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的资料
分类: 社会/文化 >> 历史人物
问题描述:
于谦的资料
解析:
于谦(1398-1457),明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号节庵。永乐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出按江西,颂声满道。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正统十一年(1446年)遭王振等迫害下狱论死。后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复任。十四年土木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进兵部尚书。代宗立,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之军。加少保,总督军务。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以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英宗既归,仍以和议难恃,择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以安。其时朝野多事,乃独运征调,悉合机宜,号令明审,片纸行万里外无不惕息。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但性固刚直,颇遭众忌。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被杀。成化初,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谥肃愍。万历中,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
于谦祠,位于浙江省杭州西湖三台山麓,西湖乌龟潭畔。建于明朝弘治二年(1489)。
于谦祠为传统型的祠堂建筑,白墙灰瓦,朱漆大门,“于忠肃公祠”几个隶书大字显得庄严肃穆。祠堂共有三进,为前殿、正殿和后殿,前殿与正殿间,有南北厢房各一,厢房北面另有配殿一间,建筑面积约900多平方米。
前殿辟为序厅,殿门两侧楹联是林则徐所撰:“公论久而后定,何处更得此人”。
正殿是于谦祠的主体部分,也是陈列最具特色的地方,通面宽218米,进深1415米,。大殿正中是一座于谦全身立像,于公威严肃立,双目炯炯,正气凛然。像高32米,基座13米,为海水浪花图案。像后衬以由徐向前元帅书写的《石灰吟》壁面,塑像上方悬挂乾隆御题匾额:“丹心抗节”,黑底金字,为乾隆十六年乾隆帝南巡杭州凭吊于谦时所题。殿柱上悬挂数幅颂扬于谦不朽功绩的楹联,均是明清时期的名家所撰,经当代书法家题写。
前殿与后殿间的天井里,赫然立着一尊威武、雄壮的铁犀牛,身高约2米,围长约25米,周身乌黑,独角朝天,背上铸有于谦亲撰的《镇河铁犀铭》,它是于谦勤政爱民、治理黄河的一个历史见证。天井右侧有口井,井旁立碑,名之为“忠泉”。根据祠内清时李铎遗碑记载:康熙乙亥年,在改建于谦祠时发现此泉,泉水色清而味甘,因念“公之大忠诚如水之在地中”,故以此命名。
后殿陈列于谦生平事迹,采用图版和照片相结合的形式。出于谦祠大门向北约50米,可见一明式牌坊,墓道长长,芳草萋萋,两旁肃立的石翁仲、石兽,为墓区平添几分肃穆与庄严。百米墓道的尽头,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谦墓,墓碑上书“大明少保兼兵部尚书赠太傅谥忠肃于公墓”,是1982年修复墓时重新镌刻的,碑下的浮雕缠枝牡丹基座,和墓前的石供桌,均为明时原物。
明英宗是个怎样的皇帝?
其实明英宗是个迂腐无能的昏君。
费明传明英宗剧照
前后两次登基,第一次登基是正统。明英宗刚登基时,有张太后辅佐。张太后远见卓识,不断重用忠臣圣贤,使国家强盛,经济发展繁荣。国家大事的整顿也是顺理成章的。后来张太后死了,很多大臣都死了,退休了。年轻气盛的明英宗热血沸腾,而此时,他一直宠爱的宦官们也有了露脸的时候。
明英宗听了太监王镇的话昏了过去,他非常喜欢王镇。他也是在彻底重用反派担当国家大任的时候晕倒的。后来,他听从了王镇的意见,实际上带领他的部队攻击瓦奇军队。终于,在他看到敌人之前,他已经后悔了,于是明宗英再次退兵。但娇子突然被敌人俘虏,军队失败,明英宗也被当了俘虏。不过也有历史探险者说,修建土木堡。
虽然明英宗在国家的军事表现不是很好,可以说是愚笨,但如果他这辈子真的是个好人,他和钱皇后之间的故事真的可以说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明英宗被建为阶下囚期间,钱皇后拿出全部积蓄赎回明英宗。明英宗回来后,并没有嫌弃老皇后钱。无论走到哪里,她都得扶着腿和眼睛,不方便。所以可以看出,明英宗是一个非常重情重义的人。
明英宗亲征瓦拉,兵败被俘。
历史上有一种说法,明英宗因为听了宦官的话,率军攻打瓦刺,最后战败被俘。
费明传明英宗剧照
明英宗早年就已经继承皇位,只是因为年轻,一直让张太后辅佐政务。所以,国家一直秩序良好。张太后死后,一直受到明英宗宠爱和重用的王镇终于有了一个展示自己实力的机会。他劝明英宗攻打瓦刺,明英宗只是年少轻狂。他不仅要出兵攻瓦齐,树立国威,还要亲自带兵。
然后立刻集结了几十万军队,但是因为大部分军队都在外地,很难一下子集结起来。只集结了20万军队,却号称50万,然后人就踏上了讨伐瓦西的征程。可是走了大半路,加上发兵时又急,连粮食都供不应求,再加上听说前面的士兵大败,不仅明英宗已经有了退兵的念头,军队也动摇了。之后,太监王镇建议明英宗率领大军回老家,其实是想在老家威风一下。但到了家乡,怕军队践踏粮食,就原路掉头。结果在经过土木堡时,被瓦刺国围攻,一下子被包了饺子。一下子损失了5万士兵。明英宗不得不带领所有的士兵回到土木堡,被困在里面很长一段时间。断水断粮的士兵早已士气低落,最后一败涂地。明英宗被瓦刺国俘虏。
为什么明英宗复辟后一定要杀于谦?
于谦是历史上著名的忠臣。他一生一身白衣,憨厚老实。他是一个难得的忠臣。但为什么明英宗复辟后还是给了于谦一个死缓?
余千祥
因为明英宗在土木堡变中一败涂地,被瓦刺国俘虏。这期间,为了他的国家,不能没有君主,不能没有首长的大臣。由于谦臣主张让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做皇帝,国号景泰,瓦刺国原本想利用被俘的明英宗为明朝开条件,出兵攻明,但被作为首领的于谦抵制。
最后,明英宗被放回自己的国家,却被弟弟软禁。这次软禁持续了长达七年。夺门之后,明英宗终于重登皇位,重新掌权。明英宗登基后不久,朱祁钰就去世了。明英宗自然知道于谦是个忠臣,但如果被杀了,还能恢复威信。这也是一件很无奈的事情,面对一次权利的丧失。经历了那么多苦难的明英宗有些体会。杀死于谦也是对那些原本支持朱祁钰当皇帝的人的警告。否则不足以证明复辟国王的威望和政治权威。所以明英宗死于谦是无奈之举。
明英宗被明宪宗的儿子明宪宗继位,或许是因为他对虚心感到愧疚。明英宗强调,明英宗要为于谦洗清冤屈。但是,一代忠臣已经成为刀下亡魂,就算洗清了冤屈,也没有任何作用,只是一些功名而已。
《于谦》历史事迹,评价,人物简介
字廷益,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举进士。宣宗即位(公元1425年),授御史。谦才智超群,谈吐鸿畅,宣帝每倾听之。都御史顾佐,待僚属甚严,独特尊重谦,以为才能胜己。
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八月,汉王朱高煦(成祖第二子,宣宗叔)谋反,宣宗亲征,至乐安(今山东惠民县),高煦惧而出降。宣宗命谦数其罪。谦义正词严,声色俱厉,高煦伏地战栗,口称万死,宣帝大悦。后,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又上书言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宣宗知谦可大任,时正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省巡抚,乃手书于谦名授吏部,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谦到任,即轻骑遍历所部,访问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上书言之。河南近黄河处,时有冲决。谦令厚筑堤障,计里置亭,亭设长,责以专事修堤。并令种树凿井,榆柳夹路,道无渴者。大同孤悬塞外,镇将私恳田,谦尽夺之为官屯,以资边用。在位九年,迁左侍郎。
初,三杨(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掌政,素敬重谦,凡谦所奏,朝上夕批。至是,宣宗、三杨相继去世,太监王振用事。有御史姓名类似于谦者,曾忤振,振恨之。谦入朝,荐参政王来代己,通政使李锡根据振之旨意,劾谦以久不升迁而怀怨望,擅举人自代,奏请处死。已而振知其有误,释之,降为大理寺少卿。河南、山西吏民伏于皇宫前上书,请留谦者上千人,诸王亦为之请,复命为巡抚。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复为兵部左侍郎。
次年七月,蒙古瓦剌部也先入寇大同等地,兵势甚盛,塞外城堡,相继陷落。王振挟英宗,率师五十万出征。未至大同,军粮已乏,僵尸满路,又闻前方兵败。八月十四日,退至土木堡(在今河北怀来县东);也先突至,明全军覆没,王振死,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
败讯至京,群臣聚哭于朝,议战守之议。时京师疲卒羸马不满十万,人心惶惶。侍讲徐有贞建议:“天命已去,莫若且幸南京。”于谦斥之,曰:“欲迁者可斩。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力主速召勤王兵,誓以死守,议是定。及皇太后命英宗弟朱祁钰总理朝政,群情激愤,当场击毙王振死党马顺,朝班大乱,祁钰惧而欲逃去。谦排众直前,宣谕顺当死,众情乃定。祁钰首以谦为兵部尚书,负责筹画抗敌大计。吏部尚书王直执谦手叹曰:“国家正赖公耳。”是时,上下皆倚重谦,谦亦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
谦受命后,即采取如下紧急措施:诏外军入援;运通州粮至京;安抚军民;运南京军器至京;启用一批将领。又籍王振及其死党家,以平民愤。时天下无主,太子幼弱,谦请立祁钰。祁钰遂即位,是为景帝。
也先俘英宗后,待之甚厚,欲持之以骗取边城,勒索金帛,并迫明朝让步。及闻景帝即位,奸计不得行。不久,叛阉喜宁(与英宗同被俘)尽以明之虚实告之,也先决计引兵南犯。十月一日,拥英宗至大同,诡称送之还京,胁守将开关;总兵官郭登不纳。也先遂由阳原(属今河北省),南下逼紫荆关,破之,直趋京师。京师危急,景帝即以谦提督诸营军马,令诸将悉受谦节制,不听命者,先斩以徇。京营总兵官石亨主敛兵不战,坚壁以老敌师。于谦以为不可示弱,主坚决抗击,乃将全部兵力分列九门外,准备背城拒战。谦率主力阵于德胜门外,以当敌冲;令闭各城门以绝将士归路,令曰:“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将士知后退必死,故皆用命。
十一日,也先抵京郊,使英宗作书,分送皇太后、景帝、文武大臣。朝廷遂有和谈之议,并遣人至军中问谦,谦曰:“今日只知有军旅,他非所敢闻。”也先欲攻德胜门,谦令石亨设伏。及敌万骑至,伏兵尽起。也先败退,转攻西直门,亦受到顽强抗击,居民升屋呼号,争投砖石。也先初轻明朝,以为京城旦夕可破,相持五日,屡遭反击,而毫无进展,乃乘夜经良乡(在今北京房山县)逃去。谦分军追击,夺回被也先所掠之人畜甚多。
也先从京师败退后,仍不断犯边,但均被击退,于是决心送还英宗,以求与明和好。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三月,大同参将许贵奏:“有敌三人至大同,欲朝廷通好。”谦曰:“我与彼不共戴天,理固不可和。万一和而彼肆无厌之求,从之则坐敝,不从则生变,势亦不得和。贵为介胄臣,而胆怯如此,何以敌忾,法当诛。”自是边将人人主战守,无敢言讲和者。而也先益欲求和,屡遣使者送英宗。景宗为保帝位,不欲英宗还。谦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八月,英宗归,幽居南宫。
英宗既归,谦列兵居庸关以备不测,并上安边之策,请令大同等各路总兵官增修备御;又,原京兵分别隶属于五军、神机、三千诸营,各有总兵,不相统一,谦选精锐十五万,分为十营,设总兵,隶属于都督,称为团营(团营之制始于此),统一训练。以石亨为总兵官,谦提督军务。明军之编制,至此,为之一变。
当也先猖狂之际,内乱相继而起。浙江叶宗留(矿工起义领袖)、福建邓茂七(农民起义领袖)、广东黄萧养(农民起义领袖)率众起义,据地称王,广东、广西、贵州少数民族亦蜂起造反。前后征调,谦独当其任;战争瞬夕万变,谦临机处置,皆合时宜,群僚莫不惊服。谦号令严明,虽勋臣宿将,稍有违反,无不切责;片纸行万里外,靡不惕息。因而深受景帝信任,所奏无不从。景帝欲用一人,必密访谦。谦皆实对,不避嫌怨,无所隐瞒。由是不任职者皆怨谦。谦性刚,对勋旧贵戚,意颇轻之,怨者尤众。徐有贞因主南迁,为谦所斥,更是恨之切齿。石亨虽为谦所荐引,官至总兵,因畏谦而不得逞,京城之捷,又未得赏,亦不满,但为讨好谦,上书荐谦子于冕。谦责之曰:“亨位大将,不闻举一幽隐,拔一行伍微贱,以裨军国,而独荐臣子,于公议得乎”亨惭恨交加。
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景帝病重,石亨、徐有贞与太监曹吉祥等人,发动政变,扶英宗上台。史称“南宫复辟”,又称“夺门之变”。执谦与大学士王文下狱,拟处极刑。王文极力辩之。谦笑曰:“亨等意耳,辩何益”奏上,英宗尚犹豫,曰:“于谦实有功。”有贞曰:“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遂弃市。时年五十九。天下惜之。后归葬杭州,谥曰忠肃。
谦为人正直,少有壮志,敬慕文天祥。年十七,曾以石灰自喻,作诗曰:“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青白在人间。”有军事政治才能,临危不乱,处事果断,是京城保卫战之英雄。“土木之变”,英宗被俘,全军覆没,人心惊恐,社会骚动,明皇朝处于严重危机之中。谦不避艰险,挺身而出,斥南迁之议,力主保卫京城,挽狂澜于既倒。其主要措施:拥立新君,拒绝和谈;征兵选将,加强守备。在保卫战斗中,他拒绝闭城以老敌军之意见,大胆采取背城战法,示以必死之决心。综观中国战史,多见背水之战,罕见背城之战。背城之战较背水之战更危险,非战即死。在保卫战中,他赤胆忠心,临阵督战,泣谕三军,身先士卒,故人人争奋。
他为官清廉,生活简朴,死后家无余资。每回京师议事,两手空空,从不携带馈赠物品。有人曾劝带点土特产,以送权贵。谦作诗曰:“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泛指民间)话短长。”诸权贵不满,但无可奈何。也从不言功。及谦之继任者陈汝言(石亨死党)事发,赃累巨万。英宗召大臣入视,曰:“于谦被遇景泰(景帝年号)时,死无余资,汝言抑何多也。”亨低头不语。
主要原因还是相声行当有个规矩:别的行当的辈分转到相声行自降一辈。
石拜高凤山是算的快板门,高既唱快板也说相声——在快板行高是寿字辈,到了相声这边按规
矩降一辈就是宝字辈,那么顺理成章:石在快板那边相当于宝字辈,在相声这边自然就是文字辈。
2所以还是按规矩来的,规矩是不能乱滴——像少马马志明的儿子马六甲岁数再小也是文字辈,尽
管好些文字儿的老头子都老得快说不动了,更是有像刘文亨马季张文顺连侯三这样的都早已俩六一
幺、魂归那方去了。
3于谦与郭德纲是平辈,于是石富宽徒弟;郭是侯跃文徒弟。当年德云社与郭德纲平辈的人当中只有
徐德亮在名字中加了德字,其他像高峰、李菁都没加。加个德字是自愿,徐亮自愿加了,其他人没
加。
扩展资料:
相声(Crosstalk),一种民间说唱曲艺。它以说、学、逗、唱为形式,突出其特点。
相声八德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活跃于京津一带著名的八位相声大师。
马德禄,师从春长龙(马三立的父亲,高寿亭,郭荣起的师父)。
周德山又名瑞山,艺名周蛤蟆,师承相声前辈范长利,人称“老范爷”。
裕德隆,德字辈大师兄,艺名瞪眼玉子,师从富有根。
焦德海师从徐有禄(张寿臣,朱阔泉,常连安的师父)。
刘德智师从徐有禄(郭启儒的师父)。
李德钖艺名万人迷,师从恩绪(马桂元的师父)。
李德祥师从恩绪(马寿岩的师父)。
张德泉艺名张麻子,师承恩绪。
古代于谦是什么人?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明朝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祖籍河南考城(今河南商丘市民权县程庄乡于庄村),明代政治家、军事家。
于谦(古代)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祖籍考城[1] ,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辛丑科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平叛后,身为御史的于谦因数落朱高煦有功,被宣宗升任巡按江西,颂声满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2]
正统十一年(1446年),进京觐见因不向王振献媚送礼,引起王振不满遭其暗地指使其党羽李锡给他加上对明英宗不满的罪名下狱论死。后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复任。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进兵部尚书。代宗立,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之军。加少保,总督军务。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额森)以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英宗既归,仍以和议难恃,择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以安。其时朝野多事,乃独运征调,悉合机宜,号令明审,片纸行万里外无不惕息。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但性固刚直,颇遭众忌。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被杀。成化初,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諡肃愍。万历中,改諡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于谦是谁?古代的吗?他具有什么样的品格?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汉族。字廷益,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一说桐乡)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说:“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考中了进士。
是古代的人
他具有两袖清风 、 廉洁自律的品格
希望得到好评!谢谢,祝您学习愉快!
古代有叫于谦的名人吗?
有呀,于谦(1398513-1457216),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代名臣,民族英雄。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出按江西,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正统十四年召为兵部左侍郎。土木之变,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为明景泰帝。瓦剌兵逼京师,身自督战,击退之。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终迫也先遣使议和,使太上皇得归。天顺元年谦以“谋逆”罪被冤杀。弘治諡肃愍,万历改諡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于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于谦的台风儒雅沉稳,自然从容,与郭德纲嬉闹灵动、充强扮愣的喜剧风格相得益彰;于谦又极善“现挂”(相声中的即兴包袱),反应十分敏捷,这与郭德纲酷爱现场飞挂,临场发挥的特点更是配合得天衣无缝,精彩纷呈。郭德纲的逗哏天赋极好,而于谦的捧哏功力极佳,郭德纲的很多包袱都靠他的“捧”而更加爆响全场,观众普遍反映“只有于谦才能捧住郭德纲”,“于谦真正展现了相声三分逗、七分捧的特点”。
如今的相声演员,没有“火气”、堪称“圆润”的就更是凤毛麟角了。而于谦,我觉得,可算其中之一。
古代于谦活了多少年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一说桐乡)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与岳飞、张苍水并称“西湖三杰”。与他最有名的事是“土木堡之变”。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说:“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永乐19年(1421年),于谦考中了进士。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明代政治家、军事家。祖籍考城(今民权县),故里在今民权县程庄乡于庄村。
于谦的曾祖于九思在元朝时离家到杭州做官,遂把家迁至钱塘太平里,故史载于谦为浙江钱塘人。
于谦少年立志,十二岁时便写下明志诗“石灰吟”。永乐十九年(1421)进士,任监察御史,为宣宗皇帝看中,超迁兵部侍郎,巡抚河南、山西。在河南、山西近二十年间,他 冤狱,赈济灾荒,政绩卓著,深得民心。正统十四年
中国古代像于谦一样的人有谁
岳飞 袁崇焕
都是奋力抗击外族侵略,又都是由于内部失去当权者信任,受到当权者猜忌,被诬陷致死
古代于谦的父亲是谁
于彦昭 绝对没问题,我们历史课刚讲完!
古代的“乌纱帽”指什么?于谦的“两袖清风”意思是什么?急!急!急!
1、乌纱帽指的是官位 俸禄指的是薪水
2、前一个东西指的是金银或是地方特产 后一个指的是两袖清风
3、第三段主要内容是讲,通过于谦个手下人的对话来表现出于谦不畏权势,关心百姓疾苦,两袖清风的高尚品德
4、于谦是一个不畏权势,关心百姓疾苦,两袖清风的人
明朝。
于谦(1389~1457),明代大臣。字廷益,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永乐十九年(1421年)进士。初任御史,历官兵部尚书。
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为瓦剌俘去,于谦拥立明景帝,击退瓦剌的侵扰,捍卫了北京,功炳史册。
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后徐有贞、石亨等迎明英宗复位,将他杀害。明孝宗追谥肃愍,明神宗改谥忠肃。
扩展资料:
于谦的事迹:
正统十三年(1448年),明朝边防日益吃紧,兵部事务日加繁忙,于谦奉命入京,任兵部左侍郎,期间,边防战乱不断。
正统十四年(1449年)二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也先遣使两千余人贡马,向明朝廷邀赏。由于王振不肯多给赏赐,并减去马价的五分之四。瓦剌借机就制造衅端,于这年七月率大军向边境骚扰。
明军的败报不断传到北京,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率五十万大军亲征,结果在土木堡惨败,明五十万大军“死伤过半”,英宗本人也被瓦剌俘获。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之变”。
“土木之变”尽管英宗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同时得晋兵部尚书。代宗立,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之军。不久,加封少保,总督军务。
英宗既归,仍以和议难恃,择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以安。其时朝野多事,乃独运征调,悉合机宜,号令明审,片纸行万里外无不惕息。
瓦剌进攻北京失败后,其部族首领“也先”挟英宗逼和。于谦认为“社稷为重君为轻”,坚决不同意,瓦剌被迫释放了英宗。英宗回来后,被弟弟景帝囚禁在南宫。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徐有贞、石亨等人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于谦被逮捕下狱,以和岳飞同样的罪名 “莫须有”被杀。
——于谦
于谦的资料
本文2023-10-01 16:29:5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49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