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氏-姓茹的名人-茹姓起名字-茹姓的起源与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2浏览:3收藏

茹氏-姓茹的名人-茹姓起名字-茹姓的起源与家谱,第1张

河内郡:楚汉之际置,相当今河南省境内黄河北岸武徙县一带。

河南郡:汉高帝时置,相当今河南省洛阳地区。

「茹」源出

茹(Rú)姓源出有三:1、出自古代柔然部族。北魏时郁久闾氏建立柔然国,称受罗部真可汗。柔然国也称做蠕蠕、茹茹,源出东胡,为游牧部落,常居于阴山一带。西魏时,柔然部族为突厥所破,遂并如突厥,其部族后人多以族名茹茹为姓。一部分入中原后,以茹为氏,称茹氏。2、出自如姓。汉代有如淳,其后代子孙在“如”字上加草字头为茹姓。3、出自鲜卑族。南北朝时,后魏时代北有三字姓普六茹氏(一作普陆茹氏或普陋茹氏),入中原后改为茹姓。

得姓始祖

蠕蠕。据考证,茹氏一姓传自古代北狄蠕蠕族。《通志·氏族略》记载,北狄蠕蠕族人迁入中国,自称为为茹氏,望出河南。我国的茹氏家族除了源自蠕蠕的一支之外,同时期另有一支外来的种族即普陋茹氏改姓茹,《河南官氏志》也有“普陋茹氏必变茹。”的记载。这支茹氏也是以河南为他们的`开基之地。望族居河内郡(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茹氏后人尊蠕蠕为茹姓的始祖。

迁徙分布

茹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北魏前身的游牧鲜卑族中有普陋茹氏,其后人简为“茹”氏,此为茹氏的最早起源。另外当时有部落为柔然族,也被称为蠕蠕,芮芮,及茹茹族,北魏时,进入中原并建立柔然国。而族人就以前族名为姓,或为柔,或为茹,或为芮,茹氏也就随之产生了。对于汉人,茹姓也有相对独立的起源和发展,在汉朝,河内郡县境内,出了一位姓名为如淳的人,他的后代就将他的姓氏上加了草字头,变为茹字,源此汉族也产生了茹姓。

堂号

终养堂:唐朝时有茹荣,自幼死了父亲,事母至孝。他开始在县里当小官德时候,县官送给他一支瓜。他拿回家给母亲吃,一会儿又回到衙门。县官问他干什么去了?他如实回答了县官。县官到他家看了看,果然如此,就叫他回家侍奉母亲,每月工资照发。

茹姓宗祠通用对联

〖茹姓宗祠四言通用联〗望出河内;源自柔然。——佚名撰茹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茹姓的郡望和源流(见上题头《四、郡望堂号》和《一、姓氏源流》介绍)。

符分魏虎;位珥齐貂。——佚名撰茹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后魏茹皓事典。下联典指南齐茹法亮事典。

〖茹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明代炳炳忠诚伯;清朝彪彪状元公。——佚名撰茹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明代兵部尚书茹千,衡山人。建文时奉诏至龙潭见燕王议和。成祖即位,封忠诚伯。下联典指清代乾隆状元茹棻,字古香,会稽人。官至兵部尚书,有诗集。

〖茹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古之遗直壮元门第;香其幽远忠诚人家。——佚名撰茹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清代乾隆状元茹棻。下联典指明代兵部尚书茹千。

寿越期颐,朝端与宴;少负气节,吏治有声。——佚名撰茹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明代无锡人茹文中,永乐年间随父亲迁居燕地。天顺年间一百零四岁时,英宗在便殿召见他,赐予冠带,又命顺天府设宴招待,还命吏部尚书姚夔到他家去致贺。下联典指北宋舒城人茹孝标,少年时负节气,好学不倦。天圣年间进士,以都官员外郎出任江州知州,有政声。

少负气节,有声吏治;幼学亲情,无忝家规。——佚名撰茹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宋代天圣进士茹孝标,舒城人。负气节,好学不倦,以都官员外郎出知江州,有治声。下联典指唐代名人茹宋的事典。

茹法珍:南齐时东昏侯的宠臣,与梅虫儿一起,误国弄事,最后被萧衍斩首。

茹 皓:后魏文帝的著名冠军将军,他不但武艺高强,还知书识礼,聪敏而待人谦和,十分受朝廷的器重,既参与国家大政,又能折节下人,受当时人称赞。

茹 瞻:字孝博,北齐时东安人。南州举秀才,历官侍郎。清朗刚直而见称。据说,当他举秀才之时,皇帝就亲口说过:“今日之选,不可无茹生”的话,可见茹瞻的才华,卒于侍御史。

茹 洪:明朝大画家和大书法家。他因为楷书写得好,名气传到京城,王公贵族都收藏他的墨宝,他于是进京,写字作画。他善于画山石竹木,并且因为受古车的薰陶,作画气韵高古,名重一时。

茹冠鑫:明朝名将之儿,年仅16岁的他跟随父亲茹关西参加朝鲜战争,在稷山带兵大败黑田长政。

茹 瑺:明代兵部尚书。建文帝时奉诏至龙潭见燕王朱棣议和。后明成祖即位,封为忠诚伯。

茹 棻:清代乾隆状元。官至兵部尚书,有诗集。

茹孝标:宋代天圣进士。负气节,好学不倦,以都员外郎出知江州,有治声。 南齐有大司农茹法亮,明代有刑部员外郎茹连。

曲阜孔家第二代,孔鲤,字伯鱼。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追封为泗水侯,孔氏后人称为二世祖。孔鲤经常趋庭接受孔子诗礼的训导。享年50岁,先孔子而死。第三代,孔伋字子思。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追封为沂水侯,元文宗至圣元年(公元1330年)追封沂国述圣公,孔氏后人称其为三世祖。他受业于孔子学生曾参,颇得孔子思想的真传,著作《中庸》,以述父师之意。孔伋成为述圣,前继承孔子,后通过门人传给孟子。孔伋享年82岁。第四代,孔白,字子上。博通群书,又善兵法,齐威王召为国相,不就,享年47岁。 第五代,孔求,字子家。享年45岁第六代,孔箕,字子京。享年46岁。第七代,孔穿,字子高。博学、清虚、沉静,有遁世之志。当时楚、魏、赵三国争相聘请,孔穿不仕。享年51岁。

第八代,孔谦,字子顺。为魏相。享年57岁。

第九代,孔腾,字子襄。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封孔腾为奉祀君,专管祭祀孔子的事务,此为奉祀孔子之始。享年57岁。

第十代,孔忠,字子贞。有高尚之志,被汉文帝封博士、褒成侯。享年57岁。

第十一代,孔武,字子威。汉文帝封为博士。早卒。

第十二代,孔延年。博览群书。汉文帝时以治《尚书》出名,征为博士,转继太傅,后又任大将军。享年71岁。

第十三代,孔霸,字次孺。少年时就显示出非凡才华。汉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赐爵关内侯,食封800户,号褒成君,并赐黄金200斤,宅一区,昭帝时征为博士。此为世袭爵位奉祀之始。享年72岁。

第十四代,孔福。汉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封为关内侯。享年62岁。

第十五代,孔房。汉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袭封关内侯,赐932户。 第十六代,孔均,字长平。本名莽,因避王莽讳,改名均。好学有才,言辞清辩,奏对成章。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封为褒成侯。王莽居摄二年(公元7年)欲拜孔均为太尉,上书辞谢未就职。享年81岁。 第十七代,孔志。光武帝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复封为褒成侯,食邑2000户。

第十八代,孔损,字君益。汉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袭爵,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至阙里祭祀孔子时,孔损助祭,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封为褒亭侯,食邑1000户。

第十九代,孔曜,字君曜。汉安帝延光三年(公元124年)封为奉圣亭侯,食邑1000户。

第二十代,孔完。汉灵帝建宁二年(公元169年)袭褒亭侯。孔完早逝,无子。由其弟孔瓒之子孔羡袭爵。 第二十一代,孔羡,字子余。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拜为奉议郎,二年(公元221年)封为宗圣侯,赐食邑百户。

第二十二代,孔震,字伯起。西晋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年)封为奉圣亭侯,拜太常卿黄门侍郎,赐食邑200户。享年75岁。

第二十三代,孔嶷,一作孔亭,字成功。东晋明帝太宁三年(公元325年)袭封奉圣亭侯。

第二十四代,孔抚。历豫章太守,袭封奉圣亭侯。

第二十五代,孔懿,袭奉圣亭侯。享年61岁。

第二十六代,孔鲜,字鲜之。好学,有度量。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九年(公元442年)袭封圣亭侯。

第二十七代,孔乘,一作孔秉,字敬山,博学多才艺。北魏孝文帝延兴三年(公元473年)封为崇圣大夫,食邑500户,并给10户以供洒扫。

第二十八代,孔灵珍。任秘书郎,袭爵。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改封崇圣侯,赐食邑100户。

第二十九代,孔文泰,袭崇圣侯。享年58岁。

第三十代,孔渠,袭崇圣侯。

第三十一代,孔长孙。北齐文宣帝天保元年(公元550年)改封崇圣侯,食邑百户。孔长孙有二子,长子英悊,次子嗣悊。长子早逝,无子。享年64岁。

第三十二代,孔嗣悊。隋文帝时应制登科,授泾州司兵参军,后升迁太子通事。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封为绍圣侯,赐食邑100户。享年70岁。

第三十三代,孔德伦。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封为褒圣侯,赐食邑100户,朝会时位同三品。武则天时赐予玺、书、衣服等。享年71岁。

第三十四代,孔崇基。武则天证圣元年(公元695年)袭封褒圣侯,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授朝散大夫,陪祭朝会。享年56岁。

第三十五代,孔璲之,字藏晖。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7年)袭褒圣侯,特授国子四门博士。

第三十六代,孔萱,袭封文宣公,兼任兖州泗水今。

第三十七代,孔齐卿。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袭封文宣公,兼兖州司马。

第三十八代,孔惟眰。唐宪宗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袭封文宣公,任兖州参军,奉孔子祀,复50户以供洒扫。享年65岁。

第三十九代,孔策。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袭封文宣公,历国子监博士。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宰相白敏中奏请岁给户绢百匹,充春秋奉祀。享年57岁。

第四十代,孔振,字国文。唐懿宗咸通四年(公元863年)袭封文宣公。举进士甲科,官至监察御史,左补阙水部员外郎。享年74岁。

第四十一代,孔昭俭。袭封文宣公,授广文博士。享年60岁。

第四十二代,孔光嗣,字斋郎。唐哀宗天佑二年(公元905年)授泗水令,后因时世动乱,失封爵。后梁乾化三年(公元913年)被庙户孔末所杀。享年42岁。 第四十三代,孔仁玉,字温如。后唐明宗长兴元年(公元930年)任曲阜县主簿,三年(公元932年)袭文宣公。后晋高祖天福五年(公元940年)兼任曲阜县令。后周太祖广顺二年(公元952年)幸曲阜拜孔庙及墓,召孔仁玉赐五品服。被孔氏后人誉为“中兴祖”。享年45岁。

第四十四代,孔宜,字不疑。宋太祖乾德四年(公元966年)任曲阜县主簿,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累迁太子右赞善大夫,袭文宣公。享年46岁。

第四十五代,孔延世,字茂先。博学、善吟咏。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袭封文宣公,兼任曲阜县令,赐白金束帛及太宗御书印《九经》。享年38岁。

第四十六代,孔圣佑。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袭封文宣公,兼曲阜知县事。卒年35岁,无子。后孔延世弟孔延泽之子,孔宗愿袭封。

第四十七代,孔若蒙,字公明。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袭封衍圣公,兼曲阜县主簿。宋哲宗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将爵号改为“奉圣公”,专主祀事。宋哲宗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废掉孔若蒙的爵位,由其弟孔若虚袭封奉圣公。孔若虚,字公实。死后,仍由孔若蒙的长子孔端友袭封衍圣公。

第四十八代,孔端友,字子交。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袭封衍圣公。高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孔端友随高宗南渡,寓居衢州,称为南宗。孔端友之弟孔端操留守林庙,金命权袭衍圣公,称为北宗。

第四十九代,孔璠,字文老。孔璠系孔端操次子。金太宗天会十二年(公元1133年)袭封衍圣公,主管祀事,天会十五年(公元1137年)丢掉爵位。熙宗天眷三年(公元1140年)金廷准备授孔璠承奉郎,袭封衍圣公爵位,未来得及受封便去世。享年38岁。

第五十代,孔拯,字元济,金熙宗皇统二年(公元1142年)袭封衍圣公,加文林郎。大定元年(公元1161年)孔拯卒,时年26岁,无子。其弟孔摠袭封。

第五十一代,孔元措,字梦得。金章宗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袭封衍圣公,加文林郎。后兼曲阜县令,授中议大夫,金宣宗贞佑二年赴汴京,金亡,回曲阜。享年70岁。

第五十二代,孔浈,字昭度。元宪宗元年(公元1251年)袭封衍圣公。孔浈后被人告称乃驱口贱民李姓所生,因而被夺爵。

第五十三代,孔治,字世安。元成宗元年(公元1295年)封为衍圣公。孔治是孔宗愿第三个儿子孔若愚的六世孙。他们中间是:孔若愚——孔端立——孔琥——孔拂——孔元用——孔之全——孔治。孔子后裔的袭爵,由孔浈被剥夺衍圣公爵号后,中断43年之久,直到孔治才又袭封衍圣公爵。 第五十四代,孔思诚于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袭封衍圣公,因支庶袭封,为族人不服,因而被解除爵位。元仁宗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改由孔若愚的后代孔思晦袭封。

第五十五代,孔克坚,字璟夫,元顺帝至元六年(公元1340年)袭封衍圣公,阶嘉议大夫。授通奉大夫,官至礼部尚书、国子祭酒,均未赴就。朱元璋诏见时,假托有病未去,后朱元璋亲笔谕孔克坚,接诏后兼程进见。洪武元年十二月,钦颁圣旨,孔氏子孙皆免差役,同年赐给孔府两千大顷田地。

第五十六代,孔希学,字士行。好读书,善写隶书,文词尔雅,谈笑挥洒,灿然成章。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袭封衍圣公。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令衍圣公班列文臣之首。从洪武初年开始,衍圣公不兼地方官,专主孔子祀事。享年47岁。

第五十七代,孔讷,字言伯。诗书都有较高造诣,为人宽厚。明太祖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袭封衍圣公。享年43岁。

第五十八代,孔公(左钅右监),字昭文。明惠帝建文三年袭封衍圣公。享年23岁。

第五十九代,孔彦缙,字朝绅。明成祖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袭封衍圣公。享年55岁。

第六十代,孔承庆,字永祚。未能袭爵即逝,后追封衍圣公。享年31岁。生有二子,孔宏绪、孔宏泰。 第六十一代,孔宏绪,字以敬,号南溪。明代宗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袭封衍圣公。后因宫室逾制,削夺了爵位,改由其弟孔宏泰袭爵。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恢复孔宏绪衍圣公冠服家居。享年57岁。

第六十二代,孔闻韶,字知德,号成庵。明孝宗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袭封衍圣公。次年新庙建,规制依旧。享年65岁。

第六十三代,孔贞干,字用济,号可亭。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袭封衍圣公。享年38岁。

第六十四代,孔尚贤,字象之,号希庵。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袭封衍圣公,赠太子太保。孔尚贤有二子,胤椿、胤桂,都先卒无子嗣,乃以孔尚贤从弟孔尚坦之子孔胤植袭爵,后来为避清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讳,改“胤”字为“衍”字。孔尚贤享年79岁。

第六十五代,孔胤植,字对寰,号懋甲。明熹宗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袭封衍圣公,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加太子太保,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晋太子太傅。清朝对历史上所沿袭下来的对孔家种种优待“俱应相沿”并“期于优渥”。孔胤植凡进京朝见,皇帝都遣迎劳,入朝,班列大学士之上。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在都城太仆寺街赐第一座,计门、厅、楼、房一百多间。这就是北京的衍圣公府。享年56岁。

第六十六代,孔兴燮,字起吕,号辅垣。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袭封衍圣公,七年晋太子太保。享年32岁。

第六十七代,孔毓圻,字钟在,号兰堂。为人质朴爱好诗文,工于书法,擅于写擘窠大字,善画墨兰。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袭封衍圣公,九年授光禄大夫,十五年晋阶太子少师。清圣祖玄烨来曲阜庙谒林,孔毓圻除施以必要之礼,并叫族人为皇帝讲经、引驾,还请求扩展孔林、减轻租赋设置百官,玄烨均予以答应。享年67岁。

第六十八代,孔传铎,字振路,号牗民。好读书,学识广博,通礼乐,工诗词。其著作甚多。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袭封衍圣公。康熙年间赐孔传铎二品冠服,袭爵一年以后,世宗幸学,召孔传铎陪祀,六月孔庙遭火灾,率族人素服哭三日,清世宗派人祭告,并传旨慰问,拨款重建。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孔庙重建工程完成,九年世宗又命修孔林,十年孔林竣工,复开馆辑《阙里盛典》。享年63岁。 第六十九代,孔继棨,字体和,号纯斋。未袭爵即病故,后被追封为衍圣公。享年23岁。

尘土历史网,专业的历史网站

尘土历史网,专业的历史网站第七十代,孔广棨,字京立,号石门。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袭封衍圣公,授二品冠服。多次受世宗、高宗召见,并给赏赐。能诗文,著有多集诗卷。享年31岁。

尘土历史网,专业的历史网站

尘土历史网,专业的历史网站第七十一代,孔昭焕,字显文,号尧峰。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袭封衍圣公。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正月,弘历巡幸阙里,祭祀孔子,孔昭焕命其族人、举人孔继汾等在诗礼堂给皇帝讲经,是日弘历谒孔林,赐孔昭焕宴、书籍、文绮、貂币,升孔继汾中书,族人有官者,皆进秩。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孔昭焕上疏,弘历大为不满,下吏建议夺其爵,弘历念其年少未夺。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弘历到曲阜祀孔子,还京师后,将内府所藏十件商周祭器赐给孔府,以便在国祭时陈设。享年40岁。

尘土历史网,专业的历史网站

尘土历史网,专业的历史网站第七十二代,孔宪培,字养元,号笃斋。博学多才,工书画,善画兰,得先祖孔毓圻遗法。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袭封衍圣公。孔宪培原名孔宪允,乾隆皇帝亲自为其改名,并将女儿嫁给他,由此,孔府步入盛世。仅在孔宪培生时,乾隆皇帝就曾5次到曲阜,并每年得到貂皮、锦缎、笔、砚、徽墨、貂冠朝服、蟒袍、御制诗、御论、御制墨刻等多种赏赐。享年38岁。

尘土历史网,专业的历史网站

尘土历史网,专业的历史网站第七十三代,孔庆镕,字陶甫,号冶山。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袭封衍圣公。孔庆镕博学多才,擅长写诗作文、绘画和书法,是历代衍圣公中最有才学的著名人物。自幼善辞令,且顺从上心,一生多次受皇帝召见并十几次受到御制墨刻、匾额、诗、图、貂皮、朝冠、衣物等赏赐。享年55岁。

尘土历史网,专业的历史网站

尘土历史网,专业的历史网站第七十四代,孔繁灏,字文渊,号伯海。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袭封衍圣公,晋太子太保。享年57岁。

尘土历史网,专业的历史网站

尘土历史网,专业的历史网站第七十五代,孔祥珂,号观堂。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袭封衍圣公。享年29岁。

尘土历史网,专业的历史网站

尘土历史网,专业的历史网站第七十六代,孔令贻,字燕庭。清光绪二年(公元1877年)袭封衍圣公。1915年袁世凯仍封孔令贻衍圣公,称帝后,曾加郡王衔。曾受光绪帝召见,并在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时,奉母挈妻进京贺寿。慈禧太后特赏他及其母、妻御笔大“寿”字各一张,孔令贻又蒙双眼花翎之赐。享年48岁。

尘土历史网,专业的历史网站

尘土历史网,专业的历史网站第七十七代,孔德成,字达生。1920年袭封衍圣公。1935年由南京政府改任为特任官待遇的“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1948年底去台湾,2008年10月殁于台北,享年八十九岁,次子孔维宁继承奉祀官。

尘土历史网,专业的历史网站

您好 北朝北周世系

557孝闵皇帝宇文觉55716116文帝宇文泰第三子,556年十二月,宇文护逼西魏恭帝禅位于宇文觉。557年正月,周公宇文觉称天王,代魏武成559世宗明皇帝宇文毓55724427文帝宇文泰之庶长子,557年九月,宇文护废闵帝宇文觉为略阳公,以宇文毓为天王,559年毓称皇帝。560年四月,宇文护使人置毒于糖饼而杀帝保定561高祖武皇帝宇文邕560181936文帝宇文泰第四子,560年四月,晋国公宇文护毒死明帝,立鲁国公邕为帝。577年灭北齐,统一北方。578年六月病死天和566建德572宣政578大成579宣皇帝宇文赟57820222武帝长子以皇太子嗣位。579年传位于太子,自称太上皇,次年病死。生前曾册封五位皇后大象579静皇帝宇文阐579739宣帝长子579年二月,宣帝自称天元皇帝,太子阐即位,以幼冲,以杨坚(宣帝皇后杨氏之父)辅政,进爵隋王。581年二月,杨坚代周称帝,以静帝为介公,周亡。五月,静帝死大定581

1 兰陵武王长恭,文襄第四子也

北齐书-列传第三-文襄六王-兰陵武王长恭兰陵武王长恭,一名孝瓘,文襄第四子也。

累迁并州刺史。突厥入晋阳,长恭尽力击之。

芒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

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后为太尉,与段韶讨栢谷,又攻定阳。

韶病,长恭总其众。前后以战功别封巨鹿、长乐、乐平、高阳等郡公。

芒山之捷,后主谓长恭曰:“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对曰:“家事亲切,不觉遂然。”

帝嫌其称家事,遂忌之。及在定阳,其属尉相愿谓曰:“王既受朝寄,何得如此贪残?”长恭未答。

相愿曰:“岂不由芒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长恭曰:“然。”相愿曰:“朝廷若忌王,于此犯便当行罚,求福反以速祸。”

长恭泣下,前膝请以安身术。相愿曰:“王前既有勋,今复告捷,威声太重,宜属疾在家,勿预事。”

长恭然其言,未能退。及江淮寇扰,恐复为将,叹曰:“我去年面肿,今何不发。”

自是有疾不疗。武平四年五月,帝使徐之范饮以毒药。

长恭谓妃郑氏曰:“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妃曰:“何不求见天颜?”长恭曰:“天颜何由可见。”遂饮药薨。

赠太尉。 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

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初在瀛州,行参军阳士深表列其赃,免官。

及讨定阳,士深在军,恐祸及。长恭闻之曰:“吾本无此意。”

乃求小失,杖士深二十以安之。尝入朝而仆从尽散,唯有一人,长恭独还,无所谴罚,武成赏其功,命贾护为买妾二十人,唯受其一。

有千金责券,临死日,尽燔之。博主曰:高姓之源,出于吕尚,后五十一世乃有北齐世宗文襄皇帝澄,长恭盖太公五十二世孙也。

终北齐一朝,勇略仁德鲜有过于王者:拒突厥、定芒山、讨栢谷、功定阳,以五百骑冲突敌阵,此王之勇也;自古贵戚多不省士,虽霍骠骑不免,而王为将躬勤细事,一瓜数果必分,此王之德也;善仆从,恤下属,辞美妾,焚债券,此王之仁也,故卒谥曰“武”。然终不免鸩死。

推而原之,盖由于功高、说难也。夫功高者震主,而名重者忌于时也。

故以屈子之忠,窜之汉北;贾谊之才,谪于长沙,邹阳不免囹圄,霍氏至于族诛,其余岳少保、袁督师之辈,皆为功业所累。王之遭遇,与数子庶几同矣。

曩者韩非子著《说难》,言说之难也,而终不能自免。王非圣贤,卒以“家事”丧身,惜乎!北齐自坏伊家长城,后数年而灭于隋,主为俘聝,后为娼妓,宗庙丘墟,固亦宜也。

王虽贵为帝胄,而母不知姓氏,盖齐风秽乱故也。 后十世有唐骁将高思继,思继子行周,行周子宋中书令、渤海郡王、高武穆怀德。

思继之徒,皆雄烈之士,而武王之苗裔也。读兰陵王传后砀山汹汹起阵云,百骑冲突日月昏。

焚券剖瓜不辞细,拒胡败周岂顾勋?忠臣衔冤成惯事,良将死国有几人?青史数行说不尽,后人览罢空伤魂。

2 古文典故解释翻译 北齐书 高澄侯景 卷三 帝纪第三 文襄

侯景回信说:我是乡下的老百姓,本来设什么才能用处,为国家献身,已经历了两代君主,冒着危险经受艰难,怎能躲避风霜,于是得到当年的富贵,一生的荣华。

有一天举起战旗,拿起鼓槌,同北面相对抗是焉什么呢?实在是害怕灭亡的危险,担心招来祸害的缘故罢了。往年的年底,你尊敬的父王患病,神不保佑善人,我祈祷也不能痊愈。

于是让得宠的小人把持权力,亲信的人离心离德。妻子儿女在家里,无缘无故被包围。

等回到长社,希望亲自陈述情况,文书还没发送出去,军队的斧铁就逼近了。战旗已在对面,相距不远,飞快地递送文书上奏,希望陈述我的情意。

可是众将领倚仗兵力强大,对我藐视不屑一颅,挥舞着兵器锋刃前刺,一心想屠杀,挖掘围沟拦水灌城,汝淹的城墙只剩六尺高。举目看去,生命的危险就在顷刻问,不忍死去,到城下出战,在西魏卑躬屈礼割让土地,难道是我高兴做的吗?禽兽厌恶死亡,人性喜好生命,我实在没什么罪过,桓公、庄公有什么罪。

况且你尊敬的父王以前同我并肩共事,努力同心,辅佐皇帝,虽然又有权势的参差不同,所处的天气冷热略有差异,丞相司徒,就像大雁的行列前后排列罢了。幸福俸禄官爵荣誉,自是天子赐给的,有了功劳然后授予,从道理上不相冲突,想要求我像漆身吞炭那样报恩,是多么的荒谬!然而偷窃别人的财物,还称他是盗贼,得到的俸禄脱离了君主,只是说不取。

现在魏国的德行虽然衰弱,上天给予的命运没有改变,为个人的私宅家眷报答恩情,右什么值得说的。你嗤笑我不能柬面封侯,受到别人控制,好像是教导我推崇祭仲而褒扬季氏。

没有君主的国家,在礼制上没有听说遇,行动不合法度,将用什么来作为准则。我私下认为分出财物抚养幼子,事情归于完美的终结,腾出房屋安置孤儿,谁会说交情半道而止。

你又说我兵多不足以使自己强盛,处身危急如同累卵。然而商纣拥有众多的平民,最终经历了多次动乱,商纣百次取胜,终究自己断绝了后嗣,颖川之战,就是借鉴。

政局的衰微和稳定是由人力所为,不在于谁掌握了政权而在于德行,如果能够忠诚守信,即使弱小也一定会强大,忧伤启发人的智慧,处身危急有什么痛苦。况且现在梁国国运昌盛,以礼节招引安抚我,给我披上虎皮,用高贵的爵位笼络我,我正打算以五岳为园苑而以四海为水池,扫荡邪恶污秽的空气来拯救老百姓。

束面束缚瓯越,西面打通沂陇,昊越强悍有力,带甲的士兵有一千队,秦的强兵冀的壮马,弓箭手十万,大风一振荡,枯朽的树干一定摧毁,凝结的冻霜顷刻坠落,秋天的叶蒂自然死亡,把逭看作弱小,谁能称得上强大?又说我被两面诬蠛,受到两国怀疑,考虑事理人情,说得太过分了。过去陈平背叛楚国,归附汉朝就使汉朝强大,百里奚离开虞国,进入秦圃就使秦国成为霸主大概昏昧还是明智是由君主,用还是不用在于个人,遵奉礼制而行事,神会抛弃吗!书信上说兵马装备精良新颖,指定日期一起出动,夸大炫耀形势,一定想消灭我。

以寒胶白露的时间临近,这样的节气对我们是相同的,秋风扬起尘土,你我战马所向右什磨两样。只知道北方的尽力相争,没意识到西方和南方的联合,只打算一心到前边的路上巡行,没有觉察到陷坑就在旁边。

离开危境趋向安全的地方,现在我已回归正统;将灾祸转变为幸福,现在我已摆脱了网罗。那时你会嗤笑我遇于执迷,这里我也笑你糊涂不清醒。

现在引导二国,举旗向北讨伐,士兵们像熊虎一样士气高昂,攻下收复中原,剂州、襄州、广州、显州已经属于西魏,项城、县瓠也归附梁国,幸运的是自己夺取的,何必动用别人的援助。然而情况的变化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道理有多种多样,替你打算,不如割让土地求得双方和平,形成天下三分鼎立,燕、卫、趟、晋的地方足够你得到俸禄了,齐、曹、宋、鲁的地方全都归到大梁。

使我能够在南方的王朝尽心效力,促成和北方结焉姻亲通好,作为访问礼物而捆束好的布帛自然运在路上,战车不再驾驭,我立下当世的功劳,你完成父亲留下的事业,各自保卫边境上的堡垒,听任享受岁月的时光,百姓安宁,士农工商四民得到安居。如果要在田野上驱赶农夫,去对抗从三方来的强敌,有前前后后躲避兵器的进攻,在心腹要害抵挡JJ刃箭镞的袭击,即使是任命姜太公为将领,也不能够得到生存,就是到上天那里,也怎么能够成功。

来信上说,妻子老劝都在司寇那里,以此相要挟,希望我能够返回。应该是起疑心想偏了,不懂得大道理。

过去王瞳归附蘧朝,母亲留在楚国也没回去;刘邦的父亲被楚国囚禁,刘邦坦然自若地讨一杯羹。何况那妻子儿女,还可以放在心上。

如果说杀了有用,我想制止也不可能,杀了没有坏处,再加活埋还是斩杀,我的家眷在你手上,同我有什磨关系呢。蔡遵道所说的,也确实不是假的,所以又加以陈述,再表明自己的心意。

过去我和盟主,共事像琴瑟一样和谐,进谗言的人挑拨离间,反而成为仇敌,抚弄弓弦拿着弓箭,不觉感到伤心,撕开布帛写回信,还有什么可述说的呢。

3 刘定之文言文翻译

刘定之,字主静,是永新县人。

自幼聪明异常,父亲教他读书,每日背诵数千言。父亲见他好学,他的父亲禁止他写文章。

一天,父亲偶然发现了他写的《祀灶文》,感到非常惊讶。刘定之考中举人后,正统元年又考中会试第一,殿试也拿到了名次,皇帝封他做编修一职。

刘定之为人性情耿直,刚正不阿,但又十分谦恭勤勉,尤以文学之名享誉一时。皇帝曾经命他做《元宵诗》,内使太监却站在一边等候,刘定之据案伸纸,立刻写好百首七言绝句。

又有一次,刘定之一天之内,起草了九个文告,笔不停书。有人问宋朝人的名字,他马上排列出世系相成的先后(其实就是家谱),一查族谱果然如此,人们对他的敏捷和博学感到叹服。

江西、湖广两地发生旱灾,但地方官员仍然照收百姓的赋税。刘定之上疏向皇帝进言:“现在国家粮库充足,储备厚实,而江西、湖广等地百姓因灾无收,张口待哺,还要照样交纳租赋,这不是皇帝怜爱百姓的本意,请圣主体恤下情”。

皇帝被他的言辞所感动,立刻下旨停征课税。

4 文言文《北齐书》卷二十二译文

《北齐书·列传第二十二》崔暹传原文崔暹,字季伦,博陵安平人。

暹少为书生,避地渤海,赵郡公琛镇定州,辟为开府谘议。随琛往晋阳,高祖与语说之,以兼丞相长史。

高祖举兵将入洛,留暹佐琛知后事,谓之曰:“丈夫相知,岂在新旧?军戎事重,留守任切,家弟年少,未闲事宜,凡百后事。一以相属。”

握手殷勤,至于三四。暹亲遇日隆,好荐人士。

言邢邵宜任府僚,兼任机密。世宗因以征邵,甚见亲重。

言论之际,邵遂毁暹。世宗不悦谓暹曰卿说子才之长子才专言卿短此痴人也暹曰子才言暹短暹说子才长皆是实事不为嫌也。

武定初,迁御史中尉。暹前后表弹尚书令司马子如及尚书元羡、雍州刺史慕容献,又弹太师咸阳王元坦、并州刺史可朱浑道元,罪状极笔,并免官。

其余死黜者甚众。高祖书与邺下诸贵曰:“崔暹始居宪台,乃尔纠劾。

咸阳王、司马令并是吾对门布衣之旧,尊贵亲昵,无过二人,同时获罪,吾不能救,诸君其慎之。”高祖如京师,群官迎于紫陌。

高祖握暹手而劳之曰:“往前朝廷岂无法官,而天下贪婪,莫肯纠劾。中尉尽心为国,不避豪强,遂使远迩肃清,群公奉法。

冲锋陷阵,大有其人,当官正色,今始见之。”赐暹良马,使骑之以从,且行且语。

暹下拜,马惊走,高祖为拥之而授辔。高祖崩,未发丧,世宗以暹为度支尚书,兼仆射,委以心腹之寄。

暹忧国如家,以天下为己任。世宗车服过度,诛戮变常,言谈进止,或有亏失,暹每厉色 极言,世宗亦为之止。

有囚数百,世宗尽欲诛之,每催文帐。暹故缓之,不以时进,世宗意释,竟以获免。

显祖初嗣霸业,司马子如等挟旧怨,言暹罪重,谓宜罚 之。显祖从之。

及践祚,谮毁之者犹不息。帝乃令都督陈山提等搜暹家,甚贫匮,唯得高祖、世宗与暹书千余纸,多论军国大事。

帝嗟赏之。寻迁太常卿。

帝谓群臣 曰:“崔太常清正,天下无双,卿等不及。”《北齐书·列传第二十二》崔暹传译文崔暹,字季伦,是博陵安平人。

崔暹年少时为读书人,避地到渤海,赵郡公高琛镇守定州,征召他做开府谘议。他跟随高琛前往晋阳,高祖(高欢)和他谈话,对此感到很高兴,任命他兼任丞相长史。

高祖起兵将入洛阳,把崔暹留下来辅佐高琛主持后方的事务,对他说:“大丈夫相知,难道在于新旧?军队的事情重大,留守的责任也紧迫,我弟弟年轻,不熟悉事宜,后方的所有工作,我就把它们一概都托付给你了。”和崔暹恳切地握手,直到握了三四次。

崔暹受到信任厚待一天比一天深厚,他喜欢推荐人才。他说邢邵适合担任府僚,还可以兼管机密之事。

世宗因而征用了邢邵,很受亲信器重。可言谈之际,邢邵却说崔暹的不是。

世宗不高兴,对崔暹说:“你说子才的长处,子才却专讲你的短处,这真是个平庸之人啊。”崔暹说:“子才说我崔暹的短处,我崔暹说子才的长处,(说的)都是事实,我也不会因此产生嫌怨。”

武定初年,升任御史中尉。崔暹先后上表弹劾尚书令司马子如以及尚书元羡、雍州刺史慕容献,又弹劾太师咸阳王元坦、并州刺史可朱浑道元,罪状写得极为详尽,他们都被免去官职。

此外被处死贬黜的还有很多。高祖给邺下诸位权贵写信说:“崔暹刚刚任职御史台,就能如此检举弹劾。

咸阳王、司马令都是我做平民时门对门的老朋友,如果讲尊贵亲近,谁也不会超过这二人,可他们却同时获罪,我也不能相救,你们诸位还是小心谨慎为好。”高祖到京城去,群官到紫陌去迎接。

高祖握着崔暹的手慰劳说:“以前朝廷难道无法官,而天下人都贪婪,没有人肯去检举弹劾。中尉您尽心为国,不怕豪强,于是使远近肃清,诸位王公守法。

冲锋陷阵,大有这样的人,做官的本色,今天我才见到。”高祖赏赐崔暹好马,让他骑上来跟着走,边走边交谈。

崔暹下马拜谢,马受惊要跑,高祖为他拦住马并亲自把缰绳递给他。高祖驾崩,还没有发丧,世宗(高欢长子高澄)就任命崔暹为度支尚书,兼任尚书仆射,把心腹重任寄托在他身 上。

崔暹操心国事犹如家事,以天下为己任。世宗车服超过规定的制度,诛杀无常,言谈举止,也时有过失,崔暹常常神色严厉地直言规劝,世宗也因此而改正。

有 囚徒几百名,世宗想把他们全部处死,常常催促公文案卷。崔暹故意拖延这件事,不按时进呈,世宗心情宽解后,囚徒们终于因此获得赦免。

显祖(高欢次子高洋)开始继承霸业,司马子如等人心怀旧怨,说崔暹犯罪严重,应该惩罚他。显祖听从了他们的 意见。

到登基时,中伤诋毁的人还不停止。皇帝就命令都督陈山提等人搜查崔暹家,发现他家非常贫乏,只找到高祖、世宗给崔暹的书信千余件,大多谈论军旅和国 家的大事。

皇帝感叹赞赏他。不久转任太常卿。

皇帝对群臣说:“崔太常清廉正直,天下无双,你们都比不上他。”。

薛薛 XUE

一、来源有三 1、出自黄帝的任姓,奚仲之后裔。相传黄帝共有25个儿子,分别得12个姓。其中有一子叫禺阳的,因被封在任(今山东省济宁市),得任姓,传至12世孙奚仲在夏禹时任车正(官名),传为车的创造者,居于薛,称薛候。春秋时,奚仲后人薛公子登在楚国作官,薛人迁往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楚怀王赐以沛地为食邑,其后以原国名"薛"为姓氏,称薛氏。 2、出自虞舜的妫姓,为孟尝君(即田文)之后裔。舜的后人有姓妫的,其后妫完出奔齐国,称陈氏,传至5世孙陈桓子,因食于田,称田和,其子孙便改姓田。其后裔田文被封于薛(今山东滕县),称薛公,号孟尝君。秦灭六国后,其后人于汉初徙竹邑,亦以薛地为氏,称薛氏。 3、由他姓或他族改姓为薛的。一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复姓叱干氏改为单姓薛氏;二是出自周文王的姬姓冯氏之后裔,唐时有薛怀义,本姓冯,后改姓为薛;三是辽西也有薛氏。满族与朝鲜族中也有薛氏。 二、迁徙分布 战国时薛氏已播迁于今三胡北、湖南、江苏、河南、河北省境内。三国时蜀郡太守薛齐降魏,迁家于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西),世号"蜀薛",薛齐长子薛懿有三子:长子恢,号"北祖";次子雕,号"南祖";三子兴,号"西祖"。另外,三国时已有薛氏徙居今甘肃境内。西晋末年出现永嘉之乱,大批中原士族随晋室南渡,河东人薛推迁至江南,传至薛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徙居福建晋安。唐末,河南薛氏又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自南宋开始,福建薛氏又分衍出广东海阳、五华、兴宁、梅州等支派。从清康熙时始,闽、粤薛氏陆续有迁入台湾者,此后,有的又远播海外。 三、郡望堂号 堂号 "忠谏堂":汉朝时候,沛人薛广德为御史大夫,敢于直谏。元帝要做楼船供自己玩乐,广德脱帽子谏阻,如果元帝不听,他打算光着头向皇帝车轮上碰。结果皇帝采纳了他的谏议。 郡望 河东郡:秦初(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县(今山西夏县西北)。此之薛氏,其开基始祖为魏时光禄大夫薛齐。 新蔡郡:晋时置郡。治所在今河南新蔡县。 沛 郡:汉高帝置郡,治所在今安徽濉溪县西北。东汉改为国。 高平郡:因泰始元年(公元205年)改山阳郡置郡,治所在昌邑(今山东巨野南)。南朝宋移治高平(今微山县西北),北齐移治任城(今济宁市),隋开皇初废。 四、家乘谱牒 江苏:毗陵薛氏沙雍公支谱四卷、葛坡薛氏宗谱十九卷首一卷、河东薛氏宗谱前集六卷新集五卷、薛氏前谱案证四卷 浙江:会稽薛氏族谱、松鳞薛氏宗谱十六卷、李村薛氏宗谱三卷、重修宁海市门薛氏大宗谱六卷首一卷 安徽:福星薛氏家谱二卷、薛氏宗谱二卷、 福建:赤石薛氏宗谱一卷 湖南:薛氏创修族谱十一卷首二卷、薛氏家乘五卷首一卷、薛氏 四修族谱 祥符里薛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五牧薛氏宗谱十二卷 五、历史名人 大任:周文王母,有挚国女。 薛仁贵:唐朝名将。农民出身,善骑射。太宗时,应募从军,屡立战功,后又率军大败九姓突厥于天山,军中有"将军三箭定天山"的赞歌。 薛道衡:隋代名臣、著名诗人。其诗词藻华艳,多数边塞诗比较雄壮。《昔昔盐》中的"空梁落燕泥"句,为后人传诵。 薛 稷:唐朝大臣、书法家。善画人物、鸟兽,画鹤尤为生动,时称一绝。他的书法与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并称"唐初四大家"。 薛 涛:唐朝女诗人。因家贫,沦为歌妓,善歌舞,工诗词。创制深红小笺写诗,人称"薛涛笺"。 薛居正:宋代史学家,五代后唐进士。曾监修国史,开宝六年又监修《旧五代史》。 薛 丙:嘉庆时象棋名手,所编著的《心武残编》,是流传较早的一部民间局谱。

茹氏-姓茹的名人-茹姓起名字-茹姓的起源与家谱

河内郡:楚汉之际置,相当今河南省境内黄河北岸武徙县一带。 河南郡:汉高帝时置,相当今河南省洛阳地区。「茹」源出 茹(R...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