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李元婴或李渊的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2浏览:3收藏

谁有李元婴或李渊的家谱,第1张

李渊出身当时的大族陇西李氏,自认为是五胡十六国时西凉武昭王之后。祖父李虎随北周建立者宇文泰入关中,西魏时为左仆射,封陇西郡公,赐姓大野氏,与宇文泰、李弼等八人同受佐命,皆为柱国,号“八柱国家”。北周闵帝受禅后,李虎已经去世,故追封唐国公。父亲李昞,周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袭封唐国公。李渊七岁,父亲去世,李渊世袭为唐国公。

李渊是隋炀帝的姨表兄弟,北周明帝的明敬皇后、李渊生母元贞太后、隋文帝文献皇后等,分别是鲜卑贵族独孤信的长女、四女、七女等。李渊曾深受隋炀帝重用。

一、祖父:李虎

二、父亲及叔、伯:

1、李延伯:伯父

2、李真:伯父

3、李丙:父亲

3、李璋:李孝基之父,李道宗(唐凌烟阁24功臣之一,唐文成公主的的父亲)的祖父

4、

一、儿子:

陇西郡公→唐王世子→皇太子→除籍→息隐王→隐太子李建成(母窦皇后)

敦煌郡公→秦国公→赵国公→秦王→皇太子→太宗李世民(母窦皇后)

卫怀王李玄霸(母窦皇后)

姑臧郡公→齐王→除籍→海陵郡王→巢刺王李元吉(母窦皇后)

楚哀王李智云[6](母万贵妃)

赵王→荆王李元景(母莫嫔)

鲁王→汉王李元昌(母孙嫔)

酆悼王李元亨(母尹德妃)

周王李元方(母张氏)

郑王→徐康王李元礼(母郭婕妤)

宋王→徐王→韩王李元嘉(母宇文昭仪)

荆王→彭思王李元则(母王才人)

藤王→郑惠王李元懿(母张宝林)

蜀王→吴王→霍王李元轨(母张美人)

豳王→虢庄王李凤(母杨美人)

汉王→陈王→道孝王李元庆(母刘婕妤)

郐王→邓康王李元裕(母崔嫔)

谯王→舒王李元名(母小杨嫔)

魏王→燕王→鲁王李灵夔(母宇文昭仪)

许王→江安王李元祥(母杨嫔)

密贞王李元晓(母鲁才人)

滕王李元婴(母柳宝林)

二、女儿:

长沙公主(下嫁冯少师)

襄阳公主(下嫁窦诞)

平阳公主(谥号“昭”,称平阳昭公主,母窦皇后,下嫁柴绍)

高密公主(下嫁长孙孝政,又嫁段纶)

长广公主(先封为桂阳公主,下嫁赵慈景,又嫁杨师道)

长沙公主(先封为万春公主,下嫁豆卢怀让)

房陵公主(先封为永嘉公主,下嫁窦奉节,又嫁贺兰僧伽)

九江公主(下嫁执失思力)

庐陵公主(下嫁乔师望)

南昌公主(下嫁苏勖)

安平公主(下嫁杨思敬)

淮南公主(李澄霞,下嫁封道言)

真定公主(下嫁崔恭礼)

衡阳公主(下嫁阿史那社尔)

丹阳公主(下嫁薛万彻)

临海公主(下嫁裴律师)

馆陶公主(下嫁崔宣庆)

安定公主(先封为千金公主,下嫁温挺,又嫁郑敬玄)

常乐公主(下嫁赵瑰)

武姓

历史来源

1、出自姬姓,周平王少子姬武之后。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公元前770年,犬戎入侵西周,周幽王被杀,周的京都也遭破坏。周幽王的儿子宜臼受申、许、鲁等部分诸侯拥戴,在申即位,后迁到雒邑,历史上称东周。宜臼就是周平王。因其手掌上有一“武”字形状纹路,故被赐为武氏,为周朝大夫,后来他的子孙,因而以武为氏,史称武姓正宗。是为河南武氏。

2、出自以国名为氏。据《世本》、《万姓统谱》等资料所载,夏臣武罗被封武罗国,后国亡,其后子孙以国名为氏,称武姓。

3、出自子姓,以祖字或以谥号为氏:

① 出自商王武丁之后,以祖名为氏。据《武班碑》所载,为商王武丁之后,以其祖名字为氏。如汉代武班即是。

② 出自春秋时宋武公之后,以谥号为氏。据《风俗通义》所载,春秋时宋戴公之子司空,死后谥号为“武”,史称宋武公,其子孙以其祖之谥号为氏,亦称武氏。是为河南武姓。

4、出自以邑名为氏。据《风俗通义》所载,汉朝有武强王梁,封地在今河北省武强县,其后代因封地“武强”简为武氏。

5、出自以武字开头的复姓——武安氏和武疆氏:

① 出自复姓简化而来,为秦大将白起之后。战国时,秦将白起因功封为武安君,其后子孙以封爵“武安”为氏,称武安氏,后简姓武。

② 出自周顷王之孙姬满的后裔。因姬满的后裔曾被封于武疆(今河南省郑州市一带),因而其子孙以封邑名为氏,称武疆氏,后简姓武。

6、出自其他源流。唐代的冒姓或被赐姓为武姓的:

① 据《唐书》载:“唐贺兰敏武士之嗣,冒姓武。”

② 唐代傅、左、李诸姓被武则天赐姓武。

7、出自小数民族有武姓或有复姓改汉姓武的:

① 满族武聂氏、武佳氏、武库登吉氏,鄂温克族吴立西氏汉姓为武。

② 京、彝、蒙等族有武姓。

得姓始祖

武丁。商王武丁继位时,国力衰弱,于是极力想恢复殷商当年盛况,却因找不到贤臣辅佐而犯愁。相传,有一夜武丁梦到叫“说”的圣人会辅佐他,于是四方找寻,终于在山西平陆东面傅岩之地找到,此人即是出身奴隶的贤相傅说。武丁对傅说十分信任,君臣齐心协力,使殷商达到鼎盛时期,史称“武丁中兴”。武丁死后,其后人认为他功劳盖世,可与开国君主成汤相比,应有自己的姓,遂以其名为氏,称为武姓,奉武丁为武姓始祖。

武姓分布

武姓最早的发祥地应在今河南省,其后再次第得到在此地得到不断繁衍,并迅速向邻近的山东及江苏等省迁徙。至汉时,山东武氏一直是一个兴旺、显赫的家族。出自此地的武姓,后大举地繁衍至今河南、安徽、山西等。魏晋南北朝时期,武姓大举南迁成为江苏一大望族。其中在北方有一支武氏迁入今山西。唐代出了一个武则天,使武姓达到极为昌盛的时期,遍及全国。

郡望堂号

堂号:

" 鬻薪堂":鬻薪是卖柴。宋朝武行德,相貌气味,家里很穷,以卖柴为生。晋祖镇守弁门,到郊外游玩,看到行德卖柴,对他的相貌很惊讶,又见他担的柴特别重,就把他留在帐下当了侯虞。后来作战时行德被契丹俘虏,他杀了契丹的官,占据了河阳,不久归顺了汉,当了河阳尹,入宋,官太子太傅。

武姓又以"太原"为堂号。

郡望: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置郡。秦时相当于进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北魏复为郡,相当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沛郡:汉高帝改泗水郡置郡。相当今安徽淮河以北、西淝河以东,河南夏邑、永城及江苏沛、丰等地。东汉时改为国。

历史名人

武 丁:商代国王。后世称作高宗。传说名昭,为盘庚弟小乙之子。年幼时,武丁曾在外行役,与“小人”一起劳作,因而较了解“稼穑之艰难”。他即王位后,提拔傅说执政。傅说原为刑徒,被武丁发现,加以重用。武丁还任用甘盘为大臣,以此二人“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力求巩固统治,增强国力,使商王朝得以大治。《史记·卷三》称:“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殷道复兴。”由于武丁将商王朝推向极盛,被称作“中兴之王”。武丁在位期间,不断向西面的□方、南面的虎方、东面的夷方、北面的鬼方以及羌方、周族等进行大规模征伐。其中对□方作战动员的兵力,有时三千,有时甚至达五千;对鬼方用兵三年才攻克。据殷墟卜辞记载,武丁的配偶妇好还亲自率兵征伐羌方。除了“伐羌”之外,卜辞中还有许多“获羌”、“用羌”的记载,即抓获了羌人的俘虏并用作人祭的牺牲,且数字惊人。武丁向四方连年用兵,征服了周围的许多小方国。这些征伐战争,为王朝形成“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的广大疆域,奠定了基础。武丁在位五十九年,死后,由其子祖庚继承王位。

武 臣:秦末陈县(今河南省淮阳)人,随陈胜起义,后自立赵王,因违抗陈胜命令,被部将李良所杀。

武 漳:文水(今山西省汾阳)人,五代后蜀著名将领,职山南节度使,重视农业,对当地农田水利建设有所贡献。

武 亿:清代著名学者,乾隆进士。创办范泉书院,亲自讲学。治经史,精于考订金石文字。著有《经读考异》、《群经义证》、《偃师金石记》、《授堂诗抄》等。武禹襄:清代武式太极拳创始人。

武 祺:元代太谷(今属山西省)人,历任中书参议、户部尚书、甘肃行省参政等职。曾参与更改钞法,铸宝钱,然时不助祺,物价腾踊,钞法遂坏。著有《宝钞通考》等。

武 亿:河南偃师人,清代著名学者,官任博山知县。曾创办范泉书院,精于金石文字考订。著有《经读考异》、《偃师金石记》等。

武 训:中国近代群众办学的先驱者,伟大的平民教育家,为穷人创办了堂邑、馆陶、临清三县义学。

武士彟:唐代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东)人,武则天之父。以经营木材致富,随李渊征战有功,被封官爵。高宗时,以皇后之父身份受封周国公,被赐太原王。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唐高宗皇后,公元690年建周代唐,在位21年。执政期间,颇多政绩,如善用人才,开创殿试,重视农业,加强边防等。但其任用酷吏,时有冤案。公元705年,则天帝被迫让位与子唐中宗,中宗遂复唐。

武承嗣:武则天之侄,因荫而权重。后武承嗣争立太子,不果,怏怏而死。

武三思:武则天之侄,阴谋作乱,事败被杀。

武元衡:河南缑氏(今河南省偃师南)人,唐代建中进士,官至宰相,帝评之曰“是真宰相器。”因刚直不阿,触犯权贵,被刺客暗杀。

武宗元:河南省白波(今孟津)人,北宋著名画家,学吴道子,行笔流畅,擅佛道鬼神,曾为寺观作壁画,人皆称之。

武允蹈:宋代高诗人,两贡于乡,诗文刻意,多脍炙人口,著有《练湖集》。

武元直:金代北京人,善画山水,亦能诗文。有《东坡游赤壁图》等传世。

武汉臣:元代戏曲家,所作杂剧甚多,今知有10种。武元直:明昌间名士。善画山水,能诗文。作品有《莲峰小隐图》、《渔樵闲话图》、《东坡游赤壁图》等。武宗元:北宋著名画家,善画道鬼神,行笔流畅。

武之望:明代陕西省关中人,对医术有独到之处,曾参王肯堂之《证治准绳》,编有《济阴纲目》,另著有《济阳纲目》。

武禹襄:河北人,清代武式太极拳创始人。其融贯众派,自成一体,称“武式小架”。

武士敏:民国抗日将领。字勉之(1892-1941),怀安(今河北省怀安)人。1937年出任第一六九师师长,两年後升任第九十八军中将军长,与八路军精诚团结,并肩作战,共同抗日。1941年9月,武士敏率部在与日军的战斗中牺牲,终年49年。武士敏壮烈殉国後,举国悲痛,全国许多地方纷纷为其举行追悼大会,《新华日报》华北版发表了报道、社论和纪念文章。1984年 11月29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在长治市太行山烈士陵园中,为武士敏将军举行乐遗骸迁葬仪式,并在墓前立了一通墓碑,以追悼先烈。

宗族特征

1、武姓自古多英杰,则天皇帝数第一。其打破历朝历代女子不从政之传统,为后世女子涉政树立起一个光辉典范。

2、武姓多官宦,且以唐朝为最。

3、武姓世代以北方为主居地。3、武姓字行辈份严谨,意味深长。如武懿民所修《武氏家谱》内有浙江武姓一支字行为:“善德庆美,诚信斯国。”

====================================================================

武姓宗祠通用对联

〖武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平章卓识;

补阙高风。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大臣武元衡,字伯苍,太原人,进士出身。德宗对他很器重,任为御史中丞,并对群臣说:“武元衡是真宰相器。”宪宗时,历官户部侍郎、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当时,,因四川不太稳定,他就任剑南西川节度使,为政廉明,生活节俭,尽力抚慰少数民族,政绩卓著。后入朝为中书知政事,极力主张平定武元济叛乱。下联典指武元衡的堂弟武儒衡,字廷硕,宪宗时官至户部尚书,兼知制诰。刚直而有气节,又官补阙(对皇帝规谏并举荐人员的官),将大用时,终因为疾恶太分明而不得重用。

祥开国胄;

庆衍奇文。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武氏起源之一,周平王有个儿子,出生时掌中纹路有像个篆文的“武”字,周平王因此赐他姓武氏,后曾任大夫。

嵩山高隐;

练湖著名。

寒[寒,读音作gàn(ㄍㄢˋ),亦可读作hán(ㄏㄢ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之裔姙(任)姓伯明氏之子寒浞,属于以部落名称为氏。

据史籍《世本》记载,寒,系出黄帝部落联盟,出于任姓。而姙姓系黄帝之裔十二姓之一,与吕、泉、毕、祝、谢、章、薛、过、戈、终同姓。过、戈是寒氏部落的两个分支。寒氏部落的寒哀曾为黄帝驾御马车,当为寒氏族之始祖。

寒氏国所在之地为寒亭,即今山东省潍县县城,寒国是被夏禹所灭的。

夏禹在成为诸侯共主(天子)之后,先举皋陶,“且授政焉”,皋陶死后,又举益,“任之政”。大禹死后,“以天下授益”,称为后益。但大禹在位时,大力培植其子启的党羽,所以禹虽然在表面上遵循传统禅让制度于后益,实际上已造成了启杀后益取而代之并建立夏王朝的基础。

夏王朝建立以后,黄河流域东西两大系部落贵族的斗争仍没有结束。夏后启的晚年,沉湎于歌舞,其子太康继位后,更加无道,传至仲康失国。于是来自东夷有穷部落的首领羿“因夏民以代夏政”,称为后羿。然而后裔自己也恃其善射,“不修民事而*于原兽”,终于被自己的家臣、来自东夷寒部落的首领浞所杀。

夏启杀后益自立为后(王),传至太康,即发生了有穷氏后羿“代夏政”的大变革,接着寒浞取代了后羿自主夏政。如此经过四十年左右,才由仲康之孙少康,在有虞氏、有仍氏等部落的支持下,收复夏后旧时民众和联合各诸侯、部落首领攻杀寒浞,“复禹之绩”,恢复了夏的诸侯共主地位。这段历史称作“少康中兴”。

从后启与后益争夺共主地位的斗争以及从仲康失国到少康复国,中经后羿、寒浞“代夏政”,直到后杼灭有穷氏,是少昊集团中那些与黄炎集团结成部落联盟的各部落,在部落联盟向国家过渡过程中的斗争。这些部落已逐渐从东夷族中分化出来,加入了华夏行列,成为华夏起源时期东系的重要来源。他们分布在古河济之间,即今山东省北部与河南省、河北省接壤的地区。在夏代,还有一支从东夷中分化出来加入了华夏雏形形成行列的,就是商族。他们从燕山地区南下,兴起于河济之间,终于造成了代夏而建立中国第二个王朝的基础,在泰山与古济水流域,形成了以奄与薄姑为中心的各方国。

西周初的奄与薄姑,仍是东夷族中的大国,他们是东夷族中社会发展水平最接近夏、商的方国,而泰山以东至海,以南至淮的各部落与方国,即夏、商时期的九夷或夷方。西周初期,周武王灭了奄及薄姑,封鲁与齐于其故地,并以齐鲁为中心,今山东省境内到春秋时期,只有莱夷没有完全华化,因此其淮水地区的诸夷,是为西周东方的劲敌,是西周中、后叶东夷的主体。

后羿是一个著名的弓箭手,百发百中。后羿开始还只是做仲康的助手。到仲康一死,他干脆把仲康的儿子相撵走,夺了夏朝的王位。他仗着射箭的本领,也作威作福起来。他和太康一样,四出打猎,把国家政事交给他的亲信寒浞(亦有文献称为韩浞)。寒浞瞒着后羿,收买人心。有一次,后羿打猎回来,寒浞就派人把他杀了。

寒浞,是夏朝伯明氏之子,今山东潍坊人。寒浞在杀了后羿,夺了王位后,还霸占了后羿的妻妾,并生下两个儿子,一个叫浇,一个叫殪。

寒浞怕夏族再跟他争夺权势地位,决意要杀死被后羿撵走的相,便派儿子浇将相杀死。那时候,相的妻子后缗已怀孕在身,见相被杀,就从城墙一个洞中逃了出来。

后缗,是夏王朝诸侯有仍氏之女,所以逃出后就直奔有仍(今山东济宁)。后缗回到娘家不久便生了个儿子,这个相的遗腹子就是少康。有仍氏因少康是夏后氏之遗孤,对他特别爱护。少康长大后,有仍氏便命他作了牧正,也就是主管畜牧的官。少康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对寒浞和浇满怀仇恨。

少康在有仍部落里作牧正的事,没过多久就被浇知道了。浇振了亲信椒前往有仍寻找少康。但椒还没到有仍,少康便得到了消息,就从有仍逃奔到有虞(今河南虞城)。有虞的诸侯叫虞思,是有虞氏之后,世代与夏后氏亲善,在得知少康是夏相之子后,就热情接纳,并命少康作了有虞国的庖正,也就是掌管膳食的官,而且还将两个女儿(二姚)嫁给他,又把纶(今河南虞城)这个地方分给他住。在纶地,少康有十里见方的土地(一城),有五百个人(一旅)供其使用。于是,少康便以纶为基础,积蓄力量,暗中收集夏王朝的人,准备复国又安抚在夏王朝中作过官的人。

就在少康准备恢复夏朝的同时,有个逃居在有鬲(今山东德州)叫伯靡的夏遗臣,也在积极地准备行动。少康与他联合进攻寒浞。少康派亲信女艾前去刺探浇的情报,同时派自己的儿子季杼去引诱殪。然后,少康亲自率军消灭了浇,季杼的军队灭了殪,伯靡也率领斟灌、斟寻之师讨伐寒浞,攻下了夏邑。

伯靡和夏后氏的贵族们拥立少康继位为夏王,又重新夺回政权,恢复夏后氏统治。史称“少康中兴”。各地的诸侯、方伯得知少康回到了夏邑,恢复了夏禹的业绩,奉祀夏的祖先和天帝,维护了夏朝原有的统治,又都纷纷带着贡物前来朝贺。

夏王少康从小就经历过一段时间的流离生活,因此,上任伊始,便恢复管理生产的稷官和管理水利工程的水正,并挑选得力的人选担任这些与百姓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官职。社会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王朝的统治也得以巩固。

寒浞被灭之后,寒氏族人南迁徐州、临淮、江西余干,与越人融合为干越、干吴、扬越,后融入楚国,传衍有干氏、赣氏。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铸剑技师干将即为干氏族人。寒氏、干氏同宗同源,读音皆为gàn(ㄍㄢˋ)。

第二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汉、魏、晋时期西部鲜卑乞伏部首领傉大寒,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

西部鲜卑主要指河西鲜卑、陇西鲜卑,一说还包括源出于慕容鲜卑的吐谷浑。河西鲜卑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活动于今甘肃省河西走廊(金城黄河之西),包括今青海省惶水流域的鲜卑诸部,其中秃发鲜卑最强大,其它可考的部落有乙弗鲜卑(亦称卑和虏)、契翰(契汗、唾契汗)、折掘、意云鲜卑、鲜卑思磐部、车盖鲜卑、麦田鲜卑、北山鲜卑等。陇西鲜卑专指活动于今甘肃省陇山、六盘山以西和黄河以东一带的鲜卑诸部,除以乞伏氏为首的部落联盟外,有史可稽的尚有鲜卑鹿结部、莫侯部、吐赖部、勃寒部、匹兰部、密贵部、裕苟部、提伦部、越质部、豆留輢部、叱豆浑部、叠掘部、悦大坚部、仆浑部及大兜国等。河西鲜卑和陇西鲜卑之名始见于西晋末十六国初,部众大都是曹魏时迁至雍、凉之间,散居于河西、陇右,南凉、西秦盛时统辖之,后归属于北魏。

乞伏鲜卑是原居于贝加尔湖一带的丁零(高车)南下与鲜卑融合而成,是陇西鲜卑中最重要而又强大的一支,包括乞伏、斯引、出连、叱卢等部。原居于漠北,东汉中后期南迁至大阴山(今内蒙古自治区阴山山脉)。乞伏(如弗)部原为鲜卑人,其余三部中的叱卢部,即高车十二姓中的吐卢氏。乞伏鲜卑是鲜卑与高车融合后的鲜卑部落。原居于今贝加尔湖一带的丁零(南北朝时称高车),南下与鲜卑融合而成。西秦上层多有屋引氏、翟氏、叱卢氏等高车人可证。

乞伏等四部,南出大阴山后,住牧于河套北。泰始初左右(公元265年),乞伏国仁五世祖祐邻(拓邻)时率五千户,又南迁至夏(或夏缘,今河套南),其后部众稍盛,约五万。由此向西迁至乞伏山,即今贺兰山东北抵黄河的银川一带。后祐邻又率部向南迁徙,与居于高平川(今宁夏清水河流域)的鲜卑鹿结部(有众七万余落)“迭相攻击”,结果鹿结败而南奔略阳(今甘肃秦安)。于是祐邻等居高平川,势力渐盛。

祐邻曾孙述延在位时,相当于十六国初前赵雄据中原、张轨初有河西之际,北方群雄割据,使乞伏氏为首的部落联盟得以进一步发展。述延讨拥有两万余落的鲜卑莫侯部于苑川(今甘肃兰州榆中),后迁于土地肥沃的苑川,为“龙马之沃土”。乞伏联盟增至十万余落,一落按五口计算,即有五十余万人。同时,由于内部游牧经济的发展和受到邻近封建国家的影响,逐渐向国家政权过渡,建立了简单的官制。如述延“以叔父柯埿为师傅(相当于丞相),委以国政,斯引乌埿为左辅将军,镇蔡园川,出连高胡为右辅将军,镇至便川,叱卢那胡为率义将军。镇牵屯山”。各部落首领分镇一方,而统主(联盟首领)则一直为乞伏氏世袭。

以乞伏氏为首的部落联盟迁至苑川后,势力增强,据有苑川、勇士川(苑川东,今甘肃榆中大营川)、牵屯山(今甘肃平凉)一带。东晋咸和年间(公元326~334年),述延死,祁埿之子傉大寒即位。当时后赵国的势力已伸入秦陇,使傉大寒惧而北迁于麦田无孤山(今甘肃靖远)。

后来傉大寒逝世,其嫡子司繁即位,归降于前秦国苻坚。后在前秦年间(公元351~355年)迁于度坚山(今甘肃靖远)。

公元383年,苻坚遣吕光征西域。公元385年,司繁之子国仁脱离前秦国的统治。公元388年,国仁逝世,其弟乾归继位,定都于今兰州市西北,建立了西秦国。

公元400年后,秦姚兴与姚硕德合伙灭了西秦国。公元409年,乾归自收族众三万余迁往甘肃靖远县,旋乘后秦衰弱之机,复国。公元412年,乾归及其子为国仁之子乞伏公府所杀。炽磐又击败公府,夺位,承父遗策,笼络陇右汉、羌等,重用汉族人士。

公元414年,炽磐出兵灭了南凉国,又逐北凉国沮渠氏势力出湟水流域,将西秦国的势力伸入今四川省西部羌族之地。公元428年,炽磐收拾,太子慕末即位。公元431年,胡夏君主赫连定杀乞伏慕末及其宗族五百余人,西秦国灭亡。乞伏鲜卑的轲弹、乞伏千年投归北凉国,跋跋、延祚投归胡夏国,而昙达则为羌人执送于胡夏。

后胡夏君主赫连定在渡黄河夺北凉国河西之地时,为吐谷浑慕璝所灭,所率乞伏鲜卑等原西秦国降户及赫连部人皆为吐谷浑虏去。因而,乞伏鲜卑有一部分与吐谷浑融合。

后北魏政权灭北凉沟,并逐吐谷浑出陇右,散处于河陇地区的乞伏鲜卑族人皆为北魏政权所统治。乞伏氏及出连氏、叱卢氏等,均成为北魏的“内入诸姓”和“四方诸姓”。不论是在北朝作官为吏的上层,还是一般乞伏鲜卑人,后来大多被同化于汉族。

据传说,乞伏氏首领傉大寒在执政期间虽然比较儒弱,惧他族而举族连连北迁,却是个“多产作家”,除了嫡子司繁以外,还有庶子近百。其子孙在归附北魏政权后,在汉化过程中有取先祖名字尾音谐音汉字“寒”为姓氏者,称寒氏,读音作hán(ㄏㄢˊ)。

第三个渊源:源于羌族,出自南北朝时期西羌族寒宕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北史·邓至传》记载:在南北朝时期,一些羌人部落与北魏政权有密切联系,“又有东亭卫、大赤水、寒宕、石河、薄陵、下习山、仓骧、覃水等诸羌国,风俗粗犷,与邓至国不同焉。亦时遣贡使,朝廷纳之,皆假之以杂号将军、子男、渠帅之名。”在史籍《魏书·邓至传》中也提及:“邓至之西有赫羊等二十国,时遣使朝贡。”

寒宕部原居藏东昌都地区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部一带地区,后归附北魏政权后,举族迁入内地,原居地被东女国所占。

在大唐盛世,寒宕部族人归附唐王朝,取部族名称为汉姓寒氏。公元七世纪左右,为吐蕃族所征服。

二历史名人:

寒 塞:(公元1931~今),傣族;云南西双版纳人。著名元朝官吏。

元朝时期置车里军民总管府(今云南西双版纳)总管,寒塞出任总管,佩金虎符。

寒 九:(公元1931~今),北京人。著名舞台美术艺术家。

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现任内蒙古工艺美术专修学院副院长、教授,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内蒙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员、内蒙古舞台美术学会会长。

1949年3月参加华北革大响应号召支边到内蒙,1953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1958年毕业应聘再返内蒙工作,主要仍从事舞美创作。

1978年调内蒙古艺校任美术科科主任,1986年艺术学院成立,先任工艺美术系筹备组负责人,后任系党支部书记,同时兼绘画书法基础课教研室主任。

由于其长期从事舞台美术创作,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设计过歌剧话剧和京剧等不同题材、风格、不同剧种的大中型剧目五十余台,如话剧《保卫延安》、《草原赞歌》、《青年近卫军》、《邢燕子》、京剧《草原**妹》、《气壮山河》、《巴林怒火》等剧目。

1964年全国京剧现代戏会演,由其设计的《草原**妹》进京参加会演被评为优秀剧目,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的接见和鼓励。

其设计的京剧《气壮山河》参加华北区会演获得好评,此剧的舞美设计(选场)入选全国首届舞美展览。1984年由其设计的《北疆烈火》荣获自治区新创剧目舞美设计一等奖。1980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受到表彰。1983年参加《亲家卖粮》电视剧拍摄,该剧荣获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三等奖。1984年创作油画“昭乌达风情”入选自治区现代艺术展览。1987年撰写学术论文《绘画艺术与舞台美术》刊载于艺术学院院报。1987年初评聘为国家二级舞美设计师,1989年改聘为副教授。

从1980年起主要从事艺术教育工作,有关影视设计活动和创作是利用假期完成的。1991年7月离休后,仍从事高考专业课考前补习班,共干了七个年头。1999年春又被内蒙工艺美术专修学院聘为副院长,继续做艺术教育工作。

传略入编《中华魂·中国百业领导英才大典》、《中国人才辞典》。

寒 村:(公元1947~今),河南偃师人。著名现代书画家、集邮家。

经济师,陕西第十棉纺织厂工会副主席。系陕西省书协会员、省纺织书画协会常务理事。

1976年11月开始收藏,主集古今名人字画。邮票、信封;兼集票证。有书法论文发表于《艺舟导报》、《武汉书法报》、《陕西工人报》等报刊。

书法作品先后数十次参赛获奖,并被陕西干陵博物馆、河南白马寺、曹州书画院、郑州博览中心、文化部、朱德故居等收藏,多件作品被英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收藏家收藏,有书法作品入选《学书法》教材。其书法作品多次参加陕西省拍卖会,均获成功。

曾为《信息产业报》题写报头。《东方书画日报》、《中国书画报》等新闻媒体专题介绍过其事迹。

寒 冰:(公元1958~今),女;黑龙江省人。著名新闻工作者。

主任记者。中国地市报女记者协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海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海口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海南省十大杰出青年海口市女界十杰、海口市巾帼建功“女状元”,中国地市级女记者协会副会长、海口市妇女问题研究会副会长。海口市青联委员、海口市妇联会九届执委,第二届全国范长江新闻奖提名。荣誉获得者。

1990年来海南,现任海口晚报特刊部主任、编辑、主任记者。她当过八年中学语文教员,又有十五年记者生涯,已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青年报》、中央电视台等新闻传媒发表新闻作品三百多万字(有三十余篇获国家级好新闻奖)、文学作品二百余万字。

代表著作有:长篇小说《女记者》、中篇小说《雨夜》、报告文学集《路在脚下》、《丈夫在天涯》、《良知热血催椽笔》、《“逼上梁山”的过海女人》与《寒冰新闻作品集》、《寒冰散文随笔集》等。《丈夫在天涯》被收入“20世纪华夏女性文学经典文库”《世纪绝唱》一书中。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妇女报》、《中国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华新闻信息报》与《中国记者》、《新闻战线》、《新闻传播》、《女友》、《妇女之友》、《女子文学》、香港《镜报》等五十余家报刊杂志,均先后编发了其业绩、专访与新闻照片。

其业绩已被收入《世界名人录》、《中外名人辞典》、《世界华人文学艺术家名人录》、《中国当代杰出青年》、《中国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辞典》、《中国妇女儿童事业成就大典》、《中华当代巾帼风采》、《1995年中国新闻年鉴》与《中国报界著名编辑记者辞典》、《中国青少年年鉴》、《中国中青年新闻人物年鉴》等大型资料经典性工具书中。

贺姓,分会稽贺氏,河南贺氏和其它少数民族贺氏。会稽贺氏来源有二:

1、一是源于姬姓,为吴王僚之子庆忌之后。《会稽先贤传》记载,唐中期以前官谱所载,不少贺氏家谱如北宋词人贺铸家谱也如此记载;

2、二是源于姜姓,为齐相国庆封之后。唐中期后姓氏书籍如《元和姓纂》所载,部分贺氏家谱所载。据《魏书。官氏志》等所载,南北朝时后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将鲜卑族复姓贺赖(贺兰)氏改为汉姓贺氏,此乃鲜卑贺氏之起源。鲜卑贺氏现在也已经汉化为汉族,称为河南贺氏。另外还有其他少数民族也有姓贺的。

迁徙分布

贺氏得姓是在今浙江绍兴一带,从一开始起就是当地一大望族。故族人自改姓为贺氏以后,就以会稽为其堂号、郡望。贺纯有孙名贺齐,为三国时吴国大将军齐之孙贺邵任中书令,邵之子贺修在西晋任太子太傅,由于仕宦周迁等原因,贺氏开始在江浙一带缓慢迁徙。

会稽贺氏在汉、魏六朝时期,他们与同郡的虞、魏、孔三姓并称为“会稽四姓”。

南[nan]

姓氏源流

南姓起源有五:

①、出自周代南仲之后,以祖名为氏。据《姓源韵谱》所载:商王盘庚妃姜氏,梦龙入怀,孕十二月而子,手握“南”字,长大后主管荆州,号“南赤龙”,其曾孙南仲周初为大夫,后世子孙遂以祖名为姓,称南氏。

②、出自姬姓,以祖字为氏。据《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载“郑樵《通志》:以字为姓。南氏,姬姓卫灵公之子,公子郢,字子南,以字为姓。”春秋时卫国公子郢,字子南,其支孙以祖字为姓,称南氏。

③、出自春秋时晋国隐士之后,以地名为氏。春秋时,有晋国高士居隐于南乡(今山西),其后代子孙以地名为姓,称南氏。

④、出自姒姓,源自夏禹之后,以国名为氏,为男氏所改。据《史记·夏本纪》“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索隐:“系本‘男’作‘南’”,称南氏。

⑤、出自他族,满族南姓来自那拉氏;今藏、满、回、蒙古、朝鲜、僳僳等民族均有南姓。

迁徙分布

南姓起源较多,很早便分布中原大地及边远地区,而以陕西、山西为主要聚居区,后逐渐向东、向南扩展。汉唐之间在河南、安徽交界处形成郡姓望族,以汝南郡为郡望。如今在浙江、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天津、陕西、辽宁、湖南、广东、广西以及新疆等地均有南姓分布。目前南姓人口没有进入全国前三百位。

郡望堂号

①、郡望

汝南郡 汉置,治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北),东晋治悬瓠城(即今汝南),相当于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及安徽淮河以北地区。

②、堂号

汝南堂。

自立堂号:忠义堂等。

宗族字派

字辈:

湖北浠水南氏字辈:鉴阳斗子,延邦一应,天运方兴,玉堂集瑞,金策储英,文章唤启。

浙江乐清南氏字辈:嗣元应德光,常存君子道,孝友启贤良。

河北泊头南氏字辈:金汝荣振保,永西树德奎。

历史名人

南霁云 (-757),唐将领。顿邱(亦称顿丘、敦丘,今河南浚县西;一说在今河南清丰西南)人。善骑射,少为舟子,后为张巡将。安禄山反,从巡守睢阿(今河南睢县),既而城中食尽,霁云奉命突围出,乞师于贺兰进明;进明无出师意,又欲留他,设宴飨之;霁云拔刀断指,不食而去。复冒围入,后城陷被执,贼欲迫降。巡呼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霁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知我者,敢不死?”遂与巡同被害。

南巨川,唐文学家。鲁郡(今山东兖州)人。盛王府录事参军南琰之子。开元二十七年(739)登进士第。至德二载(757)任给事中,奉使吐蕃。后坐事贬崖州,经岳州,贾至有诗赠之。著有《续神异记》,载冥祥灵验故事,今不存。

南 卓,唐学者。字昭嗣。初游学于吴、楚,羁旅十余年。大和二年(828)中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任拾遗时,因诤谏贬为松滋县令。会昌元年,任洛阳令,后为婺、蔡二州刺史。大中中,官黔南观察使,卒。卓善诗文,亦通音乐。其任洛阳令时,数陪白居易、刘禹锡宴游论文,因谈及羯鼓事,白、刘二人遂劝其撰《羯鼓录》。此书分前后二录。前录首叙羯鼓形状,次叙玄宗以后诸故实。后录载宋璟知音事,亦附以羯鼓诸宫曲名,为研究唐代音乐之重要资料。另著有《唐朝纲领图》、《南卓文》等

南企仲,明臣。居益族父,万历八年(1580)进士。授刑部主事。历文选郎、太仆卿。请亟罢吏、刑二部尚书李戴、萧大亨官,帝大怒,降企仲官一级。复被张凤翔弹劾,削籍。天启时,累迁南京吏部尚书,以老致仕。

南居益 (-1643),明将领。陕西渭南人,字思受,号二太。万历进士。天启时,曾巡抚福建,荷兰海盗骚扰漳、泉,击退之,并筑城镇海港,平息海患。后被削籍。崇祯元年(1628),起为户部右侍郎,总督仓场,后代张风翔为工部尚书,不久削籍归乡。十六年,李自成攻克渭南,迫降不从,次年绝食而死。著有《青箱堂集》等。

其他南姓名人有周将领南仲;春秋鲁国季氏字臣南遗、南蒯,齐史官南史,晋美女南威;战国韩大臣南公揭,卫大臣南文子;辽状元南承保;明大臣南师仲、南大吉、南居业、南仝,史学家南轩;清大臣南洙源,将领南天祥、南天章等。近当代南姓名人有解放军将领南萍,物理学家南秀华、南京达,电力专家南志远,化工专家南仁植,材料专家南策文,天文学家南仁东,农学家南文元、南都国,植物学家南寅镐,地质学家南延宗,数学家南基洙,医学家南龙哲、南征,经济学家南汉宸、南钟万、南江,企业家南存辉,法学家南英,哲学家南同茂,历史学家南炳文、南致平,政治学家南俊英,图书馆学家南润根,翻译家南致善、南映一、南金子、南英植,编辑家南尚铉、南云瑞,国学大师南怀瑾,古典文学专家南矩容,新闻家南振中,作家南新宙、南豫见、南翔,诗人南永前,书法家南祥安、南朝明、南君求,画家南恽笙、南海岩,版画家南洪申,表演艺术家南慧云,田径教练员南康荣,航模运动员南雍等。

南姓宗祠通用联

姓启商代;

望出汝南。

指南姓源流和郡望。

谕忠义以啮指;

得璧马而反忧。

上联:唐代顿邱人南霁云,少年时为人操舟。安禄山反叛时,巨野尉张绍起兵,任他为将。后跟从张巡守睢阳,安禄山部将尹子奇攻城,他一箭射中尹的左眼。奉张巡命率精锐骑兵三十突围求救,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不愿出兵,仅用美食招待他。他说:“睢阳的将士已经饿了一个多月,我不忍心一个人吃。”说着,抽出刀来,砍断自己的一根手指,又返回睢阳,城破后被杀。唐宣宗时,与马周、褚遂良、娄师德、张九龄、张柬之、张巡、许远、柳浑等三十七位名臣名将,画图凌烟阁。 下联:战国时卫国大夫南文子,当时晋国的智伯准备攻打卫国,先送给卫国四匹野马、一块白璧,卫国君臣大都非常喜欢,只有南文子面带忧色。卫君感到奇怪,问他为什么,他说:“无功的赏赐、无由的礼物,不可不有所警惕啊!”卫君把他的话告诉给边境。智伯果然起兵袭击卫国,至边境见卫人有防备而退兵,说:“卫国有贤人哪!事先知道了我的预谋”。

铁面御史传名远;

忠勇将军享誉高。

上联:明朝弘治举人南仝,官至南京四川道御史,清直不挠,多所平反,论劾不避权贵,豪强敛迹,称为“铁面御史”。下联:南霁云。

王国武臣,具攻战方略;

圣门高弟,得道学渊源。

上联:周朝南仲,周宣王时将领,《诗经·小雅·出车》:“王命南仲,往城于方”。下联:春秋鲁人南宫括,即仲孙闵,以居南宫,故以为氏。字子容,亦称南容,孔子弟子。以智自讲,事清不废,世浊不污;读诗常三复“白圭”之章。孔子妻以兄之女。

得璧马而反忧,终全卫境;

谕忠义以啮指,共仰唐臣。

上联:南文子。下联:南霁云。

百代渊源,河洛东南留一脉;

千秋忠义,神灵海上有孤臣。

南怀瑾撰南姓宗祠联。浙江温州南氏始祖南巘,宣和年间进士,任江苏徐州签判,“靖康之难”时护从宋高宗南渡,返海来温,见瓯之重石(今乐清磐石镇重石村)山水佳丽,遂乞休隐处,宋高宗敕封为“护驾功臣”。绍兴末年,其子迁到海滨定居,后代繁衍,耕读传家,乡里称贤,号曰南宅。

南姓的来源较为复杂,据《史记》的记载是夏禹的后代有以南为姓的;第二种说法是说商王盘庚的妃子姜氏生了一个儿子,名南赤龙,他的后代就以南为姓;第三种说法认为春秋时卫灵公之子公子郢,字子南,他的后代就把南当姓。南姓在我国分布较广,河南的南姓尤其多,约占全国汉族南姓人口的75%。

谁有李元婴或李渊的家谱

李渊出身当时的大族陇西李氏,自认为是五胡十六国时西凉武昭王之后。祖父李虎随北周建立者宇文泰入关中,西魏时为左仆射,封陇西郡公,赐姓...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