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姓的来源?
夏姓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姓氏,其源头有多种说法。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夏姓最早起源于夏朝,相传是因为夏王启的后代后裔所起。而另一种说法是,夏姓源于古代的一种族群,这种族群在夏朝时期还是比较兴盛的。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家谱中称夏姓源于古代传说中的尧、舜两位帝王。传说中他们都姓夏,夏朝才有了兴盛的时期。但是这种观点目前并未有考证。总的来说,夏姓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但是具体的起源并无确切证实,可谓历史虚而又实。
重庆这边的夏氏,是从湖北麻城迁徙过来的,都属于元朝夏显一子孙。
到明朝洪武年间始祖夏禹绩在湖北麻城过逝,然后夏禹绩之妻石氏带四个儿子入四川,落户今重庆市江津区巴辿坝,死后葬于金水灌银瓶穴,坟墓座西朝东,距梁董庙市镇东北五里许。石氏带四个儿子分别落户于:长子夏友聪落户四川涪陵,次子夏友明落户四川江津,三子夏友智落户四川富顺,四子夏友慧 落户四川大足。
部分字辈:勋,培,青,汝,叶 (音都一样,字可能略有出入)
详细的字辈,可以在(中国夏氏通谱(第二集及其他续集) )书中,可以看到……这个貌似得买。
另外!你可以去 (夏氏宗亲网),上面有很多夏姓人的交流,也有辈分相关的探讨。
李氏家谱字派
1、陇西堂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部分)
……国、正、添、必、茂,高、腾、秀、起、彰,宗、荣、征、瑞、庆,祖、泽、远、光、昌,德、盛、繁、家、祉,修、悠、发、久、祥,于、时、增、振、耀,弈、稷、衍、其、行。……
2、东山一支李氏家谱字派(部分)
……世、开、国、运,文、士、宏、兴,正、心、诚、意,盛、德、日、新,英、才、应、遇,克、建、功、勋,荣、华、继、美,光、宗、显、亲。……
3、高桥一支李氏三修族谱字派(部分)
……世、德、相、承、远,扬、泽、锡、恒、光,文、明、是、明、昭、裕、启,家、声、庆、福、长。……
4、陇西堂李氏七修族谱字派(部分)
……山老派起语:派、纪、长、相、承,续、祖、义、秋、均。同汉庚午增派语:太、官、人、讳、义,司、千、两、派、承,更、增、君、应、万,秋、 、林、傅、均。黑山原派:卫、嗣、瑛、耀、玉,立、志、潮、添、荣,光、辉、廷、秀、美,隆、盛、遇、先、春。井山原派:文、景、荣、人、金,胜、绍、木、太、雍,学、高、邦、大、美,隆、盛、遇、先、春。续修改正派语:卓、武、宏、忠、俊,贤、良、佑、上、宾,善、能、崇、祖、绪,阅、代、益、昌、兴、恢、声、源、自、远,后、启、象、全、新, 蠨、范、开、元、运,咸、恒、垂、泽、清。续修新增派语:南、雅、其、祥、合,西、都、本、度、呈。和、敦、现、左、有,富、有、庆、安、平。……
5、善邑曲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本、曰、守、承、先、世、逢,绍、廷、政、学、安、邦、国,书、田、基、业、振、家、声,景、运、文、明、光、祖、泽。……
6、云湖李氏一支家族谱字派(部分)
……义、根、思、远,荣、秉、丹、良,应、开、永、世,枝、芳、助、茂。今定十六字:瑞、集、星、垣,祥、徵、齐、宇,德、绍、前、徽,光、昭、祖、绪。……
7、锦潇堂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部分)
……子、民、享、盛、世,国、祚、自、长、春,祖、德、周、贤、士,宗、功、汉、彦、臣,贻、谋、宏、远、大,文、允、启、开、新。
8、宁乡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部分)
……崇、志、奉、正、宗、祖、方、应、兆、龙、荣、华、发、达、茂、永、远、曜、先、公。一修原派:文、光、恢、世、绪、良、泽、启、廷、封、长、振、家、声、大、祯、祥、国、祚、雍。三修新派:忠、孝、功、名、显、诗、书、道、业、隆。派次:宏、开、景、象,家、世、克、昌,承、宜、祖、德,永、锡、贤、良。……
9、沅江李氏一支四续宗谱字派(部分)
……景、继、修、凤、玉、应,春、世、时、之、成,大、学、文、名、显,鸿、勋、泰、运、新,克、勤、功、益、懋,遵、道、治、常、隆,守、训、承、先、志,敦、行、尚、本、真,有、恒、斯、建、业,能、立、定、增、荣。……
10、叙乐堂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森、堂、惟、思、永,珠、仕、忠、正、春,良、善、惟、思、永,兴、隆、福、寿、昌。英霍六太三支合议新增派:孝、友、傅、家、学,诗、书、显、国、长。……
11、南郭李氏一支十一修宗谱字派(部分)
……居、均、元、景,丕、基、式、廓,文、献、日、存,英、明、代、作,规、启、来、哲,道、裕、先、觉,美、继、西、昆,盛、傅、东、洛,奕、叶、香、腾,新、枝、秀、擢,甘、雨、和、风,增、辉、花、萼。……
12、龙船港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部分)
……德、以、仕、大、万、李、春、胜,赐、隆、先、光、开、联、荣、荫,人、文、蔚、起、升、朝、辅、政,世、泽、孔、长、家、风、愈、盛。……
13、滕冲叠水河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自、立、根、肇、守,诚、振、本、性、生,天、其、钟、有、庆,端、显、永、炳、文。
14、陇西李氏一支族续字派(部分)
……经、纶、道、节、展、奇、才,辅、佐、天、家、登、相、台,宪、章、祖、训、扬、先、泽,洪、起、心、傅、庆、方、来。重定:经、纶、承、祖、泽,光、裕、振、家、声,肇、建、洪、模、永,宗、支、裔、代、荣。通谱班次: 、叙、傅、谟、典,洪、基、肇、吉、安,泰、和、家、政、协,鼎、甲、焕、新、班。……
15、陇西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荣、祖、显、宗,大、德、永、福,左、昭、右、穆,至、道、崇、仁。……
16、中湘河头李氏一支四修族谱字派(部分)
……序、茂、廷、溪、峰,宇、文、元、大、邦,世、绍、光、宗、泽,家、声、裕、楚、湘,志、笃、贤、儒、道,心、怀、孔、孟、乡,俊、显、昭、潭、士,伦、常、正、益、昌。……
17、京江李氏一支族谱字派(部分)
……福、泽、由、天、定,心、田、在、而、耕。……
18、井岗李氏一支四修宗谱字派(部分)
……秀、公、九、族、亲,甲、第、冠、千、军,石、羊、发、基、址,均、志、李、连、陛,应、尚、仕、忠、臣,国、太、永、安、宁,荣、华、光、宗、祖,富、贵、远、傅、名,道、德、辉、先、泽,诗、书、裕、哲、昆,文、章、称、寿、世,学、业、建、经、纶。……
19、竹马馆东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成、震、泰、可、忠、茂、礼、志、倚、谟、葵、普、光、曾、愿、启、信、怡、云、建、慈、昂、济、得、信、端、恭、良、壬、拱、华、进、敬、尚、瑷、文、胜、长、魁、顺、记、馀、贵、厚、忠、共、盛、福、献、成、元、处、宗、秀、继、忠、皋、绪、绍、缵、维、纲、绮、纾、绸、致。……
20、衍庆堂李氏一支宗谱偶八股字派(部分)
……万、荣、道、兴、恺,明、常、崇、德、彰,春、应、贞、元、泰,雍、熙、乐、允、祥。贤公股前派:才、文、寿、炒、广,永、玉、万、森、崇,应、一、启、振、家,声、川、长、必、祥。偶贤两支合汀后派:忠、义、开、鸿、绪,龙、族、著、烈、光,经、纶、昭、实、学,廉、敬、历、官、方,根、本、培、深、厚,芝、兰、奕、世、香。……
21、三桥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远、世、思、明、德,昌、时、衍、令、谟,彦、奇、蕃、克、绍,昭、朗、盛、宏、敷。……
22、岩田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仁、信、兴、邦、本,忠、诚、忠、具、辉,高、实、从、正、发,滋、赞、美、明、颀,俊、秀、潜、龙、跃,簪、缨、起、飞,诗、书、光、德、业,文、采、焕、珠、玑。……
23、高密李家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元、宪、诒、敦、迪,嗣、符、亶、毓;衍、祚、最、隆、翼,永、传、赞、厚。……
24、丰鉴堂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皋陶、伯馨、思成、理徽、利贞、吕祖、彤德、酋孙、硕宗、乾耳、宗、同、兑、清、烙、洪、翼族、敢、禹、承、先、长宗、君况、本、次公、轨、隆、艾、雍、柔、弇、昶、暠、欢、重耳、熙、天锡、虎、昺、润、世民、恪。……
25、龙河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兴、元、铎、镜、钢、锦、铃、铖、文、东、秦、兰、芳、茂、馨、鸣、搤、劳、有、能、用、荣、受、志、忠、轰、秉、元、汝、御、衡、茂。……
26、钱山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其一:富、贵、显、耀、升,荣、宗、时、顺、文,行、纯、震、礼、森,彬、智、莱、焕、圭(第二世李则开始启用)。其二:锦、洄、松、灿,永、联、伦、叙,昭、穆、繁、昌,长、发、其、祥。其三:绣、钱、鹏、程,德、堪、辅、世,人、文、继、起,共、庆、荣、华。(1996年重修谱后启用)。
27、枫林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诵、诗、闻、国、正,讲、易、见、天、心。……
28、洢溪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一、春、辉、紫、杏,夏、映、红、莲。秋、催、桂、发,冬、送、梅、先。二、东、阶、叶、茂,南、圃、枝、荣。西、园、花、盛,北、苑、香、清。(民国元年增)……
29、天门市岳口镇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国、正、天、兴、顺、官、清、民、自、安、妻、贤、夫、祸、少、子、效、父、心、宽。……
30、麻城孝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国、为、辉、宗、远、芳、泽、映、时、新。……
31、中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学、成、文、武、义、孝、顺、最、为、先、国、正、天、星、社、朝、王、永、远、风。……
32、淮安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平、敬、增、前、信。……
33、黄县遇家村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玉、龙、昌、秀)守、正、可(兰、宏、蓉)九、希、丕、恒、树、同、宗、本。……
34、如皋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士、民、承、德。……
35、安康紫阳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自、继、绍、家、增、福、文、章、启、运、长兴、传、承、道、学、万、世、永、隆、昌。……
36、河北高邑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发、荣、从、晋、钟、秀、在、高、世、继、昌、盛、光、裕、永、昭。……
37、高密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元、宪、诒、敦、迪、嗣、符、亶、毓、衍、祚、最、隆、翼、永、传、赞、厚。……
38、李金脉派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荣、升、芳、建、定、万、代、承、宗、明、世、时、乾、坤、太、子、文、应、必、兴。……
39、陇西郡李观脉派一支族谱字派(部分)
……绍、祖、隆、先、泽、道、德、传、家、良、学、士、登、首、荣、华、万、载、香、光、宗、思、继、述、世、代、发、籍、长、久、远、绵、祖、德、永、赖、振、纲、常。……
40、三桥李氏一支族谱字派(部分)
……远、世、思、明、德、昌、时、衍、令、谟、彦、奇、蕃、克、绍、昭、朗、盛、宏、敷。……
41、慈溪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季、安、仁、伟、信、义、俨、侦、佳、贵、显、承、思、宠、忠、良、远、益、昌、宏、能、思、继、绪、奕、裔、永、芬、芳、久、大、家、声、振、绵、延、祖、德、长、椒、聊、蕃、百、世、荣、富、集、千、祥。……
42、淄博博山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王、昌、同、治、安、乐、恩、良。……
43、商丘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敬、成、先、业、烙、守、书、香、秉、麟、卫、起、鄞、远、泽、长。……
44、桂林中庸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必、晏、馀、定、全、登、宗、如、得(瑞、汉)相(万、栖)、呈绣(绣)高、颖、景、顺、继、文、明、远、功、崇、振、泽、长、学、科、联、兴、上、邦、国、永、增、光。……
45、重庆丰都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惠、长、永、文、明、盛、世、德、安。……
46、宁化泉上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天、福、德、赐、明、凤、厚、春、世、日、本、枝、长、懋、祥、人、传、咸、振、力、似、古、尚、忠、仁、万、平、承、祖、泽、和、顺、迪、吉、康、淳、良、由、可、则。……
47、泰安西南李上章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荣,希、子、士、应、思、学、廷、秉、长、发、其、祥。积、德、存、仁、厚、光、盛、昌、世、家。……
48、泰安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昌、秉、元、泰、清、林、灿、成、心、助、慈、建。……
49、荆州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逢、水、仕、金、廷、阳、了、可、必、自、居、世、成、善、国、其、家、祥、光、美,……
50、四川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文、章、开、太、运、少、弟、进、家、新。……
51、南昌李家巷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伴、国、仕、光、春、湛、应、时、坤、尚、祖、德、恢、宏。……
52、池州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一、元、开、抄、瑞、百、成、超、青、支、云、向、玉、方、维、桂、传、家、绍、有、文。……
53、孝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启、延、宗、庆、统、承、宏、系、基、贤、继、圣。……
54、福建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继、传、忠、孝、绍、先、贤、振、作、家、邦、承、祖、德。……
55、通许大岗李李氏岗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一、辅、廷、培、邦、生、应、怀、居、良、富、祥、呈、兆、瑞、吉、庆、现、荣、光、修、德、功、宜、力、行、仁、善、自、扬、孝、敬、本、天、性、忠、义、振、纲、常。……
56、夔州奉邑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光、国、五、之、大、忠、孝、家、传、远、诗、书、启、相、贤、科、名、洪、世、绪、盛□谱、长、联。……
57、会东小水井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莫、俊、贤、良、泰、荣、华、富、贵、昌、首、源、应、天、远、世、代、永、贞、祥,……
58、河北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启、承、必、尚、志,继、发、永、存、之。……
59、三亚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恭、恩、季、子、清、秀、德、春、开、瑞、锦、廷、宗。……
60、孝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华、源、文、师、宗、祖、仁、庭、永、达、逢、茂、先、安、帮、国、存、德、本、良、立、忠、尚、正、手、绍、道、学、世、延、浮、应。……
61、大名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万、群、士、兆、绍、延、邦、国、永、振。……
62、泰和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应、华、繁、苓、如、开、选。……
63、寿县柏杨湾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普、世、万、成、茂、正、大、光、明、有、龙、先、富、贵、荣、华、安、邦、定、国、意、统、山、河、运、转、乾、坤。……
64、麻阳芷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时、思、本、宗、万、世、兴、隆、茂、昭、祖、德、永、代、荣、昌、家、传、逢、盛、运、士、克、树、今、光、汝、继、超、名、彦、中、元、耀、国、祥、恩、禄、常、群、瑞、贤、良、诗、书、香、耕、读、千、秋、业、联、登、显、威、扬。……
65、吉水谷村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荣、绍、昭、士、汉,国、邦、朝、山、林、 。……
66、郯城小李庄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寄、荣、洪、春、举、学、庆、花、枝。……
67、胶州北乡小高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世、德、家、实、久、伦、常、瑞、咸、昌。……
68、胶州东乡圈子村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瑞、永、金、士、春、效、建、旺、雨、任、德、泽、文、衍、茂、洪、振、克、成、森。……
69、高密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元、宪、诒、敦、迪、嗣、府、亶、毓、储、衍、祚、最、隆、翼、永、传、缵、厚、图。……
70、广东汕头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陇、西、开、统、者、冠、勉、盛、大、唐、将、相、功、勋、伟、经、书、道、德、祥、守、成、嗣、续、绩、创、业、祖、宗、光、诗、礼、家、声、显、仕、师、世、泽、长、学、文、兼、习、武、修、纪、并、立、纲、孝、友、充、庭、宇、臣、邻、重、赞、襄、平、居、讲、仁、让、报、国、效、忠、良、积、善、有、余、庆、承、先、自、永、昌、箕、裘、欢、克、绍、兰、桂、喜、腾、芳、燕、翼、贻、谋、远。……
夏姓,是一个纯汉族、源流单一的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 排名 第154位。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夏氏人口约468万,约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39%。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夏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希望大家喜欢!
夏姓姓氏源流
1、出自姒姓
相传帝尧时,鲧的妻子有莘氏女志因梦里吃了薏苡而生禹,故帝尧便赐禹以姒为姓。后来,禹治理了水患,指导百姓兴修沟渠,发展农业,还领兵平定了三苗之乱,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为了表彰他的丰功伟绩,舜封他于夏(今河南登封县东),后来还把帝位传给了他。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建立了中国 历史 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立国400多年,共传14代,17王。后因夏帝桀暴虐无道而被商汤推翻,夏王族便以国为氏,称为夏氏。
2、出自姒姓
公元前11世纪周朝初年分封诸侯,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受封于杞(今河南省杞县),为杞侯。至简公时,被楚国所灭。简公之弟佗(本妫姓)出奔鲁国,鲁悼公因其为夏禹的后裔,给予采地为侯,称为夏侯(复姓),其后裔以夏为姓,称夏氏。
3、出自妫姓
以王父字为氏。西周初年,武王追封帝舜之后妫满于陈,建立陈国,建都宛丘,以奉帝舜之宗祀。史称胡公满、陈胡公。春秋时,传至第16位君主陈宣公杵臼时,有庶子名子西,字子夏。其孙征舒以王父(祖父)之字为氏,称为夏征舒,其后遂有夏氏。
4、改赐姓或其他
台湾土著哈也湾氏改姓夏;明时元人齐噜台被赐名夏贵;土家、蒙古、回、满等族有夏姓。
少数民族中的夏姓
回族中的夏姓
据说取自元皇庆年间(1312-1313年)从西方来泉州定居,后应聘主持清真寺教务的夏不鲁罕丁名字的首音。当时,夏不鲁罕丁被人们推崇为“摄思廉(伊斯兰教)夏(长老)。”故又说,回族中的夏姓是从夏不鲁罕丁的教务等称“夏”而来。另,明永乐年间来中国的苏禄东王守墓人夏乃马当,在当地生息繁衍,遂成了山东德州北营夏姓回民之先祖。在江苏镇江,有《明德堂夏姓》。夏姓“原有老谱,清咸丰年间,在原籍扬州被毁,民国五年(1916年),由镇江、南京始祖 中医 师子衡公重纂,序文中有我族自前明人关以来定居扬州,堂开明德,已有五百年光景,历传三十世之谱的记载。1983年,镇江后裔(夏)容光在此基础上,建立活页新谱,并在排辈十字后加添二十字。”(《镇江回回》)夏姓回族以西北居多。
土家族中的夏姓
湖南湘西土家族中有夏姓,如湖南龙山人、十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夏家骏。
蒙古族中的夏姓
明朝时有蒙古人改姓汉姓夏。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蒙古族中有夏姓,如:内蒙古准格尔旗人、十界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夏日,九界全国政协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佛教协会会长夏立宛。
满族中的夏姓
清朝初满洲八旗中有夏姓,满族的夏姓其先出自汉人,入旗满化成为满族一员,到清末民初,旗人纷纷汉化融入汉族,夏姓旗人同样也回归了汉族,但其族人中已经混合了满族的 血液 。辽宁省沈阳市等地满族中有夏姓。
锡伯族中的夏姓
锡伯族夏氏历史与满族夏氏相似。辽宁省沈阳市、新疆等地锡伯族中有夏姓。
侗族中的夏姓
贵州省玉屏县等地侗族中有夏姓。
5、得姓始祖:夏启
相传帝禹死后,其子启打破禅让制而即位,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立国四百年,共传十四代,十七王,末帝夏桀暴虐无道,国人怨恨,而此时黄帝子姓后裔商汤却因仁德,深受拥戴。公元前十六世纪,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夏王族便以国为氏,称为夏姓。夏启因开国君主之位,而被奉为夏姓得姓始祖。
夏姓迁徙分布
唐朝之前的夏氏迁移概况:夏氏因得姓很早,故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替,散居尤为广泛。
夏姓发源于今河南、安徽省境。大致上,秦及秦代以前,夏姓主要在中原生息繁衍,并迁往陕西、山东、安徽、山西、河北等地。如夏征舒传至4世孙夏区夫仕陈(今属河南)为大夫,裔孙夏御寇仕齐(今山东东部)为大夫。秦始皇时尤御医夏无且(大致出自陕西夏氏)。秦汉之际,有代(今河北西北部、山西中部与北部等地)相夏说;安徽夏氏出自随王桀逃至南巢一部分夏王族的后裔。
魏晋南北朝以前,夏姓还主要活跃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特别是中原一带。
夏姓南迁始于汉代,如西汉时有夏黄公,为鄞人(今浙江宁波市);东汉有夏方,为九江人(今属江西[江西省德安县夏卫兵初步考证:东汉时的九江并非现在的江西省九江,另有《晋书》列传第五十八记载:“夏方,字文正,会稽永兴人也。”])
唐朝、宋朝及之后的夏氏迁移概况:据各地夏氏谱牒记载[江西省德安县夏卫兵初步综合百余部家谱考证],主要由浙江迁江西、苏州等地,江西迁湖南、湖北的黄岗与麻城、安徽等地,苏州迁苏北、安徽等地,河南回迁浙江东部,浙东迁广东,湖广(湖南、湖北)迁重庆、四川、陕南,江西、安徽迁福建、台湾,湖北的黄岗与麻城迁河南南部,江苏、重庆、四川迁贵州、云南;山西迁山东、苏北,苏北、四川迁山东,江西、山东迁东北三省。
近二十年夏氏迁移概况: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交通通讯的飞速发展,夏氏迁移更趋复杂化,突出表现在重庆、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中西部省份的夏氏向东南沿海的广东、上海、浙江、苏南、福建及北京、山东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迁移。
聚集地——迁徙分布
夏氏因得姓很早,故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替,散居尤为广泛。大致上,秦及秦代以前,夏姓主要在中原生息繁衍,并迁往陕西、山东、安徽、山西、河北等地。如夏征舒传至4世孙夏区夫仕陈(今属河南)为大夫,裔孙夏御寇仕齐(今山东东部)为大夫。秦始皇时尤御医夏无且(大致出自陕西夏氏)。秦汉之际,有代(今河北西北部、山西中部与北部等地)相夏说;安徽夏氏出自随王桀逃至南巢一部分夏王族的后裔。魏晋南北朝以前,夏姓还主要活跃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特别是中原一带。夏姓南迁始于汉代,如西汉时有夏黄公,为鄞人(今浙江宁波市);东汉有夏方,为九江人(今属江西)。大举南迁则为魏晋之际,经过长期繁衍,使得夏姓的分布中心,移向了江南地区。唐宋以后,夏姓主要以江南广大地区为其繁衍地,广布于今安徽、浙江、湖南、湖北、江苏、福建、和广东、广西等省,特别是以浙江的分布最为集中,使得夏姓最终成为了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大姓。
台湾的夏姓,名列第九十三位,也是台湾的一个大姓。在一般人的 经验 中,夏姓的人士差不多处处可见,而以夏侯为姓的人却为数不多。这种情形既存在于大陆,在台湾也一样。据台湾省文献会的调查统计,夏氏目前也是台湾的大姓,他们主要分布在新竹、苗栗、嘉义、台南、澎湖等地。
夏姓郡望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于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西汉时相当今江苏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分(仅天目山、淳安县以西小部分地区除外)及福建全省。此支夏氏,为西晋高士夏统之族所在。此郡夏姓在受姓以后代有名人,载入史籍。如秦代夏无且,是秦始皇的侍医;西汉阴城内史夏宽,东汉夏馥,字子治,与张俭、范滂齐名,泰山都尉、学者夏恭、晋代孝子夏统,皆系会稽郡夏氏家族杰出人物。[据考因大禹葬会稽郡(今浙江绍兴)禹陵,少康中兴后,派庶子无余到禹陵,奉守禹祀。后人为纪念先祖,遂以“会稽”为郡望。
谯 郡:东汉建安末年从沛郡分一部分设置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省亳县)。
高阳郡:东汉桓帝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东)。晋泰始初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南)。北魏改为郡,移治高阳。
鲁 郡:西汉初改薛郡置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据考此郡主要为夏侯氏郡望。
夏姓堂号
“会稽堂”:据考因大禹葬会稽郡(今浙江绍兴)禹陵,少康中兴后,派庶子无余到禹陵,奉守禹祀。后人为纪念先祖,遂以“会稽”为堂号,这是夏姓人使用最广泛的堂号,参见郡望[江西省德安县夏卫兵] 。
“平水堂”:夏禹治水13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水患终于被治平,舜把帝位让给了他。
“秘书堂”:秘书堂夏氏始祖,派名光庭,讳远,号三斗,唐肃宗上元间(公元760-761年)举进士第授秘书郎。后人为纪念先祖,遂以始祖官职为堂名,称“秘书堂”。夏光庭(夏远)九世孙即为北宋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参知政事夏竦)。
夏 远 (光庭) 浙江绍兴人,圣榜公,官名容魁,字光庭,唐肃宗宝应元年任江西,武宁县令,是江西湖北夏姓始祖。迁到江西武宁县,再分迁江西新建县、德安县、修水县。公举孝廉,擢江右临江郡太守。残唐五代时,藩镇割据,干戈四起,挂冠归隐田园,率其子孙居于江西临江府清江县广福乡十都六区,地名清溪町会和
“正德堂”:明正德年间(1506-1521)夏氏先祖夏儒之女成为明武宗皇后,夏儒成为国丈,被明武宗封为庆阴伯。后人为纪念先祖,遂以明武宗年号“正德”为堂名,称“正德堂”。兴化夏氏家族即以“正德堂”为本族徽号。
“遗爱堂”出自唐人夏鲁奇忠贞守节,以死报国之事。前人 事迹 ,激励后人,代代相仿,万年永垂。
“余庆堂”可能是分堂号,出自《易经》中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据浙江海宁夏家兜的夏亚明]。
此外,夏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明德堂”、“尚忠堂”、“务本堂”、“源远堂”、“思孝堂”、“聚奎堂”、“鹤来堂”、[以下由堂号江西省德安县夏卫兵补充]“孝恩堂”、“德远堂”、“孝思堂”、“永存堂”、“三余堂”、“六凰堂”、“登茅堂”、“集庆堂”、“彝叙堂”、“龙耳堂”、“崇本堂”、“敦本堂”、“淳叙堂”、“敦睦堂”、“敬承堂”、“光裕堂”、“衍庆堂”、“报本堂”、“汇泉堂”、“植本堂”、“笃厚堂”、“墨庄堂”、“清廉堂”等。
1 夏至生的男宝取名的方法和技巧
2 夏季出生的女孩子取名技巧
3 夏天出生的女孩取名的方法
4 夏姓男孩名字起名方法
5 大禹建立夏朝后姓什么
夏氏会稽堂的来历。据考因大禹葬会稽郡(今浙江绍兴)禹陵,少康中兴后,派庶子无余到禹陵,奉守禹祀。后人为纪念先祖,遂以“会稽”为堂号,这是夏姓人使用最广泛的堂号。 “平水堂”:夏禹治水13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水患终于被治平,舜把帝位让给了他。 “秘书堂”:秘书堂夏氏始祖,派名光庭,讳远,号三斗,唐肃宗上元间(公元760-761年)举进士第授秘书郎。后人为纪念先祖,遂以始祖官职为堂名,称“秘书堂”。
夏氏历史悠久、繁演生息至今,支脉散居各地,各地的字辈、派语不同。比如,武冈市夏氏会稽郡宗昌公后裔夏氏字辈如下:……宗再文凤,
恳祖应承,
宏基能立本,
世代永吉祥,
明德家深远,
首先裕后贤……
夏姓的来源?
本文2023-10-01 23:01:2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51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