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十三代祖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1浏览:3收藏

中国佛教十三代祖师,第1张

您指的是我国的净宗十三祖吗?他们是:

净宗初祖——慧远大师

净宗二祖——善导大师

净宗三祖——承远大师

净宗四祖——法照大师

净宗五祖——少康大师

净宗六祖——延寿大师

净宗七祖——省常大师

净宗八祖——莲池大师

净宗九祖——藕益大师

净宗十祖——截流大师

净宗十一祖——省庵大师

净宗十二祖——彻悟大师

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

一达摩初祖

‘达摩祖师’也称作‘达摩大师’,系‘释迦牟尼佛’下传的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大师’而‘达摩祖师’之名,却是本国 善信一般的称呼。

‘达摩祖师’,俗家姓刹帝利,本名菩提多罗,后改号菩提达摩,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三子;二十七世祖般若多罗尊者得道祖师的密迹,因而说:‘汝于诸法,已经得到通量,要知达摩的意义,为通为大,宜名达摩;’此后,祖师便改名为菩提达摩了。十八罗汉中,排名第二的达摩祖师,姓刹帝利,初名菩提多罗,后来遇到佛教第二十七祖师般若多罗而改名为菩提达摩。 是印度禅宗二十八祖,于梁普通元年来到中国,受到广州刺吏的礼遇,并上表奏文武帝。有一次与梁武帝问答之间,两人话不投机,不欢而散后就北渡到嵩山少林寺。在寺后五乳峰找到一天然石洞,终日面壁苦修,长达九年之久,后来感动慧可法师,才得传法师衣钵。因为他面壁这么久,故人们又称他为“面壁达摩”。 二禅宗二祖 - 慧可大师 慧可是中国嫡传达摩心法的禅宗二祖。慧可又名僧可,俗姓姬,名光,又名神光,虎牢人(河南省荥阳县),生于公元487年至公元593年。唐道宣的《续高僧传》及《景德传灯录》等记载,慧可早年博览老庄易学,后览佛书超然自得,至洛阳龙门香山依宝静禅师出家受具,遍学大小乘义,精研三藏后于香山坐禅八载,宝静禅师嘱其往嵩山少林寺受教于达摩,时慧可约四十岁。慧可于达摩处从学六年,嫡传达摩心法。达摩入寂后,慧可亦到黄河流域一带隐迹埋名,但由于"昔怀嘉誉,传檄邦畿",许多道俗仍然寻迹前往问道,慧可乃"奋其奇辩,呈其心要,故得言满天下,意非建立"。其后到东魏京城邺都(河南省安阳县)大弘达摩禅法。当时北方佛教学风保守,邺都有道恒禅师, 密遣弟子非难慧可不遂,乃至贿赂官吏,企图加害,慧可流离于邺、卫之间(河南省安阳、汲县)。公元574年,北周武帝灭佛, 公元577年亡北齐,并把灭佛行动扩大,慧可和同门昙林"共护经像"遁隐到舒州皖公山(安徽省潜山县)。在这里度僧璨出家并传以心法咐嘱,是为禅宗三祖。公元579年北周宣帝恢复佛教,慧可重还邺都,至隋开皇13年(公元593年)圆寂。

慧可嫡传达摩禅法,有"立雪断臂"的求法故事。据唐法琳撰<慧可碑>相传慧可求法时,达摩说,求法的人不以身为身,不以命为命,方可得也。慧可乃雪立数宵, 断臂而无顾,获达摩安心法门。此段公案,道宣之《续高僧传》则说为遇贼被斫一臂,但后人皆多采前说。慧可所传禅法精神可见于《传灯录》、《楞伽师资记》、《传法宝记》等多种史传记录,最脍炙人口的是向达摩求法及向僧璨传法的两则公案,皆可见于《景德传灯录》:

光曰(慧可):"诸佛法印可得闻乎" 师曰(达摩):"诸佛法印匪从人得。"

光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师曰:"将心来与汝安!" 光曰:"觅心了不可得。" 师曰:"我与汝安心竟。

其次为慧可度剃僧璨一则公案:僧璨本为一居士,年逾四十,设礼而问师(慧可)曰: "弟子身缠风恙,请和尚忏罪。" 师曰:"将罪来与汝忏!" 居士良久云:"觅罪不可得。" 师曰: "我与汝忏罪竟;宜依佛法僧住。" 曰:"今见和尚已知是僧,未审何名佛、法" 师曰: "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 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佛法无二也。"大师深器之,即为剃发,云是吾宝也,宜名僧璨。

另外, 据《续高僧传》唐代时似有慧可的文集传世,后来失传了。慧可曾有诗答向居士问佛法事:"本迷摩尼谓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愍此二见之徒辈,申词措笔作斯书。观身与佛不差别,何须更觅彼无余"

三禅宗三祖 - 僧璨大师 北齐天平二年,有一居士,年逾四十,礼二祖慧可而问师曰:“弟子身缠风疾,请和尚忏罪。”

师曰:“将罪来,与汝忏。”

士良久曰:“觅罪不可得。”

师曰:“与汝忏罪竟。宜依佛法僧住。”

士曰:“今见和尚,已知是僧。未审何名佛、法?”

师曰:“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

士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佛法无二也。”

师深器之,即为剃发,云:“是吾宝也。宜名僧璨。”  三祖僧璨大师,生平、籍贯不详,一说是徐州人氏。北齐天平二年披剃于慧可大师座下;同年三月,于光福寺受具足戒,所患的疾病也日渐痊愈,只是头发脱落殆尽,当时人称为“赤头璨”。

  为感念二祖慧可大师的恩德,从此随侍二祖,执弟子礼。两年之后,二祖告诉僧璨大师:“菩提达磨祖师将正法眼藏携至中土,付嘱于我,今天我将此衣法传授予你,你要尽心守护,不要令此心法断绝。现在我送你一首偈,你仔细听好:‘本来缘有地,因地种华生,本来无有种,华亦不曾生’。”又叮嘱道:“往后将有国难来临,最好先隐居山林,不必急着弘法行化。”僧璨大师问道:“和尚既然能够预知未来,恳请慈悲诲示。”二祖回答:“并非是我有先见之明,而是达磨大师所传的《般若多罗悬记》中记载:‘心中虽吉外头凶’,我核算时间,应在此时。你要牢记教诫,切勿弘化,须待时机成熟,以免遭此世难。我有宿债需偿还,你好自为之,等待因缘传法。”

  慧可大师传法之后,即游化于邺都(今河北临漳县)城中,随缘说法,达卅四年。隋文帝开皇十三年(西元五九三年)受人讥谤,遭受迫害,乃于三月十六日示寂,葬于磁州(今河北省),唐德宗追谥为“大祖禅师”。

  北周建德三年(西元五七四年),武帝下诏废佛、道二教,破毁寺塔,焚烧经像,敕令僧、道还俗,将境内佛法诛除殆尽。建德六年,进兵北齐,攻占邺都,再度下诏毁灭经像,一时之间,北地佛教声迹俱绝,史称“周武法难”。

  在这政权急剧交替、人心纷乱的时代,不仅佛教受到空前的压迫,中原整个政局也处在动荡不安的状态下。僧璨大师,适逢法难,隐迹于山岩水泽,避难于舒州(今安徽省)皖公山与太湖县司空山之间,潜心静修,等待因缘。

  随开皇十二年间,一名年仅十四岁的沙弥道信,因仰慕僧璨大师道风,前往皖公山参礼请益,深得佛法玄旨。之后,便于僧璨大师座下奉侍九年。道信禅师受具足戒后,三祖屡次堪验,确认他已得诸佛心印,遂为其传法付衣,其传法之偈为:

  “华种虽因地 从地种华生 若无神下种 华地尽无生”

  传法之后,僧璨大师即随同宝月禅师、神定禅师等,南游至罗浮山(今广东省境内)隐居,随缘度化。二年之后返回舒州,远近士庶纷纷前来供养、听法,僧璨大师在此阐扬禅理,广宣心要,并重修山谷寺,当时四方前来参礼者不绝于途。

  隋炀帝大业二年(西元六○六年)十月十五日,僧璨大师为四众弟子说法毕,便立于屋前的大树下,双手合掌而逝。其对生死的解脱自在与任运自如的示现,令在场大众莫不称叹信受,广为供养,并于立化之地启建“立化亭”,以纪念僧璨大师之高风亮节。大师后被尊为禅宗三祖,唐玄宗赐谥为“鉴智禅师”。

  四百多年以后,初唐河南尹李常,平素景仰僧璨大师,因为僧璨大师所葬之地众说纷纭,李常便询问荷泽神会禅师:“僧璨大师所葬之处,有罗浮山与皖公山两种说法,到底那一个才是正确的?”神会大师回答:“僧璨大师自罗浮山回到皖公山后,经一月余才示寂。现在皖公山中即有三祖古墓。”李常听说,仍是半信半疑;恰逢此时被贬谪为舒州别驾,便特地前往皖公山山谷寺求证。结果,不但证实三祖墓穴所在,更在瞻礼启圹时,得到五色舍利三百粒。李常便将其中一百颗以自己的薪俸,于山谷寺中起塔供养;再将一百颗分送予神会禅师,以证明其所言不虚;最后一百颗则随身供养,设长斋供奉于洛阳自宅中。 四禅宗四祖 - 道信大师 “一切诸法,悉皆解脱。汝等各自护念,流化未来。”

中国禅宗四祖--道信大师于唐高宗永徽辛亥岁九月四日,安坐而逝之前,对门人如是垂示教诫。

四祖道信大师,生于陈国太建十二年(隋朝开皇前一年,公元五八○年),师俗姓司马,世居河内,后迁徙至蕲州广济县。在魏晋南北朝历史里,随着政变复杂,王朝更迭,地域分合,世态纷乱无常,道信大师,就是在这样的时代里成长。

虽说南朝佛教发展隆盛,据史书上记载:陈代有寺院一千二百三十二所,僧尼三万二千人,文武百官及文人学士,大都崇信佛教。但是当时许多道场景象式微,僧团规矩荡然无存,僧众们奔波忙碌也仅是为求三餐温饱,说不上了脱生死的修行,更谈不上弘法利生的度众愿行。

道信大师,自幼欣慕佛法的道理,生而超异常人,对佛法信解表现,更是犹如宿世薰习。初出家修行之际,并未有善知识引导,在动荡不安的时代中,却保持着洁身自爱的行谊,密怀斋检,庄严戒行,清净的行者风范,就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隋开皇十二年(公元五九二年),道信大师年仅十四岁,来到舒州皖公山礼拜三祖僧璨大师,说道:“愿和尚慈悲,教授解脱的法门。”

三祖说道:“什么绑缚了你?”

道信大师回答:“没有人绑缚我。”

祖曰:“那么何必更求解脱呢?”

在三祖几句话的启发下,道信大师豁然大悟,从此随侍三祖左右,嗣承三祖道风,收摄心念专注修行,胁不至席六十年。三祖屡次加以勘验,知道道信大师的根器因缘已成熟,便传付他衣钵,说偈道:“华种虽因地,从地种华生。若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从此以后道信大师,接引群品,广开禅门,是为禅宗四祖。

当时隋朝,出家为僧有一定的制度,按国家规定,必须先经国家定期举行考选,由僧众选举人员考核,通过方可剃度出家,再由国家分配到一定的寺院修行,这才是真正入了“僧籍”。道信大师初入僧门,正值国家兵荒马乱,人民流离失所,因缘际会下并没有得到国家剃度之允许,未能有一个合法的身份。但是要大行弘化,合法的身份是必要的方便,才能与世同存,化乐有情。所以参与考试,于吉州受戒,依国家分配,住于吉州。

隋大业十三年(公元六一七年),大师领众至吉州,适逢群盗围城,历经七旬而未能解除,城内泉井干涸,兵粮已经尽绝,大众皆感到忧惧,四祖便教导大众称念“摩诃般若波罗蜜”,此时城中群众人人一心,意志坚诚持诵。城外的盗贼这时遥望城中,看到城上仿佛有神兵守护,心生畏惧,互相告诫说:“城当中一定有异人,我们不可以冒然进攻!”便解围而去。

四祖道信大师游学南方近二十年,其中亦接触三论宗、天台宗,更能将诸多教法融合无碍,运用自在。唐武德七年(公元六二四年),返回蕲州,住破头山(即蕲州黄梅县双峰山)。在往黄梅县的路上,遇到一个小孩,观察这个孩童骨相奇秀,异乎常童。

便问他:“你姓什么?”孩童回答道:“姓是有,但不是常姓。”四祖问:“是什么姓?”回答说:“是佛性。”四祖又问他:“你没有姓吗?”回答:“性空,故无。”

四祖默识这个孩童是个法器,宿世有因缘,便收为弟子,最后付法传衣,说偈:“华种有生性,因地华生生。大缘与性合,当生生不生。”这个孩童就是中国禅宗五祖--弘忍大师。

四祖弘扬禅法期间,向大师求法的学者、僧侣如云,大师随机度化,为四众弟子解诸迷津,无有疲厌。一天告诉大众说:“我在武德中游庐山,登绝顶时,望向破头山,见到紫云如盖,下有白气,向横分成六道,你们知道代表了什么吗?”大众皆默然,唯独弘忍说道:“难道是和尚日后会旁生一支法脉吗?”四祖说:“对。”四祖知道因缘到了,便亲自寻访,此即后来牛头山法融禅师,别立“牛头禅”。

法融禅师初见四祖问道:“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

四祖说:“非心不问佛,问佛非不心。”

法融禅师说:“既不许作观行,于境起时,心如何对治?”

四祖又说道:“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无有变异。我受僧璨大师顿教法门,今日付嘱于你。谛当信受我的叮嘱,只住此山。日后当有五人绍承你的法要,弘化一方。”四祖付法后,便返回破头山(即双峰山)终老,寿七十有二,建塔于东山黄梅寺。

四祖道信大师尽其一生以禅为本,以戒严身,性德超然,因之后五祖弘忍大师于黄梅东山弘传佛法,世人称其“东山法门”,尊称四祖为东山法门之初祖。唐大历年中,唐代宗敕谥“大医禅师”,塔铭号“慈云”,师着有《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菩萨戒作法》等书。

五禅宗五祖 - 弘忍大师 弘忍大满禅师

(西天卅二祖,东土五祖)AD602-675

  唐代僧。蕲州(湖北蕲春)黄梅人,俗姓周,本为破头山中之栽松道者,尝向四祖道信请法,四祖言其已老,纵使得法,亦不能弘传。师听即去,至一水边,见一女子,即想寄宿,女向师曰仍须父兄应允使可行,师遂告此女子言,只要首肯,即敢行,女首肯,师即回,女归辄孕,女父母大恶,逐之,女无所归,日佣纺里中,夕止于众馆之下,后生一子,即师,以为不祥,因抛浊港中。明日见之,溯流而上,气体鲜明,遂举之。成童后随母乞食,里人呼为无姓儿。

  七岁时随四祖道信出家于蕲州黄梅双峰山东山寺,穷研顿渐之旨,得其心传。师之法相庄严,曾有智者见之,叹曰:“此子缺七种相,不逮如来。”足见师已具足如来二十五相。唐永徽二年(651)道信入寂,师承法席,世称“五祖黄梅”,咸亨二年(671)传法于六祖慧能。

  本来禅宗自达磨祖师东来,向以楞伽经为弘法之依归,自五祖始,乃以金刚经弘传世人,六祖慧能更因听闻金刚经而有省。中国禅宗自初祖达摩至五祖之传承,为后世禅宗各宗派所承认,弘忍继之发扬而更兴盛,时人谓其禅风为“东山法门”,以彻悟心性本源为宗,守本真心为参学之要。

  师之弟子除六祖慧能外,尚有神秀大师,因弘法之地方不同,故后称“北神秀,南慧能”。禅宗并自慧能起走向普传期。

  师于上元二年忽告众曰:“吾今事毕,时可行矣。”即入室,安坐而逝。寿七十有四。建塔于黄梅之东山。代宗谥大满禅师、法雨之塔,有《五祖弘忍大师最上乘论》一卷传世。

无姓儿 师先为破头山中栽松道者。尝请于四祖曰:“法道可得闻乎?”祖曰:“汝已老,脱有闻,其能广化邪?傥若再来,吾尚可迟汝。”乃去,行水边,见一女子浣衣。揖曰:“寄宿得否?”女曰:“我有父兄,可往求之。”曰:“诺我,即敢行。”女首肯之,遂回策而去。女周氏季子也。归辄孕,父母大恶,逐之。女无所归,日佣纺里中,夕止于众馆之下。已而生一子,以为不祥,因抛浊港中。明日见之,溯流而上,气体鲜明,大惊,遂举之。成童,随母乞食,里人呼为无姓儿。逢一智者,叹曰:“此子缺七种相,不逮如来”。姓非常姓 四祖道信一日往黄梅县,路逢一小儿,即师,祖见师骨相奇秀,异乎常童即问曰:“子何姓?”

答曰:“姓即有,不是常姓。”

祖曰:“是何姓?”

答曰:“是佛性。”

祖曰:“汝无姓邪?”

答曰:“性空,故无。”

祖默识其法器,即俾侍者至师母所,乞令出家。师母以宿缘故,殊无难色,遂舍为弟子,付法传衣。轮刀上阵 咸亨中有居士卢慧能,自新州来参谒。知是异人,乃着槽厂去。经八月,祖知付授时至,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菩提本无树 时会下七百余僧。上座神秀于廊壁书一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师知是神秀所述,乃赞曰:“后代依此修行,亦得胜果。”

卢在碓坊,忽聆诵偈,知未了,因请张别驾另书一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祖见此偈,于夜潜为慧能说金刚经。能言下大悟,遂传顿教及衣钵。师颂偈曰: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法语节录

十四问答 五祖弘忍大师以问答之方式显自心是道,是一佛乘。计有十四问答:

1何知自心本来清净?

2何知自心本不生灭?

3何名自心为本师?

4何名自心胜念彼佛?

5既是生佛体同,为何诸佛不生不灭受无量乐,众生生死受种种苦?

6真如法性同一无二,迷应俱迷,悟应俱悟;何故佛觉而众生迷?

7何知守本真心是涅槃根本?

8何知守本真心是入道要门?

9何知守本真心是十二部经之宗?

10何知守本真心是三世诸佛之祖?

11何名无记心?

12云何是我所心灭?

13请示真心

14此论从首至末皆显自心是道,未知果行二门是何门摄? 六禅宗六祖 - 慧能大师 於公元638年,六祖慧能大师诞生於现

在的广东梅县。慧能约到22岁时,他的父

亲过世。母子两人搬到广东省的南海,相依

为命,慧能以砍柴维生来供养母亲。到了2

4岁时,有一天他把所砍的柴拿到一家客栈

去卖,正要离开时,听到客栈里有人在朗诵

金刚经,他就被金刚经吸引住了。於是他前

去请教朗诵的先生说:「您所朗诵的这些

话,听了让我身心非常舒畅,不晓得这是从

哪里学来的?」这位先生告诉他:「这是金

刚经,现在湖北省的东禅寺有位弘忍大师在

讲金刚经。听说听了金刚经以後可以解除人

间一切的灾难,可以得到智慧,可以以清净

的心直接到佛国。」他听了非常向往,但是

苦恼母亲没有人供养。这时有位先生很好心

地给了他白银�9�8两,让他安顿好母亲後,专

心地去学佛。而他的母亲也很鼓励慧能去向

弘忍大师学法。於是他离开母亲,从广东走

了一个多月到湖北东禅寺。

「只求成佛,不求余物」

到了东禅寺见到五祖弘忍大师,弘忍问

他:「你是哪里人?来做什麽?」慧能回答:

「我从广东来的,是没有读过书的乡下人。

我是来求佛法的,我只求成佛,其他什麽都

不要。」五祖故意试探他说:「你这个乡下

的南方人,哪有资格修佛法呢?」慧能回

答:「人有南北之分,但是佛性都是一样的。

就像大师是和尚,我是乡下人,但是佛性并

没有差别。」由此五祖得知慧能具有大根

器,但因为旁边有许多修行人忌妒心很大,

五祖不方便多说,就说:「乡下人懂什麽!

到後面做工去。」慧能就去做舂米的工作。

菩提本无树

五祖跟一千位弟子说:「你们来这里修佛

法都只是求人间的福报。看看有没有人能真

正懂得自己的本心、见到本性,你们写一首

偈语给我看,如果我认为已经见性的,我就传承给他,立为六祖。」当时的教授师是神

秀,大家都认为他才有资格,应该由他来写

这个偈语。因此神秀写了「身是菩提树,心

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

秀自己并不满意,但是也想不出更好的句

子,摆了三四天才偷偷贴在走廊的墙壁上。

五祖问他这偈是不是你写的?神秀回答

是。五祖说很好,要大家照着这个偈去做,

就不会堕入三恶道(畜牲、饿鬼、地狱这三

个法界)。

过了几天,慧能听到有人在朗诵神秀的偈

语,问了来龙去脉,最後走到写偈语的墙壁

前面,因为不识字而请人代写了一首偈语: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慧能的见解是直接见性的,

自性根本没有尘埃,哪里需要「时时勤拂拭」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慧能做舂米的工作大约八个多月,五祖才

去看慧能,并问他说:「米熟了没?」慧能

回答:「米早已熟了,但还没有筛。」五祖

拿着手杖在地面敲了三下就走了。慧能了解

五祖的含义,便在夜晚三更时去拜见五祖。

五祖便为慧能讲解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

而生其心」时,慧能恍然大悟,说:「何期

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

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讲完金刚经後五祖弘忍便把衣钵传给六

祖慧能。为了避免六祖遭到伤害,五祖便悄

悄地送走了六祖。在渡河时,五祖说:「我

来送你一程,就由我来渡你过河吧。」六祖

回答:「迷时师度,悟时自度。」之後六祖

在猎人队中躲了16年,到因缘成熟时才出

来弘法,将禅宗发扬光大,一花开五叶,发

展成临济、曹洞、法眼、沩仰、云门五个宗

派,成为唐朝以後的佛教主流,但宋朝後,

仅存临济与曹洞二宗。悟觉妙天师父便是临

济宗的第48代宗师。

  禅 宗

  中国佛教宗派。主张修习禅定,故名。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

  为主旨,亦称佛心宗。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

  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

  史略 佛教传入中国后,禅学或修禅思想一直获得广泛的流传,在东汉至

  南北朝时曾译出多种禅经,禅学成为相当重要的流派。相传菩提达摩于六朝齐、

  梁间从印度渡海东来,梁普通(520~526)前后到洛阳弘扬禅法。因其禅法不为

  当时佛教界所重,乃入少林寺安心壁观,以“二入四行”禅法教导弟子慧可、道

  育等。慧可从达摩6年,达摩授以《楞伽经》4卷。后隐居于舒州皖公山(今安微

  潜山东北),传法于僧璨。僧璨受法后又隐于舒州司空山(今安微太湖北),萧

  然静坐,不出文记,秘不传法。唯有道信侍璨9年,得其衣法。后至吉州(治所在

  今江西吉安)传法,尝劝道俗依《文殊说般若经 》一行三昧,可见其除依《楞伽

  经》外,还以《般若经》为依据。后住湖北黄梅双峰山(一名破头山)30多年,

  主张“坐禅守一”,并传法于弘忍。其另一弟子法融在金陵(今江苏南京)牛头

  山传牛头禅。

  弘忍得法后即至双峰山东冯茂山(一作冯墓山)另建道场,名东山寺,时称

  其禅学为“东山法门”。其“萧然静坐,不出文记,口说玄理,默授与人”的作

  风,开中国佛教特有的禅风,对后来禅宗发展影响甚大。著名弟子有神秀、慧能、

  惠安、智诜等。相传弘忍为选嗣法弟子,命大家各作一偈,时神秀作偈:“身是

  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弘忍认为“未见本性”。慧

  能也作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认

  可,并秘密传以衣法,为第六代祖。慧能得法后南归,隐居15年,继至曹溪住宝

  林寺。后应请在韶州大梵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并传授无相戒。嗣法弟子有行

  思、怀让、神会、玄觉、慧忠、法海等40余人。法海集其言行为《六祖坛经》,

  是为南宗。神秀于弘忍寂后至荆州当阳山玉泉寺弘禅,20余年中门人云集,是为

  北宗。神会先后在南阳、洛阳大弘禅法,南宗遂成禅宗正统,慧能宗风独尊于下。

  神秀北宗则门庭寂寞,传不数代即衰亡。

  经典 该宗所依经典,先是《楞伽经》,后为《金刚经》,《六祖坛经》

  是其代表作。

  理论 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主要依据是达摩的“二入”、

  “四行”学说。“二入”指“理入”和“行入”。理入是凭借经教的启示,深信

  众生同一真如本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盖,不能显露,所以要令其舍妄归真,修

  一种心如墙壁坚定不移的观法,扫荡一切差别相,与真如本性之理相符,寂然无

  为。这是该宗的理论基础。行入即“四行”: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与称法

  行,属于修行实践部分。慧能继承这一学说,在《六祖坛经》里主张舍离文字义

  解,直彻心源。认为“于自性中,万法皆见;一切法自在性,名为清净法身”。

  一切般若智慧,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若识自性,“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

  如本性”,提出了“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指“定”,“生其心”即

  “慧”。慧能从“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经文中,悟出了定慧等学微旨。禅宗的一

  切思想,皆从此义引申扩充而来。

  发展和演变 慧能著名的弟子有南岳怀让、青原行思、荷泽神会、南阳慧

  忠、永嘉玄觉,形成禅宗的主流,其中以南岳、青原两家弘传最盛。南岳下数传

  形成沩仰、临济两宗;青原下数传分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世称“五家”。

  其中临济、曹洞两宗流传时间最长。临济宗在宋代开成黄龙、扬岐两派。合称

  “五家七宗”。

  沩仰宗。沩山灵佑及其弟子仰山慧寂创立。其修行理论继承和发扬道一、怀

  海“理事如如”的精神,认为万物有情皆有佛性、人若明心见性,即可成佛。

  临济宗。义玄创立。因义玄住镇州(治所在今河北正定)临济院而得名。提

  出“三玄”(三种原则)、“三要”(三种要点)、“四料简”(四种简别)、

  “四照用”(四种方法)等接引学人。因其机锋峭峻,别成一家。

  曹洞宗。洞山良价及其弟子曹山本寂创立。其教法“五位君臣”说,从理事、

  体用关系上说明事理不二、体用无碍的道理。

  云门宗。文偃创立。因文偃住韶州云门山(在今广东乳源县北)光泰禅院而

  得名。其禅风被称为云门三句:“函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

  常用“顾”、“鉴”、“咦”三种表示,接引学人,表现出“刚劲”的宗风。

  法眼宗。文益创立。南唐中主李璟赐谥其为“大法眼禅师”而得名。提出

  “理事不二,贵在圆融”和“不著他求,尽由心造”的主张。以“对病施药,相

  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概括其宗风。

  黄龙派。慧南创立。因其住黄龙山(在今江西南昌市)而得名。法门为“道

  不假修,但莫污染;禅不假学,贵在息心”。

  杨岐派。创始人方会。因住杨岐山(治所在今江西萍乡县北)而得名。时人

  称其兼百丈怀海、黄檗希运之长,得马祖道一大机、大用,浑无圭角,宗风如龙。

  禅宗五派的思想,相差无几,仅是门庭施设不同,接引学人方法有所区别,

  以致形成不同宗风。法眼宗文益在他所著《宗门十规论》中指出:“曹洞则敲唱

  为用,临济则互换为机,韶阳(指云门——引者)则函盖截流,沩仰则方圆默契”,

  指出四派不同之点。法眼宗的宗风则为“一切现成”。

  禅宗在五家七宗以后,禅风有所改变,有“颂古”、“评唱”等一类禅门偈

  颂行世。后有克勤作《碧岩集》,影响很大。从此禅宗机用变成逢场作戏。后克

  勤弟子大慧宗杲销毁《碧岩集》刻版,想杜绝不明根本、专尚语言的禅病。但不

  久又有刻版重出,宗杲的预定目的未能达到。后来他提倡“看话头禅”,将“敲

  门砖”给发心参禅者,深受士大夫们欢迎。这种佛儒合流倾向,影响到宋明理学

  的形成。宗杲又反对正觉所倡导的“默照禅”,称之为“邪禅”,认为是不求妙

  语,只以默照。实际上看话头禅应用慧能定慧等学中的“慧学”,默照禅应用其

  中的“定学”,两家只是方法上的不同。这两家禅学,自宋以后,经元明清三代,

  至今不绝。

  正值禅宗流弊严重,临济、曹洞互争短长时,法眼宗延寿编《宗镜录》100卷,

  对各派宗旨分歧持调和态度,目的是扶衰救弊。但此书在100年后才刻版流通,不

  久又被增改,至明代才恢复旧观。清雍正年间曾被推崇一时,但始终未在禅门中

  发挥应用。以后金元间有曹洞宗行秀,元有临济宗明本,明末清初有临济宗圆悟、

  曹洞宗元贤等宗师,继续弘扬禅法,都未能换回颓势,并陆续出现三种情况:

  (1)宋初,不断有人提倡禅净合一;(2)为争夺法统,临济宗后人歪曲云门宗

  的传承,把云门、法眼两宗归属于南岳怀让一系,而将青原行思一系说成只有曹

  洞一宗;(3)清帝雍正撰写《拣魔辨异录》,以政治威力干涉禅宗内部纠纷,迫

  使被压制的派系所属各大禅寺,如杭州灵隐寺等,改换门庭。禅宗至此奄奄一息。

  清代中叶后净土信仰普遍,禅宗已成强弩之末,不穿鲁缟。近代以来的禅寺,实

  际都已成为禅净合一的寺院。

  禅宗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流传时间最长,至今仍延绵不绝。它在中国哲学思

  想上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如周敦颐、朱熹、程颐、程颢、

  陆九渊、王守仁都从禅宗中汲取营养。禅宗思想也是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如谭嗣

  同、章太炎建立他们思想体系的渊源之一。对外传播亦甚广。8世纪,新罗僧信行

  入唐从神秀受法,将北宗禅传至朝鲜。道义从马祖弟子智藏受法,回国传入南宗

  禅,称禅寂宗,后改称曹溪宗,为朝鲜禅宗主流。12世纪末,日僧荣西入宋,受

  法于临济宗黄龙派虚庵怀敞,将此宗传入日本,称千光派。俊荷受杨岐派禅法,

  回国弘传。南宋末年中国禅僧多人渡日,传杨岐派禅法。13世纪初,日僧道元入

  宋,从洞山第十三代弟子天童如净受法,将曹洞宗传入日本。17世纪,福建黄檗

  山万福寺隐元隆琦应邀赴日弘法,设坛传授禅戒,成为与曹洞、临济并列的黄檗

  宗,至今不衰。

是的,中国禅宗共有六祖。

禅宗是完全产生和发展于中国的佛教教派。从南北朝时印度僧人菩提达摩来中国传授禅法以来,到中唐时期正式建立禅宗,共传六代。

禅宗建立后,禅宗中人提出了禅宗西天二十八祖和东土六祖说,并得到广泛认同。禅宗传自佛教创始人悉达多乔达摩(即释迦牟尼佛),为西天禅宗初祖,二十八传至印度僧菩提达摩,为西天二十八祖,也是东土禅宗初祖;达摩以传衣钵方式,传禅法于慧可,为东土二祖,三祖僧璨,四祖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

到中唐时,南宗禅战胜北宗禅,成为中国禅宗主流,六祖即为惠能。此后中国禅宗皆为惠能一系。由于衣钵传承到惠能为止,所以中国禅宗只有六祖,没有第七祖了。

禅宗

(流派)以禅那为示,故名。禅那或译思惟修,或译静虑,为思惟真理静息念虑之法,原为三学六度之一。初祖达磨天竺人,梁魏之世,来支那传佛心宗,其法唯静坐默念,发明佛心,凝工夫而已,其外相一等于禅那,故称为禅宗。所谓禅宗者,非三学六度之一分禅,于是而如来禅,祖师禅之称起。以经论所说,六度所摄之禅为如来禅,达磨所传之心印为祖师禅。故由彼宗之本义言之,则与其谓为禅宗。毋宁目为佛心宗为适当。释尊在灵山会上拈华,迦叶破颜微笑,为第一祖。二十八传,至达磨。为东土初祖。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是教无言之心印于无言也。慧可得其心印为二祖。僧璨为三祖。道信为四祖。弘忍为五祖。弘忍之下,有慧能神秀二大师,慧能之禅,行于南地,故称南宗,神秀之化,盛于北地,故称北宗。而北宗不免如来禅之迹,南宗的得祖师禅之神髓。六祖慧能之下,生南岳青原两系。南岳传于马祖,青原传于石头。马祖之下独盛,转传而分沩仰曹洞临济云门法眼之五家。至宋朝,临济之下又附杨岐黄龙之二流。总是五家七宗。案禅宗之称,始于李唐。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中国佛教十三代祖师

您指的是我国的净宗十三祖吗?他们是:净宗初祖——慧远大师净宗二祖——善导大师净宗三祖——承远大师净宗四祖——法照大师净宗五祖——少...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