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郭子仪的真正后代在哪里?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1浏览:1收藏

唐朝郭子仪的真正后代在哪里?,第1张

郭子仪的后代主要分布在陕西省的板桥郭村等地。

郭子仪的长子郭曜后裔有两支迁徙。一支迁往河南固始,五代郭嵩迁往福建福州,又从海边州县迁往海外;一支五代郭在徽迁往江苏南京,其后裔又迁往江西、湖南、广东等地,也有人再次迁出海外。

六子郭暧后裔有七支迁徙。一支迁到江西。一支在五代时前往杭州富阳,由富阳迁到福州,由福州迁出海外。一支在五代时迁到山西,后子孙散居在南方各地。一支在五代时迁到山西,由山西迁到安徽。一支迁到安徽后,由安徽迁到江苏。一支因汾州大雨山崩,迁其附近。一支迁到江苏,由江苏到湖南,在从湖南到四川、贵州、广西各地。

七子郭曙由一支从汾阳迁到河南再到宁波鄞县。

郭子仪的后代经历一千多年时光,遍布河南、安徽、浙江、江苏、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后又从福建、广东等地陆续迁海外。台湾郭氏族人就是从沿海各地赴台生根。世界上的郭姓华裔、华侨主要集中在亚州。

扩展资料

当代郭子仪后代有哪些名人?

郭沫若(四川支族)著名诗人、作家。

郭味渠,著名画家、美术评论家 (山东支族)笔名汾阳王孙 ;郭味渠之子:郭怡孮、郭莫孮、郭玫碂都是著名画家。

郭可慈,当代外语教育家、作家(江苏支族);郭可慈之子郭谦为著名传记作家、文艺评论家 ,笔名汾阳后谦

——郭子仪

  其子孙后代遍布大江南北,内陆海外,在我市的商州区也有一脉,分布在今天的板桥郭村、腰市上集及张村的麻涧等地。 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妒,穷奢极欲而人不非的郭子仪本人“多福、多寿、多子女”,宗子庞大,计有八子、七婿。八子依次是曜、旰、晞、昢、晤、暧、曙、映。长子郭曜性格沉着冷静,相貌魁梧,有豪杰之气,年轻时随父做官,进而沙场奔战,终升为太子詹事,封为太原郡公。建中三年(782)即父逝世后的第二年谢世。唐皇李适赠为太子太傅,加赐号为“孝”。郭曜有锐、锋、链、锜四子。子仪二子旰在至德二年(757)潼关战役中壮烈牺牲。三子郭晞英勇善战,一直随父在外征战,后升为太子宾客。郭晞有七子:钧、钢、鍊、鉷、銶、钅集、镶。子仪四子郭昢官至试鸿胪卿,五子郭晤官至兵部郎中,八子郭映官至右庶子,封寿阳男,由于他们三位官位不太高,史书记载较少。六子郭暧十余岁与代宗豫的第四女升平公主订婚(后封为昭懿公主),婚前官太常主薄,婚后拜封驸马都尉、试殿中监,在朝廷中备受尊宠。德宗贞元三年(787)袭封代国公。去世时年仅四十八岁,葬今华县五龙山,赠尚书左仆射。郭暧有四子:铸、钊、钅从、钴。子仪八子郭曙在代宗时任司农卿,德宗时任金吾大将军,后又被封为祁国公。 据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所藏家谱资料所知,郭子仪的子孙们向全国各地迁徙有十支,其中长子郭曜后裔有两支,六子郭暧后裔有七支,七子郭曙后裔有一支。他们经历一千多年,遍布河南、安徽、浙江、江苏、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后又从福建、广东等地陆续迁海外。据郭氏家谱载,商州板桥郭村郭氏即为郭暧的后代的分支。 商州板桥郭村郭氏原有家谱,在闯王李自成来商后被焚烧,后于乾隆庚寅年借河南阌乡县(今消融于灵宝)西董村家谱一份,于第二年(1771)由郭儒抄录。据该谱载从子仪的父亲敬之以下血脉:郭敬之生七子,依次为:子璓、子仪、子云、子英、子珪、幼贤、幼儒、幼明、幼冲;子仪生八子,其中暧生钅从等四子,钅从后代有琏、枝;琏生海,海生成龙、成虎、成麒、成麟;成龙生永泰、永学、永礼;永学生汉复、汉玺、汉英、汉仕、汉林;汉英为山东单县知县,生恺和慷;恺生世泰、世显、世耀、世荣、世康;世泰生次和渊;渊始居阌乡县西董村生二子清和秀。郭渊授右军万户。明洪武初年郭秀受命南征得胜,官至都督府。明洪武年间十八世郭秀由西董村迁居商州今板桥镇郭村,卒葬于该村,墓碑解放初被毁,上世纪末本族人重立。 二十二世怀即普的儿子在成化年间(1465-1487)由郭村迁往泉村上集。怀生七子:长仪,真定府(明改真定路为真定府,领11县5州,明成祖朱棣建都北京后,真定府直隶于京师)巡检,次子增商州阴阳官,三子转河东(泛指山西)盐运司,四子伯玉,五子征,六子兰,七子轩。上集郭氏家庙建于乾隆十八年(1753),乾隆五十八年(1793)重建。庙由前、中、上殿组成,建筑面积近600平方米,经历代维修重建,现存建筑为清代风格。前殿有郭氏家庙牌匾,中殿有唐王御赞大牌匾,上殿正中是汾阳王郭子仪和霍国夫人王氏、南阳夫人赵氏神主牌位,东边是驸马郭暧和升平公主的牌位,西边是迁商始祖等祖先的牌位。殿东走廊上挂乾隆十八年由陕西潼商兵备道屠用中敬书的“功盖天下”,中间悬湖北按察司使赵铨题的“徽猷永存”,西边有商州知州、后升迁为石阡知府罗文思敬题的“位极人臣”金子大匾。此外还有堂联“发迹汾阳源远流长华即庙商有祠丰功伟烈已享千秋殂豆 移居丹浒支分派别臣则忠子则孝余韵遗风还绵万代箕裘”、“汾阳肇迹家声旧 都尉贻谋世泽长”由三十二世孙伟儒敬书,“维岳降神於少华尚父功大泽深不但云礽百代 列星乘尾在丹江南支分派衍依然奕叶重光”由原任四川宜宾县知县洛南冀宣明拜题并书;“昭穆不失其伦沫祖宗之余德 子孙亦为序修祀事而孔明”由吏部拣选侯铨知县王时浮拜题并书;“派衍汾阳惟光惟烈 祀修上洛卜世卜年”由富平县儒学教谕外孙孔继陶题;上殿堂联“派衍汾阳四十传当年功著皇唐泽流奕禩祖宗贻谟尚奠恪遵勿替 籍分商岭五百载今日家崇祭典户荐明烟子孙奏格期仁孝常存”由三十一世孙玉章敬题。此外整个建筑的墙壁、梁架、檐枋、檐板内外,保留了大量壁画、绘画、书法、题记

一、分布:郭子仪的后代主要分布在陕西省的板桥郭村等地。

他长子郭曜后裔有两支迁徙。一支迁往河南固始,五代郭嵩迁往福建福州,渐渐的又从海边州县迁往海外;一支五代郭在徽迁往江苏南京,其后裔又迁往江西、湖南、广东等地,也有人再次迁出海外。

六子郭暧后裔有七支迁徙。一支迁到江西。一支在五代时前往杭州富阳,由富阳迁到福州,由福州迁出海外。一支在五代时迁到山西,后子孙散居在南方各地。一支在五代时迁到山西,由山西迁到安徽。一支迁到安徽后,由安徽迁到江苏。一支因汾州大雨山崩,迁其附近。一支迁到江苏,由江苏到湖南,在从湖南到四川、贵州、广西各地。

七子郭曙由一支从汾阳迁到河南再到宁波鄞县。

他们经历一千多年,遍布河南、安徽、浙江、江苏、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后又从福建、广东等地陆续迁海外。台湾郭氏族人就是从沿海各地赴台的。世界上的郭姓华裔、华侨主要集中在亚州。

二、郭子仪简介:

郭子仪(697年-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华州区) 人,祖籍山西太原。

郭子仪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一直未受重用。

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至德二年(757年),郭子仪与广平王李俶收复西京长安、东都洛阳,以功加司徒,封代国公。乾元元年(758年)八月,进位中书令。乾元二年(759年)五月,因承担相州兵败之责,被解除兵权,处于闲官。宝应元年(762年)初,太原、绛州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汾阳王,出镇绛州评定叛乱,不久又被解除兵权。广德元年(763年)冬天,唐朝廷与唐朝军将发生矛盾导致长安缺乏防御,程元振隐瞒军情不报,吐蕃趁机长安缺乏防御之时入寇、攻入长安;唐代宗启用郭子仪,郭子仪调集军队。吐蕃占长安10余天,听说郭子仪与唐军靠近,吐蕃立即逃离了长安。 公元765年,唐朝官员仆固怀恩反叛,引吐蕃、回纥入寇,郭子仪在骑说服回纥,唐军骑兵联合回纥,大破吐蕃。

大历十四年(779年),郭子仪被尊为“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建中二年(781年),郭子仪去世,追赠太师,谥号忠武。

其子孙后代遍布大江南北,内陆海外,郭子仪本人“多福、多寿、多子女”,宗子庞大,计有八子、七婿。八子依次是曜、旰、晞、昢、晤、暧、曙、映。长子郭曜性格沉着冷静,相貌魁梧,有豪杰之气,年轻时随父做官,进而沙场奔战,终升为太子詹事,封为太原郡公。建中三年(782)即父逝世后的第二年谢世。唐皇李适赠为太子太傅,加赐号为“孝”。郭曜有锐、锋、链、锜四子。子仪二子旰在至德二年(757)潼关战役中壮烈牺牲。三子郭晞英勇善战,一直随父在外征战,后升为太子宾客。郭晞有七子:钧、钢、鍊、鉷、銶、钅集、镶。子仪四子郭昢官至试鸿胪卿,五子郭晤官至兵部郎中,八子郭映官至右庶子,封寿阳男,由于他们三位官位不太高,史书记载较少。六子郭暧十余岁与代宗豫的第四女升平公主订婚(后封为昭懿公主),婚前官太常主薄,婚后拜封驸马都尉、试殿中监,在朝廷中备受尊宠。德宗贞元三年(787)袭封代国公。去世时年仅四十八岁,葬今华县五龙山,赠尚书左仆射。郭暧有四子:铸、钊、钅从、钴。子仪八子郭曙在代宗时任司农卿,德宗时任金吾大将军,后又被封为祁国公。 据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所藏家谱资料所知,郭子仪的子孙们向全国各地迁徙有十支,其中长子郭曜后裔有两支,六子郭暧后裔有七支,七子郭曙后裔有一支。他们经历一千多年,遍布河南、安徽、浙江、江苏、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后又从福建、广东等地陆续迁海外。据郭氏家谱载,商州板桥郭村郭氏即为郭暧的后代的分支。 商州板桥郭村郭氏原有家谱,在闯王李自成来商后被焚烧,后于乾隆庚寅年借河南阌乡县(今消融于灵宝)西董村家谱一份,于第二年(1771)由郭儒抄录。据该谱载从子仪的父亲敬之以下血脉:郭敬之生七子,依次为:子璓、子仪、子云、子英、子珪、幼贤、幼儒、幼明、幼冲;子仪生八子,其中暧生钅从等四子,钅从后代有琏、枝;琏生海,海生成龙、成虎、成麒、成麟;成龙生永泰、永学、永礼;永学生汉复、汉玺、汉英、汉仕、汉林;汉英为山东单县知县,生恺和慷;恺生世泰、世显、世耀、世荣、世康;世泰生次和渊;渊始居阌乡县西董村生二子清和秀。郭渊授右军万户。明洪武初年郭秀受命南征得胜,官至都督府。明洪武年间十八世郭秀由西董村迁居商州今板桥镇郭村,卒葬于该村,墓碑解放初被毁,上世纪末本族人重立。 二十二世怀即普的儿子在成化年间(1465-1487)由郭村迁往泉村上集。怀生七子:长仪,真定府(明改真定路为真定府,领11县5州,明成祖朱棣建都北京后,真定府直隶于京师)巡检,次子增商州阴阳官,三子转河东(泛指山西)盐运司,四子伯玉,五子征,六子兰,七子轩。上集郭氏家庙建于乾隆十八年(1753),乾隆五十八年(1793)重建。庙由前、中、上殿组成,建筑面积近600平方米,经历代维修重建,现存建筑为清代风格。前殿有郭氏家庙牌匾,中殿有唐王御赞大牌匾,上殿正中是汾阳王郭子仪和霍国夫人王氏、南阳夫人赵氏神主牌位,东边是驸马郭暧和升平公主的牌位,西边是迁商始祖等祖先的牌位。殿东走廊上挂乾隆十八年由陕西潼商兵备道屠用中敬书的“功盖天下”,中间悬湖北按察司使赵铨题的“徽猷永存”,西边有商州知州、后升迁为石阡知府罗文思敬题的“位极人臣”金子大匾。此外还有堂联“发迹汾阳源远流长华即庙商有祠丰功伟烈已享千秋殂豆 移居丹浒支分派别臣则忠子则孝余韵遗风还绵万代箕裘”、“汾阳肇迹家声旧 都尉贻谋世泽长”由三十二世孙伟儒敬书,“维岳降神於少华尚父功大泽深不但云礽百代 列星乘尾在丹江南支分派衍依然奕叶重光”由原任四川宜宾县知县洛南冀宣明拜题并书;“昭穆不失其伦沫祖宗之余德 子孙亦为序修祀事而孔明”由吏部拣选侯铨知县王时浮拜题并书;“派衍汾阳惟光惟烈 祀修上洛卜世卜年”由富平县儒学教谕外孙孔继陶题;上殿堂联“派衍汾阳四十传当年功著皇唐泽流奕禩祖宗贻谟尚奠恪遵勿替 籍分商岭五百载今日家崇祭典户荐明烟子孙奏格期仁孝常存”由三十一世孙玉章敬题。此外整个建筑的墙壁、梁架、檐枋、檐板内外,保留了大量壁画、绘画、书法、题记

各支始祖

  郭子仪:唐相国尚文尉中书今封汾阳王氏祈国公敬公子也生唐嗣圣十四年丁酉葬建中二年辛本二月 寿八十有五 中武陪葬建陵在今甘肃庆阳府合水县至今墓存配享代宗皇帝庙。派妣:朝氏,封劲节夫人。生子八,女七。为汾阳郭氏始祖。 郭好智:迁湘始祖,原籍江西吉安府安福县地名白石明永乐无年癸未携其子,宜宗公来湘屯居横路桥下之老屋场又云来自庐陵地名塘东查公所録,本宗源流明系安福白石而来葬上湘归厚十二都横踟桥下之大屋场屋后乙山辛向。为上湘石屋冲郭氏始祖。

郭氏子孙

  郭子仪有八子八女 子 郭曜、郭旰、郭晞、郭昢、郭晤、郭暧、郭曙、郭映。 郭曜,袭代国公,太子宾客。 郭曜子郭锋(《旧唐书》记作郭鉾),百户云。 郭晞,郭子仪第三子,随父征伐,屡建战功。任御史中丞、转御史大夫,累封赵国公。逝世后追赠兵部尚书。 郭晞长子郭钢,累封赵国公,赠兵部尚书。 郭晞次子郭钧,郭钧子郭承嘏。 郭晞孙郭承嘏,刑部侍郎,赠吏部尚书。 郭晤 郭晤子郭鐇,百户云。 郭暧,娶唐代宗女升平公主。赠尚书左仆射,一女:郭氏为唐宪宗郭皇后,生唐穆宗。四子:郭铸、郭钊、郭鏦、郭銛。 郭暧子郭铸,袭封。 郭暧子郭钊,妻沈氏,沈氏母为唐代宗女长林公主。三子郭仲文、郭仲恭、郭仲词(《旧唐书》记作郭仲辞); 。 郭暧孙郭仲词娶唐穆宗女饶阳公主为妻。 郭暧孙郭仲恭娶唐穆宗女金堂公主,历詹事府丞。 郭暧子郭鏦,娶唐顺宗女汉阳公主李畅,赠尚书左仆射。 郭暧子郭銛,娶唐顺宗女西河公主,无嗣,以公主前夫沈翚子为嗣。 郭曙,金吾大将军,终祁国公。

郭子仪子女后代分布

郭子仪的子孙后代遍布范围极广,主要是在陕西一代,当时郭子仪被封为“汾阳王”,汾阳就在陕西省,但是也有很少一部分族人迁徙去到了同安县。从郭氏家谱处入手,想要知道郭子仪子孙后代的分布并不是一件难事。

郭氏家谱

郭子仪的后代主要分布在陕西省的板桥郭村等地。他长子郭曜后裔有两支迁徙。一支迁往河南固始,五代郭嵩迁往福建福州,渐渐的又从海边州县迁往海外;一支五代郭在徽迁往江苏南京,其后裔又迁往江西、湖南、广东等地,也有人再次迁出海外。

六子郭暧后裔有七支迁徙。一支迁到江西。一支在五代时前往杭州富阳,由富阳迁到福州,由福州迁出海外。一支在五代时迁到山西,后子孙散居在南方各地。一支在五代时迁到山西,由山西迁到安徽。一支迁到安徽后,由安徽迁到江苏。一支因汾州大雨山崩,迁其附近。一支迁到江苏,由江苏到湖南,在从湖南到四川、贵州、广西各地。

七子郭曙由一支从汾阳迁到河南再到宁波鄞县。

他们经历一千多年,遍布河南、安徽、浙江、江苏、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后又从福建、广东等地陆续迁海外。台湾郭氏族人就是从沿海各地赴台的。世界上的郭姓华裔、华侨主要集中在亚州。

郭子仪像

世人总对历史人物的外貌特别好奇,看后宫嫔妃美不美,要是妃子们都长成隆裕皇后那副样子,皇帝也是够悲催的;看英雄人物帅不帅,要是像猪八戒这样大腹便便,即使能打仗也只是在需要他的时候才能被想起。美人配英雄,换句话说就是郎才女貌。

郭子仪塑像

郭子仪在电视剧中都是一幅英姿飒爽的样子,即使在晚年那雪白的胡子看过去也是老当益壮。那么郭子仪实际上长的怎么样呢?现实中有不少关于郭子仪的画像或者是塑像。

南熏殿有郭子仪的塑像,传说来源于凌烟阁的画像。塑像高2米,刻画了郭子仪上朝时的样貌。脸又圆又方,眉毛很浓,胡子两撇,须髯整齐,穿着朝服神情端庄。单看郭子仪的塑像就能感受到他的性格和品格。塑像所刻的服侍经考证后证明是唐代的服侍,与郭子仪所处时代吻合。因此有理由相信这个塑像是依照郭子仪本人临摹而来,十分接近原型。

在汾阳也有一幅关于郭子仪的画像,可能被挂在祠堂中。画像与南熏殿的塑像十分相似,但仔细一看发现画像中有西洋的绘画技法,可能是在明末清初时根据南熏殿像所作。

明代出现了不少郭子仪的木刻像,多数是半身像。像中的郭子仪耳垂更长,眉毛平直,胡须特别粗线条,乍看很像文臣;但他本身的高大魁梧又透露出武将的气质。

不管现存在世上的郭子仪像神似或形似,都是后人对郭子仪这一爱国将士的敬佩和爱戴。

郭子仪心胸坦荡不设围墙

郭子仪待人宽厚,不与人结仇,不得罪小人,以真诚打动皇帝,朋友遍天下。他的一生没有做过亏心事,心胸坦荡;平易近人,府中不设围墙。宦官鱼朝恩之前十分嫉妒郭子仪,甚至去挖了郭子仪的祖坟,后被郭子仪感化。军官李光弼担心郭子仪得势后报复,后与郭子仪合作无间。

郭子仪画像

郭子仪心胸坦荡,面对宦官的恶意中伤,一直对自己进行反省。有一次,鱼朝恩邀请郭子仪前去参观修建好的庙宇,寻常人肯定把这次邀请当作鸿门宴,郭子仪的儿子也都劝郭子仪不要前去赴宴,即使赴宴也多带些兵马。郭子仪却只带了几个仆人就走了。当鱼朝恩看到郭子仪到来,只带了没几个人,也很疑惑。郭子仪解释说,外界猜测鱼朝恩将对自己不利,只带了没几个仆人,如果猜测属实,鱼朝恩能更方便的解决自己。郭子仪对鱼朝恩的信任让鱼朝恩感动不已,其实这都是因为郭子仪十分大度,他明白朝廷中如果起内讧会对国家不利,所以郭子仪宽容地对待着宦官对自己的嫉妒伤害。

郭子仪在家时常要求下人不要关门,也不在门口设有护卫,谁都可以自己进去。他的儿子劝说郭子仪摆出威严来,堂堂一个显赫的家庭不能如此随便。郭子仪却说,郭府虽然人员众多,但都是靠朝廷给的俸禄养活,如果郭府一直都大门紧闭,不是给有心人找到理由来找郭府的麻烦嘛。现在打开大门,就是让所有人都监督郭府,有心人即使想诬告也没有理由了。这就是郭子仪不设围墙以退为进的安身方法。

郭子仪与李白

有人说郭子仪和李白是往年交,郭子仪在军中犯事被李白所救。李白参与反叛,郭子仪听闻后愿用自己的官爵来买李白的罪行,后李白逃过一劫,被流放到了夜郎。后人称赞两人的友情说李白能识人,郭子仪能报恩。

话剧《李白》剧照

这段生死交情一时成为美谈,但是这件事是真的还是假的呢?实际上可信度还是比较大的,当时的唐朝文化风气很盛,不少官员本就是文人。李白在有段时间是唐玄宗眼前的红人,经常组织与自己兴趣相投的文人进行探讨,到处结交社会名流,郭子仪进入到了李白的交际圈内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情。况且李白在官场上混久了,有自己一套识人的方法,或许他觉得郭子仪日后能够出人头地,并且自己帮他这个忙不用费很大气力的话,照李白的性格是会出手相救的。如果李白真的对郭子仪有救命之恩,郭子仪如此高的情商肯定也会在李白遇到困难的时候施以援手。查阅两人的生平事迹,其中并没有涉及,但是野史上却有相关记载。其实野史往往更具有真实性。但是虽然两人之间的感情让人赞叹,但是两人所遭受到的困难都有些难以启齿。

李白和郭子仪都是名人,他们在成名后不会过度宣传两人的友情,因为会提及自己不光彩的一面。正是两人都对这段友情的绝口不提,让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加扑朔迷离。

唤声亲翁郭子仪

《唤声亲翁郭子仪》是豫剧《打金枝》中的一个选段。那时升平公主与郭暧起了争执,郭暧动手打了升平公主,驸马打公主的事情在之前从来没有发生过。升平公主受了委屈,进宫向代宗告状。郭子仪绑了郭暧来到宫中谢罪。代宗唱出了这一选段,表明夫妻俩吵架是很正常的事情,家长们不需要过多干涉。

唤声亲翁郭子仪选段

代宗唤了郭子仪一声“亲翁”,称不应该为了夫妻俩吵架的气话让郭暧白白送了命。郭暧年纪还不大,是个孩子,遇事难免考虑不完全,两个人吵架也是常有的事情。俗话说的好,清官难断家务事,你一个长辈何必去管他们少年夫妻的事情?不要说你代替我想处罚郭暧,你们想处罚他我还不依呢。现在看着郭暧跪在金銮殿中,之前肯定遭到了你不少的打骂。让我来给我的女婿加官进爵吧,赐你官位再上三级。我把代表天子的宝剑赐给你,你能管理满朝文武。既然汾阳王仗着是你父亲欺压了你,我就给你也封个王。这样在地位上你们就处于平级,不会受他欺负了。只要郭暧成了王,宫里宫外、殿上殿下,随你去哪里。不要说满朝的文武百官管不了你,你的父亲如今跟你平起平坐也不会把你怎么样。

代宗为什么对郭暧打升平的事情不计较呢,其实郭子仪在其中占了很重要的原因。郭子仪本身担心因为功高盖主受到皇帝猜忌,平日经常与皇帝回想以前的种种经历,以真诚打动皇帝。

郭子仪有八子,据《汾阳王妻霍国夫人王氏神道碑》,有六子是夫人王氏所生。

1郭曜,曾任开阳府果毅都尉,随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后历任卫尉卿、太子詹事、太子少保,封太原郡公,后袭封代国公。死后,赠太子太傅,谥号孝。

2郭旰,在讨伐安史之乱时战死。

3郭晞,曾随郭子仪收复两京,战功卓著。历任鸿胪卿、殿中监、检校工部尚书兼太子宾客,封赵国公。死后,赠兵部尚书。

4郭昢。

5郭晤。

6郭暧,娶代宗之女升平公主,拜驸马都尉。历任殿中监、检校左散骑常侍、太常卿,初封广阳县男,进封清源县侯,后袭封代国公。死后,赠尚书左仆射,又赠太傅。

7郭曙,曾任司农少卿,后在朱泚之乱中立有战功,擢升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封祁国公。

8郭映,太子左谕德。

郭子仪(697年-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华州区) 人,唐代名将、政治家、军事家。

郭子仪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但一直未受重用。

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至德二年(757年),郭子仪与广平王李俶收复西京长安、东都洛阳,以功加司徒,封代国公。乾元元年(758年)八月,进位中书令。乾元二年(759年)五月,因承担相州兵败之责,被解除兵权,处于闲官。宝应元年(762年)初,太原、绛州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汾阳王,出镇绛州平定叛乱,不久又被解除兵权。广德元年(763年)冬天,唐朝廷与唐朝军将发生矛盾导致长安缺乏防御,程元振隐瞒军情不报,吐蕃趁机长安缺乏防御之时入寇、攻入长安;唐代宗启用郭子仪,郭子仪调集军队。吐蕃占长安10余天,听说郭子仪与唐军靠近,吐蕃立即逃离了长安。公元765年,唐朝官员仆固怀恩反叛,引吐蕃、回纥入寇,郭子仪在骑说服回纥,唐军骑兵联合回纥,大破吐蕃。

大历十四年(779年),郭子仪被尊为“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建中二年(781年),郭子仪去世,追赠太师,谥号忠武。

参考下

挽救一代危亡的唐朝名将汾阳王郭子仪,以其功勋卓著与赤胆忠心被后人千年传颂。其子孙后代遍布大江南北,内陆海外,在我市的商州区也有一脉,分布在今天的板桥郭村、腰市上集及张村的麻涧等地。

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妒,穷奢极欲而人不非的郭子仪本人“多福、多寿、多子女”,宗子庞大,计有八子、七婿。八子依次是曜、旰、晞、昢、晤、暧、曙、映。长子郭曜性格沉着冷静,相貌魁梧,有豪杰之气,年轻时随父做官,进而沙场奔战,终升为太子詹事,封为太原郡公。建中三年(782)即父逝世后的第二年谢世。唐皇李适赠为太子太傅,加赐号为“孝”。郭曜有锐、锋、链、锜四子。子仪二子旰在至德二年(757)潼关战役中壮烈牺牲。三子郭晞英勇善战,一直随父在外征战,后升为太子宾客。郭晞有七子:钧、钢、鍊、鉷、銶、钅集、镶。子仪四子郭昢官至试鸿胪卿,五子郭晤官至兵部郎中,八子郭映官至右庶子,封寿阳男,由于他们三位官位不太高,史书记载较少。六子郭暧十余岁与代宗豫的第四女升平公主订婚(后封为昭懿公主),婚前官太常主薄,婚后拜封驸马都尉、试殿中监,在朝廷中备受尊宠。德宗贞元三年(787)袭封代国公。去世时年仅四十八岁,葬今华县五龙山,赠尚书左仆射。郭暧有四子:铸、钊、钅从、钴。子仪八子郭曙在代宗时任司农卿,德宗时任金吾大将军,后又被封为祁国公。

据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所藏家谱资料所知,郭子仪的子孙们向全国各地迁徙有十支,其中长子郭曜后裔有两支,六子郭暧后裔有七支,七子郭曙后裔有一支。他们经历一千多年,遍布河南、安徽、浙江、江苏、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后又从福建、广东等地陆续迁海外。据郭氏家谱载,商州板桥郭村郭氏即为郭暧的后代的分支。

商州板桥郭村郭氏原有家谱,在闯王李自成来商后被焚烧,后于乾隆庚寅年借河南阌乡县(今消融于灵宝)西董村家谱一份,于第二年(1771)由郭儒抄录。据该谱载从子仪的父亲敬之以下血脉:郭敬之生七子,依次为:子璓、子仪、子云、子英、子珪、幼贤、幼儒、幼明、幼冲;子仪生八子,其中暧生钅从等四子,钅从后代有琏、枝;琏生海,海生成龙、成虎、成麒、成麟;成龙生永泰、永学、永礼;永学生汉复、汉玺、汉英、汉仕、汉林;汉英为山东单县知县,生恺和慷;恺生世泰、世显、世耀、世荣、世康;世泰生次和渊;渊始居阌乡县西董村生二子清和秀。郭渊授右军万户。明洪武初年郭秀受命南征得胜,官至都督府。明洪武年间十八世郭秀由西董村迁居商州今板桥镇郭村,卒葬于该村,墓碑解放初被毁,上世纪末本族人重立。

二十二世怀即普的儿子在成化年间(1465-1487)由郭村迁往泉村上集。怀生七子:长仪,真定府(明改真定路为真定府,领11县5州,明成祖朱棣建都北京后,真定府直隶于京师)巡检,次子增商州阴阳官,三子转河东(泛指山西)盐运司,四子伯玉,五子征,六子兰,七子轩。上集郭氏家庙建于乾隆十八年(1753),乾隆五十八年(1793)重建。庙由前、中、上殿组成,建筑面积近600平方米,经历代维修重建,现存建筑为清代风格。前殿有郭氏家庙牌匾,中殿有唐王御赞大牌匾,上殿正中是汾阳王郭子仪和霍国夫人王氏、南阳夫人赵氏神主牌位,东边是驸马郭暧和升平公主的牌位,西边是迁商始祖等祖先的牌位。殿东走廊上挂乾隆十八年由陕西潼商兵备道屠用中敬书的“功盖天下”,中间悬湖北按察司使赵铨题的“徽猷永存”,西边有商州知州、后升迁为石阡知府罗文思敬题的“位极人臣”金子大匾。此外还有堂联“发迹汾阳源远流长华即庙商有祠丰功伟烈已享千秋殂豆 移居丹浒支分派别臣则忠子则孝余韵遗风还绵万代箕裘”、“汾阳肇迹家声旧 都尉贻谋世泽长”由三十二世孙伟儒敬书,“维岳降神於少华尚父功大泽深不但云礽百代 列星乘尾在丹江南支分派衍依然奕叶重光”由原任四川宜宾县知县洛南冀宣明拜题并书;“昭穆不失其伦沫祖宗之余德 子孙亦为序修祀事而孔明”由吏部拣选侯铨知县王时浮拜题并书;“派衍汾阳惟光惟烈 祀修上洛卜世卜年”由富平县儒学教谕外孙孔继陶题;上殿堂联“派衍汾阳四十传当年功著皇唐泽流奕禩祖宗贻谟尚奠恪遵勿替 籍分商岭五百载今日家崇祭典户荐明烟子孙奏格期仁孝常存”由三十一世孙玉章敬题。此外整个建筑的墙壁、梁架、檐枋、檐板内外,保留了大量壁画、绘画、书法、题记 ————百度贴吧

唐朝郭子仪的真正后代在哪里?

郭子仪的后代主要分布在陕西省的板桥郭村等地。郭子仪的长子郭曜后裔有两支迁徙。一支迁往河南固始,五代郭嵩迁往福建福州,又从海边州县迁...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