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名将沐英家族怎么样?沐英家族的墓在何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2浏览:2收藏

明朝名将沐英家族怎么样?沐英家族的墓在何处?,第1张

沐英家族

沐英,是明朝著名开国将领,后为大明镇守云南边境十几年。沐英虽为朱元璋养子,但是他的家族也有着了不起的过去。

沐英画像

相传,沐英的祖先是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又叫子贡,后来其后人为了躲避仇家,又改姓为木,到了沐英的时候改姓为沐。端木氏的得姓始祖即是子贡,也就是说从子贡以后才有了端木的姓氏才正式流传下来。

沐英去世之后,他的长子沐春继承爵位,代父镇守大明的西南边疆。后来沐氏子孙世代镇守西南边陲,直到明朝灭亡,前后共有两百六十余年,共计12代,14任。在大明王朝统治的时期,整个沐氏家族可谓是显赫至极。不但在明朝藩王之中拥有着最大的封地,在明朝官场之中也拥有着一席之地。

明朝历代皇帝对于沐氏家族子弟都非常的关照,对于嫡长子让其继承爵位,那些没有能继承爵位的次子,皇帝一般都会将他们放至军中历练。而这些家族子弟虽然没有祖先沐英的智慧,但是他们都继承了沐英的勤勉好学的品质,也遵循了沐英的谨慎做人的家训,在军中的表现都没有让历代皇帝失望。

明代的沐英家族,代祖先世代镇守大明的西南边境。在统治云南期间,沐氏家族子弟对于云南的民生建设非常的关注,他们继承祖先的遗志,勤勤勉勉的治理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沐氏家族对于云南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正是因为他们对云南的大规模建设,现在的云南才有那些丰富的旅游资源。云南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沐氏家族的贡献。

沐英家族墓

沐英死后,被葬在观音山,所以观音山又名将军山,他的后代承袭爵位,死后也都葬于将军山,所以沐英家族墓就是在现在的南京将军山。1949由于沐英墓被盗,最后国家考古队对于沐英的墓及其四个后代的墓葬进行发掘之后,就没有继续挖掘下去了。

沐氏家族墓发掘现场

但是在2005年的时候,一家房地产公司买下了将军山附近的土地,准备建造一个小型的别墅群。在建造的过程中,建筑工人挖到了一个古墓的墓室,后来经过考古专家的鉴定,发现此为沐英后人的墓葬。

但是这一发现并没有阻止开发商对将军山的建设,这就对很多的墓葬造成了极大地损失,很多珍贵的历史文物流失民间。在2006年的时候,沐英后代的三座古墓接连被盗,震惊当时地中央 。随后, 出面叫停将军山的工程,开始对于沐英家族墓进行保护。然后国家开始组织考古队对于沐英家族墓中已经遭到破坏的部分进行发掘,没有破坏的古墓实施保护。

考古队通过对于那些遭到破坏的墓穴进行科学的发掘,出土了很多精美的文物,而且通过工作人员的描述,沐英后代的墓葬规格非常之高,墓室内也非常的奢侈豪华。

在对沐英后代墓的考古发掘期间,也遗留下了一些有趣的谜团。

比如手机在走到墓是室口时,会突然没有了信号。据当时采访的记者描述,他们在里墓室门口还有几米是的时候就发现自己的手机信号会慢慢的变弱,等到走到墓室口的时候,手机就彻底的没了信号,虽然此时的他们还在露天之下。

端木氏复姓或是典型的汉族姓氏,端木复姓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100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447位,在复姓中排序为第37位。据史籍《元和姓纂》上记载,端木姓是孔子弟子端木赐的后代。端木赐,字子贡,在孔子众多弟子中,他有口才而能料事,又善于生财,所以家累千金。在春秋政坛上,端木赐也是一位重要人物,历任鲁、卫诸国宰相,曾经游说吴国,出师敌齐以存鲁。端木赐是当时的卫国人,根据史书考证,他便是端木氏家族的始祖,其后世子孙“以王父字为氏”而姓端木。至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古代的卫国在今河南淇县一带,全国端木氏家族便发祥于这里。端木氏的后裔繁衍很广,不过,其后曾省文为端氏,或避仇改称为木氏,所以,削弱了这个家族的阵容,因而名人很少见。例如子贡的第九代孙端木肇为避秦始皇焚书坑儒之祸,曾去端姓木,隐居于鲁国。西汉初木肇之子木庚又复姓端木,迁归原籍。南宋末年,宋帝都南迁,端木氏也从原居地迁往姑苏(后为苏州),现端木姓多分布在江苏及长江三角地区。至民国末年,逢日侵华战争,又有一支为避祸逃亡至上海,开创上海端木氏一族。同时又有几支出国发展,至今大多已颇有建树,成为一方富豪商贾。端木姓望族出鲁郡(今山东曲阜、泗县一带)。《百家姓生笺注》作“鲁国郡”。

今云南省的昆明市、通海县,江苏省的南京市凓水区、宜兴市、句容市、金坛市、常州市、无锡市、苏州市、六合区、徐州市,上海市,北京市,天津市,浙江省的杭州市、丽水市、青田市,河北省的沧州市、衡水市、青县、邯郸市邯山区、秦皇岛市,河南省的濮阳市南乐县、鹤壁市浚县、郑州市新密市、新郑市、偃师县、登封市、洛阳市伊川县、焦作市、南乐县、安阳市、商丘市,广东省的深圳市、清远市,安徽省的马鞍山市、六安市,山东省的济南市历城区、济宁市、菏泽市郓城县、聊城市东昌府区、茌平县、滨州市无棣县,吉林省的长春市,浙江省的杭州市、建德市,陕西省的西安市,黑龙江省的鹤岗市、河港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美国,日本等地,均有端木氏族人分布。

早年

端木露西(1912-1998),又名端木新民,笔名端木露西、露西、路茜等。

生于苏州一大户人家,曾就读于苏州振华女中、惠灵女中。其父亲做过天津电报局局长 。后她随家去天津,进入天津中西女中、南开大学预科,未及毕业,又随父母转到上海,考入光华大学。

读书时的端木露西就表现出了自强不息和独立自主的性格,她在一篇文章里记述了在南开的学习生活,“我们每一个人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书本占有去了,没有什么人可以清闲下来。每一次的小考都不放松我们。我们每一个人都靠自己”。

结婚

在光华大学,端木露西遇到了储安平,他们相识并相恋。《储安平与“党天下”》一书中描述端木露西对储安平的感情:“她是低他两班的同学,对优美的文字与情调抱着一种只有那个年龄和那种时代的女孩子才会有的倾心之爱。”1934年,端木露西与储安平结婚。

储安平和端木露西两人自由恋爱而结成连理,当年的储安平经济并不富裕,作为“富家女”的端木露西选择与储安平结婚也是她对自由独立新思想的一种“实践”。

储安平认为,端木对爱情有着一种较高的要求,要求恋爱稳定或结婚后仍要保持初恋时的新鲜,要求对她时刻关注,这是不合常理的。在他看来,现实的恋爱应该是:双方都接受爱情会逐渐趋于平淡的事实,以一种平常的心态来接受恋爱或婚姻必将归于平凡之境。储安平对端木的失落感的建议是:“我们一方面在结婚前不要对于结婚后的生活作过度的梦想,一方面在结了婚以后,明白婚姻生活本来就不过如此,不再另有其它梦想,则必能安于此种良久的常态生活,而不致有幻灭之苦。”尽管两人对婚恋的理解颇有分歧,但端木最后还是接受了储安平。

储安平大学毕业后在《中央日报》任编辑,1935年4月24日《中央日报》副刊的《妇女周报》创办,端木露西(笔名路茜)任主编。

留学

这期间,端木露西生活在南京。《妇女周报》共出94期,1936年底,端木露西因追随储安平到英国留学,遂辞去了主编一职。1937年2月3日《妇女周刊》改为《妇女与家庭》,由张允和任主编。

在英国留学期间,端木露西学的是教育学,而储安平比端木早一年到英国。端木曾对儿子望华说:“你父亲当初的英文还不如我,我比他好。但到了英国,我发现他的英文一下子好起来,连英国议会的激烈辩论都听得懂。”端木露西写过一篇散文《两地雾》中提到了她和储安平在雾都伦敦生活的片段:一天傍晚,端木从学校回到家里,“房东太太为我开门时很抱歉地说我不该在这样黑天黑地的大雾回来。×(指储安平)躺在沙发上沉思。满屋荡漾着烟雾,不知是房间腾在云雾里,还是云朵隐藏在人世?我孩气似的感到非常有趣”。可以看出,当时两人的感情还是不错的。

归国

1938年,储安平和端木露西因抗战,学业未完即归国,回到重庆。二人一起又在《中央日报》工作。

《中央日报》是国民党机关报,于1928年在上海创办,1929年迁至南京,1938年在重庆复刊。从1932年5月到1940年10月,中央日报社长由程沧波担任。

1940年端木露西和程沧波之间发生了一段感情风波,据报人陆铿回忆“程主《中央日报》8年,直至1940年秋桃色事件下台。自古才子爱佳人,原来,储安平在程领导下任《中央日报》编辑部主任,其妻女作家端木露西,不仅人长得漂亮,文章写得好,程为之动心,乃趁储安平赴英学习机会,穷追而得手。储得知此事,在其乡前辈吴敬恒(稚晖)先生面前告了程沧波一状。吴言于蒋介石,蒋把程喊去骂了一通。中央日报社长势难继续当下去,乃呈请辞职。于右任先生爱才,且认为‘风流无罪’,随把程沧波叫到监察院任秘书长”。关于这件事,储安平的同乡徐铸成也曾写道“(储安平)主编南京《中央日报》副刊。当他孜孜埋头编报时,那位社长程先生却天天陪着这位‘校花’去跳舞”。这段感情风波使端木露西和储安平之间的夫妻关系出现了裂痕。

1940年7月6日端木露西在重庆《大公报》发表《蔚蓝中一点暗淡》 ,在这篇文章里,她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对“五四模式”的妇女解放运动进行了大胆的反思和批评,认为五四运动所产生的这种影响并没有给妇女运动带来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妇女在社会上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独立,这篇文章发表之后,当时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引发了一场关于妇女是否回家的激烈讨论。

1940年11月,储安平被聘为国立蓝田师范学院教授,端木露西和储安平一起来到湖南安化县,她在蓝田师范学院附中教书。在那里,二人开办了一家出版社,名叫袖珍书店。

1943年5月,储安平主编《袖珍综合文库》丛书出版,收录了端木露西的《海外小笺》。该书出版时他们还没有脱离夫妻关系。

1944年9月《露西散文集》于湖南蓝田编就,1945年由商务印书馆在重庆出版,共收集散文十三篇。《露西散文集》写有“自序”,序中端木露西称自己从不妄想踏进文艺之门,而是因为一位很好的朋友常常让她写一点什么,“我今天毅然将这个集子整理出来也是为了纪念我与这个人十年的情谊,一段的梦境。”这个人很容易让读者联想到储安平。她坦然承认:“一个人有时需要‘物质’来解决一些苦难的问题,其重要和急迫远超过于一个谨慎和声誉。自然,这种措置无疑的是一种不幸。”用“物质”来解决苦难的问题而带来的不幸究竟是指什么,如今我们已经很难理解了。

端木露西与储安平于1944年离异,主要可能是由于个性差异太大,离异后,端木负担望英、望德;望瑞、望华归储安平。

晚年

1945年,端木露西在重庆扶轮中学任教;第二年,回到上海,到上海市敬业中学继续任教,此后她长期在上海从事中学教育工作。

后来,她与上海水产学院教地理课的孙西岩先生结婚,住在陕西南路陕南村公寓里。

端木露西也是一位深受学生敬爱的优秀教师。一位端木露西的学生曾这样回忆她:端木气质好,谈吐又有修养。她兼高二两个班的英语课,教课中语音纯正,朗读课文神采飞扬。作为班主任,她很关心学生,还善于与人交流。她为人正直,痛恨时弊,富于正义感和同情心,所以很快就赢得同学们的好感。学生们去看望端木露西,她常在附近饭店预订座位款待他们。

1964年端木露西因病提前退休。由于端木露西一直是直言不讳的性格,上世纪60年代后期她也曾遭受过打击。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学生再去看望她时,端木露西已失去往日的容光与风采,体弱多病,十分憔悴。晚年,端木露西对自己的老伴一直悉心照顾、体贴入微,丈夫去世后,她仍在陕南村的寓所里一个人生活,直到1998年辞世。

赣[赣,读音作gòng(ㄍㄨㄥˋ),亦可读作gàn(ㄍㄢ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卫国人端木赐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在孔子门下求学而道艺精通的七十二人贤者中,有个叫端木赐的,字子贡(子赣)。端木赐原是卫国人,善于经商,是孔子弟子中最富裕的。端木赐善于辩论,做事很能干,曾当过鲁国的宰相,但他“富贵而能谦恭守礼”,故他的家族很昌盛。

端木氏源远流长,祖述圣学,书香门第,历代英才辈出。端木赐的后裔目前繁衍已至八十八代。自先贤端木子贡之后端木家族有系统的族谱,繁衍、迁徙昭然有序。

在著名汉朝学者刘向的《刘向说苑》中,将端木赐之字称为子赣,并指出,“子贡”乃“子赣之误”。端木赐为鲁国宰相时,鲁公赐端木氏字“子赣”,因“赣”字的古读音为gòng(ㄍㄨㄥˋ),因而后人凡作“子贡”者,亦音讹所改。该说在汉朝典籍《石经》中也有修正:“贡应作赣。”

“赣”字读音为gàn(ㄍㄢˋ),是因古吴越人的地方读音而至,为汉语八大方言中赣方言的特点,今人因之。

端木赐的诸多后裔历经两千五百余年,绵延数十代,至今后裔宗脉遍布海内外。端木氏分衍有贡氏、端氏、木氏、沐氏、赣氏及部分林氏。赣氏是以先祖端木赐的字(子赣)为姓氏者,称赣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齐国隐士赣娄子,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宋朝学者邵思在《姓解》第三卷中记载:“赣娄,《汉书·艺文志》:齐有隐士赣娄子,著书五篇。”史籍《通志·氏族略》中也记载:周有赣娄子。

赣娄子的后裔有以先祖之名“赣娄”为复姓,称赣娄氏,后有人省文简化为娄氏、赣氏,读音作gòng(ㄍㄨㄥˋ)。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古寒国的后裔干(邗)国人后代居住地,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远古时期的黄帝联盟中有个寒部落,其酋寒哀曾为黄帝驾御马车,为寒氏族始祖。

在古代,“寒”字“干”字义通,“寒哀”又称“干类”。黄、寒两族通婚,寒氏嫁女于黄帝之子青阳,生子少皋。夏朝时期,寒浞被伯明氏所逐,投靠东夷族的后羿为相。但寒浞“行媚于内,取贿于外,愚弄其民”,乘后羿毫无防备,用大木棒杀了后羿,夺了权,强娶了后羿的妻子,还生了两个儿子,并封自己的长子寒浇于过邑(今山东掖县),封次子寒豷于戈邑(今江苏连云港)。

后来夏朝中兴,少康灭浇于过,少康之子后杼又灭豷于戈。从此寒人分为干、戈两族。干即盾,可见寒部落勇武及精于制造干戈的技术。今山东省的潍县,远古时期就叫“寒亭”,即当年古寒国所在。

寒国被夏王朝灭亡后,族人南迁,故而史籍《郡望百家姓》上记载:“干姓望出颖川郡”。史籍《姓氏考略》上也记载:“干氏望出荥阳、颖川。”

到了商朝时期,寒(干)人因其人善制盾、用盾,又擅长于干栏建筑,故以“干”为国,是商王朝的属国,并以“干”为姓氏,称干氏,世代相传至今。至商朝末期,寒(干)人迁至徐州、江西一带,徐州至今还有称作“寒山”之地,其以东有赣榆县,紧靠江西赣江。

周王朝中叶以后,古干国由徐州南迁到临淮,史书记载:“干,国,在临淮,出宝剑。盖为莫邪,洞鄂之形也。”寒(干)人立国于临淮,居有定所,故其后人加“邑”偏旁作“邗”字。临淮即邗,就是今江苏省泗洪市地区。

春秋时期,诸侯国争战不已,干(邗)国再度南迁到今江苏省扬州市一带,后为吴国所灭。历史上的吴、干之战相当残酷,据史书记载:“昔者吴、干战,未龀者不得入军门。国子摘其齿,遂入,为干国多……”就是说为了参加抗吴的战争,许多干(邗)国年幼者提前凿齿以表成年,好去参加战斗。

干(邗)国被灭亡后,干(邗)人中的一支留于原临淮、邗等地,后被并入到宋国,族人皆为干氏。到后来的宋国大夫干犨、汉朝时期蜀尉干献和京兆尹干已衍、三国时期孙吴国军师干吉、晋朝时期大将军干瓒和新蔡人散骑常侍干宝等等,均为此支干(邗)氏族人的后代。

干(邗)人中的另一支则继续南迁至姑苏寒山一带,后被融入吴国,史称干吴人。干(邗)国虽为吴国所灭,但仍有干(邗)人留居,“吴有干隧之地,故多干姓”。当年的“干隧”,可能是通向干(邗)国都城的一条隧道,或曰邗沟即运河,“吴城邗,沟通江淮”。后来著名的铸剑大师干将,即为此支干(邗)人的后裔,他铸剑工艺精湛,犀利异常。到了春秋末期,越国句践灭了吴国,干吴人转为干越人。南迁到江西余干地区的干人与越人、越章人、扬越人等融合,也都成为了干越人,最后全部融入汉族。明朝时期江西新干(淦)县干氏大族中,如高淳教渝干凤、孝子干显思、清朝康熙年间贡生星子县人干特等等,皆为此支干(邗)氏族人的后代。

还有一支干(邗)国人未与吴越国人结合,而是独自在赣水流域生息繁衍,他们体格高大、魁梧,史称“赣巨人”,世居枭阳(今江西鄱阳),世人皆称之为“赣人”。这些赣人的后裔中,许多人以“赣”为姓氏,称赣氏,读音作gàn(ㄍㄢˋ)。在史籍《万姓统谱》中记载的“汉代有赣遂”,既为此支干(邗)氏族人的后代。

得姓始祖:端木赐(子赣、子贡)。

赣氏源出春秋时期的端木氏,孔子有一个得意门生,名端木赐,即子赣(子贡),他能言善辩,是当时有名的说客,而且他还在鲁、卫、齐等国做过宰相。后因颇受孔子赏识,他也因此名声大噪,其后人一部分以父名为姓,相传姓端木氏;一部分以父字为姓,相传姓赣氏。故赣氏的得姓始祖就是端木赐。

二郡望:

鲁 郡:亦称鲁国、鲁国郡。西汉朝初将秦朝原有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三国时期的曹魏及晋朝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又改为任城郡。另外,隋朝时期有个鲁州鲁郡,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其间虽然都辖有曲阜,如隋朝时期曾改鲁县为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兖州。

广平郡:广平郡始建于西汉景帝中元初年(公元前149年),是由邯郸郡分置,治所在广平(今河北鸡泽)。辖境相当今河北省任县、南和、鸡泽、曲周、永年及平乡西北、肥乡东北一部分地。后改为广平国。东汉时期废入巨鹿郡。三国时期曹魏复置广平郡,辖境扩大。隋朝开皇初年废黜。

颖川郡:战国时期秦国灭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赢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之所以名为颖川郡,是因为有一条河,名为颖水,其上游支系流经郡中大部分地区。郡治设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县、登封市、宝丰县以东,尉氏县、郾城县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市以北一带的广大地区。南北朝时期东魏武定年间治所移至颖阴(今河南许昌),北齐则改为长社县。隋朝初期曾废黜颖川郡。唐朝时期复改为长社,后又曾改许州为颖川郡。

浔阳郡:西晋永兴元年置浔阳郡,治所在浔阳(今江西九江)。唐朝时期改九江郡为江洲,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为河阳郡,至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复为江洲。

荥阳郡:秦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原阳市。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部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三年(公元242年)分河南郡置郡,改治所至河南省荥阳县,其时辖地今河南省黄河南部、荥阳县至朱仙镇一带,包括今开封市、郑州市在内的八县。北魏时期移治到今荥阳县。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改为成皋郡。隋、唐两朝均为郑州荥阳郡。

鄱阳县:鄱阳古称枭阳、番邑。公元前221年始建番县,属九江郡。西汉因治番水北,名番阳。东汉改为鄱阳。隋为饶州治。元为饶州路治。明清为饶州府治。1949年5月1日解放,先后隶属鄱阳、浮梁专区。1952年交入上饶专区。1957年改称为波阳,2003年12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恢复鄱阳县名。

三历史名人:

赣 遂:(生卒年待考),著名汉朝掌太守仪卫的耆老大儒,门下有学生弟子数百人。

端木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三。

1、源于芈姓(祝融氏),出自西周初期周文王姬昌之师鬻熊之后端木典,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历史文献《端木氏家谱》、《端木氏祖德性谱》的记载:黄帝次子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二子:长子重黎,次子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六子,少子季连。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之后其世系失记,至二十余世有鬻熊,仕于周,为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之师。鬻熊生二子,长子熊丽,次子端木。端木生典,典以父名为姓,名端木典,这是端木氏得姓之始祖,其后几世断纪无考。

2、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回族端木氏,出自汉族端木氏融入回回民族。

早期的回族端木氏族人,有著名的清朝书法家端木埰、书画家端木焯、端木治等。端木氏回族主要分布在安徽省和东南沿海地区。

3、源于改姓,出自台湾省林氏族人

在今台湾省,有一部分端木氏族人,其原本姓林氏。在中华民族最深重的耻辱时期日据时代(公元1895~1945年),日寇强迫当地人民的汉姓倭化,于是很多林氏族人皆改成了端木氏。端木意即双木之林氏。

二、迁徙分布,聚集地

端木氏复姓或是典型的汉族姓氏,端木复姓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四百四十七位,在复姓中排序为第三十七位。据史籍《元和姓纂》上记载,端木姓是孔子弟子端木赐的后代。端木赐,字子贡,在孔子众多弟子中,他有口才而能料事,又善于生财,所以家累千金。在春秋政坛上,端木赐也是一位重要人物,历任鲁、卫诸国宰相,曾经游说吴国,出师敌齐以存鲁。端木赐是当时的卫国人,根据史书考证,他便是端木氏家族的始祖,其后世子孙以王父字为氏而姓端木。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古代的卫国在今河南淇县一带,全国端木氏家族便发祥于这里。

三、郡望堂号

郡望

鲁郡:亦称鲁国、鲁国郡。西汉朝初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三国时期的曹魏及晋朝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又改为任城郡。另外,隋朝时期有个鲁州鲁郡,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其间虽然都辖有曲阜,如隋朝时期曾改鲁县为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兖州。唐朝时期鲁国郡在今山东省的滋县。

广平郡:汉景帝刘启中元元年(壬辰,公元前149年)分邯郸郡置郡,是由邯郸郡分置,治所在广平(今河北鸡泽),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任县、南和、鸡泽、曲周、永年及平乡西北、肥乡东北一部分地区,后改为广平国。东汉时期废其郡并入巨鹿郡。三国时期曹魏明帝曹睿太和元年(丁未,公元227年)复置广平郡,辖境有所扩大。广平郡在隋朝文帝杨坚开皇初年(壬寅,公元582年)被废黜。

颖川郡:战国时期秦国灭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赢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之所以名为颖川郡,是因为有一条河,名为颖水,其上游支系流经郡中大部分地区。郡治设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县、登封市、宝丰县以东,尉氏县、郾城县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市以北一带的广大地区。南北朝时期东魏武定年间治所移至颖阴(今河南许昌),北齐则改为长社县。隋朝初期曾废黜颖川郡。唐朝时期复改为长社,后又曾改许州为颖川郡。

浔阳郡:西晋永兴元年置浔阳郡,治所在浔阳(今江西九江)。唐朝时期改九江郡为江洲,唐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为河阳郡,至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又复为江洲。

荥阳郡:秦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原阳市。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部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分河南郡置郡,改治所至河南省荥阳县,其时辖地今河南省黄河南部、荥阳县至朱仙镇一带,包括今开封市、郑州市在内的八县。北魏时期移治到今荥阳县。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改为成皋郡。隋、唐两朝均为郑州荥阳郡。

堂号

鲁郡堂:以国立堂,亦称鲁国堂。

广平堂:以望立堂。

颖川堂:以望立堂。

浔阳堂:以望立堂。

荥阳堂:以望立堂。

明朝名将沐英家族怎么样?沐英家族的墓在何处?

沐英家族 沐英,是明朝著名开国将领,后为大明镇守云南边境十几年。沐英虽为朱元璋养子,但是他的家族也有着了不起的过去。 沐英画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