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十景的施公遗踪
施耐庵纪念馆坐落于大丰市白驹镇,是为纪念古典文学巨匠、水浒作者施耐庵,依清代施氏宗祠原样而建的人文纪念设施。纪念馆建筑风格独特,三进两厢式明清建筑古朴典雅。
院内,花木抚疏,曲径通幽,耐庵先生高大的汉白玉像矗立于花木丛中,一块块古今名人碑刻更显出它丰厚的文化积淀。院外,树木参天,绿荫蔽地,四周的河面芦苇茂密,船帆点点,颇具水泊意境。
施耐庵纪念馆馆藏丰富,史料详实。现有《水浒》版本100余种。名人的题词、字画1400余件。被评为国家二级文物的施氏家谱亦珍藏于此。在陈列厅内展出的《施氏长门谱》等数以百计的珍贵文物贵料,吸引着国内外众多从事水浒研究的学者。建馆以来,已接待国内外游客数十万人次。
即将实施的二期工程将兴建水浒公园、水浒资料研究中心等景点和设施,使纪念馆真正成为人们开展《水浒》文化、施耐庵研究的重要基地和观光旅游的胜地。施耐庵纪念馆,国家AA级旅游景区,坐落在四面环水的花家垛。施耐庵纪念馆风格独异,古色古香,前后三进,以偏殿、半亭环绕相连。第一进前殿为门厅,门楣上方镶刻着书法大师启功题写的“施耐庵纪念馆”馆名。门前绿草坪中央矗立着一座高38米的施耐庵塑像,东西偏殿内陈列着臧克家、竣青、马蹄疾、赵绪成、傅二石等现代一大批文学艺术界名流为纪念馆创作的书画作品。第二进正殿为瞻仰厅,是全馆的中心,高大的厅堂肃穆庄重。最醒目的是书法家萧娴题写的“乡国之光”和尉天池题写的“民族菁华”两块巨匾。绕过中厅走廊进入左右碑廊和半亭,可见《施耐庵小史》、《耐庵遗曲——秋江送别》、《施耐庵墓志铭》等碑刻。第三进大殿为主展厅,正门悬挂着武中奇题写的“文心独运”匾额,两边为陈大羽书写的“百回水浒,秉春秋,褒贬忠奸,千古消块垒;一曲秋江,承风骚,思忧治乱,五洲仰宗师”的抱柱楹联。展厅里陈列着《施氏家谱簿》、施子安残碑、施奉桥地券等一大批珍贵的文物史料和《水浒》研究的最新动态和成果
施耐庵(1296—1370),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原籍苏州,生于兴化,舟人之子,13岁入私塾,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35岁中进士。35岁至40岁之间官钱塘二载,后与当道不合,复归苏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岁,张士诚据苏,征聘不应;与张士诚部将卞元亨相友善,后流寓江阴,在祝塘镇教书。71岁或72岁迁兴化,旋迁白驹场、施家桥。朱元璋屡征不应;最后居淮安卒,终年74岁。著作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施耐庵因避战乱迁此隐居写《水浒传》。据民间口碑,张士诚起兵反元,在平江(苏州)称吴王,聘施耐庵为军师,后张士诚降元,施耐庵屡谏不从,因而弃官去江阴祝塘东林庵坐馆。
施耐庵纪念馆,坐落在江苏省大丰市白驹镇(曾隶属兴化)西郊花家垛岛上,传为施耐庵当年著书之所。此处清流环抱,荻港萧萧,沙鸟低翔,渔舟缓唱,芦苇茂密,有着浓郁的《水浒》气息,游人到此,会疑心真的到了梁山水泊蓼儿洼。人们从南面的水泊桥走上花家垛,拐弯向东便是施耐庵纪念馆,它占地2815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478平方米。
家谱的主要作用是维护家族团结,维系家族血脉清晰,所以,家谱不仅仅是一种文体,它还包含着古代严格的宗法制度和宗法思想。 家谱的首要任务是对一些礼法、族规作了明确规定。遵守礼法、族规的人,会得到表彰,突出的可记入家谱。而家族里的哪一个要是犯了大错,那么家族能够给他的最严厉的惩罚——开除家谱,不再承认他是家族的一员,死后也不许进入家族墓地。对于古人来说,进不了家谱,是最大的精神折磨。 家谱的另一重要任务是对取名作了规定。通过这些规定,家族里的每一个人都被确定了行辈关系,从而把整个宗族团结成为一个整体。 命名的行辈规定,是家谱的主要内容之一。行辈字派又叫字派、祧字、字辈,这是中国传承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一直到现代还有人使用行辈字。 字辈谱,即用表明同宗亲家族世系血缘秩序的命名字辈序列。字辈谱一辈一字,世次分明地传承下去。即使家族分迁,散居各方,或年代久远,支派浩繁,世系庞杂,只要按字辈谱取名,就可保证同宗血脉不致紊乱。行辈字一般都是由家族中的名人制定的,有的甚至写成诗。行辈用字既要考虑意义,又要照顾读音、字形,非常讲究。宗谱既强调行辈关系,就十分重视名讳,不允许出现重名。行辈字快要用完的时候,就由家族中德高望重的族长再次将其延长。比如浙江《唐氏宗谱》的行辈字派是:福禄永昌隆,和良端世美,才智瑞宁聪。湖北《汪氏宗谱》的行辈字派是:正大光明,成先于后,世泽延长,齐家有猷。有的行辈字对偏旁做出规定,如《红楼梦》中,贾家第二代都用“亻”旁,第三代都用“夂”旁,第四代都用“王”旁,第五代都用“艹”旁,如贾代善——贾敬——贾珍——贾蓉。 宋元以后,宗谱不但进入寻常百姓家,甚至影响到皇族。清廷皇室的行辈字派是两种方法并用,雍正皇帝一辈,名的第一个字都是“胤”,后一个字都是“礻”旁。乾隆皇帝一辈都是“弘”字,后面用“日”旁字。乾隆、道光、咸丰皇帝还分别规定了行辈字:永、绵、奕、载、溥、毓、垣、启、焘、岂、增、祺。《孔府家谱》中记载,乾隆皇帝赐给孔家的30个行辈字是: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敏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1920年,孔子第76代孙孔令贻,继这30个字后,又续了20个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因孔子与孟子都是儒家圣人,颜回、曾参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孟家、曾家、颜家,也用这些行辈字。谁是哪一辈分,一目了然。 家谱虽然多已成为历史,但是作为珍贵史料,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现实问题。福建省上杭县的兰、雷、钟三姓群众曾一度被误认为是汉族,三姓群众向有关部门申请恢复畲族成分。有关部门考证一些族谱后,认为,这些群众确实是畲族,使这些群众的民族成分得已恢复。 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故乡是现在江西省星子县,当地现存的《陶氏家谱》有30多本,100多万字。家谱中有陶渊明的画像和详细生平,还有不少其他书上没有记录的诗作,这些为研究陶渊明的事迹提供了难得的资料。《韶山毛氏族谱》是毛泽东家的家谱,共16卷,29册,谱中记载了毛泽东的先祖元朝至元年间为避兵乱,从江西迁往云南,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又因为军功拨入湖南湘乡,后来有一支定居湘潭的经过。 《水浒》的作者曾经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江苏省发现的《施氏家谱》、《苏迁施氏家谱》中记载:1453年撰的《故处士施公墓志铭》中有“先公耐庵……国初,征书下至,坚辞不出,隐居著《水浒》自遣。”为确定施耐庵是《水浒》的作者,提供了有力证据。 由于家谱内容广泛,记叙详细、缜密,是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民族学、经济学、宗教的宝贵资料,受到许多学科学者的青睐。但家谱多秘不示人,印写数量很少,极易失散、损毁,发现、保护、整理家谱是一项很急切的工作。可惜的是,许多珍贵的家谱被当成“四旧”焚毁,有的被当成废纸抛弃。如果你发现了过去的家谱,应当找专家鉴定,也许那就是一件宝贵的文物。 顶端
根据福建惠安县南埔乡施厝村族谱记载,莆田市湄洲镇后巷村施姓祖籍是福建惠安县南埔乡施厝村(今福建省泉港区南埔镇施厝村),族谱记载第九世(施怀购公,班辈“怀”字辈)分居莆田县湄州岛后港(今湄洲镇后巷村)。
施厝村地名历史:
地名含义
施厝村有村民小组13个,其中12个小组姓施,只有一个小组姓麦,故当时以施氏占多数命名——施厝,厝有屋的含义,施厝是施氏居住的地方之地名含义。
历史沿革
施氏于明洪武三年(1371年)入居施厝,繁衍播迁。民国23年(1934年)属涂岭区。民国36年改归梅东乡。全国解放后,称青龙乡施厝村,后为仙境乡施厝村,1958年后称超先公社中青管区,1960年后称南埔人民公社施厝大队,后又改为肖厝区南埔乡施厝村委会,再改为泉港区南埔镇施厝村民委员会,简称施厝村。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
施厝村位于南埔乡政府驻地东南2公里的通港路旁,东面和南面均与福建炼油厂相邻,西接天竺村委会,北接仑头村委会,村委会下辖施厝、蔡宅2个自然村。
人口分布
施厝村子孙传衍分居海内外概况:
(1)在施厝村居住的现有人口约四千九百多人。
(2)公元一九八0年前移居莆田笏石镇,现有人口约五百六十多人。
(3)第九世分居莆田湄州岛后巷村,现有人口约六百多人。
(4)公元一九三五年前分居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现有人口约三百八十多人。
(5)第三世长房移迁浙江省平阳县桥头村,现有人口估计约有一千多人。
(6)旅居海外人数,据查:马来西亚约三百多人、印尼约十八人、台湾约二百零八人。
在过去七百多年间施厝派下在海内外人口约有八千左右人。
昭穆排序
施厝村历代辈系昭穆排序:
[伯耀兆起; 功乾于师;怀尚侯子;元建序宗;文章华国;诗礼传家;
广博经书; 弘扬科技;信羲富贵;仁孝祥和;兴帮光祖;盛世荣基;]
从始祖伯清公的“伯”字辈到如今(2011年)的“家”字辈,共传承了二十四代。
家族堂号:临濮堂
家族派系:浔海衍派
施耐庵纪念馆,是以缅怀一代文学巨匠,弘扬水浒文化的纪念馆,也是凸显“施氏宗祠”遗 存、文物、史料的博物馆。“施氏宗祠”始建于乾隆四十三年(1788),由施氏族人发起并捐宅基改建的祭祀祠堂。咸丰二年(1852年),后数度修葺,遂成前后穿堂三进。其祭祀活动一直延续1946年秋,祠宇屡遭战火损坏,一时难以修复。1992年,国家文物局下拨专款,抢救修复。原貌得以再现。馆内占地面积5亩,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前后穿堂三进,共十九间,前院配东西厢房,后院配有东西碑廊。本馆共五个展览厅,展览的内容,以施耐庵相关遗迹、遗存为本,以施耐庵一生为脉。是经过长期广泛深入地征集,使沉埋于土和流散于民间的文物史料得以展示。各展厅采取脉络化的艺术个性展览手段,成为与历史对话的载体。成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苏省学校德育基地,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成为施耐庵和《水浒》研究的重要基地。 位于江苏省大丰县白驹镇花家垛岛的施耐庵纪念馆,它占地2815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478平方米,是依仿清代“施氏宗祠”原样、以展出文物史料为主要内容来纪念古典文学巨匠施耐庵先生的专题人文纪念馆。 纪念馆建筑风格独异,古色古香,前后三进,以偏殿、半亭环绕相连。当年“施氏宗祠”的中厅为书坊,供艺人说《水浒》,后厅为福荫堂,供奉迁兴化始祖施耐庵及其后裔的灵牌。 施耐庵纪念馆馆藏丰富、史料详实,有费孝通、启功、冯其庸、峻青、陈立夫、武中奇等名人的题词和各种名人字画1400余件;有各种《水浒》版本100余种;有被评为国家二级文物的“施氏家谱”。在陈列厅内展出《施氏长门谱》、《故处士施公让墓志》、《施让地照》、《施廷佐墓志铭》等数以百计的珍贵文物史料,将为你解开数百年的“施耐庵之谜”。 施耐庵纪念馆地理环境优美,花家垛岛四面环水,芦苇茂密,颇具水泊梁山的意境。丰富的馆藏、特殊的品牌和优美的环境,使纪念馆成为人们进行《水浒》文化、施耐庵研究的重要基地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观光旅游的圣地。作为独特品牌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纪念馆是苏中古范公堤上的标志性文化名胜。在纪念馆你可以一饱观赏之眼福,可以阅知许多精彩的故事,更可以看到一幅集《水浒》研究、旅游观光“水浒公园”的立体画卷。
以坐落于“杆山”之前而得名,因“前”与“头”方言同义,故取名“杆头”。因“杆”与“官”谐音,杆山又称为官山,“官山”以此成为杆头的雅称。如施氏家谱即称为《官山浔海施氏家谱》,村中小学曾命名为“官山小学”。
又因“杆”与“竿”相通,明清时称为“竿头”,见于道光版《晋江县志》卷二十一《铺递志》。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为了对付郑成功的抗清活动,实行严厉的迁界政策,将泉州沿海百姓内迁。当年,永宁沿海一带被划为界外,永宁卫城城墙被拆毁,城石搬运至竿头,修建“竿头寨”。道光《晋江县志》卷十《关隘志》记载:“竿头寨,在十九都。周一百七十丈四尺,基广一丈一尺五寸,高一丈六尺五寸,门一。”竿头寨寨门取名“永靖门”(寨门石刻现为石狮市博物馆收藏)。后来,竿头寨逐渐废弃。现寨城不复存在,但是“竿头寨”、“寨城脚”等地名仍流传至今。
杆头与坑东毗邻,因坑东古称“古东”,故杆头亦称“古西”。2003年5月,石狮市博物馆曾在宝盖镇许坑后山坡上清理发掘一座明代古墓葬。墓碑镌刻“古西”。据台湾《古西蔡氏家谱》记载,杆头古称“古西”,蔡氏聚居于“西宅口”(这一角落地名沿用至今)。清乾隆年间,蚶江与台湾鹿港对渡,古西蔡氏陆续移居台湾。为保持与祖家的血脉亲情,迁台蔡氏沿用“古西”地名,作为家族灯号,成为闽台亲缘关系的历史见证。
盐城十景的施公遗踪
本文2023-10-01 22:31:3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51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