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时间上区别: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
[思路分析]
元谋人、北京人等处于原始人群阶段。大约在山顶洞人时期,我国进入氏族公社阶段。由于妇女在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在对原始农业、畜牧业和采集的管理上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氏族公社的第一阶段应是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半坡和河姆渡两处遗址反映了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解题过程]
1.元谋人:原始人群
(1)我国境内已确定的最早人类。(2)生活时间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3)是在云南省元谋县境内发现的。
2.北京人:原始人群
(1)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2)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发现的。(3)主要特征: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
3.山顶洞人:开始进入氏族公社
(1)距今约一万八千年。(2)与北京人生活地区相同。(3)主要特征:外形同现代人基本相同;懂得磨制和钻孔技术;懂得人工取火;进入氏族公社时期。
4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 母系氏族公社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分别代表了我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社会状况,生活在距今五六千年前。
其生产和生活的主要特征有:(1)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已进入新石器时代。(2)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都有发展。河姆渡居民已开始种植水稻,半坡居民已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畜牧业上突出的成就是弓箭的使用。手工业包括制陶和纺织。(3)妇女是生产和生活的主要组织者。
房屋结构不同的原因:
1、地理因素:半坡聚落位于黄河流域,河姆渡位于长江流域,半坡聚落地处黄土高原,气候较干燥,黄土又有较好的支撑性,所以以半地穴,或地穴式的房屋为主。河姆渡聚落在江南地区,气候潮湿,蛇类,昆虫全年活动,为隔绝水汽,防止蛇虫危害,先民发明了干栏式建筑。
2、气候因素:半坡聚落是北方,气候干冷,所以建造的半地穴式房屋更温暖舒适。河姆渡聚落是南方,气候比较温暖潮湿,所以建造干栏式房屋。
七千年前生活在长江流域,处于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使用骨器、木器、石器和陶器,种植水稻,饲养家畜,建造木结构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河姆渡遗址位于河姆渡镇金吾庙村(原罗江乡浪墅桥村)。
江流域的河姆渡氏族。首开世界种植水稻之先河的氏族是江流域的河姆渡氏族,七千年前生活在长江流域也是最早使用骨器、木器、石器和陶器,种植水稻,饲养家畜,建造木结构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的氏族。
1、元谋人,学名元谋直立人(Homo erectus yuanmouensis),或称元谋猿人,是在中国发现的直立人化石。1965年发现于云南元谋上那蚌村附近,共计左右门齿两颗。后来还发现了石器、炭屑、和有人工痕迹的动物肢骨等。
元谋人的距今年代为170万年左右,是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古人类(有争议,或为约60万年~50万年前)。其可能生活在亚热带草原—森林环境中。
2、北京人又称北京猿人,科学命名为“北京直立人”,又称“中国猿人北京种”,是生活在更新世的直立人。其化石遗存于1927年在中国北京市西南的周口店龙骨山发现。关于其年代的争议较大,一般认为约在距今50万年前。
而最近一项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的应用Al/Be测年法的结果则把这一年代上推至68-78万年前。另现代意义上的北京人,泛指居住或生活在北京的人。
3、山顶洞人,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属晚期智人。因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而得名。1930年发现,1933~1934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由裴文中主持进行发掘。
与人类化石一起,出土了石器、骨角器和穿孔饰物,并发现了中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末,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为境和在当地的情景相似。
4、河姆渡遗址位于河姆渡镇金吾庙村(原罗江乡浪墅桥村)。它是1973年夏天当地农民建造排涝站时发现的,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自下而上叠压着4个文化层,根据北京大学碳14实验室测定,第四文化层距今约7000-6500年,第三文化层距今约6500-6000年。
第二文化层距今约6000-5500年,第一文化层距今约5500-5000年。该遗址于1973年和1977年冬进行过两次考古发掘,合计面积2630平方米。
出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原始艺术品等文物6700余件,还发现丰富的栽培稻谷和大面积的木建筑遗迹、捕猎的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骨骸、采集的植物果实及少量的墓葬等遗存。
5、半坡氏族遗址于1953年被发现。1954年-1957年,由考古学家石兴邦先生主持,先后对半坡遗址进行了5次较大规模发掘,总计发掘面积1万平方米,发现有房屋遗迹45座,圈栏2座、窖穴200多个,陶窖遗址6座,墓葬250多座以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约1万件。
2002年-2005年,配合半坡遗址保护大厅改造工程建设的随工清理中,发现了祭祀等重要遗迹和石砚等重要遗物,这对半坡遗址的聚落形态、文化内涵和社会性质研究具有重要价值。1961年3月4日,半坡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大汶口原始居民遗址位于泰安城南30公里处的大汶河畔。大汶河贯穿南西,将其分为南北两片:南片在宁阳县堡头村西,北片在泰安市卫驾庄东。1959年首次发现并挖掘,为距今4000―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遗址。
遗址总面积约82万平方米,已发掘面积5400平方米。1982年,大汶口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汶口遗址内涵丰富,共发现墓葬、房址、陶窑等遗迹100余处。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骨器和牙角器等生产生活用具。
陶器主要包括红陶、彩陶、灰陶、黑陶和白陶几种。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为山东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大汶口遗址的墓葬中普遍盛行随葬獐牙的习俗,葬式以仰身直肢葬为主,有的还随葬猪头猪骨以象征财富。
许多墓葬中还随葬有数量不等的牲猪,表明当时社会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说明私有制已经出现。
不同:1。半坡人种粟,而河姆渡人种水稻。
2。半坡原始遗址则出土了用以捻线的石制陶制纺轮。从半坡陶器底部发现的麻布印痕分析,当时最细的线纹直径05毫米,已和今天的线差不多。半坡居民使用原始的织机,织成麻布,制成衣服。
3。从工具方面看半坡居民比河姆渡居民进步已普通使用磨制石器、木器、骨器,生产方面能种植的更多。
4。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河姆渡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
5。半坡居民烧制彩陶。
6。河姆渡居民在低洼处,并学会挖井。
7。半坡原始居民的食物种类大大丰富了。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屋内有灶坑,供炊煮和取暖用。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
骨耜功能是翻地,是河姆渡人从事水稻种植的主要生产工具。
1、骨耜是用偶蹄类动物的肩肿骨制成的。
其上端厚而窄,是柄部;下端薄而宽,是刃部。柄部凿一横孔,刃部凿两竖孔。横孔插入一根横木,用藤条捆绑固定。两竖孔中间安上木柄(即来),再用藤条捆绑固定。这样,一件骨耜就制造出来了。
使用时,手持骨耜上的木柄,用脚踏插入横孔的木棍,推耜入土,然后手腕一翻,就能掀起土来。
2、骨耜比石器轻便灵巧,而且表面光滑,不容易沾泥,适宜在江南水田里使用。
骨耜的使用,充分地显示了河姆渡人的聪明智慧。这种器物用鹿、水牛的肩胛骨加工制成,是河姆渡文化的典型农具。用它挖土,既可以减轻劳动强度,又能提高劳动效率。
扩展资料:
遗址名称:河姆渡文化遗址
发掘地点:浙江省余姚市罗江乡河姆渡村
发现及发掘时间:1973年发现并首次发掘,1977年进行第二次发掘。
距今历史:6500-7000年
考古地位: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其发达的农业文化,为研究古代农业文明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文化类型及承继关系:与马家浜同属于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但目前未发现其后继文化。
7000年前的河姆渡人就在这样一个依山傍水的地方居住、生息、繁衍,并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明。
河姆渡遗址出土文物: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内涵丰富,具有十分鲜明的区域特征,从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出土的陶器以夹炭黑陶为主,少量为加砂、泥质灰陶,均为手制。器型有釜、罐、杯、盘、钵等,陶器表面常有绳纹、刻划纹。陶器上刻画的图案写实性强,手法夸张,想象丰富,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例如双燕比翼齐飞,小狗饱食后小息等。
河姆渡人已经有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其原始艺术已达到一定水平。
在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石、玉制作的装饰品,而玦、璜、管、珠、环等饰品大多用玉和莹石制成,开创了用玉之风的先河。
河姆渡人并不满足于对这种装饰类物品的追求,他们还发明了吹奏、打击乐器的发明,在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一些吹奏、打击乐器有骨哨、陶损和木筒等,其中出土的骨哨已达5孔,音乐工作者以此仿制的鸡腿骨骨哨能吹奏完整的七声音阶。
骨耜—
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人煮食物的方法主要是烤,煮,蒸,烤是最原始,最简单的炊煮方法。河姆渡氏族煮食米饭是原始社会最早的食米方式。
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坐落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农耕文明的代表。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水稻,遗址中有成堆的稻谷,稻秆。
同时已经出现用于煮食食物的陶器,因而我国先民中最早品尝米饭的是河姆渡原始居民。煮食米饭是原始社会最早的食米方式。
当时的人类已经能够熟练的使用火来烹饪食物,虽然是最简单的烹饪方法但却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从时间上区别: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
本文2023-10-01 22:36:5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51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