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都有什么风俗?
满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服饰
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其服饰高雅华丽,在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并对中国的服饰文化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
由于寒冷的生活环境和射猎生活的需要,过去满族人无论男女,均多穿“马蹄袖”袍褂。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后,“旗人”的装束,便成为“旗袍”(满语称“衣介”)。
清初,旗袍的式样一般是无领、大襟、束腰、左衽、四面开衩。穿着既合体,又有利于骑马奔射。出猎时,还可将干粮等装进前襟。这种旗袍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个是无领。努尔哈赤为统一衣冠,曾厘定衣冠制,规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领,平居只有袍”。即常服不能带领子,只有入朝时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领;二是在窄小的袖口处还接有一截上长下短的半月形袖头,形似马蹄,俗称“马蹄袖”。平时绾起来,冬季行猎或作战时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类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响拉弓射箭,故又称之为“箭袖”(满语称之为“哇哈”)。满族入主中原以后,“放哇哈”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官员入朝谒见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将马蹄袖弹下,然后再两手伏地跪拜行礼。
旗袍的外面还习惯套一件圆领、身长及脐、袖长及肘的短褂。因这种短褂最初是骑射时穿的,既便于骑马,又能抵御风寒,故名“马褂儿”。清初,马褂儿是八旗士兵“军装”,后来在民间流行起来,具有了礼服和常服的性质,其式样、面料也更加繁多。满族人还喜欢在旗袍外穿坎肩。坎肩一般分为棉、夹和皮数种,为保暖之用。样式有对襟、琵琶襟、捻襟等多种。
而作为有清一代“时装”的满族女式旗袍,则多有发展。当初在北京等地曾盛行“十八镶”的做法,即镶十八道衣边才算好看,样式也变成宽袍大袖;辛亥革命后,旗袍样式由肥变瘦;在20世纪30代初受西方短裙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30年代中又加长,两边开高衩,并突出曲线美;40年代又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继后,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用料广泛,棉、毛、丝、麻和各种化纤衣料均可。旗袍除有长、短袖之分之外,还分皮、棉、单、夹数种,便于在不同季节穿用。经过不断改进的旗袍,一般样式大致为:直领,窄袖,右开大襟,钉扣绊,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叉;讲究做工和色彩搭配,大多在领口、袖口和衣边上绣有各色图案的花边。如此既衬托出女性身材之美,又显得文雅大方。具有东方色彩的旗袍现已成为中国妇女普遍喜爱的中式服装。
旗袍和“旗头”、“旗鞋”等搭配起来,就构成了满族妇女典型的传统服饰装束。
“旗头”指的是一种发式,也称发冠。类似扇形,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蒙裹成长约30厘米、宽约10多厘米的扇形冠。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上即可。上面还常绣有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旗头”多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时方以为饰。戴上这种宽长的发冠,限制了脖颈的扭动,使身体挺直,显得分外端庄稳重,适应于隆重场合。
“旗鞋”款式独特,是一种高木底绣花鞋,又称“高底鞋”、“花盆底鞋”、“马蹄底鞋”等。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状通常有两种,一种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另一种是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花盆底”和“马蹄底”鞋由此而得名。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这种鞋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还可再用。高底旗鞋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穿这种高底鞋走起路来显得姿态优美。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平木为底,称“平底鞋”,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
满族的帽子种类较多,主要分为凉帽和暖帽两种。过去,满族人常戴一种名为“瓜皮帽”的小帽。瓜皮帽,又称“帽头儿”,其形状上尖下宽,为六瓣缝合而成。底边镶一约3厘米宽的小檐,有的甚至无檐,只用一片织金缎包边。冬春时一般用黑素缎为面,夏秋则多用黑实地纱为面。帽顶缀有一个丝绒结成的疙瘩,黑红不一,俗称“算盘结”。帽檐下方的正中钉有一个“标志”,称“帽正”,有珍珠、玛瑙的,也有小银片、玻璃的。相传这种帽最早始于明代初期。因其为六瓣缝合,取“六合”,即天地四方“统一”之意,故盛行起来。满族入关以后,受中原文化影响,也取其“六合统一”之意,开始戴用此帽,而且颇为流行。现在,在有关清代和民国时期的电视、电视剧中,我们仍能经常看到它的影子。
早期满族男人多穿双脊脸的叫做“大傻鞋”的一种便鞋。鞋面多用青布、青缎布料。鞋前脸,镶双道或单道黑皮条。鞋尖前凸上翘,侧视如船型。妇女除“旗鞋”和平底便鞋(平底鞋鞋面上皆绣花卉图案,鞋前脸多绣有“云头”)外,还有一种“千层底鞋”。“千层底鞋”用多层袼褙做鞋底,故得此名。鞋面多为布料,一般不绣花卉等图案,多在劳动中穿用。
还有一种很有特点的鞋,叫乌拉(靰鞡)鞋,多为满族百姓冬季穿用。用牛皮或猪皮缝制,内絮靰鞡(乌拉)草,既轻便,又暖和,适于冬季狩猎和跑冰。
住行
满族早期多依山傍水而居,以方便和适应他们的生产生活习惯。满族农村房屋正房一般为三间或五间,坐北朝南便于采光,均在东端南边开门,形如口袋,俗称“口袋房”,便于聚暖。东西各有厢房,配以门房,这便构成通常所说的四合院。房屋多为起脊砖瓦房,俗称“海青房”。房柱皆插地,门向南开,高大宽敞。房内正对门一间谓堂屋,又称外屋,设厨灶锅台、水缸,灶通西内室火炕,火炕,满语称“土瓦”。从堂屋西墙开门为里屋,为南、北、西三面构成“万字坑”或“蔓枝炕”。满族尚右,西墙供祖宗牌位。西炕为窄炕,不住人,下通烟道。南北对面炕。上铺炕席,或糊炕纸刷油。炕梢置衣柜,柜内装衣物,柜上叠置被褥、梳妆用品。夜间长辈居于西屋南炕,北炕分居兄弟子媳。就寝时,头朝炕外,脚抵墙,对防寒和呼吸新鲜空气颇为适宜。墙壁多贴有纸画。为御北方寒冷,有的还建有火地。屋外西山墙头砌有圆形烟囱(满语称为呼兰),高出房檐数尺。烟囱根底有窝风窠,以挡逆风。南北墙上有窗,窗户纸糊在窗棂外,多“高丽纸”,纸上淋油或盐水,免得为雨雪淋湿脱落。窗棂及门上亮子窗棂构成各种图案,美观牢固。窗户分上下两扇,上窗可用棍支起通风。房梁上常悬有悠车,婴儿放在悠车里。炕上摆有长方形的炕桌,吃饭时围桌盘膝而坐,暖和方便。桌的左右铺有毡褥子以待宾客。房棂、椽、栋多有雕花油彩。厢房则设碾房和仓库(满语称哈什)。房外四周环砌围墙。院内东南竖“索伦杆”,杆上有锡斗,杆下放三块石,称为“神石”。杆后是一面用砖砌成的壁墙,墙头饰有雨搭。
过去,城中的富贵人家多住四合院。四合院大门多为三间屋宇式建筑,正房三至五间,东西厢房一般也是三至五间,四周围以砖墙,门房两侧设有石礅,称为上马石。有的四合院分为前后两院。满族的这些民间居所式样,大部分保留在东北的满族聚居区。但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除很少一部分人建房仍保留传统建筑方式外,绝大部分已建造成更为宽敞明亮的现代式房屋。
为适应山区和林海雪原居住环境,满族聚居地区的传统交通工具主要有马车、爬犁、独木舟和桦皮船等。爬犁(满语称法喇)是雪上交通工具,将两根树干用火烤后弯成弓形,上端翘起,贴地部分宽约1米半,上面铺板或做成箱式,驾以马、牛,载人载物极为轻便。目前只在较寒冷的北部山区偶尔使用。满族的水上交通工具最早是独木舟(满语称威呼),由粗大原木凿空而成,可容数人。还有一种桦树皮船,制作较为麻烦。先做龙骨,里外附上桦树皮,一人可以扛着行走。相当轻便。现在已经不多见,被现代船只所取代。
礼仪
满族是一个十分注重礼节的民族。满族人见面或拜见客人,有各种礼节,其中有打千礼、抚鬓礼、拉手礼、抱见礼、半蹲礼、磕头礼等。其中,打千礼、抱见礼、磕头礼主要为男人所用,其他则用于妇女。打千礼用于晚辈对长辈、下属对长官,形式为弹下箭袖,左膝前屈,右腿微弯,左手放在左膝上,右手下垂,并问安。抱见礼是平辈之间用,晚辈对长辈也可用,不过晚辈要抱长辈的腰,长辈抚晚辈的背,等等。现在,有些繁琐的礼节已被简化。
满族尊老敬上的传统更为明显。晚辈每日早晚要向父、祖问安,途中遇长辈人要让路,吃饭时长辈先坐先吃。满族重感情讲信义,对宾朋真诚相待,有客人必设宴招待,所允诺之事必全力去做。
满族传统的婚姻仪式较为复杂,大致经过通媒、放定、纳彩、过箱、迎亲、拜堂、拜祖、分大小、回门等程序。
通媒即由男方家请媒人向女方家求婚,两家都同意后便放小定,即男方家赠如意或钗钏诸物为定礼。然后是定婚,即选择吉日,男方家及其亲戚往女家问名,女家设宴款待,男方家长致辞求婚,女方家则推谢再三,男方家坚持求婚,女方家同意后,才算定下婚事。此时男方要拜女方家神位及其长辈。定婚后要过礼,也是选择吉日,男方家送衣服、绸缎、羊、鹅等礼物。男方家还要赠银两钱财。此时要议定婚期。进入迎亲阶段,女方家在婚期前一天陪送嫁妆,俗称“过箱”,新郎要往女家致谢。迎亲时,新郎在迎亲队伍的陪伴下赶着彩车迎亲,在途中两车相错时,新娘的哥哥将新娘抱上新郎家的彩车,俗称“插车”(由于各地区满族风俗不同,也有新郎与迎新队伍直接到新娘家迎亲的。还有的地方有"旗俗不亲迎"之说)。新娘至新郎家,换车乘轿,花轿落地,新郎要虚射三箭。新娘蒙红盖头下轿,与新郎站在事先摆在院中的天地桌前,向北三叩首,俗称拜北斗,即拜天地。拜完后撤天地桌,新娘进入临时搭的帐篷,谓之坐帐。坐帐时“开脸”,换头型。坐帐后,新娘跨过马鞍进洞房,新郎用秤杆揭去盖头扔到房檐上。夫妻饮交杯酒,吃合喜面、子孙饽饽,众人闹洞房。在婚日当天晚上,新郎新娘要拜祖宗。婚后第一天,新娘给夫家亲戚装烟敬茶,拜宗族,认明辈分,谓之分大小。一般在结婚三日之后,夫妻同回女方家,拜见娘家人并拜祖宗。婚后一个月,新娘回娘家住一个月,谓之住对月。到了这时,婚娶仪礼乃告结束。
这些繁杂的婚娶程序在今日满族聚居地区已经简化,并且融合了现代形式。比如插车,演变为男女青年骑自行车或摩托车,各自由婚庆队伍陪伴,从自己的家里出发,行进至中途相遇时,两人交换自行车或摩托车,再一同到新郎家。还有拜祖宗,有的地方演变为新人拜双方父母。虽然有变化,但仍然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另外,满族的婚姻仪式因居住地区不同而略有变化,并非完全一致,但主要程序大致相同。
满族的育儿习俗比较特殊。生男在门左挂弓箭,生女在门右挂彩色布条,娘家送一个悠车。生儿三天时,亲朋送贺礼,俗称“下奶”。并举行洗礼,称“洗三”。满月时要请客人来“做满月”,并将弓箭或布条取下挂在“子孙绳”上。百日时,要用从各家要的彩布条编成锁,称挂锁。周岁时要举行较为隆重的仪式,让孩子“抓周”。一般在16岁时,男孩剃发,女孩盘发髻。至今在东北满族聚居区仍然保留“下奶”、“洗三”、“做满月”、“抓周”等传统习俗。
葬俗
满族的丧葬以土葬、火葬为主,土葬和火葬历史都很久远。在满族入关前以火葬为主,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经常迁移。另外,八旗将士在清初战死较多,尸骨不便送回故里,所以多用火葬。满族入关后逐渐发生变化,从火葬与土葬并用发展为以土葬为主。丧葬仪式是,死者临终前穿寿衣,多为长袍、马褂,为单数。屋内停灵,一般在7日之内。用木板做成灵床,头西脚东。灵幡用3尺左右的红布制成,上缀以黑穗,悬挂在院中高杆上。满族人用的棺具形状特别,上部隆起,上宽下窄,称“旗材”。
停灵期内合家举哀,举行祭奠。入殓时棺内放金银等物,贫者用金银箔元宝代替,口含铜钱或玉器,灵具放在院内灵棚内。出殡多选阴历单日,抬灵有16杠、32杠、64杠之分。出殡后要感谢帮忙的人并请吃饭。下葬后,每7天到坟上烧一次纸,连烧7次。百日时要烧百日,周年时要烧周年。满族烧纸是将纸叠成口袋状,俗称烧口袋。清明节要上坟,烧口袋和插佛托。近30年来,满族的丧葬又改为火葬为主。但祭奠亲人的仪式仍然保留了许多古老传统,如清明节烧口袋、插佛托、烧七、烧百日、烧周年等,都依然如故。
禁忌
满族禁忌较多。不允许亵渎神灵和祖宗。比如满族以西为贵,祖宗匣放在西炕上,西炕不许住人和放杂物,不能有各种不敬行为。不许打狗,更禁忌杀狗、食狗肉、戴狗皮帽子,也不允许外族人戴狗皮帽子进家。传说努尔哈赤曾吩咐族人"山中有的是野兽,尽可以打来吃,但是,今后不准再吃狗肉、穿戴狗皮,狗死了要把它埋葬了,因为狗通人性,能救主,是义犬。"从此爱犬、敬犬便成了满族的习尚。另外,满族人不仅不食乌鸦之肉,还有饲喂乌鸦、祭祀乌鸦之俗。
这就是传说中的广告吗
努尔哈赤酒 是沈阳市辽中县肖寨门镇的一个唯一灌装酒酒厂 地理位置好 水质也特别好 他们采用的满族工艺特有方法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人则行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 厂不在名 好喝则可
每个人的人生之路往往不是我们想怎么走就怎么走,而是被推着上路的,走哪条路,命运早已决定。 1583年,这一年努尔哈赤刚满二十四岁,本命年! 恰恰就在这一年,他的祖父和父亲被明军误杀。 这事搁谁身上谁都会认为这是一个灾难,但努尔哈赤却从中看到了机会,英雄就是英雄,从死亡的地方,看到发达的机遇。 我们先来聊聊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是如何成为明军的刀下冤魂吧! 大家都知道建州女真的部落是相当多的。 这些部落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与明朝的关系更加理不清了。 但是对于明朝统治者们来说,只有两种关系,那就是服从我和反对我。 当时建州女真实力最强的一个部落是王杲部,王杲这个人是有勇无谋之辈,仗着手底下有两千兄弟就开始嚣张了。 他惹谁不好,偏偏要惹大明这头庞然大物。 王杲大手一挥,带着手底下兄弟们大张旗鼓地来到明朝边境,烧杀抢掠。搞得大明边境是鸡犬不宁,人人自危。 这种不法行为,当然是明朝统治者所无法忍受的,持续下去只会让大明的纳税人失望。 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和这个王杲恰好还是姻亲关系,觉昌安长子的女儿嫁给了王杲的儿子阿台。 这种关系在理论上是足够的铁,假如觉昌安的智商跟王杲一样,那就肯定坚决地站在自己的儿女亲家的一面。 然而,觉昌安是个聪明人。之前跟王杲结为儿女亲家也只是想在这片白山黑水之间更好的混下去,现在王杲居然在老虎头上拔毛,他知道再跟着王杲混迟早会有灭顶之灾。 当下,最重要的是与王杲划清界限。要想让明朝相信,必须得拿出实际行动啊! 觉昌安几经考虑后,决定为明军带路,来个大义灭亲。 负责出兵平叛的是辽东总兵李成梁,这人虽然年纪一大把了,但是只要上面召唤,立马扔掉美酒佳肴为领导效力,所以最后活了八十多岁,一生享尽荣华富贵。 1574年,在觉昌安的领路下,李成梁率领数万人的军队进攻王杲。 这两人完全不是一个等级的,双方还没过几手,王杲就被打的落荒而逃。 当然,王杲早前是土匪出身,和正规军正面作战不行,但是逃跑还是有两下子的。李成梁追了他大半年,一直追着他到了海西女真哈达部酋长王台那里。 王杲的智商不高,他还估摸别人的智商也不高。王台可不愿当这冤大头。这时候,你跑来找我,不是给我引火烧身吗? 危机危机,有危才有机。王台脑子好使,心想,王杲你想让我引火烧身,那我就干脆就来个将计就计,正好借你这朵送,送给明朝当做见面礼。 这样,一切问题都解决了,还借此成了一笔大交易。 王台把王杲五花大绑,直接寄到北京去了。王杲的下场是很惨的——磔刑。 尽管王杲死有余辜,但是王台也太不仗义了。不但把人家送上断头台,还将别人家人财产据为己有,到最后只有王杲的儿子阿台逃了出来。 阿台逃走后,身负杀父之仇,并将王台和明朝视为他一生最大的敌人。 阿台从此之后纠集了一批人马,在古勒寨经营过去他老爹的营生,干着无本买卖,强盗勾当,时不时还袭击下李成梁的部队。 李成梁这下被惹毛了,遂决定将阿台一网打尽,斩草除根。 听到这个消息,觉昌安心想,麻烦了,因为他的孙女嫁给了阿台。觉昌安便领着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去说服阿台看清形势,早点儿归顺大明,以免杀身之祸。 当觉昌安和塔克世还在做阿台的思想工作时,李成梁率领大军已经杀了进来。 李成梁和阿台早已是势同水火了,现在打进来,还不杀个痛快。 明军杀红了眼,连觉昌安和塔克世一同杀了。 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就这样成了明军刀下冤魂! 努尔哈赤得知噩耗后,勃然大怒! 是的,他的祖父和父亲本为大明效力,现在反而被明军所杀,不给个交代,搁谁谁也不干。 努尔哈赤找到明朝官员: 「 ”你们杀我祖父和父亲,得有个交代了哇?” 明朝官员说: 「 ”要什么交代,我们没有故意杀人。” 这意味着如果它是故意杀死的,它似乎会为此付出代价? 努尔哈赤急道: 「 ”天理何在啊!我家祖先为大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在被你们误杀,误杀之后连个安家费也没有,苍天啊!” 明朝官员: 「 ”好了,好了,别像个女人。我这里有三十匹马、十三副盔甲,就当是给你的亲人损失费了。别忘了带走他们的尸体。我们可不负责安葬工作……” 努尔哈赤追问: 「 ”就这么一点点,打发叫花子啊” 明朝官员: 「 ”好小子,已给了你足够的面子了,还敢问,知不知道这是老朱家的天下。再说了,你的家人被误杀都是尼堪外兰的错。还不是因为他出的馊主意,我们怎么会随便伤及无辜呢?” 尼堪外兰和觉昌安是同一类人,都是女真族的,都试图讨好大明。 这两人好比是大明的小弟,小弟跟小弟之间那当然是暗地里掐得死去活来。 尼堪外兰是图伦的城主,李成梁率军灭阿台的时候,他也想蹚蹚浑水。看到觉昌安父子也卷入其中,背后唆使明军杀了他们,这在《大清满洲实录》有记载。 杀死觉昌安父子的幕后真凶现在很难说,只有一点可以确定,这父子俩确实在这场动乱中被杀。 但是,他们的死给努尔哈赤带来了机遇。 大明的统治者对努尔哈赤终觉有愧,给了他一个建州左卫指挥使的官职。 努尔哈赤的崛起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了,有了他生命中的第一桶金,下一步就是拓展业务了。 如何拓展业务? 这是考验努尔哈赤智商和力量的时候,柿子总要挑软的捏。 努尔哈赤决定先对尼堪外兰动手,尼堪外兰是明朝的一条哈巴狗,想必许多女真族的人巴不得有人收拾他。 当然,打狗还得看主人,努尔哈赤至少从礼节上来讲,先要知会下明朝官员: 「 ”尼堪外兰唆使明军杀害我祖父和父亲,把这个人交给我处置,这事就一了百了。” 明朝官员没好气地回道: 「 ”你这小子怎么就纠缠不清啊!已经告诉过你了,你祖父和父亲是我们大兵误杀的。已经给了你好处了,你还不罢休。想闹事你找错了地方,如果你敢找尼堪外兰的麻烦,我们也不会跟你客气的。” 努尔哈赤要找尼堪外兰的麻烦,明朝偏偏让尼堪外兰做了建州诸部的首领。 这样一来,事情很明显了,大家都明白明朝老大哥的立场了,纷纷和尼堪外兰站在一边。 这下,努尔哈赤就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境地,许多努尔哈赤部族的人都站在尼堪外兰一边,表示要清理门户,杀掉努尔哈赤这个不成器的后代。 到了这地步,努尔哈赤不起兵也没办法了。 不久,努尔哈赤就果断地起兵了,当然他不敢把矛头直接对准明朝,而是对准了尼堪外兰。 至于那些归顺尼堪外兰的女真族都是墙头草,这一点努尔哈赤心里非常清楚。只要能顺利拿下尼堪外兰,对其他部族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所以他们乐得看努尔哈赤除去尼堪外兰。 根据《大清满洲实录》的记载: 「 ”努尔哈赤在作出起兵决定之前,来回地摸着十三副铠甲,心想寒碜归寒碜,杀父之仇是一定要报的。” 当时,努尔哈赤和尼堪外兰的实力相去胜远。 努尔哈赤首先联系了和尼堪外兰有深仇大恨的三个城主。为了让这些城主跟自己一条心,努尔哈赤不光跟他们称兄弟道哥们,还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其中一个城主。 1583年,也就是万历十一年。这一年的五月,努尔哈赤联合萨尔浒城主诺米纳,邀他一起攻打尼堪外兰的图伦城。 诺米纳口头上答应了,心里却在想: 「 ”努尔哈赤你搞篝火晚宴的时候从来没邀请我,一碰到流血的事情就想到我的头上,看我这回还不好好让你丢一下人!” 努尔哈赤也算不幸的,刚刚创业就碰到这样的合作者,真心的替努尔哈赤悲一个。 努尔哈赤的兵力还不到一百人,至于铠甲就只有十三副。 很可能当时的铠甲非常贵,否则努尔哈赤没有理由不打造一些铠甲,这样至少显得比较重视士兵的生命安全。 来到城下的时候,努尔哈赤对诺米纳挥手示意攻城,诺米纳点头。 当努尔哈赤的士兵攻城的时候,诺米纳却带着自己的人掉转马头,开熘了。 看到这一幕,努尔哈赤非常气愤: 「 ”这帮骗子,还忽悠我,兄弟们,不靠他们了,我们自己干,冲啊!” 努尔哈赤虽然就这么一丁点儿兵,但这些兵个个跟他出生入死,个个是不要命的主。 战场上的规律就是这样的,越怕死,死得越快。 此时,尼堪外兰站在城楼上看着这帮亡命之徒,一阵阵胆战心惊,这样下去不行啊,我们这边全是怕死的,努尔哈赤那小子那边全是豁出命的,照这样砍下去我全部的人马都要被他们砍翻。 怎么办呢? 尼堪外兰毕竟是能屈能伸的大丈夫,立刻找到妻子儿女,带着家人马不停蹄地溜了。 此后,尼堪外兰只能在女真部落间狼狈地逃窜,而努尔哈赤开始对女真各个部落嘿嘿笑着。 看到这种微笑,大家心里都发抖,这分明是狼的微笑嘛! 努尔哈赤对各个城主说: 「 ”谁敢收留尼堪外兰这家伙,就是跟我努尔哈赤过不去。” 努尔哈赤的小弟又补充了一句: 「 ”跟我家大哥过不去,后果不是一般地严重。” 随后三年的时间,努尔哈赤开始在东北和尼堪外兰玩起了躲猫猫,就是你追我、我追你的意思。 同是男人,哪有追这么久的。 努尔哈赤当然没耐心追尼堪外兰三年了,表面上努尔哈赤是追尼堪外兰,但是追着追着不知不觉就吞并了许多女真部落。 尼堪外兰也搞不懂,自己为什么运气这么好,老是险些被抓住,但就是没被抓住,自己一逃走,马上就有一个部落被努尔哈赤兼并,搞到后来没人敢收留自己了。 最后,尼堪外兰实在无处可去,就躲到了抚顺,由老大哥大明保护起来。 这时的努尔哈赤可不是当初的穷小子了,经过三年多的南征北战,手底下也是兵强马壮。 因此,努尔哈赤一怒之下,杀了数十名 ,以 胁,让明朝交出尼堪外兰。 此时,尼堪外兰的势力早就被努尔哈赤吞并了,失去了利用价值。 明朝的统治者就放弃了尼堪外兰,把他交给了努尔哈赤处理。 自此,努尔哈赤大仇得报,顺利的完成了人生第一笔业务,也拉开了统一建州女真的序幕! 当然,这一切只是一个开始。 努尔哈赤是一只雄鹰,注定要搏击长空。 大明帝国的天空飘来一朵乌云,这朵乌云的名字就叫努尔哈赤。
参考资料:
满族都有什么风俗?
本文2023-10-01 22:28:2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51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