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氏的是怎么起源与发展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5收藏

田氏的是怎么起源与发展的,第1张

1.田姓出自陈氏,为陈胡公陈满之后。据《史记·田完世家》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资料所载,陈厉公陈佗之子陈完因陈国内乱,到齐国后改称田氏。有说被齐桓公封于田地,以地为氏称田氏。

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遣傅友德、沐英、蓝玉等率领三十万大军征战南征云南的蒙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残余势力。1384年,云南已经平定,傅友德、蓝玉奉诏班师回朝,而沐英则继续镇守云贵。此后明朝又陆续派遣军队进入云贵地区,形成了军事屯堡。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 ”调北征南”。此后,明朝又推行了「 ”就宽乡”的移民政策,鼓励人口稠密的江南、江西一带的人口迁徙到贵州,并给予土地,形成了「 ”民屯”。这件事情被称为「 ”调北填南”。「 ”调北征南”和「 ”调北填南”形成了贵州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大大加速了贵州的「 ”改土归流”进程、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对贵州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一,「 ”调北征南”和贵州的「 ”改土归流” 在明朝建立之前,贵州总体上还处于「 ”蛮荒”状态,中央对贵州的控制也十分薄弱。从唐朝以来,贵州逐渐形成了播州杨氏、思州田氏、水东宋氏、水西罗氏四大土司和黔南的「 ”八番”等蛮夷区。其中播州、思州和水东地区的经济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汉文化在该地区扎下了根。不过总体上,贵州大部分地区是人烟稀少,经济落后。想要大规模开发贵州的经济,发展贵州的文化,就必须要废除土司制度。然而这些土司在贵州已经存在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其势力根深蒂固,盘根错节,如播州等又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历代中央王朝都只能承认其统治地位,难以推行改土归流。 海龙囤:播州土司遗址 明朝初期的「 ”调北征南”却打破了这一个僵局。明朝建立后,贵州四大土司纷纷臣服于明朝,这为朱元璋派军征服云南提供了条件。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朝的30万大军浩浩荡荡地从贵州和四川开进了云南,云南梁王势力很快被消灭。此后,朱元璋命令沐英及其子孙长期镇守云南,并在云贵驻扎大量的军队。在贵州方面,明朝选择驻军的地区都巧妙避开四大土司的管辖范围,其中驻扎最多在安顺一带,这里是四大土司都不能控制的地区。其次在贵阳、都匀一带也驻扎有相当数量的军队。明朝大军驻扎于贵州,无疑加强了明朝对贵州四大土司的控制。 云山屯 明朝时期,地方最高的军事机构为都指挥使司,简称为了都司,在都司之下又设置了卫和所。明朝初期,随着明朝军队驻扎贵州,都司和卫所便开始设置了起来。在平定云南的当年,贵州的省级军事机构——贵州都指挥使司就建立起来了。贵州都司之下有贵州卫、永宁卫、普定卫、平越卫、乌撒卫、普安卫、层台卫(革)、赤水卫、威清卫、兴隆卫、新添卫、清平卫、平坝卫、安庄卫、龙里卫、安南卫、都匀卫、毕节卫、黄平卫等二十四卫。这些卫所成为了明朝经营贵州的据点,他们如蜘蛛网一样,由点成面,牢牢控制着贵州的局势。 清镇卫城 军事力量的存在是贵州「 ”改土归流”实行的保障。在早期,明朝先将四大土司之外的小土司逐渐革除,开始局部设置了府州,悄然开启了贵州「 ”改土归流”之路。在贵州布政使司建立之前,贵州都司控制下的地区已经出现了普定府、安顺府、都匀府、程番府等,虽然这些府州之下还有相当数量的土司机构,但是他们基本为长官司级别的低级土司,其势力很小,不成气候。在这些府州的核心地区,明朝 实行了和中原相同的流官治理,为贵州的建省准备的条件。 贵阳甲秀楼 军事的力量的进入,可以吞噬小土司,也可以在合适的时机消灭大土司。在永乐年间,思南田氏两大土司相互混战,此举给永乐帝提供了机会和借口。1413年,永乐帝派军消灭了思州田氏,革除了思州宣慰司和思南宣慰司,设置了贵阳府、都匀府、黎平府、思南府、思州府、镇远府、铜仁府、石阡府,共8个府。思州、思南的改图归流,使得贵州建省时机走向成熟。1413年,贵州布政使司正式建立,随后思州、思南八府被划入贵州省。在明朝中期,都匀府、程番府(后来改名贵阳府)等相继被划入贵州省,贵州省初具规模。1600年,播州杨氏反叛,明朝发动了「 ”平播之战”,废除了播州宣慰司,设置了遵义府和平越府,分别划给了四川和贵州,贵州的范围得到了扩大。1630年,水东宋氏水西安氏反,最终水东宋氏的「 ”十二马头”被革除,设置了开州,安氏的息烽、修文等地被划给划给明朝直接控制,纳入贵阳府。 可见,明朝在贵州推行了「 ”改土归流”,都建立在明朝大军「 ”调北征南”的军事保障基础之上进行的。到了明朝末期,贵州四大土司已经被消灭了三个,而水西安氏的势力也大大被削弱,只能苟延残喘。贵州的改土归流大大推动了贵州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二,移民活动对贵州经济的开发 明朝之前,贵州的社会经济十分落后,许多地区还处于「 ”刀耕火种”的经济形态,只有较为平坦的坝子上有农业生产。史料记载明初的贵州「 ”无城郭田赋之制,无乡会宾兴之典,犹然荒服陋区也”。而贵州各地的经济发展也十分不平衡,在播州也较为发达的庄园经济,黔东南的侗族、苗族这存在大量的鼓社制、议榔制、瑶老制、石牌制等原始公社制残余制度。 平坝 1382年,云南尚未平定,但是军队的粮草供应却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对此,朱元璋下令在贵州西部一带的普定、普安、乌撒等地「 ”戍兵屯田之入以给之”,开始了贵州的军屯历史。云南平定后,云贵地区还未完全安定下来,局部和零星的反叛、起义事件时有发生。针对这种局面,朱元璋命令大军继续在贵州驻扎,并且实行了长期的屯田。军屯和卫所的设置是紧密联系的,凡是有卫所之地,必有屯田。且耕且战,兵农合一。按照规定,贵州的军屯「 ”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军官和士兵根据级别授予不同数量的土地,国家提供耕牛、种子、农具等。 本寨 贵州的军屯数量十分可观,经过60年的经营,到了宣德年间,贵州都司十八卫二所就拥有屯堡700多个,屯田面积达到了90多万亩,「 ”所收子粒足以军实”。这些屯堡主要分布在贵阳到安顺、普安沿线,形成「 ”诸卫错布于州县,千屯遍列于原野”的布局。这一带地势较为平坦,十分适合农业的发展,如今这一带依然有大量的屯堡遗存,如天龙屯、云山屯、本寨、鲍家屯等。数量庞大的屯堡,星罗棋布,散布各处,他们将中原的农业生产技术、先进的生产工具等带到了原本落后的贵州山区,大大加速了贵州农业的开发。 本寨 除了军屯之外,贵州还形成了民屯和商屯。明朝初期,实行了「 ”移民就宽乡,”的移民政策,也就是将人口密集的江西等地的人口迁徙到地广人稀的地方就行了屯田。另外, 也推行「 ”以罪徙实之”的政策,将犯罪的人流放到边缘地区,加入了民屯行列。通过这些政策,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 ”调北填南”移民活动。根据《中国移民史》记载,在洪武年间,向西南地区共移民了220万人口,其中移民贵州的占据42万,位居西南第一。进入贵州的移民, 提供土地、耕牛、农具、种子等,并提供优待,三年后才缴纳赋税。根据《贵州通志》的统计,嘉靖年间,贵州的民屯规模已经达到了47万亩,到了万历年间,这个数据增加到了134万亩。由于民屯的不断增加,明朝 不断在贵州设置新的郡邑,形成了「 ”卫所治军,郡邑治民”的局面。 天龙屯堡沈万三故居 和民屯一起兴起的还有商屯。商屯是明朝为了解决屯田地区粮食和食盐缺乏而设置的,《明史・食货志》载:「 ”明初,募盐商于各边开中,谓之商屯。”商屯的兴起和明初的「 ”开中”有密切的联系。商屯与「 ”开中”关系密切。由于当时贵州缺粮缺盐,于是 招募商人来贵州纳米获得经营食盐的资格,这就是「 ”开中”。在「 ”开中”政策的支持下,许多商人进入了贵州,他们「 ”招民垦种,筑台堡自相保聚”,形成了商屯。商屯是依附于军屯和民屯而存在的,他们的出现不仅为贵州屯田事业提供了保障,还加速了贵州商业的进步。 农田的开发,人口的流入在使得贵州经济出现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贵州的高原山地地区都已经被开发出了梯田,耕地面积得到了扩大,粮食产量也增加了。农业的开发与发展也促进了商业的兴起。由于大量的移民形成了聚居区,推动了贵州城市的兴起,如思南府「 ”商贾辐辏”「 ”人咸聚居贸易”,铜仁府「 ”舟楫往来,商贾互集”,黎平府位于清水江下游,航运发达,成为明朝重要的木材开采基地;普定卫号称「 ”冲要剧地……四方辐辏,为边一都会”。其中,贵阳由于地处贵州省的地理中心,川黔、滇黔、黔桂、湘黔等驿道在此交汇,为贵阳成为西南交通枢纽奠定了基础。 三,移民和贵州文化的发展 明代以前,贵州的居民主要以少数民族为主,文化和周边的差距很大,史称「 ”昔在荒服之外,民皆夷獠”,「 ”夷习部”,「 ”茹毛饮血”。汉文化仅仅在播州、水东、思州有限地传播。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十分提倡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教化,他将「 ”广教化,变土俗,使之同于中国”定为「 ”安边”的基本国策之一,在推动儒学传播的同时,朱元璋还推动佛、道等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在贵州四大土司臣服之后,朱元璋就下令四大土司要建立宣慰司学,官方教育体系开始在西南建设起来。 屯堡人 而大规模的移民进入贵州,必然会改变贵州的民族结构,推动汉文化的传播。明朝时期,卫所自成区域,统管所属军户是一个军政合一的单位。这些军户大多数来自于来自中原、江南、川、陕等文化较发达的地区,进入贵州之后,他们就要求兴办儒学,因此卫学得以普遍建立起来。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普定卫儒学建立,为全省树立榜样,随后卫学如雨后春笋一样在贵州各地出现。除了卫学之外,各个屯堡也兴建了学堂、书院,为贵州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万历二十五(1597年)年,贵州全省举荐贡生2331名,各卫所就占943名,可见卫学的教育的重要。 天龙学堂 明朝一代,贵州教育的发展是显而易见的。明代以前,贵州并未开科。随着贵州教育和文化的发展,贵州开始被纳入国家科举考试的体系。洪熙元年(1425年),明朝诏令「 ”贵州所属,有愿试者,湖广就试。”宣德四年(1429年)起,改为云南、贵州合试。景泰七年(1456年),定云贵乡试额为30名,贵州占10名,此后贵州的名额不断增加,到了1510年有了26名。1535年,为了激励贵州士人参与科举考试,于是准许云南、贵州各自设科。自贵州开科以来,在整个明朝贵州共中进士109人,虽然总体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但是纵向比较依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安顺文庙 文教的兴盛逐渐改编了贵州的文化风气,使得原本的蛮荒之地逐渐和中原接轨,加速了贵州的文化融合。如思南府「 ”蛮獠杂居,渐被华风”,石阡府「 ”悉被华风”,黎平府「 ”衣冠习尚一同华风”,普定卫「 ”附郭夷民五种,习尚不同。自立军卫以控制,卫之熏陶,渐染中原衣冠之俗”。在贵州安顺一带,至今依然有上百个的屯堡遗存,几十万的屯堡后代,他们的老一辈都身穿明朝时期的服装,说者一口浓浓的江南吴话,保留着古老的地戏,这些就是明朝移民文化的活化石。 地戏

田氏政权在乌江流域黔中地区的统治可以追溯到隋朝,开皇二年(582),田宗显为黔中刺史,止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 统治时间长达831年之久。开皇二年(582),乌江下游的彭水(黔中)包括今黔东北一带,处于湖广、四川交界的“两不管“的地方,山峦起伏,地势险峻,交通极为不便,历史上称之为“蛮夷之地”,加之,“夷苗屡叛”,人民生活贫困并难以安宁。为了黔中“蛮夷之地”的治理,隋朝皇帝苦于无计可施。此时,大臣苏威保荐田宗显为黔中刺史。田宗显与子田惟康(田世康)到任一年多,黔中大治,政通人和。隋文帝大悦,于是封田宗显为国公节度使。后来,白莲教金头和尚任则天举行农民起义,朝廷再次调遣田宗显前往征伐。战争胜利后,田宗显奉命管理黔中一带,接着,又被加封为 宣慰荣禄节度使金龙护国公,子孙世袭。由此,田氏确立了对乌江流域的黔中包括黔东北地区的统治地位。

唐初太宗统治时,二世田惟康世袭为黔州刺史,因为平叛有功,又加封为黔潭二州节度使。三世田阳明平“贼”有功,授都督府大总管一职。四世田克昌能以恩威服夷,接受义军兵马使。经过田氏十多代人的努力,乌江流域的下游的治理已见成效。但今贵州境内的广大地区,虽然均为 黔中田氏政权所管辖,然而,天高皇帝远,鞭长莫及,人民生活仍贫困而不能安宁。直到宋代大观元年(1107),田宗显十四世孙蕃部长田祐恭入朝内附,愿为王民,始建思州治。田氏政权重心已经开始从黔中的彭水移到黔中的务川,据史料记载:思州之名始于唐代,唐武德年间,有因务川当牂牁要道而设务州的记载,属于羁縻州。贞观中,又以思邛水之名改为思州。又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思州辖有务川、思王、思邛三县,设址务川。政和八年(1118)以其地置思州,领务川、邛水、安夷3县。宣和元年(1119),田祐恭以镇压贵州境内少数民族有功,加封贵州防御使(贵州之名始于此),赠封为少师思国公。宣和四年(1122),废州县,改务川县为城,邛水、安夷2县为堡,属黔州。南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复置思州和务川、邛水、安夷3县,为羁縻州,州治务川,仍属黔州。至此,黔东及黔东北才得到有效治理。

之后,无论是羁縻或经治思州,都是田氏为知州,田氏世为思州守。进入元代,中央王朝对西南少数民族推行土司制度,元代至元十五年(1278),思州田谨贤以地归附,乃置万户府。后改置思州军民宣抚司,隶湖广行省。元至正间,田氏族属镇远州知州田茂安,始分据其地以献农民起义首领的明玉珍,创设思南道都元帅府,其慰徙治都坪,而思州分为二矣。元顺帝至二十五年(1365),元思南宣慰使田仁智归附,朱元璋仍置思南宣慰司,田仁智仍为宣慰使;朱元璋改思州宣抚使为思南镇西等处宣慰使司,以田仁厚为宣慰使。下辖务川县、镇远府及十四州、五十二长官司。其地域“以今之地域观之,大致东起湖南永顺、保靖,西迄贵州务川、凤冈、施秉一线,北达四川酉阳,南至黔南荔波、从江,几乎占有贵州的三分之二兼及湘西之一部,地域辽阔,远远超出唐宋时代的思州(1)”。元代是思州田氏地方政权管辖范围最宽、级别最高的大土司,难怪明初朱元璋在建立明王朝初期还说:“两广覃黄,思播田杨”,即指思州田氏、播州(今遵义)杨氏,势力之大也、强也。思州宣抚使在元代就分为思南宣慰使和思州宣抚司,故民国《贵州通志》卷6前事志曰:思州“自龙泉坪徒宣抚司治清江郡,因此称为思州,而改称故思州为思南”。可见,元至元时期(1264~1294年)思州田氏政权就一分为二了,其中一部分已迁入今思南。明代,思南宣慰司辖有水德江、蛮夷、沿河佑溪、思印江、朗溪、镇远溪洞金容金答、施秉、偏桥、邛水十五洞(团乐、得民、晓爱、陂带、邛水五长官司)、臻剖六洞横陂等处、铜仁、省溪、提溪、大万山、乌罗、平头著可、溶江芝子坪等17个长官司,加上思州宣慰司的地方,就相当于今天的岑巩、玉屏、石阡、凤冈、黎平、锦屏、从江、榕江、德江、沿河、印江、施秉、三穗、镇远、铜仁、江口、万山、松桃等县和重庆酉阳部分地方。这些地方与四川、湖广相邻,地处要冲,自元代以来,为湖广通往云南的驿道干线所经,有水陆通往四川、湖广,又是川盐入黔孔道之一,流寓以四川、陕西、湖广、江西为多,经济较为发展,具有重要的政治、军事战略价值。

至此,思南、思州田氏宣慰司为贵州四大土司中的两大土司,思南、思州(今岑巩)分别成为黔东北和黔东的两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改土归流的直接发生地,其辖大片土地也为贵州建省奠定了地域基础 。

田氏土司自战国至汉至周,均是黔中地或思州之地的一大望族。

从《太平御览》的记载知:“涪陵蛮时,有冉氏,何氏、田氏。聚落最盛,大者万户,小者千户太和十七年(493),蛮帅田益宗率部曲四千户内附。”面对蛮夷地,土地之宽广,人烟稀少的黔中,能拥有四千户的民众,确实不易,这足以说明田氏系望族,拥有很大一片疆域。

北周保定四年(564),涪陵蛮帅田思鹤以地内附周,建德三年(574)改奉州为黔州。”

《沿河县志》载:“随文帝开皇二年(582),田宗显为黔中刺史。”

又根据民国《沿河县志》引《田氏宗谱》载:“随文帝开皇二年(582),黔中夷苗屡叛,大臣苏威保奏(田)宗显为黔中刺史,同子惟康赴任年余,黔中大治,文帝诰封为国公节度使之职。旋陕西天鹅山白莲教金头和尚为乱,调宗显往征,兵至天鹅山与贼战,贼败奔四川、成都。宗显追至,贼复败走渝城朝天门,潜往小河,追及复战,贼又败。兵至漆地安营,访贼至石马,问往民何地,民以石马即庸州答之,宗显详观地形,山环水抱,下居焉。迨贼授首,奉命镇管黔中思州十八堡,沿治四十八渡。旋加封为宣慰荣禄节度使金龙护国公,子孙世袭宣慰职,军民两管。”

依据《元史》、《明史》、《贵州通志》、《思州府志》、《思南府志》、《镇远府志》、《沿河县志》、《铜仁市志》、《岑巩县志》、《田氏雁门堂记》等史料记载:

元至正二十五年七月初七(1365年7月27日),授思州军民宣抚使兼湖广行省左丞,以武功靖乱,加朝烈大夫,管古州八万军民事的田仁厚,派遣都事林宪、万户张思泉首先纳款,随即将田氏世守的二府、十县、三十四州(长官司)地方图册献纳明朝朱元璋。

田完公元前十世纪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追封前代圣王——舜裔妫满陈侯史称胡公满传胡公满十世孙陈完陈宜公杀太御寇妫完与御寇私交相厚陈完恐祸及便逃于齐陈完谦逊礼向贤名齐桓公赏识任命其公(管理工匠官)并封于田其孙采氏称田姓尊田完田姓姓始祖

田姓源五  1.田姓自陈氏陈胡公陈满据《史记·田完世家》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资料所载陈厉公陈佗陈完陈内乱齐改称田氏说齐桓公封于田氏称田氏

  2.自黄姓所改据《明史》所载明初辅佐惠帝黄澄削藩策激怒诸侯杀其黄经避祸改田终迁居今湖北咸宁带世孙田姓

  3.自锺姓所改补充:魏征西军钟字士季钟繇助司马炎灭蜀打压邓艾准备与姜维策划谋反事情败露士兵乱箭射死仅40岁留钟繇故河南葛钟姓怕受株连繁体锺字抽田字作自姓所钟繇死葬于颍川社故今仍叫田庄

  4.自官名田即甸应商王派驻都城外农垦职官职赋田事姓卜辞记载田官朝廷管理提供谷物、龟甲其官世代承袭故官氏春秋晋田苏、宋田丙、鲁田饶、魏田、燕田光

  5.自其少数民族并州田姓源匈奴金真阿哈氏汉姓田清贵州思南府土司姓田土家族其家族字辈:祖宗庆兴应、景儒茂仁宏等西夏姓田者今苗、瑶、彝、土家、、蒙、藏、满、朝鲜族等姓

  公元前三九田完八世孙田齐康公放逐海自立君史称田代齐见田姓齐首都山东临淄发祥期跃于政坛田姓析田姓先秦期已布于今山西、河南、北京、湖北等传田重孙齐秦所灭齐王田建迁于共(今河南辉县)其田姓始向西、北逃难久秦末起义军四起田姓家族闻风八裂称王煊赫久均纷纷垮台汉初高祖刘邦采纳娄敬言强迁关东豪族于关阳陵(今陕西咸阳东北)诸田亦强迁列发展京兆带望族田姓各族迁徙至北平(今河北满城北)汉代始今川、鄂、湘、黔交界带汉族些少数民族已少田姓三两晋南北朝由于社荡田姓避乱南迁说田姓已布于江游区亦迁山西太原、宁夏固原、津等唐代宗田承嗣封雁门郡王落籍宋代前田姓主要北部部播迁河南田姓基始祖宋代田瑜颍川汝阴田姓基祖虢州团练使田令芳际田姓始迁今福建、广东者田希圣闽、粤始祖原居浙江杭州四传至田衍移居福建宁化田衍孙田滋茅于宋末徙居福建汀滋茅松岗迁广东海阳(今潮安)徙埔埔基始祖传至田文兄弟五俱移广东程乡(今梅县)文聪、三盛移居广东惠明清际田姓已播及江南北广区域清代叶始闽粤田姓陆续迁至台湾进移居海外者今田姓全布广泛河南、四川、山东、河北等省述四省田姓约占全汉族田姓口百四十三

田姓家谱目录

代  1167全田氏族谱十七卷(民)宽六修 民元(1912)紫荆堂木刻本

  十八册 河北注:该族散居于安徽、陕西等

  1168全田姓族谱卷 民元(19l2)续修 钞本 湖北凤县办

  注:该族散居湖南、湖北、四川三省交界区

  1169河北秦皇岛临榆田氏家谱六卷首卷谱馀 五卷(民)田玉修 袁绍昂编

  民十三(1924)钞本 七册 北图

  1170山西五台田氏家谱卷 清道光二十五(1845)写本 山西五台县档

  1171江苏湮水田氏宗谱十三卷(民)田弼臣纂 民六(1917)荆茂堂木字本

  江苏溧水县群力乡民口家边材 注:谱初修於明德元

  1172江苏扬州田氏宗谱二十四卷 (民)田棋等重修 王耀堂编辑

  民间木字本 二十四册 四川图

  1173浙江萧山道源田宗谱六卷 (清)田廷耀等重修 清道光十七(1837)紫荆堂木

  字本 六册 浙江图 美注:名《萧山田氏家乘》

  1174浙江萧山欢潭田氏宗谱四十八卷 (清)田绳祖等重修 清光绪三十(1904)荆茂

  堂刊本 南浙江萧山县欢潭乡欢联村 (缺卷1)

  注谱始修於明洪武三十凡十修

  1175浙江萧山田氏宗谱卷(清)田增鑫重修

  清光绪三十(1904)守堂木字本 辽宁图

  1176浙江绍兴山阴湖塘田氏宗谱四卷 (清)田岳岳等续修

  清光绪三(1877)五丰堂木字本 本美

  注:名《湖塘田氏家乘》

  1177浙江虞永丰乡田氏宗谱十卷首卷(民)张美翊纂修 民四(19l5)

  凤 堂木字本 北图 北京北京师 历史所 河北 吉林

  哈尔滨师 海图 浙江图

  注:田谊始修於明万历三十

  1178 福建宁化田氏家谱卷(清)田万先编 清雍十(1732)写本

  册台湾

  1179山东德州安德田民家谱□□卷 民二十六(1937)木刻本

  山东德州市图(存卷24)

  1180河南封田氏家谱卷 (清)田俽修 清咸丰元(1851)德蔚堂刻本

  册 北图

  注:田俽首修於清道光二十二

  1181河南封田氏家谱卷 (清)田俽重修

  清同治九(1870)德蔚堂刻本 册 北图

  注:田俽首修於清道光二十二

  1182河南封梁田氏家谱卷 (民)吴兰孙续修

  民十(1921)铅印本 辽宁图 美

  注:田俽首修於清道光二十二

  1183河南睢阳卫田氏家乘二卷 (清)田志肃补修

  清光绪二(1876)补修 民七(1918)田氏石印本 河南图

  注:附《琴舫谱》卷

  1184湖北阳白沙坪田氏族谱六卷 (清)田宗达 田尊贵主修

  清光绪七(1881)木刻本

  湖北阳县民族宗教事务局

  1185湖北阳池口田氏族谱卷

  民二(1913)钞本 二册

  湖北阳县民族宗教事务局

  1186湖北阳桃山田氏族谱六卷

  木刻本 湖北阳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存卷6)

  1187湖南田氏重修族谱十二卷首卷卷

田裕珍纂修  清咸丰十(1860)紫荆堂木字本 十四册 北图 历史所

  注:谱始修於清乾隆初该族散居湘乡、湘潭等

  1188湖南田氏合修族谱四十四卷首卷

  (民)田稷修 田才纂

  民四(1915)鹰门堂木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

  注:该族散居於宁乡、益阳等

  1189湖南醴陵醴西田氏五修族谱十八卷

田复书修 田泰富纂  清光绪十九(1893)字本

  湖南图(存卷1、3、5、79、1014、17)

  1190湖南醴陵田氏河六修谱二十六卷

  民二十七(1938)铅印本 湖南图(存卷2426)

  1191湖南湘乡田氏三修族谱四十卷首三卷末

  卷 清光绪三十(1904)宇本

  湖南图(存卷首、、)

  1192四川遂宁田氏族谱卷

田应平 田昌琨修  清光绪十七(1891)重修本 四川遂宁县派所

  1193 田氏族谱五十卷

朗盥纂  明宣德三(1428)写本 湖南江永县档

  1194 鹰门郡田氏族谱四十卷

孙克纂  清同治十(1872)写本 湖南江永县档

  1195 田氏宗谱九卷首卷

田广湘修  清光绪三十(1905)字本 十册 北图

  1196 田氏宗谱六十卷

  清宣统三(1911)写本 湖南江永县档

  1197 田氏宗谱四卷

  由玉峰纂 安徽阜阳县档

田完公元前十世纪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追封前代圣王——舜裔妫满陈侯史称胡公满传胡公满十世孙陈完陈宜公杀太御寇妫完与御寇私交相厚陈完恐祸及便逃于齐陈完谦逊礼向贤名齐桓公赏识任命其公(管理工匠官)并封于田其孙采氏称田姓尊田完田姓姓始祖

田姓源五  1.田姓自陈氏陈胡公陈满据《史记·田完世家》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资料所载陈厉公陈佗陈完陈内乱齐改称田氏说齐桓公封于田氏称田氏

  2.自黄姓所改据《明史》所载明初辅佐惠帝黄澄削藩策激怒诸侯杀其黄经避祸改田终迁居今湖北咸宁带世孙田姓

  3.自锺姓所改补充:魏征西军钟字士季钟繇助司马炎灭蜀打压邓艾准备与姜维策划谋反事情败露士兵乱箭射死仅40岁留钟繇故河南葛钟姓怕受株连繁体锺字抽田字作自姓所钟繇死葬于颍川社故今仍叫田庄

  4.自官名田即甸应商王派驻都城外农垦职官职赋田事姓卜辞记载田官朝廷管理提供谷物、龟甲其官世代承袭故官氏春秋晋田苏、宋田丙、鲁田饶、魏田、燕田光

  5.自其少数民族并州田姓源匈奴金真阿哈氏汉姓田清贵州思南府土司姓田土家族其家族字辈:祖宗庆兴应、景儒茂仁宏等西夏姓田者今苗、瑶、彝、土家、、蒙、藏、满、朝鲜族等姓

  公元前三九田完八世孙田齐康公放逐海自立君史称田代齐见田姓齐首都山东临淄发祥期跃于政坛田姓析田姓先秦期已布于今山西、河南、北京、湖北等传田重孙齐秦所灭齐王田建迁于共(今河南辉县)其田姓始向西、北逃难久秦末起义军四起田姓家族闻风八裂称王煊赫久均纷纷垮台汉初高祖刘邦采纳娄敬言强迁关东豪族于关阳陵(今陕西咸阳东北)诸田亦强迁列发展京兆带望族田姓各族迁徙至北平(今河北满城北)汉代始今川、鄂、湘、黔交界带汉族些少数民族已少田姓三两晋南北朝由于社荡田姓避乱南迁说田姓已布于江游区亦迁山西太原、宁夏固原、津等唐代宗田承嗣封雁门郡王落籍宋代前田姓主要北部部播迁河南田姓基始祖宋代田瑜颍川汝阴田姓基祖虢州团练使田令芳际田姓始迁今福建、广东者田希圣闽、粤始祖原居浙江杭州四传至田衍移居福建宁化田衍孙田滋茅于宋末徙居福建汀滋茅松岗迁广东海阳(今潮安)徙埔埔基始祖传至田文兄弟五俱移广东程乡(今梅县)文聪、三盛移居广东惠明清际田姓已播及江南北广区域清代叶始闽粤田姓陆续迁至台湾进移居海外者今田姓全布广泛河南、四川、山东、河北等省述四省田姓约占全汉族田姓口百四十三

田姓家谱目录

代  1167全田氏族谱十七卷(民)宽六修 民元(1912)紫荆堂木刻本

  十八册 河北注:该族散居于安徽、陕西等

  1168全田姓族谱卷 民元(19l2)续修 钞本 湖北凤县办

  注:该族散居湖南、湖北、四川三省交界区

  1169河北秦皇岛临榆田氏家谱六卷首卷谱馀 五卷(民)田玉修 袁绍昂编

  民十三(1924)钞本 七册 北图

  1170山西五台田氏家谱卷 清道光二十五(1845)写本 山西五台县档

  1171江苏湮水田氏宗谱十三卷(民)田弼臣纂 民六(1917)荆茂堂木字本

  江苏溧水县群力乡民口家边材 注:谱初修於明德元

  1172江苏扬州田氏宗谱二十四卷 (民)田棋等重修 王耀堂编辑

  民间木字本 二十四册 四川图

  1173浙江萧山道源田宗谱六卷 (清)田廷耀等重修 清道光十七(1837)紫荆堂木

  字本 六册 浙江图 美注:名《萧山田氏家乘》

  1174浙江萧山欢潭田氏宗谱四十八卷 (清)田绳祖等重修 清光绪三十(1904)荆茂

  堂刊本 南浙江萧山县欢潭乡欢联村 (缺卷1)

  注谱始修於明洪武三十凡十修

  1175浙江萧山田氏宗谱卷(清)田增鑫重修

  清光绪三十(1904)守堂木字本 辽宁图

  1176浙江绍兴山阴湖塘田氏宗谱四卷 (清)田岳岳等续修

  清光绪三(1877)五丰堂木字本 本美

  注:名《湖塘田氏家乘》

  1177浙江虞永丰乡田氏宗谱十卷首卷(民)张美翊纂修 民四(19l5)

  凤 堂木字本 北图 北京北京师 历史所 河北 吉林

  哈尔滨师 海图 浙江图

  注:田谊始修於明万历三十

  1178 福建宁化田氏家谱卷(清)田万先编 清雍十(1732)写本

  册台湾

  1179山东德州安德田民家谱□□卷 民二十六(1937)木刻本

  山东德州市图(存卷24)

  1180河南封田氏家谱卷 (清)田俽修 清咸丰元(1851)德蔚堂刻本

  册 北图

  注:田俽首修於清道光二十二

  1181河南封田氏家谱卷 (清)田俽重修

  清同治九(1870)德蔚堂刻本 册 北图

  注:田俽首修於清道光二十二

  1182河南封梁田氏家谱卷 (民)吴兰孙续修

  民十(1921)铅印本 辽宁图 美

  注:田俽首修於清道光二十二

  1183河南睢阳卫田氏家乘二卷 (清)田志肃补修

  清光绪二(1876)补修 民七(1918)田氏石印本 河南图

  注:附《琴舫谱》卷

  1184湖北阳白沙坪田氏族谱六卷 (清)田宗达 田尊贵主修

  清光绪七(1881)木刻本

  湖北阳县民族宗教事务局

  1185湖北阳池口田氏族谱卷

  民二(1913)钞本 二册

  湖北阳县民族宗教事务局

  1186湖北阳桃山田氏族谱六卷

  木刻本 湖北阳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存卷6)

  1187湖南田氏重修族谱十二卷首卷卷

田裕珍纂修  清咸丰十(1860)紫荆堂木字本 十四册 北图 历史所

  注:谱始修於清乾隆初该族散居湘乡、湘潭等

  1188湖南田氏合修族谱四十四卷首卷

  (民)田稷修 田才纂

  民四(1915)鹰门堂木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

  注:该族散居於宁乡、益阳等

  1189湖南醴陵醴西田氏五修族谱十八卷

田复书修 田泰富纂  清光绪十九(1893)字本

  湖南图(存卷1、3、5、79、1014、17)

  1190湖南醴陵田氏河六修谱二十六卷

  民二十七(1938)铅印本 湖南图(存卷2426)

  1191湖南湘乡田氏三修族谱四十卷首三卷末

  卷 清光绪三十(1904)宇本

  湖南图(存卷首、、)

  1192四川遂宁田氏族谱卷

田应平 田昌琨修  清光绪十七(1891)重修本 四川遂宁县派所

  1193 田氏族谱五十卷

朗盥纂  明宣德三(1428)写本 湖南江永县档

  1194 鹰门郡田氏族谱四十卷

孙克纂  清同治十(1872)写本 湖南江永县档

  1195 田氏宗谱九卷首卷

田广湘修  清光绪三十(1905)字本 十册 北图

  1196 田氏宗谱六十卷

  清宣统三(1911)写本 湖南江永县档

  1197 田氏宗谱四卷

  由玉峰纂 安徽阜阳县档

田仁智

(?-1376),元朝镇远同知田茂安之二儿子。思州宣慰使田仁厚首先纳款于朱元璋,朱元璋授田仁厚为思州军民宣慰使,而田茂安刚不屑堂侄田仁厚的统辖,便割镇远、思南地方献明玉珍,明玉珍授田茂安为思南道宣慰使,设都元帅府,授田茂安的儿子田仁政为龙泉坪宣慰使,田仁智为镇远军民同知,其弟田仁美为统兵元帅。田仁厚忿恨,遂于于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率兵攻破龙泉坪,田仁政、田仁美战死,田茂安亦抱病亡,后由田仁智袭思南道宣慰使职,朱元璋平定陈友谅后,田仁智遣都司杨琛为使归顺朱元璋,朱仍授其为国南道宣慰使、司治龙泉坪,后迁镇远,再迁水德江(思南)。至此,昔日的思州一分为二,即思州、思南二宣慰司,田氏两家互相仇杀几十年。明太祖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田仁智入朝进贡,授忠顺大夫。九年(公元1376年)十二月,朝贡归至彭泽时染病身故。

安康

字汝锡,明朝思南府人。幼时读书青鸾溪边,非常用功,晚上挑灯夜读,灯油燃尽时,烧柴火继续读书。明代宗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考取举人。任南京兵部司务,工部都水郎中。办事认真,督造御器时,节约料价七千。明孝宗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出任云南澄江府知府。在云南时,当时数万少数民族聚集起义,他单骑深入起义群众之中,向他们作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人,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从而使起义解散,使百姓避免了一场战祸。老百姓感激他,为他修祠纪念。他为官廉洁,任满回乡时,行装仅衣被数件而已。因安康的功绩,其父安逸被敕赠南京户部员外郎奉直大夫,本人被敕赠中宪大夫。安康擅长写诗,著有《青鸾溪集》,创作有《思南十咏》等诗。《黔诗略纪》录其诗二首。

田秋

(1494-1556),字汝力,号西麓,明朝贵州思南府水德司(今思南县)人。出身仕宦书香门第,幼读书用功,聪敏过人。明武宗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十七岁时中云南乡试举人,九年(公元1514年)二十岁时入朝考取进士。明世宗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任福建延平府推官,六年(公元1527年)任直隶河间府推官,次年授户科给事,九年(公元1530年)授礼科左给事,十五年(公元1536年)任吏科左给事,户科都给事,福建布政司参政,十八年(公元1539年),升任四川按察使,次年再升任广东布政使。二十年(公元1541年)六月,惊悉两子会试不第后相继丧于京城的消息后,万分悲痛,方寸迷乱,遂辞职还乡。后在家乡办学,直到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去世,享年六十三岁。

田秋居官廉洁奉公,直言敢谏,刚正不阿,功德卓著,政绩斐然。他革除内府监滥支皇室膳食费,清理光禄寺浪费资财,裁减太常寺过多的人役,酌削御马监冗重开支,规劝皇帝天地坛祭祀和迁冢中不要劳民伤财。云南镇官大施虐政,朝廷鞭长莫及,京中官员不敢过问,他他具奏弹劾等等。田秋的最大业绩是关心家乡文化建设,最早提出在贵州兴办州县学校,在贵族开科取士。明成祖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贵州建省,在以后的120年间,因为没有乡闱,很多读书人参加考试,都要到千里之外的云南去应试,除少数富贵家庭之外,很多贫寒之士是无能为力的。因此埋没了很多人才。田秋力主贵州开设乡闱,明世宗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他向皇帝上《开设贤科以宏文教疏》,奏请在贵州开设考场、开乡试。十四年(公元1535年),获得朝廷批准。十六年(公元1537年),贵州首次开科,初定解额二十五名。开科本省,节劳省费,向学者日益增多,从此贵州人才四起,直追中原。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他还上了《请建务川、安顺、印江学疏》,也得到了批准,三地相继办起了学校,为贵州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田秋能诗,擅长书法,思南潮底有石临官道,高数尺,上携"黔中柢柱"四字,为田秋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所书。著有《西麓奏议》,删定有《思南府志》二册。

王蕃

自号一瓢斋,明朝贵州思南府人。生活于明嘉靖至隆庆年间(公元1522-1570年),读书不求仕进,安贫尚义。工于篆隶,擅作墨梅,为诗清逸。所交多名流,著有《一瓢斋集》。《黔诗纪略》录其诗二首。《中国画家人名大辞典》误作王审。

田氏的是怎么起源与发展的

1.田姓出自陈氏,为陈胡公陈满之后。据《史记·田完世家》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资料所载,陈厉公陈佗之子陈完...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