深叶茂。本人现在就本家族人,先后记载使百世以后的子孙继承下去,源清流洁,这就是我的目的。
家族来源:
曾姓来源比较纯正,据有关史料查证,主要出自姒姓,为夏禹的后裔。相传帝舜时,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赐予禹姒姓。据《世本》、《元和姓纂》及《姓氏考略》所载,相传夏禹的第5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后,曾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鄫”的地方,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少康的这一房子孙所建的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后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就此世时代代承袭下来,一直流传到今天。曾氏家族长久以来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记录,现在曾姓的中国人,都是一脉传自太子巫,系出上古圣君夏禹,名副其实的四千年前是一家。所以,对于同姓联婚,曾氏家族一向严格禁止。
宗规:
曾氏出自山东,孔门著名弟子曾参就是山东人。曾子之后曾子方于西汉时家于长沙(今属湖南),是为长沙房;曾项家于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是为扶风房,其后人分别迁居于冀州(治今河北冀县)、青州(治所在今山东淄博东南)。王莽之乱时,曾据率宗族千余人自山东南迁至庐陵(治所在今江西吉安市西南)之吉阳乡,是为吉阳房。曾据后人曾略居于抚州南丰(今江西广昌县东),是为抚州房。西晋永嘉二年(308年),曾氏有一支迁居会稽(今浙江绍兴)。此外,曾氏族人还迁居于韶州(今广东韶关)、虔州(今江西赣州)、交州(今广州)、蜀郡(今成都)、豫章(今江西南昌)、吴郡(今江苏功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南阳(今属河南)江夏(今湖北鄂城)、襄阳(今属湖北)等地。唐末,曾氏开始迁往福建。
辈份表:
宏闻贞尚衍 兴毓(yu)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 懋(mao)修肇(zhao)彝(yi)常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有谁来告诉我四川“曾”的由来和“曾”姓的族谱?
本文2023-10-02 05:02:3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53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