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张爱玲的《小团圆》,同时《对照记》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2浏览:2收藏

再读张爱玲的《小团圆》,同时《对照记》,第1张

虽然对张爱玲女士的生平记事都非常了解,但对《小团圆》这里把《童言无忌》,《烬余录》,《私语》等多篇的交融的自传体小说,读起来还是比较需要静心的,一句话不留神,就会错过一个人物与另外一个人物的联系。就如张爱玲在小说中写到,蕊秋和楚娣留学时都不敢盯着一个人看,怕多看一眼就是盛家,卞家或竺家的亲戚,这个家族实在庞大,所以这次读《小团圆》,我都是手边放着笔和纸随时记录人物之间的亲属关系以及原型和小说里的对照的。

九莉原型张爱玲,九林原型张子静,蕊秋原型黄逸凡,楚娣原型张茂渊,乃德原型张志沂,比比原型焱樱,翠花原型孙用番,之雍原型胡兰成,文姬原型苏青,云志原型张爱玲的舅舅,绪哥哥原型到底是谁?还得看李鸿章家谱或是《孽海花》,还有五爸爸和大爷到底谁的原型是张仁骏?需要看李鸿章家谱。蕴姐姐和纯姐姐原型又是谁,简直还是没搞明白,估计还需要读一些李鸿章的家谱。而且人物之间的亲戚关系也还没搞明白。需要多研究一下。包括荀桦原型又是谁?

张爱玲的《对照记》有她生命中很在意的人的照片,她最关注爷爷和奶奶的姻缘,书中占比就能看出来,奶奶的十八岁到成为寡居的夫人,虽然年轻,但是两个孩子的母亲,那种坐吃山空的恐惧都流露在照片中……

张爱玲姑姑的照片和母亲的照片也占的比例很多,在爱玲心里姑姑是一直年轻的,母亲黄逸凡是美丽的,一双三寸金莲周边全球。

焱樱是爱玲整个青春最好的陪伴者,闺蜜兼好同学,港大留学,设计服装,见证她的爱情和婚姻,焱樱有部小照相机,给张爱玲的青春时代留了不少照片。

父亲和弟弟的照片极少的,父亲伤害爱玲太深,因为他自私怕花钱,怕给女儿担负留学的学费,同时又照顾了张爱玲继母的面子 。(《小团圆》中提到过)。弟弟张子静和姐姐一直就远。

有了《对照记》中的老照片让《小团圆》中的人物跃然纸上,生动起来。九莉的一张照片中提到过的比比妹妹借给她戴的项链,在《对照记》中的确有一张这样的照片,很优雅的戴着项链和帽子的张爱玲。《小团圆》中经常提到的屋顶上面,《对照记》中有张张爱玲和焱樱在屋顶上的合影,让抽象的屋顶活泼起来。对公寓的描写和九莉与三姑生活的日子,都由《对照记》姑姑在公寓的一张照片,体现了生活的精致品质。如果有一天把《小团圆》搬上荧屏,场景设计一定离不开《对照记》,这里不多的照片却体现了张爱玲女士生活的一生。

《小团圆》自传体小说对张爱玲女士的生活是一种记录,也研究张爱玲的重要参考。需要细读。关于小说原型人物也希望张迷们留言讨论。

据书载李鸿章生于清宣宗道光三年正月初五卯时。八字:癸未年甲寅月乙亥日己卯时。这八字为什么能做做官呢?这八字没官星呀!“何知其人贵,官星有理会。”没官怎么会贵呢,想不通!于是有人怀疑了,这真是李合肥八字?哪找到的?据书载?哪本书呀?家谱吗?上网搜下李鸿章家谱没有,人家后代没把家谱帖网上。又没见哪个站出来说,我翻过他家谱的确。所以有人就把他八字改成:癸未,甲寅,乙亥,庚辰。说合肥太阳时入辰时了,这样八字有官星一位贵,这官星就有理会咯!官坐魁罡,掌生杀大权,武库之真所以能当官,以后一切就照档案吹呗,但不要说在马关被人枪打脸的事,死者为大,死人也要脸的。按“书载”八字派反攻“串改”派了,亥卯未三合在寅月透甲,乙藤顺甲攀高,这就位高权重晓得“滕萝系甲,可春可秋”不?不懂呀上八字学前班整明白了,再改人家八字行吗?于是两派在文斗,埸面甚是可观。这自古文斗没第一的。都文章是我写的好,老婆是别人的漂亮。两派不分胜负,于是请盲派调停。可能是瞎子不会看李鸿章档案拿去对号入座八字,有啥说啥,看不见不瞎说,还是比较有公信力的。瞎子掐指一算,立马说书载八字能做大官,串改八字做不成官。两派都不明所以然。纷纷说请教详解。瞎子说“书载”八字,他命落奴仆宫,是个很大的奴才,所以能当大官,他脸很值钱,经打这对吧?于是两派跪地称服。

  中国与世博会的历史渊源

  非常感谢大家来到上海图书馆听这个讲座。这表明了大家对世博会的关注。我记得3年前上海图书馆专门成立了一个研究世博会的小组,当时不要说普通的市民,就是研究所的成员也对世博会这个概念十分模糊。短短几年间,现在媒体上有关世博会的消息已经很多,而且很多市民特别是年轻人,对世博会知道的很多,这也是一个时代的进步。我想根据大家的需求,再根据近些年来对于世博会新的发现,加上我一点微薄的认识,就下面的几个话题和大家一起共同探讨一下中国与世博会的渊源。

  我想第一个要讲的是徐荣村。要讲中国与世博会的渊源,我们是不能绕开这个名字的。他留给我们的思考还是有许多回味的东西。从他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的官场对待外国对待贸易的一些普遍理念。徐荣村是最早到上海来闯荡的人物之一。徐荣村是徐家的老四,他当时在宝顺洋行做买办。除了为外国人做生意外,他自己还做了一点生意,徐荣村做的就是当时最时兴的丝绸生意。但是从我们可以找到的资料上发现,徐荣村不是一个普通的商人,他有自己的理念。他说自己做生意不是和大家一样做一般的生意,比如他的理念就是货上品,价格上品。价格跟着货物的质量走。他先进行分类,进行不同的包装,再卖给不同的人。我们现在已经很难知道徐荣村这个丝绸到伦敦世博会去,是他自己的想法还是宝顺洋行老板的想法。比如1851年伦敦世博会,非常希望中国参加世博会,他为此专门成立了一个委员会,希望中国参加。但是中国置之不理,英国当时想,中国不参加,中国商家参加也可以代表中国。于是他请了许多人来企图说服中国商家参加。但是当时中国相对闭塞,所以他们脑袋中并没有现在我们所说出国考察这个概念,所以他们对于这些邀请波澜不惊,几乎没有人响应,在当时的情况下,在1851年伦敦世博会上展出的商品大多都是外国商人所带去的。而且由于货色品种很少,他们还动用了很多英国收藏家拿出他们的藏品。所以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报道中看到,某某藏品是由某某收藏家提供的。所以我们现在很难知道,徐荣村的商品是他自己拿去的还是宝顺洋行老板拿去的。当然现在这个已经不重要了。我们还是赞叹徐荣村当时对待这个事情所体现出的敏感,因为当年他的丝绸得奖了以后,在英国人出版的正规出版物中也可以看到,来自上海的荣记丝绸得奖的消息,他在这件事情上所表现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首先他感觉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因此他把这个奖状制作成了一个商标,进行重新包装打向市场。当时徐荣村的确靠这招打败了其他商家,获得了很大的成绩。而且他在家谱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他郑重其事地把这件事记录了下来。所以当时他把这件事情看得非常重,他的理念超过了当时的一般商家。他为徐家做了一件好事,他无意中为我们保留了当时参加世博会的一个纪录。

  接下来我想说一下1915年的巴拿马世博会,因为这届世博会是中国参加世博会后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巴拿马世博会的全称是1915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世界博览会。为什么会有这个名称呢?因为前一年1914年8月15日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马运河正式开通了。此举使美国东西海岸的航线整整缩短了8千海里,这对美国经济、交通等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1915年的巴拿巴世博会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举行的。我想1915年的巴拿马世博会对美国也是非常重要的,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这是一个开端。这届世博会对中国也是非常重要的。我记得美国政府在1913年5月2日承认了袁世凯的民国政府。这是第一个承认中华民国政府的世界列强国家。同时美国表达了希望中国政府参加巴拿马世博会的愿望。正式发出邀请是在1914年。这对袁世凯政府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走向世界的机会。也是重塑中国政府形象的一个机会。因此消息传来,各界都非常振奋。所以各界宣传巴拿马的宣传报道铺天盖地。袁世凯政府也把这个作为一个很好的契机。他派出了一个庞大的代表团到美国参加世博会。他带去的中国展品有2000多吨,代表了当时最高水准,陈列在工业馆、农业馆、教育馆等9个馆。而且当时中国政府还出了很大资金将中国故宫太和殿这样一座有明显中国风味建筑重新建在那里。很多展品在巴拿马世博会上引起了很大轰动。巴拿马世博会的组织方为了感谢中国政府对世博会的热情支持特地把1915年9月23日这天列为中国日,这是一个对中国政府很友好的迹象。中国在这届世博会上得的奖有1211项,最大的奖有7枚,在所有的参展国家中获奖数第一。这也是中国参加历届世博会最优秀的一届。还有一个证据说明民国政府对这届世博会的重视。我想举当时的一个出版物。在参加之前,专门出版了一个期刊,一共出了4期,介绍巴拿马世博会的一些规章、制度、法律等。在参加当中,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监督处,常驻美国,也出版了一个叫《中华民国参与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监督处报告》,这是在美国出版的,把巴拿马世博会的情况进行全面报道,传递到国内。这个当中民间也出版了很多巴拿马世博会的游记、巴拿马世博会的指南、巴拿马世博会的要览等等,为吸引大家参加起了一个很好的作用。世博会结束以后还出版了很多类似于各行各业,比如丝绸、瓷器等的调查报告,各个省市的调查报告,民间还出版了很多游记。据我现在看到的有关巴拿马世博会的游记有四五本。这种情况真正做到了有始有终。我认为这是中华民国政府效率最高的一次,而且的确给世界留下了一个比较清晰的印象。当时1915年民国政府刚刚成立,的确想给世界留下一个好的印象。

  那我接下来想讲的是和世界有关的人和事物。因为和世博会有关的人和事物有很多很多,所以我可能会发散出来讲。我第一个想说从我们现在已经发现的材料来看,李鸿章可以说晚清重臣中和世博会关系最多的一个人。不但从已经发现的材料来说,就算从我们掌握的线索但还没有发现材料的事情来说,他都和世博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果把所有东西都挖出来研究整理,我们一定能够发现很多中国和世博会的历史渊源。所以就我现在认识到的一些进行扫描,大家如果有兴趣进行更深的研究的话,我想会是一个非常好的专题。当时徐荣村在1851年去世博会得奖的时候,李鸿章专门为徐荣村做过诗,大致意思是徐荣村把中国最好的丝绸带到英国去,一下子就赢得到了很高的奖,然后英国女王发了很高的荣誉。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李鸿章关于世博会的记载。那么我们还知道1872年时,中国政府第一批官派留学生120名到美国去,这件事情对中国影响很大。为促进这件事情,李鸿章起了很大的作用。几年之后,正好是这批幼童,参观了1876年费城世博会,这件事情对他们以后的人生有很大的影响。这个我也不细说了。参观的过程中,当时美国的18任总统格兰特还特地接见了他们。中国当时官派第一个参加世博会的人名叫李圭,写了一本书叫《环游世界新路》。回来之后立即发表了,影响巨大,他在这本书中详细记载了这批幼童参观世博会的全过程,这本书也是到目前为止有官方色彩的第一本书。李鸿章为这本书作了序。在1881年,清朝政府听信了一些小人的闲言碎语,决定把这批120名幼童提前撤回来。当时有人为这件事非常着急,特地去找格兰特,希望他以卸任总统的身份挽回这件事情。当时格兰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给李鸿章写信。虽然最终这件事情没有做成。但是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李鸿章和格兰特的私人交情。在1885年、1889年几次访问美国时,李鸿章都特地去瞻仰格兰特总统的墓碑,种植纪念树。我们可以看出李鸿章与世博会有许多关联。我们还可以知道李鸿章的下属和学生也和世博会有很多的联系。随着更多的关于李鸿章的书籍出版,我们可以知道更多的关于他与世博会的联系。

  下一个我想讲的是张元济。张元济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对中国的教育、中国出版业影响都非常大。他1901年入驻商务印书馆,从此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商务印书馆。他还做过刑部主事,做过许多高官。他毕生对西学、对革新图强等都做过非常大的贡献。他为了更好的了解西方世界,在1910年的时候,有过一次考察西方的环球旅行,到过英美德法等十几个国家。1910年初出发,到7月时,他到达了比利时布鲁塞尔。这绝对不是一个偶然,这是张元济经过精心筹划才能在这时候到达的。因为在1910年6月27日,正好比利时布鲁塞尔举办了世博会。张元济对于世博会真的是有很深的兴趣。我们现在知道他对世博会很多东西都研究过,看过很多研究材料,像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等,他都对此做过充分研究。所以他正好抓住这个机会在7月到达了布鲁塞尔,根据他儿子、孙子日后的回忆,他一共去了那届世博会7次,发回了大量的信,就是向家人谈了自己的体会看法,但是这些信很遗憾,在文革中毁了。不过,张元济还是留下了一点东西。他到了那里以后,亲眼看了之后感慨良多,中国也参加了布鲁塞尔世博会,但是放在了展会一角,和老挝、越南以及一些非洲国家为邻,展厅规模不要说和日本、巴西、美国等国家相比,就是和袖珍小国摩纳哥比都比不上。所以张元济看了之后,连夜写了一篇文章,思考了中国应该怎样去参加世博会,然后他把信寄回了中国,发表在当时影响最大的申报和东方杂志上,阐释了一系列中国应该如何参加世博会的理念。比如当时的格局中,对于世博会这样一种形式,中国政府绝对不能掉以轻心。他认为中国政府投入是绝对不够的。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中国政府投入了70万银元。到1905年意大利世博会巨减到13万银元。1910年布鲁塞尔更只有区区2万了。张元济当时说以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身份,怎能够以区区小钱参加世博会。世博会不仅是展示的平台,与教育、军事、经济等都有密切的联系。我们一方面可以在世博会中展示自己,同时也可以看看别人是怎么样的。所以他自己觉得要身体力行,在他回国后,亲自领导商务印书馆尽可能的参加世博会。1915年的巴拿马世博会及1920年费城世博会等等很多世博会商务印书馆都以自己出版的书籍、打字机等参展,大大小小得了很多奖项。在现在留下来的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因此我们可以说张元济是中国文人中第一个认识到世博会重要性的,商务印书馆也是近代企业中最热心参加世博会的一家。商务印书馆还出版了大量世博会的书籍。所以我们可以说张元济在商务印书馆的影响巨大。他对世博会的许多观点、认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值得我们去仔细思考、认真研究的。

  下面我还要讲一下这本书,名叫《瀛寰小记》,是周志俊写的。他是安徽人。说起安徽周家,熟悉历史的人都会会心一笑。因为他们对中国历史影响太大了,他们是一个显赫的大家族。他本身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实业家,他经营了许多有名的企业,还有房地产,他最有名的是纺织业,他也是一个有眼光的实业家,所以他在1933年的时候有过一次列国考察,1933年6月他从上海出发,1934年2月份回国,也考察了英美德法等10几个国家,所见所闻就写成了这本书,他最注重考察的还是纺织业,他考察了100多家纺织厂。我为什么把这本书放在这个讲座来说呢?因为1933年是美国芝加哥世博会举办的时候,他到美国也参观了世博会。他天天一清早起来一直看一直走,整整7天,等到闭馆才回来,连吃午饭都是在世博会里。整整7天,他看了自己感兴趣的管所,然后写了一篇《芝博琐言》,这篇文章有12000多字。这届世博会官方并没有参加,因此也没有记载。但是民间还有人参加。周志俊这篇东西非常详细,重点讲述了科学馆,其中展出了飞机、汽车等先进工业产物。他有一个东西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因为他有一个先进理念。因为他把中国和西方国家作了一个比较。中国拿出去的都是一些传统的东西,虽然也很好,但是先进的理念太少,先进的东西太少,而日本专门有一个叫观光局设在那里,介绍日本风光,有照片、、模型等。他说日本这样一个小国,能够对旅游那么重视,日本观光局特地设立一个展位,对外国游人非常热情。但是像中国一个那么大的国家,漂亮的风景多的是,但是中国就没有这样一个理念,这个很可惜,他预言旅游将来会成为一个很大的产业,他把中国和日本作了一个对比,就是希望中国能够重视旅游业。能够提出这样一个建议,说明周先生是非常有眼光的。

  还有徐慕云的《梨园影事》,也是我向大家郑重推荐的一本书。这是民国期间出版的有关中国戏剧影响最大的书籍之一,这本书的特点就是:第一品种齐全,第二丰富,第三印刷精美,从今天来看,它都丝毫不逊色,这本书是1928年出版的。当时一下子就非常轰动,因为它主要是写京剧、昆剧的,所以当时对戏曲有兴趣的人几乎人手一册,人们对他的评价非常高。徐先生本身是一个票友,他家也非常有钱,他对京剧非常热爱,出版了以后他并没有因此满意,还是在继续修订,在1933年他出版了修订版,为了1933年世博会还做了1个特别版本,他以中国特有的锦缎面作为封面,中国传统的方法装订,然后拿到了芝加哥世博会进行展出,据我所知,这个版本非常稀少,如果这里有收藏家的,这个版本是值得大家收藏的。这幅油画是慈禧的肖像,因为大家知道慈禧太后包括当时的清政府发生了一个事件,对中国是一个重创,慈禧也对当时的外国政府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所以当时的美国公使就建议慈禧参加,同时画一幅漂亮一点的油画像展示,改善一下大家的印象。据我知道,1904年的世博会,政府派了正规的官员参加,同时油画的建议也被采纳。卡尔当年的这幅画把慈禧画得非常漂亮,慈禧给了他10000两银两和勋章。卡尔在宫中呆了几个月,也写了一本书描写慈禧,1915年中华书籍出版了这本书,这本书也是我们研究清廷秘史很重要的一本书。这本书出版以后很受欢迎,影响也很大。由于这本书对于慈禧的溢美之词很多,建国后就很难找到这本书了。当然近几年,又有很多出版社想要把它重新出版。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别的故事,比如张萌桓。张萌桓先生也是清代的一个重官,他当过总理衙门事务大臣。他自己也出过诗书画集。他当年在1885年初次到国外处理事务,1889年才回来,他写了很多日记。其中详细写到了1889年巴黎世博会的事情。我想这是中国主持外交事务的官员对于世博会的亲自体验。

  还有一个就是庞元济。他家是巨富,他自小喜欢书画,在1915年时候,参加巴拿马世博会时,专门写了一本书《中国历代名画集》,非常精致,拿到了巴拿马世博会去展出,这本书在欧美影响非常大,可以说近代以后欧美对中国传统书画的印象有很多都来源于这本书。这也是中国和世博会历史上很重要的一本书。

  下面我讲一下大家非常关注的中国在历届世博会上的得奖名单。中国政府可以说参加了大大小小的世博会,也得了很多奖,但是我们到底得了多少奖,到底有多少家企业参加了,可以说没人说得清,我们上海图书馆2002年出版的《中国与世博》当中,附录了一个得奖名单,费城世博会的得奖名单,很多人看了都十分兴奋。很多人跑到上海图书馆来查,到底有多少人得了奖,但大多数人失望而归。到目前为止,也只有1926年美国费城世博会的那届完整的可以拿出名单。而这一切呢,我们是拜托恽震先生1927年出版的《费城赛会观感录》。而且他是这次世博会的评审委员。所以他后来就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出版了《费城赛会观感录》。所以这本书的后面,他很有心地把中国在这届世博会上得的奖记录下来。但可惜我们这样的有心人太少了,因此呢,我们到目前为止能够全名找到的可能就这些人。比如说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上获奖的东西,我刚说过了,我们获奖多达1211名,但是这个1211名到底是哪些东西,我们不知道,我们现在知道的是什么呢?最高级别的两种奖项,高等奖58名,优等奖79名,加起来一共是100多名。还有像1891年的意大利世博会上,我们又获得了256多个奖。但这个奖也没有全名单。我记得是在1912年4月份出版的杂志有一篇文章作为一个副本,把我们得奖的名单,只是其中大概一半登上去,而金银铜奖都没有登上去,所以我们现在只有零零碎碎的,完整的呢,就只有1926年的这份。所以我想说这个也是很好的课题,虽然我们现在世博会投入很大,但是我想还是有很多课题可以做的,这也是个很好的课题,如果有谁肯做有心人,能把这份工作有一点积一点,勤勤恳恳把目录归类起来,我想是功劳很大的,这个可以看看我们老祖宗到底哪些东西是很了不起的,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发掘的。这个里面可能很多是老的企业,有的现在已经没有了,有的家族可能已经是没有人再记得了,但起码应该让我们记住他们。

  那么我最后还是想讲一下中国受历届世博会的影响。说起世博会对中国的影响,其实方方面面很多,我刚刚讲的很多,也是可以说是影响。但是我想中国最大的影响是当时以政府的名义去举办了两次类似于世博会的这样一个大型展览会。1910年南洋劝业会和1929年的西湖博览会。南洋劝业会当时发起人是官方,因为当时正好有五大洲考察西方见证的团队活动,所以他当时去参观了那个业余的世博会,所以回来后血气风发,洋洋洒洒写了很多的建议,包括中国办博物馆,中国办大学等等。其中一个具体建议就是中国举办世博会。当然在当时中国没那么大财力和人力去办,但实际上,官方的建议到最后还是部分实现了。南洋劝业会虽然不能说是世博会,但是它是具有一个世博会,一个规模,一个章程,这样一个形式的东西,这个当时有很多外国人参加的,而且专门有一个馆是给外国人展出,而中国除了西藏和新疆,其他地区大概都参加了。当时花了很多钱,然后出版了很多东西,很多东西都得了奖,关于南洋劝业会,很多人做了观察报告,我们上海图书馆出版的《中国与世博》中也有很详细的描述。这个我就不详细讲了。

  2010年上海世博会概况

  时 间: 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

  地 点: 上海市中心黄浦江两岸,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

  之间的滨江地区

  主 题: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副主题: 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 城市经济的繁荣

  城市科技的创新 城市社区的重塑

  城市和乡村的互动

  目 标: 吸引2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7000万人次

  的参观者

  具体看看上海世博会官网http://wwwexpo2010chinacom/expo/sh_expo/zlzx/shsbhgk/indexhtml

李鸿章40岁老来得子,小妾生下亲儿后,李鸿章如何对待其继子?

李鸿章不像他大哥李瀚章那么多子多孙,他只有三个儿子:李经方、李经述、李经迈。

 

长子李经方不是李鸿章亲生,是从六弟李昭庆那一支过继来的。这个过继似乎给李鸿章带来了好运,三年后,四十二岁的李鸿章得了第一个亲生儿子,也就是李经述,十来年后,又得了小儿子李经迈。

李鸿章的这三个儿子,老大是过继来的;老二是赵夫人所生,嫡出;老三是小妾莫氏所生,庶出。论在家族里的地位,嫡出的李经述实质上还是居在经字辈的首席,只可惜李经述只有些文人的小才情,没有李鸿章的雄才大略,一辈子都在读闲书,长期韬光养晦到后来,人基本上废了,李鸿章签完《辛丑条约》,在京城贤良寺忧愤而死后,没多久他也跟着去了,最终只得个“天下第一等孝子”的名号。不过,李鸿章侯爷的爵位,还是由他这一支继承的,嫡长子还是嫡长子。

老三李经迈也是李鸿章亲生,但因为是庶出,他在家族内的地位实际最低,李氏家谱上甚至没有他的功名记载,他仅有的一些头衔都是朝廷看在李鸿章面上赏赐的。

但比起嫡出的哥哥李经述,李经迈还是有他强过一头的地方。按李鸿章的安排,李经迈做外交官平淡无奇,但做生意却是一把绝对好手。李家分家时,李经迈这一支因为是庶出,受尽欺负,分到手的财产多是一些不值钱的股票,但李经迈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本事,那些不值钱的股票一经他手,没几年就变废为宝,价值连城了。

大概是因为在家族里不受待见,李经迈一生怨气很重,跟李家人也不亲近,以至于后来去了美国,干脆跟李家断了联系,李家续家谱,都没法把他这一支的后来人续上。

讲嫡出的老二、庶出的老三,多少能看出李家豪门的一些影子,但这并不意味着李鸿章对过继来的长子李经方不好,事实上,李鸿章对李经方很看重,而李经方也还算争气,一直在家族内充当李鸿章左膀右臂的角色。

然而,也有一些人说,给李鸿章当儿子,李经方也未见的就是幸运儿,实际上,他一辈子都活在李鸿章的阴影下,虽然不缺钱财,但心境却也是一辈子阴郁。因而可以说,李鸿章对李经方,要他承担的长子责任多过给予他的爱惜。

李经方生于1855年,字伯行,号端甫,书读得不错,很早就进身成了府学廪生、候选郎中。1882年,李经方在江南乡试中中举,名列第三十八名,从而成为地方官候选人才,先后被任命为分省补用知府、分省补用道、江苏补用道、军机处记名等官职。

按照这个趋势,如果李鸿章用力栽培扶持,有朝一日,李经方成为手握实权或者占据肥差的朝廷大吏,应该不难。但李鸿章对待自己的几个儿子,却始终不做官场聪明人。他一不让儿子朝实权大吏的路子上走,二不让儿子染指洋务肥缺,偏偏让几个儿子都去做外交官。

晚清时候,外交官是危途,乡人见了会骂洋奴、洋鬼子,顽固派更会经常找茬,动辄以“卖国贼”相讥。

但李鸿章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将几个儿子统统拉上了这条吃力不讨好的“贼船”,其中尤以李经方为最。

李经方中举后,李鸿章几乎没让他在地方官任上历练,直接将他留在了北洋大臣衙门,见习外交事宜。光绪十二年,李经方正式开始办外交,先是随驻英钦差大臣刘瑞芬赴英,担任参赞。四年后,又以候补道出任驻日公使。到1884年甲午之役前,他已经有了六七年外交官的资历。

《马关条约》刚刚签订,李鸿章就开始向光绪呼吁变法:敌焰方张,得我巨款及沿海富庶之区,如虎傅翼,后患将不可知。臣混耋,实无能力。深盼皇上振励于上,内外臣工齐心协力,及早变法求才,自强克敌,天下幸甚。

条约签订三个月后,李鸿章在给著名的儒家基督徒李提摩太口译的名著《泰西新史揽要》作的序言中,再发惊人之语:

我邦自炎农唐虞以前,以天下为公;赢秦而降,以天下为私。以天下为公 主之,以天下为私则君主之。夏后传子,汤武征诛,则由公而私始矣。而通道四海亦肇端于此矣。天欲与中国以大一统之势浸*二千余年,至我大清,海禁大开,而中外之气始畅行而无隔阂,此剖判未有之奇,圣贤莫测之理,郁泻勃然而大发,非常于今日,殆将复中国为公天下之局

在这里,李鸿章将夏朝之前的中国说成是天下为公,诚然有些过于尊古情怀,但他敢说秦之后是天下为私,是君主而非民主,并说西力东渐是一个超越人身体验之上的大历史机遇,是要让中国恢复天下为公的传统,这却不免让后人和时人一起震惊。

很快,李鸿章又有事做了,西太后让他公款环游地球。

这一行,前后190天,行程9万里。表面上清廷是让李鸿章考察各国情势,实际上是给了他一个秘密外交使命:联俄制日。

所谓联俄制日就是与俄国签订针对日本的军事同盟性质的密约。

虽然李的几位幕僚,如薛福成、严复、黄遵宪均早就指出,中国的根本威胁在俄罗斯。但是李鸿章还是承担了联俄制日的外交使命。结果是灾难性的。俄国口口声声叫喊的日本威胁只是个幌子,它的真实意图在于攥取东北筑路权,改善沿海州的孤立地位,并谋求辽东半岛上的海军基地。

李鸿章天真地认为联俄可保20年太平,不料却引狼入室,将整个东北拱手让出,更沦为日俄角力的战场——正因为中俄的接近,逼迫英国加大扶植日本的力度。琅威理当初的预言至此可谓彻底逆转:不是中英联手对抗必将出现的日俄同盟,而是英日结盟对抗中俄不可思议的结合。日本终于借此东风奠定其世界五强之一的地位。

用下围棋比喻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以来的政治生涯,他的起手势很是高远,但很快就受到了各种盘外因素的制约,先是在序盘战中被强制在老定式的框架内行棋,坐失良机。接着在中盘战斗中,被迫在极其不利也极不情愿的情势下进行第一次大战。只是靠了一连串的巧妙腾挪和好运气才避免了崩盘。但紧接着就在更加不利的情势下,被迫展开第二场激战,这一次终于彻底战败。但直到这时,李本人尚未主动走出致命性的败招,于是接着依然还能继续收官。但就在最终失败的前夕,忽然犯下了致命失误,全盘皆输,实在让人费解。

有人说,这是一种赌徒心态。反正是死马当活马医,不如孤注一掷、出奇求胜。

有人说,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对李的 实在太大,使之决意压制日本,而不计代价。

又有人说,联俄制日是西太后与张之洞以及全体重臣达成一致的国策,李鸿章只是执行而已。

最后还有人说,李鸿章的内心深处其实是非常恐惧俄国的,既然打不过他,不如与他合伙。

是清代丁日昌所写。

丁日昌革职以后回汤坑故乡,再过郎中生活。当回程至九江时,见大江南北人才荟萃。原来是两江总督曾国藩在此招揽各方人才,欲图与太平军抗衡。丁日昌大喜,即寻一旅馆住下,根据自己这几个月流浪生涯中对太平军的考察了解,着意制订了一份进军安庆的方略,然后到总督衙门投呈。

时曾国藩正思进取安庆,见丁日昌呈文计划周详,别有见解,不禁心喜,即召丁日昌晋见。丁日昌侃侃而谈,对太平军军力和长江沿线布防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曾国藩见丁日昌诸事留心,思维周密,不知他文才如何,便又邀入公馆花园散步。

询问惠嘉潮各地风土民情后,两人来到一株灿放的梅花树边。曾国藩指着梅花道:“丁县令能否以此为题,作诗一首?”丁日昌道:“勉力为之。”略作思考后,落笔写道:“江南一树梅花发,一树梅花发石岩;花发石岩流水响,石岩流水响潺潺。潺潺滴滴云烟起,滴滴云烟起半山;烟起半山春汛到,半山春汛到江南。”

曾国藩看后赞道:“诗绝妙,书法亦上佳。”当日,曾国藩即委丁日昌为九江关卡卡员,并奏请朝庭,于清同治元年(1862)十一月开复了丁日昌原来的官职。

这首诗的意思是:村南有一座被云雾笼罩的高山,山间有一条潺潺流水河流,沿河边望去山上的岩石间长着一株盛开鲜花的梅树。经过岩石的流水发出潺潺的声音,泛起云雾,足有半山之高,以至于春季江河水位上涨,一直到江南地区。

扩展资料

这副回文诗描述丁日昌阔别故乡,游子归隐,重游旧地,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抒发联家衣锦还乡、思恩报本之情怀。词语精练,言简意赅,善于运用对比及联想手法,事后,被制成金漆木雕楹联,悬挂于大雄宝殿两侧之楹上。

丁日昌出生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六月初一,少负异才,8岁时便学得满腹经纶,落笔成文,超群拔众。

9月9日重阳节,陈秀才带学生到明末进士罗万杰隐居地“逸老庵”郊游,回来后叫学生作文,雨生作《七律》。陈秀才大为赞赏,问雨生能否再作一首,雨生又吟了一首。陈秀才道:“真神童也!”由是雨生神童之名不胫而走,为当地文人所颂扬。

道光十年冬,丁日昌因父亲病重辍学,不久父亲去世。此后丁日昌得出洋谋生的大兄日蒸资助,回太平寺再读了两年书,然后回到家里精研医术,采集草药,开了一间医药店。由于他勤恳好学,努力攻读医药书籍,积极挖掘民间医学秘籍,并经常向老中医请教,不久即成了小有名气郎中,治愈了不少病人。

在行医的同时,丁日昌仍抽暇攻读诗书,学问日进。道光二十二年,丁日昌到县城应考。得中秀才;其后,曾三次赴广州乡试,却均未中式,但他壮志未消,凡历史地理诗文经济战策兵书无不涉猎精研,俨成饱学宿儒。

道光二十七年,他感于埔河文庙破败,学子就学无所,倡建汤坑蓝田书院,不几年而功成,为兴学育才作出了不小贡献。

清咸丰四年(1854),海阳三合会会首吴忠恕率众围攻潮州府城,其时丰顺隶属潮州,丁日昌为邑绅所推,率乡勇千人往援,与吴忠恕军激战于潮州城下,擒获吴军百余人。余众败退,城围顿解。丁日昌由此而名声大噪,奠定了其以后出仕的基础。

兴华日报--龙兴华夏 第四百七十一章 新造舰计划

李岗村的李长明曾听爷爷说,家里人本来也姓许,后来因为李鸿章姓李,并且李鸿章的先人是从许家过继给李家的,因此爷爷的爷爷就将姓改成了李。当然,那时由许姓改为李姓的,并非李长明的先人一个;此外,也有一些李姓人家把姓改成了许。 李长明说,改来改去有些乱。他爷爷在去世的时候嘱咐他父亲要认祖归宗,以后的子孙要改回许姓。因此,李长明决定让孩子姓许。 村庄里有座古祠堂 在合肥市新站区磨店社区有一个叫「 ”许漕坊”的村庄,村子中央有一处古旧建筑。 李长明的孩子为啥要姓许,还要从这座古建筑说起。 在这栋古建筑的门口,写着肥东县文物保护单位:报恩祠(由于区划调整,目前这里已属于新站区)。「 ”这个祠堂是我们的许氏宗祠,叫报恩祠。”有村民说。 在祠堂一个最高的梁上刻着许多字,上面记录着这座祠堂修建的日期和修建人的姓名。站上去仔细辨认,能看到「 ”兵部尚书、太子太傅”「 ”李鸿章、李鹤章”等字样。 不错,这个古祠堂的出资者正是李鸿章和李鹤章。 「 ”从合肥市来看,这是目前规格最高的一座祠堂。出资建设者是李鸿章。”肥东县文物管理所负责人告诉记者,李鸿章将它命名为「 ”报恩祠”,并亲笔写下祠堂名。他说,该祠堂原为三进七开间,现为两进七开间。在清代,三开间或五开间是民间祠堂的规格,只有官至一定级别,才有资格修建七开间。 为何这俩姓李的要给姓许的建祠堂呢?姓许的又是何许高人?又有何恩要报? 几个村的姓氏奥秘 和许漕坊村紧邻的村庄是李岗村和许庙村。这三个村庄之间,有一个共同的秘密。 许漕坊和许庙村,自然是以许姓居多。而李岗村则是李姓居多。据许漕坊村的老人介绍,李家以前是磨豆腐的,而许家则是酿酒的,许与李经常一起赶集,卖酒、卖豆腐。散集后,两人一起吃茶喝酒,虽不是兄弟,却胜似兄弟。 李家的豆腐生意越做越好,许家的酿酒日子却并不好过。 村里老人说,李请许去家中吃饭,用四个元宝垫桌子;而许回请李时,由于家中贫寒,无法用金银垫桌子,于是让四个儿子抬桌子,另两个儿子端菜。 然而李见此情此景却哭着说:「 ”我有钱又有何用,又无子嗣继承。”许则大方地说:「 ”我们俩是兄弟,我的儿子便是你的儿子。” 这个故事在今天的许漕坊、许庙和李岗村几乎人人都知道。 当然这个故事怎么看都像是杜撰出来的,但有一点是真的,那就是许家确实过继了一个孩子给李家当儿子。这个孩子叫李慎所,而李慎所的第八代子嗣便是著名的晚清重臣——李鸿章。 李鸿章的七世祖许稹所过继给李家后更名李慎所,侍奉李心庄夫妇至孝,后生有四子。之后,李氏家族人丁逐渐兴旺,支派增多。 到了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一代,这支李姓仍然兼祧李、许两姓。不过在李文安参加科举考试时,因不能以双姓报考,最终舍许从李。道光癸未年(1823年),李鸿章出生在合肥东乡,也就是后来的磨店乡。随着李文安中举,之后李鸿章大紫大红,李姓家族开始了飞黄腾达。 随着李鸿章的发达,在李鸿章出生地(现在的群治村)建起了「 ”李氏宗祠”。而在现在的许漕坊和许庙村,为了报答许姓祖先,光绪二年(1876年)由李鸿章及兄弟们出钱修建「 ”报恩祠”。三进七开间,整个祠堂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 曾引村民变换姓氏 曾任磨店乡群治小学校长的许高海告诉记者,村里有这样一个传说,说李鸿章母亲死后,慈禧了解到李鸿章的母亲也姓李,觉得奇怪,询问李鸿章为何父母皆姓李?同姓结婚,这在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中是不能被接受的。于是,李鸿章告知慈禧,自己姓许。于是又有好事者说,李鸿章曾一度想把自己的姓改回本来的「 ”许”姓,但最终由于名声在外,就没有改了。 但这之后发生的姓氏变化是李鸿章没有料想的。 首先,许多许姓在李鸿章出名后皆改成了李姓,并且修改了家谱,这使得姓李的人口激增。而有一些姓李的人则开始改姓许,尤其是一些李岗村以外的李姓人,纷纷改姓许。因为李鸿章本姓许,这样才能做真正的「 ”李鸿章族人”,和李鸿章扯上关系。 「 ”主要发生在李鸿章和李鸿章后面那一代人身上,李鸿章的家族辈份是‘文章经国,家道永昌’;而在许姓上,李鸿章又有许姓的辈份。所以整体上就比较混乱。”许高海介绍说,时人甚至对「 ”李氏宗祠”和「 ”许氏宗祠”都乱拜。 开始回归本源姓氏 对于许姓和李姓的故事,李长明当然耳熟能详。「 ”小时候就听爷爷说过许多次。”李长明告诉记者,他听爷爷说,家里人本来也姓许,后来就是因为李鸿章姓李,爷爷的爷爷就将自己的许姓改为了李姓。 前些年,无论是许姓还是李姓都在重修家谱,而李长明告诉记者,由于家中是从许姓改为李姓的,所以从辈份上来说就比较混乱。「 ”改革开放后,一位从香港来的李姓后人到村子里来认祖归宗,拜报恩祠。知道许多人改李姓后,这个老人家就对他父亲说,一定要让孩子改回来,不然真乱了。”李长明说,将孩子改为许姓,这也是家族里的意思。李长明的爷爷临死前,甚至对李长明的父亲说,还是要认祖归宗的,以后的子孙还是改回来吧。 「 ”现在我们许多许姓、李姓的后代都在外面打拼,也陆续听到有人把姓改回来的。所以这次上户口,就想把姓改回来。”李长明说。

再读张爱玲的《小团圆》,同时《对照记》

虽然对张爱玲女士的生平记事都非常了解,但对《小团圆》这里把《童言无忌》,《烬余录》,《私语》等多篇的交融的自传体小说,读起来还是比...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