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清贫的故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1浏览:2收藏

名人清贫的故事,第1张

  篱笆下的乐趣 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科学家的家境是清贫的。他们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都曾与困苦的境遇作过顽强的斗争。牛顿少年时代的境遇也是十分令人同情的。 牛顿一六四二年出生在英国一个普通农民的家里。在牛顿出生前不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在他两岁那年改嫁了。当牛顿十四岁的时候,他的继父不幸故去了,母亲回到家乡,牛顿被迫休学回家,帮助母亲种田过日子。母亲想培养他独立谋生,要他经营农产品的买卖。 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多么不愿意离开心爱的学校啊!他伤心地哭闹了几次,母亲始终没有回心转意,最后只得违心地按母亲的意愿去学习经商。每天一早,他跟一个老仆人到十几里外的大镇子去做买卖。牛顿非常不喜欢经商,把一切事务都交托老仆人经办,自己却偷偷跑到一个地方去读书。 时光渐渐流逝,牛顿越发对经商感到厌恶,心里所喜欢的只是读书。后来,牛顿索性不去镇里营商了,仅嘱老仆人独去。怕家里人发觉,他每天与老仆人一同出去,到半路停下,在一个篱笆下读书。每当下午老仆人归来时,再一同回家。 这样,日复一日,篱笆下的读书生活倒也其乐无穷。一天,他正在篱笆下兴致勃勃地读书,赶巧被过路的舅舅看见。舅舅一看这个情景,很是生气,大声责骂他不务正业;把牛顿的书抢了过来。舅舅一看他所读的是数学书,上面画着种种记号,心里受到感动。舅舅一把抱住牛顿,激动地说:“孩子,就按你的志向发展吧,你的正道应该是读书。” 回到家里后,舅舅竭力劝说牛顿的母亲,让牛顿弃商就学。在舅舅的帮助下,牛顿如愿以偿地复学了

  朱自清在上中学时,就极喜欢读书。当时家里每月给他一元零花钱,他大部分都交给家乡一家广益书局了,而且还常常欠账。引发他对哲学兴趣的一部《佛学易解》,就是从这家书局得到的。

  后来到北京大学读书,专业就是哲学,朱自清就更喜欢佛学书了。当时佛经一类书多在西城卧佛寺鹫峰寺一带,他曾到寺里面买了《因明入正理论疏》、《百法明门论疏》、《翻译名义集》等书。当时是一个阴沉的秋天的下午,街上就朱自清一人,后来他在文章中回忆时还说:“这股傻劲回味起来颇有意思。”

  1920年,是朱自清在大学最后一年。一次,他到琉璃厂去逛书店,在华洋书庄见到一部新版的《韦伯斯特大字典》,定价要14元。这钱对这部大书说来虽不算太贵,可对一个念书的学生却实在不是个小数目。自己手头没这么多钱,可书又实在舍不得,思来想去,就自己的一件皮大氅还值点钱了。

  这件大氅,是父亲在朱自清结婚时为他做的,水獭领,紫貂皮。大氅虽是布面,样式有点土气,领子还是用两副“马蹄袖”拼凑起来,可毕竟是皮衣,在制作的时候,父亲还很费了些心力。可当时实在舍不得那本“大字典”,又想到将来准能将大氅赎出,便在踌躇许久后,毅然将它拿到了当铺。

  当铺在学校后门,转身就到。朱自清并没有过多考虑。因为想到将来赎回,便以书价作当价:14块。大氅当然不止这个价,所以当铺柜上的人一点不为难,即刻付款。

  拿上钱,朱自清马上去把那本《韦伯斯特大字典》抱了回来。不料那件费了父亲许多心力的大氅,却终于没有赎回来。

  大学毕业后,朱自清在江浙一带中学教书,后来被聘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有一年冬天特别冷,朱自清没有力量缝制棉袍,便到街上去买了一件马夫用的毡披风。这种披风有两种,一种式样较好且细毛柔软,但价贵,朱自清买不起,便买了一种粗糙但便宜点的。

  这件毡披风由于太过显眼,成了教授生活清贫的标志,以致后来多次出现在回忆朱自清的朋友的笔下。但它却为朱自清进城上课拦挡了风寒,晚间又铺下当褥子,虽然说起来颇叫人心酸。此时,再想想那件当出而不能赎回的皮大氅,叫人更感到读书人痴迷于书的程度。

如何培育传承良好家风

今天,传统意义上的大家族已然式微,但“小家庭时代”的当下中国,良好的家风文化并未过时。

父亲母亲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互尊互爱,平等相待,共享权利,共担责任与共同发展实践,于无形中感染和熏陶着孩子,规范其言行举止,养成其积极、健康、向上的价值观。

家风,亦称门风,是指一个家族或家庭的风尚、风气与风格。具体而言,是一个家族或家庭在世代繁衍过程中积淀并代代相传的日常生活习惯、言行规范、为人处事之道等的总和。家风,反映的是整个家族或家庭成员的精神风貌、道德品质、思想情感、审美情趣等,其本质是整个家族或家庭的共识性的价值观念与价值追求。

中华民族素有重视家庭、家风与家教的优良文化传统,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作为家风培育与传承的行为实践则早就开始了。历史上,无数贤达之士,男性女性,母亲父亲,为培育与传承良好家风,或言传身教,或著书立言,积淀起丰厚、宝贵的家风家教文化资源与精神财富。

近年来, “家风”,这一未曾离开,但却尘封已久的话题重新回归人们的当下生活。

“小家庭时代”,良好的家风文化并未过时

有人说,“家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词汇。当下中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家庭模式和家庭结构深刻变动,传统的大家族已经式微,进入“小家庭时代”,还有必要提家风的培育与传承吗?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所,具有无可比拟的始基地位,是个人“社会性成人”的第一空间。良好的家风,不仅潜移默化心灵性情、涵养人格品质、形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个人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而且于国家发展、社会文明进步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修身虽微,家风虽小,却关乎的是整个国家、整个社会、整个民族。家风正,民风才淳,国风才清。

今天已不同于古代社会,传统意义上的大家族已然式微,但“小家庭时代”的当下中国,良好的家风文化并未过时,不管是几口之家,或者流动、留守家庭,只要有“家”的存在,就会有家风;只要需“立德立人,成人成才”,于家于国,就需要良好家风的培育与传承。

两性如何培育传承良好家风

只是,有一点必须强调的是,我们必须思考,随着时代的变迁,在新的形势下,适应经济与社会的变迁,现代社会和家庭具有现代意蕴的良好家风的培育与传承,究竟培育与传承什么?如何培育与传承,路径是什么?

良好家风的培育与传承,须男女两性、父亲母亲共享权利与共担责任。

家庭是个人成长的摇篮,为人父母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父母是什么样的,孩子就会跟着学成什么样。父母的言行举止、为人之道,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塑造着孩子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言谈举止、人格品质乃至价值观念。

中国古语云“养不教,父之过”。法国画家保罗·塞尚曾言,“母亲是孩子未来命运的创造者”。无数名人志士曾倾情言说“我的父亲”“我的母亲”,这些实质上都是强调父亲、母亲在家庭教育中不可比拟的重要作用。父爱、母爱均不能缺失,父亲、母亲均不能在孩子成长的路上缺席,家庭教育是父亲母亲共同的权利与责任。当下,具有现代意蕴的良好家风的培育与传承,须男女两性、父亲母亲共同认识到良好家风培育与传承的重要意义,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共享共担家风培育与传承的权利与责任。

良好家风的培育与传承,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男女平等价值观为根本的价值指引。良好家风的培育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传承是一脉相承的,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又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当前,具有现代意蕴的良好家风的培育与传承,须男女两性、父亲母亲以身垂范、言传身教。

须积极建构和营造人格、尊严、价值平等,和谐融洽的夫妻关系与代际关系。平等、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是良好家风培育与传承的基础。父亲母亲应共同努力,积极建构和营造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互尊互爱,平等相待,和谐相处,融洽和睦的家庭环境。

须积极建构“匹夫有责、匹妇亦有责”的男女两性、父亲母亲共享参与经济社会发展权利,共担社会责任与家庭责任的社会格局与家庭格局。当前,令人倍感欣慰与鼓舞的是,不同于传统社会固化的“男主外、女主内”的不平等性别分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男性、女性认识到并认同两性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平等相待与和谐相处,共享权利与共担责任,良性互动与共同均衡、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并转化为积极主动的实际行动;有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向社会,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在各行各业建功立业;有越来越多的男性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家务劳动、育儿、家庭教育、照料老人中,积极主动承担家庭责任。

平等、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带给孩子良好的成长环境。父亲母亲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互尊互爱,平等相待,共享权利、共担责任与共同发展的均衡、全面的行为实践,上行下效,于无形中感染和熏陶着孩子,规范其言行举止,养成其积极、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在良好家风的培育与传承中潜移默化地培育和践行男女平等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严于律己

焦裕禄说:“新干部不参加劳动,就不能明确树立阶级观点、群众观点;老干部长期不参加劳动思想就要起变化,要变颜色”。焦裕禄身体力行,无论工作多忙,总是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始终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

他经常开襟解怀,卷起裤腿和群众一起干活,群众身上有多少泥,他身上就有多少泥。他经常和群众一起翻地、封沙丘、种泡桐、挖河渠……,就在县委决定他住院治疗的前几天,他还挥舞铁掀在红庙公社葡萄架大队,和群众一起劳动。

2、父亲自杀

1941年秋天,焦裕禄的父亲因生活所迫自杀。对这件事焦裕禄在“情况介绍”中说:“1941年因生活困难,还要给汉奸纳粮交款,明年我还要结婚,父亲终日愁闷,秋天上吊自杀了。”父亲死了过后,家里生活更困难了,还欠下了不少债,他与哥哥分了家,与母亲一起过。

3、不搞特殊

后来,他又专门起草了一个《干部十不准》的文件,规定任何干部不准特殊化。这个“十不准”的通知,是一份既平常又不平常的通知。说它平常,是因为《通知》所规定的每一条,都是每个***员、革命干部时刻应该想到的,做到的起码准则。

说它不平常,是因为《通知》所规定的每一条准则,都闪耀着共产主义的思想光辉,都是对特权思想的有力批判。焦裕禄把职位看作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把职权看作是受人民的委托,为革命掌权。这是一个***员无私的崇高革命精神的表现。

4、关心群众

有一天,焦裕禄冒着风雪,忍着剧烈的肝痛,一连走访了九个村子,访问了几十户群众。但是,却没烤群众一把火,没喝群众一口水。他来到梁孙庄梁俊才的家里,老大爷卧床不起,老大娘双目失明。老大爷问:“你是谁呀?大雪天来干啥?”

焦裕禄同志说:“我是您的儿子,毛主席叫我来看望您老人家的。”老大爷感动得热泪盈眶,说:“解放前,大雪封门,地主逼租,撵得我串人家的房檐,住人家的牛屋。还是党好,社会主义好。”

5、抗争病魔

1964年春,焦裕禄的肝病越来越重。医生们开出最后诊断书,上面写道:“肝癌后期,皮下扩散”。送他去看病的赵文选,心里非常焦急,恳切的向医生说:“医生,请你把他治好,俺兰考人民需要他,需要他呀!”

5月初,焦裕禄同志的肝病更加严重。护士噙着眼泪给他注射止疼针,他感到自己的病已无法治疗,便摇摇手说:“我不需要了,省下来留给别的阶级兄弟吧!”

-焦裕禄

虽说当今社会有一部分贪官横行霸道,欺压百姓,但这毕竟只是少数,社会的主旋律仍旧是清正廉洁,许多官员还是会不忘初心,讲究党性修养,为民请命,造福一方百姓。

有的人民公仆扎根基层,带着村民致富,任劳任怨,从来都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把一生的时光都奉献给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事业中,他们是一代人的榜样和力量。在半个多世纪以前,新中国成立之初,有多少无私奉献的官员,他们为了社会主义建设而努力拼搏,创造了佳绩,为中国往后的发展打下丰厚的物质基础,正因为有他们,我们的发展速度才会更快,人们的幸福生活才会来得更早。

焦裕禄就是典型的代表,1922年,焦裕禄出生在山东的一个小农村中,当时正值国家动荡,民生凋敝。焦裕禄的家庭本就贫苦,加上社会环境的影响,焦裕禄只得离开学校,走向社会讨生活。他和父亲两人踏踏实实,本本分分干活,日子平凡而又简朴,但是在1939年,抗日战争期间,父亲不幸身亡,只留下焦裕禄一人四处流浪,焦裕禄居无定所,有时候会去地主家做工,有时候会忍饥挨饿。后来回到家乡的焦裕禄开始做民兵,因表现出色,受到党和人民的认可,焦裕禄受命任河南省兰考县书记。

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旧一心为民,仍想着治理风沙。因疲劳过度,身体透支,去世时年仅42岁。在世时,治理兰考县的风沙、内涝和盐碱三种灾害,常常冒着生命危险守在前线,离世前还嘱咐人民把他葬在沙堆上,因为生前没有完成工作,成为他最念念不忘的事,想要在死后也要看见这片沙丘治理好,他的精神感动了数人,人们称其精神为“焦裕禄精神”。

焦裕禄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庆幸他的子孙后代还尚在人世,焦裕禄有三个儿子和三个女儿,时隔多年,如今他们过得如何呢?焦裕禄的大女儿焦守凤生在战争时期,童年生活满是战乱纷繁。照顾弟弟妹妹的同时还要干农活替父母分担,学习只能利用零碎的时间。焦裕禄虽然是一县的书记,但是孩子过得穷困,身上的衣服补丁满满。焦守凤嫁给了复旦的高材生,两人生活非常甜蜜,如今依靠丈夫的退休金生活,平凡而又普通。

焦裕禄的大儿子叫焦国庆,焦国庆十三岁时,焦裕禄离世,国庆深知身为男儿的他应该担负起家庭的重担,懂事又善良的国庆早早出去打工,帮助母亲支撑起家庭,十六岁去当兵,后来在税务局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如今生活幸福,老年生活安稳清闲。

焦裕禄的第三个孩子叫焦守云,是一个聪明能干的女儿,认真工作的同时,也不忘宣传父亲焦裕禄的精神,使许多人受到了启发。焦守云曾传递奥运圣火,还被主席接见,是一位了不起的女子。

排行老四是焦跃进,现如今是政协第十二届开封市委员会主席、党组书记。曾经历过上山下乡的浪潮,后来来到父亲曾经工作的兰考县,继续完成父亲的使命,传承焦裕禄精神。焦跃进是一位心里装着人民的人,以人民的幸福为己任,深受百姓的尊敬与爱戴,当地人称他为“小焦裕禄”。

老五焦守军,人如其名,是一名英姿飒爽的女军人,曾经参加过越南战争,一生都在军营中生活,她的丈夫也是一名军人,夫妻两人刚正不阿,无私无畏。

焦裕禄最小的孩子是一个儿子,名字叫焦保钢,在饥荒年代出生,长大后保家卫国,成为刑警部队中的一员,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安全,从不怕危险,是警察中的一个好苗子,同时都对他敬佩不已。但是在2013年,焦保钢因病去世。焦裕禄的子女中,除了小儿子,都尚在人世,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仍然在秉承着父亲焦裕禄的遗志,始终把为人民服务放在首位。

他们是国家的好儿女,他们心里有人民,人民也都记在心底。过去了这么久,焦裕禄的精神仍然激励着一代代官员,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正因为有像焦裕禄这样的官员,服务大众,站在人民群众之中,才会为后世所敬仰。他虽然离去,但是他的精神活成了永恒,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的基石。

焦裕禄因为战乱与家里长期不通音讯,所以离婚了。

焦裕禄,山东淄博博山区北崮山村人,原兰考县委书记,干部楷模,革命烈士。1948年,焦裕禄去河南省尉氏县工作。由于当时战乱,焦裕禄与家里长期不通音讯,焦裕禄的母亲以为儿子也是凶多吉少,她怕耽误儿媳妇一辈子,便陪着郑氏上乡公所办理了离婚手续。

1922年8月16日,焦裕禄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1950年,被任命为尉氏县大营区委副书记兼区长,1954年8月相继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起重机厂机械加工车间进修,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1964年5月14日因病逝于郑州,终年42岁。

焦裕禄人物成就

1962年冬,焦裕禄来到兰考,兰考遭遇严重的灾荒,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的最低水平。在除“三害”的斗争中,为了取得经验,焦裕禄同志亲自率领干部、群众进行了小面积翻淤压沙、翻淤压碱、封闭沙丘试验。然后以点带面,全面铺开,总结出了整治三害的具体策略,探索出了大规模栽种泡桐的办法。

焦裕禄针对种树被毁坏,不好管理,老百姓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建立了一套有效的制度。确定林权,订立护林公约,设立奖罚制度,定期检查,各公社、各大队设护林主任、护林员。并大建育苗场。焦裕禄描述希望,提振士气,凝聚人心,全兰考总动员,人人种树,泡桐遂蔚然成林。

名人清贫的故事

  篱笆下的乐趣 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科学家的家境是清贫的。他们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都曾与困苦的境遇作过顽强的斗争。牛顿少年时代的境...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