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刘邦、刘禅、刘秀,这几个人是什么关系?
我们先抛开刘秀、刘备和刘禅,因为他们离刘邦那个年代着实有点远了,先来说说刘邦和刘彻的关系。
刘邦,一个出身平凡终成伟业的伟大君主,大汉帝国的开创者。
刘彻,在祖辈父辈的基础,攻打匈奴,独尊儒术,也成伟大君主。刘彻的父亲是刘启,刘启的父亲是刘恒,刘恒的父亲是刘邦。刘彻是刘邦的曾孙!
再来说刘秀和刘邦的关系,刘邦是西汉开国君主,刘秀是东汉开国君主,两人相差200多年。
史书记载刘秀的祖上是长沙王刘发,刘发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刘发和汉武帝刘彻是亲兄弟,刘秀是刘邦的十世孙。可以说,刘秀是根正苗红的汉高祖刘邦后裔!
再说刘备,刘备自称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刘备离他有四百多年历史,中山靖王也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但是中山靖王刘胜有120多个儿子,再加上历史非常久远,没有完整的家谱记录做证,所以很难说刘备和汉高祖刘邦的关系,因为很难考证。
刘禅自然是刘备的儿子,这是明确史书记载的!
所以说,刘邦、刘彻,刘秀他们三个是有非常近的血缘关系,而刘备和刘禅和他们就没有那么近的血缘关系,只不过都姓刘罢了。
我们在承认刘秀、刘备两个以”汉“为国号的政权实际上都是与前代没有继承关系的独立政权的前提下,不得不指出,现在有很多版本的”秦汉史“,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将西汉和东汉作为一个整体而加以叙述的,这本身就是与历史实际不合的;而在承认刘秀政权的历史是”汉“史的前提下,又对刘备所建立的这个明确标明是继”汉“还存在了42年的政权却不屑一顾。
这显然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从当时的历史实际情况而言,刘备的”汉“政权比较刘秀的”汉“政权,除了地盘小些、存在时间短些外,应该说没有什么差别;而且比之刘秀是在汉室中断了16年后才重建政权而言,刘备是遥”表“汉献帝才自立为汉中王、在曹丕废掉汉献帝后就自立为”汉“皇帝,从对汉室”继承“的”正统性“来说,刘备显然还要更加深厚一些。
从历史评述其他政权的经验而言,在周、晋、宋之后建立的东周、东晋、南宋其实也是偏安一偶,却从来没有人对它继承前代政权的合法性有异议;反而在南宋时代的人还往往以刘备政权作为比附以争正统。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魏篡汉,晋继魏,为维护它们的正统性而有违历史真实地将刘备政权的”汉“改为”蜀“了。
其实刘备的儿子远远不止四个。根据有关史料记载,刘备二十三岁外出闯荡江湖,漂泊了二十余年,直到五十岁“借荆州”,才算有了一块安身立命之地。
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把辛酸泪,除非你有王思聪的命。当然最倒霉的还是家人,夫人和孩子们。我们今天光知道刘备先后有四位夫人:甘夫人、糜夫人、孙夫人和吴皇后,其实刘备就是“克妇命”,老婆死了一个又一个。
甘夫人命大,又是刘禅的生母,所以留下了姓名。糜夫人跟甘夫人一同磨难,又因关羽千里走单骑,以及赵云长坂坡七进七出,让她“蹭热度”,留下了名字。其实成功男人刘备的身后,有一堆默默无闻的女人。
跟这些女人们一起,消失在刘备生命中的,肯定还有许多难以考证的子女。比如长坂坡之败,他有两个女儿,被曹纯虏获,有资料说她们都被曹操笑纳。《魏略》还记载了一件吊诡的事,跟刘禅有关。
当初刘备在小沛时,被曹操袭击,仓皇出逃,按照惯例,老婆孩都留给了乱兵。刘禅当时很小,还不记事,成了流浪儿,后来被人卖到汉中。
十几年后,有个叫刘括的人,从别人手中买了几个奴隶,其中就有刘禅。当然刘禅并不记得,大名鼎鼎的刘备就是他爹。刘括得知刘禅原本良家子弟,心生恻隐,就认刘禅做了养子,还给他娶妻生子。
刘括有个简姓邻居,后来从军了,几年后混成了将军,大老板就是刘备。这位简将军突然想起,邻居家那孩子曾经说过,他记得他爹叫“玄德”,心中不由一动,该不会是老板的儿子吧。
于是赶紧汇报工作,刘备大吃一惊,失散多年的儿子居然有了音讯。刘备惨呐,此时年过半百,依然膝下无子。大喜过望之下,刘备令简将军前往汉中,接回了刘禅。
很显然,《魏略》的这段记载不可靠。按正史记载,刘禅出生于建安十二年,离刘备小沛逃命,已经过去了十年左右。也就是说,《魏略》要么以讹传讹,要么张冠李戴了。很可能那位接回来的孩子,经刘备辨认,发现根本不是自己遗失的孩子呢?
这个故事透露一个信息,刘皇叔膝下子嗣稀少不是事实,都被他弄没了!
所以,刘备寄居于荆州的时候,收养了一位刘姓人家的外甥,改名刘封(本性寇)。民间称刘封这样的人,叫做“螟蛉子”,也叫“过继子”。那一年,刘备四十多岁了。
大概刘封是刘备的幸运儿,自打刘备收养了刘封,幸运不断。几年后,刘备经水镜先生介绍,认识了诸葛亮,也就在那一年,刘禅出生了。两年后,孙刘结盟,孙夫人嫁给刘备,植树造林的队伍又扩充了。
紧接着,刘备又拐了荆州,占了益州,得了汉中,一连串幸运,不断撞击着刘备的老腰。公元219年,刘备自称汉中王,221年,刘备登基称帝。
刘禅出生后,刘备又得了两个儿子,刘永和刘理。原来刘禅并非皇嗣唯一候选人,那么刘备为何就选了刘禅这么个不成器儿子,作为接班人,毁了蜀汉江山呢?
原因之一:刘永和刘理年龄太小,不适合做开拓之君
很多问题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我们只要看一下爷俩年龄,大致就明白咋回事了。刘备比刘禅大四十六岁,刘备称王时,刘禅12岁,称帝时,刘禅14岁,驾崩时,刘禅16岁。
史书对刘永和刘理的记载太少,搞不清楚他们的出生时间,也不知道其母是谁。从零星的记录推测,他们应该出生于刘备入主益州之后,也就是公元214年以后。也就是说,他们至少比刘禅小八岁。
刘备称王时,立刻册封刘禅为王太子,那一年刘永哥俩,最多4岁。刘备去世时,他们最多8岁。如果抛开其它所有因素,很显然16岁的刘禅,要比两位弟弟更适合当皇帝。
蜀汉政权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状——内忧外患。刘备虽然称帝了,天下依然三分,同时蜀汉政权内部,三大利益集团矛盾重重。这种情况下,幼子即位肯定只能当傀儡,最后蜀汉能不能姓刘,疑问太大。恐怕随之而来的派系斗争,会更加激烈。
原因之二:古代皇位继承法统,有利于刘禅
皇位继承法则有两条,第一有嫡立嫡,第二无嫡立长。刘禅的生母甘夫人,生前替刘备职掌家事,可惜只是“代理”性质,不算嫡妻。因此,刘禅不是嫡子,他只占了一个长子的优势。
假如刘永或刘理是嫡子,从顺位上看,他们要排在刘禅前面,那么这哥俩是嫡是庶呢?没有答案,史书没记载。民间有个《刘氏家谱》,号称刘永是吴皇后所生。
吴皇后是刘备入主益州后,所娶的嫡妻。这位吴皇后很传奇,她被相面的说成是大贵之人。因此她被益州牧刘焉相中,嫁给了刘焉的儿子刘瑁(刘璋的哥哥)。可惜刘瑁享不起这份福,居然发疯死了。
刘备抢了刘璋的益州后,顺便也娶了他寡嫂吴氏。也该吴氏命好,甘夫人在荆州期间就病逝了,孙夫人也因为跟刘备翻脸,回到江东去了,刘备每晚只能睡冷被窝。所以,吴氏虽是寡妇,刘备直接以嫡妻身份迎娶了她。
其实,刘备娶吴氏,恐怕还有政治目的。吴氏一族早年追随刘焉入蜀,是蜀地三派中的东州派。刘备人地生疏,娶吴氏,有很明显的拉拢东州派的目的。
既然如此,这位吴氏,你不能仅仅把她当作一个女人,而是一个政治势力的代表!假如刘永是她的儿子,你认为皇位有可能是刘禅的吗?不可能的嘛!东州派势力很强,刘备又想拉拢东州派,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刘永必然上位。
退一步,即使刘永上不了位,东州派一定会围绕刘永做足文章,史书上不可能不留下印记。所以,我认为刘永、刘理不可能是吴皇后的儿子。
如此一来,刘永与刘理既没有“嫡系”身份,也没有“长子”优势,落选就是必然。
至于义子刘封,如果刘备无子,他有机会,这种情况下,怎么也轮不到他。另外就在刘备称王的当年,刘封和孟达因为拒绝救援关羽,导致二爷走麦城。事后刘封虽然没有跟孟达一起降曹,被清除的命运恐怕那时候就注定了。
原因之三:刘禅没有传说中那么昏庸,刘永刘理未知数太大
都说蜀汉输在了刘禅手中,一句“乐不思蜀”,把他钉在了耻辱柱上,似乎要是刘永、刘理即位,就可以避免蜀汉灭亡了。其实这个说很扯淡,受了《三国演义》的影响,夸大了事实。
首先刘永和刘理年幼,谁敢水他俩就一定比刘禅优秀?史书没有这方面的记录,说明至少他俩年幼时没有过人之处。
其次刘禅真的昏庸无能吗?刘禅属于中等资质的皇帝,不算优秀,但绝不昏庸,几个例子就可以说明。
诸葛亮掌权十一年,刘禅老老实实听话了十一年,期间君臣之间没有任何龃龉。要知道诸葛亮可是权臣,威望高,权力大,换作任何一位皇帝,都难以容忍。可是人家不受挑拨,坚定地站在诸葛亮身后,这是昏庸之主吗?
曹军大兵压境之时,刘禅不顾反对,接受了谯周降曹的建议。有人说刘禅昏庸懦弱,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想,假如刘禅不降,能救得了蜀汉吗?他的投降,难道不是为百姓负责?
再其次,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又支撑了三十年,请问刘禅如果昏庸透顶,有可能把危局撑到三十年后吗?
再比如所谓的“乐不思蜀”,在这种状况下,刘禅这个说法显然是一种自保,未必是他的真实想法。虽然他没有表现出男人该有的气概,却不能否定他的聪明。
最重要的是,蜀汉灭亡的责任,不在刘禅身上。蜀汉政权本身就有先天缺陷,刘备在世搞不定,诸葛亮经营十几年,同样也搞不定,凭什么让刘禅背锅?
从历史的大趋势看,魏蜀吴三国,因其寒门士族阶级代表的特性,注定了他们是匆匆过客。那个时代是门阀集团崛起的孕育期,不是哪个人能左右得了的,连曹魏都要给司马家族让路,何况蜀汉?
因此,刘禅无论贤愚,他都必须行走在历史铺就的既定轨道上,他只是历史舞台的演员,在大趋势下,尽力让自己的表演更出色,根本无力出戏,如此而已。
其实刘备的儿子远远不止四个。根据有关史料记载,刘备二十三岁外出闯荡江湖,漂泊了二十余年,直到五十岁“借荆州”,才算有了一块安身立命之地。
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把辛酸泪,除非你有王思聪的命。当然最倒霉的还是家人,夫人和孩子们。我们今天光知道刘备先后有四位夫人:甘夫人、糜夫人、孙夫人和吴皇后,其实刘备就是“克妇命”,老婆死了一个又一个。
甘夫人命大,又是刘禅的生母,所以留下了姓名。糜夫人跟甘夫人一同磨难,又因关羽千里走单骑,以及赵云长坂坡七进七出,让她“蹭热度”,留下了名字。其实成功男人刘备的身后,有一堆默默无闻的女人。
跟这些女人们一起,消失在刘备生命中的,肯定还有许多难以考证的子女。比如长坂坡之败,他有两个女儿,被曹纯虏获,有资料说她们都被曹操笑纳。《魏略》还记载了一件吊诡的事,跟刘禅有关。
当初刘备在小沛时,被曹操袭击,仓皇出逃,按照惯例,老婆孩都留给了乱兵。刘禅当时很小,还不记事,成了流浪儿,后来被人卖到汉中。
十几年后,有个叫刘括的人,从别人手中买了几个奴隶,其中就有刘禅。当然刘禅并不记得,大名鼎鼎的刘备就是他爹。刘括得知刘禅原本良家子弟,心生恻隐,就认刘禅做了养子,还给他娶妻生子。
刘括有个简姓邻居,后来从军了,几年后混成了将军,大老板就是刘备。这位简将军突然想起,邻居家那孩子曾经说过,他记得他爹叫“玄德”,心中不由一动,该不会是老板的儿子吧。
于是赶紧汇报工作,刘备大吃一惊,失散多年的儿子居然有了音讯。刘备惨呐,此时年过半百,依然膝下无子。大喜过望之下,刘备令简将军前往汉中,接回了刘禅。
很显然,《魏略》的这段记载不可靠。按正史记载,刘禅出生于建安十二年,离刘备小沛逃命,已经过去了十年左右。也就是说,《魏略》要么以讹传讹,要么张冠李戴了。很可能那位接回来的孩子,经刘备辨认,发现根本不是自己遗失的孩子呢?
这个故事透露一个信息,刘皇叔膝下子嗣稀少不是事实,都被他弄没了!
所以,刘备寄居于荆州的时候,收养了一位刘姓人家的外甥,改名刘封(本性寇)。民间称刘封这样的人,叫做“螟蛉子”,也叫“过继子”。那一年,刘备四十多岁了。
大概刘封是刘备的幸运儿,自打刘备收养了刘封,幸运不断。几年后,刘备经水镜先生介绍,认识了诸葛亮,也就在那一年,刘禅出生了。两年后,孙刘结盟,孙夫人嫁给刘备,植树造林的队伍又扩充了。
紧接着,刘备又拐了荆州,占了益州,得了汉中,一连串幸运,不断撞击着刘备的老腰。公元219年,刘备自称汉中王,221年,刘备登基称帝。
刘禅出生后,刘备又得了两个儿子,刘永和刘理。原来刘禅并非皇嗣唯一候选人,那么刘备为何就选了刘禅这么个不成器儿子,作为接班人,毁了蜀汉江山呢?
原因之一:刘永和刘理年龄太小,不适合做开拓之君
很多问题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我们只要看一下爷俩年龄,大致就明白咋回事了。刘备比刘禅大四十六岁,刘备称王时,刘禅12岁,称帝时,刘禅14岁,驾崩时,刘禅16岁。
史书对刘永和刘理的记载太少,搞不清楚他们的出生时间,也不知道其母是谁。从零星的记录推测,他们应该出生于刘备入主益州之后,也就是公元214年以后。也就是说,他们至少比刘禅小八岁。
刘备称王时,立刻册封刘禅为王太子,那一年刘永哥俩,最多4岁。刘备去世时,他们最多8岁。如果抛开其它所有因素,很显然16岁的刘禅,要比两位弟弟更适合当皇帝。
蜀汉政权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状——内忧外患。刘备虽然称帝了,天下依然三分,同时蜀汉政权内部,三大利益集团矛盾重重。这种情况下,幼子即位肯定只能当傀儡,最后蜀汉能不能姓刘,疑问太大。恐怕随之而来的派系斗争,会更加激烈。
原因之二:古代皇位继承法统,有利于刘禅
皇位继承法则有两条,第一有嫡立嫡,第二无嫡立长。刘禅的生母甘夫人,生前替刘备职掌家事,可惜只是“代理”性质,不算嫡妻。因此,刘禅不是嫡子,他只占了一个长子的优势。
假如刘永或刘理是嫡子,从顺位上看,他们要排在刘禅前面,那么这哥俩是嫡是庶呢?没有答案,史书没记载。民间有个《刘氏家谱》,号称刘永是吴皇后所生。
吴皇后是刘备入主益州后,所娶的嫡妻。这位吴皇后很传奇,她被相面的说成是大贵之人。因此她被益州牧刘焉相中,嫁给了刘焉的儿子刘瑁(刘璋的哥哥)。可惜刘瑁享不起这份福,居然发疯死了。
刘备抢了刘璋的益州后,顺便也娶了他寡嫂吴氏。也该吴氏命好,甘夫人在荆州期间就病逝了,孙夫人也因为跟刘备翻脸,回到江东去了,刘备每晚只能睡冷被窝。所以,吴氏虽是寡妇,刘备直接以嫡妻身份迎娶了她。
其实,刘备娶吴氏,恐怕还有政治目的。吴氏一族早年追随刘焉入蜀,是蜀地三派中的东州派。刘备人地生疏,娶吴氏,有很明显的拉拢东州派的目的。
既然如此,这位吴氏,你不能仅仅把她当作一个女人,而是一个政治势力的代表!假如刘永是她的儿子,你认为皇位有可能是刘禅的吗?不可能的嘛!东州派势力很强,刘备又想拉拢东州派,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刘永必然上位。
因为刘封不是刘备的亲生儿子,其余两个儿子当时年纪又太小,只有刘禅最合适了。刘备的这几个儿子当中,只有刘禅是唯一能继承王位的人,其他人都不能。在外人看来,刘禅似乎是一个资质平庸的刘阿斗。可这都是因为和其他那些过于优秀的人相比才会如此的。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那么如果将刘禅与他其他的那几个兄弟相比,刘禅还是有些优秀的。
刘备是一个把兄弟看得比女人重的男人,刘备的一生都没有过几个女人。他对妻妾成群这种事没有兴趣,而且因为早年的游击战术,更是不可能有一个稳定的家庭。因此,他一生中就只有四个儿子,其中只有三个是他自己的,剩下的一个是他的养子。刘备的长子就是我们现在日常中所提到的刘阿斗,他的名字叫刘禅。其余的几个儿子分别是刘永、刘理和刘封。刘封是刘备晚年收养的儿子,在《三国演义》中就曾出现过,感兴趣的可以去看一下。
说到继承皇位的人,我们都知道古代都是讲究嫡亲的,所以让我们首先排除刘封,他不是刘备的亲生儿子。作为一个养子,是很难从历史继承法中继承皇位的。刘封这个人打仗还是有一手的,而且他性格坚强,力量出众。刘备对此非常欣赏,刘封先后跟随赵云等人也取得过不少的战绩。然而,刘封后来却开始变得膨胀起来。关羽北伐期间,刘封没能及时协助关羽,导致关羽的失败。刘封最终被判死刑。
此外,刘备的两个亲生儿子刘永和刘理当时都相对年幼。在刘备死后,这两个儿子还都不是成年人,所以这两个儿子也都不能继承王位。这三个儿子不适合继承王位,所以只剩下一个刘禅。虽然刘禅有点木讷,但因为身边有诸葛亮,所以也可以帮衬着一些。事实上,与他的其他三个兄弟相比,我个人认为刘禅还是挺出色的。
章武三年(223年)春,刘备病逝白帝城。临死前,刘备进行了闻名后世的“白帝城托孤”。面对刘禅的懦弱,刘备几乎把蜀汉一手交给了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刘禅也确实够意思,听从了父亲的意见,他对诸葛亮可谓是“孝顺如子,事若亲父”。同时,也将一切军国大事都交给诸葛亮,“政由葛氏、祭则寡人。”当然,诸葛亮也没有辜负刘备的重托,诠释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终病死北伐期间。
在北伐开始前,诸葛亮曾写了闻名后世的《出师表》。诸葛亮在表文中阐述北伐重要性以及对刘禅的谆谆教诲,言辞恳切,事无巨细,用心良苦,令人泪下。那么,刘禅在看了《出师表》后,有何反应呢?
有人就说了,刘禅看了还能怎样,肯定恼火啊。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诸葛亮在《出师表》多次提到先帝,一直在说先帝如何如何,完全没有把刘禅看在眼中,跟大人教育小孩一样,刘禅还能给诸葛亮好脸色?
上面这种说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易中天也是这样的看法),刘禅再不堪(其实是有大智慧),被诸葛亮一番教育,也会感到不爽。揣摩刘禅对《出师表》的态度,就要了解刘禅对诸葛态度。废除丞相职,表明刘禅心目中,无人能跟诸葛亮相提并论;杀掉李邈,表明刘禅不容许任何人诋毁诸葛亮。
不仅如此,刘禅给予诸葛亮最高的尊重,“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诸葛亮北伐,是蜀汉建立之初就定下来的国策。尽管大家都知道北伐劳民伤财,可史书上也没有记载刘禅对北伐的不满。
很多人拿刘备不给诸葛亮建庙来作文章,认为刘禅这是对诸葛亮怀恨在心,这是最大的误解。关于建庙这件事,只有天子才有资格,“及秦非笑圣人荡灭典礼,务尊君卑臣,于是天子之外无敢营宗庙者。”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臣民纷纷上书,要求在国都成都给诸葛亮立庙,被朝廷拒绝,这是正常不过了。要知道当时执掌中枢的是蒋琬、琬费祎等人都是诸葛亮故吏,他们都拒绝,足见建庙这件事是祖制,不可轻易开启。
诸葛亮死后,刘禅就废除了丞相这个官衔,算得上是对诸葛亮的无上敬意。回到之前的话题,刘禅在看到诸葛亮的《出师表》时,我想一定是无可奈何的感动吧。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后世对诸葛亮一生的评价,他尽心尽力辅佐刘备和刘禅,为光复汉室奉献出了一生。可是谁会想到,诸葛亮一死,昏庸无能的刘禅就派宦官抄了他的家,抄完家后主看到结果,却是当场气得摔杯子,懊悔不已。那么,后主刘禅到底看到了什么,会让他懊悔不已要分析这个,还是得从诸葛亮出山开始。
三顾茅庐这个成语是刘备拜访诸葛亮而产生的,既体现诸葛亮的才能卓越,也体现出刘备的诚心。后来诸葛亮为刘备出谋划策,为光复汉室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月有阴晴圆缺,人有生老病死,刘备征讨东吴为兄弟报仇,却气数已尽,最终有了白帝城托孤一事,刘禅继位,诸葛亮继续辅佐他。
可是后主无能,实在是扶不起,诸葛亮只好把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长此以往刘禅就心生不满。刘禅身边还有一个奸臣宦官黄皓,长期煽风点火让刘禅不信任诸葛亮。所以诸葛亮一死,后主马上派人抄他的家,想看看诸葛亮有没有贪污腐败,他这时已经不相信诸葛亮的忠心耿耿了。
抄家结果是诸葛亮一生从来没有过贪污腐败,一生清正廉洁忠心耿耿。刘禅看到结果后,立马就后悔了,才明白诸葛亮一直在默默付出,自己却听信谗言,所以气得当场把杯子摔了,懊悔不已。其实诸葛亮是毫无私心的,从来没有想过取代后主的位置,刘禅还是太昏庸无能了。
刘禅看过诸葛亮写给他的出师表。
汉末战乱年代,刘备三顾茅庐接受诸葛亮《隆中对》中的战略策划,于221年成功在成都建立了蜀汉政权。建国后刘备率军与孙吴夷陵之战大败遁走,223年病故。后主太子刘禅继位,诸葛亮辅佐其与孙吴结盟,安抚南中,逐渐进入稳固的发展时期。227年初,诸葛亮率军征讨魏国前,上《出师表》。
《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扩展资料《出师表》所写的是诸葛亮在率军指挥作战前对朝廷事宜的安排,在征战讨伐的同时,保证了朝廷政务的工作,这也是诸葛亮呈上《出师表》的主要用意。他将镇守城池军权交予向宠,上表同时提升其官职,掌控京城的戍卫以保卫城池的安全。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对内外军事政治进行了讨论,并告诫刘禅“开张圣听”、“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衷谏之路也。”并在文末提出“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表达出望刘禅听得进劝谏,回忆先帝所托,这既是诸葛亮对刘禅的一种警告,也是诸葛亮将自己的底线摊牌。
另外从文中对宫、府、营中之事的叙述可以看出,其思想在于统一团结、赏罚分明。其中一个层面是对刘禅行为轨迹的引导,另一个层面是诸葛亮对个人衷心的表达,提到了对先帝的报答,确定了北伐战争的积极意义,消除刘后主与其他官臣的戒备。
-出师表
刘备、刘邦、刘禅、刘秀,这几个人是什么关系?
本文2023-10-02 00:20:0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52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