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与曼陀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1浏览:3收藏

荣格与曼陀罗,第1张

  荣格在他的自传里面,描述了他和曼陀罗的相遇。

  在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之后,有一段时间,荣格心中茫然,感觉自己浮在空中,不知何去何从。在这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他陷入黑暗,沉浸在与无意识的面质。

 当第一次时间大战接近尾声的时候,他逐渐开始步出黑暗,有两件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其中一件也是最重要的事情,是他开始理解曼陀罗的图案。

 1916年,荣格画了第一幅曼陀罗。当时他并不理解。在1918年到1919年间。他每天早上都要在笔记本上画一幅小的圆形图案,也就是曼陀罗。曼陀罗似乎在呼应他当时的那个内部状态。借助这些图画,荣格得以日复一日地观察自己。例如当他的内心出现愤怒而失去平衡,第二天就会自然画出一副有所改变的曼陀罗:部分的边缘裂开了,图案的对称性被打破了。

 渐渐地,荣格觉得真正的曼陀罗是“形成转换不灭心灵的永恒游戏”。当一切顺利的事,曼陀罗便是和谐。曼陀罗不能容忍任何自我欺骗的行为。

 荣格的曼陀罗,是关于自性状态的密码,它们每天呈现在荣格的面前都是崭新的。从中荣德也看到了自性,就是他的整个身心正活跃地工作着。

 一开始荣格只能模糊地感觉到,曼陀罗对自己来说很重要,自己需要守护它们;对它们的理解也是模糊的。荣格明确地感到它是某种核心的东西,并适时地从中获取者关于自性的信息。

 自性是一个不可分的个体,是人格的完整性。自性就是荣格的世界。曼陀罗所表现的正是这一个体,他等同于心灵的微观本性。

 在这个期间中,荣格画了无数的曼陀罗。在画的时候,他也反复的问自己,这个过程将导致什么结果?他的目的何在?荣格根本不知道曼陀罗将带他走向何处,他只好让自己顺其自然。

 荣格在开始画曼陀罗的时候,他注意到所有的一切都通向中央的一个点。不管他所走的路,还是说采取的步骤,都是通向中央的。荣格越来越清晰地看到,曼陀罗就是这个最中心点。它是你一切道路的交汇处,通向自性化。

 在1918年至1920年间,荣格开始意识到,心灵发展的目标就是自性化。不存在线性的进化,只有一个围绕着自性的螺旋。均匀的发展最多只存在于初始时期;随后,一切直指圆心。

 当荣格发现曼陀罗是自性的一种表达途径时,就知道自己已经到达自己的极限。荣格对这一洞见感到心里踏实,逐渐找回内心的平静,走出黑暗。

荣格的原型理论和原型批评

高明勇

引文

继弗洛伊德之后,荣格在我国正在日益广泛地受到人们的注意,文艺界对于荣格思想的兴趣变得越来越惹人注目,它的种族心理积淀学说已经开始渗透到文艺界的众多领域。而继荣格之后,原型批评已经初见端倪并日益完善,批评家们一改昔日近距离直视作品的习惯,开始“向后站”,从远距离处审视,力图把握文学作品的宏观体貌,寻找具体作品与时代及人类文化母体相联接的纽带。本文试从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一问题。

“我的人生历程是一个无意识的自我实现的历程。”

—— CG 荣格

CG荣格(1875年7月26日——1961年6月6日),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1900年在巴塞尔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先在著名精神病学家尤金·布勒雷指导下在苏黎士大学的精神病研究所任职,后来退职,自己开业。1933—1941年任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心理学教授,1943年起任巴塞尔大学心理学教授,主要著作有《精神分析理论》、《无意识心理》、《分析心理学文集》、《心理类型》等。

荣格在早期临床实践中,创立了“词语联想”测试法。他用这种方法去寻找和分析精神病患者的心理隐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情结”概念。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荣格曾追随弗洛伊德五年,1913年终因和弗氏见解不合而与之中断关系,

心理学认为,内心的种种想法均可以绘制成曼陀罗,实际上就是“投射”。可以是焦虑、抑郁的投射,也可以是摆脱焦虑抑郁过程的投射。可以是精神分裂的投射,也可以是精神整合的投射。

这是个马戏团一样的世界,一切都是假装的,不过如果你相信我,一切都可以变成真的。

作为一个汉语言文学系专业毕业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我一看见这个书名就被雷到了。

作者河合俊雄,京都大学教授,荣格分析师。他的父亲是日本已故的心理学泰斗河合隼雄。

作为亚洲第一位国际分析心理学学会(IAAP)会长,同时兼任日本荣格派分析家协会副会长。

河合俊雄的研究领域是临床心理学,除了探讨心理治疗范畴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他的兴趣更在于研究心理治疗的文化与历史背景。

在方法论上,它除了采用个案研究,也纳入文学的调查和研究,并正在寻找一种超越叙事的研究方法。

河合俊雄作为第二代荣格分析师代表,他的著作和研究,已经不像他的父亲河合隼雄那样“本土气息浓厚”,而主要以一种全球历史的视野,来观察日本人性格的历史变迁。

他的学术作品集终于四个方面:1研究人类的历史意识,表现和临床意义。2聚焦于村上春树作品的文艺评论。3研究一些特殊群体的临床运用,如多动障碍、地震后灾民心理。4临床心理学的教材编纂。

心灵的历史分类学说

他把当代人的精神状态分为三种类型,或者说三种层次,分别是前现代意识、现代艺术、后现代意识。

可以从五个方面来了解这三种人格类型,或者说心灵形态分别是本能、主体、客体关系、象征与意义、自我关系与置换、超我界限与超越性彼岸。

前现代意识中本能是和集体紧密连接,本能受到较多的钱潜抑,主体和客体在集体关系中得到包容,彼此转换和融合,有明确、固定的集体象征和意义,物体是有灵魂的,自我非常的弱小,几乎无自我反思性。超我与自我界限明确,几乎不可跨越,有集体认同的彼岸世界。主要的情绪是羞耻。

而现代意识,被潜抑的本能开始突破,主体和客体有较为明确的界限,个性化自体,自体通过与群体对抗而独立。象征和意义更多是现代性的自由、个性解放等,仍然是比较固定,但是内容和前现代相反,自我比较强大,有强烈的自我反思性,物体只是单纯的无生命的物体。超我和自我可以相互转换,但是几乎没有彼岸世界,而只有此岸的世俗世界。主要情绪是内疚。

到了后现代意识,本能和欲望经常可以根据情境而爆发,主体——客体关系是飘忽不定的,没有恒久性,象征和意义同样是快速变幻,无固定内容。自我飘散出去,便不再回归,也谈不上反思性,梦与现实,此岸与彼岸的关系,同样也是暧昧不明的。村上小说中的不少角色,就是比较典型的这种心灵状态。主要情绪是焦虑。

现代意识的特征是自我意识的树立,相信物理、物质和科学。

随着现代意识的确立,独立性个人必须包裹自己的家园古国这种集体主义的共同体分离,这样造成了人类的心灵的疏离体验。

现代人要从自然、教会、村落、家族中解放出来,自己和自己发生联系,伴侣关系成为首要关系和核心。

特征之一,脱离共同体,但是实际上越是想要脱离,越是被紧紧附着,和双亲抗争,是纠葛依赖双亲的。

特征之二,不承认物质具有灵魂,和人类的“我”有共同对等的价值。

后现代意识的特征,首先是大趋势的解体,人的生命变成分散的存在和无法预期的遭遇。后现代意识是不需要解放和独立的抗争的,一开始就单独一个人生活,不需要与任何人发生关系。主体是任意的,可以交换的,性对象也是可以任意交换的。后现代语境中也没有全然付出的爱和全然身心整合这种必要。

后现代意识的形成,很有可能是被遗忘的前现代意识的爆发,它会以性和暴力的形式突然出现在人类社会中,这是邪教形成的深层次原因。

《1Q84》创作的原始动机之一,就是村上试图理解日本的现代邪教形成的原因。

曼陀罗绘画疗法起源于心理分析大师荣格的经历。

曼陀罗(Mandala)是印度梵语音译,意为“本质成就”,曼陀罗绘画疗法起源于心理分析大师荣格的经历,与弗洛伊德决裂后,处于精神分裂边缘的荣格无意中发现绘制曼陀罗可以自我疗愈。绘画曼陀罗的自愈机制在于曼陀罗具有保护、分化、凝聚、整合、指引和超越的功能,即“曼陀罗-自性效应”。

曼陀罗绘画疗法的原理

密教的修行者将绘制曼陀罗的过程,凝视冥想曼陀罗做为静心;心理学家荣格则将绘制曼陀罗作为一种心理治疗,透过曼陀罗图画,可以反映人的心理状态,并且逐渐让身心整合。人类在接受资讯的方式中,相较于语言文字,图形是更为原始,更接近潜意识的一个渠道,对人类的潜意识有更深的影响。透过曼陀罗的绘制与凝视,可以深层地引导内在的平静。

人的外在生活与自己的内在状态以一种看不见的方式连系在一起。人的意识不仅仅是自己的意识,在无意识的深处,世间一切的人事物都是一体的。当人的内心富足和谐,也会反映在他的生活,进而活出所有的可能性。这就是曼陀罗圆的核心智慧。

心理学的类型理论中,以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内倾型和外倾型性格最为著名。1913年,荣格在慕尼黑国际精神分析会议上提出了内倾型和外倾型的性格,后来,他又在1921年发表的《心理类型学》一书中充分阐明了这两种性格类型的特点。他在该书中论述了性格的一般态度类型和机能类型。

 

1、一般态度类型。

荣格根据心理能量的指向划分性格类型。个体心理能量的活动倾向于外部环境,就是外倾型的人;心理能量的活动倾向于自己,就是内倾型的人。外倾型的人,重视外界,爱社交、活跃、开朗、自信、勇于进取、兴趣广、易适应环境;内倾型的人重视主观世界、好沉思、善内省、常自我欣赏和陶醉,孤僻、缺乏自信、害羞、冷漠、寡言、较难适应环境的变化。外倾型和内倾型是性格的两大态度类型,也就是个体对特有情境的反应的两种态度或方式。

2、机能类型。

荣格将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感觉、思维、情感和直觉四种基本机能。感觉告诉你存在着某种东西;思维告诉你它是什么;情感告诉你它是否令人满意;直觉则告诉你它来自何处和向何处去。一般说,直觉在荣格看来是允许人们在缺乏事实材料的情况下进行推断。按照两种态度类型与四种机能的组合,荣格描述了八种性格类型。

1

外倾思维型。

该类型的人,既外倾,但又偏向于思维。其思想特点是一定要以客观资料为依据,以外界信息激发自己的思想过程。情感压抑,缺乏鲜明的个性,甚至表现为冷淡和傲慢等人格特点。

2

内倾思维型。

该类型的人,既内倾,又偏向于思维功能。其除了思考外界信息外,还思考自身的精神世界。情感压抑,冷漠,沉溺于幻想,固执,刚愎和骄傲等人格特点。

3

外倾情感型。

该类型的人,既外倾,又偏向于情感功能。其情感符合于客观情境和一般价值。思维压抑,情感外露,好交际,寻求与外界和谐。

4

内倾情感型。

该类型的人,既内倾,又偏向于情感功能。其感情由内在的主观因素所激发。思维压抑,情感深藏,沉默,力图保持隐蔽状态,易忧郁。

5

外倾感觉型。

该类型的人,既外倾,又偏向于感觉功能。其头脑清醒,积累外部世界的经验,对事物并不过分地追根究底。寻求享乐,追求刺激,情感浅薄,直觉压抑。

6

内倾感觉型。

该类型的人,既内倾,又偏向于感觉功能。他们远离外界,常沉浸在自己的主观感觉世界中。其知觉深受心理状态的影响。艺术性强,直觉压抑。

7

外倾直觉型。

该类型的人,既外倾,又偏向于直觉功能。他们力图从外界中发现各种可能性,并不断寻求新的可能性。这种人可以成为新事业的发起人,但不能坚持到底。

8

内倾直觉型。

该类型的人,既内倾,又偏向于直觉功能。他们力图从精神现象中发现各种可能性。不关心外界事物,脱离实际、善幻想,观点新颖,但有点稀奇古怪。

荣格与曼陀罗

  荣格在他的自传里面,描述了他和曼陀罗的相遇。  在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之后,有一段时间,荣格心中茫然,感觉自己浮在空中,不知何去...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