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之柴氏的全解析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1浏览:1收藏

百家姓之柴氏的全解析,第1张

 柴举的后代就以柴为姓,世代相传。

2、也与林姓同宗。

 原因一说是隋末林士弘称帝失败,易林为柴,今龙岩有天子地一带,其柴姓为宋郑王之后,即后周皇帝之后,尊文财神比干和林士弘,这些柴姓人至今只认林坚为祖。

 一、现将山东省烟台市离休教师柴文清所著的《中华柴氏宗谱》一书中的关于柴氏家族新时代辈字口诀公布如下:

 春夏秋冬天,岁满又开元。

 炎帝因水姜,繁增伍仟年。四岳佐尧舜,伯夷秩宗官。

 功封吕建国,兴周尚威显。正卿敬仲奚,立齐桓。

 儒师学生高,仁义礼孝全。再传名为举,复作新标记。汉武唐绍业,世荣更英杰。祖德根基远,历代赞。

 华众同仰颂,光辉照宇环。期盼来者贤,永铭续谱篇。

 (后两句可作期待语用)1、柴姓诞生迄今的世代如何计算根据本谱第20页上有关资料的计算,可知柴氏诞生至今约两千五百余年。根据古时30年为一世父子相继为一世的传统计算,正好排满82世。

 二、本谱所定的100个辈字的使用方法1、以始祖柴举作为百字之首的春字为根基,往下依次按字论世系、排辈份。2000年已尽82世。

 正与百字中的82字德相对应。

 以2000年划一界限,从2001年1月1日起,全国各地柴氏族人所生子女为83世,均以百字中的83字根字来命名,以求全国柴氏世系的统一。

 2、对于某一家、某一村和某一小范围内辈份清而不乱的柴氏人,迂到老侄少叔或年龄相同而辈份不同者,到2001年,最晚的一辈可按83世而用根字命名。

 比此高一世的可用德字,高两世的,可按81世用祖字命名,依次上推来解决。三、《中华柴氏宗谱》里公布的百个辈字是供读者讨论的初稿,经过一年多来山东、江苏、河南、北京等地柴氏代表们反复商讨、修改,最后定稿、发出,望认真贯彻执行,以完成柴氏家族新世纪统一世系的大业!是幸!四、根据《慈溪余姚家谱提要》:柴:士佳切,平,佳韵。单姓。

 《通志》:柴氏,姜姓。

 齐文公子高之后。高氏傒,以王父字为氏。

 十世孙高柴,仲尼。

 柴孙举,又以王父字为柴氏。

 汉有棘蒲侯柴武。

 裔孙守礼。五代周太子无子,以守礼子荣为嗣,是为周世宗。

 《姓考》:齐大夫食采于柴,因氏。《千家姓》:平阳族。

家族名人:

 历代名人柴绍——字嗣昌。

 唐朝临汾人。高祖(李渊)将第三女平阳公主嫁给他。

 柴荣——即五代后周世宗。

 邢州龙冈人。在位时曾改革弊政,废佛寺佛像。整顿军事,奖励农业生产。先后攻取后蜀的阶、成、秦、凤四州和南唐的江北淮南地区14州。

 又北攻契丹,重取莫、瀛、易3州。

 为北宋之统一奠定基矗柴世荣——原名兆升,山东胶县人。九一八事变后,号召群众奋起抗日,后加入中国***并率所创建的反日同盟军。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奉命调入原苏联境内,任第八十八旅第四步兵营营长。1943年在执行任务时牺牲。年50岁。

 柴春霖——字东生。

 甘肃皋兰人。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毕业。

 获学士学位。

 历任九江南污铁路局文案,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及国立北京大学教授,北京政府教育部秘书,修订法律馆顾问,法权讨论会秘书长,众议院议员,国务院参议,山东清理官产处处长,河南豫西豫北行政长官等职。

 民国37年(1948年)当选为第xx届立法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去台湾,续任立法委1952年4月16日病逝,终年65岁。

分布地区:

 汉置平阳郡,现在山西省临汾市。

 

家风博物馆是今年刚创办的主题性博物馆,该馆的展陈既有家风家训的展示,也有家谱陈列,更有着与家风有关的楹联,让人仿佛走进了传统文化的深处。

看到“清白遗风”这几个字让我想起了前几年在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一册书《清白旧家风》来。

大家细致地参观家风博物馆,讲解员则顺便给大家讲解楹联的掌故和来历,以及“朱子家训”12条屏的展示,从这里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胡真来题写的“百家堂”家谱馆。

刘亚洲题陆游句: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

旧时的书箱“万有文库”。“万有文库”是近代王云五主编的综合性图书。1721种、4000册。1929年至1937年商务印书馆排印、影印本。总共两集。

在活动中,大家就成都文化的传承进行了深入探讨。严丁老师带来了说唱成都的诗歌,记录成都50年的历史变迁,大家也对此发表意见。

无疑,在成都的人文历史发展中,家风起到的作用不可忽略。而家风博物馆则提醒我们,虽然处在新时代,也同样需要从这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参加本次活动的老师最后一起在家风博物馆合影,(右至左)第一排:彭大泽,邱崇光、何定镛、唐劳绮、申玉琢、徐慧琳、蒋玉华,第二排:王耀川、朱晓剑、盛平、严丁、何国镛、张浩明、李肖伟、向运成。

刘氏族谱是刘氏家族的宝贵历史遗产,记录了刘氏家族的世代传承和家族成员的血脉关系。刘氏家族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姓之一,其族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千年前的唐代。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刘氏族谱的操作步骤和其重要性。

刘氏族谱的操作步骤

第一步:确定族谱的来源

确定族谱的来源非常重要,因为这将有助于您了解您家族的历史和文化。您可以通过与家族长辈交流或通过亲戚朋友来了解您家族的来源。如果您无法确定族谱的来源,您可以尝试在当地的家谱馆或图书馆中寻找相关信息。

第二步:收集族谱信息

在确定了族谱的来源之后,您可以开始收集族谱信息。您可以通过与家族长辈交流,查看家族文物或家谱馆中的记录来收集信息。您可以收集以下信息:

家族成员的姓名、出生日期、结婚日期、逝世日期等基本信息

家族成员的职业、学历、成就等详细信息

家族成员的照片、文物、信件等相关资料

第三步:整理族谱信息

在收集了足够的族谱信息之后,您需要将其整理成一份完整的族谱。您可以使用电脑软件或手工制作,将族谱信息整理成一张图表,包括家族成员的姓名、关系、出生日期、结婚日期、逝世日期等详细信息。

第四步:保护族谱

族谱是家族的重要历史遗产,需要被妥善保护。您可以将族谱保存在纸质或电子形式中,同时保证其安全性。如果您选择保存在纸质形式中,您可以将其装订成册或放在专门的盒子中。如果您选择保存在电子形式中,您可以将其存储在云盘或其他安全的存储设备中。

刘氏族谱的重要性

刘氏族谱是刘氏家族的宝贵历史遗产,记录了家族的世代传承和血脉关系。它不仅是家族的历史记载,更是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族谱可以帮助家族成员了解自己的家族历史和文化,增强家族凝聚力和归属感。它可以帮助家族成员了解自己的祖先和家族成员的成就,激励家族成员为家族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同时,族谱也是研究家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对于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等学者来说,族谱是了解中国家族制度和社会文化的重要途径。

山东宁阳阎乡家乘八卷,(民国)阎纂俊、阎纂安等同修,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宁阳县东疏镇寺头村和宁阳县鹤山乡西皋村。

山东宁阳阎乡家乘九卷,阎修银等同修,1987年铅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德让堂各分支。

山东宁阳阎乡家乘十一卷,阎章伟等同修,2014年印刷,1062页。现被收藏在德让堂各分支。

山东汶上南站黄家店北村(汶宁)阎氏族谱二卷,鲁任逸士戚石菴(卷一,1962年)、阎传孝(卷二,2014年)等同修。现被收藏在山东汶上黄家店北村、山东宁阳小王庄各分支。

山东楼目阎氏族谱一卷,(清)阎一侯、阎一昌同修,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手抄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栖霞镇栖霞小寨子方村。

山东昌乐阎氏家乘五卷,(清)阎世绳编,阎愉补编,清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树滋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图书馆。

河南项城林卢阎氏族谱三卷,(清)阎典唐续修,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湖北宜昌紫阳村阎氏续修族谱四卷,(清)阎大镛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雅望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河南项城阎氏续修族谱四卷,(清)阎大镛修,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南省项城市档案馆。

湖南长沙高桥阎氏支谱十七卷,首三卷、末三卷,(民国)阎振冰主修,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四美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赣榆阎氏宗谱,著者待考,三幅油布手写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赣榆市档案馆。

河南《巩义阎氏通志》,精装十六开大阔本,930页,河南省巩义市阎氏文化研究会编修。获上海图书馆家谱阅览室、河南省图书馆、郑州市图书馆、河南大学图书馆、郑州大学图书馆、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图书馆、河南省家谱研究会、巩义市图书馆、巩义市档案馆、巩义市河洛文化发展研究会等单位收藏。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按照历代规制,也编制了皇家家谱,称为玉牒,朝廷设有专官管理,称宗人府,记录皇族成员的世系。由于战乱,明代的玉牒没有存世。

家谱的编修是每族的大事,朱氏家族:的家谱一般20年或30年编修一次,称为做谱。编修家谱时,全宗室或整个家族设立总局,总管家谱编修的人叫谱东,掌管财务的会计称银东,以下各支族设立分局,分局也设有谱东和银东。各房还要派人担任分录、汇抄、校对。分局负责填写各户人丁口数目,出生、婚配情况,收取一定的手续费。总局将分局的材料进行汇编,请人执笔编纂,刻板印刷。领谱时,全族要摆宴庆贺,附近的家族和官府也会派人来祝贺。家谱每户一册,必须妥善保管。为了保证家谱的准确无误,每隔若干年还要进行验谱,验谱由族长主持,对每户族谱的收藏情况进行调查,凡把族谱损坏的,都要受到重。

修谱

历史上的朱姓,也与中国其他族姓一样,非常重视本族姓历史的编修。最早的朱氏族谱兴修于何时何代,资料不足征;但作为汉魏六朝东南最古老和庞大的门阀世族,朱姓已有家乘、谱牒。

隋唐之世,谱牒之学大兴。当此之时,朱姓谱牒不仅藏于私家,且为国家收藏,甚至公开流传于世。所以宋人欧阳修撰《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时,才可能将宰相朱敬则的沛国朱氏世系理清。唐人林宝的《元和姓纂》,也应是参考了朱氏谱牒而撰成其“朱姓”条的。

理学大师朱熹也非常重视族史的研究。他成名后,曾率领福建族人到安徽婺源寻根访祖,又亲自编修了《婺源茶院朱氏族谱》,并撰写谱序。他的这种重视家族历史的态度,为后世朱氏树立了榜样。

明清之世,朱姓修谱之风更盛,并产生了如南海九江朱氏的朱次琦这样的谱学名家。朱次琦在继承前人谱学成就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编纂体例,强调重实证的修谱方法,编成了一部清代谱牒的典范之作《南海九江朱氏家谱》,被誉为“清代谱牒学发展中的一个大家”(见《谱牒学研究》第三辑所载冯尔康文《清代谱牒学家朱次琦》)。

解放以后,祖国大陆朱姓修谱一度中断,但港、台地区则仍有公刻或私印朱氏族谱问世。时至今日,修谱之风在祖国大陆又悄然兴起,就笔者所知就有多处朱姓在新修族谱。如湖南平江岑川紫阳堂1991年九修《朱氏宗谱》,1993年湖北应城紫阳堂《朱氏宗族》,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新修族谱。

族谱的内容

各家朱氏谱牒,其体例分类多少不一,内容详略也各有不同,但基本上是大同小异。一般的朱氏族谱,大都有这几项内容:

(1)谱名,(2)谱序,(3)目录,(4)凡例,(5)恩荣录,(6)遗像、像赞,(7)五服图,(8)家规家法,(9)宗支世系,(10)谱系本纪,(11)任宦记,(12)家传,(13)祠宇,(14)坟茔,(15)艺文,(16)族产,(17)派语,(18)后跋,(19)领谱字号,(20)杂录等等,共约20类。可见,族谱相当一部志书,其内容极为丰富,它记述了本族姓的来源、世系、迁徙、婚姻、族人事迹、经济状况、丧葬、祀典、家规家法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可以说,族谱是中国传统宗族主义文化的百科全书。

谱名,朱姓族谱名称有称“朱氏族谱”的,也有叫“朱氏家谱”的。此外,有的称“支谱”,也有的称“统宗谱”或“通谱”。有的族谱还在名称上详细注明地域或宗支,如朱次琦所编《南海九江朱氏家谱》,又如《紫阳朱氏建安谱》、《紫阳朱氏武林派宗谱》。

谱序

谱序,是族谱中极有价值的文章。一部族谱往往有多篇序文,它们大都由本族名流与本族有渊源关系(如亲朋好友)的著名学者、政界人士所写。谱序文章,其内容多为论述族谱的重要意义、本族修谱的历史、本族姓的源流。历史上保存下来见载于各朱氏族谱或各朝文集中的朱氏族谱序,数量极多。其中,最著名、流传最广的首推朱熹所作《婺源茶院朵氏世谱序》。该谱序又叫《新安朱氏世谱序》,见载于大多数朱姓族谱上。

族谱的保存

中国人对待族谱的态度是极神圣的,各族姓往往把本族家谱作为圣物收藏,朱姓也不例外。朱姓对族谱的爱惜程度可从同治壬申年湖南紫阳堂《朱氏族谱》上所载的《领谱家规》一文反映出来。

《领谱家规》

谱乃通族法物也。祖宗之名号攸存,埋葬之山方攸寄。编号分给,须当视同至宝。凡有事看谱,务宜洗手焚香,拂拭几席,然后开箱启谱,眼同观看。看毕即数清部数,随贮谱箱。毋得剜补添墨污由秽,并不得传至异姓与异姓人抄媵。每年冬至,各捧家谱,齐赴宗祠;祭祖行礼毕,宣讲家政,即将谱册验明。倘领谱者精谱不到,即系卖宗鬻祖之人。除家法惩治外,另择贤明者收管。其剜补污秽者,均罚银五两入祠。然验谱牒,须举素行公正者同验,亦毋得作奸贻害,违者公同议罚。今编立“祖泽绵长隆祀典,孙技繁衍振家声”字号,订为十四册。草谱文册,编立“孝友睦姻任恤”字号,各房照字号具领收存。谨将字号另列于后,毋得彼此互易,致有重收偏废,以干罚责。慎之、慎之。

也因此大批朱姓族谱从“文革”之火和“扫四旧”余烬中被抢救出来,为我们今天的寻根和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和依据。

今天,国内外公私收藏和新修的朱姓族谱极多,其中,仅北京图书馆所藏朱姓族谱就72部之多,其族谱数在各姓中排第九位,而见载于《美国犹他家谱学会中国族谱目录》中的朱姓族谱更多,达88部,在各姓中名列第六。又据山西人民出版社所出《中国家谱目录》记载,山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家谱资料研究中心所藏朱姓族谱也有60部计771册71652页之多。

--------------------------------------------------------

[编辑本段]朱姓家谱文献目录

中国国家·大兴朱氏家乘五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清)朱锡庚撰

河北省

河北抚宁·朱氏谱图一幅 藏地:河北抚宁县上庄坨乡未村 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稿本

上海市

上海·朱氏族谱六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朱朝坤等修 清嘉庆七年(1802年)刊本四册

上海·朱氏族谱六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清)朱文忻修 清道光七年(1827年)刊本四册

上海·朱氏族谱六卷 藏地:美国 (清)朱文烈等修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刊本四册

上海·朱氏家谱三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清)朱朝栋纂 清道光间刻本三册

上海·朱氏族谱八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科学 院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辽宁图书馆 吉林大学 苏州大学 日本 美国 (民国)朱澄俭续修 1928年活字本

上海南汇·周浦朱氏家谱不分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辽宁图书馆 吉林大学 上海文化管理委员会 江苏镇江市博物馆 美国 (民国)朱世杰 朱惟恭修 1926年铅印本

上海宝山·罗阳朱氏重修家谱四卷 藏地:人民大学 吉林大学 上海图书馆 美国 (民国)朱诒彬续修 朱世贤纂 1934年排印本四册

江苏省

江苏南京·金陵朱氏家谱不分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清)朱嘉龄编 清光绪三年(1877年)钞本四册

江苏南京·金陵朱氏新谱稿二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清)朱朝柱纂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树滋堂木活字本二册

江苏盱眙·朱氏入支宗谱十卷 藏地:美国 (民国)朱兆藩等修 1929年务本堂木活字本十册

江苏扬州·朱氏族谱四卷

江苏邗江·邗东朱氏宗谱十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朱上斌等编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白鹿堂活字本十册

江苏·靖江资善堂朱氏支谱十卷 藏地:复旦大学 (民国)朱一凤等纂 1941文华斋石印本

江苏·宝应朱氏家乘□□卷 藏地:江苏宝应县图书馆 民国初钞本

江苏·宝应朱氏家谱二卷 藏地:江苏宝应县下舍乡顾家村 (民国)朱思襄主修 1924年石印本

江苏江都·维阳江都朱氏十二修族谱八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朱泽林等重修 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余镜堂活字本八册

江苏江都·维阳都朱氏族谱十二卷 藏地:美国 (清)朱步南等十修 清光绪七年(1881年)活字本十四册

江苏·江都朱氏宗谱六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清)朱治卿修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木活字本六册

江苏·江都朱氏重修族谱十四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民国)朱承业主修 1920年铅印本十四册

江苏·泰兴朱氏宗谱八十四卷 藏地:南京市图书馆 (清)朱铭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刊本十二册

江苏南通·崇川朱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河北大学 (二部) 江苏南通市图书馆 (民国)朱大淼 朱阳生纂 1917年南通翰墨林书局铅印本八册

江苏·如皋范湖州朱氏族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哈尔滨师范大学 (民国)朱祖荣总纂 1920年铅印本十二册

江苏镇江·月潭汪润朱氏支谱四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朱淑续编 清道光七年(1827年)序刊本二册

江苏镇江·润东朱氏族谱十二卷 藏地:人民大学 美国 (清)朱淳高等修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活字本十二册

江苏镇江·润东彪林朱氏宗谱二十四卷 藏地:日本 美国(清)华锦章等修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世德堂木活字本二十四册

江苏镇江·顺江洲朱氏重修族谱十二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清)朱琳朱洪文七修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注经堂铅印本十二册

江苏丹徒·朱氏宗谱八卷 藏地:吉林大学 (清)朱锡九修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敬岭堂活字本八册 ·

江苏丹徒·朱氏九修族谱十六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民国)朱永煦修 丁德昌辑 1921年活字本二十册

江苏扬中·朱氏家谱藏地: 江苏扬中县民国间木刻本六册

江苏扬中·朱氏家谱藏地:江苏扬中县(二部)民国间木刻本十册

江苏扬中·朱氏家谱藏地:江苏扬中县民国间木刻本十二册

江苏丹阳·云阳朱氏重修族谱十六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民国)朱克导修 单景云纂 1919年活字本十六册

江苏丹阳·云阳观东朱氏重修宗谱十二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民国)朱从金 朱之兰经修 1919年在兹堂铅印本十二册

江苏常州·兰东朱氏宗谱八卷 藏地:江苏常州市图书馆 (清)朱兆荣修 清光绪十年(1884年)宗正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毗陵朱氏宗谱四卷 藏地:中国历史博物馆 (清)朱鹤皋撰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凝祉堂刻本

江苏常州·毗陵韩枢朱氏续修谱十二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朱裕昌等纂 清光绪四年(1878年)崇道堂活字本十二册

江苏常州·古歙潭渡朱氏迁常支谱八卷 藏地:美国 (清)朱鲁堂等修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义安堂活字本八册

江苏常州·毗陵朱氏宗谱八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朱长松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怀淳堂活字本八册

江苏常州·毗陵朱氏宗谱十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民国)朱景元 朱景昌等修 1920年紫阳堂刻本十册

江苏常州·毗陵朱氏宗谱二卷 藏地:江苏常州市图书馆 · (民国)朱润培编 1931年石印本

江苏武进·马鞍墩朱氏宗谱六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朱光勋 朱有德等修 清光绪元年(1875年)绍文堂木活字本八册

江苏·武进颜塘桥朱氏宗谱六卷 藏地:美国 (清)朱邦英等修 清光绪四年(1878年)遗直堂活字本六册

江苏·武进颜塘桥朱氏宗谱八卷 藏地:江苏常州市图书馆 (民国)吴文盛修 1944年遗直堂木活字本

江苏武进·硕乔朱氏宗谱八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清)朱顺德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敬义堂铅印本八册

江苏武进·灵台朱氏族谱十六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清)朱光耀修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彝伦堂活字本十六册

江苏武进·灵台朱氏宗谱十二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河北大学 (清)朱百昭 朱绪曾修 清宣统元年(1909年)木刻本十二册

江苏武进·灵台朱氏宗谱十四卷 藏地:江苏常州市图书馆 (存卷2—7、9—12、14)(民国)朱永炳修 朱炳坤纂 1947年诒善堂木活字本

江苏无锡·朱氏宗谱四十八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朱友仁等纂 清咸丰三年(1853年)听彝堂活字本二十四册

江苏无锡·朱氏宗谱十卷首一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清)朱元标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听彝堂活字本

江苏无锡·紫阳朱氏家谱二十五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南京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 (民国)朱继祖修 朱祖镐辑 1924年听彝堂刊本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注书堂活字本二十六册

江苏江阴·池墩朱氏宗谱十卷 藏地:河北大学 (民国)朱晋松修 1947年木刻本十册

江苏宜兴·宜荆朱氏宗谱十一卷 藏地:浙江省图书馆 吉林大学 (清)朱人纂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树滋堂活字本十二册

江苏宜兴·古临津朱氏宗谱二十卷首二卷末二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宣统三年(1911年)怀新堂活字本二十册

江苏宜兴·七修扮里朱氏宗谱十二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吉林大学 (民国)朱良英修 1940年白鹿堂铅印本十二册

江苏无锡·朱氏宗谱二十四卷

江苏苏州·古吴朱氏族谱二十首一卷补刻四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南京大学(清)朱恩沐纂卷,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清)朱瑛编。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敦伦堂刻本三十二册

江苏苏州·古吴朱氏宗谱四卷 藏地:江苏苏州博物馆 美国 — (清)朱必荣等辑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敦伦堂刊本二十册

江苏苏州·古吴朱氏宗谱七十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清)朱凤衔等修 清光绪九年(1883年)惠山宗祠叙伦堂活字本七十册

江苏苏州·古吴朱氏宗谱十二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朱必江修 清光绪间追远堂活字本十册

江苏苏州·古吴朱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河北大学 吉林大学 日本美国 (民国)朱述祖等修 1915年惠山宗祠叙伦堂活字本八十册

江苏苏州·紫阳[朱氏]家谱不分卷 藏地:江苏苏州博物馆 民国钞本一册

江苏常熟·虞山朱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朱昌风 朱泰云主修 朱绂纂修 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惠迪堂刻本十五册

江苏常熟·朱氏先世事实录一卷 藏地:江苏常熟市图书馆 (清)翁,b存邵斋熊等撰民国间徐兆玮钞校本一册

江苏吴县·朱氏家谱八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朱荣珍 朱书传等续修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刊本五册

江苏吴县·紫阳朱氏家谱不分卷 藏地:美国 (清)朱熊飞等修 · 清咸丰六年(1856年)钞本二册

江苏沙洲·杨库朱氏宗谱二十四卷 藏地:江苏常熟市图书馆 (民国)朱叙全 沈 清耀等纂 1925年宗德堂活字本四册

浙江省

浙江杭州·紫阳朱氏武林派宗谱十二卷首二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南京市图书馆 浙江省图书馆 (存卷1—4、9—12)(清)朱封修 清嘉庆八年(1803年)刻本

浙江杭州·武林朱氏世谱不分卷 藏地:人民大学 (清)朱廷庆原辑 清钞本

浙江余杭·唐楼朱氏家谱藏地:中国科学 院图书馆 (清)朱执庵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刊本一册

浙江富阳·富春灵桥朱氏副谱藏地: 日本 清乾隆间写本六册

浙江富阳·富春灵桥朱氏副谱一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美国 (清)朱鼎武等补辑 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介锡堂木活字本六册

浙江富阳·东安朱氏宗谱四卷 藏地:浙江富阳县南津乡南四村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木刻本

浙江萧山·朱家坛朱氏宗谱文集四卷 系图六卷 行传六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朱振麟等修 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敦伦堂刊本四册

浙江萧山·朱家坛朱氏宗谱文集五卷 系图七卷 行传八卷 藏地:浙江省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清)朱锤朱风标等纂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敦伦堂活字本十八册

浙江·萧山朱家坛朱氏宗谱文集五卷 系图六卷 行传九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上海图书馆 浙江宁波天一阁文物保管所 日本美国 (清)朱耀纂 清同治八年(1869年)活字本

浙江萧山·黄阁河朱氏家谱八卷 藏地:美国 (清)朱永等修 清嘉庆三年(1789年)木活字本四册

浙江·萧山黄阁河朱氏家谱八卷 藏地:美国 (民国)朱妙助等修 1932年木活字本十册

浙江·萧山翔凤村朱氏家谱十六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朱城等修 清同治九年(1870年)敬爱堂木活字本十六册

浙江·萧山翔凤朱氏宗谱十六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清)朱大纂 清宣统元年(1909年)敬爱堂木活字本十六册

浙江·萧山桃源朱氏宗谱六卷 藏地:浙江萧山县志办公室

浙江宁波·蛟川东管朱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 藏地:河北大学 (清)朱声榜编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木刻本八册

浙江宁波·镇海朱氏运石浦家乘一卷 藏地:吉林大学 浙江省图书馆 (民国)朱传型编 1934年铅印本一册

浙江·余姚朱氏宗谱十六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南开大学 辽亏大连市图书馆 吉林大学 浙江余姚黎洲文献馆 美国 (清)朱兰总修

浙江·余姚朱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南开大学 河北大学 (清)朱九畴总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一本堂铅印本二十册

浙江·余姚朱氏谱二十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南开大学 河北大学 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余姚梨洲文献馆 (民国)朱元树总修 1931年一本堂活字本

浙江·余姚长丰朱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藏地:浙江省图书馆 (民国)朱志炎 朱志园修 1927年树德堂木活字本四册

浙江鄞县·四明藕桥朱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藏地:浙江宁波天一阁文物保管所(清)朱学 山 朱学 宜等纂 清同治五年(1866年)木活字本五册

浙江鄞县·四明藕桥朱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清)朱充炽纂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继述堂活字本五册

浙江鄞县·四明藕桥朱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宁波天一阁文物保管所 (民国)朱善晋纂 1929年继述堂木活字本六册

浙江鄞县·四明章溪朱氏宗谱四卷 藏地:浙江鄞县章村乡朱汤村 清光绪三年(1877年)木刻本

浙江鄞县·四明章溪朱氏宗谱六卷 藏地:浙江宁波天一阁文物保管所 浙江鄞县章村乡朱汤村 (民国)朱久来 徐廷璋等纂 1919年入和堂木活字本二册

浙江鄞县·四明朱氏宗谱三卷 藏地:浙江鄞县古林乡文化站(残) 清宣统元年(1909年)木刻本

浙江鄞县·鄞江朱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藏地:浙江宁波天一阁文物保管所 (民国)朱炳蕃纂 1914年木活字本四册

浙江鄞县·四明鄞江新安朱氏宗谱七卷首一卷 藏地:浙江宁波天一阁文物保管所 (民国)沈济川等纂 1933年木活字本二册

浙江鄞县·光溪朱氏宗谱八卷首一卷

藏地:浙江宁波天一阁文物保管所(存卷首、卷1—7) (民国)朱远萍纂 1937年木活字本

浙江·慈潘江朱氏宗谱三卷首二卷末二卷 藏地:浙江宁波天一阁文物保管所 (民国)朱凤翔 周毓纂 1928年钞本一册

浙江象山·关山朱氏宗谱一卷 藏地:浙江象山县文管会 (清)洪文中修 清嘉庆十年(1805年)钞本二册

浙江象山·关山朱氏宗谱一卷 藏地:浙江象山县文管会 (清)翁有基修 清同治十年(1871年)钞本二册

浙江象山·关山朱氏宗谱一卷 藏地:浙江象山县文管会 (清)丁谦修 清宣统二年(1910年)钞本八册

浙江象山·关山朱氏宗谱一卷 藏地:浙江象山县文管会 (民国)王九维修 1946年钞本

浙江象山·唐翰朱氏宗谱二十七卷 藏地:浙江象山县文管会 (清)马丙书修 清道光八年(1828年)木刻本

浙江象山·唐翰朱氏宗谱二十七卷 藏地:浙江象山县文管会 (民国)鲍谦修 1914年木刻本

浙江象山·朱氏大二四房房谱一卷 藏地:浙江象山县文管会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钞本

浙江象山·朱氏人房房谱一卷 藏地:浙江象山县文管会。民国钞本

浙江嘉兴·秀水朱氏家乘不分卷 藏地:浙江嘉兴市图书馆 (清)朱嵩龄朱守葆补辑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刻本一册

浙江嘉兴·秀水朱氏家谱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存一册)(清)朱荣修 清咸丰间刻本

浙江嘉兴·秀水朱氏家乘藏地:浙江嘉兴市图书馆 (存卷4) (清)朱建子辑朱德遴重修 清钞本

浙江嘉兴·朱氏宗谱一卷 清光绪六年(1880年)刻本一册

浙江嘉兴·朱氏世系家谱不分卷 藏地:吉林大学 (清)朱守葆修 清钞本一册

浙江海宁·紫阳朱氏统宗世谱十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家刻本一册

浙江海宁·紫阳朱氏宗谱八卷 藏地:浙江省图书馆 (存卷1、2) (清)朱山音辑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刻本

浙江海宁·朱氏花园支家乘□□卷 藏地:浙江省图书馆 (存卷首、卷1—3) (清)朱一是辑 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刻本

浙江·海宁花园朱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朱存宗等修 清道光八年(1828年)奕载堂刊本七十六册

浙江·海宁花园朱氏宗谱二十四卷 藏地:浙江省图书馆 (存卷2上、3下、9下、10、19上) (清)宋家珍 朱仁寿纂 清光绪二年(1876年)刻本

浙江·海宁花园朱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吉林大学 (清)朱维行纂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奕载堂刻本四十册

浙江海宁·花山朱马氏家乘八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美国 (清)朱昌颐 马惟阳编 清咸丰七年(1857年)远堂刊、民国间增补印本

浙江海宁·海昌朱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上海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清)朱昌燕等修 清光绪十年(1884年)哲延堂刊本

浙江平湖·新安月潭朱氏族谱十卷 藏地:河北大学 (清)朱国兰修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木刻本五册

浙江·海监澉浦朱氏家乘六卷 藏地:浙江省图书馆 (存卷1) (清)朱毓文 朱文骧辑 清道光间思成堂刻本

浙江海盐·朱氏宗谱九卷首一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辽宁图书馆 (清)朱元翰修 朱寿均等辑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至十五年(1889年)刻本

浙江海监·澉川朱氏家乘不分卷 藏地:浙江省图书馆 (存世系表一册)民国间钞本

浙江湖州·紫阳朱氏家乘不分卷 藏地:美国 (清)朱丙熙等修 清道光二十九年(1829年)惠均堂刊本六册

浙江湖州·菱塘朱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河南省图书馆 (清)朱希孔辑 清道光二年(1822年)诚敬堂木刻本

浙江湖州·菱塘朱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美国 (清)朱士纯等修 清光绪二年(1876年)诚敬堂刊本六册

浙江湖州·竹墩朱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朱彤书增修 朱纶补 清光绪三年(1877年)思成堂刊本六册

浙江长兴·紫阳朱氏宗谱□□卷 藏地:浙江长兴县博物馆 (第三册)(民国)朱景仰 朱思缙纂 1920年木刻本

浙江绍兴·朱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朱承仁钞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写本二册

浙江长兴·松林朱氏宗谱一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朱登瀛订 清嘉庆间玉泉堂刊本二册

浙江长兴·朱氏谱中传文 藏地:日本 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写本一册

浙江长兴·朱氏谱中传文不分卷 藏地:美国 (清)朱焕祖等撰 清咸丰六年(1856年)写本一册

浙江长兴·山阴天乐朱氏族谱十八卷首一卷 藏地:日本 美国(清)朱王印朱 生等修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木活字本四十八

亓姓是中国历史上最尊贵的姓氏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据史书记载,亓姓的始祖是周朝的大臣亓官,他曾在周武王时期为大司寇,后被封于亓国(今山东省临沂市)。因此,亓姓在古代被视为贵族姓氏,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姓氏代表了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亓姓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尊贵的姓氏之一。据统计,亓姓在中国人口中的占比非常小,仅占全国总人口的00003%。但是,亓姓的成员中却有很多杰出人物,如清代的亓官甲、亓心、亓长淮等,他们都是清朝的重要官员,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亓姓的现状

随着时代的变迁,亓姓的地位和影响力也发生了变化。在现代社会中,亓姓虽然不再是封建社会中的贵族姓氏,但是其成员中依然有很多杰出人物,他们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如今,亓姓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其中以山东省临沂市的亓姓人口最多。在这些地区,亓姓的人们依然保持着自己的传统文化和家风,传承着亓姓的历史和精神。

如何查询亓姓的家谱

如果您是亓姓的后代,想要了解自己的家族历史和家谱,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进行查询:

1家谱馆:家谱馆是一个专门收集和保存家族历史和家谱的机构,您可以通过家谱馆查询到亓姓的家族历史和家谱信息。

2拜堂祖:在中国,拜堂祖是一种传统的家族活动,通过拜堂祖可以了解到家族的历史和家谱信息。如果您知道自己的祖先是哪位亓姓先祖,可以通过拜堂祖了解到更多的信息。

3网络查询:现在,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方便的查询工具,您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或家谱网站查询到亓姓的家族历史和家谱信息。

结语

亓姓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尊贵的姓氏之一,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家族精神。虽然亓姓的地位和影响力发生了变化,但是亓姓的人们依然保持着自己的传统文化和家风,传承着亓姓的历史和精神。如果您是亓姓的后代,想要了解自己的家族历史和家谱,可以通过家谱馆、拜堂祖或网络查询等途径进行查询。

叶姓起源

一、为出自芈姓沈氏,为帝颛顼的后裔。传说,帝颛顼的后裔陆终娶方氏女为妻,生下六个儿子,其中第六个儿子叫季连,赐姓芈。季连的后裔鬻能做过周文王的老师。后来周成王封鬻熊的曾孙熊绎在荆州山(今湖北西部)一带建立荆国,定都丹阳(今湖北秭归),后迁都子郢(今湖北江陵),改国号为楚。春秋时,楚庄王的曾孙戌,在楚平王时任沈县(今安徽临泉县)尹,又称沈尹戌。他的后代中有人以沈为姓。楚昭王封沈尹戌的儿子沈诸梁(字子高)于叶(今河南叶县南旧城),称为叶公。叶公曾平定白云胜的叛乱以复惠王,有功于楚,得封南阳,获赐爵为公,后退休于叶。其后人便以邑为姓,称叶氏。其得姓始祖为叶公叶诸梁。

二、据《姓氏考略》记载,我国古代的所谓南蛮(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之中,也有以叶为姓的。春秋时吴国的叶雄就是南蛮叶姓的后代。

三、少数民族叶姓

清满洲叶姓 《清朝通志·氏族略》说满族有叶氏,世居沈阳。又,清满洲八旗姓纳喇氏、叶赫氏、叶赫勒氏中均有改姓叶氏者。清初将领叶臣、叶克书均为满族。

彝族叶姓 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彝族支系繁多,多数自称“诺苏”、“纳苏”、“聂苏”等。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彝族。彝族有自己的姓氏,《巍山彝族姓氏分布调查》中显示,所查云南巍山彝族83771人中,共有149个姓氏,其中有叶姓,但人数不是很多。

德昂族叶姓 德昂族是西南边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渊源于古代的“濮人”。史书中记载的“茫蛮部落”即为德昂族的先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称崩龙族。1985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改名为德昂族。主要散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县和临沧地区的镇康县,与傣、景颇、僳僳、佤、汉等民族交错而居。崩龙族原有自己的姓氏,但进入20世纪以后,即采用汉姓,据《德昂族社会历史调查》一书称,云南潞西县三台山德昂族民族乡邦外村有“海”氏改称叶姓者。

另外,蒙古、土家族、锡伯族、保安、回、苗等民族均有叶姓。

介绍文件叶姓迁徒史 叶姓迁徙史

元代以前

得姓之后的叶姓人,最初发展很缓慢,见于史籍的叶姓名人也不是很多,臧励禾《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收录的叶姓名人仅有叶子韶一人;《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收录的唐代以前名人也只有叶万椿、三国吴人叶雄、晋人叶谭、叶子韶4人,而叶万椿还是为淮南王刘安所遇群仙“八公”之一的“自号”,并非一定姓叶;叶雄是叶调国叶氏后裔。因此,关于叶氏的迁徙情况只能从现存的一些谱牒资料中窥知端倪。 据清光绪六年(1880年)南阳堂《叶氏族谱》记载,自叶公起,叶姓族人多代出河南。叶姓始祖沈诸梁,居于春秋时楚国叶地《今河南叶县南),直至终老。叶公生有二子:长子名重,为周楚邑令,配樊氏,生凝,为楚大夫;次子名才,袭父爵,字芈骝 (一凸),号璧英,一子名盼,后为司马。其十一世叶淑和为秦代长沙(今属湖南)太守;二十世叶崇,为西汉颍川(今河南禹州市)太守;二十五世叶颁,为长沙(今属湖南)太守;四十七世叶尤,字茂永,东汉时为太尉,居南阳(今属河南),分为六族。

叶姓族人的南迁始自东汉末年,始迁祖叶望。清光绪六年(1880年)的南阳堂《叶氏族谱》、安徽歙县《新州叶氏家乘》、浙江松阳《卯峰广远叶氏宗谱》均视叶望为叶氏南迁之始祖。

叶望 字世贤,雁门太守,汉末时为光禄大夫,灵帝时弃官归隐,人称“楼舟先生”。建安二年(197年)由青州渡江而南下,侨居丹阳之句容(今江苏句容),为叶氏南迁之始祖。

叶望之后裔不断向外发展,分别迁到了浙江、安徽等地。浙江松阳《卯峰广远叶氏宗谱》及《玉岩叶氏宗谱》都说叶望四世传至琚(ju),仕钱塘(今浙江杭州)令,爱民如子,号之曰“叶父”,在当地百姓的一再挽留下,安家钱塘,并成为当地望族。琚次子俭,字亚父,晋太康二年(281年)为括苍太守,授折冲将军,宦居括苍(今浙江丽水)。俭之后世居松阳卯山之右。安徽歙县《新州叶氏家乘》说:叶望五世孙硕,迁新安歙县。

另据晋永嘉之乱带来的大批移民潮推测,期间叶氏族人南迁的当不在少数。晋永嘉年间,皇室内讧,由争权演变为八王之乱,战火遍及中原。永嘉五年(311年),匈奴刘渊乘机起兵反晋,其族弟刘曜(yao)攻入洛阳,西晋灭亡。晋室遗族仓皇南逃,最后在建康(今南京)重建政权,史称东晋。在永嘉之乱中,中原士族纷纷南奔,并有大量百姓逃难过江,先后有近百万人之多,在这次南迁浪潮中,中原叶姓族人当有不少移居到了福建、江西等地。

唐宋时期

叶姓族人的大举南迁在唐代有两次,第一次在唐初。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福建泉漳之间,蛮獠(liao)啸乱,朝廷派以陈政为朝议大夫、岭南行军总参,率府兵 3600名,战将123名入闽征讨(史称58姓入闽)。其中众多叶姓士卒,战后在福建各地定居繁衍。

第二次在唐末。唐朝末年,天下大乱,光州固始王潮、王审知兄弟率众起义,举兵南下,中州地区的叶姓兵众跟随二王南下,在福建转战8年,王氏兄弟在福建建立“八闽王国”,叶氏将士也在福建各地定居开族。当时以北方为主要聚居地的叶姓当不在少数,由于资料匮乏,其具体迁徙情况已无法得知。

宋末是中原叶姓南迁的又一高潮。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大举南侵,战祸遍及几乎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造成惨重破坏:“几千里无复鸡犬,井皆积尸,莫可饮”,“菽粟梨枣,亦无人采刈(yi,割)”;

“民多流亡,土多旷闲,遗黎惴惴,何求不获”。靖康二年春,北宋灭亡。五月,康王赵构建立南宋政权,后定都临安。靖康之难后,直至南宋灭亡,宋金对峙,战乱不断,大批北方人民为避战乱,被迫不断向南迁徙,持续近一个半世纪,其中不乏中原叶姓族人。

由于年代久远,记载叶姓族人在上述几次大的移民过程中的迁徙情况并不是很多,一些叶姓族谱的记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一时期叶姓迁徙到了江苏、浙江、福建、江西等地。如安徽《休宁陪郭叶氏世谱》称其始迁祖叶尚或,南唐时自湖州苕溪迁休宁陪郭。《叶氏族谱》记载,后唐清泰年间 (934—936)叶一琅任朝奉大夫,随官迁至江西赣州府信奉县。叶一琅之孙延庆再迁至福建兴化府仙游县。根据族谱记载,唐宋南迁的叶姓族人中,主要来自河南,来自河南的叶氏分别迁居到了福建、江苏、浙江、广东、四川等地。

福建仙游《古濑叶氏族谱》说:“始祖叶湛,世居雍州,五季之乱,举族流徙莫定;至宋,卜居光州固始,若祖有叶炎会者,随宋南渡,卜家仙游之古濑。”《佛岭叶氏谱序》称:“吾稽叶氏,居雍州,徙居光州囱始县。”《思实公重修族谱序》也说:“吾祖河南固始人也。”《明元公谱序》谓:“吾宗自光州入闽。”

江苏吴县《纪革叶氏支谱》称:始迁祖叶寿三,宋室建炎南渡,自汴迁东洞庭纪革。

浙江淳安、遂安、开化《叶氏宗谱》记载:一世祖为叶翥(2hu),先世为河南人,因官迁居歙之黄墩。历五世曰豪,不满王安石新法,避地遂安承凤,后名叶村。

四川成都《蓉城叶氏宗族全谱》记载:是族先世汴梁人,有大经者,南宋末官闽,时兵戈四起,南北道梗,遂流寓梅州程乡县。

所有这些都说明,叶姓祖根在河南。因此,直到今天,福建省叶氏各宗各系,追述其宗,十有八九称其祖上原籍为河南光州、中州。

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繁衍,到宋朝叶姓已成为大姓望族。《通志·氏族略》说“叶氏,宋朝为著姓”,《宋史》中立传的叶姓人物有12人,而《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的:宋代叶姓人物有47人。从这些名人的籍贯:看,《宋史》中立传的名人全部为江南人,其中浙江籍8人,福建籍3人,江苏籍1人。《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的47宋代叶姓人物中,除两名籍贯不详,1名为河南人外,其余44人全是江南人,其中浙江籍20人,福建籍19人,仅两省就占八成以上,其余为安徽、江苏、江西等省人,由此可见此时的叶姓已鼎盛于江南了。

明清以来

明清时期叶姓已遍布全国各地,成为我国的大姓之一。见于史载的各类叶姓名人较以往大大增加。《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有明清叶姓人物117人,从这些名人的居住区域分布来看,明清时期叶姓族人已经繁衍到了大江南北,但仍以浙江、江苏、广东等地为多。《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收录的明清叶姓117位名人中,在有明确籍贯的100人中,浙江45人、江苏19人、上海 16人、安徽7人、广东6人、福建6人、湖北6人、江西3人、河南、山东各1人,这说明此时叶姓发展的中心仍然在今浙江、广东、福建、江苏、上海、安徽等东部沿海一带。

浙江叶氏 明清时期浙江叶姓的迁徙大都是在本省境内进行。如:余姚的叶姓就是南宋大臣叶梦得的后裔由湖州迁入的。《余姚梅川叶氏宗谱》说:叶梦得孙叶篑 (ku),理宗端平间(1234—1236)自湖州迁余姚熨斗山。《叶氏再续谱》称:叶篑孙叶

文达,元代又从熨斗山迁邑之梅川三山,为海川始迁祖。叶(竹贵)孙叶文远,迁邑之东门,步得十五世孙叶伯兴又迁邑之通德乡西旺隶,是为迁西旺始祖。《叶氏续修宗谱》梦得十六世孙叶永初,由余姚叶家埭迁邑之奉山,永初孙叶渊铠,由叶家埭再迁邵家渡。

松江叶氏是在元朝由杭州迁入的,松工《叶氏家谱》称:始迁祖叶廷玉,元自杭州丰乐桥迁松江,先筑室钟贾山阳,后又迁居籽城西门内丰乐桥。

淳安叶姓为南宋大臣叶义问的后裔,由寿昌迁入。《南阳叶氏宗谱》称:南宋大臣叶义问玄孙叶椿,始自寿昌迁淳安梓桐;十三世传至叶继善,元明之际因商自梓桐崇疚再迁遂邑七侏溪西桃源,为迁遂一世祖。

金华叶姓是在明初由松阳迁入的。《双溪叶氏宗谱》称:始迁祖叶显,明初携子叶彦由松阳迁婺州金华县西之菱塘。以业鹾(cuo,盐的别名)为生,家益饶裕,至曾孙叶仕瑛,复由菱塘徙附廓双溪。

东阳象山叶氏是从松阳迁入的。《象山叶氏重修宗谱》称:始祖叶质,先世括苍松阳人,南宋时自松阳芝田都铺迁来东阳茜畴里。传九世至叶雅,元末再迁本邑象山大坞,是为始迁祖。

东阳龙溪叶姓是淳安县迁入的。《龙溪叶氏重修宗谱》记载:始祖叶恩,北宋初自睦州清溪迁义乌永宁乡。五世孙叶桐,再迁广口叶堂。十一世叶由幸,南宋后期复迁十三都演溪。十九世叶良玉,明中叶又自演溪迁东阳斯孝乡鹤岩龙溪玉印塘,是为本始迁之祖。

浦江叶氏是在明朝从金华迁入的。《浦阳叶氏宗谱》称:先祖叶辞,由临海迁金华永康柳山;越五世有叶必秀、叶必香、叶必和三兄弟,于明万历间(1573—1619)自永康再迁浦阳人峰山下,是为始迁祖。

镇海叶氏是在明朝由慈溪迁入的。《镇海东管乡沈郎桥叶氏宗谱》称:始迁祖叶茂春、叶茂二,约于明季由慈溪石步迁来镇海东管乡沈郎桥。

龙游叶姓《西山叶氏宗谱》:始祖叶玖,南宋时自新安迁龙游八石,清顺治间 (1644—1661)始迁祖善贵再迁邑之(钅惠)北湖都山里。

但也有少数叶姓是从外省迁来的,如余姚叶姓就有一支是北宋大臣叶祖洽的后裔,是由福建迁入浙江奉化,再入余姚的。叶祖洽,字敦礼,邵武(今属福建)人。熙宁进士。历任职方、兵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左司郎中、起居郎、中书舍人、给事中等职。

《余姚孝义虹桥叶氏宗谱》称:叶祖洽之子叶广,因官迁浙江明州奉化县剡源乡。叶广曾孙叶爽之,入赘余姚孝义乡虹桥周氏,遂家虹桥。爽之玄孙叶纯,元末明初人,生四子,长幼无考,次子守义支分西宅。三子守礼亦生四子,长子曰礼一,其后居邑之东门;次子祥一,居田屋;三子齐山,居西虹桥;四子曰亨四,居东虹桥。

浙江的叶姓也有向省外发展的,如乌裎的叶姓就迁徙到了无锡、安徽、江苏等地,《圻里叶氏宗谱》说,叶清臣,生二子,长子叶均徙苏州,次子叶坦迁常州广化门下塘。镇江《润东严庄叶氏重修族谱》称梦得十数传至叶子良,明季由徽州迁扬州。子良子槟,复由扬州、1再迁润州城东之西严庄。

福建叶氏 唐宋时期迁徙到福建的叶姓族人,不断向周围迁徙繁衍,仙游古濑叶姓徙居南安、德化境内,《社坛叶氏族谱》称: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即南唐中兴元年自仙游古濑徙居南安高田,传至叶碧崖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定居南安诗山社坛。《国宝叶氏族谱》记载:宋末景炎二年(1277年),仙游叶氏誓不降元,挈眷遁迹德邑,结庐国宝,迨明朝建立,叶氏子孙始设籍德化。同安叶姓继续向外迁徙,元末迁到了晋江。《东石世美叶氏家谱》说:开基始祖叶以寅于元至顺元年(1330年)从同安县分居东石西尾。

广东叶氏 广东叶氏遵叶大经为始祖。《梅州叶氏源流世系说》记载,叶大经为叶诸梁八十五世孙,字伯常,号封川,汴梁 (今河南开封)人,宋宝庆二年(1226年)进士,历官20余载,咸淳间升闽制置使。德佑二年(1276年),元兵大举南下,战乱不已,辞去了官职,在梅州曾井(今梅城西区)住了下来,遂为梅州叶氏一世祖。

自从叶大经定居梅州之后,梅州叶氏便迅速地发展开来,成为当地大族,子孙繁盛,不断地向本省境内的其他地区以及周围的江西、福建等省,乃至四川迁徙。《梅州叶氏源流世系说》称闽粤交界的清流、龙川、博罗、河源、长乐、归善,兴宁、龙川、平海、平远、镇平、永安等地,以及江西的瑞金、雩都、会昌、兴国,湖北、四川、浙江、湖广等处的叶氏子孙,皆“其一脉贯通之所发也”。

广东叶氏另外一支来自福建,为宋朝宰相叶颐(yong)后裔。台山叶氏称叶颐居南海大圃而不归闽,遂为广东叶姓之始祖。广州市永汉北路(即今之北京北路)曾有“清介书院”,就是叶颐后人为纪念叶颐而修建的。其后裔主要分布在南海、新会、 花县、鹤山、番禺、惠阳、东莞、龙岗等地。

江苏叶氏 江苏无锡叶氏为叶清臣后裔,自浙江迁入。无锡《圻里叶氏宗谱》称:始祖叶参,世居乌程,仕宋为兵部郎中。子叶清臣,生二子,长子叶均徙苏州,次子叶坦迁常州广化门下塘。叶坦越五传而至叶盛,叶盛长子叶朝极居云泽之滨,次子叶朝楹之子叶旭彩退隐阳湖虞桥。叶旭彩子叶志仁号春山,由虞桥再徙邑之新塘乡庄巷里。叶志仁三子:长子叶道,徙宜兴;仲子叶通,仍居新塘;季子叶达,徙无锡梁溪。叶通亦三子:长子叶德成,号谦山,其子叶芬徙黄公山;次子叶德英,号仁山,其子叶蓁迁丁堰镇;三子叶德华,号学山,孙叶云。七世孙叶敷春,明代由新塘先后迁无锡青城乡圻里。

扬州、镇江叶氏为叶梦得后裔,是由安徽徽州迁扬州,再迁镇江的。镇江《润东严庄叶氏重修族谱》称其始祖为叶梦得。十数传至叶子良,明季由徽州迁扬州。叶子良子叶槟,又由扬州迁至润州城东之西严庄。

武进、江阴叶氏为叶颐后裔,自福建迁入。《江阴东叶家桥叶氏宗谱》说,明初,有名叶礼者,宋高宗相颐9世孙,先居武进北孝西乡夏墅,旋又迁安东乡辉龙地村。其五世叶祥,自辉龙村再迁江阴东叶家桥。

宜春叶氏是从江西萍乡迁入的。萍乡《叶氏族谱》说,一世祖叶辉儒,明末避乱挈眷来萍乡。生三子,……季子叶纲芳,雍正间 (1723—1735)迁宜春县北冷水江婆塘。

上海叶氏 青浦叶氏是由江苏吴江迁来的。《(青浦)叶氏家谱》说,始迁祖佚名,字华南,或云为宋石林先生叶梦得二十二世孙,明崇祯时(1628—1644)自吴江县迁至青浦县蒸里芟稼村。

湖南叶氏 叶大经之后,有迁至湖南的长沙、宁化、善化、益阳等地的。有一支湖南叶氏,据《叶氏四修族谱》是南宋人大经开派,大经晚年居广东梅州程乡县,八传到叶德茂、叶德成、叶文保、叶德真,分别为四大派。叶德茂子叶仲华、叶仲彰,叶德成子叶仲显、叶仲盛,叶文保子叶仲仁、叶仲义、叶仲礼,叶德真子叶仲胜、叶仲腾、叶仲明,共成10大房。10房后裔或居长沙、或居宁乡、或居善化、或居益阳。

浏阳叶氏有的是从江西迁入的。萍乡《叶氏族谱》说,其一世祖叶辉儒,明末避乱挈眷来萍乡。生三子,长子叶继芳于清康熙间 (1662—1722)徙浏阳东乡君家湾……

平江叶氏是自蒲圻(今湖北嘉鱼)迁入的。《平江玉山族谱》说:始迁祖叶永寿,明洪武二十五年由蒲圻迁平江燕额岭下。

宁乡、湘潭、浏阳叶氏多是由长沙迁入的。《楚南叶氏族谱》称其一世祖叶淋泗,宋元之际人,世居长沙,传至七世,有孙四人:叶斌、叶赋、叶缃、叶(纟圭)(gua)。叶斌后无考,余三人分别开派宁乡、湘潭和浏阳。

安徽叶氏 太平(治所在今当涂县)、歙县叶氏为叶梦得后裔。太平《叶氏宗谱》说,始迁祖行名叶俭十,叶梦得五世孙,元末避兵乱自歙县蓝田迁太邑麻溪,后代转徙中潭、湘津。

桐城叶氏是自婺源(今属江西)辗转迁入的,《南阳叶氏宗谱》称其始祖叶林秀,唐末五代人,世居婺源,传至二十一世叶贵,经商于金陵,明初移居桐城西山余家冲。

黟县叶氏迁自祁门(今属安徽),《黟县南屏叶氏族谱》称其始迁祖为叶伯禧,元末自祁门县石马山迁黟县南屏山五都村。

江西叶氏 据《玉山叶氏合修房谱》说:始祖叶乾源,宋代人,世居江西南丰县花心巷。15世孙叶文海始由花心巷迁本邑八都下源里,25世孙叶正未,清初由下源再迁玉山县徐村;稍后,乾源后裔嘉禾支 26世孙叶毓标,亦移家玉山,世居东源。

萍乡叶氏是从湖南醴陵迁入的,《萍乡南门叶氏族谱》说,始迁祖叶萱义,南宋时自醴陵仙石上库迁萍乡南门。另有一支萍乡叶氏是明末从外地避乱迁入的。萍乡《叶氏族谱》说,一世祖叶辉儒,明末避乱挈眷来萍乡。

四川叶氏 清初四川人烟稀少,为此康雍时期特别颁布招垦条例,实行种种优惠政策,从而吸引了两湖及闽粤等大批农民入川开垦。“迁居者为了得到更多的土地,往往都是整个家庭,或者与至亲密戚结伴而行。叶姓族人在此时也有迁居四川的,民国《叶氏宗谱全谱》说,广东叶荣山携妻并7子2媳1女共12人于康熙六十年 (1721年)年迁居四川。民国《叶氏族谱一梅州宗谱》载龙川县叶氏25世至29世有 29个分支叶氏入川。广东迁居四川的叶氏中还有叶大经后裔,迁到了成都。《蓉城叶氏宗族全谱》说,是族先世汴梁人,有叶大经者,南宋末官闽,时兵戈四起,南北道梗,遂流寓梅州程乡县。自叶大经后又传27世叫叶必琅的,清康熙间由粤入蜀,落业成都仁里乡。湖北蒲圻叶氏迁到了蓬溪县,《蓬溪西乡叶氏续修宗谱》载:始迁祖叶增璧,先世湖北蒲圻县人,清乾隆间,由蒲圻入蜀,卜居蓬溪县河西李家沟。

海南叶氏 叶姓入琼始祖叶懋,原籍广东南海,明嘉靖间任文昌训导,后落籍文昌。

台湾叶姓

叶姓族人最早何时移居台湾,已无从确知,据现有资料显示,台湾见于史载的叶姓是在清康熙年间(1622—1722)。《台湾通志稿·人物篇》记载,康熙三十五年 (1692年),台湾黄教作乱,福建海澄人叶恒章被害,其子子文来台护柩归葬,旋即入台居郡(今台南市)。自此以后不断有叶姓族人来台定居。《台湾府志》、《凤山县志》记载,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广东人叶运城平定朱乱有功,居下淡水。《大日本地名辞典台湾篇》载,康熙六十一年,叶某打猫东堡叶仔内庄;乾隆初年(1736年),叶五常,入垦嘉义西堡永虞厝、过沟庄;乾隆初年,广东人叶古入垦港东中里涵仔口庄、南埔一带;道光元年(1821年),叶某与邱姓人一道入垦沙连堡内茅埔庄;道光八年,广东人叶云,入垦东势角中科庄(今台中县东势镇)。《台北县志稿开辟志》载,乾隆末年,叶坤入垦今台北县汐止镇东山里作坡内;嘉庆五年(土800年)福建同安人叶天佑入垦台北县八里乡古庄村山猪窟,同年叶聘入垦台北县三峡镇硕石里鱼寮子;嘉庆末年叶薯(1臼o)、叶委与张体合垦今台北县石碇乡格头村。《屏东县古碑文集》载,嘉庆八年,叶玉生、叶孟荣与屏东县内埔村人同建天后宫。《台湾中部古碑文集成》载,嘉庆九年,广东人叶振旺居今东势镇,与庄民同立东势角圳谕示碑。《嘉义县古碑文集》载,道光十六年,叶队与邑人捐修嘉义城。

移居台湾的叶姓大多来自福建和广东两省,除上面提到的外,还有福建同安县。清康熙末年,叶仲勤入垦今彰化市,叶雄入垦今台北市;雍正年间(1723一1735),叶猛入垦今苗栗竹南;乾隆末年,叶再入今台北市土林区,叶天祈、叶志入垦今台北市;嘉庆年间,叶继茂入垦今台北市,叶通殿入垦今台北,叶乌治入垦今台北板桥,叶英入垦今彰化和美;道光年间,叶士拱、叶松麟入垦今台北市中山区,叶邦入垦今高雄阿莲。晋江县人叶求,乾隆末年,入垦今高雄楠梓。安溪县人叶砂,道光年间,入垦今台北市。平和县叶田人乾隆末年,入垦今桃园市,叶海入垦今南投竹山,后裔移垦鱼池。海澄县人叶思,道光年间,入垦今竹南。

广东陆丰县 清康熙末年,叶奕明先迁澎湖,后移垦桃园平镇;雍正年间,叶天意入垦今云林斗六;乾隆末年,叶必达入垦今新竹竹东,叶仁吉入垦今苗栗南势,叶笃秀入垦今屏东内埔;嘉庆年间,叶仁奏、叶仁卿入垦今桃园平镇,叶宏波入垦今苗栗;道光年间,叶壬风入垦今新竹芎林,叶兆庆先迁新竹北埔,后

百家姓之柴氏的全解析

 柴举的后代就以柴为姓,世代相传。 2、也与林姓同宗。  原因一说是隋末林士弘称帝失败,易林为柴,今龙岩有天子地一带,其柴姓...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