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家谱
▲吴氏家谱信息:
2690全国吴氏宗谱支蕃衍志不分卷
杨继盛纂
写本 一册
美国
2691全国吴氏宗谱支世系图不分卷
写本 一册
美国
2692全国吴王寿梦等四子季札公世系图不分卷
吴如胜纂
写本 一册
美国
2693全国吴氏先代溯源引不分卷
吴鸣凤撰
写本 一册
2694辽宁本溪吴俄雨格氏家乘五卷
清雍正间纂 写本
辽宁本溪市城子乡朴卜邨
2695辽宁凤城吴氏家谱一卷
(民国)吴春融纂
民国十八年(1929)石印本
辽宁凤城县杨木乡
复印民国十八年(1929)石印本
辽宁凤城县档
2696辽宁辽阳吴守近家谱
清钞本 一册
北图
2697辽宁辽阳吴氏族谱三卷
(民国)吴恩培编
民国二十九年(1940)辽阳兴亚印刷会社精印本
北图(二部) 历史所 辽宁图
2698河北泺南吴氏家谱四卷
(清)吴优善 吴鸿磐纂
清道光三年(1823)纂 清光绪十八年(1892)
铁板本
河北滦南县档
2699河北泺南吴氏家谱三卷
(清)吴宝善纂
清光绪十二年(1886)纂 光绪二十五年
(1899)刻本
河北滦南县文管
注:吴怀慎首修於清道光三年。
2700河北河间吴谱一幅
吴淑珍纂
钞本
河北青县崇 镇野兀屯
2701上海松江华亭张泽吴氏宗谱二卷
(清)吴德达辑 吴应芝续辑
清嘉庆十四年(1809)仁泽堂刻本
上海图
2702上海松江吴氏宗谱三卷
(民国)吴承佑纂
民国十八年(1929) 民国二十五年(1936)
铅印本
上海松江县博
注:该族为张泽吴氏。
2703江苏吴氏宗谱三十六卷
(清)吴宗洛十一修
清咸丰元年(1851)至德堂铅印本 三十六册
历史所 哈尔滨师大
注:该族散居常州、无锡、江阴等地。
2704江苏吴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
(清)吴瑞宗等修
清光绪三年(1877)至德堂木活字本 六册
上海图
2705江苏吴氏族谱十卷
(清)吴丽生纂
清光绪十二年(1886)刊本 十册
科图
2706江苏吴氏 修宗谱十二卷
(民国)吴仲山纂修、
民国吴氏至德堂活字本
江苏苏州市图(存卷l)
2707江西溧水吴氏宗谱十五卷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三让堂木活字本
江苏溧水县云合乡陈里坑邨竹窝里
注:谱首修於清道光十七年。
2708江苏溧水吴氏宗谱四卷
(民国)吴祖起纂
民国五年(1916)锦肃堂木活字本
江苏溧水县明觉乡向阳邨小吴家
注:吴孺敦创修於元至正间。
2709江苏赣榆吴氏宗谱长房卷不分卷
(民国)吴怀镡重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至德堂油印本
江苏赣榆县档
2710江苏淮阴清河吴氏宗谱一卷
(清)吴昆田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翻刻本
江苏镇江市图
2711江苏淮阴吴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吴其种等重修
民国十年(1921)清江柏碧山堂刊本
二十六册
美国
2712江苏淮阴吴氏族谱八卷
(清)吴芸等纂
民国二十四年(1935)石印本
江苏镇江市博
2713江苏扬州吴氏宗谱四卷
(清)吴引孙修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朱印本 四册
吉林大学
2714江苏仪徽古望亭吴氏家谱十一册
清道光间重印本
江苏仪徵县陈集乡工农邨
2715江苏泰州富安吴氏重修族谱八卷
(清)吴嘉珠纂修
清嘉庆十六年至德堂刻本 八册
历史所
2716江苏泰州海陵南巴塘吴氏族谱□□卷
(民国)姚龙光重修
民国八年(1919)木刻本
江苏丹阳县图(存爱字号卷6、忠字号卷
1、2、4-6)
2717江苏高邮吴氏宗谱六卷
(民国)吴金波重修
民国十三年(1924)石印本
江苏宝应县郭桥乡友映邨塘河队
2718江苏兴化吴氏族谱六卷
(清)吴春元 吴占熊撰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木活字本
南京博
2719江西如皋吴氏家乘八十一卷
(清)吴章焕六修
清咸丰八年(1858)铅印本 二十八册
历史所 哈尔滨师大
注:吴鸿翼创修于明万历二十二年。
2720江苏如皋吴氏重修家乘十五卷
(清)赵坤连纂辑
清光绪八年(1882)三让堂活字本 十六册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注:本书一名《吴氏族谱》。
2721江苏如皋吴氏家乘三十卷首一卷
(民国)吴江 吴杓等重修
民国十四年(1925)三让堂活字本 十四册
日本 美国
注:本书一名《吴氏族谱》。
2722江苏镇江古润吴氏重修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吴锡纯等重修
清光绪十二年(1886)均安堂刊本
日本 美国
2723江苏镇江开沙吴氏三修宗谱三卷首一卷
(清)吴国桢主修 解 编辑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怡德堂刻本 四册
历史所 吉林大学
往:吴其德始修於清乾隆五十九年。
2724江苏镇江延陵京江吴氏族谱不分卷
(清)吴世铮等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活字本
江苏镇江市博 美国
注:一名《京江吴氏族谱》。
2725江苏镇江润洲吴氏宗谱四卷
(清)吴耀辑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刻本 四册
上海图
2726江苏镇江吴氏重修宗谱八卷
(民国)吴钱龄撰
民国十一年(1922)至德堂木活字本 八册
南开大学 吉林大学
注:谱始修於宋大中祥符五年,此为九修。
2727江苏镇江吴氏自徽迁润宗谱四卷
(清)吴兆麒等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敦厚堂活字本 四册
安徽图 美国
注:一名《润州吴氏宋谱》。
2728江苏镇江吴氏自徽迁润宗谱三卷
(民国)吴兆元等重修
民国(八年(1929)刊本
日本 美国
2729江苏镇江吴氏自徽迁润宗谱六卷
(民国)吴兆元纂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敦厚堂刻本
北图 历史所 中央民院 辽宁图
日本 美国
注:又名《吴氏宗谱》、《徽州迁润家谱》。
2730江苏镇江润州吴氏家乘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吴荣章纂修
民国二十年(1931)均安堂铅印本 十册
历史所 上海图
注:书口作《吴氏家谱》。吴新晖等始修於清康
熙二年。
2731江苏镇江吴氏宗谱三卷
(民国)吴士荣等重修
民国二十年(1931)活字本 十册
吉林大学
2732江苏丹阳延陵荆邨吴氏宗谱十二卷
(清)吴广财等修
清同治四年(1865)木活字本
美国
2733江苏丹阳延陵吴氏世系表不分卷
吴国定 吴逊新纂修
刊本 二册
美国
2734江苏丹阳吴氏族谱志略
(清)吴庄撰
清康熙闲刻《延陵合璧》本
北图
2735江苏常州吴氏伯武公房谱二卷
(清)吴文薰等纂修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活字本 二册
北图
2736江苏常州延陵吴氏宗谱六卷
(清)诸葛润 吴家祥等重修
清咸丰二年(1852)至德堂刻本 六册
哈尔滨师大
注:吴应鳖初修於明天启七年。
2737江苏常州毘陵庵头吴氏宗谱九卷
(清)吴庆朝等修
清光绪元年(1875)至德嗽木活字本 十二册
美国
2738江苏常州延陵吴氏大成宗谱四十二卷
(清)吴 纂
清光绪元年(1875)刻本
江苏镇江博(存卷首、卷1)
2739江苏常州吴氏宗谱十八卷
(清)吴培炳纂修
清光绪二年(1876)诒安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
2740江苏常州吴氏宗谱十卷
(清)吴凤藻重修
清光绪七年(1881)至德堂活字本 十册
吉林大学
2741江苏常州毘陵薛墅吴氏族谱二十二卷
(清)吴唐林续修
清光绪九年(1883)履成堂木活字本 二十册
南开大学
注:谱始修於明隆庆间,此为十二修。
2742江苏常州薛墅吴氏宗谱二十三卷
(民国)吴晋主修 吴澄总纂
民国二十二年(1933)履成堂活字本 二十二
册
北图 历史所 美国
2743江苏常州邘里吴氏族谱十二卷
(清)吴瑞荣等修
清光绪九年(1883)读古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美国
2744江苏常州宋泽吴氏族谱二十一卷首一卷
(清)吴秉性 吴廷瑞增修
清光绪十二年(1886)至德堂木刻本 十二册
河北大学(二部)
2745江苏常州毘陵吴氏续修宗谱八卷
(清)吴富德 吴其贤等续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三让堂木活字本 八册
日本 美国
2746江苏常州谭墅吴氏宗谱十六卷
(清)吴川法修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思让堂木活字本
十六册
上海图
2747江苏常州谭墅吴氏宗谱十六卷
(民国)吴祥鸿等修
民国十四年(1925)思让堂木活字本 十六册
历史所 美国
2748江苏常州吴氏宗谱十八卷
(清)吴赓麟纂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诒安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
注:吴佳胤始修於清顺治十七年。
2749江苏常州延陵吴氏宗谱八卷首二卷
(清)吴允祥 吴有章纂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至德堂木刻本 六册
河北大学
2750江苏常州蓉湖吴氏族谱二十四卷
(清)吴观周辑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至德堂刻本 二十四册
上海图
2751江苏常州蓉湖吴氏族谱续编□□卷
民国间至德堂木刻本
江苏档(存卷28)
2752江西常州毘陵西郊吴氏宗谱八卷
(清)吴志尚等修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振宜堂刊本 八册
美国
2753江苏常州延陵吴氏续修宗谱十六卷
(民国)吴世仁 吴培育等修
民国二年(1913)至德堂铅印本 二十册
历史所
2754江苏常州毘陵宣庄吴氏宗谱十六卷
(民国)吴德洪 吴德兆纂修
民国三年(1914)木刻本 十六册
河北大学
2755江苏常州吴氏统谱□□卷
民国五年(1916)至德堂刊本
江苏档(存卷2)
2756江苏常州吴氏宗谱十卷
(民国)吴凤照重修
民国十二年(1924)至德堂活字本 十册
吉林大学
2757江苏常州吴氏宗谱二十五卷
(民国)吴德尧重修
民国十四年(1925)活字本 四十五册
吉林大学
2758江苏常州延陵吴氏宗谱□□卷
民国十七年(1928)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文管
2759江苏常州吴氏宗谱二十四卷附收支清帐
一册
民国十八年(1929)周氏诒安堂木活字本
二十五册
南开大学
注:谱始修於清顺治间,此为八修。
2760江苏常州毘陵吴氏宗谱六卷补遗一卷
(民国)吴廉宝等纂
民国二十五年(1936)续绪堂刻本 六册
南京大学(补遗--卷缺)
2761江苏常州章 吴氏宗谱十四卷
(民国)吴照 吴道援重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至德堂木刻本 十五册
河北大学
2762江苏常州吴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吴志霖纂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至德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1、2、4、7)
2763江苏常州毘陵西角吴氏重修宗谱八卷
(民国)吴德华 吴德福等纂
民国三十五年(1946)至德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
注:谱始修於明嘉靖十九年。
2764江苏常州蒲岸里吴氏宗谱八卷
(民国)吴志诚 吴志炳主修
民国:二十七年(1948)常州吴氏诒安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
注:吴祖元始修於清嘉庆十九年。
2765江苏金坛吴氏家乘四卷
(清)吴联庆等纂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雍睦堂活字本 四册
北图
2766江苏无锡锡山延陵(吴氏〕宗谱五卷
(清)吴人秀 吴世焜纂修
清康熙五十年(1711)刻本
山西省文史馆
2767江苏无锡吴氏宗谱不分卷
(清)吴亭甫纂修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钞本 一册
台湾
2768江苏无锡吴氏族谱不分卷
清同治间刻本
四川图(存一册)
2769江苏无锡吴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
(清)吴振钧等修
清光绪八年(1882)至德堂木活字本
辽宁图(存卷首、卷1-13)美国
2770江苏无锡锡山吴氏世谱六卷首二卷
(清)吴祥霖等修
清光绪十二年(1886)至德堂木活宇本
北图 历史所 日本 美国
注:书口题《吴氏统谱》。
2771江苏无锡锡山吴氏统谱六卷首二卷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至德祠木活字本 五册
上海图
2772江苏无锡吴氏统谱六卷首二卷末三卷
(民国)吴叔渭等修
民国五年(1916)至德堂木活字本
历史所 江苏苏州市图 日本 美国
2773江苏无锡闾江吴氏续修宗谱十八卷
(清)吴超然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经远堂木活字本
复旦大学
注:吴明轩首修於明代。
2774江苏江阴严 吴氏宗谱四十卷
(清)任震初纂修
清同治八年(1869)恩敬堂活字本 二十八册
历史所
注:吴日宣始修於明万历三十七年,此为六修。
2775江苏江阴后底泾吴氏宗谱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吴翔九等九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活字本 二十册
美国
2776江苏江阴后底泾吴氏宗谱二十五卷
(民国)吴增甲纂修
民国三十八年(1949)源德堂铅印本 二十五册
江苏苏州市图
2777江苏江阴澄江横邨吴氏宗谱十卷
(民国)吴顺根 吴秉灿等纂
民国二十四年(1935)至德堂木刻本
江苏苏州市图 江苏江阴县档
注:谱首修於明烘武七年。
2778江苏宜兴北渠吴氏族谱七卷
(清)吴光焯等重修
清光绪五年(1879)活字本 八册
吉林大学
2779江苏宜兴北渠吴氏族谱八卷首一卷
(清)吴德庸修
清光绪五年(1879)木活字本 十二册
上海图
2780江苏宜兴北渠吴氏族谱六卷首一卷
(清)吴一清等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活字本
北图 科图 历史所 河北大学 吉林
大学 江苏常州市图
注:吴性始修於明嘉靖三十一年。
2781江苏宜兴北渠吴氏族谱八卷
(清)吴润徵编修
清宣统间活字本 十二册
吉林大学
2782江苏宜兴北渠吴氏族谱不分卷
清钞本
科图
2783江苏宜兴北渠吴民族谱八卷首一卷
(民国)吴一清等纂修
民国十九年(1930)活字本
北图(二部) 南开大学 辽宁图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2784江苏宜兴城塘吴氏宗谱十五卷
(民国)吴国瑾 吴正美主修
民国三年(1914)崇礼堂铅印本 二十二册
历史所
注:吴子道始修於明洪武二十年。
2785江苏宜兴宜荆吴氏宗谱十卷首四卷
(民国)吴诚一等八修
民国十五年(1926)齐美堂活字本 三十六册
北图
2786江苏宜兴吴氏宗谱二十一卷
(民国)吴唱续修
民国十八年(1929)继述堂木刻本 二十四册
河北大学
z787江苏宜兴钟离吴氏重修忠义分谱八卷。
(民国)吴莲溪续纂
民国三十六年(1947)恩敬堂铅印本 八册
历史所
注:一名《钟离吴氏宗谱》。谱始修於清嘉庆十五
年。
2788江苏苏州吴氏家乘三卷
(清)吴潮 吴文垲修
清据嘉庆六年(1801)源远堂本钞本 二册
江苏苏州市图
2789江苏常熟新修丹阳分常熟吴氏支谱六卷
(清)吴焕文 吴焯等修
清光绪十四年(1888)修 稿本 五册
江苏常熟市图
注:封面作《吴氏支谱草稿》。
▲《义乌吴氏家谱》序
作者:梁启超来源:
谱牒之学,起于周汉,而极盛于南北朝。
夫南北朝所以独尊谱牒者何耶自永嘉之乱,河洛沦为■腥,胡羯鲜卑氐羌诸裔,交错于中国,其后乃至如元魏之九十六族,咸减字译音以冒汉姓于是神明遗胄,如范阳之卢,博陵之崔等,不能不各溯其祖之所自出,以自翘异,以示其子孙故北朝谱牒之重,良有其不得已者存也。
大江以南,虽自汉以来,次第置郡国;然土著之民,半属夷越,晋元渡江,中原衣冠阀阅,相从南徙,王谢郗庾之伦,惧播迁之后,数典忘祖于是系固有之郡望,著其世次,使永不忘其所自来,此南朝谱牒之重,又良有其不得已者存也或者曰:门阀之见,增憍慢,奖褊心,非所以善群斯固然也虽然,人性固恒恃其所观感激劝,而日以向上,为人子孙者,食旧德,诵先芬,知吾祖若宗所以立身砥行,效忠于国而光大其家者为何如,则往往悚惕鼓舞,求所以自建树,不坠其绪《诗》不云乎,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又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人人如是,则不肖者惧,而善者劝矣若是乎谱牒之可以翊助世教,如此其重也《隋书 经籍志》著录之诸谱,今无一存矣然而故家名族,相传家乘,未经陈农之采,未入刘向之校,而体例谨严,纪载详备者,尚往往而有,谈国故者宝焉。
延陵吴氏之谱,据于志宁序,谓创修者,实为东汉灈阳侯如胜其信否虽不敢知,然以《隋志》所载,褚氏,江氏,庾氏,裴氏,虞氏,曹氏,明氏之家传家记世录等,其撰人多出魏晋之际然则吴谱传自汉末,其事盖非不可能又据明弘治桂钺之序,则覙述旧谱自灈阳侯以下世次,一无所紊,其佚名者则阙其名而但著其代,其支派之迁徙,皆朗然如列眉,非代有所受之,而能如是耶 吴氏自泰伯以来,以北人而首殖民于南服,姬宗受封命氏者数十,及周之衰,则零落殆尽,而吴乃绵历数千岁,至今为名宗大江以南,血统之纯,世泽之远,未有能与吴氏抗颜行者。
义乌之吴,吴氏支派之一耳然其谱,自明洪武,弘治,万历,清顺治,雍正,乾隆,道光,光绪,未有经五十年不修者其第十三修之本,成于光绪十年,距今亦仅四十一年耳其族之长老,又复有十四修之举,其敬宗收族,继继绳绳之盛业,抑何其远耶!昔泰伯季札,以礼让仪型天下,实为吾中华民族道德之源泉,国之能与天地久长者恃此今也承浇末之敝,贵争贱让,谬种流传,神明之胤,其不沦胥以亡者如发吴氏子孙,其有能阐扬世德,以风天下者耶 此又非独一人一姓之事云尔。
民国十四年二月十六日,新会梁启超拜撰。
拜,读音作bài(ㄅㄞˋ)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太原、运城,陕西韩城,甘肃永登,湖南冷水江,河南卢氏,云南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回族、锡伯族有此姓。汉代有拜瑚,举茂才;元代有拜都,举进士;明代有拜祀,嘉靖举人;清代有拜恩哈,任贵州副将。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大夫管仲,属于以历史事件为氏。
中国姓氏多以名词、形容词,动词非常少。拜字在白话及文言中均为动词,动词为姓氏多与历史事件有关。
拜氏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姜小白和公子纠争夺齐国王位。管仲当时辅佐公子纠,但最后登上王位的是姜小白。齐桓公即位后,不计前嫌,拜管仲为相,齐国由此变成当时最为强盛的国家。
管仲贵为相父,依礼子拜父,臣拜君。但皇帝不能向臣子跪拜,于是管仲建议,皇帝每次称呼仲时,再其名前冠以“拜”字,口中“拜”,而管仲则遵从礼数,按照臣子跪拜天子的礼仪。于是“拜”作为动词以叩首,叩拜为尊称冠在管仲名前。而后此“拜”字作为家族荣耀被当做姓氏沿用,并只允许传于嫡子。
今江苏的拜氏来源于清朝乾隆年间在京为官的拜大雄,拜大雄或来被充军到现在的江苏省泰州市的拜官庄养马场,他的子孙分布于姜堰、兴化、大丰、宜兴、南京等地。
第二个渊源
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族大将木华黎之后裔,属于以为氏。
①据文献《陕西大荔县拜氏家谱·世由篇》记载,蒙古族拜氏是元朝初年蒙古族大将木华黎的后人。至元大德、至治年间的拜住始姓拜……至明朝初年,拜住之子拜笃麟降明,奉命由涿州经山西迁居大荔沙苑。据拜氏八家户·谱序中记载:“……详察关中望族,惟拜氏从蒙古迁入中原。自元初有讳孔温者,世祖时,偕同张弘范灭宋有功,封都统,又封东鲁王。生子木华黎,好武骑,同伯颜开西域。成帝封平西侯。后征东海,大功底定,帝封东鲁王。至七世,有东平王拜住者,顺宗时当朝附马,武艺精通,镇守北边,封镇国将军。后以拜为姓,迁冯翊大荔兴平村居焉……”在文献《渭南地区志·大荔乡土志》里,也详细地记载着蒙古族“帖、答、拜”三姓在明朝初期移居大荔的情况。目前,在拜家村、帖家村、官池村有千余户、六七千人的蒙古族后裔,其中拜家村是蒙古族后裔最多的村子。说起拜家村,还得追溯到明朝初期。当时,朱元璋灭元建立明朝之后,元朝末代皇帝顺宗北迁蒙古,王公贵族纷纷逃出京城,隐居生活。拜氏八世祖笃麟铁木尔为躲避战乱和明朝官吏的追查,率众家人隐迁至现在的大荔县洛南。那时蒙古族人没有父子相袭家姓的习俗。迁到大荔后确定以拜氏为世传家姓。如今,拜氏蒙古族人已在大荔生长了三十余代。据该村年长者回忆,拜家村建有祠堂,定有族规,立有家法,所以村风蔚然。村名由东杨村、梧柳村、兴平村等几经变更,土改时确定为拜家村,第一次人口普查登记时,将拜氏蒙古族统登记为汉族。所以,鲜有人知的陕西拜家蒙古村已有六百四十来年的历史。
②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拜禅氏,世居察哈尔地区(今河北承德、张家口一带)。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ican Hala,所冠汉姓为拜氏、白氏。
③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拜都氏,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idu Hala,所冠汉姓为拜氏、白氏。
④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拜达尔氏,世居苏尼特(今内蒙古苏尼特草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idar Hala,所冠汉姓为拜氏、白氏。
⑤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蒙古族拜佳氏,亦称白佳氏,世居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察哈尔。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igiya Hala,所冠汉姓为拜氏、白氏。
第三个渊源
源于回族,出自元朝时期西域来华者,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
拜氏为回族姓氏之一。据文献《姓氏词典》中称:“拜氏是回族姓。亦见《万姓统谱》。宋有拜瑚。”
拜氏大多取自祖名首音。如元英宗(公元1321~1323年)时,拜中书左丞相,常直内庭,知无不言,振立纲纪,修举废坠,加惠兵民,轻摇薄敛,宏远端亮有祖风的拜住(拜住曾祖木华黎、祖安童均为元朝开国元勋)“之后裔姓拜”。
后有蒙古族拜氏族人有入回回教者,成为回族拜氏的主源。据文献《同治年间陕西回族起义历史调查记录》的记载,拜氏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注:文献《姓氏词典》中依据“亦见《万姓统谱》,宋有拜瑚”而断定“拜氏是回族姓”,这是错误的。
据史籍《皇清开国方略》记载:“公元1619年农历10月,蒙古林丹汗派遣使臣康喀勒·拜瑚持书到努尔哈赤住地,自称“四十万蒙古之主”,藐视称“水滨三万人之王”的努尔哈赤,要求努尔哈赤无条件释放所获的内喀尔喀台吉和科尔沁台吉,并警告努尔哈赤不得进犯林丹汗所攻取的广宁城……”
显然,《姓氏词典》所引《万姓统谱》记载的“宋有拜瑚”,实际上宋朝时期的拜瑚、拜延二人皆不是回族,而是指明清之际的蒙古林丹汗属下臣子康喀勒·拜瑚,因此,所称“拜氏”仍出自蒙古族,而不是回族特有之姓氏。
第四个渊源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①满族拜察氏,满语为Baica Hala,汉义即“检校”,世居吉林乌拉(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包括乌拉城、宜罕和林、金州、孙扎泰、俄漠、优哈尔、斐优等)。后冠汉姓为拜氏。
②满族拜都氏,满语为Baidu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等地,后冠汉姓为拜氏、白氏。
③满族拜格氏,亦称伯特氏,源于金国时期女真旧部伯德氏,以部为氏,为奚族后裔,满语为Baige Hala,世居拜格山(今黑龙江呼玛盘古),后冠汉姓为拜氏、卜氏。
④满族拜津氏,亦称拜晋氏,满语为Baijin Hala,汉义即“稍微、少许”,世居黑龙江拜察、三姓(皆今黑龙江依兰),后冠汉姓为拜氏、金氏、白氏。
⑥满族拜嘉拉氏,满语为Baigiyara Hala,世居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后冠汉姓为拜氏、白氏。
第五个渊源
源于鄂温克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鄂温克族拜英格哩氏,Bayingeri Hala,亦称白亚格尔氏、白依尔氏,共有五个分支:吾库萨依尔千、布勒吉依尔千、昭伦千、乌永那千、查拉巴克千,世居伊敏(今嫩江支流诺敏河流域)、墨尔根城(今黑龙江嫩江)。后有鄂伦春族引为姓氏者,后冠汉姓为拜氏、白氏、秋氏等。
历史名人
拜住(公元1298~1323年),蒙古族,著名元朝重臣。
拜住好儒学,通汉族传统礼仪。他胸怀韬略,一生屡立奇功。
拜住是元朝始祖一世孔温的第七世后代,出身将门,远承祖宗之风,元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拜住以先祖功勋世袭为宿卫长。元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为太常礼仪院使。
元延祐七年(公元1320年)农历3月,元英宗孛儿只斤·宗硕德八剌即位,拜住出任中书平章政事;农历5月,升中书左丞相。时太皇太后答己与右丞相铁木迭儿相勾结,广立朋党,势倾朝野。拜住助元英宗力予抵制,使中书省摆脱铁木迭儿控制。
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秋,铁木迭儿与答己相继病死,拜住揭发铁木迭儿父子及御史大夫铁失等贪赃事,诛其党羽,特赦铁失。农历12月,元英宗授拜住右丞相,不设左丞相,以免掣肘。拜住开始着手监修国史。身为一品要职,拜住聪颖善解人事,处事果断缜密,在一生政治生涯中多次在国家重要关头出谋决策。君臣二人着手开始大力改革,推行新政,起用儒士,访求人才;罢徽政院及冗官冗职;行助役法,减轻徭役;岁减江南海运粮二十万石;制定和颁行《大元通制》。
拜住真知灼见,敢直言善谏。元英宗即位后,欲扩建内蒙古正盟旗东的上都行宫,拜住用充分的理由力奏停止动工。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铁木迭儿、太皇太后答己去世。元英宗、拜住着手革除弊政,推行新政。减轻赋役,重农抑商,裁减冗官,启用儒臣等。农历11月,元英宗诏示天下,凡流民重操旧业者,豁免三年赋税。驿站户因贫苦而典卖妻子者,官府出钱为之赎还。凡有劳役先征发商贾富贵之家,以扶植农业。豁免陕甘次年差税的十分之三和各处官田田租的十分之二,而江淮地区的创科包银则全部免除。同月,还下令裁减世祖以后设置的冗官,百姓拍手称快。
拜住为政清廉,不贪财爱物。元英宗赏赐拜住万亩良田于平江(今江苏苏州),拜住坚决拒绝这一厚赐,并推辞说:“皇上任命我正在办理国家事务之中,就先赏其土地,那别人会说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其品德亦可从此看出。
拜住在中书省破格用才,详定典章制度,使各部有所遵守。当年元英宗之所以能以纳谏,与拜住敢于正谏有关。拜住为民为社稷执法严明,对部下办事虽有延误但其情可原者均宽恕处理,但对贪暴不法者必于深究。元英宗亦很敬佩拜住,曾告诫左右:“汝辈慎之,苟陷国法,我虽曲赦,拜住不恕汝也。”
拜住对徇私贪赃,纳贿勒索,深恶痛绝,进谏元英宗要认识到惩治腐败与政权存亡的关系。他严订典章制度,重典治吏,主要办法是先惩治中央一级,然后层层查处。元至治二年,拜住晋为右相,独掌朝政,起用汉儒臣,进行改革,惩治铁木迭儿余党。因持续追究铁木迭儿及其余党罪行,引起铁失忧惧,其改革也遭守旧的蒙古上层贵族集团反对。元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农历8月5日,拜住随英宗由上都南返,宿营南坡(今内蒙古正蓝旗),铁失等发动政变,拜住被铁失袭杀,元英宗同时被弑。
元泰定帝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即位后,即下旨,对拜住举行追祭活动。追祭时,百官老臣都在车前作导引,还在海云寺悬挂了拜住的画像,大作佛事,围观者有万余人,没有不叹息流泪的。当时中书官上奏元泰定帝说:“拜住尽忠效节,殒于群凶,宜赐褒崇,以光后世。”元泰定帝纳之,便下旨:赠封拜住为“清忠一德功臣、太师、上柱国,追封东平王,谥忠献公。”
元顺帝孛儿只斤·妥镤贴睦尔时期,拜住被追封光禄大夫加开府仪同三司。每议大政,必依据其所订之典章制度。
拜住死后,葬于平江。在明朝永乐初年,明太宗朱棣下旨将拜住灵柩从平江迁葬陕西省关中平原东部,华山之阴,渭水之阳的大荔县沙苑南拜家村。墓前一望平野,绿草丛生,其墓坐东向西,拜住母亲与子拜忠献同葬于此。
清道光元年,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下旨将拜住尊于同州“忠义祠”内。清道光十二年,再次下旨在拜住墓前树一通天大石,碑额上刻“圣旨”两个大字,碑文竖写:“皇清敕旌元右相东平王忠献公墓”等字样。
拜住的坟园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后来随着村子朝北的搬迁,加之渭河河水的漫涨,现在拜住坟墓已经被夷为平地。以前,大荔县拜家村的拜氏居民有八大户,每户都建有“元东平王拜忠献公祠”,而今也荡然无存。
拜玉凤(公元1932~今),回族,女;甘肃康乐人。著名甘肃省政协副主席。
1947~1979年,在康乐县康丰公社道家村务农。
1979~1984年,任临夏回族自治州政协常务委员,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委员。
1984~1987年,任甘肃省政协委员,全国妇联委员。
1987~1993年,任康乐县政协副主席。
1993~1994年,任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妇联执行委员、第七届省政协常务委员、临夏回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委员、州政协常务委员、康乐县人大常委会委员、县政协副主席、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常委、临夏回族自治州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
1994年4月以后,任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常委,甘肃省政协副主席,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拜怀德(公元1946~今),蒙古族;陕西大荔人。著名建筑专家,拜氏家谱专修者
拜怀德自幼在拜家村生长,过着无亲人无衣食的半孤儿生活,十分困顿。但饥寒交迫的生活磨炼了他的意志和穷则思变的意识,从小他就立志改变穷困的家境,做出一番事业。
拜怀德学的专业是矿山机电,又自学工业与民用建筑,潜学文史哲。
1986年,拜怀德辗转至西安与临潼搞建筑业,在圈内人中颇有名气。临潼华清中学、临潼中学、省艺校由他规划总监竣工。西安生物制药厂、自来水公司的高低压配电系统由他负责完成,西安科技大学4-1、4-2号教学楼、西安电子工业部二十所62、64号高层住宅、地下车库、钢结构工业厂房,由他总监完成。
拜怀德为修家谱,跑遍了渭南地区,查阅了大量史料,完成缮撰家谱之夙愿,文言写就,共四万余字。修家谱意外发现河南、江苏两个拜氏同族“蒙古村”。
拜学英(公元1963~今),回族;宁夏泾源人。著名记者、政工师。
毕业于西北民族学院。现任宁夏泾源县科委主任。是宁夏科协五届委员,九届泾源县政协委员、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宁夏分会会员,宁夏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促进会会员,宁夏固原文协理事,关陇民俗学会理事。
1982年,他高中毕业后被吸收为少数民族干部,分配到最南面的新民乡工作。1984年考入西北民族学院学习2年,因学习成绩优异被学院评为“三好”学生。毕业后曾先后在县委组织部、县科委工作并担任领导职务,在尽职尽责的搞好本职工作时,撰写了大量探讨山区经济发展,脱贫致富,党组织建设、重视科技的论文,为山区发展献计献策。他几乎把全部业余时间用在读书和写作上,读书使他充实,写作使他勤奋。
1986年开始在区内外报刊杂志发表新闻通讯,调研报告,理论探讨,民俗研究等方面的文章一百五十篇二十余万字,有三十五篇新闻稿件在各类评奖活动中获奖,连续四年被宁夏四家新闻单位评为通讯员,受到表彰奖励,有力地宣传了泾源的两个文明建设。
1988年他的爱好转移到文学创作上,几年来共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计一百多篇六十余万字。他的文学创作,注重弘扬主旋律,注重对家乡山水风光,回族风情的介绍,使偏僻闭塞的泾源被外界所知晓。
1997年,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散文集《六盘雾中行》,计九十篇十九万字,受到了评论界的关注与好评;2000年,他撰写的反映扶贫帮困,山乡变化的长篇报告文学《世纪末的行动》被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他在工作之余撰写的又一部力作,三十万字,宁夏区党委副书记任启兴为该书作序。他还在《朔方》、《新疆回族文学》、《六盘山》等刊物上发表反映回族生活的小说九篇十一万字,发表在《新疆回族文学》1998年第三期上的中篇小说《贩子》,在宁夏固原地区第三次文学作品评奖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1998年他的事迹被宁夏电视台拍制成专题节目《业余作家拜学英》在宁夏成立四十周年大庆前夕播放,影响强烈。在业余时间创造辉煌。在业余创作上,获得各种荣誉奖项四十三次。在工作方面,1996年牵头实施的《商品肉牛配套技术推广项目》被宁夏区政府评为科技进步三等奖;同年他被自治区科委评为科技成果推广计划工作先进个人;1997年被当选为县第九届党代会代表;1998年被当选为政协泾源县第九届委员会委员、常委;1998年当选自治区科协五届委员;同年“七一”建党节被县委评为优秀***员;1999年被县政府评为内部安全保卫工作先进个人;1999年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扶贫服务奖,受到表彰奖励。
迁徙分布
拜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五百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九百五十八位,多以咸阳、冯翊为郡望。
今甘肃省的兰州市、庆阳市宁县、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平凉市、临夏市,陕西省的渭南市大荔县、临渭区、咸阳市彬县、商洛市商州区,山西省的霍州市、运城市盐湖区、临汾市侯马县,云南省的昆明市、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固原市泾源县、吴忠市,广东省的深圳市,河南省的周口市扶沟县、三门峡市、焦作市,上海市,北京市,浙江省的宁波市,四川省的成都市,江苏省的镇江市杨中县,泰州市兴化市、姜堰市、盐城市大丰县、无锡市宜兴市、南京市,青海省的西宁市,台湾省等地,均有拜氏族人分布。
上三旗: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 下五旗:镶红旗、正红旗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满(上三旗-正黄旗姓氏)
爱新觉罗氏、阿穆鲁氏、阿礼哈氏、阿克占氏、安达拉氏、爱浑氏、阿图拉墨氏、敖拉氏、阿尔拉氏、敖拉托欣氏、阿鲁氏、敖佳氏、阿尔布氏、阿拉边前氏、安佳氏、阿塔穆氏、阿赉氏、阿喇氏、阿尔巴齐氏、爱义氏、敷臣氏、阿穆尼普塔斯氏、阿拉克塔氏、阿鲁特氏、艾耀施氏、阿鲁络特氏、碧鲁氏、巴雅拉氏、布尔察氏、把尔达氏、博和理氏、拜都氏、布赛氏、拜格氏、布雅穆齐氏、布达喇氏、布尼氏、、拜晋氏、碧喇氏、毕鲁勒氏、巴尔拉氏、拜英格理氏、白佳氏、博尔衮氏、博和罗氏、博都理氏、巴雅尔齐氏、拜嘉喇氏、博尔济氏、博尔卓克氏、巴颜氏、鲍佳氏、布希氏、布萨氏、弼尔雅氏、边佳氏、布尔尼氏、拜察氏、博尔济吉特氏把岳忒氏、布鲁特氏、布尔哈齐氏、宝济氏、博尔济斯氏、巴雅喇氏、博硕氏、博尔济氏、博尔济克氏、博络氏、布楞都尔本氏、白佳氏、巴雅克氏、博尔器济斯氏、博第斯氏、博尔苏特氏、巴理氏、白苏氏、布苏克氏、巴颜图氏、巴济理氏、博尔齐特氏、白达尔氏、博和罗克氏、博罗特氏、白禅氏、步古鲁特氏、绰克秦氏、褚库尔氏、崇里鲁氏、蔡佳氏、崇吉喇氏、苍玛尔达氏、陈佳氏、绰络氏、崔穆鲁氏、崔佳氏、成尼氏、彻叶勒氏、程佳氏、迟佳氏、吹霍克亲氏、察哈尔氏、常佳氏、曹佳氏、潮穆特氏、曹丹氏、彻穆衮氏、崔珠克氏、布尔图氏、董鄂氏、多尔衮氏
满(上三旗-镶黄旗姓氏)
达络克氏、冬果尔氏、达鲁特氏、鄂卓氏、鄂济氏、额苏理氏、鄂托氏、鄂谟拖氏、额尔图氏、额尔吉氏、额尔赫氏、鄂苏尔瑚氏、鄂尔绰络氏、鄂索络氏、额色氏、鄂罗氏、额尔格济氏、额尔格图氏、鄂通氏、鄂济理氏、鄂卓络氏、额哲氏、额宜苏氏、额诸氏、额穆特立氏、鄂卓氏、鄂尔图特氏、鄂密特氏、额哲特氏、鄂拉本氏、鄂喇坤氏、鄂谟克氏、额尔辉额哲特氏、富察氏、费莫氏、富尔库鲁氏、傅佳氏、伏尔哈氏、富森氏、傅锡理氏、富色勒氏、福塔氏、费佳氏、福锡氏、范佳氏、富苏瑚氏、佛多锡墨理氏、方佳氏、富珠理氏、丰嘉氏、富思库氏、瓜尔佳氏、郭络罗氏、葛济勒氏、噶努氏、郭尔佳氏、卦尔察氏、格格氏、郭尔本氏、果尔吉氏、郭佳氏、高佳氏、广佳喇氏、郭浑氏、郭罗氏、葛尔克氏、古尔吉氏、贵岳理氏、公仪理氏、格晋氏、公鄂理氏、葛佳喇氏、高达玛氏、赫舍里氏、黄佳氏、辉和氏、辉图氏、瑚锡哈理氏、虎尔哈氏、赫舒理氏、辉罗氏、赫宜氏、洪鄂春氏、瑚雅拉氏、哈尔察氏、翰颜氏、赫叶勒氏、赫佳氏、瑚雅氏、赫济理氏、和岳络氏、瑚克锡勒氏、瑚逊氏、赫尔济氏、宏义氏、瑚锡喀氏、瑚岳络氏、瑚佳氏、赫锡特氏、赦尔诺络雅苏氏、黄佳氏、哈尔图特氏、赫尔氏、哈纳克氏、哈苏特氏、哈理特氏、杭津氏、瑚尔汉氏、瑚尔浑氏钮祜禄氏、、鸿果络氏、瑚鲁克氏、瑚尔库尔氏、赫勒氏、侯佳氏、赫舍里氏
满(上三旗-正白旗姓氏)
亨奇勒氏、韩楚哈氏、瑚琥氏、哈尔吉氏、洪达理氏、胡锡氏、何齐拉氏、桓泰氏、瑚尔哈苏氏、恒吉理氏、杭佳氏、瑚尔泰氏、洪果奇氏、哈巴氏、洪衮氏、哈尔拉氏、瑚塔氏、浑达奇氏、瑚鼎氏、瑚佳氏、瑚图理氏、瑚图氏、韩楚氏、瑚尔佳氏、瑚尔哈喇氏、黑赫穆氏、哈苏理氏、哈萨喇氏、哈思呼理氏、瑚德勒氏、瑚鲁氏、哈思琥氏、鹤尔苏氏、赫哲氏、哈尔塔喇氏、和尔氏、赫鲁克氏、海佳氏、黄古台氏、都拉格尔齐氏耿音氏、郭尔罗特氏、郭尔罗斯氏、公吉喇特、龚吉尔氏、功格喇普氏、龚吉特氏、精奇理氏、觉禅氏、济礼氏、吉鲁氏、精吉氏、嘉普塔喇氏、贾佳氏、姜佳氏、嘉哈玛氏、嘉穆瑚氏、嘉瞻氏、济拉喇氏、吉礼图氏、济喇敏鄂玛特氏、济鲁特氏、江吉氏、精吉集氏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满(下五旗-镶红旗姓氏)
叩德氏、库雅拉氏、科奇理氏、喀尔达苏氏、喀尔拉氏、库穆图氏、康仪理氏、克音氏、夸尔达氏、恺颜氏、克尔德氏、克叶勒氏、喀尔沁氏、琨都勒氏、凯隆氏、克伊克勒氏、康锡理氏、孔尼喇氏、喀尔库氏、孔果络氏、喀克锡理氏、喀喇氏、喀尔拉哈氏、克勒氏、喀尔佳氏、扣岱氏、科本氏、库布特氏、扣恳氏、克尔德氏、克勒德氏、克理特氏、克穆齐特氏、喀尔努克氏、科尔亲氏、库布克氏、克穆楚特氏、克穆楚氏、鲁布理氏、赖布氏、勒第氏、禄叶勒氏、楞布尔勤氏、罗察氏、罗岳氏、拉颜氏、留济理氏、鲁布理氏、来默氏、李塔理氏、穆尔察氏、满札氏、梅勒氏、蒙古尔济氏、墨尔哲勒氏、墨尔迪勒氏、墨尔齐氏、穆燕氏、蒙鄂索氏、梅赫理氏、蒙古楚氏、鄂穆绰氏、穆克图氏、梅楞氏、谟克拖氏、马察氏、蒙鄂络氏、墨勒氏、穆雅氏、墨佳氏、墨尔迪氏、墨克廷氏、玛尔丹氏、穆卢氏、墨克勒氏、谟尔齐理氏、穆尔德氏、穆齐氏、马尔屯氏、莽吉绰氏、墨尔吉氏、穆色陈氏、茂仪氏、蒙果资氏、密札氏、莽果氏、谟岳络氏、蒙果氏、梅佳氏、孟克宜勒氏、莽佳氏、穆达齐氏、穆佳氏、墨呼理氏、墨尔赫氏、蒙古尔济氏、满津氏、玛佳氏、墨尔吉济特氏、谟尔启特氏、玛尔吉特氏、马郎阿氏、玛喇拉氏、蒙古氏、马吉特氏、玛札克氏、墨尔启氏、谟锡勒氏
满(下五旗-镶白旗姓氏)
那木都鲁氏、纳喇氏、尼马察氏、宁古塔氏、钮赫勒氏、尼沙氏、钮颜氏、尼奇理氏、聂格理氏、尼竺浑氏、穆和林氏、尼阳尼雅氏、尼理氏、钮瑚特氏、尼锡理氏、钮赫氏、纳塔氏、讷迪氏、尼格勒氏、尼玛哈氏、诺络氏、努尔汉氏、努鲁氏、努尔哈拉氏、纳哈塔氏、尼庸特氏、尼音图氏、钮图氏、农吉勒氏、那克塔氏、讷勒氏、那木图氏、尼珠氏、南福禄氏、纳赖氏、耨勒特氏、奈曼氏、纳喇氏、纳雅氏、奇塔喇氏、强恰理氏、庆格理氏、齐达勒氏、齐克腾氏、奇德理氏、恰喇氏、秋佳氏、秋舒理氏、齐穆克氏、奇垒氏、洽特氏、齐补齐努特氏、齐普齐特氏、启普樵氏、齐普楚特氏、舒穆禄氏、舒舒觉罗氏、萨克达氏、赛密勒氏、萨哈尔察氏、索察氏、舒禄氏、石穆鲁氏、萨尔都氏、舍颜氏、顺布鲁氏、舒发察氏、苏拉喇氏、色勒理氏、舒尔都氏、塞楞吉氏、苏克察氏、舒克都理氏、索济雅喇氏、索彻理氏、申穆理氏、索络恰氏、沙达喇氏、苏尔氏
满(下五旗-正红旗姓氏)
色尔杰氏、石富察氏、荪绰尔氏、塞赫理氏、索多理氏、萨穆希尔氏、松吉氏、石佳氏、萨尔图氏、实宝禅氏、舒鲁氏、塞克图氏、沙喇图鲁腾氏、萨尔珠特氏、索诺图氏、沙岳特氏、札库塔氏、苏穆察氏、苏尼特氏、色彻氏、沙查海氏、式勒氏、舒穆尔氏、孙尼耀特氏、索罗噶尔氏、孙津氏、他塔拉氏、通颜觉罗氏、泰楚鲁氏、托活洛氏、图色理氏、托谟氏、汤务氏、图克坦氏、塔穆察氏、图门氏、图普苏氏、托尔佳氏、图克敦氏、唐达氏、佟鄂络氏、佟塞勒氏、图尔敦氏、佟启氏、图佳氏、塔喇氏、泰瑚特氏、图尔塔拉氏、通阿拉氏、特济氏、塔坦氏、唐尼氏、尔佳氏、托和尔秦氏、唐颜氏、图萨喇氏、图勒理氏、通果苏氏、塔他尔氏、佟尼果特氏、唐古尔氏、泰锡纳喇氏、通塞理氏、塔尔瑚努特氏、唐吉特氏、托罗特氏、土默特氏、佟尼耀特氏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满(下五旗-正蓝旗姓氏)
吴雅氏、兀札喇氏、吴札库氏、乌苏氏、温彻亨氏、温察氏、吴鲁氏、乌色氏、温特赫氏、乌尔古宸氏、温都氏、乌尔汉氏、乌苏占氏、乌尔答氏、乌礼苏氏、武尔格齐氏、吴灵阿氏、武聂氏、瓦理氏、万旆哈氏、武佳氏、倭勒氏、瓦色氏、乌苏理氏、吴察喇氏、乌尔瑚济氏、倭彻赫氏、乌雅察氏、翁钮络氏、倭赫氏、吴聂齐氏、温屯氏、倭彻库氏、吴济佳喇氏、文达氏、武库登吉氏、瓦尔佳氏、翁尼理氏、吴札尔瑚氏、吴拉氏、翁果特氏、瓦尔吉氏、倭彻勒氏、瓦尔喀氏、乌颜齐氏、吴鲁理氏、乌锡氏、吴库理氏、吴尔锡氏、吴努齐氏、温登额氏、乌努氏、乌什拉氏、乌勒理氏、文札氏、乌宇氏、文德氏、翁阿理氏、乌新氏、乌济吉特氏、翁科特氏、乌齐喜特氏、兀鲁特氏、威吉特氏、完颜氏、乌亮海氏、乌兰氏、乌理津氏、吴喇忒氏、翁济尔金氏、乌理特氏、王札普氏、乌尔汉氏、伍尧氏、乌齐熙理氏、乌纳特氏、王吉氏、乌喇特哈克氏、翁舍占氏、乌郎哈特氏、吴佳氏、兀札喇氏、汪札尔氏、旺舒特氏、王古尔亲氏、西林觉罗氏、锡克特理氏、喜塔腊氏、达禅氏、赫锡赫理氏、锡克济拉氏、锡墨勒氏、徐吉氏、锡尔弼氏、锡克德氏、希萨尔氏、徐察氏、锡勒尔吉氏、西法齐氏、锡强氏、锡玛拉氏、锡尔馨氏、希普苏氏、西尔图氏、修墨理氏、哲尔齐氏、哲尔德氏、札拉理氏、札苏理氏、叶穆氏、彰锦氏、珠格氏、珠尔苏氏、哲柏氏
满(下五旗-镶蓝旗姓氏)
伊尔根觉罗氏、颜札氏、伊尔库勒氏、宜特墨氏、裕瑚鲁氏、伊拉理氏、俞尔库勒氏、佑祜鲁氏、扬佳氏、叶库理氏、叶赫勒氏、叶赫氏、颜济理氏、虞佳氏、伊库鲁氏、殷佳氏、攸络库氏、伊拉齐氏、玉克墨氏、伊喇氏、伊穆氏、伊勒尔济氏、犹格理氏、玉尔库氏、雅佳氏、叶禄氏、伊尔穆氏、玉图墨氏、伊穆图氏、玉鲁氏、杨额理氏、雅尔萨喇氏、伊苏氏、杨那氏、俞库勒氏、犹格氏、姚佳氏、颜珠氏、伊博氏、叶墨勒氏、岳察氏、岳诺特氏、伊图默氏、叶何氏、雅苏氏、禹尔氏、伊尔佳氏、阳吉氏、尹斋氏、岳罗亲氏、叶古禄特氏、扬蔼氏、伊札尔氏、朱尔奇氏、卓显氏、彰札尔氏、札拉尔氏、卓特氏、张佳氏、肇佳氏、札哈苏亲氏、兆巴尔氏、珠佳氏、札哈拉氏、章图理氏、钟吉氏、卓尔和亲氏、札穆尔氏、札鲁特氏、章穆氏、卓启斯氏、札穆雅氏、卓尔特氏、札赖氏、卓多穆氏、珠尔吉特鄂谟克氏、兆络特氏、郑讷鲁特氏、兆达尔干氏、札穆恳氏
吴姓家谱介绍
吴人认为,族谱是神圣之物,修谱是对宗族的一大贡献。各家吴氏族谱,大谈族谱的神圣意义与作用,成为卷首谱序的主要内容。清顺治十二年《(湖南)八甲湾吴氏谱序》曾说:“夫族之有谱,所以序昭穆、考世系,以成千秋不朽之言也。”明嘉靖丁亥《延陵吴氏谱序》也说:“谱学之兴,其有益于世也大矣,盖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乎本末,莫不由之。”把族谱的作用,说得神乎其神了。在古老中国,族谱的神秘意义,首在维系宗法制度,保持血统纯正。
《延陵吴氏家谱序》说得好:族谱兴起于中古而有先王之遗风。“先王宗法坏而恭敬之教亡,教亡而后谱作,谱作而后分明,分明而后义生,义生而后礼行,礼行而后祖尊。”族谱的出现,就是在宗法制度败坏后一种挽救宗法礼制、维系血统纯正的产物。有了族谱,就有了区别、分明,就知道自已是从哪里来的,属于哪一宗、哪一支,不会乱认祖先宗派。没有族谱,就等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所归属。随着宗族的发展,子孙人丁繁衍分化,族人之间就会日益疏远,甚至同族兄弟都视如路人。而有了族谱,就能联络宗族同姓之间的感情。因此,尊祖宗而联族姓,承先启后之谋,莫切于此(谱)(乾隆已亥吴以忱《丹徒吴氏续修谱序》)。在大多数吴姓宗谱的家范家规中,多把修谱系作为突出的一条。
正因族谱有如此重要的神秘作用,吴姓宗族无不重视族谱的收藏保管。每次族谱之修,都要先注明受领人姓名,开明谱牒部数。宗规要求族人对族谱要留心收藏,勿视为泛常。不得乱笔涂改或让鼠咬虫伤,潮湿霉烂,更不得贪财出典,否则严惩不贷。吴氏支谱《给谱录》就规定“公议子、午、卯、酉年清明日,各携谱齐集公所,凭值年人眼同会看,倘有毁坏者听罚,其遗失出典者,议罚不轻,严追不贷。”
各家修谱,往往都要请学者名流,政界要人或本族名人作序,吴姓族谱也不例外。一篇序文,或述本族发展历史,或述修谱缘起经过,或论族谱之重要意义。因此,一篇序文就是一篇简短的历史和道德文章,而同时,往往也是一篇散文佳作。
现存吴姓谱序,最早当推唐代著名文学家吴少微的《吴氏正宗谱序》。吴少微是季札的第61世孙,他的诗文雄迈高丽,与富嘉谟合称“吴富体”。此后之吴氏谱序,宋初有著名学者、龙图阁大学士吴遵路的《丹阳吴氏宗支录初编叙》。宋以降,至民国时期,文人学者、政客要人所作的吴氏谱序,就数不胜数了。
家谱文件
吴姓家谱文献目录
吴姓家谱文献目录
全国吴氏宗支蕃衍志不分卷 藏地: 美国 杨继盛纂写本 一册
全国吴氏宗支世系图不分卷 藏地: 美国 写本 一册
全国吴王寿梦等四子季札公世系图不分卷 藏地: 美国 吴如胜纂写本 一册
全国吴氏先代溯源引不分卷 藏地: 美国 吴呜凤撰写本 一册
辽宁本溪吴俄尔格氏家乘五卷 藏地:辽宁本溪市城子乡朴卜村 (清)吴守恩纂清雍正间纂写本
辽宁辽阳吴守近家谱 藏地:北京图书馆清钞本 一册
辽宁辽阳吴氏族谱三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二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辽宁图书馆 (民国)吴恩培编1940年辽阳兴亚印刷会社精印本
河北泺南吴氏家谱四卷 藏地:河北泺南县档案馆
(清)吴优善 吴鸿盘纂清道光三年(1823)纂 清光绪十八年 (1892)铁板本
河北泺南吴氏家谱三卷 藏地:河北泺南县文管会
(清)吴宝善纂清光绪十二年(1886)纂 光绪二十五年 (1899)刻本
河北河间吴谱一幅 藏地:河北青县崇仟镇野兀屯吴淑珍纂钞本
上海松江华亭张泽吴氏宗谱二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清)吴德达辑 吴应芝续辑清嘉庆十四年(1809)仁泽堂刻本
上海松江吴氏宗谱三卷 藏地:上海松江县博物馆
(民国)吴承祜纂 1929年1936年铅印本
江苏吴氏宗谱三十六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哈尔滨师范大学
(清)吴宗洛十一修清咸丰元年(1851)至德堂铅印本 三十六册
江苏吴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清)吴瑞宗等修清光绪三年(1877)至德堂木活字本 六册
江苏吴氏族谱十卷 藏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清)吴丽生纂清光绪十二年(1886)刊本 十册
江苏吴氏汇修宗谱十二卷 藏地:江苏苏州市图书馆(存卷1)
(民国)吴仲山纂修民国吴氏至德堂活字本
江苏溧水吴氏宗谱十五卷 藏地:江苏淋水县云合乡陈里坑屯竹窝里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三让堂木活字本
江苏溧水吴氏宗谱四卷 藏地:江苏溧水县明觉乡向阳屯小吴家
(民国)吴祖起纂 1916年锦绣堂木活字本
江苏赣榆吴氏宗谱长房卷不分卷 藏地:江苏赣榆县档案馆
(民国)吴怀镡重修 1937年至德堂油印本
江苏淮阴南清河吴氏宗谱一卷 藏地:江苏镇江市图书馆
(清)吴昆田修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翻刻本
江苏淮阴吴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 美国
(民国)吴其(禾+逵-辶)等重修 1921年清江柏碧山堂刊本 二十六册
江苏淮阴吴氏族谱八卷 藏地:江苏镇江市博物馆
(清)吴芸等纂 1935年石印本
江苏扬州吴氏宗谱四卷 藏地:吉林大学
(清)吴引孙修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朱印本 四册
江苏仪徵古望亭吴氏家谱十一册 藏地:江苏仪徵县陈集乡工农屯清道光间重印本
江苏泰州富安县吴氏重修族谱八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图书馆
(清)吴嘉珠纂修清嘉庆十六年至德堂刻本 八册
江苏泰州海陵南圯塘吴氏族谱□□卷 藏地:江苏丹阳县图书馆(存爱字吴卷 6、忠字号卷1、2、46)
(民国)姚龙光重修 1919年木刻本
江苏高邮吴氏宗谱六卷 藏地:江苏宝应县郭桥乡友映屯塘河队
(民国)吴金波重修 1924年石印本
江苏兴化吴氏族谱六卷 藏地:南京市博物馆
(清)吴春元 吴占熊撰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木活字本
江苏如皋吴氏家乘八十一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哈尔滨师范大学
(清)吴章焕六修清咸丰八年(1858)铅印本 二十八册
江苏如皋吴氏重修家乘十五卷 藏地: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清)赵坤连纂辑 清光绪八年(1882)三让堂活字本 十六册
江苏如皋吴氏家乘三十卷首一卷 藏地:日本 美国
(民国)吴江 吴杓等重修 1925年三让堂活字本 十四册
江苏镇江古润吴氏重修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日本 美国
(清)吴锡纯等重修清光绪十二年(1886)均安堂刊本
江苏镇江开沙吴氏三修宗谱三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吉林大学 (清)吴国桢主修 解(竹甫皿)编辑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怡德堂刻本 四册
江苏镇江延陵京江吴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江苏镇江市博物馆 美国
(清)吴世铮等修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活字本
江苏常州毗陵吴氏续修宗谱八卷 藏地:日本 美国
(清)吴富德吴其贤等续修清光绪十三年(1887) 三让堂木活字本八册
江苏常州谭墅吴氏宗谱十六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清)吴川法修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思让堂木活字本十六册
江苏常州谭墅吴氏宗谱十六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美国
(民国)吴祥鸿等修 1925年思让堂木活字本 十六册
江苏常州吴氏宗谱十八卷 藏地:江苏常州市图书馆
(清)吴赓麟纂修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诒安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延陵吴氏宗谱八卷首二卷 藏地:河北大学
(清)吴允祥 吴有章纂修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至德堂木刻本六册
江苏常州蓉湖吴氏族谱二十四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清)吴观周辑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至德堂木刻本二十四册
江苏常州蓉湖吴氏族谱续编□□卷 藏地:江苏档(存卷28)民国间至德堂木刻本
江苏常州毗陵西郊吴氏宗谱八卷 藏地: 美国
(清)吴志尚等修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振宜堂刊本 八册
江苏常州延陵吴氏续修宗谱十六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民国)吴世仁 吴培育等修 1913年至德堂铅印本 二十册
江苏常州毗陵宣庄吴氏宗谱十六卷 藏地:河北大学
(民国)吴德洪 吴德兆纂修 1914年木刻本 十六册
江苏常州吴氏统谱□□卷 藏地:江苏档(存卷2) 1916年至德堂刊本
江苏无锡锡山延陵(吴氏)宗谱五卷 藏地:山西省文史馆
(清)吴人秀吴世馄纂修 清康熙五十年(1711)刻本
江苏无锡吴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台湾
(清)吴亭甫纂修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钞本 二册
江苏无锡吴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
四川省图书馆 (存一册)清同治间刻本
江苏无锡吴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 藏地:辽宁图书馆 (存卷首、卷113) 美国
(清)吴振钧等修清光绪八年(1882)至德堂木活字本
江苏无锡锡山吴氏世谱六卷首二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清)吴祥霖等修清光绪十二年(1886)至德堂木活字本
江苏无锡锡山吴氏统谱六卷首二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至德祠木活字本五册江苏无锡吴氏统谱六卷首二卷末三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苏州市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民国)吴叔渭等修 1916年至德堂木活字本
江苏无锡闾江吴氏续修宗谱十八卷 藏地:复旦大学
(清)吴超然修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经远堂木活字本
江苏江阴严渍吴氏宗谱四十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清)任震初纂修清同治八年(1896)恩敬堂活字本 二十八册江苏江阴后底泾吴氏宗谱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 美国
(清)吴翔九等九修清光绪十三年(1887)活字本 二十册
江苏江阴后底泾吴氏宗谱二十五卷 藏地:江苏苏州市图书馆
(民国)吴增甲纂修 1949年源德堂铅印本 二十五册
江苏宜兴吴氏宗谱二十一卷 藏地:河北大学
(民国)吴唱续修 1929年继述堂木刻本 二十四册
江苏宜兴钟离吴氏重修忠义分谱八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民国)吴莲溪编纂 1947年恩敬堂铅印本 八册
江苏苏州吴氏家乘三卷 藏地:江苏苏州图书馆
(清)吴潮吴文垲修 清据嘉庆六年(1801)源远堂本钞本 二册
江苏常熟新修丹阳分常熟吴氏支谱六卷 藏地:江苏常熟市图书馆
(清)吴焕文吴焯等修清光绪十四年(1888)修稿本 五册
江苏常熟海虞城东吴氏支谱一卷 藏地:江苏苏州市图书馆 民国间钞本一册
江苏吴县吴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 美国 清康熙间刊本 一册
江苏吴县武山西金村吴氏世谱四卷 藏地: 美国
(清)吴公肃等修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刊本 八册
江苏吴县洞庭吴氏家谱六卷藏耻』匕京图书馆 (二部) 中国
吴氏家谱
本文2023-10-02 02:25:2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53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