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民国初期上海的黑帮头目的历史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2浏览:3收藏

说说民国初期上海的黑帮头目的历史,第1张

民国初年就是青帮的杜月笙了。

青帮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帮会,又称清帮、安清帮。早先原是清代漕运水手中的一种行会性秘密结社。结社的初衷全在于保卫自身的利益,与官方作斗争。始建于雍正五年至七年间(1727年-1729年)。

1902年,杜月笙进入时为青帮上海龙头的黄金荣公馆,负责经营法租界的赌场“公兴俱乐部”。

1925年7月,杜月笙成立“三鑫公司”,垄断法租界鸦片提运。

1927年4月,杜月笙与黄金荣、张啸林组织中华共进会。

1929年,杜月笙任公董局华董,这是华人在法租界最高的位置。

1929年,杜月笙创办中汇银行,涉足上海金融业。

1949年4月,杜月笙前往香港。1951年8月16日,于香港病逝,终年63岁。

扩展资料:

杜月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传奇性的人物。他从一个小瘪三混进十里洋场,成为上海最大的黑帮帮主,成为了现代实业家、社会名流与地方领袖,成为当时活跃的政治风云人物。

杜月笙有经营头脑,会做生意。杜月笙未必真有多少金融大才,一生皆为半文盲,不过杜月笙很早就意识到,单单在刀口上讨生活,并非长久之计。“钱财用得光,交情用不光”,杜月笙的生意经从来不是一进一出的数字账,而是吃好“人面、场面、情面”这三碗面的大算盘。

参考资料:

-杜月笙

家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仅对于家庭有着“明昭穆、辩世系”等功能,而且也是研究 历史 的重要史料来源。

中国家谱的 历史 源远流长。民国以前,家谱的修纂连绵不绝,至民国至今,家谱修纂也经历了几个重要时期。一是民国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国民党倡导,出现一个修谱的高潮,诸多国民党要员也都在这时候进行修谱。二是建国后的20世纪80—90年代,也迎来一个修谱的高潮。建国之后,族谱被视为封建的象征,遭到严重破坏,但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族谱有了新的认识,开始不断修纂家谱。进入新世纪之后,修谱更是频繁。

民国高官家族修谱时蒋介石的题词

但新世纪修谱,和以前的宗族修谱有很大不同,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很多。首先是资金的问题,不同于明清时期宗族,修谱的资金从族产扣除,现在修谱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资金问题。再者就是世系的编纂,新增了多少人口,具体世系如何,特别是像题主所说的,如果老谱遗失,新谱的修纂就会更加困难。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呢?

近世修谱时的倡议书(为了保护隐私,此处仅截取了部分)

第一,资金问题 。当今修谱资金的主要来源是 捐款和均摊 ,一般都将这两种个方式相结合。

捐献主要是由家族中资金比较充足或者 社会 地位比较高的人进行捐款,这也是当今修谱资金的重要来源。当然,为了鼓励族人进行捐款,常常在家谱中载明某某捐款多少,如若捐的比较多,还会在家谱中详细载明家庭的照片以及家庭人员的光荣事迹。

均摊则比较简单,就是每户都要缴纳一定的款项,不同的宗族采取不同的方式,有的按照家庭进行,有的按照人丁捐款,通常都采取第二种。其缴纳具体数额不同地区也不同,有的人均10元,也有的人均20元等等。当然,是否缴纳采取自愿原则,但是不缴纳也不会载入家谱,所以还是带有间接性的强制性措施。

第二,世系编排问题

采访是不可避免的。 修谱人员需要每家每户的去采访,确定家庭具体的人口。这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所以一般选择有一定名望的族人担任。而且如果可能,还需要跨越不同县市,甚至不同省份。

但这里就出现了题主所说的问题,如果家族有老谱,那一切都好说,只要按照以前的世系采访编排即可,但如果老谱遗失该怎么办呢

采访一定是必要的, 而且还要很仔细的进行采访,包括家庭男主人之上的若干代,都要尽可能的进行梳理清楚。而且, 这里也可以对族中年龄较大的老人进行采访 ,依据他们的口述史料进行汇总。

查找文献资料也是十分必要的 。这里的文献包括多种,方志、文集、旧报纸等等。但需要格外注意的是两种文献资料。 一是墨谱 ,所谓墨谱,是和传统意义上的家谱不同的,传统家谱都是出版的或者已经刊刻出来的,但是墨谱是未经刊载的,一般墨谱很难保存下来,但也有部分宗族会保留。 二是碑刻 ,明清时期碑刻都会比较完整的记载家族世系,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份史料。

另外,还可以通过其他的一些方法进行考证。 比如联宗谱 。一般而言,每个家族都会有迁徙来源,通过去迁徙地进行考察,也有一定的几率找到之前的家谱,在这个基础上进行采访汇总,能够形成新的家谱。

当然,如果实在找不到相关记载,在新修家谱时,先将现存可以考证的世系资料编纂出来,不清楚的部分可以待后续进行考证。

当然,新修家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常都会组成一个修谱委员会,进行统筹分配,如总修人、会计、采访人员等等。

比较复杂。要看失续的年代是否久远。可以从现代往上推,看是否联系上老谱,(老谱上记载的详细更好)。你属于哪支,住哪个村,每一辈弟兄几人,(这些信息老谱上都有记载),多和年龄大的,辈份长的交流。现在人口流动性很大,迁徙频繁,续谱更难。小传中可写清楚原住何村,现居何地(地址要写清楚)。现在,年轻人多不太重视修谱,但仍要二三十年修一次,这就需要家族中要有热心公益之人,有志者事竟成。我大伯退休教师,一个人跑了四年,几十个村庄,完善了谱系,又写了小传,及文献,修了支谱,为本支五千人及安徽蚌埠常氏家族作出了贡献。本人于2017年9月份,下定决心,通过各种方式,找到了1871年(1992年老谱记载。)迁至南京鼓楼区,最近两、三代人与老家失去联系几十年的南京一支人,参于2017年修谱,圆了他们与老家宗亲们的团聚梦!

中国人非常重视修家谱,讲究慎终追远,传承有序。家谱失传的现象也很普遍,远因是战争和灾害,近因是破四旧和人口流动加速。

我家的家谱也在文革中烧掉了,我父亲在2000年退休以后,用了七、八年的时间重新整理出来,他的办法主要有这么几个:

1回忆。我的祖父是1978年去世的,大概在1976年前后,我父亲就请他老人家回忆族谱。我们这一支落户到本地后,传到我祖父是第七代,从我祖父之前,一直是长房,族谱和牌位(神柱)一直放在我家,虽然被当做四旧破掉了,但是祖父记忆力极好,他口述的内容被我父亲记录下来,基本上已经很完备(缺部分生卒年月和女配偶姓氏)。我父亲又多次回村里咨询老人,又充实修正了一些内容。这是恢复家谱最重要的办法。

2走访。全县有近千个自然村,有吕姓的村子大概有200多个,父亲骑车着电动车,用七八年的时间逐个走访(有些村子去了四五次),一方面梳理清楚了本县吕姓的来龙去脉,播迁流转次序,另一方面也充实订正了我们的家谱(因为在一些较近的支脉里,颇能获得臂助)。我父亲根据几年来的调研资料,写下了几万字的“市吕姓源流考”,为后来者深入研究提供了方便。这是第二个重要手段。

3查阅地方史志。这个方法可以在大的节点上提供一些帮助,对细节帮助不大。

4可以在网上查找本姓的宗亲会,也能有所收获。

最难的就是李姓,没有一个统一的字辈。我自己今年47岁,李姓,根据老谱记载。2015开始,到2017年。终于把本村本族所有的人员统一进行了续撰。老谱是清四旧时放在窗台底下用泥土泥在墙里才幸免于难。后来我的一个大爷爷保管着。大爷爷在2001年去世了,六十多年了基本木续过谱。我是一个乡村医生,利用农村人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档案管理。我通过电脑把族谱续撰了!自己感到好欣慰。真的好累续撰族谱。我没有让族里人花一分钱。!!!顺便说一下,我族是明景泰三年从江苏东海迁徙到山东莒邑!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很是适合,因为我们唐氏家族也正在准备重修族谱,和题主所描述的一样,我们家族的族谱也已经失传。

首先说,为什么要修谱续谱?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万里江河必有其源。普天下炎黄子孙一脉相承,说世系,道宗族,辩亲疏,以延宗亲之道。国有史,县有志,族有谱,同为一理。

此为修谱续谱之初衷。

过去,每个家族,都会有族谱,历经续修,完整规范,世代相传,长期保存。

但是,经过那个时期破四旧,族谱遭毁失,宗祠遭破坏,祖宗牌位也都损坏,导致后来家族字辈都变得混乱。

到了现在这个太平时代,大家都认识到修谱续谱的重要性,很多家族开始重新修订族谱。

可是,族谱已经损毁失传,又该从何入手呢?

我说一下我们的做法,题主可以作为参考。

一、采访族中老人,走家串户采集总支世系信息。 二、搜集物证,比如找到老祠堂地址,看是否有石碑。我们就是在老祠堂遗址找到了百年前的纪念石碑,上面的字迹依然可辩。我们将石碑上字拓下来整理出来。

三、家族族谱虽然损毁,但家族各分支有些家里一定还有保留的神主牌位。我们也就是在家族走访中收集到了一些神主牌。

通过这些方式,我们整理出辈分字派,可以和其他地方同姓家族字派进行对比,看能否找到字派一致或者接近的,以找到本支的来源。

经过这些考察走访,我们考证整理出了最初入川的字辈,又重新续订了新的字辈。

族谱的续修,还在进行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总的说来,需要全族人共同努力,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为了追本溯源,弘扬祖宗遗德,继承祖宗传统,我们都应该做好这件事。

我是阆中飞帅,期待你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探讨。

寻祖藉,求帮助: 湖北吴氏一支和祖藉失去联系,祖藉江西南昌新建县,1890年以前每代人回新建祭祖,此后120多年无人回去,祖谱及祠堂在新建原藉,其中族谱字辈是: 君启继文州,振汉忠国道,诗书礼可传有网友知道上述族谱及地址者,请回复,谢谢!祝您全家幸福!

每届修谱都会印刷出很多套,除非是全部消失了。只要有一套存在,就可以续谱。

无论以前家谱在否,现在主要的是每个家族之间详细记录,有序流传,一旦有追溯的线索,严格考证,同姓之间相互参阅,建立起完整的血缘传承档案。百年之后,尸骨与功业荡然无存,唯一能留下的只有名姓,假如连名字都不能加以记录,我们的一生也就是烟消云散,灰飞烟灭了。

一般都是可以的

只是难度较大

有些可能会难续

但谱有这方面的处理技巧

做总比只遗憾要好百倍,实在没有老谱,就找老人回忆家族世系,并尽量捋清,能到哪代就到哪代,即使有部分错误也没关系,只要别把行辈搞错就是功绩。你现在开始修成家谱,你就是家族的功臣。

K81 传记

包括有关人物的传记、生平事迹、回忆录、访问记、年谱、生卒年表、日记、书信、纪念文集、墓志铭、祭文、悼词、哀挽录、照片、肖像等。

人物思想评论按学科归类。

各国人物如有改变国籍者,按其改变后所属的国籍分。

传记

哀挽录;悼词;|访问记|;|回忆录|;籍贯;纪念文集;祭文;墓志;年谱;评传;人物评论;人物志;|日记|;生平事迹;生卒年表;手迹;书信集;特写;先进事迹;唁电;照片评传;追悼会;自传;卒年;祖籍

K810 传记研究与编写

传记\研究;传记\编写

K8101 传记写作法

传记\写作\方法

列传

K8102 谱系学

论述姓氏的著作入此。

谱系学

笔名;父子连名制;家谱;名字;谱牒;谱牒学;谱系;氏族;氏族谱系;世系;姓名;姓名学;姓氏;族称;族源

K811 世界人物传记

多学科跨地区跨时代人物总传入此。

世界华人总传入K8288。

传记\世界

先进工作者;院长

K811-6 参考工具书

传记\世界\工具书

K811-61 人名词典、姓氏词典、同姓名录

姓名\世界\词典;姓氏\世界\词典

人名录

K811-63 传记目录、别名索引、笔名录

传记\世界\目录;姓名\别称\世界\索引;笔名\世界\目录

别称

K811-64 生卒年表、疑年表、年谱

生卒年表\世界;年谱\世界

K812 人物总传:按时代分

依国际时代表分。

传记\世界

[K813] 人物总传:按地区分

宜入K833/837。

[传记\世界]

K815 人物总传:按学科分

仿K8251/828分。例:世界文学家传记为K8251/828;世界医学家传记为K8251/828。

传记\世界

|科学家|;|农学家|;|生物学家|;|语言界人物|;|语言学家|

K819 氏族谱系

有关洲际移民的谱系的著作入此。

氏族谱系\世界

家史;家世;宗族

K82 中国人物传记

多学科跨地区跨时代人物总传入此。

传记\中国

逝世

K82-6 参考工具书

传记\中国\工具书

K82-61 人名词典、姓氏词典、同姓名录

姓名\中国\词典;姓氏\中国\词典

K82-63 传记目录、别名索引、笔名录

传记\中国\目录;姓名\别称\中国\索引;笔名\中国\目录

K82-64 生卒年表、疑年表、年谱

生卒年表\中国;年谱\中国

K820 人物总传:按时代分

依中国时代表分。

〈法律学科人物传记,4版改入K82519〉

传记\中国

K8208 人物总传:按地区分

依中国地区表分。

传记\中国

K8209 氏族谱系

氏族谱系\中国

|家史|;|谱牒|;|谱系|;|族称|;|族源|

K825 人物传记:按学科分

各科人物传记,包括总传和分传。

传记\中国

K8251/828 (特殊分类规定)

如有必要,可依中国时代表分,并用“=”加以标识。例:中国现代医学家传为K8262=7。

凡具有多重特征的学科人物,按重点或按编列在前的类目归类。例:中国青年文学家传入K8256。

各学科人物传记可在有关学科作互见。

如愿分散到各学科,可入各学科的科学史。

K8251 哲学、社会科学

哲学家思想评传和宗教人物传入B有关各类。

哲学家\传记\中国;社会科学家\传记\中国

|社会科学家|

[K82515] 宗教

宜入B9。

[宗教家\传记\中国];[宗教工作\工作人员\传记\中国]

K82519 法律

〈3版入K820与K827〉

法律工作者\传记\中国;法学家\传记\中国

|法学家|

K8252 军事

军事人物\传记\中国;军事家\传记\中国

军事家;军事人物

K8253 经济

经济工作\工作人员\传记\中国

K82531 经济学

经济学家\传记\中国

|经济学家|

K82534 金融、保险

金融工作者\传记\中国;保险业\工作人员\传记\中国

|金融工作者|

K82538 企业家

企业家\传记\中国

|企业家|

K8254 文化、教育、体育

文化工作者\传记\中国;教育工作者\传记\中国;体育工作者\传记\中国

|藏书家|;|目录学家|

K82542 新闻、广播、出版

新闻工作者\传记\中国;广播事业\文化工作者\传记\中国;广播记者\传记\中国;出版工作者\传记\中国

出版家

K82546 教育

教育工作者\传记\中国

K82547 体育

体育工作者\传记\中国

K8255 语言、文字

语言学家\传记\中国;语言界人物\传记\中国

翻译家

K8256 文学

文学\文艺工作者\传记\中国;作家\传记\中国

|左联五烈士|

K8257 艺术

艺术工作者\传记\中国;艺术家\传记\中国

K82572 美术

美术\艺术工作者\传记\中国;美术家\传记\中国

|服装设计师|;|摄影师|;|书画家|

K82576 音乐、舞蹈

音乐工作者\传记\中国;舞蹈界人物\传记\中国;音乐家\传记\中国;舞蹈家\传记\中国

|舞蹈界人物|

K82578 戏剧、**、电视

戏剧工作者\传记\中国;**业\艺术工作者\传记\中国;戏剧家\传记\中国

K8258 历史、地理

史学工作者\传记\中国;地理学\科学工作者\传记\中国;历史地理学家\传记\中国;史学家\传记\中国;地理学家\传记\中国

K82581 历史

史学工作者\传记\中国;史学家\传记\中国;史学界人物\传记\中国

|革命烈士|;史学工作者;史学界人物

K82589 地理

地理学\科学工作者\传记\中国;地理学家\传记\中国;历史地理学家\传记\中国

K8261 自然科学、工程技术

自然科学\科学工作者\传记\中国;工程技术人员\传记\中国;科学家\传记\中国

学部委员

K82611 数理科学

数学家\传记\中国;物理学家\传记\中国

|数学家|;|物理学家|

K82613 化学

化学\科学工作者\传记\中国

K82614 天文、地球科学

天文学\科学工作者\传记\中国;地球科学\科学工作者\传记\中国;天文学家\传记\中国;地质学家\传记\中国

地质学家

K82615 生物学

生物学\科学工作者\传记\中国;生物学家\传记\中国

K82616 工程技术

工程技术人员\传记\中国

工程师

K8262 医学、卫生

医药卫生人员\传记\中国;医学家\传记\中国

K8263 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农业\科研人员\传记\中国;林业\科研人员\传记\中国;畜牧业\科研人员\传记\中国;渔业\科研人员\传记\中国;农学家\传记\中国;林学家\传记\中国

K827 社会政治人物

外交家亦入此。

〈法律学科人物传记,4版改入K82519〉

社会人物\传记\中国;政治人物\传记\中国;政治家\传记\中国;外交家\传记\中国

革命烈士;烈士;社会人物;|政治家|;|政治人物|

K828 社会各界人物

社会人物\传记\中国

K8281 工人、农民

工人\传记\中国;农民\传记\中国

K8282 公务员

公务员\传记\中国

K8283 个体劳动者

自由职业者入此。

个体劳动者\传记\中国;自由职业者\传记\中国

K8284 青年、学生

少年、儿童入此。

青年\传记\中国;学生\传记\中国;少年儿童\传记\中国

K8285 妇女

妇女\传记\中国

K8286 残疾人

残疾人\传记\中国

K8287 种族、民族人物

依中国民族表分。

种族\人物\传记\中国;民族\人物\传记\中国

K8288 华侨

海外多国华人总传入此。

某国华人传记入K833/837有关类。

华侨\传记\中国;华人\传记

K8289 其他人物

该类只收前面各类无法容纳的各界社会人物。

社会人物\传记\中国

K833/837 各国人物传记

依世界地区表分,再仿K82分。

传记\国外

|人种人类学派|

怎样才能做到续好家谱

什么叫续谱?说白了就是找人,把一个家族所有的人全都能找到,然后写在家谱上。

“文革”以后,还有一些没有被烧的家谱,近几年来,有的家族开始做了续谱的工作。但现在仍有一些还没有进行续谱。有一些老旧家谱上不接老祖,下不接后人,或上接老祖,但下又不接后人。研究家谱申民风老人说,这叫断代谱。失去了现在的作用和今后长久存在的意义。

据了解有的老家谱现在已有七八十年没有续谱了,时间长的有近百年没有续谱了。时间长不续谱,这样下去就会使有的家谱失去应有的作用。据说上海第一大博物馆现藏存家谱档案八万余册,比其他国家都多,是世界之最。有人花高价出买,给多少钱也不卖,作为国家文物长期保留。

家谱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这是我们的责任。

有的家族想要续谱,但由于脱离历史时间长,困难多,找人不好找,所以有的家族放弃了续谱的工作。有的想续谱但困难多,又在困难之中。

本人曾也做过一个阶段的续谱工作,遇到的问题不少,困难也很多,也曾有过灰心不想再继续续下去了,但在有关人员的帮助下,我克服了困难,在家族人的帮助下,经过15年的艰苦努力找到了家族人378人,应找到的都已经找到,终于完成了续谱的任务。

在续谱工作中,我受到了教育,得到了启示,也学习到了一点经验,续谱要建立一个长效机制组织,才能保证家谱的长久性。这次续谱用了15年的时间,下次再续谱可用两个月的时间完成,能够节省时间,节省人力和物力,并能做到保证家谱的长久存在。

一、为什么要续家谱,家谱的用处和意义是什么?

有人说,现在续家谱没有用了,有家谱也用不着了。世上没有绝对有用的东西,但也没有绝对没有用的东西,有用和没有用都是相对的,这才是现实的,也是可行的,行之有效的。我们说家谱是有一定用处的。

中国人口一直保持世界人口较大比例。1850年中国人口约43亿,占世界人口的34%。由于战乱等原因,1850年至1950年中国人口增长缓慢。1949年年末,中国大陆人口为54167亿,占世界人口比例下降到22%。1950年起,由于生产发展、人均寿命提高,世界各国人口迅速增长。到1990年末,中国人口已达114333亿人,但占世界人口比例一直保持在22%左右。早在1962年就做出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1990年代,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加强,中国的生育率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由于人口结构的原因,中国人口总量仍在继续增长,但占世界比例逐年降低,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1]截至2018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13亿9538万人(不包括某港、某门特别行政区和某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比2017年末增加530万人,2018年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死亡人口993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81‰。从年龄结构看,2018年中国大陆0-15岁(含不满16周岁)总人口为2亿4860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78%;16-59岁(含不满60周岁)总人口为8亿972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643%;60周岁及以上总人口为2亿494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79%。其中,65周岁及以上总人口1亿6658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19%。[2]从性别结构看,2018年中国大陆男性人口7亿1351万人,女性人口6亿8187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64。从城乡结构看,2018年中国大陆城镇常住人口8亿313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790万人;乡村常住人口5亿6401万人,减少1260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5958%,比2017年末提高106个百分点。中国某港2018年总人口:743万;[3]中国某门2018年总人口:66万7400人;[4]某湾省2018年总人口:约为2358万人。[5]2020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9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某港、某门特别行政区和某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4000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67万人。

近日,一批神秘流失海外的国宝级文物亮相北京,引起各方关注。中国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艺术珍品却几经劫难。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统计,分散于世界各地的200多家博物馆收藏了中国160多万件流失的绝世珍品,民间收藏预计是馆藏的10倍。神秘国宝暗藏怎样的身世?大量珍稀国宝今在何方?

包括乾隆牌位、“百鸟朝凤”寿帐、镂金嵌宝石金螺、宋代画家米芾的绢本字“离骚经”在内的一批海外回流国宝级文物近日即将在京拍卖,引起关注。

记者近日采访了负责这次拍卖的黄静,她说,拍品来历和身世各异,此次是第一次在京亮相。最初出于多方考虑,黄静对国宝来历三缄其口,在记者的再三追问下,国宝身份渐渐浮出水面。通过她提供的线索,记者找到了乾隆牌位和寿帐的发现人李寿昆。

乾隆牌位

李寿昆告诉记者,乾隆牌位在德国一个地窖被发现,但这并非偶然。

李先生是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兼职教授,曾于6年前前往德国讲学,主讲“中国佛教与基督教的比较”。德国知识分子对中国古代文化情有独钟,马先生得以在当地结识很多朋友,还认识了在德国做生意的经济学博士薛小丹。一见如故的两人最终成就了乾隆牌位和寿帐的归国之路。

薛小丹在德国生活19年,父亲是中国近代著名诗人曾卓。李先生和薛小丹对文物有共同爱好,德国有条和巴黎香榭丽舍大街齐名的“国王大街”,坐落着数十家古玩店。那里经常举行的小型拍卖会成为了他们搜寻各种汉文化收藏品的去处,搜寻也为他们日后鉴宝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年前,他们与一些热爱中国文化的德国各界人士共同成立了“德国中国传统文化及养生协会”,并在电视和电台开始发布广告,愿意帮助收藏者鉴定文物,同时希望收购各种中国文物。

2004年12月,与薛小丹相交多年的德国人迪亚克看到广告后,对自家地窖保存多年的艺术品产生了好奇,并把薛小丹请到了家中。年届六十的迪亚克是位咖啡代理商,他的家位于德国南威州杜伊斯堡市,该市是一个地处莱茵河畔的传统古老之城。

德国人家的地窖并不是我们想象中存放杂物的地下室,而是具有良好通风和湿度的“保险箱”。薛小丹来到迪亚克家的地窖,发现整齐摆放的大量艺术品中,不乏来自中国的佛像、器皿、书画等。薛小丹多年鉴宝的直觉告诉他,混迹其中的一个牌位和半幅寿帐出自清宫皇室。

薛小丹将发现的细节通过互联网告诉了已经回国的李先生。李先生赴德再次来到迪亚克家中。经过一番了解,迪亚克的父亲曾是一位工厂主,地窖里的一些艺术品是其二战时期收藏的。其祖父曾于清朝末年在中国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等地传教,十多年间,其祖父四处搜寻中意的“宝物”。或许当时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同是德国人的缘故,私交促使牌位和寿帐成为司令给传教士的“礼物”。祖父回国后,就将这些文物暗藏家中地窖里直到现在。

通过鉴别,李先生了解到牌位上的满文意为“高宗纯皇帝”,而高宗纯正是清朝乾隆皇帝的庙号。当记者问到牌位的原处时,李先生说:“在历史上有很多文物被仿造,但仿造皇家牌位被认为有跃制之闲,属大罪。所以,皇室牌位只可能在4处曾经的皇家地点供奉:故宫太庙、热河、圆明园和盛京(现沈阳故宫),这个牌位很可能是火烧圆明园时流落出去的。”

而同时被发现的高6米、宽3余米的寿帐属于京绣,在红底上绣有百鸟朝凤、瑞兽、牡丹、莲花、长寿灵芝等图案,凤立于奇石之上,一派王者气派。李先生确定,面积之大、工艺之精,非民间人家能用,一定出自宫庭藏品。寿帐是种可开合的挂饰,在古代代表吉祥和睦和富贵,遗憾的是,这次发现的寿帐只有半幅,它的另一半至今下落不明。

经过一番商讨,迪亚克愿意将这两件中国珍贵文物转卖给李先生。李先生告诉记者:“迪亚克曾经到过中国,他认为中国文物理当回到中国,如果条件合适,他将陆续拿出其他收藏,但这并非为了钱。”

右旋金螺

黄静透露,镂金嵌宝石金螺出自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台湾著名收藏家之手。她说:“全世界很多地方的人都想收藏这些东西,而我们正在帮助流失海外的文物回到中国。这位收藏者非常爱国,我们的诚意打动了他。”

虽然来历并不明晰,但金螺不失为一件珍品。金螺属于法螺的一种,是清代初期西藏供奉给清朝政府的藏传法器。各种海螺中,仅有全白海螺得以制作法螺。正常海螺为顺时针方向生长,即左旋螺,突变的海螺则为逆时针方向生长,称为右旋螺,而且极为罕见。法螺镶饰所用的金属以铜最为普遍,银次之,纯金也极为罕见。此次拍卖的金螺正是稀有的包金右旋白法螺。

米芾的字

高达5000万元的起拍价使宋代著名书画家米芾的《离骚经》成为此次拍品焦点。黄**介绍,这幅字出自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现居香港的神秘人士之手。该品是继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米芾纸本之后,首次公开的绢本作品。

8个月前,黄静的一位朋友给她看了一份局部《离骚经》的影印件。“绢面因长久秘藏和受潮,已从原装上脱落,有些磨损。从现新背的纸张来看,应是近年来经日本重新托裱过。”权威专家近日对那幅字进行了鉴定,认为是米芾现存篇幅最大的书法真迹。

这些珍贵的文物,仅仅是中国大量流失国宝的一个缩影。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流落的中国国宝文物数目惊人。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统计,分散于世界各地的200多家博物馆收藏了中国160多万件流失的绝世珍品,民间收藏预计是馆藏的10倍。虽然有许多像黄静和李寿昆一样希望国宝回归的人士在努力,但不可否认,还有更多的国宝文物让我们“遥不可及”。

专家历时10年查明23万件中国流失名画

我国有大批文物精品特别是历代名画流失海外。记者日前采访了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史教授林树中,他告诉记者,目前已查录流失海外的中国历代名画多达23万件!

已经八十高龄的林树中历尽艰辛,耗时10年,把自家的大部分积蓄,累计资金超过10万美元投入到搜寻和分类整理工作中。他在1996年编写出版了规模浩大的8开8卷巨著《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汇集了羁留在世界各地的中国古代艺术珍品,这些作品上自原始时代,下迄明清。

记者:您从何时开始寻宝,有多少国宝流散海外?

林树中:1985年秋,我应邀去美国密执安大学做客座教授,讲授中国绘画史,同时考察欧洲美术史。在那里一年,我经常在讲课之余参观美国的各大博物馆,被美国人收藏的中国历代书画精品震撼。在纳尔逊美术馆,我亲眼目睹了从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盗去的北魏《孝文帝礼佛图》和《文昭皇太后礼佛图》的浮雕。残缺破损的浮雕使我内心受到强烈冲击。

1985年,我下决心寻找和记录流失海外的国宝实况。我想即使不能收回,也要把它们记录在案,给后世一个警示和备忘。在美期间,我用担任客座教授的报酬3万多美金,到各大博物馆考察,拍射了3000多张幻灯片和3大箱图书资料。

目前中国流落海外的历代名画初步统计,有记录可查的就已达23万件,美洲(主要是美国、加拿大)、日本和欧洲各占三分之一。欧洲主要分布在德、英、法、比利时、瑞典等国,大部分是当年从敦煌藏经洞揭取掠走的,一小部分是30年代抗战前后和解放战争前后国家文物管理不严由外国人买走和华人带出的。

流失到海外的唐代卷轴画有20余张,敦煌16窟收藏的经卷、诗画、书画,时代历经盛唐-晚唐-五代到北宋,都是敦煌石窟的挂幅佛教画,以英国和法国收藏最多,英国大不列颠和巴黎吉美博物馆就收藏有300卷。流失的宋代卷轴画也有二三百张,元代近200张,其余明代名画流失约有8000余件,清代约有12万余件。

记者:中国国宝是谁拿到海外的?

林树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抢走的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这是精品中的精品,是世界美术界公认的中国超级国宝,现在被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收藏。顾恺之的另一幅名作《洛神赋图》的最早摹本现藏于美国华盛顿弗利尔博物馆。

敦煌藏经洞有大约5万件各种文物现分散在世界11个国家。1905年前后,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德国人莱考克等人沿丝绸之路,从新疆库车的克孜尔石窟到吐鲁番的伯孜克利克,一路上疯狂掠夺石窟壁画。

美国古董商普爱伦到中国发现洛阳《帝后礼佛图》浮雕,用照相机拍下来,找到北京琉璃厂彬记古董商岳彬,双方签订协议书,岳彬勾结洛阳古董商马龙图,联络当地保甲长和土匪把浮雕凿下来,凿成碎块,用麻袋运往北京,又在北京拼接后运往美国。1952年,在北京炭儿胡同彬记古玩铺内发现了彬记与普爱伦签订的掠夺《帝后礼佛图》浮雕的合同,此事震怒了中国文物界,300余名知名人士联合要求惩罚奸商岳彬,岳彬被判死刑,缓期两年,后病死狱中。

记者:这些珍品具有怎样的价值?

林树中:《女史箴图》具有时间最早、国际影响力最大等几大特点,是流传至今的最具有价值的流失绢画。是国宝中的国宝。

《洛神赋图》全世界流传五种版本,除北京故宫博物院、东北辽宁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一段摹本外,唯一流落海外的是美国华盛顿弗利尔艺术馆收藏的一个长卷,那是最早一本。它是被清末美国活动家福开申担任政府顾问时买走的。

《洛神赋图》取材于三国曹植的《洛神赋》。原作描述了曹植与甄氏有过恋情,甄氏后依曹操旨意嫁与植兄曹丕,成为皇后,但后来失宠。死后,曹丕把甄氏睡过的枕头给曹植,曹植很感叹,把甄氏化作洛水女神,做梦时与其相会。《洛神赋图》被历史上有名的大画家都作为题材。顾恺之留下的摹本现今有最高的价值。以前研究绢画、国画,都会提到以上这几个。

一般提到书画,关于年代和真假都有争论。而敦煌400张的每一件都是货真价实的国宝文物,年代完全可靠,艺术和历史价值无法估量。被盗走的佛画曾是寺庙的挂画,都是供养人出钱所画,包括了当时各阶层的人。佛教画包含了很多佛教故事,还有描述当时山水、人物、建筑、风俗人情的。对研究当时社会保留下来的有形资料具有极大价值。

《帝后礼佛图》是北魏两幅有历史性的巨型浮雕,如同西汉霍去病墓前的石雕《马踏匈奴》、唐太宗《昭陵六骏》,都是历史的见证。

中国文物流失原因复杂

国际友谊博物馆馆长张健从1985年起搜集了大量关于流失文物的数据,研究了中国近百年流失文物的现状。

张健馆长告诉记者,20世纪是中国文化遗产流失量最多的时期。两次流失高峰出现在鸦片战争时期和改革开放以后。

张健馆长认为,中国文物在外国人眼里的价值并非单纯只为收藏。“他们将寻找到的中国墓地尸骨用于人类学研究,分析中国人的演变过程和血缘关系,通过出土的墓志铭、地券,研究中国的经济、文化、风俗。1840年以后,一些国外传教士进入中国,收集中国的家谱、族谱,以研究中国的社会结构和行为方式,利用收集的地图来作为反华的依据。”

“中国在康雍三代以前一直处于世界强盛地位,文物正反映了当年的国家科技水平。古代领先于世界的成果,其智慧都体现在了每一件器物上,包括反映技艺的青铜器、反映中国人哲学理念的书画、反映哲学和科技的玉器。掠夺者希望通过研究中国的哲学思想和信仰来了解中国人的处世,研究中国当时强大的原因。最经典的例子就是‘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

流失国宝备忘录

日本侵华期间,流失文物360多万件又1870箱,古迹741处。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永乐大典》被掠走海外。

大英博物馆中中国历代珍稀之品现有3万多件。

法国枫丹白露宫中的中国馆收藏了中国文物3万多件。

中国被盗古墓20万座。

美国收藏绘画最多,大英博物馆所藏中国绘画最精。

美国国会图书馆就有4000多种地方志;全美有古籍善本3000多种,家谱2000多种。

在流失海外的近3万片甲骨片中,日本有近13000片。

敦煌遗书国内仅存2万件,仅占3成。

达州姓氏和寻根文化调查 近年来,随着我市姓氏文化和寻根文化的兴起,许多姓氏族人都积极参与族谱的编写和读修,留下了重要的家族与民族发展史料。近日,记者先后走访达州市公安局户政大队、市图书馆、中华姓氏研究专家等,对达州姓氏文化和寻根文化进行了初步探索。

达州姓氏多为湖广填川而来

据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最近对全国户籍人口的一项统计分析显示,王姓是中国第一大姓,有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据介绍,中国第二大姓是“李”,有92074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第三位是张姓,有87502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中国前十大姓依次为: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吴、周。而达州市的情况如何呢?

记者在市公安局户政大队了解到:张姓,全市428554人;刘姓,342525人;陈姓,339080人;杨姓:284281人;黄姓,167425人;赵姓,114808人;吴姓,127798人;周姓,168235人。由于系统原因,李姓和王姓未得出数据。不过王姓里面,仅两字的就有100617人。

对姓氏族谱文化颇有研究的傅昌志告诉记者,姓氏都是三五千年以前逐步形成的,其来源五花八门,有地名、技艺、动物名称、气象名词、日常用品、朝代名称以及皇帝赐姓等。目前,达州的姓氏不下于500个。十之八九都是数百年前的外来人口,其中少部分姓氏人家是600年前后迁入川内的,80%以上均是300年前随湖广填川而来。湖广填川的路线有万县方向的水路,安康方向的陆路等等。300年前,达州地域正处湖广填川川东北第一站,所以达州“移民”多数是由湖广地区内麻城县孝感乡(现湖北黄冈市)迁来。据相关记载,当时,湖北一覃氏分支数百口人从水路来达,没想到在途中遭遇狂风骤雨,人船覆于漩涡之中,145人遇难。 李王二大姓的迁入史

虽然记者在户政部门没查到达州王姓和李姓人数的确切数据,但是记者在市图书馆找到了李、王两族族谱,对两族迁移和分布情况有所了解。

从李氏族谱看,李姓具有代表性的分布区域是达县张家场李家沟、李家河沟以及达县 龙场的李家坝。李家沟分支的形成始于清康熙初年。发祥地是达县张家场西北,开派之祖是湖北麻城入川的李朝南,其子锡、铎、锦分居于李家沟下、中、上沟。

随后,李家沟分支成员陆续外迁,开拓了李氏族人的分布区域。约1751年有李多义迁徙巴中通江马三垭,1750年前后有李四元、李日奇分别迁徙今巴中市巴州区独柏场和张家场李家嘴,1920年有李仁兴迁徙达县香隆场高峡子,民国年间有李美玉入南江。马山垭翁沟族人约1941年有李荣春之子文学、文权、文通迁徙陕西省紫阳县,李仁发之子伦伍、伦敏迁徙通江县,1949年后李仁财迁徙通江城、李伦成迁徙江西省武宁县城。1954年后李家沟的李仁玉、李仁浩迁徙达县石桥镇列宁街。1980年后李仁楼迁往成都,李仁奎落业达县石梯,李美华居于重庆市,李仁汉、李仁元、李美清、李美权、李华伦、李伦炳、李伦权、李伦兴、李国等落业达城。

李氏自湖北入川的先祖分别于达县张家场及 龙场落业后,开拓奋进,发展壮大,各自形成支族。五四支族内共形成李家沟、李家河沟两大分支,21个主要聚居地。永进支族内共形成李家坝、李家山、李家沟、瓦石坪4个分支,21个主要聚居地。目前,达州市族人主要集中在达县,其次是渠县,地跨五四、永进、石桥、新进、沿河、香隆、鹿鸣、报恩、流溪等乡镇。

王氏入川始祖王治伦,脉承通江县马三垭,明朝弘治1488年移居开江九石坎。500多年来,其后裔子孙从这里生息繁衍于宣汉、达县、万源、平昌等县接壤的隘口、庆云、马渡、岩口、碑庙、北山、青宁、安云等乡镇所辖的地区。按地缘和血缘关系分成九石坎、王家坪、管家坝、柏扁、严家坪、大锣坪王家屋、王坪、石笋寨、秦家坝、何家岩、袁家湾、王家河、石宝岩、岩城坪、白依庵、等60多个支族。

神秘的姓氏图腾

所谓图腾,就是原始时代的人们把某种动物、植物或非生物等当作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相信他们有一种超自然力,会保佑自己,并且还可以获得他们的力量和技能。在原始人的眼里,图腾实际是一个被人格化的崇拜对象。图腾作为崇拜对象,主要的不在他的自然形象本身,而在于它所体现的血缘关系。文中所言姓氏图腾崇拜的意义也就在于确认氏族成员在血缘上的统一性。

在许多姓氏族谱中,一般都有姓氏图腾。记者在渠县宋氏族谱中发现,宋姓是以祖先发明以图腾命名族称的典型。其祖先发明并继承建木 天。宋由“宀”和“木”组成。木代表建木,“宀”上的点代表“天齐”,“冖”代表天穹,表示 天历度。族谱中记载,宋氏始祖微子启,以国得宋姓。渠县宋氏各支系属京兆郡望,原湖广麻城县孝感乡高杆檐筲箕湾人氏,于明万历年间即1554年入川定居。途经顺庆府所属南充县老

君桥至渠县之西离邑90里骆山之阳定居。随后有始迁祖宋一兰与宋一揆支系和宝城镇牛头湾宋姓支系。

相传,京兆郡望同汉光武帝宰相宋弘有关。他入仕前曾娶妻生子,入仕后,光武帝见他人品出众,想把姐姐湖阳公主嫁给他,劝他和原来的妻子离婚。他推托说:“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宁愿与结发夫妻白头到老,也不愿攀龙附凤。光武帝理解他的品行而被折服,便提其为当朝宰相。死后,宋弘的这句话成为千古至理名言,为世人所崇拜。

文氏族谱编撰者对本家姓氏图腾的理解更为特别。天人合一信息传播谓之文。“`”像天齐,“一”像天穹盖天,“U”像日升日落汤谷,“X”像天地交午,故称“天文”。文明始于天文历法,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象形、指事、会意、转注、假借、形声,而有文字,因文字而天下事理彰明,即“文明”。“文”是象形指事会意的综合图腾。

翻阅文氏族谱发现,文姓渊源有五。一是出自姬姓,以周文王谥号命名的姓氏。二是出自周代卫国将军文子之后。三是出自姜姓。四是出自妫姓,为妫满之裔孙,是以谥号命名的姓氏。五是出自敬姓避讳改姓。文姓本是北方的姓氏,宋元明时期,文姓分布的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南方、西部地区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以长江流域诸省为中心的文姓集居地区。蜀地文姓始于文翁,汉景帝时任蜀郡太守,后留居此地繁衍成一大望族。蜀地文氏均为其后裔。宣汉文姓来源于姬姓,是以周文王姬昌的谥号“文”为姓氏的支庶子孙。宣汉下八、黄龙、柳池、南坝、樊哙,万源罗文、长坝、大沙以及达县部分乡镇文姓居多。文氏有代表人物战国辅助越国勾践成就霸业的文种,南宋丞相、抗元英雄文天祥等。

16个罕见姓氏

姓氏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其中还有许多罕见的姓氏。通过市户政大队查找,初步发现16个罕见姓氏,分别是:茶、男、赤、后、库、丛、印、六、山、五、上官、谬、初、清、完、呙、甯、刁。

茶姓,亦音屠(Tù),全市11人,代表人物:大竹县蒲包乡兴隆村6组,茶丙花。茶姓渊源有七:1、炎帝葬于茶陵(故城在今湖南茶陵东50里)。2、茶氏系殷时旧姓。系自子姓,茶即 , 阳 城是也(故城在今陕西合阳),居者以地为氏。

3、齐太公之后有茶氏。4、唐时竟陵人陆羽,嗜茶,着《茶经》三篇,贞元末年,鬻茶者祀为茶神。其后有茶氏。5、宋时三佛齐国有茶氏。6、明、清时云南大理府保山县鲁掌士千总有茶氏,系彝族姓。7、白、羌等民族均有此姓。

男姓,全市2人,代表人物:大竹县柏林镇白马村8组,男祥孝。夏禹之裔,有男氏之后,以国为氏。

赤姓,全市4人,代表人物:达县桥湾乡插旗村8组,赤仕碧。赤姓渊源有四。

1、赤奋为炎帝诸侯,其后有赤氏。2、赤松为炎帝诸侯,其后有赤氏。3、相传黄帝时有赤将子舆,即缴父,赤姓始此。4、明时广西府弥勒州土知州为赤氏,系彝族。

后姓,全市5人,代表人物:达县南外镇保险街,后文湘。后姓渊源有四:1、相传共工氏之子句龙为黄帝时后土(官名,古时主土之官),自三代(即夏、商、周)以来,祀为社神(土地神),子孙以后以为氏。2、春秋时鲁孝公之子公子巩封于后阝(故治在今山东东平东),其后以邑为氏,后又去邑为后氏。3、春秋时楚公族之后有后氏。4、清时甘肃土司有后氏,得姓于明朝。

库姓,全市唯独一人,渠县报恩乡全胜村4组,库云华。库Kù音,且源出不同。

1、汉文帝、景帝之时有仓氏、库氏之官。守库大夫之后,子孙以官为氏。2、北魏时库门氏等后均改为库姓。3、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库有she 音,即厍姓,羌族姓。东汉辅义侯、金城太守库均之后。

丛姓,全市3人,代表人物:渠县有庆镇云岭村,丛子言。丛姓渊源有三:1、尧伐崇、枝、胥、敖四国,后有丛氏。又,唐尧时有丛树,其后有丛氏。2、汉禾宅侯、匈奴休屠王之太子金日之后,迁丛家岘(今山东文登境),遂以丛为氏。3、满、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印姓,全市99人,代表人物:大竹县石子镇段家村,印世碧。印系自姬姓,春秋时郑穆公之子公子印,其孙印段以父字为氏。

六姓,全市10人,代表人物:大竹县高穴镇清滩村,六义碧。六姓渊源有三:

1、六姓,读音作lù,是中国人的一个数字姓。据《清史》载:清代有一满族官员姓六名十七,连名带姓都是数字。2、关于六姓的起源有种说法是江阴有六氏,相传为明朝方孝孺之后。方孝孺明时大学士,燕王入南京后,不从被杀,子孙避难改为六氏,今江苏江阴县有六氏。 3、据《路史》载:皋陶是舜帝执政时期的士师,相当于国家司法长官。禹根据皋陶的品德和功劳推举他为继承人,并授政于他。但皋陶未继位就去世了,禹便把英、六一带封给其后人,其后人便把“六”作为他们的姓氏。

山(音“亚”),全市22人,代表人物:大竹县月华乡光荣村,山为坤。据说该是相关研究组在安徽省郭阳县和辽宁省彰武县偶然发现的,有意思的是,这些人互相

都没有联系,但都清楚自己姓的来源,他们都称自己是岳飞的直系后代,当年遭到秦桧的迫害,逃亡到此,把“岳”字上下颠倒,逐渐形成了山姓。

五姓,全市44人,代表人物:达县南外镇南外街道,五世秀。五姓渊源有三:

1、黄帝臣有五圣配下台,是五姓之祖。2、本伍氏,避仇去人为五。或,古时“五”“伍”字相通。3、清时云南思茅厅易武(今猛腊易武)土把总姓五。

上官复姓,全市18人,代表人物:宣汉县东乡镇石岭东路,上官之怡。其渊源有二:1、系自芈姓。春秋时楚庄王之少子兰为上官大夫,后以为氏。2、春秋时楚大夫靳尚食采于上官(故城在今河南滑县东南35里上官村),以地名为氏。汉时徙大姓以充实关中,上官氏徙陇西上邽(故治在今甘肃天水)。

谬姓,全市6人,代表人物:大竹县柏家乡乌桥村,谬名珍。源于嬴姓,出自春秋时期秦穆公之后,属于以谥号为氏,为赵氏旁支。

初姓,全市9人,代表人物:渠县天星镇解放街,初妍欣。初姓来源有四:1、源于子姓,出自于商王朝开国君主成汤的之支裔,属于避难改姓为氏。2、源于芈姓,出自于楚国国君熊氏世家贵族熊叔堪,属于避难改姓为氏。3、源于鲜卑族,出自出鲜卑族薛干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4、源于祁姓,北宋时期,一部分祁姓改为初姓。5、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6、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门姓(Mén 门),全市12人,代表人物:渠县望江乡小湾村二组98号,门仓智辉。姓源出有三:1、出周朝公卿贵族之家,为帝尧农官后代,以门第为氏。2、出自南北朝时,北魏小数民族复姓所简改。3、出自春秋时宋国门官之后,以官职为氏。

清姓,全市10人,代表人物:达县石梯镇邓家村,清余。姓氏渊源有二:1、少昊氏之父,初封于清(故城在今山东聊城西之清城),以国为氏。2、春秋时晋大夫之食邑(故城在今山西稷山南),至晋厉公嬖大夫清沸魁,始以邑为氏。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历史名人有清昼,宋时绍兴中福建同安县知县。

完姓,全市1人,达县金垭镇金山村3组,完管用锡。姓氏渊源有三:1、源于子姓,出自西周时期宋国始祖微子,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2、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时期古女真族完颜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3、源于回族,出自金国时期古女真族完颜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冉姓、夏姓和练姓的渊源

我们身边的冉姓、夏姓和练姓人氏并不少见,三族族谱都是经过精心编撰而成的。 冉源出于姬姓。周武王有同母兄弟10人,季载是最小一个。季载后封于冉国,

又称冉季载。季载的后代分为冉氏和沈氏。孔子有弟子冉求、冉季、冉雍、冉耕、冉儒。东晋十六国时冉闵建立魏国。清代有经济学家冉永光。周文王第十子姬季载为冉氏始祖。

冉氏进入宣汉的始祖叫应祥,为宏祖四十二世孙。应祥生希柱,希柱生伊,伊生四子:诗经、书经、易经、礼经。从此,应祥一支在宣汉发展分支。2000年,宣汉县人口普查发现,冉氏族人相对集中的地区是东乡镇、清溪、黄石、南坝、丰城、王家、庙安、柏树、胡家、花池、三河等乡镇。

冉应祥元末随父从湖北麻城迁往川东奉节避兵祸。洪武四年,在川东迎接明朝大军入川。洪武七年,因随父率“蛮夷”进贡朝廷有功,授为通川县石鼓镇(今宣汉县)镇守(武八品),遂进入宣汉。在石门堡(今冉家垭口)驻军、安家。公元1380年左右,率军到丰城打猎,当时大雾弥漫,兵士见一黑虎出现,遂用箭射,却误杀了升官应祥。出殡之时,雷雨大作,抬棺者弃棺避雨。不久雨过天晴,而应祥之棺被蚂蚁爬满成坟,遂就地安葬。

夏启为大禹之子,大禹死后继位为王,改王位禅让制为传子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子孙以国为氏,称夏氏。据《中华姓氏大辞典》记载,夏姓起源有三。一出自姒姓,帝尧就赐禹以姒为姓。夏桀暴虐无道而被商汤推翻。夏国族人以国名“夏”为姓,夏姓诞生。二是为夏侯氏所简化,今甘肃庆阳夏氏即是。三出自妫姓,以王父字为氏。夏氏族人同样是湖广填川而来。其始祖代表人物就是入川落业达县亭子洞子潭始祖夏日昭。

据参与《夏氏族谱》编写的夏明显老人介绍:夏日昭,三兄弟之老大,其先祖长庆公明洪武13年(1380年)自江西泰和县之高塘迁湖南永州东安县流洪司火麻山。320年后的清康熙39年(1700年)日昭和即将临产的妻子陈氏携9岁的景秀和6岁的景曝两子被迫踏上填川的征途,10月14日在船上生下小儿子景昌,取小名“船生”,其艰辛不得而知。据传,日昭入川之初无处居住,就在现在的石板二组用草搭棚结庐为舍,后来发现了荆棘丛生的四合院,经砍割定居于此。就是至今仍惯称的洞子潭夏家老屋。三兄弟各生五子,十五房分家徙居各地。景昌公携子及部分侄、侄孙徙居景市文家沟骑龙穴。还分居于亭子、福善、景市、大垭,还有徙居百节、平滩、河市、宣汉柏树、大竹安吉等地。300余年已衍生7000多人。

另外,唐代唐太宗李世民时期,有良将练何,本姓柬,随从唐太宗征伐高丽有功,以精练军戎赐姓练氏。出自河南河内县。明惠帝殉难的一代忠臣练子宁。练氏四十

一世练国周、练国炳等人之后先后从江西定南和睦甲迁蜀东大竹县居住创业。其后裔现居大竹县金鸡、妈妈、黄滩、庙坝、文星等乡镇。

说说民国初期上海的黑帮头目的历史

民国初年就是青帮的杜月笙了。青帮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帮会,又称清帮、安清帮。早先原是清代漕运水手中的一种行会性秘密结社。结社的初衷全在...
点击下载
上一篇:怎么查家谱下一篇:林氏族谱在哪里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