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信仰的是什么教
彝族信仰的是什么教
彝族宗教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
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对精灵和鬼神的信仰。人们认为大自然中许多没有生命的物质都附有精灵,一个家庭中凡是祖先遗留下的一切东西如衣服、首饰、银子、用具等,都可附上精灵“吉尔”(含有“福气”之意),认为它具有保护家人的魔力。另外还把自然界的事物人格化,崇拜着各种自然神灵。认为天有天神,地有地神,日有日神,举凡山川、雷电,都有神灵主宰着,如《勒俄特依》中塑造出恩体谷药,使惹迭里等众神,开天辟地,创造万物,支配着宇宙中的一切。
图腾崇拜是自然崇拜的发展和深化。从彝族的家支家谱看,往往把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作姓氏。如凉山彝族有姓“拉(虎)马”、“吉妈(竹)”“切的(雕)”;云南武定彝族至20世纪40年代尚保留图腾制的残余,有猴、虎、龙、獐、鼠、黄牛、水牛、鸟、凤、蛇、蜂、梨、黑、砂、光明、地、山、歧路、酒壶等图腾。
解放前,凉山彝族以祖先崇拜为核心,
集自然崇拜、鬼神崇拜、图腾崇拜为一体。围绕这些信仰经常开展杀牲祭鬼,祈福禳灾,招魂送魂以及占卜问卦、禁忌等活动。彝族信仰鬼魂,
有“灵魂不死”的观念,认为人的灵魂能离开人的形体而存在,认为生时灵魂附体,死后灵魂浪荡在人间,彝语为“依拉”。“灵魂不灭”为彝族祖先崇拜提供了思想基础。
在彝族的整个宗教意识中,祖先崇拜占有重要地位。彝族祖先崇拜的特点是为父母辈“马都果”(“安灵”)和“撮毕”(“送灵”)。以此仪式求得死者的灵魂变成“吉尔”,
庇护后世,而不致变成“尼此”作崇后世,就要对死者进行安灵仪式,请毕摩制作灵牌(马都),供奉起来,以免死者的灵魂到处游荡。等上辈人(直系)都去世后,请来毕摩进行“撮毕”(超度送灵仪式)。
把灵魂(马都)送走,让其到祖先最初居住之地去过悠闲自得的生活。另外凡是过年过节都要首先供奉祖先,接祖先回来一起过节。
彝族的风俗习惯是服饰、饮食、待客之礼。
彝族男子服饰一般为对襟、短衣、长裤,女子服饰既有长衫、中长衫、短装,还有外套坎肩,头饰以银泡、绒线做花,服饰图案以自然纹居多,几何纹次之。彝族的饮食主要以土豆、玉米、荞麦、大米为主,副食有肉食类、豆类、蔬菜类等。彝族的酒有坛坛酒、桶酒、水酒等,凉山彝族喜欢吸兰花烟,其他地区的彝族多喜吸叶子烟。彝族的待客之礼是打羊、打牛,只要有客人到,就会杀牲待客,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为牛、羊、猪、鸡等,杀之前还要把活牲牵到客人之前让客人过目再宰杀,以示对客人的敬重。
彝族历史最长的是阿莫惹古家族。
彝族历史最长的是阿莫惹古家族。阿莫惹古谱系长达124代,是所有彝族家族当中最长的,当然历史也最长。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种族:彝族
翻译:在彝语里面,“吉克家族”称为“吉克惹史”,翻译成汉语,即为“吉克七子”。“惹史”一词为“七子”之意。
分布:
吉克家族是黑彝族的主体名族,“吉克”指家族元老人名化,彝族称为“吉克惹氏”初期的吉克家族主要以“比摩”家族彝族的一种传统与信仰! 吉克家族是个古老成就的家族,彝族的启示化,目前,吉克家族人口众多占彝族人口的一定百分点其分布于世界各地。在东南亚和北美洲也有较多分布。 四川:
凉山州占45%
美姑:12%
甘洛:8%
其他:
如:日本,香港,台湾,以及国内各省分布。吉克家族在全国分布的特点是东密西疏,据2005年的统计,吉克家族人口为万人,四川占60%。吉克分系小家族
吉克家族分别为:
尼省、阿友、沙呷、吉布、吉史、吉木、吉达。
由家族元老儿子接名化,后七人各命名为家族名,各自繁育后代,其中吉史分布最广,波比家族就是吉史的后代之一 主要分布四川、云南、贵州、台湾、日本等其他地区。
“尼省、阿友、沙呷、吉布、吉史”,按顺序分别是吉克的第一至第五个儿子。
从约从约公元前4000年起,当今彝族的主体华夏族在黄河流域起源并开始逐渐发展,进入了新石器时期,并先后经历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公元前2200年,(即吉克)的诞生后成立吉克家族,之后儿子分别为:尼省、阿友、沙呷、吉布、吉史、吉木、吉达。也同样以名为家族姓氏,波比家族就是吉史的后代。
根据2008年统计,,之前的吉克家族由家族元老即“吉克”名化,后儿子分创家族,由尼省、阿友、沙呷、吉布、吉史、吉木、吉达。承接家族,这样接连敷衍后代。
彝族最基础文化源自百濮,百濮其实就是西逃四川的帝舜和大禹体系,这个体系由R1b日耳曼基因、O1九黎百越基因作为核心,然后混过血的C系、D系矮黑作为跟随民族,其中还有部分K新几内亚基因。目前凉山彝族的F系斯里兰卡基因在不在其列还不能判断。后来大禹帝舜经过汉中、甘肃、陕北入中原,也就是大禹出自西羌的说法,四川作为根据地还有留守群体,他们就是百濮。百濮有个典型特点就是要剃秃顶,前额头上部留一发髻或者套一个带有凸起圆箍,象征 。与犹太装束一致。然而目前看,无论哈尼族,还是彝族这一特点都难觅踪迹了。唯一保留的是部分还在剃头,彝族包头会留一个独角。哈尼族地区遗址里存在那个造型,拉祜族能够发现小帽。藏区珞巴族存在完整装束。贵州部分苗族支系芭沙人还有遗留。贵州芭沙人甚至都姓衮,很明显就是祭奠大鲧。他们与苗族混居,但并不是苗族。就是说,百濮其实更多已经分散到各族里了,混合得已经失去了本来面目。只不过彝族、哈尼族里仍然存在它的文化遗留。所以看起来,似乎能发现类似日耳曼以及犹太和百越的文化。目前凉山彝族里还有少量的O1和C存在。至于日耳曼基因,可能云南哈尼族等民族的个别支系里以及贵州部分民族里或许有少量存在。
犹太
百濮至少遭遇四次冲击,第一次冲击源自周灭商后楚国境内的O2a和白种R1a南逃。O2a就是傣族基因,目前凉山彝族里还有近20%的O2a,攀枝花还有傣族存在。所以可以确定他们经过了四川。目前R1a存在于泰族里,柬埔寨则高比例,缅甸也应该有。R1a这个基因与印度白种为一个体系,所以我们发现与白彝族有关白族的大理与印度新德里是一个词。印度新德里叫牛大理。就是说白彝里可能会有这个基因,黑彝里却没有。据说白彝是被黑彝赶下山的。然而考证古史古文化发现,一直认六祖的是R1a这个基因,黄种老三苗蛮体系和老大极北基因体系与他们是联盟。所以有了三一如六的说法,本来六读陆,但因为与黄种一道笃信牛图腾,所以六也就有了牛音。汉族笃信玉璧女性生殖器崇拜也是这个意思。所以四川有了白帝城,峨眉山也成了骑六牙白象的普贤道场。
羌族
黒彝族其实羌人冲击的结果,更确切地说是北三苗羌人,还不是大禹那一支羌人,基因为O3。所以很戏剧地出现了,彝族、哈尼族各种文化都有。凉山彝族很容易就能发现羌人的装束、建筑,云南靠北或者靠西的彝族更明显。地名沙龙、沙朗、米甸都与之有关,有的地方甚至还叫羌夷,这部分女性头戴公鸡帽。哈尼族、云南彝族里都有大量。后期的则是顶着一个多层布瓦装束。然而在凉山彝族里这部分并不占最多。最多的还是F斯里兰卡基因和O2a泰族基因。云南则反之。
花腰彝族
云南彝族里还有一个比例比较大的基因,就是黄种老大支系极北基因N系,花腰彝族就是,据说这个基因占整个彝族的30%左右。然而目前我也判断不了他们是单独冲击的彝族,还是随某个体系进入。
帝舜大禹体系里的日耳曼群体应该是入中原后被夏启逐出的有扈氏。他们后来又与夏人一道建立了大夏阿富汗,也就是最早的波斯。所以彝族、哈尼族里都没有大量存在。百濮里的C主要就是孟加拉人和印度的C,D系主要在 以及佤族。白族也是多源流,本身是白彝,融合了汉族,羌人,包括后来的鲜卑其实也是北三苗羌人。所以白族更多还是羌系。
彝族里存在的犹太文化挺多的,目前有些可以确认是本土的,有些则可能是羌人带来的。比如 节应该是本土的,在农历七月十四、十五,也就是鬼节这一天。而犹太文化里第七月就是触摸的月份,很显然是源自中国古文化,彝族意外保留了。摸你黑也是,北方锡伯族也保留着,其实就是德国慕尼黑这个词,很明显属于百濮文化,也就是古东夷文化。因为这个文化里存在着黑人。
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区)内。
据彝文古籍记载,彝族的远祖“笃慕”(约为战国初期人),有六个儿子,他们的子孙繁衍成彝族的武、乍、布、默、糯、恒六个支系,成为彝族尊称“的六祖”,由此奠定了彝族的分布格局。
多数人认为,彝族是以西北南下的古羌人部落为基础,在发展过程中逐步融合西南土著部落而形成的。
古羌人原在西北河湟地区以畜牧业为生,秦献公时期(公元前384—362年),秦向西北开拓,有个叫“昂”的,为躲避秦军,率领部落向西南迁徙,后来在西南地区形成“六夷”、“七羌”、“九氐”等,即史书中常出现的所谓“越嵩夷”、“青羌”、“侮”、“劳浸”、“靡莫”等部族。
这些都与彝族有密切的族源关系。
古代彝族经历了很长时间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时期。
一些传说和古彝文的记录显示,彝族在古代经历过母系氏族时代。《西南彝族志》记载,在古代,彝族"只知道母亲而不知道父亲"、"妇女连续统治了六代"。
父权制应运而生,至少要到2000年前。
在汉代,彝族先民建立过“滇国”,后来降汉,汉武帝赐予滇王印。
隋唐时期,彝族先民分化为乌蛮和白蛮,以乌蛮为主建立南诏国,称雄西南300余年。
唐宋时期,彝族先民还建立了一些具有部落联盟性质的地方政权,其首领称为“鬼主”。
元代开始,在彝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明末清初推行改土归流,即将土司改为流官统治。
明、清两代,在四川凉山彝族等民族地区实行一种惨无人道的统治制度:人质制度。
为防止和震慑彝族人民的反抗斗争,明、清统治者规定彝族各家支头人每年必须送自己的亲属若干人到县城坐监,作为人质,定期轮换。
如爆发反抗斗争,或出现重大的“违法”行为,即将人质处死,企图以此消弭少数民族人群的反抗。
统治时期仍沿用这种制度。
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经过四川冕宁、越西等县城,打开监狱,释放彝族人质数百名。新中国成立后,这种制度被废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川、滇毗邻的大小凉山,还保持着奴隶制度。社会成员大体分为“兹莫”、“诺合”、“曲诺”、“阿加”、“呷西”五个等级。其中前两个属于奴隶主,后两个属于奴隶,中间的“曲诺”是自食其力的百姓。
过去盛行诺合家支制度。每个家支都有共同的祖先,有较稳定的领地。姓名是姓父子连名制,即子名连在父名之后,能流利背诵家谱的男子受到尊敬。过去家支林立,冤家械斗频繁。
1949年以后,国家在彝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现在有凉山彝族自治州等3个彝族自治州,另外还有18个彝族自治县或与其他民族联合建立的自治县。经济、文化事业有了长足发展。
彝族有自己的文字
这种文字有悠久的历史,汉文史籍称为“爨文”或“韪书”。
有的专家认为彝文是象形文字类型,更多的专家则认为是音节文字类型。彝文最少的一笔,多的有十几笔,包括昭觉见县在内的大凉山地区的彝文行款从右向左横书。历史上用彝文记载的文献很多。
(武自立、陈英:《彝文》,载《中国民族古文字图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1950年, 主席在接见凉山彝族头人时,建议将“夷”改为“彝”字,取其“鼎彝”(祭祀和有吃有穿)的含义。
彝族是解放后的命名,此前长期称为倮倮,特指定居于凉山地区的族群。这个族群据一些研究分分子人类学的人士说,属于F系,源于南亚次大陆。文献上则有一些记载,该族群是在唐中期被南诏蒙氏从云南中部山区迁移到凉山的,目的是戍边,因该族群颇为勇武善战。
族源上,凉山彝族自称哀牢九夷之一。真实的哀牢山位于云南西部,今保山地区。但实际上,该族群应是一个较为孤立的族群,从南亚迁徙而来,与各族交往似乎不多。
云南的广泛存在的「彝族」,与凉山彝族并无关系,这些云贵族群在古代长期被称为「百濮」,后来又称为白蛮、乌蛮。他们实际上是同源的,历史上长期交往交流。与凉山彝族相去甚远。
凉山彝族传说中的各种祖先、分支,相当多只是凉山彝族先民的邻居、姻亲,并不可靠。因为百濮、哀牢夷都有自己的谱系和神话,其中「触木感孕」是主要的母题之一。他们中的另一部分,可能是中原斗争的失败者,分不同批次来到云贵川西南,带来了关于中原历史的各种讯息。
西南土著族群来源非常复杂,有南亚起源的,有甘青南下的,有溯江而来的,基因和种系非常丰富。原则上不能以「彝族」笼统概括之。
彝族 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 自治区的西北部。其分布形式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聚居区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 彝族自治州,贵州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地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彝族人口数为7762286。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为6个方言。原有一种表意文字,史称囊文,也有人认为它是音节文字;1975年制定四川《彝文规范试行方案》,确定819个规范彝字,并开始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推行使用。
彝族信仰的是什么教
本文2023-10-02 02:38:5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53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