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赞三村位于哪个省
柳赞三村,人口3035人,占地面积1500亩,集体资源面积12000亩,是海水捕捞、工厂化养殖、商贸、毛皮动物养殖为一体的特色专业村,注重充分发掘历史古文化,积极外联在外发展的有志之士,充分尊重现在的老同志、老前辈,通过搜寻古家训家谱、红色回忆、党史资料等,充分发扬老革命传统,发挥先今老少文化人才,书法、绘画、文艺等形式形成文化生态氛围。
柳赞三村与大庄河村、柳赞二村、蚕沙口村、柳赞一村相邻。
柳赞三村附近有蚕沙古戏楼、曹妃甸湿地景区、蚕沙口天妃宫、冀东南堡油田、唐海湿地等旅游景点,有曹妃甸胭脂稻、曹妃甸大米、十里海对虾、曹妃甸湿地蟹、清蒸枸杞虾等特产。
0檀姓历史悠久,出现于西周公族,周、秦、汉、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檀姓皆属望族,名人辈出,名扬七朝。宋朝以后,逐渐沙散各地,退出望族之列。百家姓三百名(100万以上有129个姓氏,第300位约20万以上)不见檀的踪影,檀按人口约排在四百位左右,然檀氏分布全国二十一个省份。檀氏的历史、现状引起檀姓子孙的热切关注,笔者意在撩开面纱,摒弃不实之说,正本清源,把真实一面,展示世人,以飧檀家子孙,作为各地族谱参考之用。
00一、檀姓由来
00按传统的提法,檀姓源出有三(包括檀杖之说实际有四):1、出自殷商的檀迫达之后,以祖名为氏。西周初,周武王的大臣檀迫达受封于河内,檀迫达后代子孙,有的以祖名檀为姓,称为檀氏,世世仕周,家于其封,故河南、河内(黄河以北)皆有檀氏。2、出自姜姓,为春秋时姜太公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檀氏,齐公族有食采檀城,因以为氏”。春秋时期,有齐国公族食采(封地)于瑕丘檀城(今山东滋阳县城北,一说今山西昔阳县),其子孙有的以邑名为姓,称为檀氏。3、姜子牙助周武王灭商有功,武王赐檀木杖一根,赐姓檀,其后代有的遂以檀为氏。4、出自鲜卑族中的檀氏。
00四种说法,众说纷纭。笔者翻阅、分析大量史料,其中两种檀姓来源说法缺乏说服力。一是赐檀杖。古代姓氏不断沿变,由姬、姜、姒等分化成千万个姓氏,但基本上均以封地、祖名等为姓氏,赐檀杖改姓说法过于牵强,再说“吕尚”变“姜尚”(约公元前1128—公元前1015年),但没听说“檀尚”,子牙子孙不计其数,到底赐谁姓檀呢?说不清楚。二是鲜卑族有檀氏。仅凭“檀石槐”为鲜卑首领,而臆断鲜卑中有檀氏,从考古学而言,过于草率结论。因鲜卑历史中“檀石槐”之前、之后再也看不到檀氏的踪迹。实际上,檀石槐(东汉末期,卒于181年)是私生子,被遗弃,由外祖母收养,父亲投鹿侯不姓檀,檀石槐子孙和连、魁斗、骞曼、步度根史料都未提及姓檀,因此檀石槐倒象是“号”,鲜卑中耳熟能详的姓氏只有慕容、乞伏、宇文、段、拓拔等。北魏孝文帝改革倡导汉化,鲜卑族大量改汉姓,檀石槐后代用了段、槐等姓氏。
00比较合乎逻辑的说法是封邑,以邑为姓比较科学。史料记载,檀迫达受封河内(今河南怀庆济源县境),《竹添光鸿笺》称檀国,子孙以国名为姓,古时,河内指黄河之北的黄河边上。究竟有几个檀城姓檀?传统的檀氏源头论说出两个地方,一个是檀迫达受封地檀国(河南济源县);另一个是姜氏后代食采檀城(檀丘)(山东滋阳县,一说山西昔阳县)。除此,还有一个是河北赞皇县,该县有檀山,《檀氏家谱》(赵县固德)云:“我祖始自赞皇,世居檀山”,西周周穆王亲撰文“吉日癸巳”刻石碑立于檀山,古物收藏在赞皇槐泉寺,赞皇紧挨昔阳,赞皇在西周时称“穆檀郡”。周时,檀木森林茂盛,估计不止一个地方称“檀郡”,因此盛行以封地为姓的檀出处多个地方,不足为奇。笔者认为以地名为檀姓比较合乎逻辑,且有史可证。1、西周檀迫达受封檀国(河南济源),西周诸侯国名册中确记录有檀国,檀国最早有檀姓,此说法有确凿的历史记载。同时,从古到今河南济源及周边的洛阳、渑池、三门峡都有檀姓聚居。2、春秋时,齐国公族食采于檀城(山东瑕丘,后改滋阳,现为兖州市),《地理志》记载瑕丘有檀城也叫檀丘,生活这里的人们姓檀,有史可证,且直到现在山东的单县、金乡、汶上县还有零星姓檀的在此生存繁衍,周边的河南长恒、濮阳有檀姓世居,历史上高平金乡是檀道济家族生活的地方,唐朝以前许多名人出自山东,如檀弓,春秋鲁国人;檀子,战国齐国人;檀敷,东汉山东瑕丘人,足以说明山东有檀氏望族存在,上述史料是以封地为檀姓的有力佐证。3、历史上周穆王(西周)为檀山(河北赞皇)题字,历史有确切记载,石刻至今尚存,且旁有山西昔阳,与檀氏出自昔阳不谋而合,时至今日赞皇周边的山西五台、盂县,河北的平山、赵县、任丘、隆尧有为数不少檀氏世代居住。
00综上所述,因封地檀城而姓檀(有三个檀城)有较强说服力,有三个来源地,即河南济源、河北赞皇和山东兖州,古时分别称檀国、穆檀郡和檀丘。
00二、人口分布
00至于檀氏后人在烟波浩淼的历史长河中,如何繁衍、迁徙?时至今日又是如何分布?各地檀氏人丁又是如何?
00按发源地的幅射圈,把分布粗略分成黄河北部、黄河以南中西部、黄河以南东部。
00归纳各方信息,暂无檀姓聚居的省份有:上海、江西、天津、广东、贵州、西藏、青海、重庆、陕西、甘肃、宁夏,其它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均有檀姓聚居。
001、黄河北部
00山西五台县建安乡檀村1000多人,陈家庄乡檀家沟村1000多人,东峪口乡檀家沟村200多人(60户),山西盂县梁家寨乡檀山坪村檀家沟村整村姓檀,柴庄亦有檀姓;河北石家庄市有檀姓,平山县麻池乡烟堡村很多人姓檀,赵县四德、固德村很多姓檀,固德村80%姓檀,檀姓人口3000多人,任丘、隆尧、赞皇都有檀姓;任丘有数千人姓檀,赵县、隆尧、平山加起来约檀氏2万人,河北唐山路南区女织寨乡(南郊一个、丰南一个檀庄)有不少姓檀的,乐亭县毛庄乡檀庄村几千人姓檀,唐山和石家庄有6000人檀姓,栾县范台等两个村80%姓檀,有家谱,晋州县杨家营檀姓亦不少,秦皇岛卢龙县哈泊乡大新庄村有檀氏;此外,黑龙江德都县(现五大连池市)、吉林省长春、白城、辽宁省台安县、大连、沈阳、黑山县檀屯(五代了)、内蒙古鄂托克旗、北京有星零檀姓居住。该区小计檀氏约35万人。
002、黄河以南中西部
00河南洛阳市檀家庄有檀姓2000多人,长恒浦西区单寨1000人姓檀,三门峡渑池县南堡乡南村全村姓檀,濮阳亦有檀氏;湖北襄樊市枣阳县檀家湾乡3000多人姓檀,有檀家祠坊,十堰亦有檀氏;湖南省衡阳市金兰镇檀桥村、檀山乡、檀山村可能有檀姓;新疆乌鲁木齐、四川成都据说有檀氏。
003、黄河以南东部
00山东金乡县檀庄村几百人姓檀,单县曹马集镇檀庄村少量檀姓,单县时楼乡檀庄村100多人姓檀,汶上县檀楼、檀园、苑庄镇水坡村有一定数量檀姓居住,整个山东约3000人;江苏省南京浦口区陡岗乡、林山乡、桥村镇、乌江镇有一定人数檀姓;浙江亦有檀姓居住;安徽省望江县新坝乡好几个村整村姓檀,东至花园里乡祠村、步头、花山村等五个村姓檀,族谱很全,胜利镇、洋湖镇也有檀姓,石台县、怀宁县、安庆市都有一定数量檀姓居住,整个安徽约2万多人;福建永泰县同安镇五个村姓檀,约6000人,福州晋安区鼓山镇100多人(鼓山脚下);广西灵山、北海均有檀姓,灵山檀圩、檀坛、北隆、烟敦、灵城、文利镇居住有檀氏,其中檀圩镇秋风塘、谢赖、亚头岭、垌表、那容岭、社岭、三合水、保子、华屏、大水垌10个村檀姓3万人以上,桂南横县石圹、古逢、浦北福旺、钦州青塘、那丽、那思、防城等都散居着檀氏;云南富宁、海南省亦有檀姓。该区小计檀氏8万人。
004、海外
00台湾、香港、马来西亚、美国旧金山唐人街(100多人)、日本、韩国均有檀姓后裔居住。朝鲜开国之君是檀君,至今还有檀国大学;日本有个著名明星叫檀丽。该区小计檀氏1000人(不包括日、韩、朝鲜)。
00综上,估算檀氏有126万人。
00三、族群迁移
00檀氏相对比较集中的但族上传说没有迁移史的只有山东和山西盂县和河南,可见其自古以来故土不离,也印证了三个发源地的论断;山西五台从盂县迁来;河北栾城檀氏,祖上传说从山西繁峙迁来,河北赵县、平山、隆尧据说明朝(500年前)从山西迁来;安徽檀氏有个比较统一的说法(族谱记录),是檀臻(道济子)从京口逃亡燕国后,其子孙一支迁到安徽,繁衍至今;永泰檀氏亦有较统一的说法,是明洪武年间从安徽建德县石门乡臭树园村入闽,再于明成化十八年从莆田仙游潭头迁入永泰文藻;广西檀氏迁移有三种说法,一是1376年从山东搬来,二是宋代檀固被贬广西的后代,三是族谱记载明洪武年间檀韶(福彰)从福州府迁来,与永泰同属一支。
00四、人文风俗
00檀姓非常古老,西周就形成望族,有3000多年历史。檀氏祖先还是今人,都秉持着保家卫国的传统,对国忠心耿耿,对人赤诚坦荡,否则也不会出现道济一家满门抄斩的悲剧;宋朝檀固铁骨铮铮,冒死弹劾三凶;春秋檀弓专研“礼仪”,以礼待人。檀氏子孙善于习武,广西有“四门拳法”,永泰有“三战”和“四门”拳法,男女老少都掌握些许拳脚套路。檀氏还有奇怪的默契,从古以来都把檀写成“枟”,广西、河北、安徽、湖北和永泰檀姓都写成“枟”,而不是永泰人杜撰出来的“错别字”。流传至今的有族联:朱花绵世泽、皇杖绵世泽、渭水绵世泽等。檀氏还有崇文的历史,永泰文藻檀雨润明末清初在福州三坊七巷还专门建“书丁”供族人读书,现名“景福堂珠宝会所”。
00五、历史名人和现代精英
00檀君,朝鲜开国国君,建立了朝鲜国;檀迫达,西周武王大臣,封檀国国君;檀弓,春秋鲁国著名理论家,著《檀弓篇》;檀子,战国时齐国名将,齐威王以为国宝也;檀敷,东汉山东瑕丘人,三国“江夏八俊”之一;檀让,南朝梁代大将军;檀玄,东晋建威大将军;南北朝刘宋大将檀道济兄弟、子辈十多位皆为名将,檀道济还发明了“唱筹量沙”和“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的军事理论;檀翥,魏孝明帝将军、中书舍人;檀固,北宋池州人,进士,弹劾三凶,刚正不阿;檀武臣,明代建德县人,进士,抗诿名将;檀萃,清代诗人,山西高平人(祖籍安徽望江县);檀光椿(典朝),永泰人,清光绪年间考取武科庠生第一;檀仁梅,永泰人,原福建师大教育处处长、教授,民国留美哲学博士;檀自新,辽宁锦西人,国民党陆军中将,因力主抗日被蒋枪决;檀志军,1963年10月生,河北乐亭人,现任内蒙古霍市副市长;檀林,河北任丘人,北大中文系毕业,现任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副总干事,作品有《燕子李三》、《旧都遗梦》和《一个女囚的自述》等;檀东铿,福州永泰人,福建师大美术系主任、画家;檀润华、河北任丘人,浙大教授,现任河北工业大学副校长;檀根早,安徽人,现安徽农大植保部院长、教授;檀结庆,安徽人,合肥大学教授;檀庆瑞,山西五台人,国家环保部办公室主任,挂职广西自治区党委副秘书长;檀云坤,永泰人,福建省农业厅党组书记、副厅长;檀俊贤,永泰人,湖南长丰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檀健次,广西北海人,影视明星,与莫文蔚、陈奕迅、曾志伟、蒋文丽同台演出;檀丽,日本著名影星;檀臣辜,日本大阪话剧演员;檀馨,当代著名园林规划设计专家;檀啸,吉林长春人,国际级围棋高手;檀传宝,安徽怀宁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檀景顺,中国人行沈阳分行行长(属于大行,管辖东三省,副部级)。
00檀虽小姓,名扬四海。出于对檀氏历史的尊重和对檀氏发展的关注,草撰此文,由于材料搜集上的困难和笔者水平有限,文中定有许多误漏,恳请各位斧正。安徽池州碧岩檀金鼎 檀继升摘录整理。20121118
望里六板桥董姓 始迁祖董会泉,系福建泉州兴公二十世孙,子富公第四子。原籍福建泉州府沙堤。约于清时入迁平阳县腾蛟明山前,配蔡氏,生子六:长子荣和原居故里;次子明玉徙居江南塘西,后迁居望里六板桥;三子明如居平阳县麻步西村,为西村、赤溪园林岭后之始祖;四子明世徙居渔寮荷包田;五子君伯分居福鼎溪底与七斗岗;六子赞卿分居福鼎岐腰及瑞安高楼及半垟小岭头、山仔头。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赤溪小岭头董姓 始迁祖董日华、董日贵兄弟,原籍福建泉州府安溪县二十七都入迁浙江平阳县亲仁乡二十五都望里金家庄山仔头,今望里镇金家庄山仔头。二公约于清乾隆年间转迁五十二都小岭头(今属苍南县赤溪镇小岭头村)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灵溪街路、望里六板桥(近年入迁)、钱库、江山寿山垟心蔡、中墩、赤溪街路、尖礁和上海、福建石狮等地。
望里乌石岭董姓 始迁祖董敦荣,系西汉董仲舒六十一世孙,福建汀州董七郎第四世孙,董青峯次子。约于明嘉靖元年(1522)壬午避倭寇之乱率经丰、经坡二子由福建泉州府南安县入迁大渔大岙心,不数载移居荪湖云岭下(今望里镇乌石岭村)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藻溪繁枝、宜山黄头图、金乡城内、灵溪街、芦浦林家院、龙港街路、新安西社、括山河西、石砰内湖、珠梅岭、安峰、龙沙、金乡底店和金华东乡东藕塘、温州市区、平阳昆阳、杭州泗安粗糠岗、甫山、瑞安飞云、上海南京路、厦门禾山吴村、浦城观音岭、青田白沙、宁波、临海长街丹屿背、象山马岙秦家墩、福鼎四斗、扁潭、盐塘、古岭小岙、玉环县城、坎门、东岙底等地和香港、澳门、台湾以及法国等。
繁枝董姓 始迁祖董明宇、董明高兄弟,系董敦荣之孙、董经丰之子。董经丰随父与弟(董经坡)入迁大渔大岙心,其二子由大岙心转徙繁枝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括山南垟董姓 始迁祖董质所,与兄董振所、董应所,系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二十七都大尖埔尖石董胜回裔孙。公于明末因战乱入迁平阳县十八都后蟠龙,后由后蟠龙移居二十三都将军南垟(今括山乡南垟村)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魁里小姑董姓 始迁祖董学洙,原籍浙江台州黄岩县城北妙儿桥,明嘉靖年间从军,时倭冠扰乱,奉命随军戍守蒲门五十五都。退役后,挈家卜居魁里小姑。繁衍成族,传至七世孙董国绅于清康熙年间由小姑徙居玉环县九都蝤蛑岙。
金乡郊外河头董生 始迁祖董敬之,字启隶,号恭益。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戊寅由永嘉县瞿溪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龙港、炎亭、钱库、舥艚、矾山以及平阳万全、鳌江、深圳、广州、上海等地。
观美双溪董姓 始迁祖董德瑞,系董仕伍六世孙,坤房董志尖五世孙。董仕伍,字耀岩,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戊寅,由泰顺县罗阳镇上周洋来平阳县三十一都华阳(今属苍南县)歛租病故田庄。妣杨氏,生子二:长志美、次志尖(分乾坤两房),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丁巳,入迁华阳定居。乾房传至第四世董赞卿,于清初转迁北港四十六都溪头;坤房传至第五世董德瑞,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壬子,由华阳入迁双溪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灵溪街、观美街和平阳县鳌江、钱仓、温州市永强、金华兰溪、长兴县泗安、安吉县,以及福鼎市山前等地。
沪山杨家井、凤岙董姓 始迁祖董其祥,字神哲,系平阳县麻步新垟屿山董英雅之孙,董廷趾之长子。于清康熙年间由平阳县麻步新垟屿山入迁二十八都盛陶溪口,不久后移居沪山杨家井。配王氏,生子六:长暨达为大房,居沪山凤岙;次暨选为次房,居凤岙;三暨逜为三房,居凤岙;四暨暹为四房,居沪山杨家井;五暨述为五房,居杨家井;六暨道为六房,居杨家井。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沪山杨家井、凤岙、县城灵溪和温州市区、平阳鳌江、上海市区、重庆等地。
望里垟心董姓 始迁祖董有灿,系董新泉之长孙,董明所之长子。公于清康熙六年(1667)丁未由平阳县北港腾蛟明山前入迁荪湖垟心(今苍南县望里镇新民村)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望里垟心、县城灵溪和温州瓯北四脚田。
灵溪河口董姓 始迁祖董尊,行荣,配富氏,生子一:名董敬。据灵溪河口《董氏宗谱·源流序》记载,四十二世董德显,任温州太守,其三子董京,居温州新河巷,至四十六世董宣与兄移居平阳县四十八都董家岙麻园径口(今平阳县水头镇),传至七十三世董尊由平阳县麻园径口移入灵溪河口(今在灵溪镇新建村)为始迁祖。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灵溪山前、凤池谢田垟、大玉苍石岩贡和平阳塘村章岙底、坡南、西门外、塘外,福鼎秦屿渠口、桐山、三丘田、山后溪,霞浦五都丘底、泉州晋江罗山等地。
观美凤鹤董姓 始迁祖董肇基,约于明万历年间由福建泉州府安溪县入迁平阳县观美伏鹰(今属苍南县观美镇凤鹤村)定居。配叶氏,生子一:名弼楚。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观美街、县城灵溪和温州市区、杭州市区、福鼎桐山等地。
赤溪白湾顶董董姓 始迁祖董其春,董其然(居下城后)、其弟董其思(居下顶董)、董其韬(居下董下进)、其乾(乌岩大山)、其荣(下董前进)等兄弟均系董廷助之子。约于清初平阳县北港腾蛟田贡入迁五十三都赤溪白湾定居。其春配吴氏,生子五、二女:长永祥、次永欢、三永南、四永夺、五永员。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凤阳岭边、南堡顶村、后垵鹿丘和赤溪、灵溪、后墓前、中墩以及福鼎嵛山、平阳同春、金华兰溪、杭州余杭等地。
江山东庄董姓 始迁祖董国福,于明嘉靖三年(1524)甲申由瑞安县梅头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苍南董姓人口
苍南董姓人口发展史 苍南原属平阳县,于1981年从平阳析出建县。
1990年7月1日零时,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全县董姓在籍血缘人口为11674人,占全县总人口111%,分布全县70个乡镇,列表于下:
苍南县分乡镇董姓(1990年)人口统计表
苍南县(2005年)董姓人口
2005年,据县公安局人口资料统计,全县董姓在籍血缘人口为13336人,占全县总人口108%,名列全县第21位,分布全县36个乡镇,其中3千人以上的有望里镇,千人以上的有灵溪、观美、龙港、马站4镇。今按乡镇人口多少序数列表于下:
苍南县董姓(2005年)人口统计表
苍南董姓人物
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明、清以来董姓人物入民国《平阳县志·选举志》等书共有4人。
董许,字怀信,钱库人。明永乐十二年(1414)甲午科进士,官福建古田、德化、罗源训导,升任德化教谕。
董 ,钱库人。明成化贡生,官齐东训导。
董恒,阳桥(今钱库镇垟头村)人。明成化贡生。官鹿邑训导。
董大炎,字士涵,号静斋,东庄(今龙港镇东庄村)人。清乾隆十八年(1753)癸酉科武进士,官千总。
浙江苍南双溪董氏源流探索
苍南县位于浙江省南部沿海温州地区、浙闽交界处,东临东海,西靠泰顺,南接福建福鼎,北邻平阳,于198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从原平阳分立建制,灵溪镇为县治。全县人口1235万,面积1000多平方公里。改革开放大潮中,苍南一直走在历史前列,国民经济发达,商品贸易繁荣。
苍南县境内董姓,据2005年统计数据,在籍血缘人口为13336人,占全县总人口108%,名列全县第21位,分布在全县36个乡镇中。董姓族群主要有15支,分别聚居在六板桥、小岭头、乌石岭、敏枝、南垟、小姑、河头、双溪、杨家井、凤岙、垟心、河口、凤鹤、白湾顶、东庄等十五个村落。迁祖大都于明清时期从福建或浙江省各地入迁。
距苍南县城东南方向约8公里处的双溪村,隶属中国席草之乡观美镇。双溪古时又称仙溪,这里山环水绕,钟灵毓秀。
双溪现有董氏住民100来户,共有人口400多人。
据谱载,这里的董氏源流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现作简单介绍于下:
一、罗阳谱系,兰溪宗支
木有本,水有源,人的本源在于祖宗。寻根问祖,追本溯源,借以正谊明道,敦宗睦族。
考浙江苍南双溪董氏源流,其先祖系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 任浙江金华府同知董宁公后裔(这与福建省连江县琯头镇塘头村董氏出自同一宗支)。董宁公后裔三房董荣公(字德显),于唐玄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任温州府同知。其四世孙董安公,于唐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年)由兰溪分派平阳县董家岙董庄洋头迁基,至宋高宗绍兴戊午年(公元1138年),裔孙董西、董锁二公再由董家岙分派泰顺罗阳上周垟迁基。相承数世后,于明朝武宗正德戊寅年(公元1518年)冬,双溪始祖董仕伍公来到平阳三十一都华阳敛祖,病故田庄。明世宗嘉靖壬寅年(公元1542年)春,其子二世祖志美、志炎二公运妣姆杨氏灵柩卜葬华阳白岩湾。又历数年,二公思产业在平阳居多兼先茔又在,于明世宗嘉靖西巳年(公元1557年),挈家徙居华阳大古井。又传了五世,再由董德瑞公子清康熙壬子年(公元1672年),由华阳迁居双溪至今,已传十七世,近500载。其后裔分迁苍南、平阳、瓯海、瑞安、兰溪、杭州、淳安、长兴和福鼎等地,后裔子孙近1600人。
二、源远流长,千年不断
又考双溪董氏源流序,董宁公系东周大盛威烈王太子太保,显谟阁大学士董轩公之后裔。始祖董太官迁居固州(今镇江),因五季之乱(?),迁于温州永嘉县十三都,再迁于平阳县四十八都糯村董湾。太祖第二子,生长子太尉;次子董二公任青州知府。董二公生三子:长子三师公,又生五子;其次广州清远崇村,其第四世孙董会公官拜赵州府同知,六世孙董兴公于东汉章帝元和三年(公元86年)任建州府太守。其世孙四八府君,于东汉顺帝建康元年(公元144年)官拜左侍郎。其第七世孙则梁公,于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派居贵溪县流平乡立基。其后裔第八房董国公,于西晋惠帝太安元年(公元302年)官拜兵部右侍郎。又其世孙六三公,于西晋建武元年(公元304年),从河京村分派永州府永县高庭村迁基。其世孙三五公,于东晋成帝咸康三年(公元337年),由河京村分派汉阳府汉阳县朱普里肇基,至第四世孙董专公,于东晋康帝建元三年(公元345年)为福州府太守,居官九载,致仕而归。上文董宁公为其后裔。
综上所述,双溪董氏迁徒历时二千余年,迂回万余里,从固州致平阳(现苍南),迁徒路线简要表示为:
固州(今镇江——温州永嘉十三都——平阳四十八都——广州清远县崇村、河凉村——汉阳县朱普里——浙江兰溪——平阳董家岙——泰顺罗阳上周垟——平阳(今苍南)华洋---双溪。
三、功垂谱牒,千古不磨
双溪董氏族史,谱系脉络清晰,虽屡遭动乱,朝代变迁,沧海桑田,而千年不衰。这首当归功于宋、明间中祖董春国公等根据董唐臣公手泽之遗。诹访耆旧,辨别支图,由宋而元而明,次第清晰,作为谱牒鉴本;其次,此后清代后祖董朝笏公,承上启下,根据旧谱及其曾祖手纪、双溪之始祖家谱手纪,殚精毕力经过稽考、搜集、整理、撰写成源流序,这是祖宗给我们留下了无价财富。
可遗憾的是,十年动乱期间,双溪董氏久存的明清旧谱及先祖手泽,作为“四旧”被“付之一炬”。从此,这些宝贵的世系源流原始信息、文献资料付之东流。还有董氏传世稀珍——明代手抄墨迹白绫绸连环谱牒被丢失的传说,又给双溪董氏源流深入探讨、考证和研究增添了层层迷雾。
百家姓中没有收录檀姓。
《百家姓》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
檀(Tán)姓,源出有三:
1、以祖名为氏。西周初,周武王的司寇苏忿生、大臣檀伯达受封于河内。檀伯达之后代子孙,有的以祖名檀为姓,称为檀氏,世世仕周,家于其封,故河南、河内皆有檀氏。
2、为春秋时姜太公之后,以封邑名为氏。
3、据《魏志》所载,出自鲜卑族檀氏。著名人物有檀子,檀弓,檀道济,檀武臣等。
檀道济
扩展资料:
檀姓的迁徙分布
当今,檀姓在福建、河北、安徽、海南、浙江、北京、湖北等地均有。
檀氏入闽始祖是檀满德,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入闽,原始住地是永泰文藻境,子孙分布福建各地。檀姓望居清河郡(今河北省清河至山东省临清一带)。
檀姓名人
1、檀弓
又称檀公,战国时人。亦为《礼记》篇名,古人注:“名曰檀公者,以其记人善于礼,故著姓名以显之。姓檀名弓,今山阳有檀氏。”著有《檀弓篇》。
2、檀固
字以忠,北宋池州建德人,熙宁年间进士,绍圣初年,上书批评朝廷罢免宰相范纯仁、吕大防及门下侍郎苏辙,又弹劾章享、曾布、蔡卞三凶。
-檀姓
-百家姓
柳赞三村位于哪个省
本文2023-10-02 00:22:2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52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