辈分的来历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1浏览:3收藏

辈分的来历,第1张

  文化

  概述

  中华文化底蕴深厚,人名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意义。古人命名重取义、重内涵,更重行辈之序和长幼之别,几千年来一直延续至今。

  辈分,对于一个人来说,一生下来就被确定了,自己别无选择。同宗族之间的辈分是严格遵守的,比如说称呼必须准确,日常生活中要向长辈请安、敬烟、让座、让路,坐次上也十分讲究,不能乱了礼法。一个人的言行举止甚至命运都会受到宗族礼法的影响和传统道德的束缚。

  背景

  儒家文化对论资排辈的强调,源于农业社会独特的社会结构,中国人的这种特点与儒家文化几千年来的影响有关。孔子本人就是一个非常注重“礼”的人,而礼就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形式。在孔子认可的礼中,大多都是在强调身份的重要性。《论语乡党》整篇都在讲礼,包括士人在各种场合、面对各种人的时候应当遵循何种规矩。孔子讲的礼有两个维度的内核,一个是以亲疏作为判定依据的“孝”,一个是以尊卑作为判定依据的“忠”。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论语为政》)。孝的第一要义是要听话,而且要和颜悦色(色难),这才算礼数周到。对于君主,要“事君尽礼”(《论语八佾》),才能算忠。有了这两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不再是平等的了,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一种论资排辈的表现。

  汉族重宗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即使清朝时(满族人统治)也不例外。按清初满族的风俗习惯,取名用字是不反映辈分关系的,如努尔哈赤,满语意为“野猪皮”,与辈分排行没有什么关联。清初满族刚入关时仍保留其固有习俗,命名不排字辈。但从康熙皇帝开始按照排字辈命名,皇子第一字皆用“胤”字,第二字皆用“示”旁;皇孙第一字皆用“弘”字,第二字皆用“日”旁。之后乾隆在弘字辈分下,亲选“永、绵、奕、载”四字依次命名;道光在载字辈分下,亲选“溥、毓、恒、启”四字;咸丰在启字辈分下,亲选“焘、闿、增、祺”四字。所以,清代从雍正始,其辈分用字顺序为: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但这些字“只有近支宗室,才能依此命名,其支派稍远者,命名即不得依此行辈”。

  字谱

  辈分的字谱又称昭穆、字派、行派,用以表明同宗亲属、家族世系、血系秩序的命名字辈排列。辈分序昭穆古已有之,昭穆为我国宗法制度,即宗庙或宗庙中神主的排列次序。昭穆制源于母系氏族社会二辈制族外婚,每个氏族内男女各有两个辈分,两个氏族的同辈异性才可以通婚,子女的世系按母亲的世系决定,父子属于不同氏族。后来昭穆制逐渐得以演化,上古时代宗庙或墓地排列,始祖居中,以下父子(祖、父)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以周代天子七庙为例,自始祖之后,父为昭,子为穆。排列时,大祖居中,三昭位于大祖的左方,三穆位于大祖的右方,以此来分别宗族内部的长幼次序和亲疏远近。

  排列

  辈分的排列常常体现在人名中,使用辈分用字不仅便于在同族中排行辈,认辈分,也便于修宗谱。一般而言,以字定辈分者,都将这些辈分字置于姓之后,如张学良、张学思、张学铭。上至皇族,下至百姓都有辈分。但是,普通老百姓的辈分不是特别讲究,如小说《白鹿原》中白嘉轩的儿子白孝文、白孝武兄弟,这个“孝”字是取忠孝之类的用字,没有特别严格的辈分用字沿革。再如,我们的父辈名中,辈分用字一般取寓意较好的字来使用。在这种宗族观念下,一般排辈分主要体现在男丁中,女子不入宗谱,故不采纳。现今,许多家庭中的姐妹看似有使用辈分字的,但一般只是任选一个相同的字用在姊妹中,以表示姐妹关系,并无序辈之意。行辈字是宗族内部按一定次序排列的,并不是父母或本人可以随便选用的。

  宗谱的行辈字派用以加强宗法制度,所以其用字也充分反映了这一目的,主要有三类,一类是美德或吉祥的字,如:德、仁、明、孝、福、禄、吉、祥、贤等;第二类是希望宗族延续和昌盛的字,如:永、传、昌、盛、兴、延、继、承等;第三类是怀念先祖和歌颂皇天恩德的字,如:泽、祖、显、荣、恩、锡、启、先等。家谱的行辈字派是家谱中尤其重要的内容,一般由家庭中的某一位名人制订,编成几句吉祥话,有的文人甚至将其写成诗,比如浙江《唐氏宗谱》的行辈字派是“福禄永昌隆,和良端世美,才智瑞宁聪”;湖北《汪氏宗谱》的行辈字派是“正大光明,成先于后,世泽延长,齐家有猷。

  解释

  1在家族、亲友的长幼先后中所居的地位。

  2亦作“ 辈份 ”。 指家族、亲友之间的世系次第。

  《官场现形记》第二五回:“ 黑大叔 又回过脸儿朝 贾大少爷 说道:‘你父亲叫我大叔,你是他儿子,怎么也叫我大叔,只怕辈分有点儿不对罢?’说完,哈哈大笑。”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十六:“ 赵得禄 年纪也不过三十多一点,可是辈份大,人都管叫爷爷。”

  称谓

  亲属称谓

  1祖辈

  祖辈的亲属,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是从高祖开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1)祖:在古代,广义是指所有父辈以上的男性先辈,狭义则是指祖父。

  (2)祖父:又称为“王父”、“大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来称呼祖父;如今对祖父最常见的称呼是“爷爷”。

  (3)祖母:又可以称为“大母”、“王母”、 “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 “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称古今通用。

  (4)婆:是古代对成年妇女的很普遍的称呼,也可以用来称祖母。

  (5)奶奶:是今天对祖母的普遍称呼,古代的使用较晚。作为称谓,“奶”最早是作为乳母之称,以后又用以称母亲,又作为对以婚妇女的较广义的称呼。

  (6)堂祖父、从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这些是对祖父的兄弟的称谓。

  (7)堂祖母、从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这些是对祖父兄弟妻子的称谓。

  2曾祖辈

  (1)曾祖:即祖父之父。古代还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称呼,比较特殊的是称“曾门”。

  (2)曾祖母:指曾祖之妻,还可以称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较常见的为“太婆”。

  3高祖辈

  (1)高祖:即曾祖之父,古今多称为高祖父,也有称为“高祖王父”、“高门”。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对高祖之上的历代远祖也可称为高祖。

  (2)高祖母:指高祖之妻,或称“高王祖母”。

  4父母

  (1)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父母”、“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外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以及文人笔下的“所生”、“椿萱”等对父母的代称。

  (2)父、父亲:是对父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父亲为“公”、“翁”、“尊”、“大人”、“严君”、“爷”、“爹”、“爸”、“老子”等。

  (3)尊:古代常见的敬称用语,称自己的父亲可称“家尊”,称对方的父亲则称“令尊”。

  (4)爷:古代对成年男子较广义的称呼,宋代开始用作对祖父之称,魏晋南北朝就用作对父亲之称,或写作“耶”。

  (5)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而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家家”和“姊姊”等。

  (6)继母:如果自己的母亲去世、离异或被父辈逐出,则称续娶之妻为继母、继亲、后母、假母、续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亲离家之后还能相见,则称为出母。

  (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称自己的生身母亲为“生母”或 “本生母”。

  (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则称父亲之妾为“庶母”、“少母”、“诸母”、“妾母”。

  (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时期对母亲的两种特殊称呼。

  (11)姨: 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无论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对父亲的妾都可以称为“姨”、“姨姨”、“阿姨”。

  ( 12 )义父:指是在自己的父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父,这个“义”字有外加、假、代、自愿等意。

  ( 13 )义母:指是在自己的母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母。

  5与父亲相关的亲属

  (1)诸父、诸母:是对父亲的兄弟及其妻室的统称。

  (2)世父:对父亲的兄弟的称谓,现代更多的场合是称“伯父”、“叔父”

  或简称“伯”、“叔”。古人将几个叔父按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分别称为“伯父”、“仲父”、“叔父”、“季父”。

  (3)伯母、叔母:是对父亲的兄弟的妻室的称呼。

  (4)从父:对父亲的叔伯兄弟可统称“从父”,又可分别称为“从伯”、“从叔”。

  (5)姑:对父亲的姊妹可称为“姑”(沿用至今),又可以称为“诸姑”、“姑姊”、“姑妹”,对已婚者一般都称为“姑母”、“姑妈”,与今不同的是偶尔也称“姑娘”。

  (6)姑父:对姑母的丈夫,既可称为“姑父”、“姑丈”,又可以称为“姑婿”、“姑夫”。

  (7)表兄弟:对姑母的子的称谓。

  (8)表姊妹:对姑母的女的称谓。

  6与母亲相关的亲属

  (1)外祖父:对母亲的父亲,称其为“外祖父”(与今同),又可称为“外翁”、“外大人”、“家公”、“老爷”等。

  (2)外祖母:对母亲的母亲,称为“外祖母”、“外婆”(与今同),又称为“姥姥”、“老老”等。

  (3)舅:对母亲的兄弟,古今均称“舅”,在不同场合,可加上一些修饰或补充性文字,如:“舅氏”、“舅父”、“嫡舅”、“元舅”、“堂舅”等。

  (4)舅母:对舅父之妻的称谓。

  (5)姨母:对母亲姊妹的称呼,先秦时称为“从母”,秦汉以来则称为“姨母”,或称为“姨娘”、“姨婆”、“姨妈”等。

  (6)姨父:对姨母之夫称为“姨夫”或“姨父”。姨母之子女也称“表兄弟”、“表姊妹”。

  (无论是舅父之女、姨母之女,还是姑母之女,都可以以“表兄弟”、“表姊妹”相称,古人统称为“诸表”。)

  7考妣

  “考”和“妣”在先秦时是对父母的异称,无论生死均可用。秦汉以来,父母死后仍可称为考妣,但生前不再称考妣,考妣只用来对死去的父母之称。而且,考妣不仅用来称死去的父母,死去的祖辈乃至更早的直系先辈均可用考妣相称(在先秦时则是对先祖的泛称)。

  8夫妻

  家庭关系图

  (1)夫:或作“丈夫”,本是对成年男子的美称,但又用作夫妻之夫。“夫”

  加上其它附加成分的表示丈夫意的相关称谓很多 ,如:“夫子”、“夫君”、“夫主”、“夫婿”等。除此,还可以用“良人” 、“郎”、“丈人”、“君”、“老公”、“官人”、“汉子”等称呼丈夫。

  (2)妻、妻子:是由古至今对妻的最主要的称呼。在妻之前加上各种附加成分,还有“贤妻”、“良妻”、“仁妻”、“令妻”、“娇妻”等。除此,还可用“妇”、“室”、“君”、“夫人”、“娘子”、“浑家”、“内”、“老婆”、“婆娘”、“太太”等来称呼。

  9与丈夫相关亲属

  (1)公:也称公公,对丈夫之父,古称为“舅”,也称为“公”、“公公 ”。这些称呼正是今天称丈夫之父为“公”、“公公”、“老人公”的前身。

  (2)婆:也称婆婆,对丈夫之母,古称为“姑”以及由“姑”派生出的“君姑”、“严姑”、“慈姑”、“阿姑”等。后又称“婆”、“婆婆”。

  (3)舅姑、姑舅:是早期对丈夫父母的合称。近者称“公婆”。此外还有一个常见的称呼是“姑章”,或作“姑嫜”。

  (4)伯叔:对丈夫的兄弟的称谓,与近代所称的“大伯”、“小叔”是一致的。

  (5)小姑:对丈夫妹妹的称谓。

  10与妻子相关亲属

  (1)岳丈:是对于妻子之父的称呼,古代还有“泰山”、“冰翁” 外舅” “外父”、“妻父”等代称。

  (2)岳母:对妻子之母的称谓,或称为“丈母”。

  (3)姑、外姑:早期用来对妻子之母的称呼。

  (4)舅舅:对妻子兄弟的称呼,或称为“舅”、“舅爷”、“舅子”等,还称为“内兄”、“内弟”、“妻兄”、“妻弟”等。

  (5)姨:对妻子的姊妹的称呼,或称“大姨”、“小姨”,也称为“妻妹”、“内妹”。

  11兄弟及与其相关亲属

  (1)兄:又称为“昆”。今天则可用“哥”来称呼兄长。有兄弟数人的情况下,称呼中必须表示出排行,或以数字为排行,或用伯、仲、叔、季这些排行常用语等。(“哥”,古代是用得十分广泛的称呼,可以称父、称兄、称弟、称子。)

  (2)嫂:对兄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嫂嫂”。

  (3)弟:是对与兄相对者的称呼。

  (4)弟媳:对弟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弟妹”。

  (5)侄:对兄弟的子女最常见的称呼,也可直接称之为“兄子”、“兄女”,或称为“从子”、“从女”、“犹子”、“犹女”。

  12姊妹及与其相关亲属

  (1)女兄、女弟:古代对姊妹的称谓,或直接称姊妹为兄弟。“姊”又称“姐”,与姊相对者称为“妹”。

  (2)姊夫、妹夫:对姊妹的丈夫的称呼,也可称为“姊婿”、“妹婿”。

  (3)甥:对姊妹之子最普遍的称呼,还称为“外甥”、“甥女”、“外甥女”。

  13子女及与其相关亲属

  子女关系图

  (1)子:在古代是一个使用范围较广的称呼,秦汉以后主要用作儿子之称。

  自己之子可称为“犬子”、“孽子”、“不孝子”等,别人之子又可称为“令子”、“良子”、“不凡子”、“贤子”等。除此,还可用“男”、“子息”、“贱息”、“儿子”、“儿郎”、“儿男”等来称呼子。若有几个儿子则有“长子”、“次男”、“幼子”等称呼。

  (2)女:对女儿的主要称呼。对别人的女儿往往称为“爱”或“嫒”,也称为“令嫒”、“闺嫒”。

  (3)义子、义女:指不是自己生育的,而是收养的子女,又称“养子”、“养女”、“假子”。同时还有一个常见的代称“螟蛉”。

  (4)媳妇:对儿子之妻的称呼。最初只称为“妇”,后因儿子又称为“息”,所以子之妻又称为“息妇”,或写作“媳妇”。

  (5)婿:对女儿丈夫的称呼,或称为“女婿”、“子婿”、“郎婿”、“快婿”等。除此,女儿之夫还可以被称为“女夫”、“半子”、“东床”“令坦”。

  女婿到了岳丈家,除了岳父、岳母可以称“贤婿”之类,岳家一般人都尊称其为“姑爷”、“姑老爷”。

  (6)孙:对儿子的子女的称呼,或称“孙息”、“孙枝”。“孙”又分为“孙儿”、“孙女”,“孙女”又称为“女孙”。

  (7)外孙:对女儿的子女的称呼。女姓还可称为“外孙女”。

  14家族方面的称谓

  对自己的父母称“父亲”、“母亲”。男的自称“男”或“儿”;女的自称“女儿”。

  称别人的父亲、母亲谓“令尊”“尊翁”和“令堂”“老堂”;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母亲谓“家严”“家父”和“家慈”“家母”。

  对自己已故的父亲、母亲称“考”和“妣”;对别人称自己已故的父母谓“先严”“先父”“府君”和“先慈”“先母”。

  对于后母称“继母”,其他如前。

  对自己的祖父母称“祖父”、“祖母”。男的自称“孙”或“孙儿”;女的自称“孙女”。

  称别人的祖父、祖母谓“令祖父”和“令祖母”;对别人称自己的祖父、祖母谓“家大父”和“家大母”。

  对自己已故的祖父、祖母称“先大父”和“先大母”,或者称“王考”和“王妣”。

  对自己的曾祖父母称“曾祖父”、“曾祖母”。男的自称“曾孙”;女的自称“曾孙女”。

  称别人的曾祖父、曾祖母谓“令曾祖”和“令曾祖母”;对别人称自己的曾祖父、曾祖母谓“家曾祖”和“家曾祖母”。

  对自己曾祖父母的父母称“高祖父”和“高祖母”,男的自称“元(玄)孙”;女的自称“元(玄)孙女”。

  对父亲的兄嫂称“伯父”“伯母”,对父亲的弟弟、弟媳称“叔父”“叔母”。男的自称“侄”;女的自称“侄女”。

  称别人的伯父母、叔父母谓“令伯”“令叔”“令伯母”“令叔母”;对别人称自己的伯父母、叔父母谓“家伯”“家叔”“家伯母”“家叔母”。

  如果伯叔很多,称“几伯”“几叔”“几伯母”“几叔母”。

  对父亲的伯父母、叔父母称“伯祖父”“叔祖父”“伯祖母”“叔祖母”,男的自称“侄孙”;女的自称“侄孙女”。

  称别人的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同胞兄弟姊妹称“兄”“弟”“姐”“妹”或依排行加加一个“几”字。男女自称同理。对同族的兄弟姊妹称“堂兄”“堂弟”“堂姐”“堂妹”,也称叔伯兄弟姊妹,或依排行加加一个“几”字。男女自称同理。

  称别人的“兄”“弟”“姐”“妹”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兄”“姐”前面加一个“家”字,“弟”“妹”前面加一个“舍”字。男女自称同理。

  对自己的配偶,男称女谓“妻”“妻子”“贤内助”,自称“夫”;女称男谓“夫”“婿”,自称“妻”“妻子”。

  称别人的配偶,对男方可称“兄”道“弟”,对女方称“嫂”“嫂夫人”“弟媳”“弟妹”。如果兄弟姊妹较多,前面加一个排行位数。

  对自己的子女称“儿”“女儿”,自称“父”或“母”。

  称别人的儿子谓“令郎”,女儿谓“令爱”;对别人称自己的儿子谓“小儿”“犬子”,女儿谓“小女”,儿子媳妇谓“儿媳”。

  对兄弟的子女称“侄”“侄女”或在前面加一个“贤”字,男的自称“伯”“叔”,女的自称“姑”、如已嫁人则称“姑母”。

  称别人兄弟的子女,在“侄”“侄女”的前面加一个“令”字,在自称的前面加一个“愚”字。

  对同姓而非同一家族的长者,祖辈,长辈、同辈,均按前面所述相称,写信问候前面要加一个“宗”字,表示是一个宗族。

  对过继的父母称“寄父母”“义父母”,男的自称“寄男”,女的自称“寄女”“义女”。对于寄兄弟姊妹的称呼,除“胞”字不能相称外,其他一律相通。

  15亲属方面的称谓

  对父亲的姊妹及其丈夫称“姑父”“姑母”,男的自称“内侄”,女的自称“内侄女”。单对姑母就自称“侄”“侄女”。

  称别人的姑父、姑母,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姑父、姑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祖父的姊妹及其丈夫称“姑祖父”“姑祖母”或“姑爷”“姑奶”,男的自称“内侄孙”,女的自称“内侄孙女”。单对姑奶就自称“侄孙”“侄孙女”。

  称别人的姑祖父、姑祖母,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姑祖父、姑祖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祖母的姊妹及其丈夫称“姨父”“姨姑祖母”或“姨爷”“姨奶”,男的自称“甥孙”,女的自称“甥孙女”。

  称别人的姨祖父、姨祖母,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姨祖父、姨祖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母亲的父母,称“外祖父”“外祖母”或“姥爷”“姥姥”,男的自称“外孙”,女的自称“外孙女”。

  称别人的“外祖父”“外祖母”,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外祖父”“外祖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母亲的兄弟及其妻子称“舅父”“舅母”,男的自称“甥”“外甥”,女的自称“甥女”“外甥女”。

  对母亲的姊妹及其丈夫称“姨父”“姨母”,男的自称“甥”“外甥”,女的自称“甥女”“外甥女”。

  称别人的舅父、舅母,姨父、姨母,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舅父、舅母,姨父、姨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母亲的姑父、姑母,称“外太姑父”“外太姑母”或“姑姥爷”“姑姥”,男的自称“外侄孙”,女的自称“外侄孙女”。

  对母亲的舅父、舅母,称“外太舅父”“外太舅母”或“舅姥爷”“舅姥”,男的自称“外甥孙”,女的自称“外甥孙女”。

  对父亲的表兄弟及其妻子称“表伯父”“表叔父”“表伯母”“表叔母”,男的自称“表侄”,女的自称“表侄女”。

  对父亲的表姊妹及其丈夫称“表姑父”“表姑”,男的自称“表侄”,女的自称“表侄女”。

  对母亲的表兄弟及其妻子称“表舅父”“表舅母”,男的自称“表外甥”,女的自称“表外甥女”。

  对母亲的表姊妹及其丈夫称“表姨父”“表姨”,男的自称“表外甥”,女的自称“表外甥女”。

  对父母双方表亲戚姑、舅、姨所生的子女,一律统称谓表兄弟姊妹,自称也是如此。

  对妻子的父母称“岳父”“岳母”,自称“子婿”“小婿”。

  称别人的岳父岳母谓“令岳父”“令泰山”“令岳母”“令泰水”;对别人称自己的岳父岳母,前面要加一个“家”字。

  对妻子的祖父母称“太岳父”“太岳母”,自称“孙婿”。

  对妻子的伯、叔父母称“伯岳父”“伯岳母”“叔岳父”“叔岳母”,自称“侄婿”

  对妻子的兄弟姊妹称“内兄”“内弟”“妻姊”“妻妹”,自称“妹夫”“妹婿”“姐夫”“姐婿”。

  对妻子姊妹的丈夫称“襟兄”“襟弟”,自称“妹夫”“妹婿”“姐夫”“姐婿”,俗称“联襟”。

  对妻子的其他家族及亲属,妻子怎么称呼也随之怎么称呼。

  对丈夫的其他家族及亲属,丈夫怎么称呼也随之怎么称呼。

  上述各称谓,称别人的,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前面加一个“敝”字。

  对子女配偶的父母称“亲亲”“亲翁”“亲家母”,自称“姻愚兄”“姻愚弟”“姻愚姐”“姻愚妹”。

  家族、亲属的称谓归纳起来就两句话:父系称爷叫奶伯叔姑,母系称爷叫姥舅与姨。

  其他称谓

  对出家的僧人称“和尚”“禅师”“长老”“方丈”,对他们的负责人称“主持”。

  对出家的道士称“法师”“真人”。

  对出家的女僧人称“尼姑”“师太”。

  出家人对烧香进贡的善男善女称“施主”。

  向别人介绍时,称辈分或年龄高于自己的亲属,可以在其称呼前加“家”字,如“家父”、“家叔”等;称辈分或年龄低于自己的亲属,可以在其称呼前加“舍”字,如“舍弟”、“舍侄”等;称自己的子女及其配偶,则可在其称呼前加“小”字,如“小儿”、“小女”、“小婿”等。

  记载

  据《槐荫村志》记载:槐荫村自新石器时代便有人类聚居。明朝洪武年开始,赵氏始祖伯英公从朔州马邑迁来五台,定居槐荫,以务农为主,勤俭持家,逐渐成为五台望族。赵氏家族繁衍至今,已有600余年,传25世,勤奋起家,豪爽待人,传宗续谱,辈分严谨,还组织筹划下《赵氏宗谱》一套12本书。赵氏家族之间辈分是严格遵守的,即使是白发满头的老者,也必须称呼比自己辈分大的娃娃为爷爷、叔叔。如果有人叫错了称呼,立即会受到族人的指责和纠正。宗族中孩子的取名也是依据宗谱中的辈分而定,不可随意而取。可见,槐荫村的人民几百年来生活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或半封闭的环境里,已经逐渐形成并沉淀下来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化和礼法制度,影响了一辈又一辈,一代又一代人。这里人口流动少,人们生活安定,生活也相对贫穷、落后,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必然要求同族、本家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宗族间的纽带也就比较紧密,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开放的程度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中国文学巨著《红楼梦》中,也能找到“辈分”的痕迹。如[林黛玉进贾府]一章里: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去。”先拜见了外祖母,王熙凤来时,贾母戏说称她“凤辣子”便可。黛玉不知如何称呼,不敢造次,待到众姊妹说“这是琏二嫂子”时,她才赶忙赔笑见礼,以“嫂”呼之。由此可见,在封建社会里,也是非常重视辈分,不清楚辈分,身份,称呼一个人时是十分小心谨慎的。

  而在行请安拜见礼或是吃饭时,对坐次、位置也十分讲究,如吃饭时对客人应礼让上座,而客人若很年轻、辈分也小,应推辞坐边座或下方坐,否则就会被人轻视,受人嗤之以鼻。

  当黛玉去拜见二舅舅贾政时,老嫫嫫让她炕上坐,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的椅子上坐了。见舅母王夫人时,王夫人本在西边下首坐着,见了黛玉,便往东让,黛玉料定这本是贾政之位,再三不肯,“王夫人再四携她上炕,她方扶王夫人坐了。”当贾老太太传饭时,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子上坐,黛玉十分推让,得到贾母解释“你舅母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坐了。由于贾府中人物众多,各人身份不同,辈分复杂,黛玉不得不步步小心,时时在意,才不至于弄错,闹了笑话,乱了礼法。

1、祖父:贾代善   。 

2、祖母:贾母(史太君/老祖宗)  。  

3、父亲:贾政 。   

4、母亲:王夫人。    

5、兄长姊妹:贾珠(同母兄),贾元春(同母姐),贾探春(庶妹)、贾环(庶弟) 。   

6、嫂子:李纨(贾珠妻)  。  

7、侄儿:贾兰(贾珠遗子,生母李纨)。    

8、义子:贾芸 。   

9、父系亲属:伯父贾赦(贾政/贾敏亲兄),伯母邢夫人(贾赦填房),姑姑贾敏(林黛玉生母,贾赦/贾政亲妹),林如海(林黛玉生父)。    

10、母系亲属:舅舅王子腾(王夫人/薛姨妈兄),姨妈薛姨妈(王夫人亲姐妹)。    

11、表亲:表兄薛蟠(薛姨妈之子,薛宝钗亲兄),表姐薛宝钗(薛姨妈之女,薛蟠亲妹)表妹林黛玉(贾敏之女,姑表妹)。    

12、堂亲:堂兄贾琏(贾赦嫡出子),堂姐贾迎春(贾赦庶出女),堂嫂王熙凤(贾琏妻,王夫人内侄女),堂侄贾巧姐(贾琏之女,生母王熙凤)。    

13、其他亲属:同族伯父贾敬(宁国府);族兄:贾珍(宁国府,贾敬之子),族妹:贾惜春(宁国府,贾敬之女),族侄贾蓉(宁国府,贾珍之子),族侄媳秦可卿(宁国府,贾蓉妻)。    

-贾宝玉 (古典小说《红楼梦》主角)

不得不说,熊磊的表达太不得体了,不管怎么说,婆婆许敏给他们买了婚房,帮他们缴纳房贷,对他们有情有义,她这样支持杜新枝,合适吗?人性复杂,利益面前更是如此,但是起码的良心还是要有,否则就失去人性了。

杜新枝再度卖惨

姚策的堂嫂在社交平台上晒出杜新枝住院的视频,老杜躺在病床上,并没有出镜,只漏了打点滴的手臂。田静知道了这件事情之后,她明确表态自己是不会去的,但不会左右郭威的抉择,会尊重他的选择。即便郭威真的顾念养育之恩去了医院,静静也不会在背后说什么,就当不知道这件事情。

说句实在话,田静还能如此地大度真是让人刮目相看,所以从某个角度来看,她能从众多主播中脱颖而出,也不是没有道理的。那个一直被杜新枝以“亲生闺女”来对待的熊磊,在婆婆住院后又做了什么?根据老杜身边人发出来的消息得知,在她身旁照顾的一直是堂嫂、堂姐。

晒自己住院照片被嘲

熊磊隔空喊话,孩子还小,天气又冷,无人照看孩子,就不过去照顾杜妈了,这是告诉杜妈,同时也是在告诉堂姐堂嫂,你们照顾杜妈吧,我很放心。而且现在孤儿寡母生活还要继续下去,不能啃老,只有靠自己了。不光是杜新枝的日子不好过,熊磊这段日子也是比较苦闷的,父亲持刀伤人,云昊到现在也没有出院,这熊磊还得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处理家里的这一堆烂摊子。

联手道德绑架姚威

口口声声说许敏是网暴的源头,杜新枝也在景德镇当着许敏夫妇的面,跪在姚策灵前念念有词:儿啊,你就是被网暴死的,我一定要查出真相。言外之意,姚策不是死于母婴传播的肝病而是死于许敏发动的网暴。杜新枝不知花了多少钱,雇了那么多水军。现在杜新枝和熊磊都不敢出来骂人了,只会背后搞水军。还有更恶毒的对许敏进行人身攻击、颠倒黑白。

每次讨论姚策杜新枝事件,大部分人都为许敏抱不平,也有少数人,偏向着姚策杜新枝熊磊。我注意到一件事:这样的人,似乎只在网上才敢发表言论,说到为这些人辩护的人,大家也认为是水军。人心所向,一目了然。

直呼他的名字就好啦!!

姻亲关系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亲属系统。

第一层:祖、祖母、外祖父、外祖母 『长二辈』;

第二层:父亲、母亲、伯父、伯母、叔父、婶母、舅父、舅母、姨父、姨母、 姑父、姑母、岳父、岳母 『长一辈』;

第三层:『本身』哥哥、嫂嫂、姐姐、姐夫、妹妹、妹夫、堂兄、堂嫂、表 兄、表嫂、内兄、妻妹、襟兄 『同辈』;

第四层:儿子、女儿、侄儿、外甥、内侄、侄婿 『晚一辈』;

第五层: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侄孙、侄孙女、孙媳、外孙媳

『晚二辈』。

大家好,做为一位农村人,在这里我简单的回答一下,那年在农村遇到最可怕的一件事,到现在还记得。

在二十年前,芒种前的一天晚上,突然电闪雷鸣,天空刮来一片很可怕的云,不一会就刮起了大风、下起大雨,一家人都披着被子坐在炕上看着大风、大雨不停的下,一个晚上全家人都没睡觉,也没有一个人说话。

心中都默默的祁祷,老天保佑,一年的收成都到嘴边了,不要刮风下雨了,平平安安把麦子收上来[祈祷]。

等到天亮,到麦田里一看,最可怕的事还是发生了,庄稼地里的小麦被大风大雨全部刮倒了,都爬在了地皮上。

那年的麦子受风雨的影响减产厉害,机械都没用上,全都是人工用镰刀一点一点割完的,到现在还深深的记得。

愿我们每年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祈祷]。谢谢!

看到这个问题我就想起我小时候的一件事情具体如下:

我记得当时我也就四五岁的年纪吧,那时候我还没读书,每天比较贪玩,因为我家住在大马路边上,我的妈妈不让我到马路那边玩,每次出去玩只能去村里面小朋友玩,应该是春天的时候吧有一天我吃了早饭,就去村里面找我的小伙伴去玩了,我走的时候我妈妈还在家也不知道她会出去,我在小伙伴家玩了一会就回家了。

等我回到家看到我家门是锁上的,妈妈不在家,我就在我们家门口玩,玩着玩着突然看到一个穿着破破烂烂衣服的人,一只手里拿着拐棍,另一只手里拿着一个破旧的碗,那时候的我还小没遇到过这样的人,那个时候我以为那是拐小孩的坏人,当时我害怕极了,我就跑到我家院子里,院子里有一墩很高柴火,我就躲在柴火的后面一动不动的,过了一会我伸出头看了看,看到那人居然走到我家门口了,我吓的赶紧把头缩回来,就这样我一直不敢伸头出看,一直在那躲着直到感觉到自己的腿都麻木了,才又敢伸头去看,这次我没发现那个人,可我还是不敢出去,我怕他在外面也和我一样躲了起来,就等我出去把我带走,那样我就看不到爸爸妈妈了,就这样又过了一会,我也没听到外面什么声音,才慢慢走出来,等我确定真的没人的时候我才松了口气,这时我才感觉到自己浑身都湿透了。

因为这个事情我生了病,爸爸还责怪妈妈没照顾好我。

很高兴能回答您这个问题,在农村遇到最可怕的是什么。有一件事,距如今已有二十多年的了,但对我还是记忆犹新。当时我的一位堂嫂,年纪也就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妇女,一天,突然胡言乱语,说什么是谁转世,说自己是谁的奶奶“当时记得也就是说是我的一个堂太奶奶吧”,说得活灵活现,并且说在生时有谁对她不好,她对她谁有意见。后听长辈们讲,当时她讲的事确实存在。并且堂嫂当时的样子也特别可怕,眼睛是斜着看人,一脸凶相,流着口水。现在回想那种表现还一身起鸡皮疙瘩。当时是由于农村经济条件也比较差,也就没送堂嫂去医院诊治,在第三天的下午,我伯父就从邵阳请了一位九十多岁的尼姑。说来也怪,那老尼姑一到我堂嫂家,一直在那无言乱语的堂嫂马上就安静下来了。等那尼姑烧了一些冥币口中念念有词说了几句我们听不懂的咒语之后。不到二分钟,我那堂嫂就好像睡醒一样,说话也完全和正常人一样。并且至今这种怪事在我堂嫂身上也一直没发生过。这就是我在农遇到最可怕的一件事,我自己从不相信谜信,但这件事在我心中一直是一个谜,欢大家讨论下这到底是种什么情况。

一、记得是九三年社教运动以前夕,四川美术学院一个在校生,来我村写生画描,因为语言不同,加上知识分子口舌木讷解释不清,被村里的几个混混,用铁丝穿脚杆,一天一夜晒太阳不给吃饭,受尽折磨。优质的姐姐不服弟弟被欺侮,告诉县里你们看着办就行。社教运动一来,混混头目被枪毙;

二、开玩笑过份,对那家的亲戚说:你亲戚家死了人,叫我传信给你去吊唁。那个时候,没有电话求证,此亲戚又是花圈又是礼物,还喊几十个人吹吹打打一起过去,结果到了地坝边,当事亲戚问给谁吊唁。最后把打哄的那个人打得要死;

三、晚辈和长辈说趣话,叫长辈给他磕头给他一万元。结果长辈跪了,马上爬起来咒晚辈不得好死;

四、丈母娘和女婿有一腿,最后丈母娘离婚女儿也离婚,丈母娘嫁给了女婿;

五、两农户为小事骂架,第三者目的借刀杀人,晚上把其中一户的几亩待苞的玉米杆苗全部放倒,害得那两户结了梁子,大队调解公社调解法院调解。害人那家的小孩最后说出来,是他父亲砍的,真相大白以后,吵架的那两农户,冰释前嫌,关系好得无以复加;

六、远出打工的丈夫,为了试探妻子的忠心,回到家来不通知妻子,白天开门进屋藏到床下,深夜手摸妻子的私处,并做出要行房事的动作,被早有准备的妻子,操剪刀捅穿了肚子;

七、丈夫因病长期医治不得好转,妻子绝望和第三者私订终身,承诺丈夫一死就办结婚登记。最后结果丈夫康复,妻子把第三者的钱用多了,也是不想还钱,官事打到法院才得到调解;

八、夫妻俩铁了心要生女儿,两儿以后超生三胎,得双胞胎两儿子共四个儿子。不信邪把四胎生下来,共计五个儿子。为给他们买车买房完成任务,现在我们一起做工地,主动要求去加班加点多挣钱,四十岁的年纪,累得象六十岁的相貌。

回答完毕,谢谢阅读!

在我们小时候,最喜欢别人在办事的时候放鞭炮。等他们将鞭炮放完后,我们就会去将还未爆炸的鞭炮收集起来。甚至有些时候,我们还会去坟上捡那些未爆炸的鞭炮。然后几个小伙伴聚在一起,将捡来的鞭炮插在牛粪上。看谁点燃的鞭炮,炸的牛粪更远更高。

有一次,一个小伙伴拿来一个玻璃瓶,不知道是谁提了一个建议。将鞭炮里的火药掏出来,然后按照鞭炮的原理,将其倒进玻璃瓶内,并使用泥土将其压紧。而且我们为了让其威力更大,所以还将玻璃瓶埋进了比较干燥的泥土里,看能不能将下层的泥土炸开。

还好因为大家都比较害怕,我们在点这个玻璃瓶鞭炮的时候,是烧了一堆竹叶子,然后慢慢将其引燃。爆炸的那一刻将我们所有人都吓了一跳,那声音超级的响。村里的人几乎都听见了,因为有大人看见我们玩,所以我们回去都被打了一顿。

当时直接炸了一个很深的坑,玻璃渣子弹射到竹林里时,直接将一些竹子打穿。还好我们躲得比较远,不然我们肯定完蛋,也幸好没有人直接用火柴点。这也是我们小时候不懂事的时候才敢玩,而现在给我十个胆子都不敢。

在农村遇到可怕的事小时候比较多,但是目前有印象的还有那么两三件。

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事:以前我们家住在农村的一个小院子里,一个院子有六七户人居住,周围是高大的树木和坟堆,而且有个比较宽敞的自留地是村集体用地,每家死人了都拿到那里去土葬,那个时候是没有火葬,农村死人都是土葬。我们当时还小,去上小学基本上都要从那边上走过,夏天还好,天亮的早,黑的晚,冬季就不行了,我记得有次冬季上学,好像是开运动会的时候,学校要求6点半到学校集合,我当时6点就起来了,天很黑,我一路小走来到了那次乱坟岗,当时由于村里又死了三四个人,所以这里又多了三四个新坟,每个新坟上都铺满了花圈,墓门口还有烧完的纸钱和供果,走到那的时候心里非常害怕,突然就听到了一个像女人低声哭泣,声音,我当时吓的脸色都苍白了,连忙抱着书包迅速往前跑,此时哭泣声也越来越小,跑了几分钟,终于跑出密林。从那以后,我每天晚上都做噩梦,每次都梦到自己一个人晚上在坟堆目前走,后面始终有个人跟着。后来听村里的老人说 此处阴气比较重,晚上最好不要从那路过。最近几年,本地进行开发,这处乱坟岗也被铲平了,当时挖坟的挖机挖出了几十个棺木还未完全腐烂的棺材,里面的骨头看起来更是瘆人,骨头黑灰色还长了绿毛,想起小时候从这走过,顿时心里不寒而栗。

在农村最可怕的是种的庄稼没有收成,遇上洪涝或者干旱。像今年一场洪水把刚插的早稻淹死一大半,有的甚至冲走。去年秋季干旱农作物也颗粒无收,我觉得这是最可怕的事情。毕竟农民都是靠天吃饭的。

不知道如何概括,就多说一点吧。

我爸年轻的时候创业,后来失败了,欠了不少债,所以自打我一出生,遇到的都是“冷眼”。在农村,创业也无非是成为“镇里人”,失败了就继续在村里生活,不过因为失败了,身边人给你打上“穷”“没出息”的标签。我也不能理解,分明那么多穷且不愿意劳动的“二六子”,为什么就我们家被打上了这么个标签?

从小就有人谣传说家里养活不起孩子了,把我卖了。????后来我上学,村里人都觉得,你家都吃不上饭了你还上什么学,帮着家里干点事儿啊,我,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能干啥?说话不过脑子…

那时候年纪小,虽然一年就春节的时候能见到猪肉,倒也没觉得太苦,更不懂父母的艰难。不过一年后还是因为交不起学费辍学了。

再后来,跟父母去外地,成为了农民工子弟,这地方的农村人比老家还过分,瞧不起你不仅仅因为你穷,还因为你是外地人,他们作为本地人的优越感爆棚。

两年后在外地再度回到校园,有一次跟我爸回老家办事,好事之人又“指出”,在外面再过两年就可以去工厂上班了,你看你现在学的,能会啥,不信跟我家孩子比比(因为我辍学两年,后来直接跳级,中间两年没读)。呵,小时候记忆力惊人,最不怕这些,果然,“听说读写”一套下来,完爆他们家孩子。

在上学期间,每次回老家办事,“乡亲们”都会看似热情的与我寒暄几句,结论一定是,你现在还在读书啊?!言下之意是你怎么还不出去挣钱补贴家用。也是,村里也就我一直在读书,其他差不多年龄的初中或高中毕业就出去闯了(村里90后就我们那几个,在后边就是00后),也还真有不少在事业上有些起色。

我一直是一个“自命不凡”的人,因为从小就没感受到过“乡亲们”和亲戚们的友善,所以一直对他们不冷不热的,而且我并不在意他们的看法。本科毕业的时候,我找了一份薪水还说的过去的工作,过的倒是挺自在,但是,这些人啊,又在背后说三道四,什么读书有什么用啊,不还是一个月几千块嘛,还没有那个谁谁当厨师挣得多,还没有那个谁谁卖冰箱挣得多。我不在意,可是父母在意,他们培养我这么多年,不求给家里补贴多少钱,至少在不能在面子上丢了人。这么多年,我妈跟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吃馒头争口气,只要你愿意读书,砸锅卖铁也要让你读书。我妈小学都没读完,现在想来,她虽然书读的不多,但是很明事理,否则也就没有我的今天。所以我很在意父母的想法。

那段时间我内心也是充满矛盾,一方面我不想活在别人的评价中,另一方面,我又不想让父母那样有种“抬不起头”的感觉。我觉得可怕的,那些“乡亲们”的冷眼,而是他们自以为是的价值观,三人成虎的舆论下,有几人能逃离?尤其是还想着回老家生活的爸妈。

无奈之下,我辞职,考取某名校研究生,那段时间回家过一次,感觉“乡亲们”顿时亲切了许多,虽然不知道我以后会从事什么工作,但是他们觉得,你能考上名校,那以后一定差不了,然后就莫名其妙的“出现”了很多我未曾知晓的二大爷三大姑,寒暄中也会加几句,我早就说这孩子有出息,那时候他家没钱吃饭,我怎么怎么帮他家云云。我满脸黑人问号,当我失忆了?这也是农村的可怕之处,就这么直接的套近乎,而且是“死皮不要脸”式的。在城市中,这种事情会残忍很多,没有能力就会被压死,而无关的人根本没人来管你。而在农村,谁都会站在自以为的制高点上去“落井下石”,然后你就会看到很多侮辱自己智商的前后矛盾的语言、态度,扭曲感情来套近乎。说实话,我喜欢城市的这种无情和残酷,输了我认。

前几年,我毕业了,考取了公务员,在老家的“乡亲们”看来,这是个不得了的工作,当年我回家时,路上见着谁都冲我打招呼,面生的,经旁边人一“点拨”,也跟着附和,合着都认识我啊,我以为以前都不认识呢…当然实话实说,一来很多人我确实不认识,二来对于那些墙头草我着实懒得理。这还是农村可怕的地方。

今年,新鲜劲过去了,主要是我一贯的不理那些墙头草,他们又觉得,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当官了”就忘了家里人了,人品不行。拜托,我可是一直都这样啊。尤其是在疫情爆发前,看了新闻,我觉得这问题比较严重,就发朋友圈说“谢绝拜访”,也不去拜访谁,结果又招一顿批评,说什么读书读傻了,工作了就看不起人了…这也是农村的可怕之处。

回过头看,说是可怕,其实这也是农村传统的一部分,不能以此评判农村好与不好,就像费老先生在《乡土中国》里描述的“礼治秩序”一般,农村里有一类传统,只要照办就可以。而我们更像是这个新时代的“产物”,处于一个变迁很快的时代,与农村里原有的规则体系不相同,传统的效力无法保障,就会出现这么一种“矛盾”。

不过后来我在想,为什么村里对那么多穷且懒散的人熟视无睹,而却对拼命改变命运的人指指点点呢?可能是因为拼命改变的人是在尝试摆脱这个圈子,一旦没能成功,就被这个圈子“抛弃”,他们会“群起而攻之”

所以我认为:

知识靠积累,

成功靠奋斗!

没经历过洪水,你永远不知道它的厉害。把小孩子冲走,把大人冲到几十里外的水库中。

大家好,我是太行阳仔,来自河北农村,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我家住在太行山脚下,险溢河绵延60余里流经我们这里。在我的印象里, 洪水是我在农村遇到的最可怕事。

雨下了三天三夜

我92年出生的,一共经历过四次洪水,其中印象最深的是98年那次,那一年,我才七岁。大雨一直下,好像天上的水怎么也倒不完一样,一会儿是大雨,一会儿又是小雨,中雨、暴雨,下个不停。晚上,一家人聚在一起,谁也不敢睡觉。爷爷打着雨伞去外面查看了一番,湿漉漉的身子来不及擦就急切说到:“走吧,现在就走!”当时我自己一个走,我妈妈抱着一岁的妹妹,爷爷奶奶带着被子、褥子,我爸背着九十岁的老爷爷去了我大伯家(大伯家住的高)。 这是第一次发洪水的景象,二十多年过去了,历历在目。

抱住大树的孩子

第二天早上醒来,我就急匆匆的跑到门外,眼前的一幕让我惊呆了:整个村子一片狼藉!后来就听到大人们说:昨晚村子的一个比我大几岁的哥哥被洪水冲走了。当时洪水还没有冲到他家,他爸爸让家人赶紧上房顶,他当时在穿袜子,走在最后,结果一个浪头过来,就被卷走了。幸亏这个哥哥福大命大,死死地抱住一棵大树,最后被他叔叔所救。多少年后他爸爸去我家串门,亲口听他讲过这个故事,当时我眼泪就掉下来。

2016年的脱缰野马

16年的洪水记得最清楚了。当时洪水还没来,我们就全部撤离了,还是去我大伯家。说实话,我走的时候,腿都是一直在哆嗦,刚出家门,水就到小腿了。村子被水一分为二,从这头去不了那头,要知道这才是六百人的一个小村子,没有多大。地里的庄稼啥的都没了,地势比较低的人家,屋子里的水都半人高。有一个的村子里的大人被洪水冲走,尸体找了几个星期,是在几十里外的水库中发现的。下面是从我大伯家拍的我们村的一角。

在农村遇到过最可怕的事是一天晚上一个走路,路过一片坟区时,突然跑出一个狐狸。没把我吓死。我还以为是鬼呢。把我嗓子都吓哑了。

我伯母是个从来不肯吃亏的人。

她在和别人相处的时候,从来都是她能沾别人的光,占别人的小便宜,而别人谁也别想在她身上沾到光,占到小便宜。否则,她就会把自己狰狞的一面展露出来,不是说别人自私,就是骂别人不要脸。

她从来都没有看到过,她指责别人的那些缺点,恰恰都在她自己身上被展现了出来。

今天早上,我妈五点半就给我打电话,她说,我伯父昨天答应租给我的地,被伯母驳回了。意思就是,伯母不想把我想要租的那块地租给我了,并且理由很直接。

她对我妈说:“我不把地租给你儿子,他要那块地不知道想要做什么赚钱的买卖,你们全家甭想在我身上占小便宜。”

听我妈学说完后,我很无奈。我只是想要租伯母家的地,用来种点果树,并且在早之前我就跟她提议过,想让她种。

可是她说,种果树麻烦,自己一大把年纪了,本应该享受天伦之乐的。当时,她还对我说,如果我要是愿意种,就把地租给我。

如今呢,我开始着手这件事了,她突然又反悔了。还说,宁可地荒着,也不租给我。这让我非常无语。可是仔细想想,伯母本来就是这种人,只要她认为别人用她的东西能赚钱,她就不舍得让人沾她的光。

说实话,我们身边都有这种爱贪小便宜的人,他们的性格跟我伯母的也都应该类似。只想着沾别人的光,贪别人的小便宜,而却不让别人沾他们一丁点的光,哪怕只是理论上的,没有实施的,只要你有想法,会利用到他们的东西赚到钱,他们就觉得自己亏了。

跟这种人交往,往往是会很累的。

如果,只是朋友还好说,直接断了来往,从此再无交流,这样也算是净了自己的眼睛。可是,如果是亲戚,更甚至是至亲的人,那就有点让人心里憋屈了。

就像我伯母一样,就算我们家跟她断了来往,她也会拿着伯父和我爸是亲兄弟这件事,一直“强迫”我们家妥协。

就像前几天玉米机收玉米时,她自己躲在城里清闲逛街遛弯,把所有的活推给我爸妈。当时我妈很生气,直接在电话上拒绝了她。可是她哪里是死心的人,于是就让伯父给我爸打电话,结果我爸就妥协了。

如果说我们家不帮忙是小气,可是接下来的事情,大家就该认真的评评理了。玉米从地里收回家了,伯母那边又打来电话,说让我们帮她把玉米一袋子一袋子的再扛到房顶上,晒一下。

当时,我妈气得直接怼了她,我妈说:“帮你把玉米从地里收回来了,你这便宜已经占了,就别得寸进尺了。我们可不是你家的苦力!如果你真想继续沾光,也可以。一袋子玉米,50块钱,你现在给我1000块钱,不到半小时我把这些玉米全都给你扛到房顶上去。”

伯母一听我妈急了,于是就开始打亲情牌,“哎呀,我说兄弟媳妇,这话你怎么这么说呢?什么钱不钱的,咱们的男人是亲兄弟,你要钱就见外了吧?”

我爸听了伯母的话后,受不了了,于是就从我妈手里夺过电话,直接跟伯母说:“别跟我扯兄弟不兄弟的,给钱就帮你干,算你花钱雇我。不给钱,别东扯西扯。”说完,我爸就把电话挂了。

不是我爸现实,而是伯母太爱贪小便宜。就算是再亲的人,也没有这样得寸进尺,要求别人做这做那的。

伯母的套路还是老样子,自己说不通,就开始让伯父还有堂哥轮番给我爸,还有我打电话。尤其是堂哥,更是令我失望的一个同龄人。

他在给我通电话的时候说,“弟弟,咱们可是亲父辈兄弟,你可得帮着我点。我和你嫂子在外面旅游,我爸妈都在城里,虽然都闲着,可是回不去啊。所以,麻烦你,好人做到底,帮我们家把玉米扛到房顶上去吧。”

提到我这个堂哥,我真的有点无语。用句难听的话来形容就是:猫生猫,狗生狗,耗子生的儿子会打洞。我这个堂哥和伯母的性格,简直就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从小,就一直占我的小便宜,从来都没有一个“哥哥的样子”。

其实,堂哥他自己就吃过伯母贪便宜的亏。就是他刚结婚那会儿,由于堂嫂是独生女,人家父母不想让她嫁给我堂哥后吃苦,于是就拿出自己的积蓄,给堂嫂买了一套婚前的陪嫁房。结果倒好,结婚刚半个月,我那个爱贪小便宜的伯母,就算计上了堂嫂的那套陪嫁房。

因为房子是婚前她父母全款买的,自然也就算了是婚前财产了,并且房子只写着堂嫂一个人的名字。当伯母知道了后,觉得堂嫂这是跟婆家人隔心,于是就开始算计堂嫂,让她把那套陪嫁房交出来。

当时堂哥没觉得有什么不妥的,毕竟他也是上过大学的人,所以知道婚前财产就是婚前财产,并且那是堂嫂父母自己掏钱买的,他们家一分钱都没出。自己就算要求堂嫂加上他的名字,也觉得理亏。所以,他并没因为这件事而纠结过。

可是,我那个爱贪便宜的伯母,从我懂事以来,就是那副贪得无厌的形象,她怎么可能会就此罢手。跟我堂哥说不通,她就让伯父出面跟堂嫂谈,伯父觉得没必要,更觉得寒碜,于是也没答应。

之后,她就自己出面,跟堂嫂提了陪嫁房的事。当时堂嫂以为,伯母只是想要搬进去住,于是就说自己可以再出钱装修下,让她和伯父搬进去住。

可伯母怎么肯接受这点“蝇头小利”呢?她说,自己不只是想进去住,还希望堂嫂在房本上加上她和伯父的名字。

当初,我也纳闷。为什么伯母没有提一嘴加上堂哥的名字,而是加她和伯父的呢?后来我想明白了,他们是想通过这个方式,把堂嫂的房子“骗”到手,然后把房子给我堂弟,也就是她那个小儿子。

贪心不足蛇吞象,这句话真的可以很形象地诠释我伯母。

堂嫂听了伯母的话,立马火了。那天吵吵的,半个村上的人都跑去看热闹。当时堂哥并不知道伯母当时说的话,以为她是让堂嫂加上他的名字而已。

堂哥本来是想要帮着伯母的,因为他们两人的脾性太类似了,就连他自己也一直都想占堂嫂的光。当初订婚的时候,他就拿着自己还有一个弟弟这种理由,希望堂嫂少要点彩礼,并且还希望堂嫂结婚后,能把彩礼再一分不少地给他再带回来。

可是,在听堂嫂和伯母吵吵的过程中,他听出了端倪,原来伯母是想把他老婆的房子,骗过去,给他弟弟,他就不认了。自己辛苦追求来的妻子,结婚时带来这么一块大蛋糕,不能就这么平白无故地分给了弟弟。

于是,堂哥也加入到了吵吵中去了,这次他很“明智”地选择了,在“婆媳矛盾”中,帮着自己的妻子。

虽然,在婆媳矛盾中,男人就该先向着妻子说话,之后等矛盾冲突不再激烈的时候,通过说教的方式,让母亲和妻子都意识到很多矛盾都是不必要的。但是,堂哥向着堂嫂说话,其实是有很直接的目的的。

就在伯母吵架“惨败”这个结果出来以后,堂哥就提出了自己的那份“自私”,他希望能在那套陪嫁房上,加上自己的名字。

堂哥的理由很冠冕堂皇。

他说:“咱们是夫妻,在爱情里本就应该相互扶持,相互帮衬。所以,对于外面的一些物质,咱们也应该是均衡的。”

堂嫂本来看了伯母的嘴脸后,就有些抵触他们这一家子人,谁知道堂哥这个时候又提出房子加他的名字。这不免让堂嫂想到,这一群婆家人,全都在打她父母陪嫁的那套房子的主意。

于是,堂嫂就吵吵着要跟堂哥把婚离了,还说:“你们这一家子,以前我找人打听的时候,别人都说你们一家子都爱贪便宜,我念着跟你之间是从大学开始谈恋爱的,感情比较深厚,没想到别人说的全都是真的!”

那次他们吵架,吵了整整一个下午。一直到傍晚,我奶奶从娘家回来,他们才全都住了嘴。当着我奶奶的面,伯父、伯母,以及堂哥,他们都不敢放肆。因为,奶奶是个很铁面无私的人。

当初,伯母嫁给伯父时,欠了很多外债,在分家的时候,伯母就算计,把那些外债全都放到了我爸身上,她当时跟我爸说:“二弟,你是单身,还几年外债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我和你哥这一结婚,就是两个家庭的事情了,并且以后还得养孩子,所以求你体谅一下我和你哥。”

当时的我爸,还没有改掉他那“仗义”的脾气,所以,听了伯母的“请求”,就爽快地答应了下来。这也是,自从我出生,一直到我上高中,我们家一直都过的很穷的另一个原因。虽然听上去,欠了5000块钱的外债不算多,可是按照年代来推算,三十年前的5000块钱是什么概念呢?

后来,奶奶知道了这件事后,逮着我伯父和伯母,拿着笤帚追他们跑了半个村。可是,我爸当时都把那些欠条按了手印了,就算是怎么理论,也都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从那之后,伯父和伯母就非常怯我奶奶了。至于堂哥,从小就爱欺负我,有次为了要我手上的一个木头玩具,他不惜把我的手指掰断,到现在,我右手的小拇指还无法伸直呢。那次,奶奶拿着棍子,逮到堂哥后,大腿都给他打开花了。

其实,到现在我都纳闷,我怎么就摊上了这么一家子爱沾光,爱贪小便宜的“亲人”呢?

那次,奶奶回来主持了公道,让伯父和伯母给堂嫂道了歉,并且也让堂哥给堂嫂下跪认了错。这才把那事暂时结束掉。

可是,伯母哪里是肯认输的人呢?就在堂嫂生完孩子坐月子的时候,她又旧事重提,这次她识趣了一些,不是再让堂嫂在陪嫁房的房本上加她和伯父的名字了,而是让堂嫂在房本上,加上堂哥的名字。

她以“将来我要替你带孩子”的说辞,来提出这个要求的。堂嫂听了伯母的要求后,立马很爽快地答应了下来。当时伯母都有点不敢相信,直勾勾地盯着堂嫂看了半晌。之后,她就拍着大腿,然后在街上到处说:“我那好儿媳,终于肯把陪嫁的房子写上我儿子的名字了。”

可是,让她意想不到的是,当堂哥下班回家之后,堂嫂直接拿出了一份协议书,里面的内容是:要么立马把婚离了,要么就是孩子的姓跟着她。

当时,堂哥一脸懵。之后,堂嫂就把伯母“旧事重提”的事情,跟堂哥说了。当时,堂嫂的态度非常坚决,容不得堂哥反抗。再加上前面那次的事情,堂哥很“憋屈”地在协议书上签上了,同意孩子的姓跟着堂嫂。

到现在,我那小侄子的姓,还没改回来。其实,堂嫂也不是真心想这样做,她父母也都很开明,没觉得她是独生女,就一定要生一个跟他们家姓的人。她只是拿这件事,让伯母这一家子人,认清现实。

本来是要去贪别人的便宜,结果自己栽了个大跟头。当伯母知道孩子报户口时,姓氏是跟着堂嫂的姓之后,后悔的嗷嗷直叫,还要去找堂嫂理论。结果被堂哥给拦了下来,他说:“你可真是我的亲妈,为了沾光,连自己的儿媳都不放过。这下倒好,栽了吧?求你了,别再搀和我们夫妻之间的事情了。”

这就是我那个跟我伯母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堂哥,吃的亏,还是他亲妈一手造成的。

当堂哥听到我提了这事后,直接在电话那头闭嘴了。

亲情,本应该是仅次于夫妻感情的一种情义,有的时候它甚至都可以超越爱情。

在好的亲情面前,我们都能提升自己的自我价值,以及整个家族的兴盛。可是,它不应该被这种方式消耗,到现在,搞得亲人不像亲人,更像是“敌人”了。

都说,家和万事兴。

可是,总有那么一两个“无赖”的亲人,一直

辈分的来历

  文化  概述  中华文化底蕴深厚,人名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意义。古人命名重取义、重内涵,更重行辈之序和长幼之别,几千年来一直延续...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