邝姓的姓氏起源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2浏览:1收藏

邝姓的姓氏起源,第1张

邝(Kuàng )姓源出有四

出自古旷国之后人

以国名为氏。罗泌《路史》卷三○《国名纪·杂国上》:“旷,邝是字书邝,古国,有邝氏,音荒,又有荒氏, 见姓苑邝庐江,人于姓编临淮。”《姓苑》:“邝氏,广东南海、高要多此族。”《姓解》:“邝,音荒”。古旷国,在今安徽省巢湖市庐江县一带,古称旷林,居人因以为氏。据代代谣传所言,古旷国起源于五代古国之首,辖管江南东部一带,始祖流落他乡为不忘家国而以国为姓。《古今姓氏书辨证》中记载:“邝,谨按《唐叛臣传》:高骈故吏邝师虔,收葬骈。”邝姓与况姓是两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

邝姓起源邝姓是占中国人口较多的第二百六十四位姓氏,主要分布在广东地区。当代邝姓人群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19%,总人口大约有32万。

邝姓名义和图腾邝,源自此姓的用途。从字的组成来分析,由广和邑组成,广的甲骨文字形是屋室之形下一个黄字,表示住人之屋很大。邝人应是与两广的地域有关。当时,两广地域广阔,在那广阔的大地上建起房屋和城堡,四周荒无人烟,有一支擅长建筑城堡的群体被称为邝氏族,邝入所居之城为邝邑,由此产生了邝姓。

邝姓的起源与演变邝姓起源于古邝国。宋朝罗沁《路史》说:古邝国之后有邝氏。古邝国地理位置不详,而且古邝国不见于正史,此源有待探索。邝姓最早出现在宋朝,至今大约有1000年的历史,这可能与唐初和唐末由中原大规模南下闽粤的两次移民有关。

清朝的《姓氏考略》说,邝即旷姓。古旷国,即荒浦,春秋时舒鸠之地,故地在今安徽舒城东南,旷国之后有旷氏、邝氏等。

外族基因的流入自邝姓诞生后,一直稳定的往下传递,邝姓中融入其他民族血液的事件发生很少。当今仅在侗族、水族、黎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发现有此姓。

历史上邝姓的分布和迁移明朝时期,邝姓大约有2万8千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3%,大约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二百五十位,当时湖南、广东是邝姓分布的集中之地,其次在河北也有分布。

当代邝姓的分布和图谱当代邝姓的人口大约有2 4万,为第二百六十四位大姓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19%。目前邝姓的第一大省为广东,居住了大约一半邝姓人口,其次分布于湖南、广西,河南、海南、江西等地。

邝姓在人群中分布在粤桂琼闽、湘赣大部、浙江南端、黔云东部,邝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为008%以上,中心地区可以达到06%以上,以上覆盖面积

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06%,居住了大约7 8%的邝姓人群。

邝姓的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邝姓的郡望是庐江,以郡望的地名作为其堂号。庐江,汉置郡,治舒,故城在今安徽庐江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安徽巢县、舒城以南,长江以北,湖北英山、广济、黄海和河南商城等地。

楹联有关邝姓的重要楹联有以下一副:

海雪堂遗臣死节,土木堡兵部殉忠。

家谱目前上海图书馆收藏邝姓族谱1部,全国其他单位和美国的图书馆还收藏邝姓族谱6部。

名人频率和宗族先贤《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邝姓历代名人9名,占总名人数的002%’,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三百九十位;邝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01%,排在并列第四百四十位;邝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01%,排在并列第三百三十二位。

邝姓历史著名人物:明朝陕西按察副使邝子辅,永乐进士、兵部尚书邝埜,广东按察使邝彦誉,成化进士、监察御史邝文,弘治进士、河南按察副使邝约,弘治进士、瑞州知府邝璠,崇祯进士、襄阳推管邝曰广,中书舍人、诗人邝露;当代内科学家邝安堃。

邝姓血型邝姓人群总的血型分布是:O型占392%,A型占285%,B型占253%,AB型占7% 。

出自黄姓

湖南邝氏起源出自黄姓,旦改旷姓,丞改邝姓。丞添邑于右为邝,徙居吉州(江西)。远祖宣(姓黄),东汉河阳侯,家南白水。娶粱侯邓禹孙女。云孙(八代以下的孙)曰贤,字四明。唐神龙间拜右相,以功封郓国公。居汴粱邓州白水村,生子二,长曰旦,次曰丞。原姓黄,因败关灭族。易姓潜名(传说初在黄外加广,为广姓),旦添曰于左为旷,居河南陈留村:丞添邑于右为邝,徙居吉州(江西)。

邝(旷)(Kuàng)

源流·派语1941年(常德)《旷氏族谱》载《旷氏历代始祖世纪》:远祖宣,东汉治水有功,封河阳侯,家南阳白水。河南始祖贤,唐神龙间拜右相,居汴梁,本姓黄,二子以族难易姓,旦改邝,丞改旷,徙陈留,再徙吉州,为江西迁祖。传至寿一、寿二,于明永乐年间由江西吉水迁武陵,为武陵(今常德)始迁祖。

(续派)玉大文章房 嘉言自汝昌 贤能待国用 名成必有光 (再续派)庆余由善积 宏第焕湖湘。

1948年(新田)《邝姓氏族源流》远祖溯源曰:远祖姓黄讳宣,东汉治水有功,封河阳侯,家南阳白水,娶梁侯邓禹孙女,生子讳贤,字四明,唐神龙年间拜右相,以武功封郓国公,居汴梁邓州泉。(辑录者按:东汉至唐神龙年间近800年,世系编造者缺乏起码的历史常识)生二子,长曰旦,次于丞,原姓黄,为失守边关,二子逃外易姓,长旦添邑于右为邝,次丞添日于左为旷,仍不离黄姓本意。旦移居河南陈留东村,丞徙居江西吉州。其裔孙迁播各地。新田始迁祖仁表,字爱民,于宋太祖乾隆年间从宜章县马口冲迁宁远县陶岭脚赤背保、桥头岭(今属新田),再迁至现址三和乡第十一保颁村。族人分布于洪仁、塘下、水富坊及嘉禾、宁远等县。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宜章)《宜阳邝氏族谱》序称邝氏,江西庐江郡人,祖千禄,元至元十六年(1279)因任宜章县教谕,隶籍县治之西广田湖。

按:《广韵·荡》:邝,姓。出庐江。《统谱》:邝音旷,一音荒。广东南海、高安多此姓。《广韵·宕》:旷,姓。《古今姓氏书辨证》:《风俗通》云:'师旷之后。'宋潭州旷元则,曾孙湜:绍兴二年进士。《姓觽》:《国名纪》云:'古旷国之后,有旷氏、邝氏。'湖南邝、旷氏族谱,均称由黄姓而易,姓氏书无载,不知所本。今从俗,邝即旷。又考湖南邝、旷氏,似以衡山为界,衡山以南各县为邝,衡山及其以北各县为旷。

郡望·堂号庐江郡

南阳堂、庐江堂

堂联溯姓源氏;宗河阳侯。

岣嵝传《易》(邝敏本);六柱定谳(邝楚贤)。

土木之役万古(邝埜);岭南抚夷千秋(邝彦誉)。

历代名人宜章人邝埜,明永乐九年(1411)进士,官由兵部侍郎晋尚书,勤慎为政,护驾土木之役,战死沙场;临武人邝彦誉,明天顺年间镇抚两粤,以武功显;衡山人旷敏本,清乾隆元年(1736)进士,执掌岳麓书院,工诗文,名重一时;旷圣元,清乾隆年间,历主石鼓、集贤、白沙诸书院讲席;旷楚贤,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进士,平狱定谳,董修千里长堤,均有政绩;耒阳人邝鄘,曾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师师长,后遭敌伏击牺牲;衡山人旷经荣,林业特等劳动模范;嘉禾人邝靖,台湾陆军后勤司令部中将经理署长;长沙人旷习模,教育学家;等 。

出自方姓

出自方姓,为南宗方谆之后,御赐改为邝氏。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有方氏第148 世祖方谆,字愈平,因长女方淑丽被册为皇妃,方愈平受封宣城侯,食采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御赐姓邝。愈平因而由姓方改为姓邝,本应为邝氏之始祖,但愈平念其本,尊其父三七公为邝氏始祖,愈平公自己则为邝氏二世祖。

出自广成子之裔

邝氏先世,是广成子之裔。

郡望:庐江、高安

主堂号:水南堂

分堂号:

①荣恩堂(彦珍公直系后裔中迁出高安者所用堂号);

②亲睦堂:江西上高大塘况氏堂号;

③祠圣堂:江西上宜况氏堂号;

④龙王堂: 重庆巴蜀况氏堂号。 高安况氏明宣德年间才第一次修家谱。

在明末年间,高安况氏四修谱时,高安匪患严重,社会动荡不安。而修谱又是一个花时间和精力的工作,为加快进度,当时就分了两个修谱班子:云冈队和药湖队。

当时的药湖的工作量还是很大,而且药湖本身村庄不大,人手不足。因此再分了个堆上队(今高沙谱系的前身)。而当时的堆上况家(今高沙)人口增长比较快,高沙系的族人辈分总体要比龙潭的小好几个辈份,80、90多岁的老人要叫抱在手里的为爷爷甚至太公。所以高沙系趁此机会,在修谱时把辈份的排行改了,并单独修谱。这就有了高沙系,并一直延续下来。

当时,高沙系一分,药湖和云冈的就也没合谱了。因此在四修时,就有了药湖系、云冈系和高沙系,不过药湖系和云冈系这两个系的辈份都没变,只是没合谱。在上世纪90年代,药湖系和云冈系在十修时再次合谱。高安市内外按<忠厚衍余庆元盛流益堂>辈份上谱人数合计超过六万。药湖云冈系,是全国况氏最大的谱系,各地况氏也多出自该谱系。 又名老谱。这个谱系是绝大多数况氏的出处,中国各省绝大部分的况氏都能在这套谱书上找到祖先名讳及籍地。

高安境内:老谱四修时分出了高安高沙谱,老谱十修时分又出了高安枫岭谱系。

字辈:<。。。。其克嗣先猷 忠厚衍余庆 元盛流益堂 伯世承祖德。。。。。。。。。。。。。。。。。。> 高安况氏四修时,从老谱分出,亦称新谱、高沙谱或者石脑谱;分谱至今400余年;

字辈是:< 家声能振大,继起重书香,百世联芳达,千枝普吉祥,英才诚绍述,勋业正辉光>。 由于高安况氏人口众多,不同村庄的族人增长速度不同,导致辈分相差越来越大,已经到了不知道称呼该怎么喊的地步。 近代再从老谱分出高安枫岭况氏,该支谱系族人主要生活于高安荷岭镇。分谱至今几十年;

字辈是:

<。。。。。 郁彦永玉洪; 文思荣大廷;士绍开兴旺;垂成裕后昆;循良先祖德;孝友振家声;。。。。。> 况家行政村的况姓村庄及周边几个村庄,制定的谱系。列表如下

< 敬恭光显列,懿度启文英,纯粹思元理,忠贞奕世钦,赞勷昭伟杰,平定守徽仁,濬哲宜和顺,祥凝允锡龄 >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师旷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古今姓氏书辨证》中记载:“旷,<风俗通>云:师旷之后。皇朝潭州旷元则,生用宗。用宗生无忌,无忌生湜,字次渊,绍兴二年进士,皇朝,今按:四库本原作宋,据残宋本改。” 《风俗通义》:“旷氏,师旷之后,(通志氏族略、类稿四六、古今姓氏书辩证三三)。” 《姓解》:“旷,《姓苑》云:师旷之后也。”

源于黄姓出自东汉时期河阳侯黄宣,属于避难改姓为氏。听长辈说“邝”乃姓黄在广东与湖南的郴州一带躲起来了,姓邝的祖先黄氏在当时的朝代可能是犯了“株连九族”罪就着家卷南下,逃到了史称“南莽”的广东与郴州,而南莽历来朝廷不管,于是“黄氏”就在这带扎营, “黄氏”为了隐姓埋名,在者“黄氏”不让自己的后人忘记自己的祖先姓“黄”,再者黄氏所在之地是广东与郴州,顾而黄氏就改姓为邝,还有一说“黄广邝乃一家”。 (传说初在黄外加广,为广姓)。

邝(旷)(Kuàng)

源流·派语

1941年(常德)《旷氏族谱》载《旷氏历代始祖世纪》:远祖宣,东汉治水有功,封河阳侯,家南阳白水。河南始祖贤,唐神龙间拜右相,居汴梁,本姓黄,二子以族难易姓,旦改邝,丞改旷,徙陈留,再徙吉州,为江西迁祖。传至寿一、寿二,于明永乐年间由江西吉水迁武陵,为武陵(今常德)始迁祖。

(续派)玉大文章房 嘉言自汝昌 贤能待国用 名成必有光 (再续派)庆余由善积 宏第焕湖湘。

1948年(新田)《邝姓氏族源流》远祖溯源曰:远祖姓黄讳宣,东汉治水有功,封河阳侯,家南阳白水,娶梁侯邓禹孙女,生子讳贤,字四明,唐神龙年间拜右相,以武功封郓国公,居汴梁邓州泉。(辑录者按:东汉至唐神龙年间近800年,世系编造者缺乏起码的历史常识)生二子,长曰旦,次于丞,原姓黄,为失守边关,二子逃外易姓,长旦添邑于右为邝,次丞添日于左为旷,仍不离黄姓本意。旦移居河南陈留东村,丞徙居江西吉州。其裔孙迁播各地。新田始迁祖仁表,字爱民,于宋太祖乾隆年间从宜章县马口冲迁宁远县陶岭脚赤背保、桥头岭(今属新田),再迁至现址三和乡第十一保颁村。族人分布于洪仁、塘下、水富坊及嘉禾、宁远等县。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宜章)《宜阳邝氏族谱》序称邝氏,江西庐江郡人,祖千禄,元至元十六年(1279)因任宜章县教谕,隶籍县治之西广田湖。

按:《广韵·荡》:邝,姓。出庐江。《统谱》:邝音旷,一音荒。广东南海、高安多此姓。《广韵·宕》:旷,姓。《古今姓氏书辨证》:《风俗通》云:'师旷之后。'宋潭州旷元则,曾孙湜:绍兴二年进士。《姓觽》:《国名纪》云:'古旷国之后,有旷氏、邝氏。'湖南邝、旷氏族谱,均称由黄姓而易,姓氏书无载,不知所本。今从俗,邝即旷。又考湖南邝、旷氏,似以衡山为界,衡山以南各县为邝,衡山及其以北各县为旷。

郡望·堂号

庐江郡

南阳堂、庐江堂

堂联

溯姓源氏;宗河阳侯。

岣嵝传《易》(旷敏本);六柱定谳(旷楚贤)。

土木之役万古(邝埜);岭南抚夷千秋(邝彦誉)。

历代名人

宜章人邝埜,明永乐九年(1411)进士,官由兵部侍郎晋尚书,勤慎为政,护驾土木之役,战死沙场;临武人邝彦誉,明天顺年间镇抚两粤,以武功显;衡山人旷敏本,清乾隆元年(1736)进士,执掌岳麓书院,工诗文,名重一时;旷圣元,清乾隆年间,历主石鼓、集贤、白沙诸书院讲席;旷楚贤,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进士,平狱定谳,董修千里长堤,均有政绩;耒阳人邝鄘,曾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师师长,后遭敌伏击牺牲;衡山人旷经荣,林业特等劳动模范;嘉禾人邝靖,台湾陆军后勤司令部中将经理署长;长沙人旷习模,教育学家;等 。

源于古旷国在今安徽省巢湖市庐江县一带,古称旷林,居人因以为氏。据代代谣传所言,古旷国起源于五代古国之首,辖管江南东部一带,始祖流落他乡为不忘家国而以国为姓。旷姓与况姓是两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 。

邝姓起源

邝姓是占中国人口较多的第二百六十四位姓氏,主要分布在广东地区。当代邝姓人群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19%,总人口大约有24万。 邝姓名义和图腾

邝,源自此姓的用途。从字的组成来分析,由广和邑组成,广的甲骨文字形是屋室之形下一个黄字,表示住人之屋很大。邝人应是与两广的地域有关。当时,两广地域广阔,在那广阔的大地上建起房屋和城堡,四周荒无人烟,有一支擅长建筑城堡的群体被称为邝氏族,邝入所居之城为邝邑,由此产生了邝姓。 邝姓的起源与演变

邝姓起源于古邝国。宋朝罗沁《路史》说:古邝国之后有邝氏。古邝国地理位置不详,而且古邝国不见于正史,此源有待探索。邝姓最早出现在宋朝,至今大约有1000年的历史,这可能与唐初和唐末由中原大规模南下闽粤的两次移民有关。

清朝的《姓氏考略》说,邝即旷姓。古旷国,即荒浦,春秋时舒鸠之地,故地在今安徽舒城东南,旷国之后有旷氏、邝氏等。

外族基因的流入

自邝姓诞生后,一直稳定的往下传递,邝姓中融入其他民族血液的事件发生很少。当今仅在侗族、水族、黎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发现有此姓。

历史上邝姓的分布和迁移

明朝时期,邝姓大约有2万8千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3%,大约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二百五十位,当时湖南、广东是邝姓分布的集中之地,其次在河北也有分布。

当代邝姓的分布和图谱

当代邝姓的人口大约有2 4万,为第二百六十四位大姓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19%。目前邝姓的第一大省为广东,居住了大约一半邝姓人口,其次分布于湖南、广西,河南、海南、江西等地。

邝姓在人群中分布在粤桂琼闽、湘赣大部、浙江南端、黔云东部,邝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为008%以上,中心地区可以达到06%以上,以上覆盖面积

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06%,居住了大约7 8%的邝姓人群。

邝姓的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 邝姓的郡望是庐江,以郡望的地名作为其堂号。庐江,汉置郡,治舒,故城在今安徽庐江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安徽巢县、舒城以南,长江以北,湖北英山、广济、黄海和河南商城等地。

楹联 有关邝姓的重要楹联有以下一副:

海雪堂遗臣死节,土木堡兵部殉忠。

家谱 目前上海图书馆收藏邝姓族谱1部,全国其他单位和美国的图书馆还收藏邝姓族谱6部。

名人频率和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邝姓历代名人9名,占总名人数的002%’,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三百九十位;邝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01%,排在并列第四百四十位;邝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01%,排在并列第三百三十二位。

邝姓历史著名人物:明朝陕西按察副使邝子辅,永乐进士、兵部尚书邝埜,广东按察使邝彦誉,成化进士、监察御史邝文,弘治进士、河南按察副使邝约,弘治进士、瑞州知府邝璠,崇祯进士、襄阳推管邝曰广,中书舍人、诗人邝露;当代内科学家邝安堃。

邝姓血型

邝姓人群总的血型分布是:O型占392%,A型占285%,B型占253%,AB型占7% 。

邝姓的姓氏起源

邝(Kuàng )姓源出有四出自古旷国之后人以国名为氏。罗泌《路史》卷三○《国名纪·杂国上》:“旷,邝是字书邝,古国,有邝氏,音荒,又...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