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百姓硬刚皇帝,朱棣处死了明朝包公,百姓为何为他建庙世代供奉?
央视曾上映过类似于《大宋提刑官》的明朝悬疑剧,即两部《大明按察使》,这部剧以“明代包青天”周新为主角,讲述了周新明断冤狱,正直清白的一生。历史上的周新也的确刚正不阿,堪称明代包拯,但他结局不好,受奸臣诬陷,惨死刀下。
周新
一、洪武时期的周新
周新,原名周志新,广东南海人,幼时就有博学之名,洪武时期得以入太学。毕业之后,被授予大理寺评事,大理寺专管冤狱查案,从这以后他就和司法结下了不解之缘。
此时这个不入流的小官就已经善断决狱,敢作敢为,不避斧钺;对司法之无情,真正做到了不顾皇亲,不惧权贵,除恶安良,使良民得以安生,恶人不敢放肆,人送外号“铁面冷寒”。周新严肃到什么地步呢在南京,只要报上周新的名字,连小孩儿都吓得不敢哭。
大理寺
周新作为正宗大学培养出来的高材生,不仅热衷司法,对政务的处置也很娴熟,可谓全面型的专业人才。
洪武时期,他曾改任北京为燕王属官,这时候的北京刚受过战乱,土地荒芜,还不富裕,朝廷就决定派罪犯充军北京耕种,促进北京发展。但赴北京的罪犯太多了,官府根本管不过来,很多囚犯都因无人安置、没有生计而死。
周新上奏朱元璋,不要把全国的囚犯都弄到北京。朱元璋知道周新的名声,就同意了他提出的建议,选择北京附近地区的囚犯屯田北京。这个措施果然有用,北京经济逐步恢复,周新的能力也被燕王朱棣所赏识。燕王总爱称周志新为“新”,所以周新之名由此始,而志新成为他的字。
燕王朱棣
二、平步青云的按察使
至建文时期,燕王靖难,此时的周新跟随燕王,也成了靖难功臣。至燕王登基,周新由燕王府属官升任云南按察使。按照明朝的制度,地方省一级最高司法官员就是正三品的按察使,这个职位非常像今天的省检察院长和法院院长。
但是周新还没有上任,就改任浙江按察使。浙江临近南京,且油水十足,远非边塞云南可比,这也体现了明成祖对周新的厚爱。当周新任职浙江按察使的诏书通告浙江的时候,狱中冤民大哭“我得生矣”,言外之意就是周新能秉公断案,还自己清白。
狱中的犯人
三、明断冤狱,严惩昏官
周新刚步入浙江境内,在官道上,许多苍蝇团聚而飞,周新马上捕捉到这不同寻常,立即按照苍蝇飞行的轨迹追溯源头,结果在不远处的草丛处发现了一具腐尸,尸体腐烂严重,但仍能辨认出尸身上有多处刀伤,足以说明这是他杀。
周新亲自勘察现场,在死者身上发现了木质印章和钥匙,周新辨得这枚印章是某布商之印,推测该名死者为布商,死者财物和布匹被洗劫一空,疑为见财起意。于是令手下搜捕有此种印记的人,果然在城里抓到了另一名布商,经审讯,这个布商承认是他贪图死者财物,派人假扮强盗杀人越货,自己还吞并了死者的产业。周新凭借自己敏锐的判断,破获了这起突如其来的无头案。
《大明按察使》中的周新
周新在浙江期间,最喜欢微服出行,深入民间,以便考察该地官员的政绩。一次微服出行,周新故意忤逆当地县官,县官原本想鞭打他,但县官又听说按察使大人要来视察,便暂时将周新放到狱中。
在狱中,周新深入囚犯团体中,详细询问了他们每一个人的罪状和审案过程,终于知道该县县官贪污无度,有理没钱者根本不能伸冤,无辜者也大有人在。周新大怒,告诉狱卒自己是按察使,狱卒等人恐惧,释放了周新,周新随即弹劾该名县官。
周新处置的县官
四、体察百姓,不惜前程
永乐十年(1412年),浙西发生大水,当地官员瞒匿不报,周新上疏朝廷请求减免灾民赋税,处罚当地官员。夏原吉替当地官员辩解,周新居然不惜得罪太孙的老师、永乐宠臣夏原吉,坚持要处罚当地官员。皇帝下令重新调查浙西水灾,最终按照周新的意见处置了浙西官员。
周新素有清廉之名。当时有人去周新家中拜访,周新不在家,客人就将携带的烧鹅留在周新家中,家人推辞不掉只得收下。周新回来看到烧鹅,为防止由小而大,今日收鹅明日收钱,就把烧鹅挂在门口,对家人说,如果以后还有人送礼,就如此办理,彻底杜绝私门之请。周新挂鹅证清白,一时被传为佳话。
此时的明朝还没有东厂,特务政治就靠锦衣卫,锦衣卫的总头目就是永乐帝宠臣、指挥使纪纲。纪纲权势之大,令群臣噤若寒蝉。
《大明按察使》中的纪纲
当时纪纲派手下入浙办事,这个手下四处索贿,为非作歹,百姓官员都因他是纪纲的亲信而敢怒不敢言,周新独不惧怕,逮捕了纪纲亲信,并要依法处置。此后纪纲亲信逃亡回京,向纪纲添油加醋地哭诉周新轻视纪纲,纪纲大怒,决心铲除周新。
纪纲的手下
纪纲利用近在皇帝身边的优势,屡次向皇帝造谣说周新受贿,永乐帝失察之下,将周新逮捕入北镇抚司。北镇抚司是锦衣卫的机构,凡是进了这个地方的官员,很少能平安出来。锦衣卫强逼周新承认贪污之事,在押解路上就将周新打得体无完肤,最终皇帝下旨斩杀周新,周新含冤而亡。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先后将自己的二十六个儿子分封各地,负责镇守大明江山。然而,虽然藩王的做大,藩王与中央朝廷之间的矛盾却逐渐尖锐,因而建文帝朱允炆即位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削藩,结果就此引发了“靖难之役”。那么,在朱棣起兵与朝廷激战之时,其余的二十五位藩王又在做什么呢?
朱元璋共生有二十六子,但其中七位却早早离世
朱元璋虽然先后生有二十六个皇子,在古代帝王之中已经算是高产,但在朱元璋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五月驾崩之时,却已经有七个儿子先后离世。
朱元璋与太子朱标
1、长子:太子朱标。 作为朱元璋的长子,朱标早在朱元璋于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自立吴王之时,便被立为了世子,四年后朱元璋称帝建国,朱标又随即被立为太子。作为储君,朱元璋对其培养可谓费尽心思,可惜朱标在做了二十四年太子之后,最终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四月病逝,终年37岁。
2、次子:秦王朱樉。 朱樉于洪武三年(1370年)获封秦王,其早年聪慧英武,但成年后却多行恶事,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就藩后因大兴土木而招来朱元璋斥责,却仍不知悔改,以致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时被召回南京当面斥责,后在太子朱标的劝说下才得以返回封地。正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由于朱樉平日里对宫中下人太过残忍,以至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三月时,自己被三名老妇人下毒致死,终年39岁。
3、三子:晋王朱棡。 朱棡于洪武三年(1370年)获封晋王,洪武十一年(1378年)就藩太原。跟兄长朱樉一样,朱棡也是多智而残暴,曾多次奔马缚人将其车裂,导致朱元璋一怒之下差点废了其王爵,在太子朱标维护之下才得以幸免。而就在朱元璋去世两个月前,朱棡也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三月病逝了,终年40岁。
4、八子:潭王朱梓。 朱梓于洪武三年(1370年)在不到一岁之时受封潭王,后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就封长沙。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四月,受“胡惟庸案”牵连,潭王妃之弟于琥被杀,潭王妃之父于显虽然已死,却仍然被追为胡惟庸一党,这令潭王朱梓心中极为恐惧。不久,朱元璋派遣使者到长沙对朱梓进行抚慰,并召其入宫觐见,结果潭王朱梓惊恐万分,以为自己也被牵连于内,竟然带着王妃一起自焚而死,年仅21岁。
5、九子:赵王朱杞。 生于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于洪武三年(1370年)获封赵王,但仅仅获封八个月后,便于同年十二月夭折,死时还不到一岁。
6、十子:鲁王朱檀。 生于洪武三年(1370年)二月,于同年四月被封为鲁王,后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十月就藩于兖州。洪武二十二年(1390年)十二月,平日里荒诞不经的朱檀,竟然因服金石药过度而薨,年仅20岁。
7、二十六子:朱楠。 生于洪武二十六年十二月(1394年1月),但出生一月左右便夭折。
如上,朱元璋的二十六个儿子中,有七位都因各种原因而先其一步离世,也就是说在朱棣发动靖难之时,朱元璋只有十九位儿子还在世。
靖难前后被废被囚者七位,另有六位靖难前未能就藩
建文帝即位时,中央朝廷与藩王之间的关系已经极为紧张,因此建文帝朱允炆即位之后的首要之事,便是与心腹大臣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卿黄子澄商议削藩之事,经过商议遂决定先从有问题的藩王下手,以争取舆论支持。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七月,周王朱橚次子朱有爋告发父亲谋反,朱允炆遂派曹国公李景隆以备边为名率兵经过开封,将 周王朱橚全家押回南京,废为庶人,迁往云南蒙化。 “靖难之役”爆发后,朱橚又被召回南京囚禁。
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 又有人接连告发齐王朱榑、湘王朱柏、代王朱桂谋反, 于是朱允炆又下令将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废为庶人,齐王朱榑被软禁在南京,代王朱桂被软禁在封地大同。湘王朱柏在王府被围后,不堪受辱的他与家人诀别,亲手放火焚其宫室妃妾,并穿戴好亲王的衣冠,手执弓箭骑着白马跃入火中自尽,阖宫皆从朱柏而死。
同年七月,朱棣起兵“靖难”,后北平周边地区相继沦陷,七月二十四日,在朱棣攻破怀来后, 谷王朱橞因相地相距太近,遂逃离封地宣府, 逃奔金陵。与此同时,朝廷顾虑辽王朱植、宁王朱权投向朱棣,遂下诏要两人返回京城, 辽王于是从海路返京, 宁王因不从而被削护卫。同年八月, 岷王朱楩被西平侯沐晟控告而被废为庶人,迁居漳州。
如上,在朱棣“靖难”之前,先后有四位藩王被废,而在朱棣“靖难”之后,又有两位藩王被召回南京,一位藩王被废。与此同时,朱元璋二十子朱松、二十一子朱模、二十二子朱楹、二十三子朱桱、二十四子朱栋、二十五子朱等六个儿子,在朱棣发动“靖难”之前并未就藩。
剩余藩王大多保持中立,宁王朱权算是暗助朱棣
正如前文所述,虽然朱元璋有二十六个儿子,但却有七个儿子早早去世,另有五个儿子在建文帝即位后被废,两位“靖难”后被召回南京,又有六个儿子未能就藩。也就是说,朱棣发动靖难之后,朱元璋二十六个儿子中,只有六位仍然留在封地。那么,靖难期间,除了燕王朱棣之外,其余五位藩王又在干什么呢?
1、六子楚王朱桢:两不相帮。 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楚王,并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就藩武昌,先后多次参与平定大庸、铜鼓卫、思州、靖州和上黄等地蛮夷的战役。靖难爆发之后,朱桢选择了按兵不动,以“天子无明诏,藩王不宜妄动”为名,即不支持燕王朱棣的靖难,也不率兵勤王,而由于其封地在南方,远离朝廷与燕王的交战区域,因而双方也没有顾及他。朱棣夺取皇位后,朱棣也没有难为他,还授予其宗人府宗正之职。
2、十一子蜀王朱椿:安心封地。 洪武十一年(1378年)受封蜀王,后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就藩于成都。朱椿在朱元璋儿子中算是比较出类拔萃的,治理蜀地颇有成效,教化地方,宽厚待人,地方安宁,四民乐业。由于蜀王朱椿的为人处世,建文帝对这个叔叔还是比较亲近的,因而削藩时从未想过要动他,而朱棣在起兵之后也私下写信试探朱椿,朱椿则回复“忠孝为藩”,燕王朱棣便也没有为难他。
3、十四子肃王朱楧:忙着搬家。 洪武十一年(1378年)受封汉王,后又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三月改封肃王,后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六月就藩甘肃,署理陕西行都司甘州五卫军务。朱楧算是当时各地藩王中兵权最大的几位之一,不过由于封地偏远、荒凉,因此于建文元年(1399年)上书请求内迁,朝廷最终同意其迁往兰州,整个“靖难四年”,朱楧一直忙着搬家,等到其搬家完毕,靖难也基本上结束了。
4、十六子庆王朱栴:变相被削。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获封庆王,原本封地在宁夏,但因当地邻近边外,且是个新设立的卫所,无法保障藩王安全和负担王府供给,因而又临时移驻韦州,后负责管理庆阳、宁夏、延安、绥德诸卫军务,也是明初九大塞王之一。“靖难”时期,庆王也选择了两不相帮,后来随着宁夏卫逐渐完备,在其已经在韦州建造了王府的情况下,朝廷又于建文三年(1401年)命其迁往宁夏镇城,算是等于变相削藩了。
5、十七子宁王朱权:暗助朱棣。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获封宁王,后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就藩大宁,宁王朱权乃是诸王中兵权极重的一位,号称“甲兵八万,战车六千”,麾下又有以骁勇善战著称的朵颜三卫,曾多次联合诸王出塞作战。“靖难期间”,朱棣为迅速扩充实力,直接跑到了大宁向朱权求救,结果趁机勾结宁王朱权麾下将领,迫使朱权起兵追随自己。当然,以朱权的实力来说,要说他是完全被迫,我是不信的,感觉更像是半推半就。
如上,除了宁王朱权之外,其余四位藩王由于距离朱棣和朝廷交战区域较远,因此大多选择了两不相帮,而无论是朱棣还是朝廷,也都不敢迫使他们表态,否则便极可能将他们推向对立面。
当然,这里有个例外就是谷王朱橞,靖难初期谷王朱橞逃离封地,跑回了京城。 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的大军杀到南京城下,以当时南京的守军和后勤储备,定然能够坚守一段时间。 然而,朱允炆竟然派在京诸王和武将守卫各门,而当时驻守金川门的便是谷王朱橞和曹国公李景隆,结果这两位看到朱棣的麾盖后,竟然直接选择了开门投降,南京城就此告破,谷王朱橞这也算是在最后时刻来了个神助攻。
燕王朱棣就是明成祖,是通过叛乱夺取政权当上皇帝的。史称“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奉天靖难,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政变。明太祖朱元璋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因太子朱标早死,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是为建文帝。
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决定先削那些力量较小的藩王,于是首先袭执周王朱橚 ,把他废为庶人,又拘代王朱桂于大同,囚齐王朱榑于京师,湘王朱柏自焚死。与此同时,也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
建文帝以为准备停当了,便秘密下令擒拿朱棣,但是没有成功,再加上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利益,坐镇北平的朱棣于1399年(建文元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
建文帝无大将可用,只好起用幸存的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继续讨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谋略,致使主力不断被歼。 朱棣以北平(今北京)为基地,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官军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1402年(建文四年)攻下帝都应天(今江苏南京)。
战争历时四年(1399—1402年)。 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说死于宫中,或说由地道逃去,隐藏于云、贵一带为僧。 同年,朱棣即位,就是明太宗,嘉靖时期改为明成祖。
第二年,改元永乐,改北平为北京。1421年,迁北京,称北京为京师,南京为留都。
影响
1、宗室待遇变化
朱棣称帝后,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八日,恢复了周王朱橚、齐王朱榑的爵位。随后恢复代王朱桂、岷王朱楩的爵位。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明成祖令周、齐、代、岷四王归藩。
六月二十六日,成祖取消建文帝之父朱标的兴宗庙号,重新称懿文太子;七月十二日,成祖将朱允炆的三个弟弟由亲王降为郡王;十一月将朱标之子朱允熥、朱允熞废为庶人,囚禁在老家凤阳。
朱棣因为反对建文帝削藩而起兵,为了争取诸王拥戴,还改变祖制给予宗室更高的品级。如按照洪武年间规定,镇国将军(郡王之子)为三品,辅国将军四品,奉国将军五品,镇国中尉六品,辅国中尉七品,奉国中尉八品。而成祖“遂加镇国将军从一品,辅国将军从二品,奉国将军从三品,镇国中尉从四品,辅国中尉从五品,奉国中尉从六品” 。
然而由于朱棣自己是武装夺权的,为了保证中央政权稳固,他即位后先将诸边塞王改封于内地,然后逐渐解除诸王的兵权:永乐元年(1403年)削代王护卫及官属;永乐四年(1406年)削齐王护卫及官属,不久废为庶人;永乐六年(1408年)削岷王护卫及官属;
永乐十年(1412年)削辽王护卫;永乐十五年(1417年)废谷王为庶人;永乐十九年(1419年)周王见势不妙,主动献还护卫。洪武朝带兵的十三位亲王,永乐朝削去了六个护卫。与此同时,大封靖难功臣,将大批有经验的武臣保留下来,加强中央政权,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央和诸藩的军事力量对比 。
虽然朱棣实现了朱允炆当年的目的,但只解决了眼前的问题,并没有改变祖制;其子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仍然设立了三护卫。宣德元年(1426年),朱高煦叛乱,再次证明亲王典兵不是办法。亲征平定叛乱后,明宣宗利用其威望,迫使绝大部份藩王交出了护卫,并从各个方面对宗室加以控制。此后,宗室与中央的矛盾逐渐由军事上对政权的威胁转变为大量增加的俸禄对中央财政的压力 。
2、强化集权统治
为了更有效率地处理国务,建文四年(1402年)八月初一,朱棣令解缙、黄淮入直文渊阁,预机务。随后扩充内阁至七人。从此内阁开始在明朝政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清朝仍沿用此制度。
另一方面,由于朱棣是造反称帝的,对大臣有所猜忌,故恢复了洪武年间废除的锦衣卫,重新开始实施明朝的特务统治。随后,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又设立了东厂,令亲信太监掌权,加强特务统治的同时提高了宦官的地位。有明一代,特务统治几乎贯穿始终,成为一大特点。
由于靖难之役时,京中宦官提供的情报帮助成祖击败惠帝,成祖即位后便改变太祖以来禁止宦官干政的政策,开始重用宦官。一方面,明朝出现了郑和等著名的优秀宦官,下西洋宣扬国威;另一方面,由于司礼监、东厂等宦官掌权的部门地位提高,且地方镇守、监督采办等重要工作皆由宦官担任(不全为朱棣设置),埋下了日后宦官祸国的种子。
3、迁都北京
由于洪武年间,北方的防务多由几位边王(如朱棣、朱权)负责,而靖难后朱棣徙诸边王于内地,导致华北防务空虚;又由于有唐朝之守外虚内、宋朝之守内虚外的教训,故在军事上,定都金陵(南京)、遥控将领守卫边界的风险很大;“天子守国门”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南京的建文帝影响较大,在政治上考虑,作为朱棣大本营的北平更加适合作为帝都。故考虑各种因素后,朱棣决定迁都北京。
永乐元年(1403年)二月,朱棣改北平为北京,名顺天府(与元朝大都区别);随后迁徙各地富民于北京 。称北京为行在。永乐年间,迁都北京的准备一直在进行,如建北京城、建宫殿、疏通漕运等;直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皇宫(即紫禁城,故宫)和北京城建成,遂下令迁都,以南京作为留都 。
4、割让大宁
朱棣在靖难初始时曾将大宁的全部军力(包括朵颜三卫)纳入麾下,朵颜三卫在后续作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故朱棣称帝后,将宁王封于南昌,永乐元年(1403年)三月把大宁封赏给朵颜三卫作酬劳 。
大宁位于辽蒙冀三省交界处,辽东—蓟州—宣府弓形的中心,军事地位相当重要;洪武十三年(1380年)收复,并建立卫所,至此废除 。大宁可以作为辽东、蓟州、宣府等地的防卫前哨,并影响其防卫效果;失去大宁,从关内到辽东就只能走山海关过锦州。此后(尤其是土木之变后),蓟辽的战事不断。割大宁之事,多为后人所诟病 。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明太祖朱元璋驾崩于应天府,随即皇太孙朱允炆旋即继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之名发动叛变,明朝南北方大战历时四年,最终以朱棣攻破南京得以告终。
登基后的明成祖为正得位之名,迅速编写颁发官方史书《奉天靖难记》,此书中大肆篡改史实,营造出朱棣谋反是因建文帝削藩逼迫太急而不得不反的印象,因此后世史学常为之疑惑不解。
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早在朱允炆被封为太子之时,朱棣便有意夺位,甚至一度引起朱元璋的怀疑。今天笔者将探询还原这段史实。
一、朱标死后朱棣对储君的觊觎
朱棣乃至其他藩王对于皇位的觊觎之心从懿文太子逝世之时便已有之。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嫡长子朱标便被册封为皇太子,成为新兴的大明帝国的继承人。然而时运不济,洪武二十五年,正当壮年的朱标却因病逝世。
朱标一死,朱元璋其他四位嫡子如秦王、晋王、燕王、周王便纷纷有意争夺太子之位,正在承受丧子之痛的朱元璋是否有意从余下四位嫡子中挑选合适的继承人,这点我们无从得知。但经过多番全面考虑之下朱元璋决定尊崇 “立嫡立长、仁君守成” 的宗法,同年九月便将朱标在世的嫡长子朱允炆确认为皇太孙。
朱允炆皇太孙地位的确立距朱标病逝仅四月余,可见朱元璋此举之雷厉风行,是为断绝其他藩王觊觎之心。至于《太祖实录》中所记载的朱元璋有意将皇位传于朱棣,则大不可为信,史学大家谈迁就曾说过,此事为“永乐所裁定,未遂确也。”
而此后诸位藩王觐见成为东宫储君的朱允炆,心中不快、多有不满,深知此事的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八年再次确定藩王见太子礼制,规定“朝见后于内殿行家人礼”,以此才缓和朱允炆和叔王间的关系。
可知,朱棣对于皇位垂涎已久,自朱标死后便有意参与皇位争夺。
二、朱棣在靖难之前的准备
纵然时为燕王的朱棣对朱允炆有再多的不满,但在见识朱元璋为维护朱允炆而铁腕除去功勋将臣的手段后,朱棣也不敢有所造次。然而随着朱元璋的日渐老去,朱棣获取皇位之心则更加强烈,明面上虽未有行动,但私下却小动作不断。
朱棣所做的有史可查的第一件事便是结交朝鲜以为后援 。据朝鲜史书记述,洪武二十三年,时为燕王的朱棣便在朝鲜使臣经过北平府时便“倾意待之”,使臣从藩王府出来后便对外说道:“ 王有大志,其殆不在外藩乎! ”此后洪武二十七年,朝鲜王子李芳远押送明廷嫌犯路过北平之时,燕王甚至亲自接见,酒食待遇甚佳。
身为藩王的朱棣是绝无如此外交权限,且生性傲慢的燕王如此善待朝鲜朝臣,只能说他是有心结交、以图他志。
此外朱棣又同时开展另一项极为关键的举措——对建文朝臣的拉拢, 朱棣分别对应天府和北平府两地朝臣收买笼络。
北平周边官员如郭资、许思温、吕震等,朱棣在藩期间便多有联系,靖难起兵之初这些人便立即归附。而对于朝中重臣曹国公李景隆、尚书茹瑺、都督同知王佐、佥事陈瑄等人,在靖难之役后,均被朱棣晋官加爵。这些朝廷重臣在靖难之役中于不同时段纷纷导向燕王,虽有时事所逼,但从事后明成祖对他们的大加封爵可知,在靖难之前他们均或多或少的和燕王有所联系。
此外第三点也是对战事影响最关键最直接的一点便是朱棣十分注意军中势力的培植。 早在洪武十三年,朱棣就藩北平之时,就跟随其岳父大将军徐达以及大将蓝玉、傅友德等人在军中历练。作为藩王的朱棣多次受诏随军出征塞外。,然仅为名义上的大军统帅,但是在不断的军事战争中磨砺逐渐积攒丰富的军事经验,这点是深居宫中的朱允炆远不能及的。
此外朱棣常年统军驻扎塞外,更为重要的一点便是能扶植忠于自己的嫡系将领。燕王起兵之初所依赖的大将张玉、朱能、丘福、王聪、潭渊无不是一时骁勇猛将,这些骁将靖难之中为朱棣披荆征战、攻城略地,均立下不世大功。
三、朱元璋临死前的察觉
纵然朱棣暗中举措极为谨慎,但始终也逃不过朱元璋漫天的耳目。就在朱元璋病逝前一个月,他便察觉到朱棣私下动作不断,只不过尚无实据而直接处置。
因此,朱元璋下密诏于晋王,命其 “教陈用、张杰、庄德预先选下好人好马,堤备临阵时,领着在燕王右里行”。 可见此时病在膏肓的朱元璋已经察觉出朱棣有不臣之心,只是自己时日无多无法进行确认,因此只能命晋王布兵防范,以防不测。
一个月以后,即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朱元璋便撒手人寰,最终给皇太孙朱允炆留下藩王朱棣这个大隐患。
朱棣继位为明成祖后,便多次下令编纂修改史籍文献,大肆抹黑建文帝君臣,而明中后期出现的大量私修著作才得以我们提供了不一样的视角,以窥建文一朝始末。
所以可见,藩王朱棣被逼谋反之事只是为其获取帝位合法性的托辞,他早在懿文太子朱标病逝之后便一直隐隐有篡位之心,而建文帝的削藩只不过为其叛变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借口罢了。
无奈中国历史均是胜利者所写,建文帝君臣被抹黑至如此,也只能怨其能力不济,以致失国亡身。
参考文献:
[1] 《明太祖实录》、《明太宗实录》,《明史》,《明史纪事本末》[M]
[2] 陈昌旺明成祖朱棣的军事思想研究[D]
[3] 梁曼容明代藩王研究[D]
[4] 刘倩靖难及其文学重写[D]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个背景,在洪武三年的时候,也就是 1370年的时候,农民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他为了自己亲手建立的明朝更好的存在下去,他也就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增强皇室的力量,他自己于是乎就实行了分封制,把自己的孩子都给他们封地,让他们去各个地方驻守,很多的战略位置和边境都有儿子驻守。
但是这样自己这些藩王的权力都太大了,他们很多有防御重任的人所拥有的的护卫和兵力更是多至几万,朱棣更是夸张,他有将近十万的军队,这就是太多了,很多的小事都不被朝廷知道,只有大事才通报朝廷,其中皇四子朱棣更是权力大,他因为功绩卓越,明太祖就让他注意管束边境的人马,所以他的权力尤其的大。
就这样各个藩王各自发展,给他们的权力太大了,到了后面很有可能出现大问题。但是朱元璋不听他的,而且还杀了他。朱元璋也是有规定的,不许这些儿子互相的来往,而且来京都不可以一起来只能一个一个来,这就是节制他们的一个办法吧 。
靖难是朱元璋说过的,就是害怕权臣谋权篡位,所以说藩王有清君侧和杀奸臣的权权利。靖就是平息的意思,靖难也就是平息战乱,杀奸臣的意思。果不其然到了后面的时候,建文帝坐上了皇位,但是早先的分封制导致建文帝的这些皇叔们都势力大的吓人,宁王朱权有八万精兵,全部都有盔甲,还有战车六千。早先权力就很大的燕王朱棣更是夸张,这个皇帝整日忧心忡忡。到了后面朝廷削藩,就引起了矛盾,后面就发生了战争。
浙江百姓硬刚皇帝,朱棣处死了明朝包公,百姓为何为他建庙世代供奉?
本文2023-10-02 04:51:5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53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