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清末民国的家里从景德镇定制的寿碗值多少钱啊?下面还有貌似工匠的印章!碗里还有祝寿贺词!
民国瓷器目前一般价格不高,除非是大名家或艺术价值较高的瓷器。。
你的这个瓷器的制作者从印章来看是张锦 狺?(此字存疑,照片有点看不清是言字旁吗?)造。
目前就市场上流传的已知的清末民国名家和小名家瓷器来说,并没有此人的名字。应该是民国景德镇一位普通的瓷器工匠。
从碗的器形和绘画上来说,器形普通。绘画来说,您的不清晰,无法仔细的观赏。但应该是粉彩寿桃、佛手、石榴图案。另外从器形釉面等来说,具备典型的民国瓷的流水作业特点。所以给它的定位是一个民国民用粉彩福寿三多碗。
所以我个人给出的市场流通价格视各地情况不同为50~120元左右。以上仅供参考。 另外楼主别听那些开口就说值几万几十万的。那纯粹胡说八道。
胶东半岛的海阳地区,素以民间大秧歌而闻名天下。海阳大秧歌自成体系,是北方四大派秧歌之一,它之所以有如此显赫的位置,一是它的历史悠久,二是它的阵容强大,花样繁多。 海阳大秧歌早在明清时期就已兴起,后经当地民间艺人结合民间神话传说与武术、舞蹈动作结合在一起,逐渐演变形成今天的"秧歌"阵势,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十五,秧歌队走村窜巷,拜乡新,"拉大场","摆阵势",扭得个风风火火,同时,村子里有名望的人,还可以"点秧歌"(即点节目)。海阳秧歌除了扭摆出各种舞蹈姿势外,还可以边唱边舞,有带队的唱,有扮相的唱,好不热闹。因此,"点秧歌"的人除了可以点舞蹈阵势外,还可以点唱。 往年,进村时鸣三眼枪三响,示礼报信,村会率领村民击乐相迎。秧歌队的"乐大夫"则指挥乐队,演员由慢到快,热烈起舞,行"三出三进"礼,每番趋步向前,双手抱拳托伞,躬身行礼,然后进村"拉场"走阵,经"点歌""点阵"后,"乐大夫"致答谢词后,率队行"二龙吐须"、"三出三进"礼告别该村,再到别处演出。 海阳身歌队阵容强大,组合多样,由"执事、乐队、舞队"三部分组成。其中有"三眼枪"、"彩旗"、"乐大夫"、"花鼓"、"村叟"、"家妇"、"渔翁"、"樵夫"、"相公"、"闺秀"、"货郎"、"翠花"、"箍漏匠"、"王大娘"、"丑婆"、"俊小儿"、"霸王鞭"等等。并且,各有各的演法,各有各的唱词,令人叫绝称快。老百姓总结了它的六大特点:一是舞队庞大,歌舞单逗。二是结构严谨,礼仪深重。三是舞则纯舞,唱则逗情。四是即兴扭舞,多样统一。五是走阵多变,布阵巧妙。六是鼓乐清纯,快慢适度。根据这些特点,海阳秧歌形成了形式、内容极其丰富的民间舞蹈艺术。它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精粹,也是百姓过大年时一道丰盛的"大菜"。海阳秧歌在胶东这片热土上,红红火火,蓬勃发展起来。(图·文/刘志刚) 相关知识: 海阳大秧歌 海阳秧歌的历史,据现有资料可追溯到明初。凤城镇建设村赵炳书家藏《赵氏谱书》记载:“二世祖赵(通)世袭(大嵩卫)指挥镇 舞诰封武略将军。明洪熙一年,欣逢五世同堂,上赐‘七叶 行祥’金额,悬匾谷旦,诸位指挥偕缙绅光临赐贺,乐舞生闻韶率其创练之秧歌,舞唱于庭,其乐融融”。洪熙一年为公元1425年,可见当时已有秧歌活动于今海阳凤城。据上所述,海阳秧歌是源于汉,创于明,兴于大嵩卫城(今凤城)。 海阳秧歌的兴盛时期大致在清朝中期,即雍正十三年裁大嵩卫设海阳县以后。海阳旧县城凤城,依山傍水,海运方便,是当时海阳经济文化的中心,这势必促进了民间艺术的发展。当地有这样一首民谣:“乡下秧歌进了城,先拜娘娘后耍景;正月十五不进城,过日来了撵出城。”说明秧歌当时已成为庆贺节日不可少的活动内容,而凤城已是四乡秧歌的活动中心。 海阳秧歌得以逐步发展、日趋成熟,重要因素之一是它能不断地吸收各种外来艺术的精华,如乾隆三十五年海阳柳树庄人陈英弼编写的秧歌剧《陈老喜劝子跑四川》序中所述:“余随胡公廷章供职邛州,甚爱蜀歌之美,仿做‘跑四川’。教秧歌班演唱”。由此可见,早在二百多年前,海阳秧歌的音乐唱腔就已经借鉴蜀歌了。另外,海阳秧歌中“乐大夫”俗有“螳螂门”、“八卦门”之分,即是指他的舞蹈基本动作汲取了不同拳术套路而形成各自的风格。 海阳秧歌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流派风格。即“大架子秧歌”与“小架子秧歌”。“大架子秧歌”代表了海阳秧歌的基本风格特点,主要流传在海阳东部和南部地区,以颜明玉、王发为优秀代表。“小架子秧歌”流传为海阳西北部地区,除打击乐伴奏外,还配有唢呐、笙、笛等乐器。舞蹈动作不多,以跑阵式为主,俗有“跑秧歌”之说。舞蹈步法主要是“三步一隔”,即走三步、踏一步,当秧歌队串街走阵时,主要是以两竖排队相互交叉走“三步一隔”贯串始终。 海阳秧歌的结构很严谨,队伍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出行时排在最前列的是执事部分,由三眼铳、彩旗、香盘(由会首或副会首端捧)、大锣组成。其次是乐队,有大鼓、大锣、大钹、小钹、堂锣等。随后是舞队,一般扮有各类角色几十人,其中又分为指挥者——乐大夫;集体表演者——花鼓、小女曼;双人表演者——货郎与翠花,箍漏匠与王大娘,丑婆与傻小子,老头与老婆,相公与媳妇等;秧歌剧及戏出杂扮者。 乐大夫是舞队的指挥,左手抱伞,右手执甩子,关于其身份,民间传说不一,有说是一看场佬,反穿皮袄是为御寒,手抱雨伞有祈求风调雨顺之意;也有说是一过路大夫,手执马甩是为了消病去邪。 花鼓一般由十六至二十四名男青年组成,武生扮相,排在队伍前列,为秧歌队开路和打场,单手击鼓,左手虽持鼓槌但不击鼓,只随节奏相应地做动作。 小女曼作乡间姑娘扮相,原与花鼓结对表演,后逐渐脱离花鼓而独立表演。 货郎与翠花。表现乡间小商人串乡走村,村姑挑挑买小百货的生活情节。 箍漏匠与王大娘。民间传说;王大娘是玉皇大帝的女儿旱魃所变,她私自下凡,变成村妇王大娘。箍漏匠是南天门土地神变化,受玉皇大帝之命,到凡间捉拿王大娘归天。艺人选取二人相遇后戏逗打闹、相互周旋的情节,编排成一段双人舞蹈,既可以串街走阵,又可以在演场时单独表演。 丑婆与傻小子。丑婆是乡间老妇扮相,傻小子则是顽皮孩童扮相。二人在秧歌队中不受局限,可随意跑动,逗闹嬉笑,取悦观众。 海阳秧歌的音乐由锣鼓和歌曲两部分组成,以锣鼓伴奏为主。打击乐由大鼓、大锣、大钹、小钹、堂锣等组成。两种主要的锣鼓曲谱慢走阵与快走阵,只是速度不则,而节奏型基本相同,都是三鼓一锣(一板三眼)。歌曲多为民间小调,演唱时,中间进有打击乐插入,其代表曲目为《大夫调》、《跑四川》等,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笛子、笙、二胡等乐器伴奏。 随着社会发展,海阳秧歌的形式与内容不断变化,然而,它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却始终没有变,人们素以看秧歌、演秧歌为生活中一大乐事。正月间,每当秧歌锣鼓一响,男女老少便蜂拥而至,争相观看,墙头、屋顶、树上……处处挤满人群,“没有秧歌不叫年”,已成为群众的一句口头禅。人们的喜爱为海阳秧歌的延续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海阳秧歌也因而经久不衰,得以继承和发展。几十年来,海阳大秧歌得到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的重视和支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赋予了新的活力。1983年北京舞蹈学院舞蹈系,把海阳大秧歌正式列为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必修教材,登上了高等学府的讲坛。 近年来,海阳大秧歌在艺术专家、学者、文化工作者及民间老艺术人的共同努力下,进一步地得到了继承、发展、改革和繁荣,在一系列的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1994年应邀参加了第四届“中国沈阳国际民间(秧歌)舞蹈节”,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质朴豪放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在数十个国内外强队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了大赛最高奖——金玫瑰奖。同年12月又荣获了全国“群星奖”银奖。12月份又奉调加了山东省第五届文化艺术节幕式的演出,受到赵志浩、李春亭等省五大班子领导的新切接见和赞扬。1996年12月在山东省首届农民艺术节舞蹈比赛中荣获金奖,96、97年连续二年参加了山东省春节联欢晚会的拍摄演出,1997年海阳市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麻烦采纳,谢谢!
参考资料。
概况——海阳秧歌,是综合性的民间舞蹈形式,在海阳地区农村中普遍流传。活动的时间不限于春节,其他节日也常进行。如三八妇女节有些村也举行活动,而且全部角色都由妇女扮演,由此可见当地秧歌活动之兴盛。
海阳地处山东半岛南部,位于大海之北,故有海阳之称。海阳古为齐地,唐、宋时属莱阳,明属大嵩卫,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建县。境内多丘陵、洼地,土地贫瘠。海阳人勤俭,朴实,善劳作,许多村民的祖先原是明、清两代从外省、区迁来的,他们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建立起新的村落。当地称丘陵间的洼地为夼(kuan),如下家夼、朱兰夼等,这些村名正反映出某个姓氏家族开荒创业的情况。所以,旧县志中多用“民多朴野,性皆犷直,犹有古风”“民俗醇朴”“勇于为义”等词句描述海阳的民俗情况。由于当地多丘陵,一面临海,交通不便,因此至今仍保持着一些古朴风习。
海阳旧俗,秧歌活动前也要祭祖。在秧歌队仪仗中,有一面宽约一尺、长约五尺的锦帛,上书本村宗主家谱,俗称“高照天”,年节活动中,把它高举在前,以示不忘祖先开荒辟地形成村落的业绩。此俗正反映出海阳多是不同宗族的外来移民。现在一些以姓氏为村名的如丁家夼、大薛家等村,说明该家族开辟了这些村落。
海阳是山东地区抗日根据地之一,创造的地雷战术名震中外,早在1942年该县就己全部解放。抗日战争期间,海阳秧歌在宣传抗日、歌颂军民团结上都起过积极的作用。革命传统一直激励着当地人民战天斗地,改变农村面貌,并使海阳秧歌中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同时,古朴的风格、粗犷的气势,以秧歌表示仪礼、增进团结的传统,也一直保存下来。
表演形式——海阳秧歌是包括道具舞蹈、扮演人物、民间小戏等表演形式在内的综合形式。表演分为行进与广场两种。行进表演以两路纵队为主,各组成部分对舞前进,节奏先慢后快,变换不多。广场表演别具一格,大型的场面变化虽然不多,但各组成部分可以自成画面,灵活机动。各种角色的名称与形象:
大夫:亦称药大夫,是全队表演与队形变化的指挥者,一般为两名,反穿皮袄或穿长衫戴礼帽。持雨伞,拂尘在秧歌队的最前面起舞,也有以雨伞和“虎撑”(串铃)作为道具的。这些道具既有神秘的寓意,又有指挥变化的作用。
花鼓:勇士打扮,肩上斜挎一鼓,可灵活舞动。鼓形中段粗、两端细,直径约25厘米,长65厘米,重约10斤,用牛皮绳或麻绳编成鼓槌。舞蹈有一定的套路。表演时,将鼓托起,甩、摆、击打,气势雄伟。一般为4-12人。
货郎:穿大褂、戴礼帽,左手持长竿制成的扇形货架,下端插于腰间,右手持折扇,与翠花对舞。一般为2-4人。
翠花:亦称腊花,着花袄裤,村姑打扮,持折扇表演,人数与货郎相同。
从以上人物的服饰中,可以看到清代和民国风习的遗存、戏曲服装的运用、现实衣着的影响,表现出海阳秧歌的兼容性与灵活性。其他角色并无限制,可根据本村情况而定。道具舞:如霸王鞭、花篮、狮子、跑驴、旱船。扮演人物:如相公与**,以及现代人物。民间小戏如“铜缸”“小姑贤”等。
表演内容——整个表演过程由**鸣礼、三进三退、群艺争辉、小戏尽兴等部分组成。**鸣礼:**俗称三眼炮(即铁铳),与鼓子秧歌的相同。进村前点燃**,给村里发出信号。轰鸣声中村长带领全村群众也鸣**,燃鞭炮迎接,若不出迎,则被认为是极大的不敬。两村若有前隙,一方送上秧歌、一方出村相迎,两村就又和好如初,这与鼓子秧歌相似。
三进三退:亦称三进三出,是海阳秧歌特有的礼俗性舞蹈,在进村前它作为见面礼、广场表演后作为谢场的仪礼表演,也常用于迎接贵宾或两秧歌队相遇时,表示敬意的舞蹈形式。进村前的三进三退,队形为两列或四列纵队,两名大夫在前做蹲步前进,动肩挥耍拂尘,深施一礼后,两人分开,从两侧退下。这时八名花鼓威武地迎上来,跨、蹁、转、扑、边打过舞,激烈,壮观。 舞毕分开,退到后面。其他各种表演,如是一组组地迎上来,演完又转到后面。全部演毕称作一进一退,也是依次介绍秧歌队阵容的巧妙方式。三进三退后,宾主施礼寒喧,主人把秧歌队迎入村内表演。两队相遇也作三进三退,并同时前进各显实力,舞至激烈几乎接触时,两队大夫互相施礼,从不冲突。充分显示出重礼好义的古风,是鼓子秧歌所不及的。
群艺争辉:表演前,一名大夫持撑开的伞向观众致贺词,即兴编唱几句秧歌作为开始。然后在大夫带领下,秧歌队合着大鼓等打击乐器的演奏边舞边进,布满全场。各种形式随着队形的变化,从一处走向另一处,使全场观众都能看到不同的表演。货郎与翠花(腊花)的对舞,锔匠与王大娘的追、闪、绕、转,霸王鞭的欢快,跑驴的令人捧腹……相映成趣,异彩纷呈,使人目不暇接。然而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大夫与花鼓的表演,那古朴、粗犷的气派令人难忘。
小戏尽兴:大场过后开始小节目的演出。在弦乐的伴奏中演出传统小戏“锔缸”“小姑贤”,新编的优生优育的小演唱,以及各种技艺,直到观众尽兴。节目演完,全体演员又以三进三退谢场。表演至此虽己结束,但仪礼尚未完毕,当鼓乐声一停,大夫就又代表大家致词,向主人的热情接待表示谢意后,才算礼成。若有贵宾在场,先用鼓乐、群舞欢送客人后,大家才陆续散去。习惯上,主、客双方都不能缺一点礼教,充分显示出重仪礼、热情好客的齐鲁古风。
风格特点——古朴、粗犷的风格、气派,灵活自如的表演形式,是海阳秧歌的主要特点。古朴与粗犷,是通过舞蹈形象体现出来的,灵活自如则说明海阳秧歌的容纳性与兼容性。海阳秧歌中大夫与花鼓的舞蹈形象最为突出,他们所使用的伞和鼓的道具,在其他秧歌中虽然也有,但大不相同,如大夫的伞不是撑开,而是配合右手的拂尘表演。下身常保持蹲裆屈膝的步态,比一般表演更为吃力。慢节奏中强调造型,快节奏中不停挥舞,给人以力量与坚韧的美。花鼓亦然,十来斤重的鼓在手中自由地挥舞击打,其气势确实与众不同。
海阳秧歌把各种形式融于大场表演,令人欢欣鼓舞,大场中又有小场,使各种表演各显其能。最后小节目中,兼收古今,名目繁多,可使不同观众都能尽兴。许多角色从开头贯串到底,引人入胜。如大场中锔匠与王大娘对舞,在小节目中二人又演“锔缸”,这些都是海阳秧歌的特点。海阳秧歌虽然是群众娱乐形式,但强调仪礼,人人自觉遵循,处处体现团结融洽的气氛,这又是其他秧歌形式中不多见的。
海阳秧歌是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产生并形成的,其形式中既有古风,又吸收了外省区的表演形式。历史上清末的封建宗族观念、民国的文明改革、抗日战争中的革命洗礼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等,都在表演形式中有所遗存,而现在,海阳秧歌正处于有待发掘、研究,有待升华的过渡阶段。
http://wwwchina001com/show_hdrphpxname=PPDDMV0&dname=BVJDC41&xpos=28
宗祠落成庆典贺词1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族裔、各位乡亲:
大家好!
盛世肇祥瑞,和谐沐春风。在改革开放、社会和谐、人民安康、太平盛世的今日,六安伍氏宗祠经过族人共同努力,终于在新年元日落成了。值此盛典之时,戴祖先保佑灵光,我伍氏全体族人为宗祠落成致以热烈祝贺!
天下同宗一家亲,欢聚祖祠叙深情。今天,我们借伍氏宗祠落成之机欢聚一堂,目的是颂祖宗功德,感先辈恩典,表后代贤达,树伍氏声威,添家族光彩,让千秋万代把老祖宗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发扬光大!
春秋易迭,岁月轮回。我伍氏宗祠能有今日之恢弘气势,溢彩流光,是我伍氏各位贤明之士感念祖恩,传承香火,兴隆家族的一大壮举。此乃得益于有识贤士的倡导,得益于全体族人的慷慨解囊,得益于伍氏子孙的共同努力。伍氏宗祠落成之功德必将荫庇后人,流芳百世!
我伍氏子孙心凝神聚,同心同德,必将合力齐天。愿全体族人借宗祠落成之契机,发扬先祖遗德,为伍氏家族的万世兴隆付出更大努力!
祝愿我伍氏家族子孙昌盛、洪福齐天!
宗祠落成庆典贺词2
尊敬各位来宾、各位艾族同胞、各位乡亲:
大家好!
在改革开放、社会和谐、人民安康、太平盛世的今日,艾氏宗祠经过族人共同努力,今日终于落成了,值此盛典之时,我代表征村乡党委、政府对艾氏宗祠落成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对全体艾族同胞和参加盛典的嘉宾致以亲切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艾氏宗祠落成庆典,这是艾氏同胞的一件大喜事,也是我乡人民的一件大喜事。
艾氏作为中华民族姓氏中的一员,是中华姓氏林中的一棵参天大树,堪与其他姓氏并肩媲美;你们艾氏族人勤劳勇敢、心地善良,重情义、讲信用,识大体、顾大局,积极支持当地党委政府工作,在参与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此,再次表示感谢!同时,也希望艾氏同胞,继续发扬优良传统,弘扬先辈的高尚美德、开创后辈伟业、继承先祖们的优良作风、构建和谐社会,在征村人民勤劳致富奔小康征途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我深信艾氏宗祠的落成,一定会给你们艾氏同胞带来吉祥、带来安康、带来兴旺发达的好运。
宗祠落成庆典贺词3
尊敬的各位喻氏宗亲、各位来宾:
大家好!
在新中国xx华诞普天同庆的大喜日子里,迎来了湘赣边喻氏宗祠落成庆典,真是双喜临门。在此,我谨代表世界喻氏宗亲总会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对全体湘赣边喻氏族人表示衷心的祝贺和诚挚的敬意。
借此机会,向湘赣边喻氏列祖列宗三鞠躬。向在湘赣边喻氏宗祠建设中出钱出力,无私奉献的'湘赣边喻氏族人致以崇高的敬礼!向光临庆典的各地来宾、各位喻氏宗亲表示亲切的慰问!
祖有云:祠乃死者凭依之所,能修喻氏之祠堂者能慰祖宗之灵也,能慰祖宗之灵者能展不匮之思也。今天,祠堂胜利落成,祖宗在天之灵必定非常欣慰,子孙后代必将永远思念你们。你们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是我喻氏族人的好榜样,是喻氏家族的孝子贤孙。
修建宗祠,对于老百姓来说,是一项巨大而艰巨的工程。你们只有700喻氏族人,仅两年多时间即筹集起130万元建成第一流的宗祠,你们创造了喻氏家族的奇迹。我们由衷地佩服你们,向你们致敬!
今天,我们在这里庆祝湘赣边喻氏宗祠落成,祭拜我们的列祖列宗,缅怀先祖功德,善继善述,最重要的是要继承和发扬祖宗优良传统,弘扬祖宗功德,行正道,克忠克孝,做一个为社会多做贡献的喻氏好后生。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国才有家。为了家族的未来,让我们一起来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越来越好。祝愿喻氏家族越来越兴旺;祝愿在座宗亲和嘉宾日子越过越红火!
谢谢大家!
一个清末民国的家里从景德镇定制的寿碗值多少钱啊?下面还有貌似工匠的印章!碗里还有祝寿贺词!
本文2023-10-01 22:26:5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51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