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失传,今后有办法续谱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2浏览:2收藏

家谱失传,今后有办法续谱吗?,第1张

家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仅对于家庭有着“明昭穆、辩世系”等功能,而且也是研究 历史 的重要史料来源。

中国家谱的 历史 源远流长。民国以前,家谱的修纂连绵不绝,至民国至今,家谱修纂也经历了几个重要时期。一是民国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国民党倡导,出现一个修谱的高潮,诸多国民党要员也都在这时候进行修谱。二是建国后的20世纪80—90年代,也迎来一个修谱的高潮。建国之后,族谱被视为封建的象征,遭到严重破坏,但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族谱有了新的认识,开始不断修纂家谱。进入新世纪之后,修谱更是频繁。

民国高官家族修谱时蒋介石的题词

但新世纪修谱,和以前的宗族修谱有很大不同,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很多。首先是资金的问题,不同于明清时期宗族,修谱的资金从族产扣除,现在修谱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资金问题。再者就是世系的编纂,新增了多少人口,具体世系如何,特别是像题主所说的,如果老谱遗失,新谱的修纂就会更加困难。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呢?

近世修谱时的倡议书(为了保护隐私,此处仅截取了部分)

第一,资金问题 。当今修谱资金的主要来源是 捐款和均摊 ,一般都将这两种个方式相结合。

捐献主要是由家族中资金比较充足或者 社会 地位比较高的人进行捐款,这也是当今修谱资金的重要来源。当然,为了鼓励族人进行捐款,常常在家谱中载明某某捐款多少,如若捐的比较多,还会在家谱中详细载明家庭的照片以及家庭人员的光荣事迹。

均摊则比较简单,就是每户都要缴纳一定的款项,不同的宗族采取不同的方式,有的按照家庭进行,有的按照人丁捐款,通常都采取第二种。其缴纳具体数额不同地区也不同,有的人均10元,也有的人均20元等等。当然,是否缴纳采取自愿原则,但是不缴纳也不会载入家谱,所以还是带有间接性的强制性措施。

第二,世系编排问题

采访是不可避免的。 修谱人员需要每家每户的去采访,确定家庭具体的人口。这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所以一般选择有一定名望的族人担任。而且如果可能,还需要跨越不同县市,甚至不同省份。

但这里就出现了题主所说的问题,如果家族有老谱,那一切都好说,只要按照以前的世系采访编排即可,但如果老谱遗失该怎么办呢

采访一定是必要的, 而且还要很仔细的进行采访,包括家庭男主人之上的若干代,都要尽可能的进行梳理清楚。而且, 这里也可以对族中年龄较大的老人进行采访 ,依据他们的口述史料进行汇总。

查找文献资料也是十分必要的 。这里的文献包括多种,方志、文集、旧报纸等等。但需要格外注意的是两种文献资料。 一是墨谱 ,所谓墨谱,是和传统意义上的家谱不同的,传统家谱都是出版的或者已经刊刻出来的,但是墨谱是未经刊载的,一般墨谱很难保存下来,但也有部分宗族会保留。 二是碑刻 ,明清时期碑刻都会比较完整的记载家族世系,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份史料。

另外,还可以通过其他的一些方法进行考证。 比如联宗谱 。一般而言,每个家族都会有迁徙来源,通过去迁徙地进行考察,也有一定的几率找到之前的家谱,在这个基础上进行采访汇总,能够形成新的家谱。

当然,如果实在找不到相关记载,在新修家谱时,先将现存可以考证的世系资料编纂出来,不清楚的部分可以待后续进行考证。

当然,新修家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常都会组成一个修谱委员会,进行统筹分配,如总修人、会计、采访人员等等。

比较复杂。要看失续的年代是否久远。可以从现代往上推,看是否联系上老谱,(老谱上记载的详细更好)。你属于哪支,住哪个村,每一辈弟兄几人,(这些信息老谱上都有记载),多和年龄大的,辈份长的交流。现在人口流动性很大,迁徙频繁,续谱更难。小传中可写清楚原住何村,现居何地(地址要写清楚)。现在,年轻人多不太重视修谱,但仍要二三十年修一次,这就需要家族中要有热心公益之人,有志者事竟成。我大伯退休教师,一个人跑了四年,几十个村庄,完善了谱系,又写了小传,及文献,修了支谱,为本支五千人及安徽蚌埠常氏家族作出了贡献。本人于2017年9月份,下定决心,通过各种方式,找到了1871年(1992年老谱记载。)迁至南京鼓楼区,最近两、三代人与老家失去联系几十年的南京一支人,参于2017年修谱,圆了他们与老家宗亲们的团聚梦!

中国人非常重视修家谱,讲究慎终追远,传承有序。家谱失传的现象也很普遍,远因是战争和灾害,近因是破四旧和人口流动加速。

我家的家谱也在文革中烧掉了,我父亲在2000年退休以后,用了七、八年的时间重新整理出来,他的办法主要有这么几个:

1回忆。我的祖父是1978年去世的,大概在1976年前后,我父亲就请他老人家回忆族谱。我们这一支落户到本地后,传到我祖父是第七代,从我祖父之前,一直是长房,族谱和牌位(神柱)一直放在我家,虽然被当做四旧破掉了,但是祖父记忆力极好,他口述的内容被我父亲记录下来,基本上已经很完备(缺部分生卒年月和女配偶姓氏)。我父亲又多次回村里咨询老人,又充实修正了一些内容。这是恢复家谱最重要的办法。

2走访。全县有近千个自然村,有吕姓的村子大概有200多个,父亲骑车着电动车,用七八年的时间逐个走访(有些村子去了四五次),一方面梳理清楚了本县吕姓的来龙去脉,播迁流转次序,另一方面也充实订正了我们的家谱(因为在一些较近的支脉里,颇能获得臂助)。我父亲根据几年来的调研资料,写下了几万字的“市吕姓源流考”,为后来者深入研究提供了方便。这是第二个重要手段。

3查阅地方史志。这个方法可以在大的节点上提供一些帮助,对细节帮助不大。

4可以在网上查找本姓的宗亲会,也能有所收获。

最难的就是李姓,没有一个统一的字辈。我自己今年47岁,李姓,根据老谱记载。2015开始,到2017年。终于把本村本族所有的人员统一进行了续撰。老谱是清四旧时放在窗台底下用泥土泥在墙里才幸免于难。后来我的一个大爷爷保管着。大爷爷在2001年去世了,六十多年了基本木续过谱。我是一个乡村医生,利用农村人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档案管理。我通过电脑把族谱续撰了!自己感到好欣慰。真的好累续撰族谱。我没有让族里人花一分钱。!!!顺便说一下,我族是明景泰三年从江苏东海迁徙到山东莒邑!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很是适合,因为我们唐氏家族也正在准备重修族谱,和题主所描述的一样,我们家族的族谱也已经失传。

首先说,为什么要修谱续谱?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万里江河必有其源。普天下炎黄子孙一脉相承,说世系,道宗族,辩亲疏,以延宗亲之道。国有史,县有志,族有谱,同为一理。

此为修谱续谱之初衷。

过去,每个家族,都会有族谱,历经续修,完整规范,世代相传,长期保存。

但是,经过那个时期破四旧,族谱遭毁失,宗祠遭破坏,祖宗牌位也都损坏,导致后来家族字辈都变得混乱。

到了现在这个太平时代,大家都认识到修谱续谱的重要性,很多家族开始重新修订族谱。

可是,族谱已经损毁失传,又该从何入手呢?

我说一下我们的做法,题主可以作为参考。

一、采访族中老人,走家串户采集总支世系信息。 二、搜集物证,比如找到老祠堂地址,看是否有石碑。我们就是在老祠堂遗址找到了百年前的纪念石碑,上面的字迹依然可辩。我们将石碑上字拓下来整理出来。

三、家族族谱虽然损毁,但家族各分支有些家里一定还有保留的神主牌位。我们也就是在家族走访中收集到了一些神主牌。

通过这些方式,我们整理出辈分字派,可以和其他地方同姓家族字派进行对比,看能否找到字派一致或者接近的,以找到本支的来源。

经过这些考察走访,我们考证整理出了最初入川的字辈,又重新续订了新的字辈。

族谱的续修,还在进行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总的说来,需要全族人共同努力,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为了追本溯源,弘扬祖宗遗德,继承祖宗传统,我们都应该做好这件事。

我是阆中飞帅,期待你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探讨。

寻祖藉,求帮助: 湖北吴氏一支和祖藉失去联系,祖藉江西南昌新建县,1890年以前每代人回新建祭祖,此后120多年无人回去,祖谱及祠堂在新建原藉,其中族谱字辈是: 君启继文州,振汉忠国道,诗书礼可传有网友知道上述族谱及地址者,请回复,谢谢!祝您全家幸福!

每届修谱都会印刷出很多套,除非是全部消失了。只要有一套存在,就可以续谱。

无论以前家谱在否,现在主要的是每个家族之间详细记录,有序流传,一旦有追溯的线索,严格考证,同姓之间相互参阅,建立起完整的血缘传承档案。百年之后,尸骨与功业荡然无存,唯一能留下的只有名姓,假如连名字都不能加以记录,我们的一生也就是烟消云散,灰飞烟灭了。

一般都是可以的

只是难度较大

有些可能会难续

但谱有这方面的处理技巧

做总比只遗憾要好百倍,实在没有老谱,就找老人回忆家族世系,并尽量捋清,能到哪代就到哪代,即使有部分错误也没关系,只要别把行辈搞错就是功绩。你现在开始修成家谱,你就是家族的功臣。

1加强宣传。通过电台、电视台、报纸、杂志,播送或刊登征集广告和文件,向基层单位下发征集通知、张贴布告、印发宣传品、举办展览会以及利用各种会议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宣传征集工作的目的、范围和意义;宣传历史档案对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效益和在编史修志、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宣传捐献历史档案就是保护祖国的历史文化财富。 2重视调查研究。收集历史档案,应重视调查研究。要通过深人细致的工作,调查了解在本地区范围内,曾经有过什么样的机关、组织或著名人物,这些机关的职能和任务、成立和撤销的时间、文书处理和档案保管状况、出版过何种刊物,历史上知名人物的后裔是否还保存有文件材料、手迹、家谱、族谱等等。在摸清哪些方面和哪些人可能保存有档案材料的基础上,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开展收集工作 3注意方式方法。开展历史档案的收集工作,涉及的面很广,政策性强,必须注意方式方法。若向个人征集,要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动员工作。只有本人自愿,才能把保存的历史文件捐献出来。假如某些人一时不愿交出可以考虑把急需的档案先借来复制,或者先登记线素,多做工作待以后继续收集,切不可采取生硬方法,以致造成不良后果。对废品收购部门、古旧书店、文物商店、造纸厂等单位,要多做宣传,并签订合同,搞好协作,让他们收集到历史档案资料时,及时交给档案馆。同时,应切实维护好上述单位的利益 收集历史档案,应采用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实行国家接收、个人捐献或档案馆购买等多种方法。

请问庙里供奉的是佛教的菩萨吗?如果是,就没有问题,佛菩萨大慈大悲,祭祀家谱是孝道文化的传承,与佛法的教导是相吻合的,包括同时供奉祖先的排位也是可以的。但是为了表示对于佛菩萨和护法神的尊重,供奉家谱或者祖先排位之前,最好能请附近寺院里的僧人来做一场法会,表示虔诚,同时也超度历代列祖列宗。如果有条件最好能在庙里放一个播经机,24小时播经,供养祖先听经闻法修行

如果以后真的供奉了家谱或是祖先的牌位,供品是有要求的:

不能用动物制品,包括动物肉,皮毛之类的供奉,包括加了荤油的食物

供奉的素菜里不能加大葱,小葱,元葱,大蒜,韭菜,蒜薹这些菜,这些在佛法里称为 荤,是不净的

有的。关羽育有一女二子。

大儿子关平,与关羽一同被斩于临沮。

二儿子关兴,关羽之子,字安国。年少成名,深得诸葛亮器重,二十岁即担任侍中、中监军,数年后死去。

小女儿关氏,关羽之女,传说名为关银屏,又称关三**,孙权曾为子求婚,遭关羽所拒,并辱骂来使。后嫁李恢之子李遗。

关羽的两个孙子:

关统,关兴之子,妻为公主,官至虎贲中郎将,卒,无子。

关彝,关兴的庶子,关统死后承袭其位。

关羽(160-220年),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名将,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

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又称美髯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三国演义》尊其为蜀国“五虎上将”之首,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之“义绝”。

建设公共图书馆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在依靠政府财政投入的基础上,还需要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从古越藏书楼到绍兴图书馆的一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绍兴图书馆受到了社会各界以及广大群众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这种捐资赠书、支援图书馆建设的良好风尚,百年来连绵不绝,延续至今,大有发扬光大之势,现将社会各界向绍兴图书馆捐赠的主要情况略述如下:  1900年,绍兴乡绅徐树兰独力捐资银三万二千九百六十两,赠书七万余千卷,创办我国第一所公共图书馆——古越藏书楼;  古越藏书楼创办之初,当时不少士人将闲置书籍存放到藏书楼来,供公众利用;  抗战胜利后,时任馆长傅召沛为充实设备和藏书,亲赴上海向旅沪同乡募捐,“承前任绍兴县长郑重为赞助,又广为募捐,并慨先垫资二百万元”,“承董和甫、沈顺昌等捐助国币五十万元”。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近年来,绍兴图书馆的建设更加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人民群众的关心和支持,他们以不同方式向绍兴图书馆捐资赠书,主要情况如下:  1向图书馆捐献资金1993年11月,浙江精功集团(原绍兴县经编机械厂)董事长金良顺捐资1万元,资助图书馆成立档案室;  1994年1月,浙江图书馆赠送绍兴图书馆缩微阅读机1台;  1994年5月,绍兴纺织机械集团公司董事长谢如炎以单位名义捐资3万元;  1994年,绍兴县齐贤镇人民政府捐赠1万元,协助开办少儿图书馆;  1995年年底,退休教师吕林娟捐资200元,老人对图书馆的爱心,牵动了图书馆每一个职工的心,当月图书馆全体人员捐资3250元,用于新年度报刊征订;  1996年2月,美籍华人姚诗斌、姚诗凯、姚诗训兄弟承父遗命与其母吴毓文女士捐资15万美元,协建姚氏少儿图书馆;8月,姚诗凯又赠计算机1台;  1997年1月,绍兴县二建公司(江南建工集团)董事长陈永根以单位名义捐资10万元,协建电子阅览室;  1997年7月,塔山中心小学小读者周倍龙将平时积累的100元零花钱捐给图书馆,使图书馆职工深受感动;  2000年4月,台胞陈佩曾女士捐资5000美元;陈惟于先生捐款1000元;当月,社会各界捐助37万元;  2000年8月,香港同胞车越乔先生捐资50万元,图书馆遂以其先父之名命名古籍阅览室为“恂如斋”;  2000年4月,绍兴图书馆全体职工为新馆设施建设捐款9500元;  2002年,香港同胞章传信先生捐资人民币18万元制作古越藏书楼创办人徐树兰雕像;  2004年12月,浙江中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向图书馆捐资50万元。  2赞助图书馆开展读者活动  1993年4月,图书馆“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画册巡回展”受到绍兴县各镇政府千元至万元的赞助;  1996年8月,由图书馆发起、市委宣传部等部门联合举办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知识竞赛”得到香港金利来绍兴专卖店经理刘海林助资6万元;  1998年,绍兴企业家虞得水资助图书馆2万元编写馆史。  3向图书馆捐赠图书资料  (1)捐赠藏书。1949年,绍兴县前观巷鲍家将家庭图书馆藏书如数捐给人民政府,后转入图书馆;60年代初,陶冶公将家藏近6000册捐给图书馆;1985年,袁子环先生将398册古籍捐赠图书馆;1992年,收到各地各单位个人赠书10万余册;1994年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汉荣书局董事长石景宜先生捐赠港台版图书6645册;  1996年绍兴茶叶专家吕增耕捐藏书300余册;1998年,原中国地质大学高级工程师吴焕仁寄赠藏书220册;2000年,收到社会各界赠书7000余册;2000年4月,北京丁元先生赠家藏6000余册;2000年,新馆开放之际,接受浙江省新闻出版局赠书4200册;同年,接受丁名楠先生捐赠大批历史文献;2001年,旅港同胞车越乔先生捐赠400多部书画书籍;  2002年,朱夏良先生捐赠周恩来专题400多种;2004年,夏丏尊长孙夏宏宁先生向图书馆捐赠珍贵图书共46册;2007年9月,年过八旬的俞斯晟女士将两部厚重沧桑的《绍兴潭底俞氏家谱》和《俞氏宗谱》赠送图书馆。  (2)赠送个人专著。1985年6月,美籍华人沈家桢先生捐其先父日记手稿62册;1989年9月,绍籍作家柯灵先生赠个人专著18种;  1989年10月,绍籍部队作家徐志耕先生赠个人创作7部;1992年9月,时任绍兴市委副书记成志伟先生馈赠专著20种;  1996年10月,辽宁省绍籍研究员马蹄疾先生遗孀薛贵览女士寄赠马先生11种鲁迅专著。科技界众多的绍籍两院院士、专家、学者也积极向图书馆捐赠科研著作。1989年11月,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冯长根先生将专著两部寄赠图书馆;在馆藏地方文献中,有53位绍籍院士的著作;向图书馆赠书的还有绍兴当地的学术机构、科研单位和著作家。1997年,绍兴市志办公室赠图书馆《绍兴市志》15部。自1993年图书馆建立地方文献呈交本至2000年底,收到各方面赠书近千种。2002年,陈鹤琴先生子女捐赠《陈鹤琴全集》;浙江大学终身教授陈桥驿先生捐赠《水经注》研究专著多种;  2005年,赵之谦先生侄孙赵而昌先生捐赠一批文史专著;2006年,高型先生遗孀捐赠高先生生前剧本和日记手稿;2007年,齐白石先生之孙齐子如先生捐赠《齐子如画集》;2007年底,任桂全先生捐赠方志十多种。此外,还有国内外研究绍兴人文风情的学者赠书。1986年,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叶长海先生将著作《王骥德〈曲律〉研究》寄赠图书馆;1989年1月13日,丹麦驻中国使馆人员寄赠图书馆中文版《丹麦概况》、《安徒生》及英文版《丹麦历史》等书。  2000年以后,向图书馆赠书的还有包括绍兴越文化研究会、浙江中成集团等在内的其他众多的民间团体和个人,在此一并表示我们深深的谢意。

权姓起源

——韩愈-《唐故相权公墓碑》

“商武丁裔孙封权后以为姓”

——《词源》648页“权”注

肃肃我祖玄鸟自天天乙革夏武丁相贤手文命子开国于权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五”《权载之文集》卷二十八《世德铭》

权氏记忆(据相关材料整合)

在徐州诸多姓氏中,彭城权氏以孝闻名。权姓是冷姓,未进百家姓前一百位,然而明朝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傅权谨的孝德、承载着孝义的权谨牌坊在徐州妇孺皆知。

权氏受姓久远,当在商殷武丁之际。史载,商高宗武丁有儿子被封在权国(今湖北省荆门县东南),后权国人及国君的后人就以国名为姓氏,称为权氏。权氏原是颛顼帝之后,子姓,是商武帝后裔。春秋时期,权国被楚国吞并,楚武王封斗缗为权县尹,治理权国,后来斗缗率领权国遗民谋反作乱告败,自己身死于此。斗缗的子孙以祖先的封地作为姓氏,故权氏后人奉武丁为权姓的得姓始祖。

彭城《权氏族谱》载,权族历经周、秦、两汉、三国、两晋,因年代久远,祖先失传。到东晋升平年间,在前秦苻坚朝官居右仆射、封安丘公的权翼,为彭城权姓有史可考的始祖,迄今一千六百多年。此权系居住天水略阳,权姓遂将天水郡作为郡望(天水郡为西汉初设置,相当于今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地区)。权姓堂号为贞孝堂。贞是对国之贞,孝是对亲之孝。唐时在安禄山幕中做事的权皋发觉安禄山谋反,怕祸及父母,就装病携亲离职而去。刚渡江,安禄山就起兵了。唐玄宗曾召他做监察御史,恰逢权母重病,客居洪州,权皋坚辞不受。后又有人多次想拜权皋为官,他都以侍母为由固辞。权皋生前一心事母,对国家贞,对父母孝,死后被谥为“孝贞”。

权德舆,天水略阳人。(759-818),字载之,古略阳第七沟(今秦安王尹乡包全村)人。权德舆家世源远,自十二祖前秦符坚的仆射安邱公权翼以来,世代为官。父权皋,曾为安禄山幕僚,“安史之乱”前,他果断逃离安禄山,义勇为时人称道。权德舆就出生在这样一个祖德清明、家风雅正的家庭里。他从小聪明好学,“三岁知变四声,四岁能为诗”,十五岁有文章百篇,小有名气。公元792年,经人推荐,被唐德宗征为太常博士,转右补阙,从此跨入政界。

权德舆为人刚正不阿,为政尽职秉公,他的政绩,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当时关东、淮南、浙西等地发生大水,二十个县的人民不能安居,生活困难,他果断建议德宗皇帝贩灾,提出“赋取于人,不若藏于人亡为固”的主张,为减轻灾区人民的负担做出了他的努力。是年七月,司农少卿裴延龄因巧幸恃宠,判度支(官名),管理财政,权德舆知道裴延龄有弄虚作假的贪污不廉行为,且“群情众口,喧于朝市”,不宜任此要职,就不顾个人安危,先后两次上疏德宗,义正词严,直言反对,表现了可贵的政治家为国为民的品格。公元803年,关中大旱,田园荒芜,民不聊生,而德宗只祈于宗庙,祷于天地,忙于求雨,权德舆见此心中焦灼,他大声疾呼:“救之者不在于祈求,乃在于事实!”他认为应该裁减经费,免除租税,救济灾民,帮助他们重建家园。公元810年,淮南节度使王锷厚礼贿赂唐宪宗左右,欲谋相位。权德舆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与李藩、李绎配合,坚决反对,终使独霸一方的军阀王锷未得其入朝之逞。

作为有唐之名相,他“性直亮宽恕,动作语言,一无外饰,蕴藉风流,为时称响”;他“章奏不绝,讥排奸幸”;他还举贤任能,只要有才有德,一律任用,否则即使上头说情,也是坚辞不准:“举土于公者,其言可信,不以其人布衣不用;既不可信,虽大官势人交言,一不以缀意”,严肃认真地为国家选拔了大量有用的人才。 公元813年,权德舆罢相,以吏部尚书留守东都,后又转刑部尚书,出镇山南西道节度使,因病求还,不幸卒于途中。

权族唐时迁居河南,宋朝又迁河间,继而迁居东昌府,即今山东省聊城。明朝洪武初年,权谨随父由沂州迁来彭城定居,至今六百余年,已传二十世。

  二

  权谨,字仲常,祖籍天水略阳,明洪武初年随父迁居徐州,十岁丧父,在母李氏的辛勤训诲下,刻苦读书,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被荐授为青州乐安知县。越十载,迁光禄寺署丞。后因母年事已高,辞官归家,备尽奉赡。其母死后,权谨守墓三年,朝夕哭奠,孝感朝野。地方郡守闻知后上奏京城,明仁宗皇帝遂传旨,令群臣效法,权谨成为当时闻名的“孝子”。权谨不但是载入《明史》四十六名“孝义”的大孝子,也是当时才华出众的文人。权谨晚年授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傅,在宫廷内担任过皇太子的老师,并参加过明正统《彭城志》的编撰工作,并为之作序。(明正统《彭城志》为现存的第一部徐州郡志手抄本,现存于北京图书馆,徐州博物馆有复印件。)权谨年七十七而终,然其遗风长存。明宣宗皇帝命地方官员在徐建权孝公坊,以垂范名。

 三

  权氏家族分居徐州城乡各地,常以“权谨祠坊”为中心聚集联络。权谨牌坊,又称“权氏祠堂”,始建于明代宣德二年(1427年),是徐州历史上唯一的歌颂封建礼教忠孝名人的纪念建筑物。权谨牌坊初建于城西北隅池沼旁,天启四年(1624年)徐州大水,原建被淹。清顺治初年,地方官吏奉旨修建,将牌坊迁至统一北街,后又多次修复改建。权谨牌坊由牌坊、大殿、配房三部分及三者形成的院落构成。牌坊座西朝东,最东为牌坊,上有门楼,其龙凤板上篆书“圣旨”二字,过道为三间,门额上有明仁宗旌表权谨的“天朝元辅”、“中原文献”、“忠孝名臣”12个大字,大殿位于牌坊西,正殿门两侧红抱柱有金字楹联:孝以作忠,品重先朝荣宰辅;功而兼德,名垂后世耀门楣。此为清乾隆帝南巡御赐。

人世沧桑,权谨牌坊久疏修缮。1987年,徐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权谨牌坊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权姓代表数十人议定,将先祖权谨牌坊献与国家,以利对历史文物的管理和保护。权氏家族后裔还将长期保存下的《权氏族谱》、牌坊图等资料捐献给国家,对研究历史有一定价值。是年,市政府出资,按明代牌坊的样式进行修复。1997年,彭城广场扩建时,权谨牌坊被拆除。2004年底,户部山郑家大院北边,权谨牌坊悄然而立。新刻的石碑泛着青光,高大的门楼散着新鲜的漆味。穿梭于灯红酒绿之中的往来游人,不知有几人能注意到这处青涩的新古董,及其背后的诸多旧事。

  四

  权谨去世后,其孙以权谨为一世祖,始创家谱,因而形成权姓家族世系分明、宗派不紊的谱系。嗣后又续修五次,由于历史变迁,前三修皆无存。现存四修谱成于光绪五年,为权台村权兴汉在文革烈火中抢出,悉心保存。五修谱成于1919年,现存两部亦是权家人历经浩劫保留下来的。为使之流传后世,权族人经公议后,将族谱捐给市博物馆保存,博物馆又复制若干交还权族。权姓在清乾隆二十八年续修族谱时,创定世数排行诗一首,后在1919年五修族谱时,有部分增删改动。岁月更迭,至今权姓已用去十余字。为使权族瓜瓞绵延,后世班辈有序可循,在六修家谱中,经四乡权族讨论,班辈修改为:立廷兴启泰,勤学继懋修,怀贞程济美,宏文开吉昌。忠孝延世泽,嘉惠润甘棠。先则克奉绍,祖德耀崇光。

家谱失传,今后有办法续谱吗?

家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仅对于家庭有着“明昭穆、辩世系”等功能,而且也是研究 历史 的重要史料来源。 中国家谱的 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