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家谱
马姓家谱介绍
宗族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大特征,家谱(又称族谱)则是宗族文化的重要体现。
一部优秀的家谱,记录着一个家族的发源、发展及流布的历史。
马氏家谱,正是一部部马姓家族的发展史,是一部部维系马姓家族的圣物。
修谱
中华民族有着追源寻根的优良传统,表现在国家中,便是重修史书,表现在家族中,便是重修族谱,视修史、修谱为不朽之伟业。
家谱的渊源,一般推于《周官》,然而事实上,《世本》便是我国谱牒的最早著作,司马迁的《史记》就取法于此。
历史上的马姓,与中国广大族姓一样,非常重视本族历史的编修。
最早的马氏家谱修于何时已不可考,但是,作为汉代的名门望族,马姓在东汉时已有家乘谱牒。
唐宋之际,谱牒之学大兴,加之马姓名人辈出,马氏修谱也蔚为大观。
明清之际,随着时代潮流的发展,马氏修谱更至 ,甚至一些少数民族马姓也开始兴修家谱。
例如道光年间辽宁满族马佳氏(后改为马姓)修有《马佳氏族谱》,同治年间云南玉溪 马氏修有《玉溪龙门马氏宗谱》。
解放后,大陆马氏曾一度停止修谱,而港台地区仍然流行。
最近几年,大陆马氏又开始续修、整理家谱。
历来马氏都非常重视修谱,并且将家谱视为维系整个马姓家族的圣物,这在马氏家谱的序文中一般都有体现。
例如,每次修谱都先注明受领人的姓名,开列谱牒部数。
同时,又非常重视族谱的收藏保管,要求子孙不得胡乱涂改,不能让虫鼠咬蚀,更不能出典等,否则严惩不贷。
修谱的意义和作用
对于修谱的意义和作用,一般的马氏家谱都有详细说明。
《锡山马氏修谱序》写道:“圣人别礼莫重于宗族,宗族之辨,莫详于谱书,谱书之传,莫大乎宗法门”“祖宗之传,叙人道之本也。
古者系出支录、小史之官,所以定世次、辨昭穆,俾后之子孙知其宗族之所由来,亲疏之所由别,敦本以序繁,莫善于谱矣。
”同时,又讲了不修谱的危害:“后世谱牒不修,而宗法不讲,数传以下,遂相视如途人,焉能厚宗族而追崇其祖也哉。
”
由此可见,马氏修族谱是在宗法制度败坏后所采取的一种挽救宗法礼法、维系血统纯正的措施。
有了族谱,就可以区别、分明自己属于马氏的哪一宗、哪一支,从而就不会乱认祖先。
正如扶风《马氏修谱序》称:“今日之举,亦惟宗其宗而无冒他人宗,祖其祖而无舍自出之祖,斯免不仁不之讥矣。
”修谱时必须“考古而征先,信今传后”。
因为“非其裔也强授之不智,得其而故弃之不仁”。
《马氏宗谱原序》更概括“马氏谱牒”的作用为“系所生以尚嫡也,明穆以尚祖也,序长幼以尚齿也”。
家谱体例
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和苏洵都倡修族家乘,他们不仅亲自编写了本姓的族谱,且提出了编写族谱的体例和方法,并逐成为后世修谱的规范。
马氏家谱于欧、苏体皆有所采,或者干脆将两种融合。
如暨阳扶风马氏宗谱》采用苏洵“谱法”,“凡子而后得为谱,为谱者皆存其高祖,而迁高祖之父”,用“小宗之法”,即只记五。
《锡山马氏统谱》则采用欧阳修“谱法”,而自可见之世,印为高祖,下至五世玄孙别自为世”。
原则上是以远近、亲疏为别,乙远者、疏者略之,近者、亲者详之”。
马氏家谱采用欧、苏两种谱法,但不是单的模仿、套用,而是结合马姓的家规、族等具体情况而有所变通,这就形成了独特马姓家谱编写凡例。
如《暨阳扶风马氏宗凡例》有20条,其一说:“系图为谱之纲,传为谱之目。
凡有官爵者,制诰敕论等文当备载于谱首,无官爵者,生配、死葬、序赞、传文亦宜附载于后,俾后之子孙得有所观法而兴起焉。
”其四说:“总图五世一提者,仿苏老泉遗式;盖取五世,外亲尽之义也。
”其五说:“各派复为旋图,以引其传者,盖取曾南丰式,为分别小宗之义,明亲疏也。
”
对于哪些族人不能入谱,马氏家谱一般都有明确规定,这通常与其家规、家法密切相关。
如《暨阳扶风马氏宗谱凡例》规定:“子孙为僧道者,不列行第,不登图叙,以其外宗族,而趋异端也。
”“子孙有过恶、训诫不悛者,会众声罪,谱削其名,以其玷宗祖也;如能改进,则复之。
”“同族结婚,即同族同谱者,风化攸关,应禁入谱。
”“某子配合某氏,已经结婚者,倘某子亡故,某氏转配族人,则不论尊卑、适合与否,一概不得入谱。
”不得入家谱,也就相当于赶出族门,这对于重根崇源的中国人来记,走臭大的耻辱与惩罚。
马家家法之严,由此亦可见一斑。
马姓 详见 马国栋
马姓家谱介绍
家谱体例分类
各家马氏家谱体例分类不一,内容详略也各有不同,但基本上大同小异。
一般的马氏族谱都有以下内容:谱名、谱序、目录、凡例、恩荣录(敕诰)、遗像及像赞、五服图、家规家法、宗支世系、谱系本纪、仕宦为官记、家传、祠宇、坟茔、艺文、族产、派语、后跋、领谱字号等,有的还包括马氏聚集地图,如《会稽马氏家谱》附有马氏集中的吴融村的村图。
谱名即家谱的名称,一般写在家谱的封面,内容也各不相同。
马氏族谱一般称作“马氏(家)族谱”、“马氏家谱”,或者“马氏家乘”、“马氏宗谱”,也有的称“马氏统谱”、“马氏通谱”、“马氏统宗谱”或“马氏支谱”。
有的还详细注明地域、分支或堂号,如《京江马氏宗谱》、《崇伦堂马氏宗谱》。
谱序是族谱中极富文史价值的部分。
一部族谱往往有多篇序文,往往由本族名人或与本族有渊源的学者、名流,或者政界要人撰写。
其内容或论族谱之重要意义,或述本族修谱的历史及本次修谱的缘起经过,或记本族姓的源流、分布。
因此,谱序往往是族谱之“目”,是本家族历史的凝缩,同时,又常常是一篇篇散文佳作。
凡例是族谱的编纂体例,从中可以看出修撰者的谱学思想、修谱方法,甚至家规家法等。
如前所述,马氏家谱大多采用欧阳修、苏洵“谱法”,并结合本家族的具体情况而有所变通,于是形成了马姓独特的宗谱编写体例。
像赞,往往附于本族名人画像后,多由著名学者、社会名流或本族亲友题写,内容多概括评价此人功绩及一生。
例如《马氏统》中马援的像赞由马家外甥郑禹题写,全文如下:“经籍深富,辞理遐亘;浩如江海,郁若昆郑。
”马融的像赞亦由郑禹题写,内容如下:“妙极生知,睿哲惟宰,精理为文,秀气成来。
”此外,“后周平南将军山阳侯”像赞由朱熹题写,“宋祭酒止蕃公”像赞由文天祥题写,“唐中书令宾王公”像赞由韩愈题写,“宋丞相正惠公”像赞由文天祥题写,“宋左丞相碧梧公”像赞由谢枋得题写。
世系,是族谱中最主要的内容,它同族谱中的“家传”,往往可以补正史之不足。
例如从《马氏统谱》世系中可知马周为马援第十一世孙,马燧为马周第五世孙,马知节为马周十八世孙,马廷鸾为马周二十一世孙。
但是,由于修谱时人们往往拉拢、靠近本姓名人以抬高自己一支,因此家谱中的“世系”、“家传”也有失实之处。
马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对联
具王佐才,筑砦钓渭;
步隐沦躅,授业著书。
——佚名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
上联典出唐代银青光禄大夫马周,字宾王,茌平人。
嗜学,善《诗》、《春秋》。
武德中辅州助教。
不治事,去职,筑砦钓渭,后被重用。
下联典出宋代承事郎马端临,字贵与,栾平人。
咸淳中漕试第一,博极群书,以荫补承事郎。
元初起为柯山书院山长,终台州学教授。
所著《文献通考》,贯穿古今。
高堂设教,绛帐授徒;
云台列像,铜柱标功。
——庄温英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
上联典指东汉•;;马融,授徒时,施绛纱帐授生徒。
下联典指东汉•;;马武、马援。
马武佐光武帝中兴, 其图形绘于云台阁;马援征交趾,立铜柱表功。
乌威圣德,万古流芳英烈将;
玉面神光,千秋垂泽崇仁军。
——佚名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
此联为清代乌面将军马信庙联。
马信,原是郑成功的一位部将,陕西人。
到台湾后,进驻彰化县之燕雾上堡(即今陕西村),后不幸阵亡。
后人为他立庙祭祀。
庙在今台湾漳化县秀水乡陕西村。
设绛帐以授生徒,白眉继烈;
铸铜标而载功绩,青海重光。
——佚名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
上联典指马融和马良。
马融字季长,东汉茂陵人,历官郎中、武都南郡太守、议郎。
博学高才,为当时通儒,常有生徒讲学,身后列女乐。
著有《三传异同说》,注经籍多种。
马良,字季常,三国时蜀汉宜城人,兄弟五人都有才学,名字中都有个“常”字,马良眉中长有白毛,当地民谚说:“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曾随刘备任从事、侍中。
下联典指马援和马腾。
马援字文渊,东汉茂陵人,少年时即有大志,先跟王莽,后归光武帝。
隗嚣据陇西叛乱,马援用米垒成山谷,为光武帝指画形势,得以破隗嚣。
后因功拜伏波将军。
率军南征,平定交趾,立铜柱以表其功,封新息侯。
马腾字寿成,马援后人。
灵帝末年,青海氐羌族叛乱,马腾 从军,因征战有功,拜前将军,封槐里侯。
铜柱堂、宝善堂、驷德堂,诸支挺秀;
扶风郡、临安郡、华阴郡,各郡争芳。
——庄温英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
全联典指马姓的名郡和名堂。
铜柱今犹未倒,愿吾宗后裔继承,再镇边疆传祖迹;
绛帷长可宏开,喜尔辈生徒环立,重披古典讲儒经。
——马季常撰马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肥西县程店马氏宗祠联。
全联典出马援、马融事迹。
以激励后人。
马姓宗祠七言通用对联
远浦帆归曲致远;
长春留引经季长。
——佚名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
上联嵌入元代戏曲家马致远名字。
下联典指东汉经学家马季长,在联尾嵌入季长之名。
骨气乃有老松格;
神妙直到秋毫颠。
——马曰璐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
此联为清代诗人马曰璐(约康熙、乾隆时人)撰书联。
马曰璐、字佩兮、江苏省江都人。
有《南斋集》。
正其谊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马寅初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
此联为当代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1882-1982)自题联。
马寅初,浙江嵊县人。
著有《新人口论》等。
夫人卖饼得夫婿;
皇后含饴弄子孙。
——庄温英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
上联典出唐初大臣马周。
曾听善相术的袁天纲说:“京城里 有个卖饼的女人,以后当有大富贵。
”后来果然应验。
下联典出东汉明帝皇后马后,大将马援之女,以贤德闻名后宫,从不因私干涉朝政。
元曲大家名致远;
科班一帜艺连良。
——庄温英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
上联嵌入元代戏曲家马致远。
为“元曲四大家”之一。
下联嵌入当代京剧艺术家马连良。
9岁入北京喜连成科班,受业于叶春善、蔡荣桂、等。
10岁登台,演出《定军山》等剧。
出科后向孙菊仙、贾洪林、刘景然诸名家学习,并 吸收余(叔岩)派艺术之长,经长期艺术实践,发展为独树一帜、风格卓异的马派艺术。
分类: 草堂话谱
晚清十帅家谱(二)
励双杰
第二部,勉帅李兴锐《浏东六碓李氏家谱》
湖南浏阳《浏东六碓李氏家谱》十二卷首一卷,光绪二十七年部香堂木活字本,李兴灿等纂修,十二册。
勉帅李兴锐,有资料这样介绍:李兴锐(1827-1904),字勉林。湖南浏阳人。早年随曾国藩镇压太平军,1870年任直隶大名府知府,旋调江苏,与彭玉麟规划长江水师,修筑沿江炮台。1875年总办上海机器制造局,1885年参加查勘中越边界,后历任津梅关道、长芦盐运使、广西布政使。1900年擢江西巡抚,浚治鄱阳湖,导水人江,整顿厘捐,创设农工商局等。1902年诏行“新政”,他奏请开特科,设银行,修农政,讲武备等。1903年署闽浙总督,次年任两江总督,旋病卒,谥勤恪。
从这里看,“勉林”是他的字,再查,连《清史稿·卷四百四十七·列传二百三十四》都说他“字勉林”,但家谱世系记载:“兴锐,字晋初,号勉林”,应是号而并非字。修这部《浏东六碓李氏家谱》时,李兴锐尚在世,他在首序中说:“道光甲午始叙次宗谱,勒为成书,爰议嗣后每阅三十年重一修定,今又其时也。兴锐方驰驱王命,未获躬与其役”,是没有参与这次修谱,但他又说:“昨庚子冬,兴锐奉巡抚江西之命,取道里门,展修祀事”,说明在修谱的前一年,他回过一次家,参与了家族的祭祀,家族中总不至于连他的字、号都会搞错,象这样一个光祖耀宗的人物,家族是没有理由不慎重的。所以说,仅这一点,也可显示这部家谱的那么一点重要来,现正在重修《清史》,《浏阳六碓李氏家谱》略可补前人所误。
李兴锐元配萧氏,继配马氏、姚氏,但只有元配萧氏生了一儿一女,儿子昌濬的第三个女儿嫁给了同乡、任湖南督军兼省长刘人熙的儿子刘瑞浺。
说到李兴锐,顺便还可以再说一下同族的李鸿球。李鸿球虽与李兴锐同族,却已在五服之外,从辈份上排,李鸿球是李兴锐的孙辈,生于光绪二十五年,修谱之时,虚岁三岁。
李鸿球,字韵清,室名海棠书屋,剑花楼。早年习经济,好收藏。去台湾前曾在北平、汉口、郑州、上海等地供职于银行及信托公司,任经理等职。后任世界书局总经理,创办大中书局,任董事长。曾居欧洲数年。著有《天涯浪迹记》、海棠书屋力学杂录/诗存》《董其昌书画年谱》、《古钱今话》、《古印综述》、《剑花楼书画录/古钱币/古印鉥/古铜镜》、《中国古兵器》、《吴佩孚年谱》等。
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在介绍该馆藏品时说:“本馆藏有中国历代钱币甚丰,计自上古原贝、骨贝、铜贝、刀币、布币、圜钱、纸钞、银锭、元宝、银洋、铜币共三万余件。其来源有各界人士捐赠者,有向收藏家价购者,政府拨交拨赠者,而民国八十三年本馆价购李鸿球先生遗藏古钱一七八三件,使本馆钱币收藏更趋完整,成为中国钱币收藏之重镇,而侪名于世界搜藏中国钱币最富的博物馆之一。本馆所藏古代钱币之中,有周代耸肩空首尖足无文大布,即为原李鸿球先生收藏中之精品。其形制为耸肩、尖足、圆档;此布币的首部有銎,是为空首。此件耸肩空首尖足无文大布是典型的春秋时代布币,属于大型布钱,形制完美,造型古朴,极具苍浑之美。”可见李鸿球藏品不但丰富,而且质量极高!
李鸿球去台湾后曾在“民国六十年”编印《旅台六碓李氏承先启后册》平装一册,台湾家谱收藏家廖庆六先生的“万万斋”有藏。这册名为《承先启后册》的家谱我没有见过,不知道是不是根据旧家谱续编的。以我的猜想,当年李鸿球匆匆忙忙离开大陆来到台湾,带上家谱的可能性比较小,待大局已定,至1971年以前,再要想得到一部家族的老家谱,几乎蜀道难,难以上青天。这个迷,以后有机会得请廖庆六先生来破了。
相比之下,咱们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大陆人那可是太幸福啦。别跟我抬杠啊,我也知道1971年前后上下左右大陆人民提起家谱是谈虎色变的。可我在2003年的1月25日还是得到了这部《浏东六碓李氏家谱》,这一年的大年三十是1月31日,也就说,再过六天就要过年,给我送谱来的湖南浏阳老黄,雄纠纠气昂昂的背来五部家谱共一百零几册,结好账我要送他走,却发现火车票、汽车票啥的都是爆满,买不到了,飞到长沙的飞机票倒还有,可老黄不干,说我这次的利润也就够一张机票钱,总不能白干吧?既然到了你的地盘,你得给我想办法,可不能不管我。讹上我了。我没办法,只好四处打听,恰好有一个搞运输的朋友手下还有一个司机要到湖南醴陵送一趟货,醴陵跟浏阳不远,最后老黄是跟着那货车走的。老黄回到家,打来电话千恩万谢,说你那朋友不但白让我坐车,路上的伙食都是他招呼的,没要我钱,你得代我谢谢他。敢尽这次是净收入净利润,瞧把老黄乐的。
《近现代名人小传》上册 210 页: 李兴锐,字勉林,浏阳人,素治湘军军需,廉勤为曾国藩所赏,洊授知府,奏调直隶差遗。勉之为循吏,后赞日本使事,擢道台,历桂、赣等省藩皋。庚子擢赣,擢移粤、晋、闽督,卒于两江任。兴锐当官无赫赫名,而直实,每奉命按事,未尝代同官复掩。能饮,日尽百觞,予尝问以变法利弊,兴锐曰,此官此人变,犹不变也。至今尚思其言。
第三部,颂帅卞宝第《江都卞氏族谱》
江苏扬州、仪征《江都卞氏族谱》二十四卷首四卷,清道光十年庚寅木活字本,春田、泰徵等重修,今缺卷首一、卷四,存二十八册。
“卞”姓的家谱比较少见,2007年孔网曾出现过一部三十八册的近年新修江阴《卞氏》,原四函,因为少了二个函套,被我以较廉的价格买到。这事被江苏江阴的一位家谱收藏家知道,以为我是经过我的江苏朋友阿风才搞到手的,打电话责备阿风“人家卖国你卖省”,几乎把阿风气得吐血。这话说得极有杀伤力,基本达到了柔道红带、围棋七段的功力,但他没想过孔网是天下人的孔网,人人都可以参与,用不着别人帮忙。何况出省又非出国,既然流到了市场,只要还在中华大地上,谁藏都一样。
一般情况下,我是不收藏近几年新修的家谱的,但也有例外,其中之一是稀见姓的家谱,如果碰上也偶尔笑纳一、二部。因为在此之前我还没有《卞氏谱》入藏,得这一部江阴《卞氏》,也是聊胜于无罢了。后来才意识到江阴《卞氏》只是个先声,没多少日子,就在南京文庙得到了这部缺了二册的道光十年《江都卞氏族谱》。
上海图书馆有此本递修的同治十三年、光绪元年、光绪二十五年三部,其中光绪二十五年本有四十二册,其目录如下:“卷首一、二载忠贞世纂、卷首三初辑谱牒、卷首四徵述录,卷一荣赠录(诰命、旌奖、题赠),卷二规范录(条约、宗规、格言、宗法、宗训、家训等),卷三源流录,卷四祠墓录,卷五继美录(修谱旧序、旧例、义例、凡例、历修总目、杂记、书札、书後、後跋),卷六显著录,卷七世德录(列祖传赞铭状),卷八清芬录(贞孝节烈),卷九里居录(迁徙侨寄),卷十世守录(发祥录、衍庆录、归化录等),卷十一同宗纪略,卷十二高淳、丹徒、阳湖三族纪略,卷十三至二十七世系表。”
我所藏谱因缺卷首一,已无目录。此本所存卷首二为“忠贞世纂续编”,可知卷首一即为“忠贞世纂”;卷一与卷三合装一册,而卷二有二册,我所藏本卷三为“规范录”,卷二才为“源流录”,可知光绪本与此道光本的卷二、卷三内容对调;卷四“祠墓录”缺。余除卷数不同,内容基本相同,只不过略有增删而已。
颂帅卞宝第,字颂臣,号娱园,咸丰辛亥举人。曾先后任刑部主事,郎中、御史、府尹、直至闽浙巡抚、湖广、闽浙总督等职。《清史稿》说卞宝第“有威重,不为小谨,驺从甚盛,所至诛锄奸滑,扶植良愿,民尤感之”。有“公敬历内外,管领封疆,关于国计民生,先后政迹,昭垂国史”之名。在官廉俸外一无所受,人莫敢干以私。为地方兴学兴利。著有《方岳采风录》、《闽浙猷轩录》各一卷,《抚湘公牍》四卷,《疏稿》十二卷。今卞宝第故居犹存。
卞宝第生于道光四年,道光十年本谱纂修之时,他还不过七岁,详卷二十三中关于他的世系记载极简:“宝第,行尊,光河次子,字 ,生道光甲申十一月初九日午时。聘高氏”,唯一有价格的信息是已经给他定下了娃娃亲。而他父亲卞士云的世系记载就较详:“士云,行贤,原名荣贤,新盘公子,仪封公孙,时敏公曾孙(此亦为本家谱特色之一,从曾祖、祖、父记起,其它族人亦如此),字光河,号季青,生乾隆戊申五月十三日未时,道光癸未科进士,诰授奉直大夫,山东道监察御史,前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戊子科四川典试副使,前翰林院庶吉士。配吴氏,生乾隆辛亥九月廿四日申时,诰封宜人,例晋封恭人。生二子:宝书、宝第”。卞士云虽没有参与修谱,但谱中关于他的文篇收录了不少,仅在卷五《继美录》,就有《松泉寄光河书》及《光河覆松泉书》。
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古典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卞孝萱先生也是这于这个卞氏家族,他在邵文实《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卞孝萱教授访谈录》中说:“我出生于一个破落的书香之家,家世渊源对我的成长有很大影响。卞氏于东晋时避乱南迁,传承过程中,代有名人。远的不说,清末扬州卞氏就有‘两世开府’之称。两世指我的族祖卞士云、卞宝第两代。”只是修谱之时,他远未出世,谱中自是没有记载他的名字。不过,他曾利用光绪二十五年修本《江都卞氏族谱》做过一些研究,他说:“我还写过一篇《利用〈卞氏族谱〉解读〈黄侃日记〉——家族文化个案研究之一》……我据光绪二十五年己亥重修《江都卞氏族谱》,先编制仪征卞氏四世主要成员简表,继据族谱考出静仪之夫、卞宝第第三子卞绥昌生平,知其与静仪同年,二十二岁卒;静仪乃四川永宁道黄云鹄女。研究黄侃及读其《日记》者,多为文史后辈,对于《日记》中频繁出现而不治国学的卞昌、卞缙昌(女)、卞斌孙、卞孙、卞寿孙等人,感到茫然,我利用《卞氏族谱》,解答了人们心存已久的疑惑。”
现在想来,还有一桩极巧合的事,那天我刚到南京文庙,就接到了江苏常州家谱收藏家朱炳国先生的电话,他说已跟卞(孝萱)老通过电话,卞老同意给他主编的《家谱与地方文化》再写篇文章,言下极为开心。我才挂了电话,就看到摆在地摊上的这部《江都卞氏族谱》,因为缺了二册,摊主底气不足,并没有开出高价,稍一还价即就成交。文庙我去过也就三、四次,没买到过一部家谱,只有这一次,才把颂帅、卞教授家族的家谱捧了来,有时候想想,凡事皆有定数,不是你的,强求都是无用;是你的,她就会在那个地方等着你,别人想带都带不走。
《近现代名人小传》上册 217 页: 卞宝第,字颂臣,扬州人,以翰林御史外任监司,擢疆圻,终于闽浙总督任。宝第强毅,官台谏日,强击不避贵要。及为疆吏,颇偏听执拗,有谮建宁令者,谓其衰颓,属藩司易人,藩司谓令方壮,人言弗足信,不纳,以履历陈览曰,是必捏书者,竟撤之。及至省投谒,则一翩翩一少年。宝第大慙沮,而卒假他事劾罢之,其横若此。故人称之曰“卡(当为‘卞’字误)牛”。颇嫉李鸿章,遇海防事,辄云,此合肥老儿言,何足道。
分享:
一、姓氏源流
逯(Lù)姓源出有二:
1、出自嬴姓,以邑名为氏。据《风俗通》上的记载,逯是一个地名,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秦国有一个邑名叫逯(今陕西省境内),后来有一为秦国的大夫被封于此,其后人就以封邑名为姓,称为逯氏,世代相传。
2、出自芈姓,亦以邑名为氏。据《路史》上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楚国的王族中的同族,后代中也有以邑名为姓者,称为逯氏。
二、迁徙分布
逯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上古周代时,秦国有一位公族受封于逯邑,后来逮邑公族子孙就以封地为姓,世代姓逯。逯邑那地方,就在现今陕西省境内,而逯姓始祖原是秦国的公族,秦国公族姓嬴,所以说逯姓是出于嬴姓的,嬴姓作为秦国公族,出过许多了不起的人物。比如使秦国强盛,奠下称霸基础的秦穆公,姓嬴名好。嬴好重用百里奚等能人,扩展势力,雄踞一方。可是秦国风俗粗野好武,有些礼仪很野蛮,比如葬礼中盛行杀殉,秦穆公死时钉殉一百七十七人,其中子车奄息等三人是秦国人崇敬的贤良。后来秦始皇嬴政一统天下后,也排斥文治。关于逯姓的来源,在许多姓氏古籍上都有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所在地,主要是在今天的甘肃和陕西一带,当时的逯邑,也在这个地区。另外,根据《路史》上的记载,楚国的公族中也有逯氏。望族居于广平郡,就是现在的河北省鸡泽县东。
三、历史名人
逯姓虽然不繁人不众,但在历史上却成名甚早。早在汉代时,就有一位叫逯普的人,被封为蒙乡侯,新莽时逯并,为大司马;元有监察御史逯鲁曾;明有孝子逯相、镇抚逯德山……等。
逯中立:明朝文士,为人正直,敢作敢为,有胆有识。他举为进士后入仕,官给事中,虽然因为打抱不平被朝廷贬官,虽然因为打抱不平被朝廷贬官,但人们都称赞他胆识过人。
逯钦立:山东巨野人。字卓亭(1911-1973),笔名祝本。研究有关古典文学。著有《屈原离骚简论》、《陶渊明集》,辑有《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散著见重庆《读书通讯》、南京《学原》等刊。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广平郡:汉景帝中元元年(前149年)分邯郸郡置郡,治所在广平(今河北省鸡泽东南)。相当于今河北任县南和、鸡泽、曲周、永年及平乡西北肥乡东北一部分地。东汉废入巨鹿郡,三国魏初复置郡。
临河郡:北齐武平元年(570年)置临河郡,故治在今山西省永和县西南三十五里,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
2、堂号
逯姓的主要堂号有:“广平堂”、“孝子堂”等。
彭氏家谱 一、来源有二
1、为祝融之后,以国为氏。相传陆终为古祝融之后,生有六子
,三曰彭祖帝尧封彭祖于彭(今江苏徐州市),为大彭氏国。大彭氏
国于商朝被灭后,子孙以国为氏,就是彭氏。彭祖原姓篯名铿。据说
他年轻时做了一碗野鸡肉羹献给上帝,上帝吃得高兴,就赐他长寿。
他经历夏商两代,活了八百多岁,所以人们称他彭祖。商朝时,商王
派人向他讨教长寿的秘诀,他却回答说:"我幼年时父母双亡,从小
就身体不好。长大后,又碰上犬戎入侵,流落西域一百多年。我从年
轻时到现在,已经死了四十九个妻子,失去了五十四个儿子,经历的
人生忧患实在太多,精神上大受影响。象我这样的人,本来就先天不
足,后天又保养不好,所以现在身体弄得如此干瘦枯槁,恐怕快要不
久于人世了,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延年益寿的方法呢?"说完就长叹一
声,飘然而去。
2、祝融之后有八姓己、董、彭、秃、妘、斟、曹、芊。周灭之。
彭为八姓之一。大彭国一直延续至商代,被灭以后,其庶子不以原国
名“彭”命姓,彭姓就是彭祖的后代。
又据《晋书》载:“安定胡水有彭氏。”《姓氏考略》载:“西
羌、南蛮皆有彭氏。”均出自少数民族。
二、郡望堂号
1、堂号
"可祖堂"、"长寿堂":都是说的彭铿(即彭祖)的故事。彭
铿封于彭,他的道值得后人学习(古典文学"其道可祖"),人称"彭
祖"。彭祖活了800岁,商朝末年他就当了守藏史,到了周朝又当柱下
史,所以又叫"长寿堂"。
彭姓又以"陇西"为其堂号。
2、郡望
陇西郡:战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始置郡,治
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南)。三国时移治襄武(今甘肃陇西南)。
淮阳郡:汉高帝时置淮阳国,为同姓九国之一,都于陈(今
河南淮阳),惠帝后时为郡,时为国。隋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
改陈州为淮阳郡。
宜春县:汉置宜阳县,隋复改宜春县。
彭寿
始祖PC250062 彭寿,字应贵,元大总戎,生没失详,葬堆子山祠堂屋后子午兼壬丙向有石墓碑表。先世椿年公於元代官授武职,由江右来衡州□县居第四都之铜口湾至明洪武二年已酉四月,公徙长沙落业,本邑坪山今敬房所居西冲湾其旧址也。故子孙之为宗堂云。元配:许氏,元封夫人,生没失详,葬堆子山上手潭冲坝口原庄屋后龟形山子午兼癸丁向有碑表。子三:爱爱子;燧子;楚子。龟形山墓前原庄屋及菜园自属,宗祠公管若 2摘自《彭氏5修族谱》32卷,民国乙丑,信述堂 缺卷4,21,25,26,29,存27册,296×178(本网站可提供光盘或复印)
彭鄑
始祖三子支祖:彭鄑,宋赠武烈将军。讳鄑字宗献行文三,由青山徙居西山散桥32.湖南长沙《彭氏二修绘支谱》3卷首上中下 末上下 光绪16年,陇西堂,木活字本,7册(本网站可提供光盘或复印)
彭尊三、彭福庆
原籍始祖:彭尊三,籍隶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之欲谷村,元元贞八年壬寅三月初二辰时生,明洪武二年已酉十月初九寅时没,区谷村山向失考。元配:聂氏,元元贞十一年乙巳六月初八子时生,明洪武四年辛亥十一月十六酉时没,葬与夫合冢。子三:长福庆;次流庆;三华庆。一派祖:彭福庆,字仰高,元至正元年辛巳八月二十五午时生,明第乐四年丙戌二月初三午时没。葬何西堤外大坟山枫树下戌山辰向。元配:巢氏,豫章吉安府吉水县东玉之女,元至正四年甲申九月初七子时生,明永乐五年13.湖南沅江《彭氏族谱》12卷首,彭家猷主修,光绪33年,陇西堂,木活字本,10册(本网站可提供光盘或复印)丁亥初六卯时没,葬屋基东节后永兴山周围窑石为界向对土地山碑记。始祖PB210280/
彭显
基益始祖:彭显,字宣义,贡生,元至顺元年庚午正月十五卯时生,卒失考,葬白鹿铺大路南岸壬山丙向祥茔图有碑。子二:楚玉;楚石。元配:朱氏,生卒失始祖PB200610/26.湖南益阳《益阳三吾彭氏七修》12卷首末,民国32年, 木活字本 14册(本网站可提供光盘或复印)考,葬樊家山下手子山午向详茔图有碑。
源自高阳;望出宜春。
武原二仲1;新昌三奇2。
注释:1清代诗画粗彭孙贻,字仲谋,号羿仁,海盐人。天性孝友,善诗工墨兰。与同邑吴仲木同为名流推重,时称武原二仲。
2宋代学者彭渊材,宜丰人。曾出入京兆贵人之门十余年,及归上有李廷珪墨一丸,文与可竹一枝,欧阳公五代史稿一巨编而已。善晓大乐,尝献乐书,珍重协律郎。为“新昌三奇”之一。
吴中三老3;鸿博第一4。
注释:3明代贡生彭行先,字务敏,长洲人。崇祯时授知县不就,隐居教授,年九十二卒。与金俊明、郑敷教称“吴中三老”。
4明代进士彭孙遹,字骏孙,海盐人。工诗,有文才,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康熙中举鸿博第一,授编修,历官吏部右侍郎。
七百岁八百年流沙记身世;
四十妻五十子独卧妙权衡5。
注释:5古代长寿彭祖(铿)传说事典。
政治精明,卓尔循良龟鉴6;
1应道玉福安,尚正启祖荣,安贞维元传。(传)家敦孝友,开国显忠良。大业光昭代,鸿勋殿楚邦。(邦)泰民康宁,恩宗永世昌。华富贵美德,天顺耀宪章。
2《彭氏5修族谱》32卷,民国乙丑,信述堂 缺卷4,21,25,26,29,存27册,296×178(本网站可提供光盘或复印)派语PC250060
寿考肇祥,厥志丕彰,人才蔚起,望重南湘,国之上瑞,家运维光,元本忠孝,世绪孔长,承先启后,振纪立纲,修齐平治,树德扬芳,式诒有壳,继述永臧,积善笃庆,福禄尔康。
332.湖南长沙《彭氏二修绘支谱》3卷首上中下 末上下 光绪16年,陇西堂,木活字本,7册b缺卷首上(本网站可提供光盘或复印)
派语:PB210172
1-15派:子罡伯再仁守思文公汝希应兴(仔)学承国(子大添)(朝乾兴)(荣闻)开重德志(善如克)(天赤承正)(为绍之元)(仔真)(庆傅家有)
16-20派:彭家坳房:章时庆太允
后牛坝房:用时玉兴。
西山彭家桥房:友能时光。
张家阜角树房:偲万允大,
丰仓房:偲万玉廷。
山田段房:伏正仕俊茂。
球琳神房:清伏在万耔。
管笔黎家:为绍之元
西山段山口段春华市:仔真庆傅家有。
21-25派:彭家坳房:章时庆太允。
后牛霸房:用时玉兴世。
西山彭家桥:友能时光。
张家湾角树各房:偲万允大。
丰仓房:偲万玉廷。
山田段房:伏正仕俊茂。
球琳神房:清伏在万耔。
管笔黎家冲房:志廷胜时(若辉)。
西山 山口段房:之耔志。
春华市房:道耔志。
26-30派:彭家坳房:尚友祖开家。
后牛坝房:贵清。
西山彭家桥房:世再大启仕。
张家湾角树各房:景开光绍勤。
阜角树荣祖房闻亮支:映正明启学。
马氏家谱
本文2023-10-01 16:47:5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49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