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潘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为何大家对他褒贬不一?
在我看来,曾国藩是一个非常有学问,非常有才干,也非常有爱国精神的一位名人,他被称为“千古第一完人”,也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我觉得这些对他的褒奖都是非常真实的。然而很多人表示曾国藩虽然财富五车、学识渊博,但是也并没有凭借自己的力量来挽回大清王朝的覆灭,所以很多人对曾国藩的评价是褒贬不一的。
曾国藩为何会受到如此多人的尊敬呢?
根据有关典籍记载,曾国藩少时的学习故事是非常出名的。比如一个故事是这样讲的:在曾国藩小时候,房间里面进了盗贼,盗贼想要等曾国藩睡觉之后再进行偷窃,他就一直躲在了曾国藩的床底下,等待着曾国藩去睡觉,然而曾国藩却一直到了大半夜,还在书桌上辛勤读书。虽然这个故事对于大多人来说都是非常耳熟的,但是这个故事也真的能够非常贴切地体现出曾国藩的热爱学习的品质,也能够体现出他对于知识的渴望以及对于自己未来的憧憬。
那么曾国藩到底是如何成为“晚清第一名臣”的呢?
其实很多文学家对于曾国藩评价都是如出一辙的,他们觉得曾国藩只是一个平庸无奇的人,却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战胜平庸,通过自己的辛勤来提高自己的见解、提高自己的学识,在那个时代,很多人都难以做到这一点的。他是通过科举考试当官的,虽然曾国藩先前当的官并不是什么大官,但是后来他在打击太平天国运动当中的成果是非常好的,他也因此名声大噪,官职越来越大。
那么到底该如何正确评价曾国藩呢?
很多人觉得曾国藩纵使才能再大、自己的志向再高,他并没有阻止清朝灭亡,也并没有阻止晚清没落,对政治方面的改革贡献也并不是特别大,因此他们觉得曾国藩不能算是一位伟人。但是在我看来,清朝的没落也是必然现象,因为清朝长期闭关锁国,经济条件已经非常落后了,而且军事方面的实力和外国相比也有着非常大的差距,所以我觉得晚清灭亡是必然现象,而且当时曾国藩也受到了一定的制裁,他的很多思想以及政策都没有得到运用。清政府是非常平庸无能的,他们并没有曾国藩那样的远见。所以在我看来,清朝的灭亡并不能说明曾国藩无才无德。
曾国藩家书原文及译文如下:
曾国藩家书原文:
十月廿一,接九弟在长沙所发信,内途中日记六页,外药子一包。廿二接九月初二日家信,欣悉以慰。
自九弟出京后,余无日不忧虑,诚恐道路变故多端,难以臆揣。及读来书,果不出吾所料,千辛万苦,始得到家,幸哉幸哉!郑伴之下不足恃,余早已知之矣。郁滋堂如此之好,余实不胜感激!
在长沙时,曾未道及彭山屺。何也?
观四弟来信甚详,其发愤自励之志,溢于行间;然必欲找馆出外,此何意也?不过谓家塾离家太近,容易耽搁,不如出外较净耳。然出外从师,则无甚耽搁,若出外教书,其耽搁更甚于家塾矣。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六弟自怨数奇,余亦深以为然;然屈于小试,辄发牢骚,吾窃笑其志之小而所忧之不大也。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是故顽民梗化则忧之,蛮夷猾夏则忧之,小人在位、贤人否闭则忧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忧之。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若夫一体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斥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六弟屈于小试,自称数奇,余穷笑其所忧之不大也。
余自十月初一日起,每日一念一事,皆写之于册,以便触目克治,亦写楷书。冯树堂与余同日记起,亦有日课册。树堂极为虚心,爱我如兄弟,敬我如师,将来必有所成。余向来有无恒之弊,自此写日课本子起,可保终身有恒矣。盖明师益友,重重夹持,能进不能退也。本欲抄余日课册付诸弟阅,因今日镜海先生来,要将本子带回去,故不及抄。十一月有折差,准抄几页付回也。
译文:
十月二十一日,接到九弟在长沙所发的信,里面有路上日记六页,外药子一包。二十二日接到九月初二家信,欣悉一切聊以自慰。
自从九弟离京城后,我没有一天不忧虑,深怕道路变故多端,难以预料。等读了来信,果然不出我所料,千辛万苦,才能够到家,幸运!真是幸运!与郑同行不足以依靠,我早知道了。郁滋堂这样友善,我实在感激不尽。在长沙时,没有提到彭山屺,为什么?
四弟来信写得很详细,他发奋自我勉励的志向,流露在字里行间;但一定要出外找学堂,这是什么意思?不过说家塾学堂离家里太近,容易耽搁,不如外出安静。然而出外从师,自然没有耽搁,如果是出外教书,那耽搁起来,比在家塾里还厉害。
而如真能发奋自立,那么家塾可以读书,就是旷野地方,热闹场所,也可以读书,背柴放牧,都可以读书。如不能发奋自立,那么家塾不宜读书,就是清净的地方,神仙的环境,都不宜读书。何必要选择地方?何必要选择时间?只要问自己,自立的志向是不是真的。
六弟埋怨自己的命运不佳,我也深以为然;但只是小试失利,就发牢骚,我暗笑他志向和心中忧虑太小。君子立志,需有为民众请命的器量,有内修圣人的德行,外建王者称霸天下的雄功,然后才不负父母生育自己,不愧为天地间的一个完整的人。所以他所忧虑的,是因自己不如舜皇帝,不如周公而忧虑,以德行没有修整、学问没有大成而忧虑。
所以,顽固的刁民难以感化,则忧;野蛮的夷、狡猾的夏不能征服,则忧;小人在位,贤人远遁,则忧;匹夫匹妇没有得到自己的恩泽,则忧。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悲天命而怜悯百姓穷苦,这是君子的忧虑。如果是一个人的委屈和伸张,一家人的饥和饱,世俗所说的荣与辱,得与失,贵与贱,毁与誉,君子还没有工夫为这些去忧虑呢。
六弟委屈于一次小试,自称命运不佳,我暗笑他所忧的东西太小了。
我从十月初一日起,每天一个念头一件事情,都写在册子上,以便随时看见了加以克服,也写正楷。冯树堂和我同日记起,也有日课册子。树堂非常虚心,爱护我如同兄弟,敬重我如同老师,将来一定有所成就。我向来有无恒心的毛病,从写日课本子开始,可以保证一生有恒心了。良师益友,一重又一重挟持我,只能进不能退。
本想抄我的日课册给弟弟们看,今天镜海先生来,要将本子带回,所以来不及抄。十一月有通信兵,打算抄几页寄回。
曾国藩的治家八字考宝早扫书蔬鱼猪的具体解释如下:
一、考
“考”字是家中厅堂上方那个祖宗牌位上的“考妣”二字的简称,意思就是要重视祭祀祖先。曾国藩认为,祭祀祖先就能培养一种家族亲情,是孝道的具体化。
二、宝
曾国藩明确指出,宝是指亲族邻里。他是为了押韵而简称,取“人待人无价之宝”之意,也就是要邻里和睦。
三、早
早,就是早起。曾国藩认为,早起能使人强打精神。李鸿章年轻时候喜欢睡懒觉,曾国藩为了改变他,就立下一条规矩:自己要和身边的幕僚一起同时吃饭。
四、扫
“扫”字来自于曾国藩的祖父。其祖父到死都在田间地头劳动,虽然干不动什么了,但很注意将田间地头、家里面、院子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曾国藩的祖父自言,这是一个家庭的气象,假如一个人家里乱七八糟的,那一定是败家之兆。
五、书
“书”就是读书,读书始终是曾国藩摆在第一位的。他认为家中一定要藏书,要读书,要有书香氛围,这事关一个家庭的气象。
六、蔬、鱼、猪
“蔬”、“鱼”、“猪”就是一个家中一定要种蔬菜、养鱼、喂猪。在农耕时代,这三样是一个农家是否勤俭的标志。曾国藩认为,这事关一个家庭的气象。家中种了蔬菜,绿油油的,充满生机;池中养的鱼,栏中喂的猪,活蹦乱跳,充满生机。
曾国藩家风家训10条如下:
1、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2、举止端庄,言不妄发。
3、君子之所人不及,在君慧眼善识人。
4、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5、青年读书应当“有志有识有恒”。
6、霹雳手段,方先菩萨心肠。
7、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8、士有三不斗:毋与君子斗名,毋与小人斗利,毋与天地斗巧。
9、独立之行,不徇流俗,然怨不可不恤也。高义之事,弗避小嫌,然累不可不虑也。
10、吾常见夸己者,以要誉而受嗤也;吾常见媚人者,以求悦而招鄙也。夫士处世,无为可议,勿期人誉,无为可怨,勿期人悦。
人物评价:
曾国藩被誉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受到后人很高的的评价。他的一生勤俭廉劳,不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为官,在官场获得了巨大成功,官运一直很旺。
对于自己的后代子女教育也一直受后人赞扬和学习,一生共十二位子女无一人是纨绔子弟。
曾国藩十六字家训是“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曾国藩出生于普通的耕读家庭,但自幼好学,14岁便能熟读读《周礼》《史记》文选,在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开始仕途之路。
因为曾国藩从平民通过勤勉逐渐步入仕途,并一直稳步上升,深知勤勉的风气对于自己的发展和家庭的繁荣是极其重要的。所以特别强调“勤以持家”,这里的“勤”既是指勤俭,也指勤勉。
曾国藩故居:
又名毅勇侯第,是曾国藩的侯府,坐落在位于湖南娄底市双峰县东部的荷叶镇富托村,与湘乡市、湘潭县、衡山县、衡阳县毗邻,总占地面帜四万多平方米,主体建筑近一万平方米,是典型的沿中轴线对称的明清回廊式建筑群体。
曾国藩既有儒家的君子风范,又有法家的霹雳手段。他是国人的精神典范。李嘉诚说:听他两句话,足以学会做事做人。
平生不读曾国藩,阅尽诗书也枉然。
埋头做事
决定成败的,不在高处,在洼处;不在隆处,在平处。
要想知道一个人能否成事,全看他做事时能否低下头。
曾国藩天资愚钝,用现今的话说,他天生就不是读书的料,好在他能吃苦,也够努力。
古有愚公移山,曾国藩便效仿愚公读书: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不贪多不求快,不弄明白绝不罢休。
他曾在家书中写道:“余于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工夫,尔不可求名太骤,求效太捷也。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
以亲身经历劝勉家中子弟,做事情要下慢功夫,世上没有一步登天的好事;遇到困难时更要肯下苦功夫,因为熬过眼前这一关,便能多一分的精进。
耐得住“烦”
曾国藩曾告诫军中将士:“人初做事,如鸡伏卵,不舍而生气渐充;如燕营巢,不息而结构渐牢。必须昼夜从事,未可须臾稍离。”
做事本身就是一种修行。
不耐烦的人,总想贪多求快,自以为可以走捷径,往往会做出揠苗助长、杀鸡取卵的蠢事。
耐烦的人,能够包容人事物境的纷扰,能够掌控自己的妄念,专注做好眼前的事。做事从来没有捷径。唯一的捷径,就是脚踏实地,坚持到底。
就像一只骆驼独自穿越荒漠。它的眼中没有烈日、没有行人、没有尽头的绿洲,只有脚下的土地。
睁眼看人
俗话说得好:宁可不识字,不可不识人。
曾国藩一生阅人无数,晚清许多朝廷要员都是他亲手提拔任用的,其中甚至包括李鸿章、左宗棠。
相传他识人有术,三千步内就能看出一个人的才能与品行。
曾国藩在京城做官时,结识了一个名叫江忠源的人。此人放荡不羁,很是惹人非议。
曾国藩却与江忠源一见如故,结为好友,并且预言江忠源“必立功名于天下,然当以节义死”。
别人问他有何根据,曾国藩回答:“凡人言行,如青天白日,毫无文饰者,必成大器。”
曾国藩看出江忠源虽然有着放荡不羁的行为,本质却是一个有血性的忠义之人。
曾国藩曾说:“与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而江忠源历来视钱财为身外之物。友人在京城去世,江忠源典当衣物也要将友人灵柩护送回乡。这种侠义之举,哪怕在当时也是极为难得的。
后来,江忠源确实像曾国藩预言的那样,死于对太平军的战斗之中。
人品好的人,必然有真性情。或许有缺点,却绝对不虚伪。这样的人未必会让你处处开心、时时舒服,却能在危难之时为你挺身而出。
人要择善而交、择真而交,不能以貌取人,更不该被表象蒙蔽。
主要区别是,性质不同、内容不同、出版时间不同,具体如下:
一、性质不同
1、曾国藩全集
《曾国藩全集》是2011年岳麓书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曾国藩。本书分奏稿、批牍、诗文、读书录、日记、家书、书信7个部分。
2、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
二、内容不同
1、曾国藩全集
《曾国藩全集(套装全31册)》为上世纪80至90年代岳麓书社出版的《曾国藩全集》的修订本。其中奏稿12册、批牍1册、诗文1册、读书录1册、日记4册、家书2册、书信10册,共31册。
2、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共收录曾国藩家书435通,其中《与祖父书》14通,《与父母书》48通,《与叔父书》9通,《与弟书》249通,《教子书》115通。另附《致夫人书》、《教侄书》等7通,包括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友识人﹑持家教子﹑治军从政等,上自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辈。
三、出版时间不同
1、曾国藩全集
出版时间:2011-9-1。
2、曾国藩家书
出版时间:2018-4-1。
-曾国藩全集
-曾国藩家书
曾国潘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为何大家对他褒贬不一?
本文2023-10-01 21:22:1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51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