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孔,孟,彦,曾是一家子?他们得辈分为何一点不差辈?共有多少辈数? 据说还一人一句诗??
但是后世各宗族修家谱,有四姓是所谓“通天谱”的,意思是普天之下,全世界只有一种家谱的。这四姓就是孔、孟、曾、颜。这四姓的祖先都分别追溯到孔丘、孟轲、曾参、颜回四大圣贤,而这四家的家谱,所排的字辈——就是辈分命名所用的字——也完全是一样的。这件事看起来好像与国家民族无关,实际上充分表现了我们这个民族崇高文化,重视血统的精神。
(清稗尖钞)中载,孔子嫡传子孙自元代经五十四代起为:思、克、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衍、兴、硫。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孔姓族属历经千年,繁衍日盛,人口众多,但其字行辈份始终排列有序至今不乱。元朝孔氏第五十四代衍圣公孔思晦始用辈字,并定五十五代为“克”,五十六至八十五代字行为:“希言公颜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孔姓第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续修第八十六至一百零五代字行:“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孟、曾、颜同
这4家 用的一个行辈,所以说是一家,至于一人一句诗,可能是某些典籍的说法
不过4大儒家圣人,的确是流传千古,这种排辈法 也实在让我们羡慕。。。。
孔孟颜曾家谱字辈: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鼎新开国运。克服振家声。
相关介绍:
在华夏大地,有且只有这四姓是所谓的"通天家谱",四家的祖先都分别追溯到孔丘、孟轲、曾参、颜回四大圣贤。四家所用的字辈千百年来完全相同。四姓的字辈问题,折射出一个民族血脉相承的缩影。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胜任,他有弟子三千人,其中贤者七十二,在这些著名的弟子中,有颜回,子路,冉求,曾参,公西赤,公冶长等。孔子的儿子叫孔鲤,孙子叫孔伋。
颜子:(前521年~前481年),名回,字子渊,亦称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
曾子:(前505年~前436年),名参,字子舆,十六岁拜孔子为师,是孔子的学生。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师从曾子,而孟子则是子思的再传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孔伋的学生,孔伋师从曾子,曾子师从孔子。
他们的祖先都有一定的联系。一提到孔姓,我们一定最先想到的就是孔子。孔、颜、孟、曾这四个大姓都是与圣人有关。这四个姓的祖先分别指孔子,颜子,曾子与孟子,他们都是圣人。其中孔子是首圣。颜子是复圣,曾子是宗圣,孟子是亚圣。这四位圣人之间孔子是颜子和曾子的老师。孟子又是孔子的孙子的学生。我们也常常说,孔颜曾孟是一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出同门他们四大家共用一个通谱,所以他们会出现在一个族谱上面。孔子是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孔子是百家争鸣时鲁家学派的代表,他的弟子有着上千人其中著名的弟子颜渊就是颜子,曾参就是曾子。
这种不同姓氏的人出现在一个族谱的情况叫做通谱。一般是由皇帝封赐的,在朱元璋做皇帝的时候,他给孔家钦定了谱系。其实不只是孟、颜、孟、曾这三个姓,他还与卜、冉、闵这三个姓共用的一个谱系,这是在清朝乾隆时期一位孔家钦定的续谱。孔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重大且深远的。各代皇帝都十分尊重儒学。据记载,汉代的汉高祖刘邦、唐代的李隆基到宋朝的宋真宗赵恒再到清朝的康熙皇帝都亲自去祭祀过孔子。
孔子是儒学大家十分注重伦理秩序,这又是由皇帝钦定的族谱,孔家也被称为按资论辈最讲究的家族。他们取名字要严格按照你的辈分,且按伦理来说,这四家还不能通婚。因为同姓不通婚,虽然这四家不同姓但通用一个族谱,如果通婚还是有悖于家族伦理的。虽然说这一套在现代可能不太适用 ,但在古代是要严格遵守的,不知道因为这个在古代又拆散了几对好姻缘呢。
民间有孔、孟、颜、曾4姓一个通天谱的说法。所谓“通天谱”,就是普天之下只有一个家谱。在中国的宗谱文化中,一般都是一姓一谱,孔、孟、颜、曾这4姓为什么会是一个通天谱呢? 孔、孟、曾、颜4姓的祖先可分别追溯到孔丘、孟轲、颜回及曾参,他们4人分别被历代推崇为尊圣孔子、亚圣孟子、复圣颜子、宗圣曾子,为儒家学说的4大圣贤。这4姓的家谱,一般由皇帝同时赐予,所以,排的字辈是完全一样的。 据原商丘县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孟宪柱讲,其实,孔、孟、颜、曾、卜、闵、冉7个姓全部是一个通天谱。封建时期,一般由皇帝赐封字辈到山东曲阜孔府,然后,其他6个姓氏的族人就到曲阜领家谱,所以,7个姓全部是用一个家谱。 根据《孔府内宅轶事》及孔府有关典籍记载,孔子后裔排行是根据乾隆年间乾隆皇帝的圣旨定下来的。乾隆皇帝下旨赐给孔府30个字作为行辈。这30个字的排列是:
希言公彦承,弘闻祯尚衍
兴敏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1920年,孔子第七十六代孙孔令贻又续了20字:
建道敦安定,懋修譬益长
裕文涣景瑞,永锡世绪昌
后续的20个字加上乾隆赐的30个字,共50个字,孔令贻把后续20字报呈当时的北洋政府内务部批准,咨行各省市。 希 言 公 彦 承 宏 闻 贞 尚 衍
56代 57代 58代 59代 60代 61代 62代 63代 64代 65代
兴 毓 传 继 广 昭 宪 庆 繁 祥
66代 67代 68代 69代 70代 71代 72代 73代 74代 75代
令 德 维 垂 佑 钦 绍 念 显 扬
76代 77代 78代 79代 80代 81代 82代 83代 84代 85代
建 道 敦 安 定 懋 修 肇 彝 常
86代 87代 88代 89代 90代 91代 92代 93代 94代 95代
裕 文 焕 景 瑞 永 锡 世 绪 昌
96代 97代 98代 99代 100代 101代 102代 103代 104代 105代
所谓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他们的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其文章不但震撼唐宋文坛, 而且是后世散文的楷模,彪炳于文学之林
韩愈,柳宗元提倡" 古文运动 ",以革新六朝以来华而不实的文风宋代的欧,曾,王,苏等文家,继承这一传统,更拓展了散文创作的领域,因此可说"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作品,代表着唐宋散文的最高成就
一,唐宋八大家
1,古文运动
2,从韩愈到王安石
唐宋八大家——韩愈
韩愈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他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其代表作有《原道》,《师说》韩愈等
唐宋八大家——柳宗元
柳宗元,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他要求文章反映现实,"不平则鸣",富于革除时弊的批判精神他的"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优美的山水游记,生动表达了人对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山水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唐宋八大家——欧阳修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在散文诗词创作,史传编纂,诗文评论等方面都有极高成就他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著名代表作有《醉翁亭记》等他自称"六一居士",即藏书一万卷,集古录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加上老翁一人
唐宋八大家——苏轼
苏轼,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认为作文应达到 " 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的艺术境界其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
唐宋八大家——苏辙
苏辙,北宋文学家,苏轼之弟他早期的文章议论风发,晚期风格趋于澹泊沉静,善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他擅长各类文体,以策论为最有《栾城集》等他提出了独到的"文气说",强调生活体验对创作的重要性,其散文以其独特的风貌卓然自成一家,人称"苏文定公"
唐宋八大家——苏洵
苏洵,号老泉,北宋文学家,苏轼,苏辙之父苏洵工古文,长于论辩,内容宏博,笔力雄健所作《权书》,《衡论》,《机策》等文章,深得翰林学士欧阳修和宰相韩琦的称赏人称其文"其指事析理,引物托喻,侈能尽之约,远能见之近,大能使之微,小能使之着;烦能不乱,肆能不流"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
王安石,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这些文章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不论长篇还是短制,结构都很谨严,主意超卓,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
唐宋八大家——曾巩
曾巩,北宋散文家出自欧阳修门下,完全接受了欧阳修先道而后文的古文创作主张,而且比欧阳修更着重于道因此,曾巩的散文在八大家中是情致和文采都较少的一家但曾文长于议论,他的政论文,语言质朴,立论精辟,说理曲折尽意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两代八大散文名家的并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曾巩、王安石、苏轼、苏辙。明初朱右选此八家古文为《八先生文集》,是此八人并称之始。明中叶唐顺之所纂《文编》中,于唐宋人除八家外,一律不取。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说,辑录八家之文成《唐宋八大家文钞》一百四十四卷,此选本流传甚广,“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随之广泛流行,相沿至今。中国的古文从《尚书》以及先秦诸子百家开始,经两汉而发扬光大,至唐宋则诸体兼备,集其大成,八大家散文无疑是古文全盛时期的精华,故自明人标举唐宋八家后,治古文者皆以八家为宗。至今学者论及古文,亦推重唐宋八大家。他们在各自的历史条件下,为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他们流传千古各具风采的文字,使唐宋散文成为后世一切开笔作文的典范。本书专为喜读八大家文章,研究八大家生平作品的人而编。广泛搜讨宋代至清代所编八大家年谱共计二十八种,辑为一编。其中韩愈九种:计有宋·吕大防编《韩吏部文公集年谱》、宋·程俱编《韩文公历官记》、宋·洪兴祖编《韩子年谱》、宋·樊汝霖编《韩文公年谱》、宋·方崧卿编《韩文年表》,以上五种均为民国元年(1912)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新刊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本,还有宋·林云铭编《韩文公年谱》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晋安林氏挹奎楼刻《韩文起》本、清·顾嗣立编《昌黎先生年谱》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长洲顾氏秀野草堂刻《昌黎先生诗集注》本、清·黄钺编《昌黎先生年谱》清咸丰七年(1857)四明鲍氏二客轩刻《昌黎先生诗增注证讹》本、清·方成珪编《昌黎先生诗文年谱》民国十五年(1926)瑞安陈氏湫漻斋铅印《韩集笺正》本。柳宗元一种:宋·文安礼编《柳先生年谱》清光绪元年(1875)翻刻雍正七年(1729)广陵马氏小玲珑山馆刻《韩文类谱》本。欧阳修三种:宋·胡柯编《庐陵欧阳文忠公年谱》民国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四部丛刊》本、清·华孳亨编《增订欧阳文忠公年谱》清道光十四年(1834)吴江沈氏世楷堂刻《昭代丛书》本、清·杨希闵编《欧阳文忠公年谱》清光绪四年(1878)新城杨氏福州刻《豫章先贤六家年谱》本。苏洵一种:宋·何抡编《眉阳三苏先生年谱》日本蓬左文库藏旧抄本(残本)。曾巩五种:清·姚范编《南丰年谱》清道光十六年(1836)桐城姚莹淮南监制官署刻《援鹑堂笔记》本、清·孙葆田编《曾南丰年谱》清抄本、清·杨希闵编《曾文定公年谱》清光绪四年(1878)刻《豫章先贤九家年谱》本、周明泰编《曾子固年谱稿》民国二十一年(1932)文岚簃古宋印书局铅印《三曾年谱》本、王焕镳编《曾南丰先生年谱》民国二十年(1931)公孚印书局铅印本。王安石两种:清·顾栋高编《王荆国文公年谱》民国间南林刘氏刻《求恕斋丛书》本、清·蔡上翔编《王荆公年谱考略》清嘉庆九年(1804)金溪蔡氏存是楼木活字本。苏轼五种:宋·施宿编《东坡先生年谱》日本蓬左文库藏旧抄本及日本仓田淳之助等编《苏诗译注》旧抄本,据王水照先生考证,上述两个本子同出一源,所据乃同一祖本,从笔迹上看亦应出自同一抄手。后者即苏诗本,前有陆游序、施宿序,后有施宿跋、日僧未云叟跋,但正文部分有缺叶;而前者即左蓬文库本却为完帙,只是前有“苏轼简明年表”五叶、傅藻《东坡纪年录》卷首、陆游“注东坡先生诗序”、施宿序,正文中间混有宋·何抡编《眉阳三苏先生年谱》及宋·王宗稷编《东坡先生年谱》的部分文字。故两个本子一并收入,供读者参考。此外还收有宋·傅藻编《东坡纪年录》明刻《东坡先生诗集注》本、宋·王宗稷编《东坡先生年谱》明天启元年(1621)刻《东坡诗选》本、宋·王宗稷编,清·查慎行补注《东坡先生年表》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海宁查氏香雨斋刻《补注东坡先生编年诗》本。苏辙两种:宋·孙汝听编《苏颍滨年表》明《永乐大典》本及清光绪宣统间江阴缪氏刻《藕香零拾》本。
在华夏大地,有且只有四姓是所谓的“通天家谱”,这四姓就是孔、孟、曾、颜。这四家的祖先都分别追溯到孔丘、孟轲、曾参、颜回四大圣贤,四家所用的字辈千百年来完全相同。
这四姓始祖,古往今来,皆以圣人尊之。至圣为孔子,孟子被尊为亚圣,他是孔子之再传弟子,而复圣颜回、宗圣曾子均是孔子的嫡传高足。
孔孟颜曾四姓在现实世界虽没有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却以“斯文在兹”的信念为后世中国人建立了一个精神家园。
这个看似与国家民族没有多大关系的同族谱之字辈,实际上却折射出一个民族血脉相承的缩影。
一
该四姓后人的现取名,正式订出行辈是从孔门第五十六代开始的。明朝初年,朱元璋曾赐孔氏八个辈字:即“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第五十七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
明末由第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荫植)奏准,崇祯帝赐字“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至清朝乾隆皇帝又赐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八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个字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到现在为止,已知最小的辈是孔门第八十三代“念”字辈。因此,不少孔孟等四姓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
有待指出的是:这并非是孔、孟、颜、曾传人一直使用的,而是在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作为孔孟颜曾后裔行辈的顺序的。现家谱如下:
希、言、公、彦、承,
弘、闻、贞、尚、胤;
兴、毓、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肈、彝、常;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二
上述四姓族谱,据说“卜”姓亦遵照之。卜商为卜姓始祖。不过,卜子的影响力远不及上述四圣。
说到四姓该族谱,尤以“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惟垂佑,钦绍念显扬”而耳熟能详。在当代四姓的族人中,许多人都会当做家谱来背诵。甚至有不少外姓人也说这是孔孟两大家的家谱,也有些人说这是孔孟颜曾四大家的共同家谱。
严格的讲,这些表明辈分的名子开头“字”不是家谱,家谱是记载某个家族世系传承情况——即各个支脉的男性家庭成员及其配偶、儿孙年龄职业住址等情况(封建社会中女性长大成人要出嫁,所以不计入家谱)的花名册(类似家族内部的户口登记薄)和家族成员中重要人物重大事迹的记录本。
近来,历年清明节至,来自海内外的三百余名孔子后裔必然在山东曲阜孔林孔子墓前祭奠了共同的祖先——孔子,子孙们依次向一世主孔子深深鞠躬行礼、敬献花蓝,并诵读祭文。之后又分别来到二世祖墓、三世祖墓、中兴祖孔仁玉墓和远代诸墓望祭之坛前,按照释奠先祖“必丰、必洁、必诚、必敬”的礼仪要求,举行了传统释奠祭祀。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恢复祭孔活动以来,曲阜的祭孔活动都是在孔子诞辰日举办,属于“秋祭”。而在传统上,最隆重、最重要且必不可少的都是“春”“秋”两大祭。2008年,曲阜恢复了传统的春季祭孔。如今的春季祭孔大典定于4月3日在孔子出生地尼山隆重举行。曲阜的孔氏家族墓地,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墓葬最多和最集中的家族墓地,也是世界延时最久保存最完整的家族墓葬群。自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其子孙接冢而葬,两千多年从未间断。
据悉,目前,孔子后代有三百多万人,至今已繁衍八十多代。其中,曲阜的孔子后裔占曲阜人口的五分之一,大约有23万!
孔子家族嫡长孙(第四十六代)自宋仁宗至和二年起世袭爵位“衍圣公”,主要任务为祭祀孔子、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台湾已故的孔德成是延续八百九十余年的“衍圣公”最后一代。
不过,目前最流行的说法是民国时代的大财阀孔祥熙,并非孔门嫡传后裔。因其母嫁入孔门时已有身孕。
此外,还有一部分是回民,姓孔,这是很特殊的。或许会有人问,孔子是汉族,为什么他的子孙是回族哪。原因是:孔子的第59代子孙孔彦嵘娶了一名回族女子,名叫马甲尕,夫妻两人生育了3个儿子。马甲尕要求一个儿子加入回族,并且信仰伊斯兰教。她缝制了一顶穆斯林戴的白布帽子,三儿子年幼好奇,争着戴这顶帽子,于是顺从母亲的意愿成了穆斯林。在甘肃永靖县,孔氏穆斯林被当地人称为“孔回回”。
孔孟四姓的后裔中除了有回族外,还有土族、东乡族、藏族、满族、保安族、土家族、朝鲜族和撒拉族,他们分别信仰伊斯兰教、佛教、喇嘛教、基督教等宗教。
三
现在,我们具体谈谈该四姓共同族谱的由来。
先说是否存在“孔孟一家亲”。当前,“天下孔孟是一家,看字排辈论高低”的说法很流行。由于孔子、孟子的后人共用一个家谱,不管姓孔姓孟走到哪里都要当一家人来对待。还说在旧中国孔家孟家子弟外出旅行,即使逃荒讨饭,来到陌生的孔孟人家,只要一提自己姓孔或者姓孟,就会被当一家人来看待。要按照姓名中的“字”表明的辈分论高低,岁数大辈分低的人也要给岁数小辈分高的人磕头行礼,称“叔”喊“爷”。东道主要给讨饭者安排吃住,走时还要送些粮食。这是和外姓人的区别之处。
要搞清孔孟是否真的一家,就需要看是不是两家真的共用一个家谱。经查阅家谱网得知:《孔子世家谱》是专门记录孔子家族繁衍脉络的谱牒,从孔子时代至今已传承了二千五百多年,跨越了八十多个代次,共登记近200万人。2005年,英国吉尼斯世界纪录有限公司在法兰克福宣布,中国的《孔子世家谱》被认定为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家谱。
《孔子世家谱》原为手抄本,明朝时《孔子世家谱》形成“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之约定。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历史上只大修过四次,分别在明朝天启年间、清朝康熙年间、乾隆年间、和1937年民国时期。
而《孟子世家谱》也记载了从孟子到第七十五代孙孟祥拹(1990年在台湾继任亚圣奉祀官)的历代孟氏子孙繁衍情况。清朝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孟子六十五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衍泰修编了一部较为完整的族谱,分送族众。康熙六十一年(172Z年)秋,孟子六十五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衍泰重校《三迁志》。
孟氏族谱规定,续谱之时要将旧谱缴入谱馆,一旦新谱修成,要将旧谱销毁,所以清代以前的孟氏族谱已经没有了,现在传世的只有《道光谱》、《同治谱》两种木版刊印本。
由此可见,孔孟两家各有独立的家谱,家谱中都没有两家合并为一家之说。至于曾、颜,亦如是。我们进而可以推断,从宗族的角度讲,孔家就是孔家,孟家就是孟家,曾家事曾家,颜氏仍是颜氏。颜氏之源与孔子母亲无涉。
据说,这四个通天谱的后裔,是不需要说“免贵”的姓氏。
也有此分析出:四姓具备共同族谱,并非是春秋战国时代相约而定的,而是后来的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政治利益而强行以定。
当然,无可否认,四姓之始祖确实亦渊源甚多。众所周知,孔子及其学生的学说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还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在西方人看来,孔子无疑是足以与苏格拉底、耶稣、释迦牟尼柏齐名的思想家。
而孟轲,也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是影响了很多执政者的至理名言。
关于曾参,其实是孟轲的老师的老师,其在孔学中的地位,很长时间以来未被认识,唐宋之后才被高度认可。他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被称为“上承孔子道统,下开思孟学派”。
而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徒弟,有评价说“颜渊独知孔子圣也。”颜回所认同的“天人合一观”所表现的对客观规律的尊重是那个年代的精神瑰宝。
其实,儒家学派以孝道为先,排序以入道为先,应该是孔、颜、曾、孟才对。原因很简单:颜回和曾参是孔子的学生,颜回是曾参的师兄,曾参却是孟轲的师祖!
孔孟颜曾四姓在现实世界没有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却以“斯文在兹”的信念为后世中国人建立了一个精神家园。
为什么说孔,孟,彦,曾是一家子?他们得辈分为何一点不差辈?共有多少辈数? 据说还一人一句诗??
本文2023-10-02 01:26:1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52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