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太极拳真传的图书目录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2浏览:3收藏

杨氏太极拳真传的图书目录,第1张

第一章 杨澄甫先师重要论述

太极拳之练习谈

太极拳说十要

论太极推手

第二章 杨氏太极拳动作图解、用法及歌诀

一、杨氏太极拳拳式名称顺序

二、关于图解的说明

三、杨氏太极拳动作图解及用法说明

第三章 杨氏太极推手

一、定步推手

二、活步推手

三、大搌

第四章 太极拳问答100条

一、太极拳基本知识

二、练拳须知

三、身法要领

四、内功要领

五、太极推手基本知识

六、保健漫谈

第五章 杨氏太极拳源流轶事

一、宋代以前的太极拳

二、张三丰与太极拳

三、近代太极拳的先驱王宗岳

四、关于唐豪、顾留馨的“考证”

五、《陈氏家谱》“旁注”之谜

六、杨禄禅三下陈家沟

七、太极拳在永年的传播

八、杨禄禅创天下,杨班侯打天下

九、杨氏太极拳的定型者杨澄甫

十、杨氏亲族中的现代传人

第六章 太极拳经原貌考证

一、近代流传的几种太极拳经

二、乾隆抄本是迄今最完整的拳经资料

三、太极拳经的原貌及作者

四、《打手要言》是武禹襄根据《杨》本拳论抄录整理而来

五、太极拳源流与太极拳经的关系

第七章 太极拳经拳论汇集

一、太极拳经(武当张三丰著山右王宗岳解)

二、十三势歌(作者待考)

三、十三势行功心解(王宗岳著)

四、打手歌(王宗岳修订)

五、二十字诀(作者待考)

六、阴符枪总诀(王宗岳著)

七、太极拳九要诀(杨班侯传)

八、太极拳法歌解(杨澄甫传)

九、太极拳真义

十、八字歌

十一、心会论

十二、周身大用论

十三、十六关要论

十四、功用歌

十五、用功五志

十六、四性归原歌

十七、内家拳五字心法

十八、四字密诀(武禹襄)

十九、撒放密诀(李亦畲修订)

二十、五字诀(李亦畲)

太极拳的起源

我国武术,历史悠久,由于地大人多,发展到明代,拳种已经很多,各有所长,也各有所偏。根据大量史料的分析研究,研究整理当时各家拳法,创造太极拳新学派的是明末的陈王廷。陈王廷出自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的一个小官僚家庭。据《陈氏家谱》记载:陈王廷。又史奏庭,陈家沟陈氏九世;祖父思贵,陕西省狄道县典史,万历元年升任山东副使。弟王前、易鼎。王前亦名奏君,庠生,有碑。

陈王廷的武术,《陈氏家谱》公记载:"在山东称名手,……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也。"

甲申年(1644年)明皇朝复亡的前后,陈王廷已年老隐居,造拳自娱,教授弟子儿孙。他的遗词上半有:"叹当年,披坚执锐,……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心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据《陈氏拳械谱》,陈王廷所造拳套,有太极拳(一名十三势)五路、长拳一百八势一路(势名没有重复)、炮捶一路。

陈王廷《拳经总歌》的开头两名话:"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诸靠"指的是两人以手臂互靠,运用"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方法和劲别,以粘随不脱,引进落空为技术训练的基本原则),概括地说明了"推手"的特点和方法,到18世纪末叶,山西人王宗岳(据王宗岳《阴符枪谱》佚名氏序,王宗岳1791年在洛阳,1795年在开封,职业是教书),以及19世纪中末期河北永年人武禹襄(1812-1880年),李亦畲(1832-1892年),据以发挥太极拳的理论和练法,各自写下了总结性的太极拳论文。陈家沟陈氏十六世的陈鑫(1849-1929年),阐发历代积累的练拳经验,用十三年的时间,写成《陈氏太极拳图说》,逐势详其理法,以易理说拳理,结合经络学说;其拳法以刚柔相济,快慢相间,蓄发互变为原则,贯穿于缠丝劲的核心作用,而以内劲为统驭。这些古典太极拳论文,都已成为练习太极拳和练习推手的指导性理论。

陈王廷的《拳经总歌》七言二十二句,是太极拳的原始理论,是总结古代技击术(踢、打、拿、跌)的一篇拳论,它阐述了攻击与防御的战加重和战术,所以称得上太极拳七个拳套的概括性拳论。但是陈王廷并不满足于吸取当时名家的拳法理论,而是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作了一系列创造性的发展。

今天,太极拳已成为我国盛行的一种拳术,为增进人民健康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并逐步引起国际体育界和医学界的重视。推本溯源,陈王廷对发展和创造太极拳是有一定功绩的。

但是,由于太极拳的前期是在封建社会中生长和发展起来的,所以不可避免地会蒙上一层封建的尘垢。在封建社会中,对一些来自民间并受到群众欢迎的东西,统治阶段通过它自己的士大夫和御用文人,把这些东西涂上一层幽玄的神色彩,假托"仙"、"佛"、"圣贤"等所创造,使它神化起来,以达到麻醉人民意志和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因此,在历史上对太极拳的创始人,也就产生了各种牵强附会的臆说,议论纷纷,莫衷一是。如有人说太极拳创始于元末明初的张三丰(注三),有人说创始于唐代的许宣平(注四),更有认为陈氏太极拳系得蒋发,而蒋发又得王宗岳(注五),又说太极拳即内家拳(注六),等等。但是经过一系列的历史考证和对材料的实地核对,初步证实太极拳创始于陈王廷。

太极拳的流派

太极拳经过长期的流传,演变出了许多的流派,有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等五大派系,誉称为“五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由著名拳师陈王廷创始于明末清初,所创老架路五套,陈式世代传 习、演化,又增新架路二套。经过精心编排,动作速度和强度、身法劲道也有所不同。

第一路动作简单,柔多刚少,以“棚捋挤按”四正劲的运用为主,以 “采挒肘靠”四隅手的运用为辅。柔中寓刚,行气运动,以缠丝劲的锻炼为主, 发劲为辅。全身内外,动分静和,一动全动,体现柔缠中显柔、缓、稳的特色; 第二路(炮捶)动作复杂,急速紧凑,刚多柔少,用劲以“采挒肘靠”为主, 以“棚捋挤按”为辅;以刚发劲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展,震足发劲。刚中 寓柔,体现柔缠中显刚、快、脆的特点。

陈式太极拳的锻炼原则和练法还要求:意、气、身三者密切配合,以意行气, 源动腰脊,旋腰转脊,节节贯穿。在推手中以缠绕粘随为主,“纵放曲伸人末 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在粘贴缠绕过程中,运用:“棚、捋、挤、按”等法 则,借力制动,舍己从人,听劲懂劲,发劲制敌。

杨式太极拳 由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从学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长兴,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 甫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发展了“杨式太极拳”。其拳路逐渐 删改了陈式老架中原有的纵跳、震足、发劲等动作,由杨健侯修订为中架子, 又经杨澄甫一再修订逐渐定为杨式大架子,即现在广为流行的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刚柔内含,轻松 自然,轻灵沉着兼而有之。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由松入柔,积柔 成刚,刚柔相济。正如杨澄甫所说:“太极拳是柔中寓刚,棉里藏针的艺术” 。架势有高、中、低之分。

武式太极拳 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杨露禅从陈家沟返乡后,深爱其术,从学杨于陈式老 架太极拳,后又从陈清平学赵堡架,经过修改,创造了“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既不同于陈式老架和新架,亦不同于杨式大架和小架,学而化之,自成一派。其动作简洁紧凑,架势虽小而不局促,动作舒缓平稳,出手不超过足尖,收时不紧贴于身,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不相逾越。胸部、腹部的进退旋转始终保持中正。步法严格,分清虚实,小巧灵活,迈步时足尖先着地,然后再足跟着地徐徐放下全足踏平。弓步前腿膝盖不得超过足尖,后腿不挺直高拔。拳势讲究起、承、开、合,动作连贯顺遂,用内功的虚实转换和“内气潜转”来支配外形,以“神宜内敛”,“先在心,后在身”,“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动身随,意动气随,意到气到,意到力到,意力不分”,达到意、气、 形三者合一。

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以柔化著称,动作轻松自然,连续不断,循规蹈矩,松静自然,独 具静态之妙。拳架虽然小巧,但具有大架功底,又开展而紧凑,在紧凑中自具 舒展,不显拘束。推手时,端正严密,细腻熨贴,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

孙式太极拳 河北完县人孙禄堂,自幼酷爱武术,从师李魁垣学形意拳,继而学于李之师郭 云深,又从师程廷华学八卦掌。经多年研练,功夫深厚。后有从师郝为真学太极拳,参合八卦、形意、太极三家拳术的精义,融合一体而创“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进退相随,迈步必跟,退步必撤。动作舒展园活,敏捷自然,练时双足虚实分明,全趟练起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每转身时以“开”、 “合”相接,所以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

作者/李通国

原本并不复杂的陈氏拳术历史,一干人的参与,搅浑了一池水,变得扑朔迷离。

是谁在搅局?

农历1931年底,两名中年男子从首都南京来到了河南汜水,准备从这里渡过黄河,赴陈家沟作实地考察。两名男子,一位是唐豪,因为著作《少林武当考》的风波,离开了他就职的中央国术馆回到上海执行律师业务,但是业余时间仍然念念不忘武术历史的研究;一位是陈子明,中央国术馆武术教师,地地道道的陈家沟人。唐豪约上陈子明,到陈家沟考察,就是试图找到太极拳真正的源头。

此时的唐豪被困在了汜水,他在给好友顾留馨的信中写道:现到汜水,无旅店,一商店有空屋留客。时遇大风霜,三天不能渡河。风稍止,急雇小舟敲冰渡黄河去陈家沟,正是旧历年末的一天。1

也许,该说唐豪是个有事业心的人,他调查太极拳源头时已经不是中央国术馆编译处处长,在上海自谋职业了,写武术历史业已不是他的职责所在,但是他似乎有这样的好奇和责任感。他想成就一点什么,想向世人证明一点什么。

唐豪此行的心情是复杂的。

事情源于出书风波。

还在中央国术馆筹办阶段,国民政府党部委员、南京特别市市长刘纪文及国民政府司法部代理部长魏道明先后向中央国术馆筹备处负责人张之江推荐刚刚从日本留学归来的唐豪,建议张之江在中央国术馆成立后唐豪可以从事国术馆教科书的编纂审定工作。张之江在征得“筹备处”顾问李松如、张洪之等人同意后便发出公函,同意唐豪来筹备处工作一段时间再决定是否正式聘用。民国十七年(1928年)中央国术馆成立后,唐豪成为中央国术馆第一任“编译处”处长。

唐豪做事十分认真,尤其在编纂武术教学资料时,照此发展唐豪也足以成为中央国术馆的优秀员工是没有疑问的。原本一切都可以相安无事,偏偏唐豪在一个也许不是十分恰当的时间里投下了一枚“学术炸弹”,谁也没有会想到一本书会在武术界掀起巨大波澜。

嗜好武术的唐豪能够得到当时中国武术界最高学府职位,踌躇满志,准备在这个岗位上一显身手,当然不会满足于工作期间编纂武术教材这样的常规事情,他要理顺中国武术史上的大事。工作之余的唐豪在武术田园上勤奋耕耘,到1930年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武术著作《少林武当考》。

写这本书唐豪怀抱着非凡的动机。

他在《自序》中写道,“现在一帮职业武士,嚣然短长于少林武当之间,未免所见者太小了”,“著这本小册子的动机,一方面固然要使一般人了解所谓少林武当的内容;一方面因为目睹所谓少林武当的职业武士,互相水火,互相妒嫉,十余年来,纷争不已。读了这本小册子,或者可以把天地放宽些看,大家起来,努力与国术科学建设这条大路,不要再坐在枯井里老嚷着天小。”2唐豪写作《少林武当考》乃是来源于少林武当等各门派的纷争,而且门派的纷争已经“十余年”了。民国前后,随着近代工业化城市的出现,大批职业武术家开始到大城市中谋生,他们相互聚集的机会比起农耕年代更多了;而出版业的兴起使得报纸书籍出版更为便利,武术家们有更多了解各个门派的机会,于是争论便纷起了!

职业武术家们的争执,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在大城市中依靠自己的武技生存,没有公平公正的办法证明自己功夫的道行深厚,于是各种江湖方法便层出不穷。武术附着神奇古怪、荒诞不经的故事,诸如仙人传授、佛家传授、祖上传授等等的宣传大法新招不断。当然有时也免不了动起手脚。中央国术馆最初成立时,开设了“少林门”和“武当们”,两个互不服气的门长就要通过拳脚论高下了。

人们对此似乎已经熟视无睹,可是受过学术训练的唐豪举起科学的大旗要对这种流弊炮轰了。

唐豪的武术思想,自然有人欣赏、有人赞许,不然《少林武当考》就不可能在唐豪工作在中央国术馆的时间里有顺利面世的机会。《少林武当考》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7月30日正式出版。该书是“中央国术馆丛书”之一,由中央国术馆自行编辑、出版并发行。作为编译处处长的唐豪也许能够得到地利之便,但终究要由国术馆领导阶层的首肯。国术馆馆长张之江就为唐豪的书作了序,他在《序》中写道,“武当、少林在过去的历史上,形成两大宗派,是人所共知,而因此演变成许多荒诞的神话,引起许多无谓的斗争,也是人所共知。”3

唐豪可能预料到自己在书中直言不讳地提到若干人的名字,自然会得罪到一些人,在《自序》中说,“这本小册子,得罪人的地方颇多。希望被批评者能够体会到这是学术上的探求,并不是要故意开罪与诸位。”4

谁也不曾想到,《少林武当考》初版3000册发行后,竟然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武术家中一些人士说唐豪“行径可耻”“愚弄我国人,扰乱民心”等等诸如此类的话,即便中央国术馆顾问张洪之、李松如等人也颇为不满。

那些自以为是少林正宗、武当嫡派的一些的职业拳师,密谋对唐豪将不择手段地饱以老拳。他的好友,中央国术馆朱国福、王子平等人从中调停,才得以解除纷扰。唐豪的书籍出版后不到一年,迫于多方面的发难,本来想有所建树的唐豪不得不在1931年5月仓皇离开,回到最初谋生地上海,从事与自己门当户对的律师职业。

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下,唐豪还是在1931年底义无反顾的踏上了去陈家沟的路。执着的唐豪,赴陈家沟调查无疑是为了学术,可是那些挑衅并威胁了他人身安全和自尊的少林正宗、武当嫡派的职业拳师的所作所为是否打乱了作为一个学者应有的公正客观之心呢?

天知道!

唐豪真不虚此行。

前前后后在陈家沟几个月的考察,根据有限的文献资料和实证,关于太极拳之祖,抛出了一个著名的论调:陈王廷创立了太极拳。

他列举出了似乎有一定说服力的证据:

其一,陈王廷遗诗中有“闷来时造拳”一句。

其二,《陈氏家谱》十二页王廷旁注,称其为拳手刀枪创始之人;十六页有“至此以上,乾隆十九年谱序,以下道光二年接修”等字样;王廷墓碑,立于康熙五十八年距乾隆十九年甚近,所以这项直接史料最为可信。

其三,家谱三十六页十四世长兴旁注“拳师”,同页陈耕耘旁注“拳手”,陈长兴、陈耕耘父子都是世人皆知的太极拳专家,陈家沟人至今只学祖传的太极十三势及炮捶,不学外来拳法,所以陈王廷创造的一定是太极拳。

唐豪的推理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从太极拳动作技术的视角穷追其源。

王宗岳《太极拳谱》中太极谱有两套,一是长拳,一是十三势。长拳已经失传可是谱尚存在,其中如:七星拳手足相顾;当头炮势冲人怕;跨虎势那移发脚;朝阳手遍身防腿;兽头势如牌挨进;邱刘势左搬右掌;鬼蹴脚补前扫转上红拳等等拳诀,完全采自《拳经三十二式》5。所以,太极拳动作技术在最初的创作中汲取了戚继光创编整理的用来训练士兵的《拳经》中的技术。

以此而论,太极拳的产生应当在戚继光创编《拳经》之后;陈王廷就是生于明末卒于清初之人;陈王廷后世陈长兴传授杨露禅太极拳;陈氏家族世代只研习本族拳术,那么创造太极拳者就极为可能是陈王廷。

唐豪煞有其事地找到了太极拳真作者,他终于可以长长出了一口恶气,理正辞严地应对 哪些 打击他的人了。

这证据链当然有问题,推理也未必就符合逻辑,不过又有谁肯真下功夫刨根问底追究这个问题呢!唐豪之前的那么多年,大家还不是从故纸堆里找证据,吵吵嚷嚷几十年,谁也说服不了谁,谁也不相信谁,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结论是最合理的。唐豪毕竟是深入实地考察的第一人,无论结论对或错。

“陈王廷创拳说”不胫而走。

唐豪的论调一经提出,后继者篡改证据来附会。最正宗的附会无疑当属打着陈鑫旗号的貌似陈鑫作品的《陈氏太极拳图说》。

1929年陈鑫去世四年后,继承人陈雪元和陈椿元等人由于无法获得《太极拳讲义》原稿,不得不对陈鑫遗留下来材料重新整理、编辑乃至创作,终于1933年由开封开明书局成以《陈氏太极拳图说》之名四卷本出版。关于《陈氏太极拳图说》由来,2003年,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再版《陈氏太极拳图说》时才在陈东山的《序》中第一次做了解释,《陈氏太极拳图说》是在其“曾祖陈鑫《太极拳图画讲义》的基础上,经后人整理、修订,重新补写而成”。6但是那些编纂者,并没有找到完整的《太极拳图画讲义》原稿,所说的“《太极拳图画讲义》基础上”就是多么空洞的一句套话。

由于《陈氏太极拳图说》在整理和编辑过程中受到陈子明和唐豪1932年提出的“陈王廷创太极拳说”的影响,所以重要观点也存在附会和删改。

陈鑫原著《讲义》中从未提到过“陈王廷”,也更谈不上所谓“陈王廷创拳”。反而陈鑫在《太极拳论》一文中却明确指出“我陈氏始祖讳卜在元时即为名手。及明初洪武鼎定自山西平阳洪洞迁河南怀庆温邑即以拳艺传之子孙。”7的观点,独见陈鑫强调“元时陈卜”曾传拳于子孙,而并未提到 “陈王廷”创太极拳的只言片语。

这不能不让后来研究者质疑,当年唐豪从陈鑫著作中看到所谓的陈王廷遗诗:

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

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

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

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

欠官粮早完,要私债即还,骄谄勿用,忍让为先。

人人道我憨,人人道我颠,常洗耳不弹冠。

笑杀那万户诸侯,兢兢业业,不如俺心中常舒泰,名利总不贪参透机关,

识彼邯郸,陶情于渔水,盘桓乎山川,兴也无干,废也无干。

若得个世境安康、恬淡如常,不忮不求,哪管他世态炎凉,

成也无关,败也无关。不是神仙谁是神仙?

这与陈王廷时代严重不符的作品,人们一直疑心出自陈鑫的手笔!而今,不能不让人重新审视它究竟为何人所作?

而由陈森提供给唐豪的《陈氏家乘》批注资料则明显出自陈森的手笔。

由此,是否可以作更为不堪的假定:那诗或许根本是唐豪的伪作,那批注是唐豪指示下的作弊之笔。考察陈家沟时住在陈森家的唐豪究竟要做什么?动机有一个,推翻“张三丰创拳说”,回击那些打击报复他的职业武术家们。

《陈氏太极拳图说》显然背离了陈鑫的观点,在资料和文献上做了手脚。目的是附和唐豪和陈子明“陈王廷创太极拳说”,并假借陈鑫之名制造虚假证据。《陈氏太极拳图说》使用了陈鑫 (陈品三)的名义,但内容、主要观点,连同书名都明显做了较大改动。8

在以后的八十多年间,由于这一学说在国内的“权威性”,《陈氏太极拳图说》一直取代陈鑫原著《太极拳图画讲义》而备受推崇。

真是,“真作假时假亦真,假作真时真亦假”!

人们会疑问,陈鑫的继承人无法得到的陈鑫《太极拳讲义》原稿,流向了哪里?

自称从1921年开始就得“延熙公、品三公及福生季叔指示”习拳的陈照丕,在“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春 “将长兴公品三公遗著,揣之来京,刊印供世,俾陈氏数百年拳学,免致淹没失传耳。”9

这仿佛对前辈毕恭毕敬的言语之间,也许刻意掩饰真实。

作者 说的 “来京”是指民国首都南京,陈照丕是1928年受邀请来南京教拳。陈鑫继承者在没有《太极拳图画讲义》原稿的情况下,重新编创了《陈氏太极拳图说》一书1933就已经出版了,何以有1935年春陈照丕拿着陈鑫和陈长兴的遗作来南京,这是对自己行为的刻意美化。

有资料说,大约1928年前后,陈鑫的一个族孙找到他愿意帮助他出版书籍,并许诺说:“你将底稿给我,保证生活无虞,死后柏木四堵园货,穿着全负责。”陈鑫便将书稿交给他,然而不久,从南京来信说:“来时渡江,因遇风险,致将衣物全部落入水中。”谎称书稿遗失。这也是陈鑫在临终前托付给嗣子陈椿元等人的书稿资料中没有完整的《太极拳图画讲义》的原因。

但是到了1935年陈照丕出版的著作《陈氏太极拳汇宗》把陈鑫的讲义内容尽收其中,顾留馨说它“所采别为一本,内容较前书略少,文字间亦间有不同”。是顾留馨把《陈氏太极拳汇宗》与1933年的《陈氏太极拳图说》相比较而言。

这样说,拿走陈鑫《太极拳图画讲义》应该是,或者也许是别人所为,但稿件最终流落到陈照丕的手上。

无论事情多么戏剧化,原稿终于幸运地保留下来了!

《太极拳图画讲义》原作让我们得以看到陈鑫真实的观点。

在陈鑫遗稿的《太极拳图画讲义》中,不仅包括了原书稿的正文,而且还包括陈鑫生前多位支持《太极拳图画讲义》出版的好友所做的《序》。整理和收录在《汇宗》本中的9篇《序》、1篇《跋》以及陈照丕本人的1篇《原序》和1篇载自《中州文献辑志·义行传》中的《陈仲甡传》,共计12篇有价值的资料,真实地记录了陈鑫及其著作的相关故事和编著过程。

至于陈鑫认为,谁创拳?

李时灿依据《中州文献辑·义行传》中收录《陈仲甡传》为《序》强调陈家沟传统拳法是与“明初陈卜精拳道”。

关于陈氏拳术,陈鑫始终相信的是自己的先祖陈卜。

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

2009年,由“陈鑫品三著”、陈东山点校,山西科技出版社出版了最新的《太极拳图画讲义》。

这本书使用原著之名,主要内容却照搬《陈氏太极拳图说》。有些观点表面改动后似乎接近了陈鑫《讲义》原著,但其中主要观点还是与《图说》别无二致,其目的不言而喻,仍不愿放弃原来的太极拳源流观。曾经被《图说》篡改成“陈王廷创拳”等内容和观点都依然出现在这部伪《讲义》中。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该《讲义》还增补《附录·陈王廷拳经总歌》继续为“陈王廷创拳说”编造新的“证据” 。但是在这本书的一篇《序》中,赵乾杰承认1935年陈绩甫收录在其编著的《汇宗》中的《太极拳图画讲义》才是陈鑫的原著。他以“可喜的是,《图说》付梓二年后,被称“遗失”的《太极拳图画讲义》文稿, 与 一九三五年重现于世。” 深感庆幸。

新《太极拳图画讲义》承认与原著的观点有些不同,但又认为“这些不同之处,并无矛盾,只是论述角度、叙述详略程度、行文的语言风格不同而已。如能合而习之,只会相得益彰,对太极拳博大精深之理的理解起到促进作用。”这种欺人的做法是想掩盖造假的事实。

新《太极拳图画讲义》有意回避《图说》中存在的许多明显错误和漏洞。用类似“偷梁换柱”式的做法试图使“假”变的更“真”、使伪《讲义》能取代原著,从而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 。

在《讲义·自序》和附录《陈仲甡传》的内容中就以“陈王廷”替换原著中的“陈卜”;将杜严《序》名重新改换成了《太极拳图画讲义·序》;将原有的“太极拳图说”也重新变换成了《太极拳真诠》;把曾编入《图说》的郭玉山《序》中的“太极拳图说”改换成原著名《太极拳图画讲义》 等等,但又不做解释和说明,仍坚持以“不但可遂曾祖生前未遂之志,告慰曾祖在天之灵,又为太极拳研究者提供一份有价值的资料。”误导读者。

新《讲义》重蹈《图说》的覆辙,成为陈鑫及其学术思想研究又一搅局者 。

结语

我们看到的所谓的陈氏拳术历史,也许只是别人愿意让我们看到的。他们籍着各种各样的目的,或是政治信仰,或是自身的利益,或是狭隘的偏见,任意述说历史,涂抹历史,编造历史,端给我们一盘看似丰盛的大餐。

剥离附着在太极拳家陈鑫身上的污垢,我们看到一个本真的传统文人形象。尽管他的学术中可能存在一定的不足和漏洞,但他始终如一地捍卫自己的观点。

注释:

1顾留馨忆唐豪中华武术[J]1982(1):1

2345唐豪少林武当考·内家拳·太极拳与内家拳[M]太原:山西科技出版社2008

6陈鑫品三太极拳图画讲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7陈鑫太极拳图说[M]开封:开明书局1933

89张志勇陈鑫太极拳学思想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5)P:12-19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季培刚太极往事[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1

第五六部分:张志勇陈鑫太极拳学思想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5)P:12-19

 作为第一个将太极武术传播并发扬光大的人,讲杨露禅还得从太极拳的起源讲起。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形成共识。综合起来大致有五种说法:

 1唐代许宣平、李道子所创;

 2元末明初武当山道士张三丰所创;

 3明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卜所创;

 4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廷所创;

 5清乾隆年间王宗岳所创。

data-filtered="filtered" 电视剧《太极张三丰》

 第一种说法现在基本上被认定为假托,第三种说法连大多数陈氏后代也不相信,值得一提的是张三丰创拳说,经金庸的《倚天屠龙记》和李连杰的《太极张三丰》的强化家喻户晓。实际上,明清史料中连张三丰死而复生这样的神异都有记载,就是没提他会拳脚。把他和太极拳联系起来大概是上世纪的事情。比起少林功夫、太祖长拳,太极拳诞生较晚,但中国人为了凸显一件东西的分量,喜欢往久远、往名人身上掰扯,就像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医书《内经》非要署黄帝的名才觉得自己牛一样,这一点可谓是文武殊途同归。

 陈王廷创拳说目前是主流,也被官方所认可,焦作市温县被中国武术协会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牌子就挂在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大概生活在1600年—1680年,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曾任温县“乡兵守备”,在山东扫荡群匪。在他年老隐居期间,依据祖传之拳术,博采众家之精华,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创造了一套刚柔相济的太极拳。但这一说法一直以来都遭到质疑,因为陈王廷创拳说最重要的证据来自《陈氏家谱》,陈王廷名字旁注有“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也”,他的一首遗词中确有“造拳”一语,但没说造的是太极拳,很多人认为他造的可能是陈家世传的“炮锤”。

 第五种说法王宗岳创拳说信者寥寥,但有关王宗岳的争论却没有停止。原因是武氏太极拳的创始人、曾和杨露禅学拳的武禹襄,在1852年见到一篇署名为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这篇文章是太极拳经典文献,许多人认为杨露禅和武禹襄在这篇文章的基础上对学自陈家沟的拳法进行了长时间的改造和完善,也正是这篇文章太极拳命名为“太极拳”。但就是这样一个对太极拳发展做出重大理论贡献的人,人们的认识也不一致,只推测他大概是乾隆年间人,持陈王廷创拳说的认为他学自陈家沟;也有人干脆否认王宗岳的存在,认为那只是个假托的名字。

 不管怎么样,最早出现“太极拳”一词,当在1852年。**中杨露禅跑到陈家沟学的也是“陈家拳”。

 十八年间三赴陈家沟学拳

 杨露禅(1799—1872年),名福魁,字露禅。河北广府(今永年县)人。他的师父陈长兴(1771-1853)是陈王廷的后人,先以保镖为业,走镖山东。其人站桩立身端正,落地生根,不偏不倚,稳如泰山,绰号“牌位大王”,无论别人怎样推、挤、拉、扯,其桩步丝毫不动。按照民间传说,杨露禅为了学习太极拳,假装哑巴乞丐,混入陈家做家丁,暗中学会了太极拳。这个说法之荒谬可笑在于:要是凭借“偷窥”能学来真功夫,早有人跟着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的**,尽得数家真传开宗立派了。

 杨露禅自幼好武,不过却是良民,从未像**上那样参加过天理教。关于他如何到陈家沟学拳也有好几种说法。一说杨露禅家贫,十岁左右背井离乡,卖身到陈家沟陈德瑚家为僮。陈长兴每天晚上都在陈德瑚家里聚同族习武。杨露禅从小聪明伶俐,把陈长兴侍候得很到位。因此,陈长兴收他为徒,令其随同习拳。杨露禅深得拳法套路的要领,成为陈长兴门徒中佼佼者。杨露禅到了40岁许,主人陈德瑚亡故。杨露禅自陈家沟返永年老家,寄居陈德瑚在永年所设太和堂药号,以授拳为生。

 还有一种说法,拜师地点改成了陈德瑚“太和堂”,陈长兴在此授徒。杨露禅在陈氏师徒练拳时,在一旁观看并私下练习。后被陈长兴发现,令其徒轮番与杨比试,皆败北,始赞叹其为天赋异禀之武学奇才,特准其在业余时间正式学习陈家沟拳术。正式拜师后,十八年间杨露禅曾三次赴陈家沟学拳,不像**上跟着陈长兴没几天就俨然一代宗师了。

 杨露禅大概是在1821年拜师,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末出山到永年授徒。武氏是永年的大族,武澄清、武汝清、武河清三兄弟前两个都是进士。武河清就是前面提到的武禹襄,他见杨露禅拳法精妙,常与其比试。杨露禅不肯轻以授人,所以武禹襄仅得其大概,而此时杨露禅称呼自己的功夫为“软拳”或“化拳”。1852年,武禹襄求教于陈长兴,当时陈长兴已经八十有余,推荐他去赵堡镇向陈青萍学拳,此后他又得到了《太极拳论》,勤加钻研,终于融会贯通。杨露禅曾把其子杨班侯送到武禹襄处念书。可以想见,杨、武二人在拳法上必然还有交流。

 在刑部员外郎武汝清的邀请下,杨露禅赴京教拳,太极拳也迎来了从农村走向大都市的转折点。

 弟子多为京中权要

 初到北京城的杨露禅扬名于一次宴会。在北京城里,有一张姓富豪,开小店出身,人称小铺张,后来暴发致富,张公馆雇有拳师数人,教一班富家子弟学武练拳。一次,杨露禅到张府赴宴,小铺张见杨露禅身材瘦小便有些看不起,问道:“杨先生,你的绵拳能不能打人?”杨露禅说:“我这绵拳除了铜人、铁人、石头人不能打,父母生的有血有肉的都能打!”小铺张又说:“你能不能与在座的各位比试一下呢?”杨露禅说:“好!我就和各位师傅亲热亲热。”

 下场之后,杨露禅略一举手,对方立即跌出几丈开外。另一拳师见状,不服气,扑了过来,只一招,也跌了出去。其余拳师不敢再比。小铺张大惊,马上吩咐重摆酒席,请杨露禅上座。杨露禅见小铺张如此势利,愤然离席,扬长而去。这事很快传播开来,北京各门派的代表人物一一找上门来切磋技艺,无不铩羽而归,杨露禅也得了一个外号——“杨无敌”。他的儿子杨班侯脾气火爆,实战记录比较多,后来继承了父亲“无敌”的英名。

 杨露禅最著名的对手是八卦掌的创始人董海川。民间关于两人的斗法传的是天花乱坠、神乎其神。比试的 是两人上了梅花桩,如流星蝴蝶般飞来飞去,最后是个平手。观战的恭亲王大呼过瘾:“八卦董、太极杨,实乃武林双绝也!”**《太极》中杨露禅与元彪饰演的八卦掌掌门人在厨房上空的比试,显然脱胎于此。但不知道为什么把董海川改成了李乾坤,把恭亲王奕改成了他五哥惇亲王奕誴。真实的历史上,两人确实惺惺相惜,但是否交过手,谁也没看见过。

 1864年,同治、光绪二帝帝师翁同龢在观看杨露禅武艺后曾大加赞赏:“杨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似猿猴、手如运球,犹太极 一体也”,并书赠对联“手捧太极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英”。杨露禅带着他的两个儿子杨班侯(1837—1892)和杨健侯(1839—1917),长期住在端王载漪(当时还是贝勒,直到1889年才晋封端郡王)府中教拳。太极拳得以成名,除了杨氏父子的功夫,更有赖于弟子多为朝中政要。

 当时清朝已经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热兵器时代的到来使武术脱离了战场,其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审美娱乐等多种功能开始与防身自卫一并受到人们重视。这种变化在杨露禅那些徒弟们身上表现最为明显,都是些王公大臣、贝勒贝子,生活奢侈而体弱多病,不耐艰苦。杨露禅考虑到这些人“玉体不动”,将自己所学太极拳中的一些高难度功架简化,删改了一些发力、跳跃和难度较大的动作,让拳法柔和易练,适合穿长衫、留辫子的人练习。后经其子、孙改进,定型而成杨氏太极拳。广为流传的“简化太极拳”就是以杨氏太极拳为蓝本精编而成。

 今天,全世界最为流行、学习者人数最多的中国功夫,也正是杨氏太极拳。

太极拳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陈家沟起源说

  这种观点认为,太极拳为明末陈王庭所编创。持此观点的代表人物为武术史研究者唐豪、顾留馨等。唐豪先生在实地考察了河南温县,并查阅了县志和《陈氏家谱》等后得出此结论。主要依据为陈王庭遗诗中有:“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闹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作为其编创太极拳之论据;再者,据《陈氏家谱》载,陈王庭为“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也。”由于广为流行的几大类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有着渊源或师承关系,故加重了此说法的权威性。在一段时间内,这一观点曾占主导地位,如《简明武术辞典》等书中均用此观点。

  2.张三丰创拳说

  由于太极拳的理论根据是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太极理论”,而道家和道教乃是此理论的发挥者,于是道教、道家与太极拳的关系问题也引起武林人士的重视,张三丰创拳说实则是这一现象的反映。这一观点由来已久,“陈王庭创拳说”盛行以前,即为传统定论。如杨澄甫所著《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中曰:“先大父更诏之曰,太极拳创自宋末张三丰,传之者,为王宗岳、陈州同、张松溪、蒋发诸人相承不绝。”且附有《张真人传》。更早如李亦畲《太极拳小序》中也说:“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今人亦多有赞同此说者。其佐证文献如《三丰全书》.其中记载“少林为外家,武当张三丰为内家”等。

  3.王宗岳创拳说

  王宗岳在中国太极拳史上的重要地位,为历代拳家所公认。他首次运用易学概念,并阐发《周子全书》于拳理之中,写成《太极拳论》.遂使“太极拳”名称得以确立,其文也成为太极拳传统理论的顶峰:由于王宗岳第一次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太极拳拳理、拳技,且王在武史中有迹可查,故有人据此认为王宗岳总结前人经验,首创太极拳于世,后传人陈家沟:因现存有文献记载,“王宗岳传拳蒋发,蒋再传陈长兴”之说。

  4.武当山创拳说

  中国武术与宗教渊源颇深.至少在理论上可见其广泛的牵涉。而流行的“内家”“外家”之分,将武当归于内家,少林归于外家,其立论客观与否,可另为议论.但无疑加重了武术的宗教色彩。与此相应,出现“太极拳起源于武当山”的观点,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持这种看法的认为,“炼丹”是中国道教的一大活动内容,也是古代研究养生术的一种方法.武当道士在长期的内丹实践基础上(多为静功),结合呼吸吐纳以及导引方法,发挥而成太极拳,其主要作用在于疏通经络(如带脉、任、督脉等),调和气血,以达抗病延年之效.再吸收其他拳法之精髓而具技击之功。

国各地陈姓字辈汇总

1 浙江义乌市倍磊

贤良雕(音)逢景运兴献文章(结束)

2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白马镇清塘村

如、继、元、善、家、国

3 浙江鄞县茅山走马塘

开天文荣 祖烈愈隆 贤宗跃人

4 江西上饶

旨方温润,光大正辉,文行忠信,礼义贤良,恭庆嘉祥,恒丰履泰,豫顺谦和,孝友树帮,学道同芳,长绍万世,炳承家有,源远永思,崇祖继宗,培元植德,天锡其美,善寿汝康。

4 江苏江都

恩、锡、万、福、世、寿、方、桂

5 湖北汉阳

永国良振,必育英华, 荣昌祖顺,志礼益芳, 诗书佩泽,锡福增强, 遵仁安义,事业维长

6 山东省陵县陈辇庄

德、文、兴、相、世、少、传、卿

7 汉阳

克永光明,荣华迪吉,和平治世,忠厚传家

8 重庆永川

天星经纶,人利礼至,文章报国,私(或诗、思)书传家,永远少树,世代光华

9 山东省莘县张寨乡土陈村

王广西兴玉,计风连清怀,韶生时恒良,道远在明德

10江苏盐城郊区伍佑镇

采、如、锦、宏、国

11四川省永川县

天星经纶,人利茂知,文章报国,私书传家,永远绍树,世代光华。

12海南省琼海市

运、会、永、绍、辉

13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龙子口

秉懋邦家善庆长,翼为明听焕文章。 虞夏殷周汉唐宋,六经世受绍其芳。

从来作述敦仁礼,万代声名启俊良。志据依游克念力,丕承祖德永光扬。

14湖北黄洲府麻城县孝感乡落叶沙子场郭家狮子岩几子湾

国、正、碧、加、大、元、庭、永、远、兴、文、天、耀、祖、德、官、清、民、自、安

15江苏东海

増 景 方 贵 秀 步 兴

16湖北省竹山县东川

之元国治兴隆长 祖德宗功世代扬 尊守延绵恢先绪 诗书彦秀起贤良。

17福建省石狮市永宁镇港边村

仁。义。长。发。祥。忠。和。永。垂。芳

18河南郑州

宗,邦,万,选,天

19徐州北郊

龙兴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20四川达州市

先维加大启,正应于朝学,其昌永曰继,思尚信义卓,家长宗可传,荣锡用安乐,富贵万年兴,甲弟连登科

21四川广安岳池玉皇庙

一启思良上,尧舜禹汤周,文武忠天世,万代显鸿 猷

22湖北省石首市

世宗有大训,孝义惟先,永正一家典则

23湖南长沙

仲思旺兴国,善德嘉立朝。学开文仕启,永远定祥曜。

24湖南绥宁

远历代善名扬

25陕西汉中

春、启、文、明、正、乾、坤

26湖北孝感市

永崇亭尚立,天述四登齐。文学开创景, 中云自定基

27柳州融安

以兴光登文,世国良相正,君德岳山重,贻谋燕翼长,培植基业永,克昌后裔祥

28四川

春先思龙来 明道西光富

29河南省濮阳市孟轲乡

贵鸣冠书林 建广瑞祥云 文豪佐志仕 英武正乾坤

30山东潍坊诸城

世玉德磬景,文明会家安; 仁(云)海永昌泰,忠燕光聚远

31湖南省衡州府衡阳县金兰乡

公/良/明/有/道/定/国/显/朝/廷/德/兆/鸿/隆/运/

32安徽灵璧

明 昌 兴 龙 忠 厚 传 家 远 诗 书 继 世 长

33湖北麻城孝感乡

天正世代昌,朝廷兴万邦;高明悠久顺,永远照真祥。

34 湖南省临武县

光龙公焕世 宗允上元如 良甫叟伯楚 舜侣寿存思 志士大夫卿 文才俊秀英 贤能应选举 道学崇高明

35江苏高邮一沟镇河南陈家庄

统、绍、学、林、鹤、凤、启、智、海、龙、飞、生

36 四川营山县

崇贞宗千祖,国子名文胜,朝邦万代永,其昌兴隆善,嘉志立刚常,仁义得富贵

37 湖北省钟祥市

正裕家生永克昌,天开文运吉照祥,光宗耀祖世为美,安邦定国华锦长

38 广西龙州

德、崇、厚、福、天、宝、盛、人

39 潮州

仕 应 天 选大 班 良 秦经 国 帝 地由 义 举 仁明正科开选 精忠上致君 泽化传永远 本端定家兴

孝友绍克绪 经书启嗣贤

40 江苏徐州铜山县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41 湖南衡阳

孔、武、大、君、圣、高、瞻、远、见、佑

42 湖北荆州市荆州区弥市镇陈家湾村

明正科开选 精忠上致君 泽化传永远 本端定家兴 孝友绍克绪 经书启嗣贤

43 湖北石首

诗书光乾业;忠孝启后坤

44安徽当涂县

福禄寿永 肇祚延长 祖源省上 行表言坊 克遵懿范

能叙纲常 修齐有本 相得益彰 典谟训诰 先后辉煌

经纶化育 迪吉尔康 孝友为政 郅治祯祥 匡 辅翼

安定明良

45 四川大竹

真天存得玉,大金嘉时祚曰应楚之才,华国文章绪

朝廷用贤良,立学明庠序诗礼传家珍,世代受恩遇

46 湖南省临澧县四新岗镇马家村

心、书、礼、光、家、祖、忠、义、耀、朝、廷

47 江西九江瑞昌县

添文福守、亮席成宗、其应以余、家之道通、学茂德立、洪新世绪、敬狄全()、华国文章

48 江苏淮泗

象、翠、豫、临、丰、履、同、升、复、泰、孚、观、咸、谦、有、宜

49 南京

修仕国家宝鸿儒道德芳

50 福建汀州彭屋碑村安名排辈

茂良秉文世,凝依安(作、理)胜昌,

敬(志、英)德修原美,名才继愈长,

庆余恒积善,业大永遗芳,

兴盛家声显,荣华国瑞光,

立泰泽新远,昆强伟福庄,

尚士宏开建,宗辉耀祖邦。

补充:

51贵州 辈份是:

锡、大、天、先(薪)、应;

文、光、学(华)、世(永)、鸿;

思、余、平、安、义;

镇、国、定、庭、忠。

52 广东揭阳

君、臣、佑、益、禾责(责)、厚、能、发、光、大、统、有……

53 武汉市黄陂区长岭街

辈分排序是:春焕耀家庭,君臣道义,永振大明。

54 四川省平昌县

九、位(卫)、运、奉、云、文、明、光、大、正、贤、仕、登、朝、庭(廷)、焕、直、兆(朝)、灯、

55 安徽怀宁三桥陈氏。堂号“树德堂”

辈份是:陈栾日仕普 友延金木水 尚九毓永昌 王廷光国祚 传家惟一经 中存务广厚

56 四川省遂宁 胖土入陕之巩昌府阶州陈家山公妣讳氏皆无考有墓有碑惟字刑剥蚀莫辨公生子五长绍纲次号纲三福纲四联纲五桂纲

宗谱取名定派歌:继自其汝之 九邦第宏基 培应醇厚广 裕启显扬时 勤慎佐国宜 绵长锺嗣烈 世泽万年思

57 四川巴中恩阳义阳山陈氏湖广填川的第六代开始的宗谱: 鸿,绍,启,中,永,定,顺,安

58 清康熙年间,陈之贵迁入贵州都匀骆家田

二十个流水字辈:荣、学、际、国、治、延、佑、宏、世、德、孝、友、惟、敬、修、光、显、永、尔、锡。

59 湖南双峰荷叶镇陈氏排辈表 :

大朝必兴宗祖庆

世祚公卿焕一门

习礼敦诗垂荫远

服畴绍德迪光蕃

英才荟蔚占星聚

丹诏荣颁表义尊

欲识泽长绵楚派

颜川正可诉渊源

60 安徽省肥西县

文学光宗、贤能辅国、明理安常、宏昭世泽

61 辽宁省庄河县大陈庄和小陈庄

二十字家谱如下:

元学春广兆,仁复日焕祥,连仲丕继本,玉树振永昌。

62 湖南湘乡山枣

义、明、君、孝、友

63 河南潢川(原河南光州)

家族门联有(义门家声振,颍川世泽长)

辈份中有:殿传金宝,家庆宏昌,永绍先泽,大显其光

64 安徽省枞阳县

辈份中有“克、相、胜、庭”

65 广东揭阳古溪陈氏

家庙楹联

(1)

古风尚在

溪水长流

(2)

古风尚在千帆竞发

溪水长流万派归源

(3)

古远家声旧

溪深世泽长

(4)

古桐栖彩凤

溪泽卧蛟龙

(5)

古传家声 据史依经起妫姓

溪涵派泽 追源溯本自莆田

(6)

思祖先业绩克绍箕裘扬祖德

成禋祀规模恭治俎豆报宗德

灯橱:

古今明月照耀浪清溪

古风仰止涵辉祚清溪

66 福建省安溪县蓬莱寮内陈氏

字辈(昭穆)排行(十世起):振弘光 承大业 举芳正 立贤哲 钦天良 会帝德 绍舜祖 尚允吉。

67 广东省清远滨江泰陂陈氏

大明洪武年间有诗日:

四海五湖天下陈,

青山绿水影乾坤。

兰桂腾芳枝秀茂,

世传后裔步青云。

始祖国安公与高祖自福、三世祖本威将本字辈五十字数列如下:

国自本于良 子国君文秀。

仕汝平德赞, 朝成景运传。

有祚光尧日, 其昌永孝声。

承仁慈敬卜, 肇庆继和鸣。

能守祖荣业, 新丰衍贤英

68 黑龙江省嫩江县

庆源长兴远,春和景茂昌

69 江西抚州

据说是明朝从江西高安迁来的,为赤土大田庄,本支派行中有“珠光映碧球(音)”派行

70 广西桂平县垌心乡陈氏

从广东惠东迁来,派辈:

### —元—雍—皋—佐—甫—文—俊—豪—###

71 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搽耳镇

字派,(天了庆宗应,仲叔光家邦,世传自有常,永遵敦厚礼,昌大定悠扬.)是康熙三十六年由楚迁蜀来到现在的南充市

72 浙江黄岩

宗谱上班辈排列为:正-国-以-贤仕-齐-嘉-义-必-仙

73 柳塘陈氏宗谱排行字母表

忠孝勤俭恩忠和圣善名任恤睦慈祥衍百千万贵福生清良义仲平安富盛永光泰贞谦豫显庆播杨宏绍懋宠远嗣徽芳元沛盈滋郁蔼作成含美式彩瑞质琪英

辈份 :

文惟尚昌望隆家国祚启人瑞景会允锡棠华棣萼凤竹皋兰绵承奕祀谷贻发祥

表号

尔怀德立敬承启修开继定世秀茂崇升蕃衍享利春宇熙和川腾朝宗

74 湖南双峰荷叶陈氏排辈表

大朝必兴宗祖庆

世祚公卿焕一门

习礼敦诗垂荫远

服畴绍德迪光蕃

英才荟蔚占星聚

丹诏荣颁表义尊

欲识泽长绵楚派

颜川正可诉渊源

75贵州金沙及遵义三河

流传的诗句:平地干戈闹红哇

红兵赶散各天涯

五马太子如雷吼

永赴麒麟江定巴

一家分为三五户

一户分为三五家

有人记得诗八句

不同宗祖也同华

76 温州迁移到台州玉环环城西青岭头大坑里的陈氏

全、芳、长、文、佘、成、云、永、明、多、贤、德、昌、世、淮、水、洪

77 贵州省赤水市元厚镇庆丰村

洪、万、启、光、登、先、明、永、远、福

78 黔南地区

炳、少、明、忠、玉

77 四川省荥经县。族人所用字辈:

朝应尔恩,俸仕文仁;

席尚光大,家秉昌荣;

先祖来居,荥河经江;

聿修厥德,启迪胤臧;

前创后守,作为有方;

义门之业,迨见再举;

78 四川大竹县,在清代乾隆年间祖上有湖南郴州(郴之东门)来川东之梁竹(梁平,大竹),辈分有"华国文章绪,朝廷用贤良,"

79 山东省滕县圈里村

“昭” “明 ”“允 “克” “宏”

80 贵州织金(主要是阿弓、吹聋、鸡场一带)就有几万人。有传红鬃白马典故,辈分“进霸百景安,毯大万福先……再启玉文光,恩高(洪)开国相……

81 四川省仪陇县马鞍镇辈份大至是:

奉尚梁必仕,朝庭四代兴。

永远林中贵,吉地寿年长,登科正名扬。

82 甘肃靖远陡城堡字辈:

#自、文、世、兴、陈,玉,仕(士),天#

82 来自山东诸城的陈家官庄,排行是伟、钟、汝、桂、炳

83 四川金堂 原祖籍福建长乐县,近几辈的辈序是:自多福积善

84 辽宁辽中 家谱排列为“锡德崇彦俊,嘉善永朝天,道本维良景,宏昌继泰先”

85 江西安远县

立志颙公为开派始祖,派行语:志元玉招大,清胜陈兴帮,恭宽信敏惠,积善启传芳,泰交逢景运,兆锡享荣昌,继代钟才德,咸朝庆明良,崇文克登辅,守正定观光,贤嗣宗祖绍,发达永世长

五、将清初雍正七年(公元1709年)被浙江总督诱捕的"练气粗劲,武艺高强,各处闻名,声气颇广"的南京人甘风池也当作内家拳家、南派太极拳家。

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武术考据家唐豪等考证,太极拳是明末清初战将,河南温县陈王庭所创造。 其论据是:

1、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吸收民间十六家拳法,未曾讲道太极拳。

2、温县陈王庭编造的太极拳五路,长拳108势一路,炮锤一路,采取戚氏《拳经三十二势》中的二十九势。

3、《拳经三十二势》开头是“懒擦以”、“单鞭”两势。太极拳五路,长拳、炮锤共七套的开头也都是这两势。

4、温县陈家沟的《陈氏家谱》在第九世祖陈王庭姓名旁注:“王庭,又名奏庭,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武术在山东名手。扫荡群匪千余人。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人也。天生豪杰,有战大刀可考。”(见《陈氏家谱》第十二页,原谱现存北京)

5、陈王庭的《拳经总歌》歌辞吸取戚氏《拳经》歌辞内容精华。戚氏《拳经》有:“怎当我闪惊取巧”、“上擎下取一跌”、“倒骑龙佯输诈走”、“一条鞭横直披砍”、“挨步逼上下提笼”、“进攻退闪弱生强”。而陈王庭拳经总歌有:“闪惊取巧有谁知”、“佯输诈走谁云败”、“横直披砍奇更奇”、“上笼下提君须记”、“进攻退闪莫迟迟”。经过对照不难看出,陈王庭在拳论方面是吸取了前辈所归纳总结的精华。但陈王庭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作了一系列创造性的发挥。

6、 陈王庭《拳精总歌》开头两句:“纵放曲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这是太极拳推手的技术特点。明代后期俞大猷、戚继光、唐顺之、程冲斗等武术著作中都没有这种特点。

7、 陈家沟陈氏世代传习陈王庭所创拳套和推手。经五传至陈长兴(1771-1853)教了河北永年人杨露禅(1799-1872)而演变成杨式,后来派生吴式;永年人武禹襄(1812-1880)得杨露禅陈氏老架之传,又得陈清萍陈氏小架之传,演变成武式,后来派生孙式。这是世人熟知的五式传统太极拳套路。杨、吴、武、孙四式是直接或间接来自陈氏第一路太极拳,一脉相承,历历可数。

8、 戚继光生于1528年,卒于1587年,太极拳只能是晚出于戚氏《拳经》的拳种,并且是以戚氏《拳经》三十二势为基础的新创拳种。

当时唐豪的结论是太极拳创始于明末清初,创造人为明末战将,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庭。

到六十年代,由于史料的续有发现,陈王庭创造太极拳的正确年代应为1644年明皇朝灭亡后的二十年左右,即在十七世纪六十年代的清初。其论证是:据《温县志》、《怀庆府志》、《平安县志》考出,明亡前三年(1641年),陈王庭是温县的"乡兵守备",是一个官职不大的身先乡兵的武将,曾率乡兵随县长吴从诲击退攻城"土寇",为风雨飘摇的明皇朝立有战功。明亡后,陈王庭消极隐居,思想上受道家影响,他的遗词有:“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欠官粮早完,要私债即还,骄谄勿用,忍让为先。人人道我憨,人人道我颠,常洗耳不弹冠。笑杀那万户诸侯,兢兢业业,不如俺心中常舒泰,名利总不贪。参透机关,识彼邯郸,陶情于渔水,盘桓乎山川,兴也无干,废也无干。若得个世境安康,恬淡如常,不悔不求,哪管他世态炎凉,成也无关,败也无关。谁是神仙?我是神仙!”

据上述史料,明亡(公元1644年)前三年,陈王庭披坚执锐,正当壮年。明亡后,王庭隐居消极,思想上受道家影响,到“年老残喘”,还能够耕余“造拳”,“教下些子弟儿孙”,故可断定太极拳的编造是在十七世纪六十年代的清初。

很多人都一直以为太极拳是张三丰所创,他只不过是金庸先生笔下的一个人物,具体有没有这个人。是不是练太极拳的,都无从考证的,至少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可。

太极拳,产生于明末清初,由河南温县赵堡镇陈家沟村人—陈王廷,在家传拳术的基础上,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术,综合性的创造了一套具有阴阳性质刚柔相济,快慢相间,松活弹斗的特色,以及符合人体生理规律和大自然的运转规律的拳术运动,故名“太极拳”。

杨氏太极拳真传的图书目录

第一章 杨澄甫先师重要论述太极拳之练习谈太极拳说十要论太极推手第二章 杨氏太极拳动作图解、用法及歌诀一、杨氏太极拳拳式名称顺序二、...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