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简介(按时间顺序)
道光三年(1823年)正月初五日李鸿章生于安徽省合肥县东乡(今瑶海区)磨店乡。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秀才。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李鸿章在庐州府学被选为优贡。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入京会试,以年家子身份受业曾国藩门下。最令李鸿章庆幸的是,他在初次会试落榜后的“乙丙之际”(即1845—1846年),即以“年家子”身份投帖拜在湖南大儒曾国藩门下,学习经世之学,奠定了一生事业和思想的基础。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中进士,列二甲第十三名,朝考后改翰林院庶吉士。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道光三十年(1850年)翰林院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充武英殿编修。
咸丰三年(1853年),从武汉顺江东下的太平军占领安庆,杀死巡抚蒋文庆。李鸿章先后随周天爵、李嘉端、吕贤基、福济等清廷大员在皖中与太平军、捻军作战。
李鸿章以书生带兵,既有“专以浪战为能”的记录,也有“翰林变作绿林”的恶名。数年的团练生涯,使他逐步懂得了为将之道,不在一时胜败,不逞匹夫之勇。
咸丰十一年(1861年)夏,西乡团练头目得知曾国藩就任两江总督,安徽人李鸿章在幕中主持机要时,就公推曾任李文安幕僚的张树声向李鸿章、曾国藩上了一道禀帖,洞陈安徽形势,并表示了愿意投效的决心。
曾阅后大为赏识,亲笔批示“独立江北,真祖生也”。由于庐州团练的这些基础和李鸿章在当地的各种关系,淮军的组建、招募比较顺利。
同治元年(1862年)十一月十八日,常熟太平军守将骆国忠投降。李鸿章乘机率淮军发起收复苏、常的战役。
1863年~1864年,李鸿章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基本剿灭太平天国。
同治四年(1865年)四月二十四日,剿捻统帅僧格林沁全军覆没于山东菏泽。清廷命李鸿章为钦差大臣,率部剿灭捻军。
捻军覆灭后,清廷开复李鸿章迭次降革处分,并赏加太子太保衔,授湖广总督协办大学士。
19世纪70年代出任直隶总督后,责任愈巨,视野愈阔,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李鸿章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原因在于“患贫”,得出“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识,将洋务运动的重点转向“求富”。
同治十三年(1874年),李鸿章在海防大筹议中上奏,系统提出以定购铁甲舰、组建北、东、南三洋舰队的设想,并辅以沿海陆防,形成了中国近代海防战略。
六月二十三日(公历7月25日),日本军舰在丰岛发动突然袭击,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号,甲午战争爆发。最终,旅顺、威海等重要海军基地失守,北洋水师覆灭。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签订《辛丑条约》。李鸿章在签字回来后大口大口地吐血 ——“紫黑色,有大块”,“痰咳不支,饮食不进”,被诊断为胃血管破裂。而后病逝北京,诏赠太傅,晋封一等侯爵、谥文忠。
扩展资料:
李鸿章生平大事介绍:
1、组建淮军
“淮军”是晚清在曾国藩指示下由李鸿章招募淮勇编练的一支汉人军队,是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前身,曾是清朝的主要国防力量。
因为兵员及将领主要来自安徽江淮一带,故称“淮军”。1861年(咸丰十一年),太平军向上海进军,上海守备清军不能抵抗,外援英军未到,是时曾国藩为两江总督,总督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四省军务,湘军驻安庆,上海地方官绅派代表向他求援。
曾国藩早有用湘军制度练两淮勇丁的计划,他的得力幕僚李鸿章主动请命招募淮勇,于1862年3月(同治元年二月)在安庆编成一军,称“淮勇”,又称“淮军”。其后,淮军乘英国轮船,闯过太平天国辖境,前往上海,与英、美各军合作对抗太平军。
2、镇压捻军
捻军(1853年——1868年)是一个活跃在长江以北皖、苏、鲁、豫四省部分地区的反清农民武装势力,与太平天国同时期。
捻军起义从1853年至1868年,长达十五年,其历史分为两个阶段。自1853年春至1863年3月为前期捻军,此后为后期捻军。
捻军兴起后,首领为沃王张洛行(张乐行)、孙葵心等。至捻军时代首领为梁王张宗禹、幼沃王张禹爵、勇王龚得树、遵王赖文光、鲁王任柱、卫王李蕴泰等人,与太平军互有联络,行踪飘忽不定,难以捉摸。
捻军骑兵纵横驰骋于皖、豫、鲁、苏、鄂、陕、晋、直(冀)八省十余年,极盛时期总兵力达二十万众。
1865年,清朝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中伏被全歼之后,清朝倾全力对付捻军,动用团练湘军、淮军及数省兵力,利用地形,“画河圈地”,后分为东、西二捻,西捻为左宗棠所平定,东捻乃李鸿章所灭。
3、创建水师
北洋水师,或称作北洋舰队、北洋海军,1888年正式成立,是中国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清朝建立的四支近代海军中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一支。主要军舰大小共有25艘,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000余人。
北洋水师于1888年(光绪十四年)12月17日于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清政府每年拨出400万两白银给予海军建设。舰队实力曾是亚洲第一。
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它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因此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李鸿章
这四位按照官职大小排序的话就要了解他们那个时代清朝的官职等级。那么下面我就简单介绍一下清朝的官职,主要介绍这四位大臣曾担任的最高官职。
首先是大学士在清朝,自乾隆改制后,朝中大学士便以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体仁阁、东阁这三殿三阁的官职名称定下来,大学士的官职都是正一品,但地位和实际权力还是有差别的,通常是以三殿三阁的高低顺序来体现大学士的职位大小,所以保和殿大学士地位最尊,东阁大学士地位最小。
其次是总督清代总督一般是正二品,加授兵部尚书,督察院右都御史衔者为从一品,另兼大学士衔者为正一品,总督统管一省或两三省的军事、行政大权,所以总督是具有实权的边疆大臣,清朝的众多总督中,按照地理位置等因素,东三省总督是众总督之首,下面依次是直隶,两江,两广,闽浙,湖广,陕甘,四川,云贵。
再次是荣誉衔东宫三师三少,到了清中晚期这就是体现荣誉的虚衔,按照地位的高低分别是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还有爵位,按照高低是“公、侯、伯、子、男”,在清朝,自平定三藩后,汉人再无人能封王,所以汉人能得到的爵位最高就是公爵,事实上自雍正以后,也极少有汉臣能被封公,各个等级的爵位中具体也分“一,二,三”等级。
最后是谥号有功于社稷的大臣死后都会被皇帝赐予“谥号”,文臣谥号之首是“文正”,后面依次是文贞,文成,文忠,文襄等等,太多这里不再赘述,武将谥号之首是“武宁”,还有一种文武通用的谥号是“忠文”,“忠武”等等。
好了官职等级大体了解清楚之后,我们回过头来给这四人排名吧!
按照惯例,先看四人担任的官职
曾国藩,官至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追赠太子太傅。
李鸿章,官至直隶总督、文华殿大学士,封一等肃毅伯,谥号“文忠”,追赠太子太傅。
左宗棠,官至两江总督、东阁大学士,封二等恪靖侯,谥号“文襄”,追赠太子太傅。
张之洞,官至两江总督、体仁阁大学士,没有封爵,谥号“文襄”,追赠太子太保。
所以按照官职大小排名的话就是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
按照爵位排名的话就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
按照死后加封的荣誉排名的话就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清朝最后四位名留千古的汉臣,他们各个都建立了不世之功,实现是清朝的中兴,那么到底谁的职位更高呢?
立下不世之功的名臣1曾国藩,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一等毅勇侯。
2李鸿章,东宫三师,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文华殿大学士,一等肃毅伯。
3左宗棠,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二等恪靖侯。
4张之洞,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
从职位上来讲这四位都是总督,从一品,大学士正一品。其中李鸿章是文华殿大学士,地位最高,其次曾国藩是武英殿大学士,地位仅次之;张之洞是体仁阁大学士,地位更次;左宗棠是东阁大学士,地位最低。
清朝实行三殿三阁制,其顺序分别是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体仁阁、东阁。论学历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他们都是进士出身,而只有左宗棠是举人出身,所以他排最末。
论职位,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
对于汉臣来讲,爵位主要来自军功,而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都曾率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都是有军功的人,曾国藩作为湘军领袖是镇压太平天国第一人,左宗棠还有收复新疆功劳。所以两人在生前就已经被授予侯爵;李鸿章军功略逊,生前是伯爵,死后追一等侯爵;张之洞没有军功,故而没有爵位。
所以从爵位的角度来看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
签订不平等条约忍辱负重的李中堂李鸿章跟着慈禧混,创建了北洋水师、领导洋务运动,同时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善长外交,被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称其为“东方俾斯麦”,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
近几年有“年少不知李鸿章,长大方知真中堂”将李鸿章形容为力挽狂澜的真英雄,而历史却将他视为丧权辱国的罪人,是卖国求荣的权臣。李鸿章被骂最多的是甲午战争签订的《马关条约》,但是《马关条约》的签与不签,根本不是李鸿章之过,乃是战败之过。
李鸿章所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他第一次签字开始,就注定了背负一世骂名。但历史就是这样,如果不是李鸿章,还会毫不留情地选择另外的一个“背锅侠”,这不是他的不幸,是那个时代的不幸。
勤奋自律,走上人生巅峰的“成功学之父--曾文正公曾国藩于嘉庆十六年11月11日在一个普通耕读家庭出生,考了七次才在21岁才考中秀才、相当于现代人高考参加了7年,23岁考中举人,27岁中进士。
曾国藩并不是什么天才,而且小时候读书很笨,正因为曾国藩知道自己资质不高,所以从来不用巧劲,该下苦功夫就下苦功夫,但是却凭借着自己的勤奋与努力走入仕途,从翰林院检讨到二品侍郎,十年七次升迁。
曾国藩善长写日记反省自己的行为,他的日子中经常有:“今天没有忍住,又多吃了一块肥肉。今天居然又多看了几眼美女,真是色迷心窍这一类自我反思,骂自己的话。《曾国藩家书》成为现在家长教育孩子、成功学洗脑勤奋上进的必读书,也在出版商的努力下大量出版发行,让曾国藩成为了勤奋改变命运的学习榜样。
重视工业、教育发展实干家张之洞张之洞是一个实干家,如果将李鸿章形容为大清国这个破旧大夏的“裱糊匠”,那张之洞就是设计师,李鸿章笑张之洞不切实际,张之洞笑李鸿章敝帚自珍,两人互不服气,互不买账。
毛主席对于他为中国的工业发展推动曾这样评价:“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张之洞的贡献又岂止是重工业,他重视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要发展基础教育需要普及小学,普及小学需要大量合格的教员,张之洞非常重视基础师范教育。
他创办湖北师范学堂、三江师范学,为湖北的近代教育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湖北的发展造就了大量人才。
保卫领土完整左宗棠前面三位的贡献都是对这个国家、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李鸿章忍辱负重签订不平等条约,张之洞实干兴国,但唯左宗棠主张“海防”与“塞防”并重,指出不收复新疆,陕甘清军便会被长期牵制,不仅不能裁减兵饷、助益海防,而且“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尤其招致英、俄渗透。左宗棠的战略眼光,在维护了祖国的领土完整性,是其他人所无法比拟的。
四人在晚清所做出的贡献都是巨大的,但是我个人最欣赏的还是曾国藩,他身上有着我们成千上万人的影子,普通,没有背景,但是勤奋,终生努力。这样的人才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毕竟我们都是普通人,并不需要去学习天才的成功之路。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与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1、曾国藩出生地主家庭,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并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2、李鸿章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中进士,列二甲第十三名,朝考后改翰林院庶吉士。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道光三十年(1850年)翰林院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充武英殿编修。
作为晚清重臣,李鸿章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领袖之一,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死后追赠太傅,晋封一等肃毅侯,谥号文忠。
3、左宗棠曾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二十岁乡试中举,参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兴办洋务运动,镇压捻军,平定陕甘同治回乱,收复新疆,推动新疆建省。历任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死后追赠太傅,谥号“文襄” 。
4、张之洞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二十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死后谥文襄。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1 早年经历
2 湘军幕僚
3 组建淮军
4 镇压太平天国
5 镇压捻军
6 洋务重臣
7 外交事件
8 建设海军
9 晚年生涯
李氏经嘉庆以来的经营发展,至清末成为平遥县的首富之家。从光绪末年起,李氏的各商号、票号、钱庄已经出现亏赔。辛亥革命后,亏赔愈益严重,债主已逼上李财东的家门。当时,主持李家商号和家业的是李五峰。他怕债主逼债,便把家里藏的许多财物寄放到内兄赵鸿猷家中,自己也躲藏起来不见人。后来,逼债的风势减弱,李五峰便向赵氏索取寄存财物,不想赵氏抵赖不承认有寄存一事。李五峰气急败坏,要到衙门告状,又怕招来债主逼债。不得已只好忍气吞声,吃了暗亏。最后,显赫一时的日升昌票号财东李氏,只落了个穷困潦倒的下场。
所以应该没有。
说起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史书上的一般默认的排名顺序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那么,这个排名和他们的官职有没有关系呢?我们可以来详细看下:
曾国藩: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中的第一名,不仅是其他三位的前辈,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是其他三位的半个伯乐,一手创立湘军,剿灭太平天国,官封一等毅勇侯、武英殿大学士,曾做过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死后谥号文正。
李鸿章:曾国藩的得意门生,淮军的创始人、洋务运动主要领袖之一,还建立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官封一等肃毅伯、文华殿大学士,先后担任湖广总督、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死后谥号文忠。
左宗棠:曾国藩的幕僚之一,楚军创始人、洋务运动主要领袖之一,镇压捻军,平定陕甘同治回乱,收复新疆,官封二等恪靖侯、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先后担任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死后谥号文襄。
张之洞:洋务运动主要领袖之一,创办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汉阳钢铁厂,并在中法战争中击败法国,官封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历任山西巡抚、湖广总督、署两江总督,死后谥号文襄。
首先,从年龄上来说,曾国藩最年长,其次是左宗棠,再次是李鸿章,张之洞最小。其中曾国藩和左宗棠平辈论交,李鸿章是学生辈,张之洞更是他们之中的晚辈。
其次,从他们死后清廷对他们的评价来看,曾国藩的谥号是文正,这是古往今来文官的最高评价,一般情况下,皇帝都不会轻易把这个谥号给人的。
在历史上能够获得这个谥号大臣,可以说是寥寥无几,其中比较出名的有范仲淹、司马光、耶律楚材、方孝孺、李东阳等。清廷愿意把这个“文正”的谥号赏给曾国藩,可见对他的认可。
至于李鸿章的“文忠”,是仅次于“文正”的谥号,而左宗棠和张之洞的“文襄”,又比“文忠”稍逊色一点。从这层意义上说,在他们四人去世后,清廷给他们的盖棺定论就是曾国潘排名第一,李鸿章次之,左宗棠和张之洞再次之。
接来下,我们来重点看一下他们四人的官职大小:在清朝,我们在分析某个官员的官职时,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看,分别是大学士、总督和爵位。
大学士:清朝自乾隆改革官职以来,朝中大学士主要分为“三殿三阁”,即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
从品级上讲,大学士都一样,均为正一品,但实际地位会有些许差别。从乾隆十三年开始,他们的排名一般是这样: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体仁阁。
当时,曾国藩是武英殿大学士,李鸿章是文华殿大学士,左宗棠是东阁大学士,张之洞是体仁阁大学士,所以单从大学士这个官职来说,李鸿章排名第一,曾国藩排名第二,左宗棠排名第三,张之洞排名第四。
总督:清代的总督一般为正二品,主要职责是统管一省或者两三省的军务、行政大权,所以总督往往是真正具有实权的封疆大吏。
在清朝的众多总督之中,按照地理位置等因素,其总督的地位也是有高有底。一般情况下,东三省总督是众多总督中地位最高的,往往只能由满清贵族才能担任,其次依次为直隶、两江、两广、闽浙、湖广、陕甘、四川、云贵等。
当时,曾国藩和李鸿章最高都担任过直隶总督,而左宗棠和张之洞最高只担任过两江总督,不过曾国藩相比于李鸿章,他还担任过两江总督,所以要胜李鸿章一筹。
同时,张之洞只是署两江总督,也就是暂时代理两江总督,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任职,所以要逊于左宗棠。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他们四人按照总督官职的排名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爵位:清朝的爵位依然是按照“公、侯、伯、子、男”,其中每个爵位又分为三个等级。
曾国藩的爵位是一等毅勇侯,也就是一等侯爵;李鸿章的爵位是一等肃毅伯,相当于是一等伯爵;左宗棠的爵位是二等恪靖侯,也就是二等侯爵;张之洞着没有被封爵位。所以从爵位上说,他们四个人的排名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
最后,我们把大学士、总督和爵位这三个官职综合起来排名:曾国藩在总督和爵位这两项中都排名第一,在大学士中排名第二。李鸿章在大学士中排名第一,在总督中排名第二,在爵位中排名第三。左宗棠在大学士和总督中都排名第三,在爵位中排名第二。张之洞则在这三项中都排名第四。所以从官职上来说,他们四人的排名就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评价比较晚晴的“中兴四大名臣”的官职大小高低,最为主要的参照标准有两个,一个是大学士的名号,一个是是否为军机大臣。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并且在后来通过设置内阁的方式来行使宰相的实际职能,此时朝堂上开始出现阁殿大学士。
清朝沿用了明朝的内阁制度,在乾隆朝时期逐渐形成了“三殿三阁”大学士的格局,并且按照保和殿大学士、 文华殿大学士 、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的顺序,进行地位的排序。
而实际上,早在乾隆朝之前的雍正朝,自雍正皇帝设立 军机处 开始,内阁大学士的权力开始受到极大的约束和限制,军机处成为国家权力的中枢。
根据《清史稿》中的相关记载:
“大学士名居揆席,非兼充军机大臣,几与闲曹无异。然位分不可亵,故大学士多有管部者。京官皆一满一汉,分东西坐,非如外官之坐,必中于堂也。唯管部,则于部中添一正座,两旁以满汉尚书陪之,满汉四侍郎则在下面分两旁坐。故大学士俗呼为中堂。”
“明内阁主旨拟,承旨撰敕,其在唐、宋,特知制诰之职。以王命所出入,密勿献替,遂号为宰相。军机处制与相类。世谓大学士非兼军机处,不得为真宰相。”
在军机处成立后,大学士逐渐成为了虚衔和荣誉称号,实权逐渐掌握在军机大臣手中,而即为大学士又兼军机大臣身份的官员,才是当时权势、地位最为显赫的朝臣。
“中兴四大名臣”均担任过地方总督一级的封疆大吏,并且都是朝廷非常倚重的股肱之臣,品阶上是一致的。·
但是这四人中,仅有两人在成为大学士的同时,入军机处成为军机大臣,即: 左宗棠 ,任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张之洞,任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
而另外两人仅有是出任大学士,并没有入军机处,即: 曾国藩 ,任武英殿大学士;李鸿章,任文华殿大学士。
所以如果单纯的按照官职的高低大小来做一个简单比较,结合否入军机处和大学士名次来排序如下:
第一位:左宗棠,军机大臣, 东阁大学士 ;
第二位:张之洞,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
第三位:李鸿章,文华殿大学士;
第四位:曾国藩,武英殿大学士。
如果按照爵位,谥号以及死后殊荣来看,则结果也就会有所不同。
如果按照“公、侯、伯、子、男”的爵位顺序来比较。
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 李鸿章 封一等肃毅伯,死后追赠一等肃毅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 张之洞 没有被封爵位。
所以,按照获封的爵位高低来排序,由高到低分别应该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和张之洞,毕竟李鸿章的一等候是死后追赠,故排在左宗棠之后。
如果按照谥号来比较。
曾国藩的谥号是“文正”,排名第一是毋庸置疑的,“文正”本就是对于文官评价最高的谥号,并且大清一朝,一共只有八人获此谥号。
按照《明会典》记载,文臣谥号除了等级最高的“文正”,之后是“ 文贞 ”,再往后依次是
成、忠、献、端、定、简、懿、肃、毅、宪、庄、敬、裕、节、义、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洁、敏、达、通、介、安、烈、和、僖、荣、愍、思。
李鸿章谥号“文忠”,左宗棠谥号“文襄”,张之洞谥号也为“文襄”。
故按照谥号排序应该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
从死后的殊荣来看。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这四位名臣无一例外都进入了贤良祠。
但是其中,只有李鸿章享有了在京师建祠的殊荣,不仅是这四人中唯一一位,并在在清朝历史上也是唯一一位建京师祠的汉族官员。
“晚晴中兴四大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这四人作为当世之权臣,也都在尽自己的力量来提振国力,拉近与列强之间的差距,但是怎奈晚清的没落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再加上保守派的重重阻挠,最终也没能改变落后晚清落后挨打的局面。
李鸿章简介(按时间顺序)
本文2023-10-02 00:03:3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52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