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元宵节的调查报告
客家上灯习俗研究
曾春(04级本4)
引言
民俗是一种特殊而又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它是一定的族团和群体在长期的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
“风俗之端,始于致微,博之无物,察之而无形,听之而无声。
然一二人倡之,千百人和之。
人与人相接,人与人相续,又踵而行之。
及其互成……举国之人习以为然。”① 民俗就是在这种社会群体场合相互模仿唱和,一代承一代接续的过程中形成的。
虽说民俗是一定自然地理条件、社会历史条件、一定心理状态的产物,然而因各自的自然地理、社会历史条件、思想形态,又会形成不同的民俗。
即使在同一文化区内,如客家文化区内,也会形成不同的民俗。
客家文化博大精深,璀璨夺目。
客家山歌早就被誉为客家文化的精髓;客家围龙屋也被赞为客家独有的伟大建筑。
然而客家文化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鲜为人知的客家民俗——客家“上灯”习俗。
客家上灯习俗流传的族群、区域很广,它以“添丁”为中心,以“灯”的形式而展开的祭祖、慰祖活动。
一、 客家“上灯” 习俗
1客家“上灯” 简介
“上灯”(“上”读爽、赏,是“挂起”之意),因客家方言“上”同“丧”,所以客家人为避讳,“上灯”又称“升灯”,是客家民间风俗。
每年,凡本姓本族有“添丁”(即生有男孩)者,必须在祖祠上厅挂上一盏新灯笼(谐“新丁”)。
“上灯”的日期最早为正月初九,最迟为正月十九,但多为正月十五前后一两天。
“上灯”意为向祖宗汇报,某家添了新丁。
“上灯”时要办“三牲”②、酒果敬祖公及天地神明,讲究的还“办上灯酒”请亲友团聚、祝贺。
此俗在客家聚集地区,素以兴宁为最盛,其礼节也更繁,而且已有所演变,他们在“上灯”后,中间还要“暖灯”(是“上灯”过程中的一项活动,不能说是“暖灯节”)。
最后才“敬祖谢天地”,非常隆重热烈,有“一家添丁,全屋全村庆贺”之气氛。
在客家宗族社会,凡是男孩都要举行“上灯”仪式,一生只有一次。
“上灯”者年龄不分大小,刚诞下不久的男孩叫“升新丁”,年龄比较大的,因多种原因没有举行此种仪式的叫“升老丁”。
因此,“上灯”实是各姓各族为当年新添男孩而举行的庆祝活动。
“上灯”必须在本姓本族老屋祖公厅举行。
老屋,又称“祖祠”,是上灯活动的场所。
老屋即祠堂,现今的客家各族的老屋都是按照古代祖宗居住的原始的方位修缮过的。
老屋的设计很简单,呈长方形,基本上是有一扇大门,从大门进是一个15平方米左右的厅堂,俗称“下堂”,从下堂进去是一个天井,天井的两边是过道,通往下一个厅堂,这个厅堂称作“上堂”。
上堂正面的墙壁的中间开设了一个壁橱,祖宗的牌位就摆放在这里。
壁橱下面还有一个小口,供奉的是土地神。
一般上堂比下堂高,以显示上堂的重要性。
2 客家“上灯”习俗原由
客家,顾名思义,即是旅居他乡的意思。
客家人原籍为河南地区的中原汉族,是具有显著特性的汉族民系,是汉民族中的一个地缘性移民群体。
据记载,客家人自秦朝以来,有六次南迁的过程:第一次南迁是在秦始皇时代。
第二次南迁是在东晋“五胡乱华”时期。
当时,为了避难,一部分中原居民辗转迁入闽粤赣边区。
第三次南迁是在唐末黄巢起义时期。
第四次南迁是宋南渡及宋末时期。
第五次南迁是在明末清初时期。
第六次南迁是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时期。
粤北一带的客家人都分别从这六次南迁而来。
如河源,作为东江流域的纯客家地区,最早的客家先民来历可追溯到秦朝。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南越后,为进一步开发岭南,派屠睢、任嚣、赵佗带50万兵卒驻守,还下令将数十万名“罪人”发配到岭南。
赵佗先为龙川县令,后为南越王。
龙川的赵、韦、官、任四姓居民就是第一批进入龙川与当地土著族人杂居的中原人。
自赵佗建制以来,龙川分别容纳了六次南迁的客家人。
特定的社会通过自己的文化生产出特定的需要(法兰克福学派),并且同时设计满足需要的常规途径。
“上灯”是为了满足客家族团的特定需要产生的。
首先,从客家人六次南迁的时间来看,都发生在战乱时期。
客家人为避战火或自然灾害而南迁。
战火、自然灾害在古代常常会夺走无数人的性命,还有可能使整个族群灭绝。
客家人远离故土,客居他乡。
因此客家人的先人们最担心本族人丁不旺,族姓消失,不能永久流衍,宗族血液不能长流。
其次,无情的战火、无法预测的自然灾害,个人是无法战胜的,需要一个团结的集体共同奋战。
客家人希望全族人团结在一起,共同抵抗自然灾害与战争。
客居他乡,更需要宗族团结,战胜新环境下遇到的新的困境。
再次,由于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的移民文化,所以它具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
作为移民群体这一特殊群体,客家又具有其独特的文化面貌。
比如,客家文化中所具有的十分强烈的寻根意识与乡土意识,正是移民在离开祖居地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对原有文化和对祖先的眷恋。
最后,客家人性格善良、纯朴,老实、敦厚。
客家祖先教育后代要念祖恩,不忘祖宗,爱国爱乡;讲礼节,重伦理,好学问,尚教育,敦亲族,敬祖先,隆师道;团结奋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灯”是客家方言“丁”的谐音,又是希望、光明的象征。
灯灯相续象征种族繁衍的绵绵不绝。
因此,为了让后代不忘记自己的祖先;为了本族的团结,共同抵御困境;为了让祖先得到安慰——宗族血液并未消失;以及客家人从小形成的念祖恩,尊祖的优秀品德,借“灯”来庆祝“添丁”的祭祖、慰祖活动也因此而诞生了。
每年,将族里“添丁”的情况通过上灯的形式上报给祖先,让祖先得到安慰。
最重要的是,同一宗族的人有机会每年聚到一起增进了团结,形成了一种以“老屋”为中心的凝聚力量,同时还可以保留客家人特有的传统文化。
“上灯”的习俗最早起源于何时已无从稽考,大约是随着客家人南迁逐渐形成的一种民俗。
上灯的流传族群很广,因每个姓氏的客家人都有自己的一个或几个祖先,所以每个姓氏的客家人都有自己的一个或几个上灯活动。
上灯分布的地区也很广,主要集中在粤北地区,如河源,梅州,兴宁等地都有自己的上灯活动,其中兴宁最具有代表性,也最隆重。
3 “上灯”与元宵节的联系
“上灯”可能是元宵节的派生物。
元宵节自古有之,每年正月十五举行,自古是全国上下都举行的节日,而赏灯是元宵节的一部分。
从“灯”的意蕴上看,元宵节又称灯节,其外表看来,是欣赏花灯的游乐;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上,它带给人们一种希望——“添丁”,即人丁兴旺。
因此,以“灯”来寄托“丁”,客家“上灯”习俗与元宵节的“赏灯”有相同的内涵。
从日期上看,元宵节在正月十五,而“上灯”则在正月十五前后举行。
客家人自秦从中原南迁,对元宵节当然熟悉。
现在的客家人一般不重视元宵节,因为“上灯”节同样可以赏灯,还可以同族人一起庆祝添丁的喜悦。
从“灯”的制作来看,客家“上灯”所用的灯与元宵节所制的灯有很大相似之处,元宵节的灯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客家“上灯”所用的灯同样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
结合“上灯”的由来与元宵节“灯”的意蕴,日期,制作来看,“上灯”节很可能是客家祖先继承了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同时又结合宗族的实际情况,将“灯”的意蕴提升到更高的位置而流传至今。
因此,“上灯”可能是元宵节的派生物。
二、繁琐热闹的“上灯”活动
每年,春节前后,热衷于本族事务的老人,通过打听,依次记录从本年正月十三挂灯后至下年正月十三挂灯前的添丁家庭,并将其组织起来,在春节前后每个家庭各派一个代表召开上灯祭祖的会议,分派任务。
比如,上灯活动资金的筹备、用途问题,上灯前后谁负责打扫老屋,上灯当天谁负责膳食等问题,在会议中都有具体的分工。
1 “灯”的准备
会议之后,定制“灯”是必要的一步。
客家各个地方所制灯的材料大体相同,一般由竹篾制成中空的框架,由彩纸糊成,都能挂起来。
另外,灯外糊都有福、禄、寿一类的吉祥图案的彩带。
灯中安有固定的油碟,可加油点亮照明。
但是它们的形状又有所不同,有举式的,也有扛式的。
如河源龙川县的灯都用举式的,而东源县及兴宁市的灯多数用扛式的。
以龙川举式的灯为例,灯一般可以看作有三层。
上层常常是一个彩纸糊成的约20多厘米高,直径约15米的大圆柱。
圆柱的侧面一般会写上“风调雨顺”等寄语。
圆柱底面的边框上,贴上富有传统剪纸艺术的约1米长的彩带。
灯的第二层是比第一层稍小的、约高05米多边形柱,中凹两头 铁场镇新和村的灯
大,其中上边大底边小,均由彩纸糊成,最底面的边框是同样贴满约05 米长的彩带。
多边柱的上侧面,可以写上“百子千孙”等寄予人丁兴旺的词语。
灯的第三层,是一个比第二层稍小的多边形柱,侧面会写上 “五谷丰登”等吉语,希望来年是个好收成,日子一年比一年红火。
从整体来看,灯的大小可以说是遵从了3:2:1的格局,上大下小。
因为上灯这种习俗注重的是“丁”,而不是“灯”,所以对灯的制作不讲究一律相同、不可更改。
不仅每个地方灯的制作不同,即使是同一个地方不同时间的灯的制作也可以不同。
只要美观,耐用(要挂到端午节),能体现上灯“添丁”这种活动的意蕴就是可以的。
需注意的是,在当年正月十三到次年正月十三之间,谁家最先诞下男孩,这家就被称作“头灯”;谁家最后诞下男孩,就被称为“尾灯”,他们与其他诞下男孩的家庭都被称为“灯子”。
有的地方有多少“灯子”就制多少盏灯;有的制两盏,两盏形状一模一样,但“头灯”大,“尾灯”小;有的只制一盏。
灯的多少都是可以变化的。
2 资金的筹备
筹集资金是“上灯”活动最关键的一步,资金是否充足,直接关系到上灯活动能否顺利进行。
据客家老人介绍,上灯的资金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由封建财主或公家资产承担;新中国成立以后,由各个添丁家庭平均承担。
当然,村民可以根据自愿原则,自由捐款。
据老人介绍,捐款的村民每年都很踊跃,有时达几千元。
这些钱一般用来买“香”、“红烛”、“三牲”、鞭炮,条件允许还可以请乐队、请人在祖祠放**等,目的是增加喜庆的氛围。
另外,按照会议的安排,由“灯子”承担上灯活动期间的一切事务,如准备上灯日的膳食,接待外来人员等。
3 “上灯”的过程
上灯这天的早上,制灯人会把制好的灯放在离祖祠不远的地方,为下午接灯做好准备。
这时,在老屋的上堂,已经供奉上了“三牲”,还有各添丁家庭送来的酒及糖果。
在摆放祖宗牌位的壁橱两旁以及下面的土地神位两旁已贴上了对联。
如铁场镇新和村邹氏的是这样的,橱窗两边“祖德源流芳百世,宗业兴隆子孙昌”,土地神位两边“工能生白玉,即可发黄金”,横批是“土主神位”。
其主题,都是希望祖业兴荣,子孙昌盛的。
在中午十二点之前,村里的老人会带领“灯子”及刚出生的小男孩来到祖屋行跪拜礼,向祖宗汇报祖里添丁的情况。
跪拜礼完,“三牲”中的整猪和糖果撤下,只剩酒和一个盘,盘里装有小量的“三牲”,猪被送到老屋侧边的临时厨房,由“灯子”负责准备晚上的聚餐。
上午的活动主要是祭祖,下午才是真正的、最重要的上灯活动。
族人吃过午饭后都会聚集到老屋来看热闹,也可以到祖宗牌位前烧香,行跪百礼,希望祖宗保佑,自家也能早点添丁。
到了下午三、四点就是接灯的时刻了。
据铁场镇新和村的老人介绍,接灯的时间比较灵活,没有固定的时间,一般取决当天的天气。
天气晴朗,宜四点左右接灯;阴雨天气可以早点,但都集中在三四点左右。
这时,以舞狮和锣鼓在前面引路,村中一老人提着祖宗牌位前供奉着的小盘 “三牲”,率领“灯子”及小男孩向不远处的“灯”进发,道路的两旁早已摆满了鞭炮。
到了灯前,老人把供品奉上,倒满三杯酒,在地上烧好香和红烛,并把香给每个“灯子”分发一支。
准备完毕,老人一声令下,接灯开始,狮子舞动,锣鼓、鞭炮齐鸣震耳,所有“灯子”向灯行跪拜礼。
礼毕,“头灯”取灯迎回。
这时,其余“灯子”跟随“头灯”在后,老人、舞狮、锣鼓紧随其后。
到了祖祠大门前,舞狮先上前拜三拜,灯这才迎进门。
所有“灯子”随灯进入了祖祠上堂。
这时,还要在灯最上层的圆柱的底面边框上,贴上几幅字,如“添福添寿添贵子,灯前映出仙佢子;曰福曰贵曰荣华,竹后结出状元郎”,接着点着油灯(条件许可可以放一个电灯泡)。
然后,把早已挂在房梁上的绳子与灯顶端绑好。
准备完毕,老人一声令下,灯缓缓升起,所有“灯子”跪下行礼。
这时锣鼓、鞭炮再一次齐鸣。
需特别注意的是,在灯进入祖祠时,女人决不能比灯或比男人先到上堂,否则将惹来不好的兆头,惧怕明年生女多。
灯挂上,上灯活动就进入尾声了。
族里每家派一个代表,就在老屋聚餐了。
晚餐的食物,是白天供奉祖宗的“三牲”及“灯子”送来的酒等。
客家人认为,吃了这些供品,能够得到祖宗的保佑,自家早生男孩。
晚餐结束,上灯活动进入最后阶段。
请来的**将在此放映;请来的礼炮、乐队将在此作最后的精彩表演;买来的鞭炮将在此阶段全部放完……至此,上灯活动就算圆满结束了。
从上灯活动整个活动来看,上灯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客家特有的民俗活动。
灯的制作体现了我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这种手工艺通过上灯活动一代传一代,得到了很好的继承。
通过这种活动,让同一族人更加团结,让族人永远记住自己的祖先,永远也不要忘记祖先们跋山涉水迁移到此的艰难历程。
三、 客家“上灯”习俗折射出的客家精神
1 上灯折射出客家人的尊祖意识
前面谈到,从秦代以来,客家祖先经历了六次大规模的南迁过程。
客家祖先们或是躲避战火,或是躲避自然灾害,或因为当地人口过于稠密无法生存而南迁。
从这六次南迁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客家祖先所遭受的艰难历程,和生存的险境与不幸。
但是,生存 的不幸并没有压垮客家祖先。
也正是因为客家祖先在很长一段漂泊流离的经历中及到达定居地以后所面临的种种困境,锤炼出客家祖先坚忍不拔的意志、勇于开拓的精神、勤劳朴实的品格。
正是因为他们在不断迁徙过程中求得了生路,寻找到了新的发展机遇,所以才使得客家人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得出了“人唔辞路,虎唔辞山”、“命长唔怕路远”、“树挪就死,人挪就活”的价值观念。
客家祖先们以顽强的求生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多次辗转迁移,使自己的血液得以延续;自己的族群得以扩大,自己的传统品德、价值观念、传统文化得以延续。
客家的后代无不为有这样的祖先而感到骄傲,同时,对他们表示深深的尊敬和爱戴。
客家的家谱里详载着祖先在文学、艺术、军功、政界领域中的经历和业绩,并还有对祖先的诸如仁爱,美德之类的个人性格的称赞。
可以看出,客家人对祖先的深深尊敬与爱戴。
祭祀祖先,成为客家人代代相传的神圣使命。
客家是一个移民族群,千年、百年背井离乡,因此最担心本族人丁不旺,族姓消失,不能永久流衍,民俗文化得不到继承。
而客家祖先又以温和、善良的性格和尊老的优秀品德影响后代。
于是,后代以某种方式告慰祖先,成了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
客家上灯习俗既是一种祭祖活动,又是一种告慰祖先的方式。
从上灯的准备,过程等无不体现了客家人爱戴祖先,尊敬祖先的优秀传统。
现代的客家人,许多离开故土,在外打拼,在外定居成家到“添丁”,春节可以不回家乡,但只要上灯,都会回乡参加,给祖宗行跪拜礼。
这些都表现了客家人对祖先的尊敬与崇拜。
上灯习俗中的村民向祖宗行跪拜礼,看起来带有浓重的封建迷信色彩,有其庸俗的一面,但是把它上升为一种对祖先的尊敬、崇拜之情,这种礼仪又是多么的合情合理。
2 上灯习俗体现了客家人强烈的宗族意识
梁漱溟曾概括地说,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在中国式的家庭中,“外则相和答,内则相体念,心里共鸣,神形相依以为慰……”①由是家庭与宗族在中国人心目中占极重要的位置。
“上灯”是客家人强烈宗族意识的最好体现。
通过这种仪式,同族人能够周期性地和子侄族众欢聚一堂,不管各自在何方,“上灯”这天一定是“一家人”。
客家人祖先都希望自己的血脉死后还生生不已,族众都相信,自己身上的血源于炎黄或其他祖先,已经流淌数千年,并将通过自己传给子孙,永无止境。
梅县约亭村《刘氏族谱•序词》说:溯我刘氏,系出炎黄,中原华胄,两汉帝王。
《梅州姚氏族谱•谱序》:吾姚始自舜帝,历载四千,繁衍百三十余世,源远流长。
每年举行的“上灯”节就是客家宗族意识的最好证明。
“灯子”就是宗族的血脉,就是宗族源远流长的纽带。
3上灯习俗折射出客家人的团结意识
客家精神内涵丰富多彩,其核心在于团结互助和拼搏奋进。
这些在客家南迁的历史和客家文化习俗中可以看到。
团结就是力量。
客家祖先在南迁的过程中遭遇到苦难和险境是必然,然而没有一个团结的集体是无法战胜不幸的遭遇的。
客家人祖先及其后人善于用血缘、亲缘、地缘等各种条件建立同宗、同乡、同一文化内相互合作关系的团体主义精神。
因为这些,都是为了确保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实现由移民社会向定居社会转变需要。
客家上灯活动正体现了客家人的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
通过上灯本族客家人能够聚集到一起,为本族谋发展,同时又增进族人的感情。
上灯活动即是维护团结的重要举措,又是体现客家人团结的重要形式。
比如铁场镇茅畲村,在十年前,利用上灯活动村人聚到一起的机会,商讨在村里修水泥路的设想。
果然全村捐款,有钱的出钱,没有钱的可以出力,终于村里通了水泥路,成为铁场镇较早实现通水泥路的村落。
可以说这是一条团结之路。
4 上灯活动体现了客家人优秀的文化继承意识
客家上灯习俗历史悠久,有的几百年,有的上千年。
这种习俗如果没有良好的文化继承意识,那么就会走向边缘化,最终被历史所吞噬。
客家上灯习俗不仅没有被吞噬,而且还更加丰富多彩,深刻的体现了客家人的优秀文化继承意识。
比如灯的制作,是从一代又一代继承下来的。
另外,上灯出现了许多对联,有寄语好年成的,有寄语人丁兴旺的等等。
上灯的这些形式很好的体现了客家人有些的文化继承意识。
从灯的制作上看,客家人能够结合时代的发展变化,灵活多变,不断丰富灯的形状以精美为出发点,自由制作,只要不偏离框架、能够反映上灯习俗内蕴就行。
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上灯习俗中必要的的锣鼓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添丁”的喜悦之情。
于是,请乐队,请人在祖屋播放**等现代文化在近几年也加入了上灯习俗的行列,既增加了上灯的喜庆气氛,同时是上灯习俗内容的丰富,也让上灯习俗跟上了时代的步伐。
从上灯的内容和形式的变化,我们就可以看出客家人具有对传统文化既继承又丰富的意识。
四、 客家上灯习俗反映了客家人重男轻女的落后思想
当然,客家上灯习俗也反映了客家人重男轻女的落后思想。
“上灯”,“灯”字与“丁”都是客家化的同音,顾名思义,“上灯”这个习俗,看重的不是“灯”,而是“丁”,是客家人借助“灯”的形式,来表达“添丁”的喜悦及希望。
因此,不仅能从字义上看出上灯习俗的重“丁”现象,从上灯活动的整个过程来看,客家人重男轻女的思想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暴露。
比如,在迎灯,接灯的队伍中,只有男人,女人只是路边看热闹的闲人;另外,灯在被迎进祖祠时,女人不准到上堂。
因为客家人看来,男人先到上堂意味着下年会添更多的“丁”,大吉;而女人如果这时到了上堂可能是个阻碍“添丁”的隐患,是不吉利的。
这些礼仪规定,明显具有重男轻女的落后思想。
在客家人看来,生女叫“加口”,生男才叫“添丁”,所谓人丁兴旺,只是指男丁兴旺。
多男丁才是福,即使是生活困难也会觉得家族繁荣强盛。
反过来,家族男丁少,则意味着家族有可能衰落,即使现在生活很富裕,男丁少是本家族的最严重的灾难。
为了不使本家族有缺陷,计划生育这项国策在有些客家地区显得无能为力。
就如铁场镇茅畲村来说,第一胎或第二胎生男则好,如果几胎都没有男孩,村民会一直生到男孩为止。
村里一曾氏家庭,一共生了九个,第九个就是男孩。
有很多家庭有五六个孩子,都是第五或第六个才是男孩。
即使是倾家荡产,为了生男孩,村民也乐此不彼。
自家在老屋添一“灯”,那是何等光荣,何等扬眉吐气的事。
在客家人从古就有一个误区,女孩是泼出去的水,男孩才是家族的栋梁。
上灯习俗深刻暴露了有些客家地区的重男轻女的的落后思想。
让人幸喜的是,在有的客家地区,开始抛弃了重男轻女的落后思想,女孩也能像男孩一样,成为上灯活动的主角。
如梅州的一些客家地区,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赞扬和学习的现象,既保留了上灯习俗,又打破了重男轻女的陋习。
但是,这种现象还不普遍,向彻底改变客家人重男轻女的陋习任重道远。
希望其他客家地区能够跟上时代的脉搏,找出一条既可以保留上灯习俗、弘扬客家文化又可以去弊杨利的好法子,让上灯习俗发扬光大,源远流长。
结语
客家上灯习俗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灯活动有其独特的由来和重要的文化内涵。
从上灯习俗中我们可以看到客家人所具有的尊祖意识,团结意识及优秀的文化继承意识。
但上灯习俗也暴露了有些客家地区严重的重男轻女的思想劣根。
找出一条既可以保留上灯习俗、弘扬客家文化又可以去弊杨利的好法子,让上灯习俗发扬光大,跟上时代的脉搏,源远流长。
中共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
(一九四一年八月一日)
二十年来,我党对于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与国际情况的研究,虽然是逐渐进步的,逐渐增加其知识的,但仍然是非常不足;粗枝大叶、不求甚解、自以为是、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的作风,仍然在党内严重地存在着。抗战以来,我党在了解日本、了解国民党、了解社会情况诸方面是大进一步了,主观主义、形式主义作风也减少了。但所了解者仍然多属粗枝大叶的、漫画式的,缺乏系统的周密的了解,主观主义与形式主义作风并未彻底消灭。对于二十年来由于主观主义与形式主义,由于幼稚无知识,使革命工作遭受损失的严重性,尚未被全党领导机关及一切同志所彻底认识。到延安来报告工作的同志,其中的多数,对于他们自己从事工作区域的内外环境,不论在社会阶级关系方面,在敌伪方面,在友党友军方面,在自己工作方面,均缺乏系统的周密的了解。党内许多同志,还不了解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一真理。还不了解系统的周密的社会调查,是决定政策的基础。还不知道领导机关的基本任务,就在于了解情况与掌握政策,而情况如不了解,则政策势必错误。还不知道,不但日本帝国主义对于中国的调查研究,是如何的无微不至,就是国民党对于国内外情况,亦比我党所了解的丰富得多。还不知道,粗枝大叶、自以为是的主观主义作风,就是党性不纯的第一个表现;而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密切联系,则是一个党性坚强的党员的起码态度。我党已是一个担负着伟大革命任务的大政党,必须力戒空疏,力戒肤浅,扫除主观主义作风,采取具体办法,加重对于历史,对于环境,对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具体情况的调查与研究,方能有效地组织革命力量,推翻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统治。为此目的,特决定办法如下:
(一)中央设置调查研究机关,收集国内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社会阶级关系各方面材料,加以研究,以为中央工作的直接助手。
(二)各中央局、中央分局、独立区域的区党委或省委,八路军、新四军之高级机关,各根据地高级政府,均须设置调查研究机关,收集有关该地敌友我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社会阶级关系各方面材料,加以研究,以为各该地工作的直接助手,同时供给中央以材料。
(三)关于收集材料的方法,举例如下:第一,收集敌、友、我三方关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社会阶级关系的各种报纸、刊物、书籍,加以采录、编辑与研究。第二,邀集有经验的人开调查会,每次三五人至七八人,调查一乡、一区、一县、一城、一镇、一军、一师、一工厂、一商店、一学校、一问题(例如土地问题、劳动问题、游民问题、会门问题)的典型。从研究典型着手是最切实的办法,由一典型再及另一典型。第三,在农村中,应着重对于地主、富农、商人、中农、贫农、雇农、手工工人、游民等各阶层生活情况及其相互关系的详细调查;在城市中,应着重对于买办大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贫民群众、游民群众及无产阶级的生活情况及其相互关系的详细调查。第四,利用各种干部会、代表会收集材料。第五,写名人列传。凡地主、资本家财产五万元以上者,敌军、伪军、友军团长以上的军官,敌区、友区县长以上的官长,敌党、伪党、友党县以上的负责人,名流、学者、文化人、新闻记者在一县内外闻名者,会门首领、教派首领、流氓头、土匪头、名优、名娼,以及在华外人活动分子,替他们每人写一数百字到数千字的传记。此种传记,要责成地委及县委同志分负责任,传记内容须切合本人实际。同时注意收集各种人员的照片。第六,个别口头询问。或派人去问,或调人来问,问干部、问工人、问农民、问文化人、问商人、问官吏、问流氓、问俘虏、问同情者,均属之。第七,收集县志、府志、省志、家谱,加以研究。
(四)除中央及各地的调查研究机关外,必须动员全党、全军及政府之各级机关及全体同志,着重对于敌友我各方情况的调查研究,并供给上级调查研究机关以材料。
(五)向各级在职干部与训练干部的学校,进行关于了解客观情况(敌、友、我三方)的教育。鼓励那些了解客观情况较多较好的同志,批评那些尚空谈不实际的同志;鼓励那些既了解情况又注意政策的同志,批评那些既不了解情况又不注意政策的同志。使这种了解情况、注意政策的风气,与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的风气密切联系起来。在学习中反对不管实际只记条文的风气,反对将学习马列主义原理原则与了解中国社会情况、解决中国革命问题互相脱节的恶劣现象。要提倡干部与学生看报,指导看报方法,指导他们分析时局的每一变动。要供给干部与学生关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各种情况的实际材料,把讲授与研究这些材料及其结论当作正式课程,给与必要时间,并实行考绩。
(六)责成各级党部将本决定与中央七月一日所发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联系起来,向党的委员会及干部会议作报告,并讨论实施办法。
根据中共中央书记处一九四一年编印的《六大以来》刊印。
注释:这个决定是毛泽东起草的。
大型国企的计划员利用职务之便,虚填《外出差旅费津贴结算明细表》等报销凭证,冒充领导和职工的签字虚报费用,贪污报销得来的公款达43万余元。赃款除了被他用在到娱乐场所消费和炒股赔掉外,还被一个未曾见面的“对象”骗掉几万元。近日,经南京市鼓楼区检察院依法提起起诉,被告人马朝方因犯贪污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七年。
模仿领导签名发现漏洞
50岁出头的马朝方是河北人,是南京一家大型国有企业某部门的计划员。马朝方出生在一个干部家庭,从部队复员到了该企业,1986年被录用为国家干部,后到这家大型企业某部门当计划员。几年前,马朝方离了婚,经法院判决孩子归他抚养,他从此经济压力增大。马朝方认为自己在单位工作多年,没有任何积蓄更谈不上有什么财产。内心一直有点不平衡。
三年多前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的思想发生了质的变化。据马朝方交代,一次他在整理报销单时,不小心将报销单封面弄坏了,他只好重新填了一张新的报销单,当时他怕麻烦就没有找领导签字,而是自己模仿领导的签名,小心翼翼地将报销单拿到财务室,竟然顺利地报销了。这件事让他感到眼前一亮:财务室的管理并不严格,为何不拿些发票和出差补助单去报销,捞点零花钱呢?于是,他大着胆子拿了一些小额的发票如过桥过路费等到财务室报销,结果让他顺利得手了。一开始马朝方也很害怕,担心出事毁了自己,虚报冒领的次数还比较少,金额也不大。随着一次次顺利地通过财务报销,他逐渐与财务人员熟悉起来,对方对他来报销也习以为常,他的胆子也变大了。平时,他注意收集一些发票,比如在饭店吃饭时向朋友和饭店讨要,打的时向出租车司机讨要过桥过路费的发票等,全部纳入报销单中。
不再出差了还报差旅费
2007年之前,该单位规定计划员有权对自己负责的产品所产生的某些费用造表报销。由于该单位的本部在南京,而本部以外的工作点均称为外挂,可以享受每天10元到20元的补助,这种津贴叫外出补助。另外,单位调试好的装备按照要求必须进行试验,参加试验的人按照跑车公里数,享受每天90元到180元不等的补助。这两项补助统一称为“外出差旅费津贴”,其报销单据是单位统一负责制作的。马朝方将外出津贴等报销的费用,都写在《外出差旅费津贴结算明细表》上,然后再到财务室报销。同时,他利用自己所负责的产品来编制假名单,并在相关栏目中签上假冒的职工名字,然后他再模仿领导签字。
据马朝方交代,在假冒单位普通员工签字时,他都不是太下工夫,只是每个签名都有点区别,目的就是不能让他人看出来。而模仿领导的签字时,他会很刻意地练习模仿,因为领导的签字大家多多少少都见过,如果太随意怕别人会看出来。2007年春节,马朝方被调到售后服务部门,调整后他的工作不再涉及到外挂了,也就不存在外出差旅补助问题,但他已经收不住了,仍然做外挂差旅费补助表,继续贪污单位的公款。然而,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经过单位财务部门核查,发现不少《外出差旅费津贴结算明细表》中领导的签名有点问题,经过当事人辩认,发现近百张报销表格中的领导签名均为假冒。经过进一步细致的核实,果然发现马朝方存在贪污公款的嫌疑。为此,单位立即向南京市鼓楼区检察院反贪局报案。
谈“对象”未见面被骗几万
检察机关经过侦查发现,马朝方先后利用职务之便,采用虚填《外出差旅费津贴(夜班津贴)结算明细表》,冒充领导签字欺骗财务人员报销“跑车津贴、外挂津贴”的手法,自2006年元月到2007年11月间,合计虚填了《外出差旅费津贴(夜班津贴)结算明细表》98份,报销所得款43万余元。由于钱来得容易,花起来也就不心疼,这些钱一部分被他花到娱乐场所的消费上,一部分被他暗中委托他人炒股,结果亏损严重,还有一部分被人骗走,说起这件事还真叫人哭笑不得。
原来,马朝方离婚后一直没有再婚,一天他发现一则征婚启事,动了再婚的念头。他试着打了一个电话,一个叫小芒的女子接了电话,聊了几次后,小芒对这位大型国企的计划员产生了“兴趣”,电话里对“马哥”十分关心,可让马朝方想不通的是,小芒姑娘从不向他提起见面这一话题。两个月后,小芒姑娘开始找各种理由向马朝方要钱,马朝方认为只要对方能向他要钱,这事就有戏,为了将对方拴住,他不停地满足对方的要求,几个月间给对方汇去了几万元。而小芒姑娘仍然编理由拒绝与马朝方见面,直到他无法再与小芒联系上,这才感觉上了当。马朝方连对方长什么样都不知道,贴了不少电话费不说,还贴进去了几万元。
-----------------------------分割线----------------------------------
14日凌晨,济南山大南路一居民家着起熊熊大火。在将父亲、儿媳和孙女救出火海后,房主田先生抱着72岁的老母自火海中跳下楼去。老母安然无恙,田先生腿部骨折。
记者赶到现场见到了房主田先生,他浑身是血地坐在地上。田先生的母亲说,她今年72岁。当天凌晨,一声巨响把她惊醒,她发现屋子里着起大火。让她自豪的是,在如此险境下,她的儿子没有退却,而是先把他的父亲、儿媳以及2岁左右的孙女救了出去。随后,田先生冲入火海,用脚踢碎阳台的玻璃,抱着她从3米多高的窗台跳了下去。田先生在地上打了几个滚,但她毫发未伤。田先生的妻子说,书房里的电器只有手机充电器一直充着电,她怀疑是充电器引起了火灾。她说,她为自己的丈夫感到自豪。
--------------------------------------------------------------------
新闻背景
义丐和他的经纪人
义丐徐超,自称67岁,出生在安徽省固镇县任桥镇,后因家庭困难被送到江苏泗洪县一个家庭中,在南京乞讨八年,其间曾照顾一个智障青年。汶川地震后,他三次共捐出乞讨来的44401元,被称为义丐。
2009年4月,35岁的相晓东辞去《中国企业报》的记者工作,将徐超从南京接到北京并辗转四川、江苏、山东等地,开始了把“义丐”包装成“明星”,拉着老人到处进行“以利取义”的募捐活动,并自称是义丐的经纪人。
本报6月21日讯 21日是父亲节。这天上午,在汶川地震后因捐钱而出名的乞丐徐超有了一个“干儿子”。这个义子是专门辞职,倾力打造“明星乞丐”,自称“义丐”经纪人的相晓东。在闵子骞墓所在地崇孝苑举行的认父仪式上,相晓东两次失声大哭。现场有人自发鼓掌落泪,也有人希望其出发点是好的。
"经纪人"当街叩头认义丐作父
21日上午,一辆贴有“义丐徐超齐鲁行”的面包车停在了百花公园西门前。而在崇孝苑里,已挂起了“弘扬义举,彰显孝道——相晓东拜义丐徐超老人义父仪式”的横幅,旁边还放置了两块展板,上边贴有关于徐超的剪报。9点,身穿16年未换的旧衣,徐超和相晓东正等待着各路媒体的到来。
在10点左右举行的认父仪式上,徐超只简单地说了两三句相晓东“心太好了”。而后相晓东致词时突然哽咽。说到“今天是父亲节,我早就下定这个决心,要在这个时刻拜徐超老人为义父”时,相晓东慷慨激昂,这时现场有位老太太自发鼓掌。在致词的最后,相晓东非常激动地说,“义丐徐超是个珍稀人物,他的价值远远超过全世界所有珍稀动物的总和。”
当徐超坐定,准备接受跪拜时,相晓东再次失声哭了起来,接着相晓东三次叩头跪拜认义父。最后,他还边哭边朗读了《义丐赞歌》。
在相晓东的两次哭泣中,徐超一直表情严肃,看不出他内心的波动。
现场推销遭清场义丐很生气
在活动开始前,一个白色塑料桶就引起了现场人群的关注,纷纷猜测这个贴有“义丐酒”的东西有何用途。
认父仪式结束后,相晓东拿起这个白桶,往徐超喝水的杯子里倒了一些,说是父亲节送给义父的礼物。
徐超喝完后,相晓东开始现场推销,说这个商标已注册,正联系厂家看能否生产。就在推销的过程中,崇孝苑的一位工作人员过来说,“怎么做起了广告,快走吧”。
听到这样的说法,徐超变得很生气,说这里的人怎么能这样。
在活动现场,徐超面对媒体的采访“侃侃而谈”,并不时拿出他在四川捐赠1000元的证书。他说在南京当乞丐时就照顾一个智障青年8年,后来新加坡的一位老板给他捐助了两万块,除了自己的开销,他把钱留在南京用来照顾那个智障人。
而说起相晓东,徐超充满了感激,连夸他“心太好了”。他说相晓东坐车直接到南京找他,把他接到了北京,住宾馆,还给他钱。
说起媒体的采访,徐超说四川和江苏的电视台管吃管住,住一天240块的宾馆。在成都,他们还住在很多名人住过的大宾馆。
父亲节里的一场闹剧?也有支持的声音
在活动现场,聚集了不少围观的人,对这事议论纷纷,有的说像是闹剧,有的则表达了支持。
家住百花公园附近的杜先生说他没听过义丐这个人,对于今天的认父仪式和“以义取利”的做法,他说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并希望出发点是好的。
但另一位带着孩子来现场的孟先生表示,他差点掉出眼泪,希望这样的做法能引导其他人的义举。后来,这位男子还让自己的孩子和“徐爷爷”一起合影照相。
记者手记��
该不该给他们掌声?
2008年5月,因给地震灾区捐款,乞丐徐超“走红”全国。但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说,虽然报道了,但真正关注他的人并不多。所以他对相晓东把他接到北京非常感激。徐超说他乞讨是被家里逼出来的,虽然已经8年没回家,但他却没有想回家的意愿。他说,“看到我的报道后,家人曾来南京找过我,我说我没钱,都捐出去了。”
2009年4月28日,相晓东将他接到北京谋职。媒体报道,此后义丐并没有改行,只是把工作场合从街头、车站改到网络。
对于相晓东“以义成名,以名取利”的做法,有人认为是不义之举。对此,相晓东说徐超不是乞丐,是明星,他要通过徐超行义挣钱,而“挣钱不是羞耻的事情。不是我们做错了,而是他们错了,只有这样想我的心里才能踏实。”
写到这里,记者也有些疑惑,一个乞丐,一个经纪人,两人都因对方而改变。乞丐觉得经纪人人好,是山东培养出来的好人。经纪人却因“以义取利”而容易被理解成不义之举。对于这样的两个人,给他们的应该是掌声吗?
------------------------------------------------------------------
连日来,“高考作文中有考生用甲骨文写作”的消息备受社会关注。记者昨日从部分语文阅卷老师处证实:在阅卷组的总结会上,阅卷组组长通报了有关这篇高考作文的评分情况,专家发现里面有甲骨文、金文,还有小篆,因为偏题,得分偏低。
另外,因这篇“古文字高考作文”,还引出了另一个问题———高考作文是否能用古文字,高考阅卷规则里是不是应该加上“必须使用简体字”。
阅卷老师:写偏题了 得分偏低
目前,高考试卷已经进入了最后的统分阶段。已经解散回家的阅卷老师们对这篇“古文字”作文都还是印象深刻。
成都中心城区一位阅卷老师告诉记者,在阅卷组的总结会上,阅卷组组长通报了有关这篇高考作文的评分情况。“专家委员会的专家都看了,通过翻译后,他们发现这篇作文虽然是以《熟悉》为题,但内容却离题很远。”最终,专家们给出的分数并不高,“大概就只有几分”。
另一位阅卷老师也证实:“是在会上说了,就是偏题了,得分偏低。但具体多少分会上没有通报,作文内容到底写了什么,也不得而知。”据这位阅卷老师介绍,他就在发现“古文字作文”的那个阅卷小组,后来,阅卷小组费了很多劲,找了一些专家来翻译,发现里面有甲骨文、金文,还有小篆。后来,组里看了翻译后的文章的一位阅卷老师说,那篇作文“完全文不对题”,让人看不懂。
“高考作文的关键是考察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不是考文字学,判定标准还是要看文章本身的架构和表现力。”一位作文阅卷老师称,虽然自己没有看过这篇作文翻译过后的文字,但是从阅卷组给出的意见上来看,是行得通的,“作文阅卷也应该如此”。
对此,语文阅卷组组长李诚拒绝接受记者采访。但对这篇作文得分不高的事并没有否认。“高考作文有一套严格的规定。标准定了,就不允许争议和修改。”
古文字专家:甲骨文写两三百字文章要用一两个月
记者随后采访了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中国文字学会会员何崝。据何教授介绍,目前川内研究甲骨文的专家也不多,大概都集中在四川大学古文字研究室。对于有考生用甲骨文来写高考作文,何崝表示怀疑。
“我们一个研究了甲骨文几十年的人,要用甲骨文写两三百字的文章至少都要花1~2个月,一个高中生能有这样的水平,简直不可思议。”何教授表示,由于目前甲骨文只有1000多个字,且现代汉语里很多字都没办法在甲骨文中找到对应的。以作文题目《熟悉》为例,“熟”还能勉强用“孰”字来代替,但“悉”字就是甲骨文中没有的。要用甲骨文表达现代的语言,几乎是不可能的,特别是要在那么短的时间之内。
为此,他推测这篇作文里可能只有少量字是用甲骨文写的,其他字可能采用的是其他古文字。“要么,就是考前记了一些古文字,然后随意地、文不对题地套上去。”何教授认为古文字书写起来比简体字要费时得多。
何教授表示:“由于古文字研究的应用性需求不多,现在学古文字的学生也越来越少了。这个学生或许是一个学习古文字的好材料,适合做研究。”
语文老师:简体字写作文应纳入评分标准
对于这篇作文,网络上一派感叹之声。不少网友认为这名考生很有才华。“能认识那么多古汉字,早就已经达到了研究生水平。”
但更多的高中和大学语文老师则持否定的态度。成都七中一位语文老师表示,高考阅卷的规则中确实没有“必须使用简体字书写”的规则,但是约定俗成的字体就是简体字。在国家的任何正规文件、通知、出版物上,也都是用的简体字。“作文,最重要的还是要看写作功底,想用这种方式(古文字)为自己多挣分,很难!”“那么多年来还是头一次有这样的事。这也是一个信号,或许高考阅卷规则中该增加这么一条。”这位老师认为,出现这篇古文字作文后,今后会不会有考生用“火星文”“外文”来写作,如果阅卷老师都得找个专家来翻译,那阅卷成本就太高了。
石室中学一位语文师也建议,中、高考评分规则中应该加入“必须使用简体字”这一项。这样,也让老师在平常的教学中更有指导性,更强调学生们的规范书写。
“进入大学后再发挥一下这些特长就好了,在高考这么严肃的时候,还是不可取的。”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一位教授告诉记者,目前全国各地的高考规则中都没有明确指出要求书写简体字。这确实让考生钻了空子。往年,有考生在作文中写了大段的英文,也没有得到好的分数,因为这样就颠覆了汉字的纯粹性。“引用可以,但直接用这些文字来代替简体字,就不应该了。毕竟作文是一个纯文学的秀场,那些企图以文字本身获高分的考生,就应该给零分。”
对于这些老师们的建议,省教育考试院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高考的阅卷工作已经结束,已进入最终的统分阶段,至于明年是否会加入这部分,还要等有关部门会商后,于明年的高考规定中向社会公布。本报记者 汪玲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班有几个同学姓陈,我常常想:难道500年前我们的祖宗是一家,读了《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以后便对陈姓的历史和现状作了一次调查。
二、研究方法
1上网搜索,查找相关资料
2了解陈姓分布情况资料
3阅读报刊,了解陈姓来源和陈姓名人
4了解陈姓名人的故事
三、调查研究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方面 具体内容
书籍 陈姓来源 出自妫姓,是虞
舜之后,故曰陈
胡公。
上网 陈姓名人 陈胜,陈寿,陈
景润……
资料 陈姓人口 陈姓人口保守大
约8000万人。
讲述 陈姓家谱 陈姓族谱有3
卷,在淮在周口
市淮阳县城。
四、结论
1陈姓历史源远流长,传说周武王灭商后,封妫满于陈,并把大女儿元姬嫁给他,封他为陈侯,妫满死后,封为陈胡公。这是陈姓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陈国开国公胡公满也因此而成为陈氏的得信开山祖。在东周初年,陈国与阵国、蔡国等同为中原大国。其国都宛丘,在今河南省淮阳县城东三里。陈国灭亡后,陈国以国为姓,在中国各地艰难生存。姚,虞,陈,胡,田五姓同宗,合称“妫汭五姓”。也有其他姓氏改姓:刘氏改姓,白氏改姓,曹氏改姓,高氏改姓,侯莫陈氏改姓……正因为多有其他姓氏改姓,才有了陈氏家族今天的庞大。
2陈姓历史名人也有很多:唐朝时期有宰相陈叔达,唐代高僧玄奘,爱国实业家陈佳庚,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爱国将军陈化成……陈氏真是人才辈出啊!
3陈姓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名义上第五位,人口约8000万,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45%。城陈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尤以广东,福建,四川,浙江,江苏,河南,湖北,湖南,山东等省多此姓,在台湾省和广东两省,陈氏约占当地人口的10%以上。
春节的来历研究报告400字
历史变迁:
古代
上古:有说法说尧舜时期已有类似新春的庆祝活动,但是未成规模。
殷商:新春起源于殷商时期祭天、祭祖活动。
西周:新春期间开始有农业庆祝活动。
汉朝:形成正式新春礼仪,并开始有爆竹(烧竹子)。
魏晋:开始有鞭炮和守岁习俗。
五代:后蜀:开始有春联。后蜀题写的“新年纳馀庆,佳节号长春”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朝:开始使用火药制成的鞭炮。
民国以后
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袁世凯将元旦定义为西历1月1日,将春节定义为农历正月初一。国民政府于抗战前曾试图废除农历新年,把过年习俗改为新历新年进行,但不被当时国人接受,尔后停止相关法令。
北洋政府确立春节
内务部民治司第一科,向大总统袁世凯请求将新春(春节)、端午节(夏节)、中秋节(秋节)、冬至(冬节),定为四节。
名称来历
春节,源于二十四节气,古人将黄道划分为12节(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12气(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立春即“春节”开始,惊蛰即“春节”结束,立春-惊蛰,约30天(即寅月),寅月这30天即春节。黄道共12节,每节中间又有气,又划出12气。包含春节之中气雨水的月份称之为正月,正月初一的昨天定为“除夕”。因正月初一要看春节之中气雨水而定,故过年又称“春节”。迎春,春联,春卷皆来源于春节。包含春节之气雨水的月称之为正月,正月初一,定为“元旦”“元朔”或“年”。
天文含义
汉人将黄道(即地球公转一年)划分为四季,十二节,十二气,七十二候,统称“季节气候”,其中,寅月(立春-惊蛰)称为“春节”,巳月(立夏-芒种)称为“夏节”,申月(立秋-白露)称为“秋节”,亥月(立冬-大雪)称为“冬节”。寅卯辰(立春-立夏)称为春季,巳午未(立夏-立秋)称为夏季,申酉戌(立秋-立冬)称为秋季,亥子丑(立冬-立春)称为冬季。黄道如同十二节的竹子,立春-惊蛰是“春节”,这节竹子是确定正月初一的竹节,春节中间是雨水气,包含雨水的阴历月称之为“正月”,故过年必定在春节附近。正月初一定义为“年”、“年节”、“元旦”。
书籍
1小雪、贺炜 《中国民俗》 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 7-80120-587-1/G252
2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北大讲座》:“1914 年 1 月北京政府内务部在致袁世凯的呈文中提出:"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 袁世凯批准了该呈文。”
关于春节的来历的研究报告 自己百, 关于春节是怎么来的研究报告(400字)怎么写?⑴前言 农历正月初一就是春节,那么春节的来历是什么? ⑵研究方法 从电脑上查找资料 ⑶研究情况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 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⑷结论 原来,春节的来历是一个关于怪物“年”的神话啊!
调查研究报告写一篇关于春节的来历关于春节来历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农历正月初一就是春节,那么春节的来历又是什么?
二.调查方法
查阅有关春节的书籍,阅读报刊,上网浏览,了解春节的来历。
三调查情况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的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四.结论
原来,春节的来历是一个关于怪物“年”的神话啊!
春节的来历及变化来历报告传说,很多很多年以前,在山青水秀的定阳山下,有个不太大的村庄。村头山坡上,有间小石屋,住着一个名叫万年的青年。他家境贫寒,以打柴挖药为生。那时节令很乱,弄得庄稼人无法种田。万年是个有心计的青年,想把节令定准,可是,不知从哪里下手。
一天,万年上山打柴,坐在树下歇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就制了一个日晷,测日影计算一天的长短。可是,天有云阴雾雨,影响测记。他就想再做一件记时器具,好弥补日晷的不足。那天,他上山挖药,来到泉边喝水,崖上的泉水有节奏地滴答滴答地响着,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望着泉水出了神。思索了一阵,回到家里,画了画,试了试,做成了五层漏壶。从此,他测日影,望漏水,勤勤奋奋。慢慢的,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从头重复一遍。最短的一天在冬至。
那时的天子叫祖乙。节令失常,使他很着急。就召集百官。朝议节令失常之困。节令官叫阿衡,不知道日月运行的规律,就说是人们作事不慎,得罪了天神。只有虔诚跪祭,才能得到上神的宽恕。祖乙就斋素沐浴。领百官去天坛祭祀,并传谕全国,设台祭天。
但祭来祭去,不见收效,时令照旧很乱;各地的老百姓为了修建祭台又得服役,又得出捐,真是胆汁拌黄连。苦中加苦。万年忍不住了。就带着他的日晷和漏壶会见天子。
万年见了天子,说了冬至点,讲了日月运行周期。祖乙听罢,心中大喜,即令大兴土木,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上日晷台,造上漏壶亭。又拨了十二个童子服侍万年。万年让六个童子守日晷,六个童子守漏壶,精心记录,按时报告。
一天,祖乙让阿衡去日月阁询问制历情况,万年指着草历说:“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阿衡一听,深觉是理,心中却不安起来。他暗想:要是万年把节令定准,天子心喜,重用万年,谁还听我阿衡的?阿衡想啊想啊,一心想把万年除掉。
那天阿衡打听出一个善射的利客,就派人请到家里,摆上酒筵,说明原由,许以重礼。刺客答应当夜就去行刺。天交二鼓,刺客趁酒兴离开了阿衡,向日月阁奔去。怎奈天坛周围,日月阁下,有卫士严守,刺客不能近前,就拉弓搭箭向日月阁上正观星象的万年射去。谁知刺客喝酒过多,眼睛发昏,飞箭只射中万年的胳膊。万年哎呀一声倒在地上,众童子急呼拿簟N朗棵翘胶吧黄氤龆阶〈炭停ぜ熳印
祖乙问明实情,传令将阿衡收了监,又立印出宫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非常感动,指着申星说:“申星追上了蚕百星,星象复原,夜交子时,旧岁已完,时又始春,望天子定个节吧。”
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爱卿入阁,三载不出,披肝沥胆,以月圆为准制出太阴历,真是功高德重。如今爱卿被奸佞暗算,且随我到宫中调养吧。”
万年说:“太阴历虽然草创,但还不十分准确,岁尾还剩有点滴时辰。如不把这岁末尾
关于元宵节的调查报告
本文2023-10-01 23:15:0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51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