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大起义
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秋收起义。
1、南昌起义
八一南昌起义常简称南昌起义或者八一起义,指在1927年8月1日中共联合国民党左派,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
8月1日2时,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的领导下,南昌起义开始。按照中共前委的作战计划,第20军第1、第2师向旧藩台衙门、大士院街、牛行车站等处守军发起进攻。
第11军第24师向松柏巷天主教堂、新营房、百花洲等处守军发起进攻。激战至拂晓,全歼守军3000余人,缴获各种枪5000余支(挺),子弹70余万发,大炮数门。
当日下午,驻马回岭的第25师第73团全部、第75团3个营和第74团机枪连,在聂荣臻、周士第率领下起义,1927年8月2日到达南昌集中。
1927年8月2日,南昌市各界群众数万人集会,庆祝南昌起义的伟大胜利和革命委员会的成立。会后各界青年踊跃参军,仅报名的学生就有数百人。
2、广州起义
广州起义是指1927年12月11日中国***在广州领导工人、农民和革命士兵举行的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武装起义。
是中国***和中国人民继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之后,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又一次英勇反击,是在城市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大胆尝试,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3、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是毛泽东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即红军)举行的一次武装起义。
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部队在文家市会师,毛泽东主持前委会议,及时作出从进攻大城市转向农村进军的决定,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
秋收起义是继南昌起义之后,中国***领导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装起义,是中共党史军史上的三大起义之一。中国人民革命史开始了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
三大起义的影响:
1、南昌起义
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国***独立领导武装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的标志。
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6月30日的建议,决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从此,8月1日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和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2、广州起义
广州起义,是中共广东省委贯彻中共“八七会议”精神,在中共中央直接指导下领导广州地区工农群众和革命士兵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暴力革命,是继南昌起义和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之后,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又一次英勇反击,是在城市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大胆尝试。
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起义军和工农群众的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给了中国人民以新的鼓舞,在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壮丽的一页。
3、秋收起义
开创了根据地建设与发展模式。在部队到达井冈山以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主持下,开始了革命根据地建设的探索。
通过不断的实践,为了在当时的具体情况下培养并壮大革命的力量,***开始探索新的革命根据地发展模式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结果。
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以及革命根据地结合在一起的根据地建设模式,在日后我党的发展与壮大过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r\n\r\n第一方面军1930年8月,红一、三军团在浏阳永和市会师,成立了第一方面军。由于该军团负责中央苏区的军事安全,也称中央红军。兵力最高达24个军共7万馀人。总司令朱德,总政治委员毛泽东。1932年6月改称红一方面军。\r\n\r\n第二方面军1936年5月,红二、六军团在战略转移途中,奉中央命令,组成第二方面军,并将红三十二军(一方面军)编入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副总指挥萧克,政治委员任弼时,副政治委员关向应。共1万馀人。\r\n\r\n第四方面军中国工农红军第4方面军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27年黄麻起义后成立的红七军,黄麻起义失败后馀部以后发展成红11军31师。加上在六霍起义和商南起义中诞生的红32师和红33师改编成红1军。1930中红15军北上与红1军合并成红四军,军长为旷继勋,政委曾中生,参谋长徐向前。1931年10月底,红4方面军即以红4军和新成立的红25军开始组建。11月7日,在黄安七里坪正式成立红4方面军。四方面军总指挥为徐向前,政委为陈昌浩,政治部主任为刘少奇。方面军下辖4军、25军。4军军长为徐向前(兼),政委为陈昌浩(兼);25军军长旷继勋,政委为王平章。原4军部改为方面军总部,两军所辖各师归总部直接指挥。总兵力3万馀人。红4方面军成立后,先后取得了黄安、商(城)潢(川)、苏家端口、潢(川)光(山)四大战役的胜利,歼敌六万馀人。此后,红4方面军又扩充为4军、9军、25军共三个军6个师。同年10月,国民党30万大军对革命根据地实施第4次“围剿”。因受张国焘连续进攻路线影响,部队主力过于疲劳,没得到及时休整补充,在冯寿二、七里坪等战役中虽歼敌万馀,但自身损失亦大,主力被迫脱离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12月转移至四川、陕西边界地区,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1933年打破田颂尧发动的三路围攻,歼敌二万四千馀人。随后部队扩编成四个军四万馀人,王树声此时升为副总指挥。四方面军随即发动了仪南、宣达、营渠三次进攻战役,歼敌二万馀人,并与王维舟领导的川东游击军会合,扩编成4、9、30、31、33等5个军,总兵力达8万馀人。在33至34年的反六路围攻中打败了全四川军阀二十多万大军的疯狂围剿,取得了歼敌八万馀人的辉煌战果。尔后,又取得了广(元)昭(化)、陕南、强渡嘉陵江等战役的胜利。1935年3月,红4方面军退出川陕革命根据地,接应中央红军北上并开始长征。1935年6月,在四川西部懋功地区1、4方面军胜利会师。8月,1、4方面军为左、右两路军共同北上。9月,领导左路军的张国焘违抗中共中央北上的决定,强行率领第4方面军南下,并在卓木碉成立伪中央,分裂党,分裂红军。此后,第4方面军经半年苦战,虽取得了攻占丹巴、宝兴、天全、卢山等战役的胜利,但在百丈关战役中未能取得胜利,南下宣告失败。1936年2月向甘孜地区退却并接应二六军团北上。6月,与2、6军团会合。张国焘在党中央以及朱德、任弼时、贺龙、徐向前、陈昌浩等人的劝说帮助下被迫取消伪中央,同2方面军北上。10月,l、2、4方面军会师于甘肃会宁。
1930年5月,党中央召开了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会议和全国红军代表会议,决定将活动于闽西和赣南以及湘鄂西、湘鄂赣、鄂豫皖等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分别改编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军团;还准备在这四个军团的基础上继续扩大红军,然后再把它们编为四个方面军。同年6月,红四军、红十二军和红三军在福建汀州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朱德任总指挥,毛泽东任政治委员。红五军、红八军在湖北大冶合编为第三军团,彭德怀任总指挥,滕代远任政治委员。随后,湘鄂赣边部分地方红军组成红十六军,也编入第三军团。7月,由湘鄂边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改编的红四军与红六军在湖北公安会师,组成第二军团,贺龙任总指挥,周逸群任政治委员。鄂豫皖的红军当时则未编成第四军团。
1930年8月下旬,一、三军团在湖南浏阳会师后,在两个军团的前委联席会上,以彭德怀为书记的三军团前委则提议成立第一方面军和总前委,三军团编进一方面军建制。这就是说,三军团不再扩编为第三方面军。彭德怀说:“从战略方针来看,我赞成三军团编为第一方面军的建制,统一指挥,这是革命的需要。”一、三军团前委联席会议通过三军团前委的这一提议,并一致同意朱德为总司令,毛泽东为总政委和第一方面军总前委书记。这样,第三方面军就没有成立。
1931年1月,鄂豫皖根据地的红一军与红十五军在河南商城城南的长竹园会师后,合编为红四军。同年11月,红四军与红二十五军在湖北黄安七里坪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治委员。
1934年10月,第二军团和第六军团在贵州印江的木黄会师,成立了以贺龙、任弼时为首的总指挥部。1936年7月初,二、六军团及其总指挥部和第三十二军(原为第一方面军第九军团)在长征途中奉命组成第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
1933年秋,中央军委也曾有过把新成立的七、八、九、十这四个军团合编为第三方面军的计划,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由于这四个军团一部分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一部分跟第一方面军参加长征,所以合编计划未能实现。
红一方面军:1930年8月24日,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在湖南浏阳永和会师,组成红一方面军(也称中央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治委员毛泽东。
红二方面军:原为红二、六军团,1935年接中央命令编为红二方面军,后来和四方面军会师后编成中还包括九军团和三十三军一部整编为三十二军(和四方面军的九军区分)。总指挥贺龙,副总指挥萧克,政治委员任弼时,副政治委员关向应。
红四方面军:红四方面军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27年黄麻起义后成立的红七军,黄麻起义失败后余部以后发展成红11军31师。1930中红15军与红1军合并成红四军,军长为邝继勋,政委曾中生,参谋长徐向前。1931年11月,以红4军和红25军正式成立红4方面军。四方面军总指挥为徐向前,政委为陈昌浩,政治部主任为刘士奇。
扩展资料红军,全称中国工农红军。是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领导的人民军队,成立于1927年8月1日,发展到最多时达到约30万人。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错误的战略指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的第五次“围剿”,被迫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
在长征中,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于1935年9月、10月和1936年10月先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和甘肃南部地区会师。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根据中共中央同国民党政府达成的协议,主力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在江西、福建、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河南、安徽8省13个地区坚持斗争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参考资料:
尚钺(1902~1982)
中国历史学家。原名宗武,字健庵。化名谢仲五、丁祥生、聂树先。河南罗山县人。1902年3月23日生。1917年入开封河南省立第二中学读书。积极投身1919年五四运动。1921年入北京大学预科,后入本科英国文学系肄业,并随鲁迅学习文学创作,积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接受李大钊的思想影响和具体指导,于1927年南下投身革命。同年 9月在开封加入中国***,被派赴豫南发动武装暴动。1929~1936年,先后在吉林、上海、宁夏等地从事革命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后,尚钺开始研究历史。1942年到云南大学任讲师、副教授,1945年,根据中国***的安排加入中国民主同盟,继续从事民主统战工作。1946年由上海入山东解放区,次年,任山东大学教授。1948年任华北大学二部史地系主任、教授。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尚钺历任中国历史教研室主任等职,并兼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北京市政协常委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人民大学停办。1972年,以原人民大学中国历史教研室为基础成立清史研究小组,尚钺任副组长,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校后,成立历史系,尚钺任主任,直至1982年1月6日在北京逝世。
尚钺的主要史学著作有《中国历史纲要》、《中国通史讲义》、《中国资本主义关系发生及演变的初步研究》、《中国原始社会问题的探索》及《尚钺史学论文选集》等。他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历史,在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上是魏晋封建论。他深入系统地研究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生、演变、停滞的历史;提出中国历史发展有其自身的线索,不应以鸦片战争为界限人为地将其割断。由于独特的史学见解,他曾长期受到批判,但仍坚持自己的观点,主张治史要有光明磊落、实事求是的史德。尚钺的文学著作主要有短篇小说集《病》、《斧背》,长篇小说《预谋》等。鲁迅评论他的短篇小说创作态度严肃,取材广泛,“意在讥刺而且暴露、搏击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大起义
本文2023-10-02 04:08:0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53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