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闯王李自成究竟葬与何方?
李自成之死有新说 “轰轰烈烈的明末农民大起义兵败后,李自成并没有出家做和尚,也没有前往九宫山,而是辗转来到粤北乐昌的金城山,蜷伏6年继续着其抗击清军的战斗,不幸为自己内部的叛军所害,死于‘湘粤之途,马背之上’,乐昌万古金城是其最终归宿。” 今年是明末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军建立大顺国政权,进而推翻明崇祯王朝的360周年,粤北乐昌市考古学者、农行乐昌支行退休干部丘陵借助国家图书馆史料、大量的民间传说以及自己近20年的实地考证,近日向社会公布了自己的这些考证成果,对李自成之死提出了新说,从而否定了史学界原有的“九宫山说”和“夹山寺说”。 李自成下落成悬案 据史料记载,明末暴政,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崇祯三年1630年,李自成于米脂号召饥民起义。崇祯十七年,在军师宋献策等人协助下,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攻克北京城,迫使崇祯帝朱由检自缢煤山今景山,推翻朱明王朝。然而,李自成进京后,唯我独尊,以帝王自居,不听从部下的谋略和劝告,执意到山海关亲征吴三桂,致使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结果被打得大败而归。 大顺军失败后,李自成和宋献策等一大批高官成了清兵捕杀的对象,李自成遂领大顺军残部南撤,不知所终。有关李自成一干人等的下落,几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为一宗历史悬案。 闯王之死有新说 有关兵败后李自成的下落,目前有史料可查的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在湖北省通山县九宫山,被地主武装杀害;二是“禅隐”湖南石门县夹山寺。而粤北乐昌市考古学者丘陵近期则提出了自己的“新说”,称李自成化名“曹国公”,曾在粤北乐昌市金城山的“万古金城”蜷伏6年,后不幸为自己内部的叛军所害,死于“湘粤之途,马背之上”;又称李自成及余部“高桂英夫人、宋献策 军师 等最后都归宿于南岭山脉。” 据丘陵介绍,目前史料中记载的李自成兵败后,大顺军分兵两路南撤,以刘宗敏、田见秀、牛金星等人为首的东路军和李过、高一功等人带领的西路军,而据其考证,实际上应该是分兵三路,即李自成原本在东路,但到襄阳时分开,亲自带领的中路军,由襄阳经荆州、澧州、凤凰、广西龙虎关、连县、宜章莽山,最终到达乐昌金城山。 历史对此没有记载,丘陵分析认为,这都是大军师宋献策的功劳,他巧妙地诱导清军从襄阳往东南方向追赶假闯王,而隐匿真的闯王从襄阳南下,从荆州渡江,至湘北、湘西、桂北、湘南、粤北,以至瞒过了清军的追捕,也骗过了几百年来众多的考古学家。 他说,到达金城山后,李自成即化名“曹国公”,利用这一带险要地势,着手打造大顺南国京城万古金城,并以此为根据地,北边与皇后高桂英率女兵据守的坪石金鸡岭相望,东边与军师宋献策率部镇守的庆云凑云山相依,联明抗清,直至被叛军所害。死后葬于金城山的山岭中,后被太子移迁至佛地凑云山,当地流传的一首隐诗,“前三山,后三山,面前流水转九弯;左有青龙倚皇榜,右有白虎朝马山。”隐喻了李自成所葬的位置。 群山中暗藏古城墙 金城山为粤湘边境的一带群山,坐落于乐昌梅花镇西北的武江三角洲,距坪石、梅花各约8公里。近日,记者顶着烈日、冒着37摄氏度的高温,随着丘陵爬到山上。金城山山势险峻,山路崎岖,易守难攻,只有一条小径通往山顶。来到山顶,即有一段用大麻石砌成的古城墙将山路堵死,顶部为半弧形的拱门仅容一人通过。丘陵说,这就是万古金城的城门。入内,除了一个个巨石形成的小山头外,巨石间隔内的地势则相对平缓,可惜的是由于常年无人到此,这一带都已经长满了荆棘,而无法再往内行走。丘陵指着深处告诉记者,这一带就是当年李自成的屯兵之所,当时“拥众万余,石工数千,设有长寨、大寨、方寨、圆寨、盆寨等营寨”。而绕开城门,由城门外的另一条山道,再往里走约1公里,我们来到一题字为“万福仙”的寺院,寺内供奉着化名为“曹国公”的李自成木雕像。而寺外,有两块石碑,其中一块从中断裂为两段,由于年代久远,石碑上的多数文字已经难以辨认,但经丘陵的简单处理,在其指点下,记者仍能看几处刻着“曹国公”字样。丘陵告诉记者,此碑刻于民国时期,是后人为纪念“曹国公”所作,而石碑上也刻有“明末清初之际有曹国公结寨于此,并勒石于其间曰‘万古金城’”。 曹国公即为李自成 据丘陵介绍,“曹国公”就是李自成,这在粤湘考古专家已经考证,而乐昌梅花一带,民间历代相传,众口一词都说,曹国公不是姓曹,而是姓李,人称李大人。丘陵还介绍说,当年曹国公部众万余,石工数千,石头建筑如城墙、廊亭、庙宇等均标志有龙形图案,这象征着曹国公为真龙天子,而在明末清初,李姓之真龙天子,除李自成之外,别无他人。他还指出,除了这些石碑、遗址以及当地民间传说之外,在金城山一带,山势险峻,易守难攻,山顶又可屯兵,是英雄用武之地,这也为李自成屯兵提供了地理条件。另外,化名曹国公的李自成到过凤凰、龙虎关、莽山一带,在当地的县志中均有记载,而此前已论证过的军师宋献策与太子逝于庆云凑云山之说都印证了自己的新说。
李自成率大顺军攻入北京后,招降吴三桂失策,吴三桂拒绝归顺并引清军入关。李自成率大顺军征讨反被吴三桂和清军联合击败,无奈之下撤出北京,李自成节节溃败到湖北,被逼到穷途末路。一说在通城县九宫山被杀,一说隐姓埋名遁入空门为僧,两种结果至今未有定论。李自成无论是死还是失踪或归隐,但其大顺军余部还是顽强生存了下来,并化整为零进行流动作战。
此时清军入关,铁骑肆虐中原。明朝内部的阶级矛盾转为明清矛盾,大敌当前一致对外。曾推翻明王朝的大顺军适应形势要求联明抗清,代表人物是李自成的侄子李过,李过后改名李锦。
南明弘光政权面对灭国之痛,当然不会轻易接受大顺军的和解,而且还想借刀杀人,利用清军的力量铲除李闯“逆贼”。但弘光政权在南京陷落后,弘光帝也被清军俘获,弘光帝在位仅一年时间。
继任南明政权的隆武帝有励精图治的决心,较为开明,虽然对大顺军有嫌隙,但大敌当前,将大顺军视为盟军。改大顺军抗清部队为忠贞营 , 改李过为 赤心 、 高一功 为必正 、 郝摇旗为永忠 。隆武帝虽然是有作为的皇帝,但处处受制于郑芝龙,无兵无权兵微将寡。隆武二年,隆武帝与清军作战失利,被乱箭射杀于汀州府衙,本可以成为有为明君的隆武帝可谓生不逢时。
南明永历政权建立后对大顺军同样顾虑重重,李过 ( 李锦 ) 家人被作为人质 , 随永历而行。大顺军余部除担任护卫,还负责密探侦査任务。此时永历政权的军事核心力量是大西军,主要将领是李定国和孙可望。
孙可望心术不正,最后众叛亲离投降清朝,引清军进攻云南,永历帝身边的奸臣马吉翔等人趁机怂恿昏庸的永历帝进入缅甸,将永历帝与李定国分开,失去李定国保护的永历帝只能寄居在缅甸苟延残喘,而吴三桂一路追杀来到缅甸,逼迫缅甸王交出永历帝,永历帝随即被吴三桂弦杀于昆明,南明政权自此彻底灭亡。跟随永历逃亡至缅甸者 , 少部分返回 , 大多数仍然留在中缅边境隐居生活。而此时大顺军的***李过,也就是李锦去哪了呢?
《 李锦家谱 》揭示了李锦的去向,陕西省富县太平村李姓为李过 ( 李锦 ) 之后 。 其家族保存有 《 李锦家谱 》 , 从家谱辈分字号和文物记载 ,以及口传证实 ,李过是受李自成之命(李自成九宫山是生是死未有定论), 从云南回归米脂途中隐居此地。 如今云南腾越有李自成家族人后裔; 云南弥勒有李自行之后裔 ; 弥勒有李自刚之墓 ; 贵州毕节有李自成家族之后裔。 这些大顺军后裔显现,可以印证大顺军西路联明抗清是有一定依据的。
大顺军除了西路这一部,还有东路余部。当年李自成撤出北京,抵达荆夔一带的大顺军与从陕西撤退来之大顺军进行了整编 , 统称荆夔十三家 , 后称夔东十三家。
李自成在通城县九宫山后被害后(也有人推断李自成有意让大顺军和南明合作抗清,而自己活着,明朝复国势力对他恨之入骨,更不会和他合作,只有造成自己已死的假象,才可能促成这一战略目的的实现,于是上演了一出自己被杀死的假象,而自己早已金蝉脱壳全身而退) ,不管李自成是隐居还是死亡或或是失踪,荆夔十三家没有了主帅,为给李自成复仇,效力南明政权抗清。
南明重臣、湖广总督何腾蛟对大顺军心存芥蒂。这也难怪,你大顺军把人家明朝推翻了,想让人毫不介意地接纳也不现实。何腾蛟一方面利用大顺军抗清,一方面削弱大顺军的实力。将荆夔十三家军 , 一部安置在湖北 , 一部分安置在湖南。这还不算,还将一些军纪不良满是贪婪之气的官兵编入荆夔十三家军,让大顺军沾染了腐化享乐作风。削弱大顺军实力的同时,南明政权仍然歧视大顺余部,南明官军与大顺军也时常发生摩擦。
大顺军首领李过 、 高一功隐退后。李过义子李来亨主持大局 , 改名为夔东十三家 ,5万余大顺军艰难地在鄂 、 湘 、 陕、 豫 、 川 一带坚持抗清斗争。1 663 年,清军在大顺军内奸带路下攻入大巴山 脉茅麓山寨 ,李来亨掩护大军后撤 ,全家惨烈而死。大顺军余部3万人冲出重围,四处隐居。
南明政权灭亡后,大顺军余部联明抗清无望。隐身在湘、鄂 、赣幕阜山之48寨大顺军投靠郑成功并被其收编,有些人加入江南义军的抗清队伍, 还有一些加入李成栋、金正桓、王得仁部反正抗清 ,还有一些仍然坚持在赣 、 浙 、 闽大山里继续与清军斗争。
郑成功部原本只擅长海战,但在吸收了部分大顺军和南明官兵后 ,海陆两栖作战实力大涨 。郑成功相继三次北伐,九次南征闽粤, 屡战清军 ,严重威胁清军在南方的统治。
但郑成功虽然睿智,意志坚强,但同样存在刚愎自用的性格弱点。他本应趁大好时机收复南京,但他却听信南京城的郎廷佐假意投降的谎言,不去攻打南京,手下大军无所事事,导致清军得以喘息,调兵遣将增援南京,导致郑军抵挡不过全军溃败。清军一路南下步步紧逼,金厦弹丸之地无法长期立足,难以解决几十万兵员之粮饷和物资供应。于是攻克荷兰殖民者控制的台湾,作为抗清的后方基地提到日程上来。
自从1642年荷兰人趁明帝国衰微无力顾及,抢占了台湾并大肆经营。将台湾城墙修得异常坚固, 把守严密 ,盘踞赤嵌城内荷兰兵虽然只有千余人,但装备精良,火力强大。荷兰人叫嚣只要放一排枪,打中几个中国人,其余的就会四散奔逃,不堪一击。
然而让他们没想到的是攻城当日,郑军军容严整,冒着荷军的弹雨攻城,更没有荷军想当然的那样听到枪响就四散奔逃。反倒是荷兰兵被郑军英勇顽强,无畏生死的气概所震慑,一些荷兰兵甚至没有打枪就丢掉枪支逃跑。
有荷兰人回忆到:“ 那天攻城有2000人之多 , 分三排前行,他们勇敢顽强,不怕死直攻城上,领头人是北人。”
从中可以看出,攻城的部队很有可能是大顺军的余部,或者一部分是大顺军。 战术特征符合顺军的三堵墙战术,前后三排横队攻城战术 , 是大顺军三重攻城。攻城是大顺军的强项,有 砌砖 、 挖洞 、 爆破、 架梯 、盘梯等战术 。
由于大顺军和部分明军的加入,加强了郑成功军的陆战攻城能力,为攻克收复台湾立下了奇功。
后来在台湾彰化县秀水乡陕西村的历史发现与台湾台南新田里李自成亲族人的显现,也印证了几百年前大顺军余部参与收复台湾的历史。
从大顺军的发展历史来看,也极具传奇色彩。从推翻明帝国夺取政权,到被清军击败;又归附冤家对头南明政权,树起扶明抗清的大旗;再到被郑成功收编,从而为收复台湾立下赫赫功绩,完成了从揭竿起义窝里斗到为国家民族正义而战的华丽转身。
康熙王朝"热播以后,原本默默无闻的周培公一跃成为新晋网红,他的才华横溢,以及忠心赤胆,被无限拔高,甚至有人将其与诸葛亮并列,认为如果康熙重用他,就能开创更加宏伟的盛世。
电视剧为了增加矛盾冲突,提高收视率,刻意美化一些人的历史功绩可以理解, 但真实历史上的周培公没有那么神,也没有那么惨。
周是湖北荆门人,《先贤诗佩》记载他幼年丧父,母亲也在李闯动乱中死亡,周培公落魄无依,做了"州卒小吏",后来的到贵人相助,入了京城,做了内阁供奉。
这一记载有很大的误导性,仿佛周培公只是个身世悲惨的落魄书生,寄人篱下,无依无靠。其实不然,州卒小吏虽不是达官显贵,却也非贩夫走卒,而贵人相助更是一般人无从谈起,清朝的内阁供奉始于顺治年间,属于皇帝的内廷文学侍臣,加内阁中书衔,食正六品俸,虽然没有纳入国家公务人员编制,待遇丝毫不差。除此以外,内阁供奉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处,那便是每天都能见到皇帝,也因此,其升职速度远超一般外臣。清代史学家高士奇就是内廷供奉出身,最后官至一品。
周培公的名气始于"三藩之乱",吴三桂起兵后,耿精忠、尚之信、王辅臣随之造反,比起位于南方的"三藩",镇守陕甘的王辅臣更加危险,手握重兵不说,一旦他与吴三桂连成一片,清廷就要面临三面包围的不利局面。
康熙十五年,清廷任命图海为大将军,统辖大军征讨王辅臣,周培公被召为幕僚。
图海出自满洲正黄旗,早年曾带兵平定李闯余部,是一员老将,但王辅臣出身草莽,以军功升迁,根本不怕这些八旗绿营混杂的清兵,双方一度僵持。
巧合的是,王辅臣手下参将黄九畴、布政使龚荣遇与周培公是同乡,龚荣遇的母亲还是周培公的奶娘,双方交情匪浅,两人都不看好吴三桂,苦劝王辅臣归顺清廷,与此同时,两人还通过秘密渠道与周培公建立联系,密谋里应外合,劝降王辅臣。
有了同乡的相助,周培公主动提出前去劝降。图海大喜过望,当即将周培公的计划呈交给康熙皇帝,因为战事不利而焦头烂额的康熙皇帝十分高兴,连夜招周培公进京,加封为参议道台、衔一品,赐黄马褂,并让其携带亲笔赦诏,前往平凉招抚。
王辅臣在周培公的劝说下,选择出城投降。就这样,清廷最大的威胁得以解除,周培公也因此成为康熙眼中的大红人。三藩平定后,朝廷论功行赏,其他人要钱要官,唯独周培公例外,他只提了一个要求:母亲当年为父死节,望皇帝为母请旌。
如此忠孝的臣子,朝廷自是求之不得,不仅诰封其母孙氏为贞烈恭人,加赠夫人衔,连同其父也一并封赠为朝烈大夫,加赠中奉大夫衔。除此以外,康熙皇帝还亲自御笔为孙氏撰写祭文,在当时,可谓恩宠至极。
周培公守孝三年后,出任山东登莱道,因与总兵官不和,三年后辞官回乡。1690年葛尔丹起兵反叛,不甘寂寞周培公主动上平叛"条呈",康熙皇帝也没有忘记他,任命他为盛京提督,负责戍边,周培公接到诏书后欣然赴任,最终病死任上。
《清史稿》评价周培公:好奇计!这一说法在《史记》中多次出现,例如围魏救赵的夷门监者侯嬴:年七十余,好奇计;项羽的谋士范增:素好奇计!由此可以推断,周培公脑筋比较灵活,为人谨慎,精于计谋,这样的人通常没有太大的政治野心,电视剧中将其后半生设定为功高震主,引发康熙的猜忌,最终死于苦寒之地,实则是高估了他的政治野心,历史上并无此事。
至于让他戍边守卫盛京,更像是一种无关紧要的安排,周曾有大功与清廷,既然想为国效命,皇帝多少要给些面子,但紧要关隘又不能委任与他,只能选择盛京这种看来重要实则悠闲的鸡肋地方,让周冷静下来,好好思考报效国家。
2016年,湖北省荆门市对周培公家族墓地做了考古发掘,清理出神道、祠堂等祭祀建筑墙基和部分构件,对他的家族成员也有了进一步发现,据家谱记载,其父周化龙兄弟四人,分别为:周成龙、周化龙、周从龙、周云龙,但家族墓地中并没有寻见周化龙的墓碑,且周培公的墓碑重立于大清道光七年,即公元1827年,周培公卒于1707年,其墓碑于120年后重建,令人生疑,当地学者推断,可能在其死后,牵连到某些案件,墓碑遭到损坏,家人碍于形势,不敢妄动,直到百余年后,时过境迁,又重新修建。
吴三桂是大汉奸这个称号主要是金庸给读者们强灌进去的。
鹿鼎记里不仅是灌输吴三桂是大汉奸,是灭了明朝的人之外,还给自己真正的汉奸祖宗洗白成反清义士了,还有所谓的主要两伙反清复明势力在书里干的都是内斗之事,所以呀完全可以无视这个汉奸给读者灌输的东西就对了。
最后说句金庸这位鹰籍友人最爱天朝钱了,就好像被李敖骂的你信佛了你要那么多钱干嘛?结果连口都还不上。
吴三桂干了几件大事不仅不是汉奸还是英雄。
1 没有背叛崇祯,没有背叛明朝,明朝在一天,他镇守的山海关稳若泰山。
2 给崇祯披麻戴孝,借兵复仇,匡扶朱明江山划江而治(最后多尔衮食言。)
3 反清。
还有一条就是利用瘟疫要让后金全军覆灭,但是证据还不够,所以不算。如果是真的,那么吴三桂不仅是个英雄还是个军事天才,想想吴三桂那可是打算跟后金还有李闯一同在瘟疫里同归于尽的,那是什么样的高尚情怀!
吴三桂一生的名望都非常好,无论达官显贵还是老百姓都是夸赞吴三桂的,也包括了南明。吴三桂的名声什么时候不好的?就是在吴三桂反清失败之后。到了现在甚至出现一群恨着清朝,却信着清朝改的历史,痛骂清朝对立面吴三桂的一群家伙,甚是可笑。
历史上的闯王李自成究竟葬与何方?
本文2023-10-01 22:29:1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51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