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槐树移民有多少个姓氏参加了,并移民到何处?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3收藏

山西大槐树移民有多少个姓氏参加了,并移民到何处?,第1张

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姓氏共812个,移民分布共18个省(市)、500个县(市)。

其中:河南106县(市),北京、天津、河北129县(市),山东92县(市),江苏、安徽、湖北、湖南62县(市),映西、甘肃、宇夏51县(市),山西34县(市),内蒙古8长(市),辽宁11县(市),吉林3县(市),黑龙江3县(市),广西1县。

陕西省的山西移民比较多,大概是与山西一河之隔距离近的缘故。据征集的谱谍看,武功县的戴氏、麟游县的赵氏、邢氏、扶风县的刘氏、彬县的陈氏、固源县的郑氏、米脂县的杨氏、并氏、眉县的刘氏,其先祖都是明初从洪洞迁去的。

扩展资料:

明初从洪武六年(1373年)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近半个世纪中,从山西向外地移民17次,每次数百户,甚至上万户,前后人数达到100万以上。回顾中国历史上政府组织的移民活动,汉代仅限于屯垦戍边,并没有形成全国规模;

三国割据一方,各自分散屯田;唐代移民屯垦兴盛,但安史之乱以后废弛;宋代重文轻武,屯田时盛时衰;元代全国兴屯,但很快天下大乱。所以说,明初山西移民,是有组织、有计划的官方移民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

曹昂,字子_,沛国谯县人。曹操的长子,刘氏所生,但生母早亡是以由正室丁氏抚养大。聪明且性情刚胆谦和,为曹操所喜爱,二十岁时即举孝廉。

建安二年随曹操出征张绣,因张绣突然袭击,曹昂为救曹操负责断後,与大将典韦一同战死於宛城。

魏文帝黄初二年,追封谥号丰悼公,黄初五年又进一步追封为丰悼王。太和三年年改谥号丰愍王。

曹昂的母亲是谁?

曹昂的母亲是刘氏:丁夫人的侍女,陪嫁曹操,为曹操之爱妾,不久病亡,子女由丁夫人抚养,生有曹昂、曹铄和清河长公主。

舍马救父

曹昂,字子_。曹操长子,沛国谯县人。庶妻刘氏所生,但由于生母早死,是以由正室丁氏抚养大。聪明且性情刚胆谦和,为曹操所喜爱,二十岁时即举孝廉。

建安二年,曹昂随曹操出征张绣,张绣投降,曹操纳了张济的遗孀邹夫人,张绣因此怀恨曹操。曹操听说张绣不高兴,就秘密准备杀掉张绣。

结果计划泄漏,张绣偷袭曹操,曹操战败,曹操的座骑绝影也因为张绣军的伏击而身亡在宛城,曹昂更是把生存的机会让给了曹操,主动将自己的座骑战马让给父亲曹操逃脱。

步行保护其父脱身于宛城,而近身侍卫典韦为了堵住寨门让曹操脱险负责断后阻敌,最终曹昂与典韦、曹安民一同战死于宛城。

身后之事

养母丁夫人得知曹昂战死后而痛哭,所以她便大骂曹操:你害死了我的儿子,从此我没什么可留恋的!丁夫人其后怒而回其故乡。

尔后曹操曾亲自回丁夫人之故乡找丁夫人,抚摸丁夫人的背说,我们一起坐车回家,好不好。可丁夫人默不作声,曹操走到门前问,跟我回去,行不行?丁夫人依旧默不作声,二人关系从此断绝。

后来曹操病重,自认为时日无多,叹息说:我一生做事,没有什么后悔的。假如死后还有灵的话,子_如果问我他的母亲在哪,我将怎么回答啊!

而由于卞夫人成为正室,卞夫人所生的长子曹丕则成为嫡长子,最终继承曹操的魏王位,并胁迫汉献帝刘协禅让帝位并代汉朝建立曹魏。

据载曹丕登基称帝之后当众在朝臣面前常说:孝廉长兄,自然应当继承这个位置。如果仓舒还在的话,我也当不了皇帝。

黄初二年,曹丕哀悼曹昂,追谥为丰悼公。

黄初三年,以曹操已病故的庶子樊安公曹均之子曹琬继嗣曹昂。

黄初五年,又进一步追封曹昂为丰悼王。其侄魏明帝曹_继皇帝位后于太和三年年改谥为丰愍王。

中国古典文学丛书 揭傒斯全集

作者:

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 年

分类:I214

尺寸:

书号:

定价:

形态:510 页 - 846 章节

浏览:在线阅读 全文下载

网上冲浪更快更爽,下载 工具栏的 Firefox

全文目录

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揭傒斯全集

揭傒斯全集目录

前言

诗集

卷一

杂诗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诗续集

文集

卷一制表

卷二书

卷三序

卷四序

卷五记

卷六记

卷七碑

卷八铭

卷九杂文

文集补遗

揭傒斯全集辑遗

附录

附录一传纪

附录二赠答题咏

附录三序跋著录

附录四评论佚事

题饶家桥

江涨一首时西师未息

桃花鹦鹉

题江道士清虚馆

寄题信州德元观何真人长春亭

桂林歌赠胡秀才

送袁先辈之〓江

黄尊师高轩观鹅因留宿

衡山县晚渡

登祝融峰赠星上人

饮张氏别墅

寄题九江义门陈氏寿安堂

寄南岳圆上人

湖南宪使卢学士移病归颍舟次武昌辱问不肖姓名先奉寄三首

正月十二日寻卢学士船至汉口留诗为别

题张彦辅枯木

黄鹤山听雨得清字

至岳阳寄武昌诸生

三月二日闻西师捷口号

三月三日奉陪宪使程公游麻原第三谷宴藏书山房白雪楼

题曾观颐文集后

临川女

题王仲山所藏潇湘八景图

潇湘夜雨

洞庭秋月

远浦归帆

平沙落雁

山市晴岚

江天暮雪

烟寺晓钟

渔村晚照

宿华盖山赠赵尊师

以事暂如武昌发临川

女儿浦歌

登古头陀寺最高处得照字

夏五月武昌舟中触目

送李掾自北回归省长沙因简赵宣慰张徵士吕宗二判官

送姜尚忠得官后携新妾归省

送尹十六善叟谒告归茶陵会〓贤兄处士

送黄五舅得武陵校官还辰州寓居省侍

山水图

远归曲戏赠李九时毅还江西

重饯李九时毅赋得南楼月

秋兴亭得南字

寄题傅氏吾一齐

贫交行

送赵履道虞叔常还江右

晓坐张先生朝阳轩

张氏宅饮饯酒醒作

别武昌

秋风一首送邓东白归金溪

望葛市有怀故人卢子仪以附他舟不得上岸相见予往赴主一书院时卢寔送予至长沙今经其里乃不一造门能无憾乎至樊口作

过江州

南康夜泊闻庐阜钟声

庐山连尊师求真阳诗久诺之而未作一夕梦中得之因书以赠

汉荼陵侯庙

春日杂言

山堂晚兴

饮酒篇悼亡后作

梦两雏

初夏和邻友见新蝶并次其韵

梦武昌

游麻姑山

云关

飞练亭

涌雪亭

三峡桥

麻姑坛

程学士将赴翰林八月十有二日再命议事中书奉饯一首

卢学士奉旨南祀海岳繇钟陵相别闻尚宿留会稽有怀奉寄

喜赵顺昌官满来归

伤足不愈遣闷示友

病夜

得程翰林扬州消息

送雷山人游山

感梦

大饥行

蘘荷山

彭氏具庆图

送阿英童归杨氏

归故园新居落成后作

寄题朱氏真朴堂

寄题永丰刘氏暖翠亭

史馆独坐

张君寿鹄山隐居

文会图

山水图

寄题徐道士野愚轩

蜡梅太平雀

寄题鄱阳严氏悠然楼

送人从军

山水

廖氏皆春堂

寄题胡氏园趣亭

山晖图为刘尊师赋

渊明归兴图

赋得海上云送良上人归径山

新安许氏兰秀轩

寄题上饶郑氏菊庄

云锦溪棹歌七首

寄题傅尊师兄弟所作宁寿道院

我我亭诗

寄题邺下樊氏钟秀园

送人之淮东

山行

北楼雪后酒醒独吟

野鸭词

寄题冯掾东〓园亭

宿梁安峡梦故室有感

三月八日携二侄游麻姑山

送陈教授赴郴州

送赵仲远赴瓯宁

出三洪峡

闻熊从正呕血亡

游禅林寺喜得昌上人

山庄晚立有怀舍侄沆督获临川

哭王十良仲

雨述三篇

雪中同程汉翁程志可登吁江从姑山

春暮闲居寄城西程汉翁十五韵

寄寿程翰林

熊英德哀辞

哭周隐君

北上登小孤山

长风沙夜泊

扬州阻风

望岳

初至京师和答友人病中见示

不寐呈何太虚

何郎失镜词

赠青城侯尊师次韵

雪中访史馆陈仲刚兄弟皆疾未适坐语留赠

送何太虚南归

重饯何太虚

赠友

赠茅山刘尊师

暮归

晓出顺承门有怀何太虚

赠洪参军兄弟

留署丞宅观古图玩和田大夫

和吴真人大明殿元旦早朝

赠颠上人

庐陵玄潭观旧藏许旌阳斩蛟剑兴国有一道士过庐陵窃之至于京师以献吴真人邀予赋诗遣还本观

登海王庄古丘作

读蒋临淮碑

寄题太子文学张希孟凝云石

吴歌一首送张清夫提举征东校官先还吴中

居庸行

登怀来县古城

南城怀古四首

石鼓

铜仪

悯忠寺

长春宫

京城闲居杂言八首

雨渡桥干岭

次龙门

偏岭作

还宿泺河嘴望行宫

去妇词

四友诗

送郭祥卿架阁还姑苏省觐赴广德幕府选为中书礼部不就

送虞德修

谒告南归夜过安民亭有怀宁志道

是夕梦故人吴东之凄然感怀

徐州对酒和曾编修

宿宝应

高邮夜泊读曾可则诗集

烈山和曾编修

入秦淮和曾编修

二月七日早过池州周同知出郭相迓风急〓驶遥望黯然

泊安庆和曾编修

小孤山次韵

赠别曾编修归庐陵葬学士兄

赠〓者黄生

山水卷

寄题临川西磵范氏寓居

访所亲

寻舍弟将至东牟宿野店

赠王郎

别乡友徐明初

题寿昌寺

奇童诗

题姑苏陆友仁所藏卫青印

俞氏看雨轩

赵照磨虚舟

寒猿饮水图

余道士抱朴斋

画鹰

题罗稚川所画临川罗益谦溪居图

四清图

题南顿孔氏复明诗卷

青山白云图

次韵陈明仲喜雨时初免先子丧

程汉翁隐居新城山中偶入城府寓童使君西园既日获谈讌何太虚有诗赠问且并予次韵奉和

赋双陆

自〓之临川晓发

题聂积道庭池大室

题陈掾菊庄

泊安庆

待潮

蛾眉亭

渔父

高邮城

淮阴阻雨

济州初度

杨柳青谣

病目二首呈程承旨

读黎景高佥事重修汉阳郎官湖李太白祠记爱其高简有法赋诗十韵寄题祠下

城南宴集分韵得与字

题集贤赵待制赠黎使君罗稚川所画秋芦群雁图

杂诗四首寄彭通复

读黎佥事安南志见所书与陈键始末有感而作

献张平章

和欧阳南阳月夜思五首

寄何得之隐居二首

二贞诗

送吴士一南归

题张道士所藏宋复古古木寒泉图

集贤文学士挽词

竹雀图

寄题集贤周待制悠然阁

题祝道士龙虎山先天观图

送田大夫修甫赴甘肃省幕

卢沟风雨送别图

马氏岩溪图

山水图

周待制致乐堂

送道士薛玄卿归江东

送宋少府之官长洲

大明殿退朝和周待制

奉饯集贤黄大学士宣抚山东河北

送张编修德元弃官归养永嘉

赵道士山水图

云中四老图

哭刘恩州致政

祖生诗

白莲诗

孤雌行为郾城徐节妇作

春风双秀图

送管录事赴东平走笔作

燕氏救兄诗

送人归蜀赴官云南

答胡明远述怀见示

送华尊师以天寿节奉诏祀武当

送客省冷副使归豫章觐省

杜从事元美戏彩堂

庐山郭教授数相〓不见忽闻归省却赴官云南寄五言一首为别以答愿交之意

寄题卢沟桥符氏雅集亭

和酬马伯庸供奉史馆闲题见示

送秦从事岩卿赴迁安令

集贤王大学士生朝

送马雍古御史抚谕河西

送周山人之辽东

李宫人琵琶引

高隐君诗

题上都崇真宫陈真人屋壁李学士所画墨竹

大驾既还独候驿传未得和陈真人见示

题邢先辈西壁山水图

送李掾还泰山

集贤大学士赵国公王开府庆八十应制

陵阳牟景阳以名祖父之子孙负奇才劲气而与世抹摋自台州教授入掾翰林一语不合竟弃去不顾以诗为别

结羊肠辞

刘承旨父大司徒邢国公庆九十应制

送周待制奉母归番阳勒碑却赴官池州

题吴越王答周克俭谢赐物及陈事宜状帖

题胡氏茂清亭

砚山诗

题集贤商学士所画太乙崇福宫东西壁山水图为张真人作

读於潜谢氏三世圹记皆自作石柱桃花二〓处

送黄道士

渊明归去来图

寿陈道人

题孙教授所藏三画

楚山秋晚

天台图

雪霁图

奉送大名安治中守沔阳

送徐道士归豫章西山

寄题新昌漆隐君桂轩

漆隐君作寿藏屋东筑亭曰可居求诗

题百丈辉长老所藏李仲宾之孙岁寒图

河东何彦诚善八分书及署书携家入吴楚间有盛名虽贫泊如也其至京城予未之识艺文少监孙转臣为言其人且邀予赋诗

寄题湖广平章道童归耕亭

题宪台张史雪谷轩

寄题江东应天山天谷庵

送成宜叔编修归南阳迎鲁学士因省觐

寄题馀干张氏让堂

周氏敖山驿水木清华亭

蔡七祖真人得朱文公所书读书二字以名其斋因请予赋

赋得吴歌送人归吴中

走笔赠眉山郑县尉之官缙云

过族侄

碧溪堂诗

沈逸人东观招饮山馆

送孙志言远游

达摩西归图

题蒋氏倥侗集

赠戴逸人

兴国赠赵先辈

和酬李九时毅

秋涧吟

画鸭

梦游麻原

题聂氏陶轩

清江黄氏池亭

参禅图

送王员外还朝

送涂云章访旧武昌却入京师

初春以事暂之庐陵过临江望孔庙丽泽楼

归舟

小孤山晓发和蔡思敬韵

安庆阻风和李提举韵

三月晦日舟中送春得诗字

大信晚泊呈舟中诸公

扬州蕃厘观琼花和壁间郑损诗

入黄河和李提举韵

过古宿迁和李提举韵

白杨河看月

过吕梁宿云梦城下相传汉高祖伪游云梦至此而得韩信后人因以名其城即彭越之故都也故老犹能历历指其处遂与诸公分韵赋诗予得黄字

纪见和李提举韵

歌风台和李提举

永济渠阻风呈李提举诸公

入〓和蔡思敬

宿武城和蔡思敬

过陵州和蔡思敬

皇舅墓

晓发齐家堰和李提举即事

河间郡治宋熙宁初尝建门曰瀛海之门其废已久皇庆初右师刘郎中出为总管方营度重建以代去不果郡人郭氏者出私帑成之至是翰林胡编修持太常陈博士所为序求予赋之为赋长

蔡氏四适堂诗

齿落

子陵独钓图

鼯鼠食瓜图

哭信州仙源观徐尊师

送泗州赵判官佐湖广省幕

送张天师归龙虎山

赠陈尊师归江东

送蔡思敬还豫章有怀辽阳李提举

潇湘八景图

孔林图诗

寿栎山诗为吴真人生朝作

雪竹初齐图

寿王枢副

李将军歌送李天民赴邵武军口巡检

桃源图

送主簿宗公赴官长乐

送人归豫章

送王留守宣慰荆湖

集贤大学士枢密副使王公既悬车之明年即所居西偏旧堂扁曰康乐赋诗述意猥蒙示及辄依韵奉和

奉题王大学士延佑二年奉使宣抚山东河北行卷

梦题墨梅

奉和王大学士康乐堂夜坐见示

送叶道士还庐山

题张尊师画

送徐长公归豫章

吉安老人

送太常掾陈存道教授广东

送播州杨宣慰归藩

前卫亲军百户张合剌普华丧其母于京师躬舆榇还广平又自穿坟以葬枢密王公作诗邀予赋

送徐元山

寄题括苍王氏东野二亭

耕雨

心远

寒夜

十一月七日吴特进初度

送唐尊师祠武当

送詹尊师归庐山

河西刘守中所临秦友谅衰柳飞蝉图

孤松篇寿王大学士

和族子节京城客思

登蓟丘

送雷巡检赴雅州

寿王枢副致政

赠淳真子张太古

许判官挽词

送何秀才南归

题金人王仲宝墨竹

胡编修挽词

送陈讲主奉诏校经罢归余杭

秋夜长

廖母诗

送宁上人归五公寺

慈化寺〓上人题黄金书华严经

谦上人自牧诗

送玄上人

寄姑苏张大监

送茂公

栾城范节妇郭氏诗

立春病述

答程敬甫见和

元宵和张伯贞

和刘录事春雪二十韵

奉和傅与砺对雨见怀

和傅与砺近日二首

胡氏方齐诗

二月三日病中闻王少监东阁梅花盛开因寄赠

诸公见和梅花之作因王少监言先平章在时所蓄凡百馀株今无二三矣乃复用前韵

予卧疾两月中朝诸老皆为之忧及少瘥皆为之喜感而有作

读中书除目

送吏部段尚书赴湖广行省参政二十韵

夜坐

花朝连雨花皆未开与同舍诸君谈诗学书走笔作

十六日监中诸官长携羊酒相过许彦温照磨有诗次韵为答

有客自南来

奎章马典签作淮南招隐图其父伯庸中丞为之题以赠郊祀法物简库使索赋

墨竹

奉和吴特进送萧炼师还江东

奉题近臣所藏天历御赐渭川千亩图

前太常孙院判凡四哭子而两岁两得之麦著作有诗予亦次韵

题萧焕有历临江兴国二郡及广东帅府三照磨政迹

题宋好古墨竹二首

明仁殿说书闻一之归省新安

寄题江阳毛氏天光云影阁

寄题丁左司崧岩精舍

题台掾王仲能所藏二画

李遵道枯木

唐子华山水

题陈道之所藏林和靖谢工部惠河阳法酝道服布财帖

送吴宗师弟归鄱阳

送孔惟中归临江

国子博士赵继〓既为乃祖丞相忠简公建祠闻喜董泽故居又乞为潮州推官修忠简谪居故祠赠以长句

胡氏嘉树轩

刘氏清修堂

送邓医士归庐陵

有一近侍西域人颇读书好画竹石多技能家在湃渭间有母尚存以久客京师将归省士大夫多为诗文以夸道之释源宗主洪司徒亦西人独作五言诗三十六韵以大义责之谓多技为童坚

丹阳束氏山居图

送傅与砺从事安南

谢氏松巢

寄题庐陵林氏华峰堂

送李唐卿御史赴西台

简氏七便面拟唐宋七名家作皆逼真

送刘遵道循史赴南台

听竹轩为王晋之著作赋

读庐陵黄琮以翁集诗甚清婉词亦秾丽集句尤工因题其后

连旬病卧闻集贤同修撰亦困雨潦兼疾未瘥乃蒙遣问奉寄二首

前舒城长燮理溥化自迁乐安善政日闻荐牍交至病中有怀作诗志喜

施道士无一斋

烟江秋晚图

张真人象山图

送张尊师奉使龙虎山召天师赴阙

寄题刘氏城隐

莆田渊上人自号珠海近还自五台极言光景之异又言尝游补陀补陀亦有之然百无一二见者於其归赋诗以赠之

画马

十月十八夜南郊斋宿梦先帝召见便殿手赐橘花一枝有感而作

温日观葡萄

送周道士兼简江〓陈众仲提举

徐道士还茅山求友云诗走笔作

病中初度〓江严仁安周仕雅欧阳伯诚周伯达临江陈道之庐陵彭宗建乡友熊可大张伯贞九原陈伯丰各以歌诗见贻而楚国程文宪公之孙敬甫独宠以百韵仆故程公客也俯仰今昔慷

宣城张尊师玄谷轩

孙氏世德碑

送林彦广南镇行香

张节妇诗

题江东王使君所序张道士祷雨卷后

雪中脊令图

王宪章

寿吴大宗师

虎图行

题黄文学所作南康杂造局使曹君寿诗工粮记后

送简河源

云岩

送汪司徒致政归巩昌

题欧阳龙南所藏双龙图

题许参政所藏刘伯熙青山白云图

双秀图

题欧阳龙南所藏罗稚川秋江晚景图

张尊师夏山图

干勒源云山图为天台项子虚作

送熊秀才归江东

甯节妇诗

龙门和刘修撰

暘谷图

和刘修撰即事

早起宴坐和虞学士壁间韵

进士张子高得邛州判官归成都

赠项炼师

题御书雪林二字赐赵中丞应制

送仕虞掾刘立道分教沔阳

大驾既幸上都率奎章诸生之留京者读书宫南史馆中得大热疾势危甚项均子虚视之一药而起为赋五言一首为谢

番阳萧性渊携其祖将领所爱唐琴号霜钟者还自和林求诗六月三日五门宣赦后作

御马图

杜节妇诗

文瑞图

敕勒秋风

乌桓夕照

滦河晓月

松林夜雨

天山秋猎

陵台晚眺

古木图

送李伯傅宰归善

赵永嘉敬叔为予言瑞安有隐者曰唐景瑞尝有荐于行中书省中书用为宗晦书院山长不起因自号清节处士求为赋诗

渊明归去图

送人赴广州医官

刘汉璋挽词

奉和翰林张学士寄题平江重建姑苏台

题贺张仲渊使君自平江拜吏部尚书诗卷

雪岩走笔次韵

追和虞学士陈助教宴董尊师城东杏花下之作

题何昭文所画归来图

和张太乙秋兴十首

题龚友辅缵古斋诗

河东周时用远临寓舍喜而有作

题张彦辅所画仙岩王氏野外堂图

大德己亥予拜清退先生王道傅於贵溪之西昂有谢惠陶原集诗后三十有八年其诸孙天明至京师忽以见示予览之愧甚亟欲毁去恐乖久要之情且欲存以为少作之戒因再用前韵志感

上在岭南时居独秀山寿甯禅寺有近臣宽者里不花自易名法恩愿为上出家祝厘赐御书为识及即位赐名亦辇真省吉日侍左右乃以旧所赐御书装潢请赋

临川曾君俊始自豫章从故人入京师未尝请於其父也及以书报父乃以诗寄之词意悃恳读而为之和

送许可与赴武昌水陆事产提举

寄题王氏孝义堂

题龙虎山张太乙竹石

和酬徐则韶见示九月游西山之作

题高丽幼上人所藏金人画苏子瞻游赤壁图

折枝十韵

来禽

栀子

月丹

木香

月桂

张氏孝义诗

张氏望松亭

送笃御史赴南台

云山春晓图

保宝御史为南台从事时识文宗於潜邸尝御书其名以赐之因观宸翰感极成诗

寄题张尊师壶州道院

送奎章阁属王可宾归陈州

玛瑙石

送孔文学赴大庾巡检

题张使君弃官学道诗卷

渊明归去来图

秋夜

送李都事赴湖广省幕

送龚立民之南康学正

题胡虔汲水蕃部图应制

耿孝子

奉同柯博士甘内掾下直赋

送秘书李道济赴峡州幕

送乡人佑上人从师归当阳

吴子高悼亡归岳阳

送王伯循编修赴南台御史

二月朔日雪中题欧阳少监所藏宋好古画竹

送苏尊师归茅山

奉送全平章赴任江西

赵孝子

送阴阳萧教授赴浏阳

题临江同知问流民事迹

送聂太祝赴潮州录事

送户曹掾于孔昭赴南台掾

送毛真人还龙虎山

故中宪大夫岭北行省左右司郎中苏公志道哀词

柏堂诗

题内府四画应制

宋徽宗成平殿曲宴蔡京图御画御记

曹将军下槽马图

韩滉土星像

韩干马

题辛澄莲花观音像应制

忆昨四首

寄题张齐公庙

寄兄

寄题杨教授菊庄

送谭仲章归长沙

送郑司狱归衢州却赴调京师

六月七日得庐陵刘仲高及儿子汯书用集贤孙伯刚韵寄意

雨中感怀和壁间虞学士韵

我有八尺驹

关尊师松壑图

题临川黄炼师入京赠行诗卷

醉学士图

龚氏皆山楼

过何得之先生故居

赠吴主一

题信上人春兰秋蕙二首

赋得春雁送张郎中省觐扬州

所藏远山图

题陈氏松巢图

重送曾应奉及周邹诸君子

杂诗

写兴五首寿吴大宗师

雨中作

送刘旌德

题渊明抚松图

题赵子昂寒翠图

送冯尊师还岳阳

题芦雁四首

题李陵送苏武图

题风烟雪月四梅图

题牧羊图

题草虫图二首

再题二首

题石头和尚草庵图

题何尊师画牛图

题柯博士为方叔高所画墨竹

丘氏南陵月矶亭

题四梅图

题蒲萄

从他痛辞

赠许道士

题李见心小蓬莱

黄母吴氏挽歌

送墨工潘生还临江

武冈扶丘山紫府延寿宫宋张真人守静所居也至今祷雨旸辄应其徒纯真子饶君礼诚延佑中入京师为今玄教大宗师吴公所知居太乙延福宫十五年将南还山中诗以送之

题渔樵问答图

题刘商观弈图李伯时临苏子瞻跋茅君彦刻

题陈所翁双龙图为寅上人作

题玉笥山邵道士所藏宋方奉使赠刘道士

题彭尊师祷雨诗卷

题春龙听雷图

送黄判官归江西

和刘修撰十二辰诗

发临湘得风

金紫光禄大夫山东行尚书省兵马都元帅知济南府事特封济南公致仕赠效忠宣力佐命功臣荣禄大夫司徒柱国追封齐国公谥忠襄张荣加赠推忠宣力正义佐命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

妻齐国夫人宋氏进封济南王夫人制

诸王忽都答儿追封云安王谥忠武制

诸王罗罗〓追封保宁王谥昭义制

申命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制

进至大圣德颂表

皇太后加尊号监修国史府贺表

天寿节监修国史府贺表

元旦翰林国史院贺皇太后表

天寿节代蒙古国子监贺表

上再即位奎章阁贺表

奎章阁贺正表

册皇太子奎章阁贺表

圣节贺表

奎章阁贺表

艺文监贺表

上李秦公书

与尚书右丞书

答胡汲仲书

与萧维斗书

吴清宁文集序

丰水续志序

萧孚有诗序

孔氏谱序

重修揭氏族谱序

送刘旌德序

通鉴纲目书法序

范先生诗序

书王鼎翁文集后序

城南宴集诗后序

送胡伯友拜孔林序

送张掾序

送陈文学序

赠医者汤伯高序

夷白先生集序

纯德先生梅西集序

送程叔永南归序

送族子时益赴南康主簿序

送李克俊赴长兴州同知序

送刘真叟赴广东宪幕诗序

宋史论序

送刘以德赴化州学正序

送张都事序

送艺林库提点毕申达弃官归养诗序

送也速答儿赤序

〓溪先生文集序

无底书囊序

临江路张同知自然颂序

送燮元溥序

送彭仲宝赴水北巡检序

富州重修学记

全州学记

舒城县龙眠书院记

涿州孔子庙礼器记

增城三皇庙记

建都水分监记

安福州东岳庙记

浮云道院记

抚州灵感庙记

胡氏园趣亭记

杨氏忠节祠记

孝通庙记

易州定兴县城隍庙记

庐江县学明伦堂记

靖州广德书院记

广州增城县学记

陟亭记

善馀堂记

进德堂记

常州通真观修造记

袁州宜春县逢溪山圣寿寺记

庐陵县丞冯君修造记

昭勇庙卷雪楼记

法印寺记

冲玄观记

彭州学记

大元敕赐修堰碑

重建济州会源〓碑

天华万寿宫碑

临江路玉笥山万寿承天宫碑

敕赐汉昭烈帝庙碑

双节庙碑

龚先生碑

严先生碑

乐丘碑

大元敕赐正奉大夫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使董公神道碑

赵功可墓志铭

奔清甫墓志铭

处士杨君墓志铭

饶隐君墓志铭

萧景能墓志铭

郑隐君墓碣

杨隐君叔芳墓志铭

杨隐君叔宏墓志铭

甘景行墓志铭

故荣禄大夫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吕公墓志铭

奉议大夫平江路嘉定州知州甘公士廉墓志铭

故赠奉训大夫滕州知州飞骑尉追封滕县男文君顺墓志铭

逸士徐君墓志铭

逸士陈君墓志铭

何先生墓志铭

靖逸处士熊公墓志铭

刘先生墓志铭

刘福墓志铭

吾读吾书斋铭

孝友堂铭

潭心斋铭

思无邪斋铭

读书处铭

忍恕堂铭

方寸间铭

天马赞

仙茅述

静虚解

杨楚经字说

题昔刺使宋图后

题邹福诗后

幽忧赋

故叔父常轩五府君哀辞

九招一首为故嗣汉三十八代天师张留公作

祭赵供奉文

李节妇传

桂阳县尹范君墓志铭

题明皇出游图应制

题季安中白翎雀

寄题武宽则湖山堂

题信上人春兰秋蕙

周氏慈云庵

题花鸟图

海棠

四爱题咏

望云道中

望云感秋

题玄妙观

开元宫碑诗

开元宫图诗

诗宗正法眼藏

傅与砺诗集序

送傅与砺序

欧阳先生集序

吴澄神道碑

金台集后序

潞阳郡公墓志铭略

王顺神道碑记

元翰林侍讲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同知经筵事豫章揭公墓志铭

翰林侍讲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同知经筵事追封豫章郡公谥文安揭公神道碑

元史揭傒斯传

丰城县志揭傒斯传

送程以文兼柬揭曼硕

遇曼硕有赠

酬揭曼硕重赠

访程汉翁不遇赋寄

酬揭曼硕赠别

和揭曼硕茂才揭尝过临不遇留题墙壁

题揭曼硕诗卷

和揭曼硕兼怀武昌名胜

读揭文安集

正月二十日寿揭学士

秋日怀揭翰林

夜宿揭监丞斋馆

奉和揭监丞立春病中之作

近日

揭监丞枉和仍韵奉谢

对雨怀揭监丞病起

和揭监丞闻王少监宅二月梅花盛开

重午寓揭公馆

九日同陈道之携酒过揭公

寄陈维祯兼呈揭公公许为故妻作传

题楼碧山为淦龚舜咨赋

揭学士舍我归丰城大雨阻江干五日

奉和揭学士听松轩

呈揭曼硕学士

题授经郎献书图

揭学士过武康山中十日薛外史江东未至孤坐予因戏笔破闷

省郎中检校陪集贤揭学士宴集约赋十韵得清字

天马

京城访揭曼硕秘书

挽揭曼硕学士

翰林国史院祭揭侍讲文

汲古阁本跋

千顷堂书目

补辽金元艺文志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二则

豫章丛书本跋

木天禁语一则

辍耕录三则

柳待制文集跋

元史柳贯传

诗薮十三则

柳亭诗话一则

池北偶谈一则

漫堂说诗一则

说诗〓语一则

寒厅诗话一则

尧山堂外纪一则

古欢堂集杂著一则

元诗纪事二则

沛 郡:沛郡也称沛国郡,始建于汉初。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将家乡泗水郡改为沛郡,治所在相县(今安徽省濉溪县西北)。王莽改为吾符郡,东汉改为沛国。三国魏移治沛县(今江苏省沛县)。西晋还旧治,后复为郡,又移治沛县。南朝宋移治萧县(今安徽省萧县西北)。北齐时废。早期沛郡所辖范围,包括今安徽淮河以北,西肥河以东,河南夏邑、永城和江苏省沛县、丰县等地。东汉以后的沛郡,所辖地域大为缩小,而且郡治屡有迁移。不过,作为刘姓郡望意义上的沛郡,主要是指西汉时的沛郡。沛郡刘氏望族多出自西汉皇族楚元王刘交之后。如淮南王刘安,就是沛郡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刘向,居沛县。三国魏扬州刺史刘馥、晋代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晋代名将刘毅(齐悼惠王刘肥之后)、丹阳令刘恢等,都出自沛郡。他们的子孙后代在南北朝有多人做官,因而沛郡刘氏在当时成为江南大族。据《元和姓纂》记载,沛郡相县刘氏是楚元王刘交小儿子棘阳侯刘调之后。这支家族在晋代有荆州刺史刘翁叔,生子刘弘,任晋光禄卿、丹阳尹。刘弘之子刘琰,字真长。刘琰之孙刘巘,梁朝著名学者,人称文范先生。刘巘五代孙刘显,生二子:刘輶、刘臻。刘輶玄孙刘济,唐朝中书舍人。刘济之孙刘伯华,官任工部郎中,生子刘颂、刘茎、刘衮。刘颂,唐朝左补缺;刘衮,检校郎中;刘臻,隋朝时任仪同,封铙阳公。刘臻之子刘翁彦,金部郎中。沛郡刘氏另一有支出自东汉时皇族。刘秀之子刘辅为沛王,其后代世居沛地成为大族。

京兆郡:京兆郡原本为京兆尹,始建于西汉太初元年,三国魏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西安)。京兆刘氏兴起于隋唐朝,其渊源一说来自蜀汉刘氏,一说来自楚元王刘交之后。待考。隋代有刘猛,官任通州刺史。刘猛之孙刘弘基,唐初开国功臣之一,任右骁卫大将军、太仆卿,封夔国公。其子孙在唐朝多人做大官,家族盛极一时。

南康郡:南康郡始建于西晋太康三年,治所在雩都县(今江西省于都县东北)。唐朝时又改为虔州。南康刘氏出自西汉皇族,是楚元王刘交的后裔。据《元和姓纂》记载,楚元王刘交第6代孙刘延寿的裔孙刘璠始居南康。刘璠的第6代孙刘惠骞,南朝萧梁时任同州刺史。刘惠骞的孙子刘悔陵,唐朝时任少府监。宋元以后,南康刘氏更加兴盛。

弘农郡:弘农郡始建于西汉元鼎四年(119年),治所在弘农县(今河南省灵宝县东北函谷关城)。王莽改名右扶风。东汉初复名弘农郡,末年避灵帝名讳改名桓农郡。三国魏复名弘农郡。十六国前秦移治陕县(今河南省陕县)。北魏又改恒农郡。北周明帝又改西恒农郡为弘农郡,还治弘农县(即故函谷关城)。隋开皇初废,大业初复置,移治今灵宝县;义宁元年(617年)又移治陕县。唐武德初废。据《元和姓纂》,弘农刘氏大族出西汉皇族,是汉高祖的哥哥代王刘喜的后裔。代王后裔到东汉时有刘琦,官任司徒,始迁居弘农。刘琦之子刘宽,汉恒帝时任南阳太守,累官至太尉,封逢乡侯。其后裔刘隆仕南朝宋为冯翊守,后避居汝颖。刘隆的后代历南北朝到隋唐,世代有人为官,成为当时最显赫的家族之一。唐朝时,弘农刘氏有刘元立,任商州刺史。又有刘钦忠,邓州刺史。他的孙子刘长卿,任工部员外郎。

琅邪郡:琅邪郡始建于秦朝,治所在今山东胶南县琅邪台西北。西汉因之,移治东武(今山东省诸城境),辖51县,包括今山东半岛东南部的海阳、即墨、崂山、胶县、胶南、沂水、营南、日照、五莲、赣榆(属江苏)及青岛等地。东汉改为琅邪国,移治开阳(今临沂北)。唐朝乾元初废。琅邪刘氏有两支,一支出自西汉皇族,是汉高祖庶长子齐王刘肥的后裔。刘肥之子刘章,封城阳王。刘章七世孙封临沂县慈乡侯,子孙因家于此,后为琅邪大族。晋有刘超,是西汉齐王刘肥的后裔。刘超的父亲刘和,为琅邪国上军将军。刘超初任琅邪国记室掾,随晋元帝渡江后封零陵伯,官至左卫将军,为苏峻所害。另一支琅邪刘氏出自东汉皇族,是东汉光武帝刘秀之子琅邪王刘京后裔。汉桓帝时有琅邪人刘猛,官至宗正。

东莞郡:东汉末建安初年,分琅邪郡、齐郡置东莞郡,治所在今山东省沂水县东北,领8县。辖境相当于今山东临朐、沂水、蒙阳、沂源等地。东莞刘氏为西汉齐悼王刘肥之后。刘肥生城阳景王刘章,传国九代至刘津,被光武帝刘秀封为平莱侯,徙居东莞。其后裔有刘穆之,徙居京口,仕南朝宋,累官尚书右仆射。还有刘勰,为南朝梁著名文学评论家,著有《文心雕龙》传世。

平原郡:始建于西汉高祖时,治所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地。东汉以后,或为国,或为郡。北魏废。平原刘氏支众多,都出自汉皇族。《元和姓纂》载,汉高祖之子淮南厉王刘长生济北贞王刘勃。刘勃的儿子刘崇,始迁居平原高唐。其后裔至晋代有刘实,字子真,为刘崇的第11代孙,官任太常,封循阳侯。南朝齐将领刘怀珍,为汉景帝之子胶东唐王刘寄后裔。刘寄传国五代,至后汉有刘暹,居平原,至唐而绝。平原刘氏名人还有南朝梁学者刘峻,在东阳紫岩山讲学,从学者无数。另外,后汉和帝长子刘胜曾封平原王(怀王),其后袭封者甚多,如乐安寿王之子刘得、河间孝王之子刘翼等,均封平原王。

高密郡:高密最初为封国,始建于西汉宣帝时,是由胶西国改置为高密国,治所在今山东省高密,辖境包括今胶县和潍坊一带。据《元和姓纂》载,高密刘氏出自西汉皇族,是城阳共王刘章的后裔。刘章“传国八代,后分城阳置高密,遂为郡人。”

东莱郡:东莱郡始建于西汉高祖时,治所在掖县(今山东省莱州市),东汉时移治黄县(今山东省龙口市东)。后改为国,唐朝时曾改为莱州。东莱刘氏来自西汉皇族,是城阳景王刘章的后裔。《元和姓纂》记载,城阳景王刘章第十(原误作七)代孙文王刘悝庶子别封为掖侯,他的后裔因居于东莱,后发展为该郡大族。唐朝吏部侍朗刘彤,就自称为其后裔。

南 郡:始建于战国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汉因之。治所在郢(今湖北省荆州),下辖18县。辖境包括今荆州、宜昌、宜城、南漳、荆门、华容、远安、当阳、第秭归、巴东、恩施、利川、宣恩、枝江等地。隋开皇初废。据《元和姓纂》,南郡刘氏出自西汉皇族,是汉文帝的儿子代王刘参曾孙代王刘义的后裔。南朝宋时有刘凝之,其父刘期公官衡阳太守,家于枝江为大族。刘凝之慕老莱子、严子陵为人,性好山水,携妻子泛游江湖,隐居衡山,终身不仕。

河间郡:河间郡始建于西汉高祖时,到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又改为河间国,治所在乐成县(今河北省献县东南)。此后或为郡,或为国。隋开皇初废,大业初及唐天宝、至德问又改瀛州为河间郡,治所在河间县(今河北省河间市)。早期河间郡的统辖范围,约相当于今河北献县、交河、阜城、武强一带。河间刘氏同样也出自汉皇族,又分为两支。一支是西景帝之子河间献王刘德的后裔。另一支则是东汉章帝之子河间孝王刘开的后裔。河间刘氏在历史上名人辈出,如唐代著名宰相刘仁轨所在的尉氏刘氏,就是河间刘氏的分支。唐朝时期,河间刘氏还产生了一位著名的诗人刘长卿。此外,如金代著名医学家刘完素,南宋时伪齐皇帝刘豫等,都是河间人。

高平郡:晋泰始元年(公元265年),改山阳郡为高平郡,治所昌邑(今山东省巨野),辖7县,统辖范围包括今山东巨野、金乡、嘉祥、兖州、鱼台、邹县等地。高平刘氏出自鲁恭王刘馀。刘馀为汉景帝第五子,立为淮阳王,后徙封于鲁。他的儿子刘骄封郁桹侯,徙居高平。刘骄九代孙刘表,字景升,汉末任荆州刺史。

竟陵郡:竟陵郡始建于西晋元康九年(公元299年),是由江夏郡分置的,治所在石城(今湖北省钟祥)。辖境包括今钟祥、天门、京山、潜山、沔阳等地。齐以后辖境渐小,治所屡更,北魏改名石城。竟陵刘氏出自西汉皇族,是鲁恭王刘馀的后裔。《元和姓纂》记载:“鲁恭王馀裔孙章帝封为竟陵侯,因家焉。”后汉有刘焉,为鲁恭王后裔,世居竟陵(今潜江西北)。其子刘璋,汉末为益州牧,后降刘备。

丹阳郡:丹阳郡始建于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是由原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省宣城),下辖17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脉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此地区。三国吴移治今南京,以后辖区缩小。丹阳刘氏出自西汉皇族,是汉景帝之孙、江都王刘非之子丹阳侯刘敢的后裔。丹阳刘氏在唐代有刘邺,字汉藩,任懿宗、僖宗朝宰相。他的父亲刘三复,官刑部侍郎,世居句容。

长沙郡:长沙郡始建于楚国,汉初改为长沙国。治所在临湘(今湖南省长沙市),辖境包括今湖南省大部、广西小部,广东连县、英德和江西一部分。东汉改为郡,隋初废。大业及唐天宝、至德年间曾改潭州为长沙郡。长沙刘氏出自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刘发后裔封王侯者甚众,分居湘鄂各处,形成大族。

南阳郡:战国时秦始建南阳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省南阳)。汉代辖26县,包括今河南叶县、鲁山及南阳大部、湖北枣阳、郧县等地。后逐渐缩小。隋朝大业年间及唐天宝、至德时,曾改邓州为南阳郡。南阳刘氏出自西汉长沙定王刘发,为长沙刘氏的北派分支。刘发是景帝之子,封长沙王。后裔有很大一部分北迁河南南阳一带,其中一支更发展为东汉皇族。

范阳郡:范阳郡始建于三国魏黄初七年,是由原涿郡改置,治所在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随开皇初废。范阳刘氏来自西汉皇族,是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的后裔。据《元和姓纂》记载,长沙定王刘发传国7代后,有支庶迁居范阳郡。东汉时,有司徒刘寿。

庐陵郡:庐陵郡始建于东汉兴平元年,治所在庐陵县(今江西省吉安市西南)。唐朝时又改为吉州。庐陵刘氏出自西汉皇族,是长沙王刘发的后裔。《元和姓纂》记载,长沙定王之子刘仓,封安成侯,世居今江西吉安。刘仓后裔非常兴旺发达,蔚为庐陵望族。梁朝时有安成内史刘元偃,世代居信吉州,自称为刘仓后裔。唐代有行昌,左司员外郎。他的孙子刘淑,任殿中御史。

广平郡:广平郡始建于西汉景帝时,是由邯郸郡分置,治所在广平(今河北省鸡泽东南)。辖境相当今河北省任县、南和、鸡泽、曲周、永年及平乡西北、肥乡东北一部分地。后改为广平国。东汉废入巨鹿郡。三国魏复置广平郡,辖境扩大。隋开皇初废。广平刘氏出自西汉皇族,是汉景帝之子赵王刘彭祖之后。彭祖之子刘苍封广平阴城侯。刘苍死,嗣子有罪不得立,遂居广平肥乡。刘苍后代到唐朝出了三位宰相,即刘祥道及其子刘景先,为高宗祖;刘从一为德宗相。其族还有多人在朝中做官,贵盛一时。

中山郡:中山郡始建于汉高祖时,景帝时改为中山国,治所在卢奴县(今河北省定州市卢奴县),所辖范围相当于今河北定州、安国、唐县、新乐、无极、满城、完县、望都和保定一带。后或为郡,或为国。隋开皇初废。西汉时,汉景帝封儿子刘胜为中山王,史称中山靖王,蜀汉刘备家族,就是中山刘氏之后。今日绝大部分中山刘氏都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另外东汉初,光武帝刘秀封第五子刘焉为中山王。但后世中山刘氏中,至今尚未发现有自称是中山王刘焉后裔的。唐朝时,中山郡刘氏在当地就已经衰落。宋元以后,随着源出中山的客家刘氏的崛起,中山郡也重新在刘氏宗族中扬名起来。

广陵郡:广陵国始建于西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治所在广陵(今江苏省扬州)。辖境包括今江苏省扬州、仪征、高邮、宝应、金湖等地。广陵刘氏出自西汉皇族,是汉武帝的第4个儿子广陵厉王刘胥的后裔。刘胥在汉武帝时受封为广陵王,宣帝时刘胥的4个儿子均封侯。后刘胥图谋不轨,赐死,诸子废为庶人。元帝时又立胥子刘霸为广陵王(孝王),传国至王莽时绝。刘胥的子孙世居广陵,形成大族。东汉时有刘胥第6代孙刘贶,官任司徒。又有刘辩,任清河太守。刘辩之子刘瑜,桓帝时官拜议郎。桓帝死时,他与大将军窦武谋诛杀宦官,失败身死。晋代刘颂,官至廷尉、吏部尚书,其家世居广陵,为名族。当时同郡有四大姓:雷、蒋、彀、鲁,均在刘姓之下,时人为之语云:“雷、蒋、彀、鲁,刘最为祖。”

梁 郡:梁郡本为梁国,始建于西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此之前叫砀郡,治所在今河南商丘,下辖8县,其范围包括今河南商丘、虞城、民权及安徽砀山、山东曹县诸地。三国魏时始改为梁郡,移治下邑(今砀山)。北魏还故治,隋开皇初废。梁郡刘氏有两支:一支出自西汉文帝之子刘武。刘武于文帝二年受封为梁王(即梁孝王),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因其地卑湿,徙治睢阳(今商丘)。他的后代显贵者众多,遂衍为大族。梁郡刘氏另一支为东汉明帝次子梁节王刘畅之后。刘畅后裔刘海游,于北魏时任南兖州刺史,其后代至隋唐有多人为官,十分显赫。如刘海五代孙刘寂,任兴州刺史。

兰陵郡:兰陵郡始建于东晋,是从原东海郡中分出来的,治所在丞县(今山东省枣庄峄城镇),下领5县。辖境包括今山东枣庄、滕县等地。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兰陵刘氏出自西汉皇族,是汉武帝之孙、广陵孝王之子兰陵侯刘宜的后裔。刘宜在汉宣帝时受封为兰陵王,至于莽时绝封,其后裔为兰陵刘氏主脉。

东平郡:西汉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改大河郡为东平国,治所在无盐(今山东省东平)。辖7县,包括今山东济宁、东平、汶上、梁山等地。南朝宋改为郡,北齐废。东平刘氏出自汉皇族,有很多支派。汉宣帝第四子刘宇受封为东平王,其后又有成阳共王刘喜之子刘庆封东平侯。后汉皇子刘苍也被封为东平王。他们的后代形成东平刘氏各支,为当地豪强。汉桓帝时,东平宁阳人刘梁聚众讲学,影响很广。汉末刘桢,为建安七子之一,系东平刘氏后裔。明代著名水利家兵部尚书刘大夏家族,也自称东平刘氏之后。

临淮郡:临淮郡始建于汉武帝时,治所在徐县(今江苏省泗洪南),领29县,辖境包括属于今江苏和安徽的睢宁、嘉山、盱眙、六合、天长、洪泽、淮安、阜宁、建湖、盐城、兴化、东台、海安、泰县及泰州、靖江等地。临淮刘氏出自东汉光武帝之子广陵思王刘荆。刘荆的儿子刘平封俞乡侯。平子刘彪袭爵,彪孙刘熙,仕魏为尚书郎。熙子刘述,任东平太守。述子刘建,晋代任永城令,世居临淮。刘建的儿子刘会,官琅邪内史,跟随晋元帝渡江,居丹阳。其子孙仕宋,至梁末又徙居晋陵(今常州)。唐代著名的晋陵刘氏,就是临淮刘氏分支。其代表人物,刘子翼,著作佐郎,他的儿子刘祎之,事武则天为宰相。

东海郡:东海郡始建于汉初,是由原郯郡改置,治所在郯县(今山东省郯城北),下辖37县。辖境相当于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灌南以北地区。东海刘氏出自东汉皇族,是东汉光武帝刘秀长子东海恭王刘强的后裔。刘强是刘秀长子,郭皇后所生,本立为皇太子。郭后被废后,刘强贬封为东海王。其后裔嗣王封侯者甚众,遂衍大族。汉代末年,有东海郯人刘虞,出任幽州刺史,累官至太尉,封容丘侯。后与公孙瓒不和,为其所害。

尉氏县:春秋时郑国尉氏邑,秦时置县。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东汉章帝十一世孙刘通。

高阳郡:高阳郡始建于东汉桓帝时,西晋时设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省蠡县南)。辖4县。辖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阳、博野、蠡县等地。隋开皇初废。高阳刘氏出自西汉皇族,是淮阳宪王之子高阳侯刘并的后裔。刘并在汉平帝时受封为高阳侯,王莽篡汉时免爵。其后裔散居高阳各处,为大族。

宣城郡:宣城郡始建于晋代,是从原丹阳郡中分出来的,治所在宛陵县(今安徽省宣城),辖11县。辖境包括今繁昌、南陵、青阳、池州、石台、太平、泾县、宁国、广德等地。宣城刘氏渊源失考。宋代有刘琦,字公玉,博学强览,立志峻洁。历任都官员外郎、歙州通判、侍御史。清代有刘南英,字宇千,诗人。尤精琴理,著有《琴学集成》。

高密国:西汉置国,治所在高密。此支刘氏为广陵王之子刘宏所开基。

陈留郡:陈留郡始建于汉武帝元狩元年,治所在陈留县(今河南省开封东南陈留城)。隋开皇初废。陈留刘氏失考。《元和姓纂》列其为刘姓26个旧郡望之一。

济阴郡:济阴郡始建于西汉武帝建元三年,是由济阴国改置,治所在定陶县(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北)。济阴刘氏兴起于唐朝,渊源失考。在唐代有刘晏,官任左仆射,封彭城郡公。刘晏的儿子二子:刘执经,吏部郎中;次子刘宗经,国子祭酒。

河南郡:河南郡始建于西汉高帝二年(前205年),是由原秦三川郡改置,治所在今洛阳东北,辖22县。辖境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今黄河以北原阳县。其后渐小,隋初废。河南刘氏主支出自匈奴族。东汉匈奴左贤王去卑裔孙刘库仁,字没根,后魏时任南部大人、凌江将军。其弟刘眷,生罗辰,任定州刺史。其后又居辽东襄平,随魏孝文帝徙洛阳。罗辰后裔有刘崇望,唐昭宗时任宰相。其后至宋朝有刘温叟,官御史中丞,兼判吏部,有清操。

顿丘郡:顿丘郡始建于西晋泰始二年(公元266年)置,治所在顿丘(今河南省清丰西南),下领4县,辖境相当于今河南省清丰、濮阳、内黄、南乐、范县等地。北齐废。据郑樵《通志·氏族略》,顿丘刘氏出自匈奴族刘氏之后。

东 郡:东郡始建于秦始皇五年,汉代因之,治所在濮阳县(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据《元和姓纂》记载,东郡刘氏出自匈奴,是匈奴刘去卑的后裔。北魏时刘库仁弟弟刘罗辰封征东将军永安公。刘罗辰第7代孙刘政会的儿子刘奇,唐时任吏部侍郎。刘奇的儿子刘超,任河南少尹;刘微,任吴郡太守、江南采访;刘循,金吾将军。刘政会次子刘元象,主客郎;刘元育,易州刺史。东郡刘氏在唐朝多人做官,蔚为大族。

奔[奔,读音作bēn(ㄅㄣ)]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黄帝裔孙颛顼之妻滕奔氏,属于以部落称谓为氏。

据西汉学者戴德所著《大戴礼·帝系》记载:

“少典产轩辕,是为黄帝。黄帝产玄嚣,玄嚣产蟜极,蟜极产高辛,是为帝喾。帝喾产放勋,是为帝尧。黄帝产昌意,昌意产高阳,是为帝颛顼。

颛顼产穷蝉,穷蝉产敬康,敬康产句芒,[案]《史记》作句望。句芒产蟜牛,[案]《史记》作桥牛。蟜牛产瞽瞍,瞽瞍产重华,是为帝舜及产象敖。[案]各本讹作及象产傲,今据《礼记·祭法疏》所引订正敖衍文。颛顼产鲧,鲧产文命,是为禹。

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西陵氏之子,[案]各本不重西陵氏三字,今从方本。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泜水,[案]《史记》竹江水。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于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谓之昌濮氏,[案]《史记》作昌仆。产颛顼。

颛顼娶于滕奔氏,[案]各本脱奔字,《路史》注引滕奔氏,《世本》作滕濆,今据以订正。滕奔氏之子,[案]各本讹作滕氏奔之子,今订正。谓之女禄氏,产老童,[案]《史记》作卷章。老童娶于竭水氏,竭水氏之子,谓之高緺氏,产重黎及吴回,吴回氏产陆终,陆终氏娶于鬼方……”

滕奔氏,亦称女禄氏,历代许多史籍中仅记载其为女禄氏,为旁称,未记其本部落自称滕奔氏,即正称。有些史籍中称其为滕坟氏、或腾隍氏、或胜奔氏,因此戴德在《大戴礼·帝系》中考订补注为“滕奔氏”。

滕奔部原为共工氏九部落联盟之一,共工氏九部所在居帝称九州。共工氏后与颛顼争夺帝位,在争战中被颛顼的部落联盟的军师苍舒和大将仲容以诱敌深入的战略,在今河南省嵩县北黄河附近将共工氏联盟的精锐部队一举击败,之后,滕奔部首领率九州之首的冀州民众归降于颛顼。

颛顼称帝,号少昊,得赐嬴姓,配若水姬氏(邹屠氏)、滕奔氏,寿九十八岁,葬山东濮阳。

颛顼帝妃的滕奔氏,全名叫“滕奔鹿”。其族因有滕奔鹿为帝妃,因以称滕奔氏,世代相传至今。滕奔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奔氏、滕氏、鹿氏者,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汉朝帝王刘氏后裔,属于避难夷化为氏。

东汉末期,豪强纷争,战乱叠起,至三国初期,刘汉皇族宗亲子弟纷纷外逃,有迁逃至琉球,再迁至倭奴国本土者。

倭奴国是刘氏较早到达的海外地区之一。据日本史籍记载,刘氏最早到达倭奴国是在两汉时期。当时,中国与倭奴国有使节往来,到东汉初期,倭奴国还派使节到中国朝见,汉朝光武皇帝刘秀就曾赐给倭奴国国王“汉倭奴国王”的金印。从该时候开始,就有一部分汉朝皇室成员因出使、避难等原因,开始渡海来到倭奴国。

历史上最有名的刘氏开拓倭奴国人物,是今天日本原田、高桥、大藏等家族的共同祖先阿知王。阿知(也写作阿智)王,又称阿知使主,是东汉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的玄孙。

日本原田家族族谱《大藏朝臣原田家历传》称,阿知王是汉献帝的玄孙。当年曹氏灭汉建魏,汉献帝刘协被魏文帝曹丕贬为山阳公,建都山阳郡下的浊鹿城(一名青阳城,今河南修武)。阿知王在这时也随东汉皇室遗民便从洛阳徙居浊鹿。后来司马氏灭魏建立西晋,刘氏皇族地位表面上没有改变,但实际情况开始恶化。

倭奴国太康十年(公元289年),刘阿知见当时天下混乱之像已生,便于农历5月1日召集旧臣商议对策。刘阿知说:我久在此地,恐有覆灭之祸,闻东国于日本,有圣天子,遂决定率其家族东渡,前往日本避难。这样,刘阿知便率领他的儿子刘都贺、舅舅赵舆德和族人刘国鼎、刘涛子、刘鹤明、刘信子等男女共两千零四十人,离开中国本土,飘洋过海,几经艰难,于日本应神天皇二十九年九月五日来到日本。阿知王到达倭奴国后,被倭奴国国王赐号东汉使主,奉命定居于大和国高市郡桧前村。在今天日本的奈良县桧前村和冈山县仓敷市妙见山顶,现在都有“阿知宫”,是后人祭祀阿知王的场所。

据记载,当年随阿知王来倭奴国的,还有段氏、郭氏、李氏、多氏、皂氏、朱氏、高氏等七个姓氏。阿知到倭奴国国王后,又奏请倭奴国国王,派遣使都前往高丽、百济、新罗等国,将许多流落在这些地方的同乡族人招来倭奴国国王。因人多地狭,倭奴国国王又将他们分置各地。

日本大化《新撰姓氏录》记载,阿知使主的儿子刘贺都,后被日本雄略天皇赐姓为直,子孙因此以直为姓。他的儿子山木直,是兄腹祖也,本名山猪;次志努直(一名成努直),是中腹祖也;次尔波伎直,是弟腹祖也。其中,山木直又是日本民忌坟、桧原宿祢等二十五个姓氏的共同祖先。尔波伎直则是山口宿祢等八个日本姓氏的共同祖先。志努直的后裔后来也衍生出数十个日本姓氏。

作为汉朝皇族的刘氏移民倭奴国一事,在日本史书《日本书记》、《古语拾遗》、《续日本纪》上都有记载,因此应属历史事实。这部分刘氏族人拓殖倭奴国后,大都没有继续使用“刘”的姓徽,而是完全融入了倭奴大和民族,衍变成新的日本姓氏。他们移民倭奴国,带去了当时中国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极大的促进了倭奴国文明的发展。因此,他们以其固有的文化素质,很快成为倭奴国社会中地位尊高的新贵族。如阿知使主的儿子刘都贺就将当时中国的纺织技术传入倭奴国,他因此被称为都贺王。特别是到日本朱雀天皇时代(公元930~946年),阿知王后裔、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十五代孙大藏春实官任征西将军,为平定当时日本发生的“天庆之乱”立下了汗马功劳,于日本朱雀天皇天庆三年(公元940年)农历5月3日受到日本天皇的嘉奖和赏赐,被赏赐锦御旗、皇族纹章、军配。当此之时,这支刘氏皇族后裔“恩宠伟大,威势极盛”。

自从大藏春实之后,大藏家族一直任长门守、太宰大监等显要职务。

当年刘阿知归化倭奴国后,被赐姓为“东汉使主”。到日本仁德天皇六十年(公元372年)四月八日,阿知的后裔被赐姓坂上,再到日本雄略天皇十六年(公元471年)农历10月1日,阿知的后裔又改赐姓为“大藏”。

大藏氏中的大藏春实,因功被封为征西将军后,曾在日本九州原田筑城。此后,他的后裔就世代居住在原田城。到日本天承元年(公元1131年),这支居住在原田的刘氏后裔正式以原田为姓,形成今天日本社会中最著名的姓氏家族。在日本侵华的罪恶历史中,原田氏家族一直在扮演着最不光彩的角色——血腥最重、战犯最多,如今仍是日本军国主义的政治核心。

到如今,原田家族已传衍到刘邦的第九十三代。这支源出中国刘氏的日本原田家族,在日本九州福冈市建立了汉太公庙。他们至今保存着代代相传的族谱,注明自己的刘邦的后裔,而且按照传统的礼节到太公庙对刘邦等刘氏远祖进行定期祭祀。

据刘邦第七十一代孙、日本高桥通泰先生提供的《岛田高桥家系图》记载,这支加入日本大和民族的刘氏后裔,传到大藏春实的第九代孙大藏种直,生有五个儿子,他们的后裔分别形成五个新的姓氏:太郎大藏赖种,移居高桥城,以高桥为氏,后裔形成今天日本的大藏(姓)高桥氏;次郎大藏幸种,移居江上城,以江上为氏,后裔日本的大藏江上氏;三郎大藏种雄,以秋月为氏,是为大藏秋月之祖;四郎大藏种成,分居原田城,以原田为氏,后裔形成日本的大藏原田氏;五郎大藏种景,以波多江为氏,成为大藏波多江氏的开姓始祖。到今天,由中国刘氏繁衍而成的日本高桥氏,已传到刘邦的第七十三代。

在非嫡系皇族宗亲子弟中,有改姓氏为刘奔氏者,后逐渐分衍有筑奔氏、岛津奔氏、叶奔氏、日奔氏、王奔氏、野吕奔氏等,其“奔”字是专门特忆其奔逃之史。

唐朝时期,有刘奔氏后裔返回中原入长安留学,有留居陕西地区者,后有回复为刘氏者,亦有简化称奔氏者,今主要分布在晋、陕二省。

第三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族库奔适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库奔氏,亦称科本氏,世居厄鲁特(今内蒙古西部、新疆东部地区)。后有满族、达斡尔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Keben Hala。在明朝时期冠以汉字单姓为奔氏、库氏。

二迁徙分布:

今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市鄂温克自治旗,陕西省的延安市,山西省的保德县、广东省的广州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贵港市等地,均有奔氏、滕奔氏族人分布。

三历史名人:

奔洪进:(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举人。

奔 布:(公元1937~今),达斡尔族;内蒙古呼伦贝尔鄂温克自治旗巴彦托海镇人。著名广播电台编审。

毕业于海拉尔第一中学校。

1958年5月~1997年7月从事蒙话广播工作,四十年来录制六千余首民族特色地区特点的文艺节目。他编写的十四部专题节目分别获国家、省区级一等奖五次,二等奖四次,三等奖五次。

论文《关于达翰尔民族民间音乐》荣获第二届“世界华人艺术大奖”论文金奖,又获世界学术贡献

山西大槐树移民有多少个姓氏参加了,并移民到何处?

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姓氏共812个,移民分布共18个省(市)、500个县(市)。其中:河南106县(市),北京、天津、河北129县(市),山东92县(市),江...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