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故居的介绍
李鸿章故居是晚清军政大臣李鸿章的家宅,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繁华的步行街中段,是典型的晚清江淮地区民居建筑。布局整齐,结构严谨,雕梁画栋,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是合肥市仅存的规模最大的名人故居。1998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鸿章故居是晚清军政大臣李鸿章的家宅,位于合肥市繁华的步行街中段,是典型的晚清江淮地区民居建筑。布局整齐,结构严谨,雕梁画栋,是合肥市仅存的规模最大的名人故居。 故居前厅布置了“李鸿章生平展”,该展览用大量的珍贵与实物展示了李鸿章风云变幻的一生即“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中厅和**楼则采用复原陈列的形式展现了李家接待客人和家眷们的日常起居生活情况,充分表现了江淮地区的建筑风格。东面的“淮系集团与中国近代化的展览”,则是在丰富李鸿章生平展的基础上开放的,充分揭示了这个晚清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实力的集团——淮系集团在李鸿章的领导下,对近代军事、经济、文化以及国防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故居自开放以来,以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大批游客,成为合肥市的“十大景点”之一和市民心中的首选景点。
历史上属羊的女名人:慈禧太后、杨贵妃、宋高宗赵构的皇后吴氏。
1、慈禧太后
1835年11月29日(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1908年11月15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又称“西太后”、“那拉太后”、“老佛爷”,死后清朝上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总共25字,为有史以来皇后身后哀荣之最。是清朝政府腐败、软弱、无能、残暴的代表。1861年至1908年间清朝的实际统治者。
2、杨玉环
(公元719年-756年),字太真,祖籍蒲州永乐(今山西芮城),生于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她先为寿王李瑁的王妃,后为公爹唐玄宗李隆基的贵妃。她与西施、王昭君、貂蝉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其中“羞花”,说的就是杨贵妃。
3、宋高宗赵构的皇后吴氏
高宗赵构的皇后吴氏(1115年-1197年),开封人。十四岁被选入宫,绍兴十三年被册立为赵构的皇后,83岁崩。谥曰宪圣慈烈皇后,攒祔于永思陵。吴氏一生,经历高、孝、光、宁四朝,在后位(含太后)长达五十五年,是历史上在后位最长的皇后之一。
扩展资料:
杨玉环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杨玉环(公元719年6月22日-公元756年7月15日),号太真。 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唐代宫廷音乐家、舞蹈家。她的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她出生于宦门世家,父亲杨玄琰曾担任过蜀州司户。她先为唐玄宗儿子寿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后,又被唐玄宗李隆基册封为贵妃。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发动叛乱,随李隆基从延秋门出长安,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杨玉环于六月十四日(公历7月15日),在马嵬驿死于乱军之中。
杜甫有《哀江头》诗:“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花江草岂终极!”、白居易形容她“温泉水滑洗凝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李白的《清平调》则说她"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杨玉环
光绪三十年,指的是公元1904年。光绪年间,指清朝光绪帝在位之年,即1871年-1908年。清德宗,名爱新觉罗·载湉,是道光帝的第七子醇亲王奕寰的儿子,慈禧太后外甥。
爱新觉罗·载湉,清德宗,光绪皇帝,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四岁登基,起初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光绪七年慈安太后崩逝后由慈禧太后一宫独裁,直至光绪帝十八岁亲政,此后虽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
光绪帝一生受到慈禧太后的挟制,未曾掌握实权。1898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但却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抵触,光绪帝被慈禧幽禁在中南海瀛台。整个维新不过历时103天,故称“百日维新”。1908年,光绪帝驾崩于慈禧太后死亡前一天,享年38岁,葬于清西陵的清崇陵。
扩展资料:
光绪三十年多年大事年表:
三年(1877年)——左宗棠成功收复西域。
七年(1881年)三月——咸丰皇帝的皇后—孝贞显皇后薨逝。
十一年(1885年)——中法战争爆发,李鸿章代表签和约。
十四年(1888年)——光绪帝大婚。北洋水师成立。
十五年(1889年)——光绪帝亲政。
二十年(1894年)——甲午海战爆发。
二十一年(1895年)——马关条约签定,公车上书。
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同年,慈禧等发动戊戌政变,将其囚于瀛台,六君子被杀。
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事变,八国联军攻占紫禁城,光绪帝、慈禧太后等西迁逃难。
二十七年(1901年)——签定辛丑条约,同年,李鸿章病逝。同年,清末新政开启。
三十一年(1905年)——沪宁铁路、平绥铁路兴工。
参考资料:
自从洋人敲开古中华的大门,在国人记忆里,耻辱之迹遍地,可记的片断多痛楚的形影。回顾风雨飘摇的晚清岁月,有这样一个人不得不提。
他被慈禧太后视为“再造玄黄之人”,却身不由己代表朝廷签了无数不平等条约;身处昏聩闭塞的清王朝却名扬海外,备受世界媒体关注。
他就是——洋务运动领导者、晚清名臣李鸿章。
我们过去只是从国人的视角看李氏的一生风云,史家的情感多少渗透在价值笔法里,其间也不免民族主义的成分渐多。但洋人怎样看这个历史人物,他们笔下的李氏的形象如何,却知之甚少。在真正通晓历史的人看来,李鸿章给世人呈现的往往是半个脸面。
终于在张社生的《李鸿章旧影》里,我们可以读到那么多鲜为人知的和史料,才知道先前我们对洋人世界的模糊程度。这个大清王朝风云人物的内心苦乐,文化冲突里的恩怨,总算有了另一种镜头。
下面就请跟随小编的视野,一起翻阅这本《李鸿章旧影》,穿越百年前的清王朝吧!
“科技迷”李鸿章
李鸿章有一项个人爱好,就是对西方工业化的“新玩意儿”极其感兴趣,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个“科技迷”。
美国漫画《李鸿章为发动机所震撼》。李鸿章在美加边界的尼亚加拉大瀑布旁第一次看到现代科技的利器——发动机。
他迷“高新科技”可不是心血来潮,而是穷其一生的喜好。如果有心之人对他的奏折稍加整理,那简直是一篇篇科技论文。李鸿章曾写过一份关于“蒸汽动力运转问题”的奏折,堪称中国最早的科普文章:
“
镟木、打眼、绞镙旋、铸弹诸机器,皆绾于汽炉,中盛水而下炽炭,水沸气满,开窍由铜喉达入气筒,筒中络一铁柱,随气升降俯仰,拨动铁轮,轮绾皮带,系绕轴心,彼此连缀,轮转则带旋,带旋则机动,仅资人力以发纵,不靠人力之运动。
”
在那个“科盲”时代,这样的“科普”奏折绝对是凤毛麟角。
1894年9月8日,《伦敦新闻画报》中的水彩画(原图标题:中日战争——李鸿章的欧式重型火炮正在发射)。
李鸿章爱好“科技产品”的故事一箩筐,如:
某年某月李老到英国,对英国的一架缝纫机看呆了,李老不惜重金,给老太后购回一台!
某年某月李老坐到刚发明的 X光机上拍了张照片,成了中国第一个使用 X光设备的人。
某年某月李老在尼亚加拉大瀑布旁为一些发动机新技术久久伫立,发呆。
某年某月李老在法兰西大炮消音室里近距离观看大炮的发射实验。
1896年,李鸿章访问德国埃森的梅喷射击场,了却了平生一大夙愿(坐轮椅者为李鸿章)。
1887年香港西医书院筹建,邀请李鸿章做“名誉赞助人”,李鸿章欣然接受并亲笔回信(信的内容载于1887年香港《德臣西报》)。于是清国第一篇“在职干部”医学博士论文诞生了:
“
我认为,医学同化学是姊妹科学,应给以同样的重视,不但应该了解它们的组合,而且必须明了该如何分析,因为不这样,就不能在诊断和治疗上发挥精确的作用。永远关注于科学原理以行诊断的收获,能够补救在解剖学及化学的理论上的不足,而其最终的结果,是将智识由黑暗变为光明。天津医学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他们把先进的西方科学,运用到中国医学的实践里。
”
这段话出自一个封闭的年代,出自于一个民智不开的社会,真乃不可思议。
半个世界为他着迷
李鸿章算是中国外交的开山鼻祖,放在今天,就是一个妥妥的外交官。
英国报刊画家笔下李鸿章到达圣彼得堡时的情景。
从1896年3月到这年的年底,李鸿章开启了自己的欧美八国访问游。Li Hung Chang这个英文译名,在德文、法文等多国语言中都成了约定俗成的专用词。“中国总督”的一颦一笑都能引来好莱坞明星式的关注。
西方报纸上天天是年近八十的李鸿章的消息。大多数时间,“李鸿章新闻”出现在各家大报第二版的右下角,多为一句话新闻:
美联社8月4日11时电:中国总督李鸿章到了伦敦!
伦敦9月2日电:李鸿章给德国下了三艘军舰的订单。
美联社9月11日温哥华电:李鸿章启程回中国啦。
纸媒大国英国的报纸几乎每天都在猜测李鸿章。李鸿章在圣彼得堡,英国报纸说他和俄罗斯做了笔辽东某港口的秘密交易;李鸿章离开德国,英国人讥讽日耳曼人:出了银子没拿到大订单;李鸿章到了法国,英国人报道高卢人的埋怨:“他来,为什么要我们纳税人掏银子?”
李鸿章向德国皇帝威廉二世递交国书。
原来以为李鸿章的此类国事访问大多是些“中方”(清方)“英方”的枯燥官样“老八股”,谁知道1896年这出“出洋记”让李鸿章演得五彩缤纷、跌宕起伏。
比如,在船过英吉利海峡到了英国的南开普敦港时,“英夷”也学咱们的样儿,“围观外宾”李鸿章。此时李鸿章竟拿出官袍里的新式眼镜,“红光满面、神采奕奕”地向“英国群众”走来,并“频频招手致意”,俨然一副“伟大领袖”兼好莱坞巨星的范儿。
又如在法国首都巴黎,183米的“李大架子”拿着军用望远镜,叼着烟斗,站在法人为其特别建造的“消音屋”里,让人家大总统福尔陪着观看法军野战炮兵演习,活脱一个五星上将麦克阿瑟他爹的模样。
德意志帝国首任宰相俾斯麦在私邸大门口以最高礼遇迎接李鸿章。
李鸿章这次八国行,国内无甚响动,时至今日,国人大多认为这只是一场“卖国秀”而已。然而翻开藏于各国档案馆的那些落满灰尘的资料和陈年旧报一看,一个“联络西洋,牵制东洋”,为增加我国海关税收和学习西方先进经验而奔波的李鸿章跃然纸上。
《辛丑条约》的背后真相
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历史课本中写的。在这短短几个字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故事?
1900年6月,清廷对八国联军宣战后,清军一再溃败。8月,八国联军逼近北京,清廷正式任命李鸿章为全权议和大臣,与列强谈判。
70多岁的李鸿章。慈禧数次电召他离开广州北上,他虽然回复“立刻遵旨北上”,但却没有离开广州一步。《宣战诏书》发布后,李鸿章说:“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在1900年西方圣诞节的前一天,英国、美国、法国、俄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奥地利、西班牙、比利时和荷兰十一国公使将《议和大纲》交给了庆亲王奕粒⑶乙笱杆俅鸶础U夥荨兑楹痛蟾佟肥恰缎脸筇踉肌返睦侗荆/p>
一、中国派亲王专使就克林德被杀一事前往德国谢罪,并在遇害之处树立铭志的牌坊。
二、严惩祸首,杀害凌辱外国人的城镇停止科考五年。
三、中国必须用优荣之典就日本书记官被害一事向日本政府谢罪。
四、中国必须在各国人民坟墓遭到亵渎之处建立墓碑。
五、军火及制造军火的器材不准运入中国。
六、公平补偿外国人身价财产损失。
七、各国驻兵护卫使馆并划定使馆区。
八、削平大沽炮台。
九、京师至海边由各国留兵驻守。
十、永远禁止军民等加入仇视各国的团体。
十一、修改通商行船各条约。
十二、改革总理衙门和各国公使觐见礼节。
看过条款后的李鸿章连连叹息,他吩咐立即原文电奏西安,并告诉发电报的人叮嘱对方,一定要用重笔写成电报稿呈送慈禧。电文传到西安后,引起大哗。所有人都感到条件极端苛刻,无法接受。
《辛丑条约》签字仪式“全家福”。十一国谈判代表坐左边,清国代表坐右边,后面是各国代表的随从人员。地点在西班牙大使馆。这天是1901年9月7日。这是根据《议和大纲》的“最后议定书”签字仪式的照片绘制的。
慈禧的问题是绕不过去的,为了确保慈禧不被判罪,李鸿章坚持要在条款上写明“懿亲不加重刑”。这时候“中国国情”四个字起了作用。李鸿章让对方明白,中国人以孝为本,以忠治国,太后为一国之母,千万要尊重。
最终,由于《大纲》中既没有将慈禧列为祸首,又没有让她交出权力,所以慈禧还是批准了《议和大纲》。李鸿章和奕磷裰荚凇兑楹痛蟾佟飞锨┳只骸@詈枵掠敫鞴硖概械牡紫呔褪潜L蟆/p>
在生命的最后时间里,李鸿章已没有精力面对面与洋人再论短长了。李鸿章躺在病榻之上,指挥着下级官员把损失降到最低点———从一开始提出的10亿两白银降到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
与这么多国家从中斡旋,终日的忙碌和劳心,李鸿章一病不起。就在《辛丑条约》签订后两个月的同一天,大清重臣李鸿章油尽灯枯,走了。
这是李鸿章唯一一张穿裘皮大衣的照片。大约于1900年左右拍摄。这期间,他很怕冷,常常在夏天也穿得严严实实的。没办法,油灯将尽了。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称:
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
梁启超说自己“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在剧变的时代,国人能应对棘手的国际纠纷者不多。李鸿章是个渐渐掌握通变本领的人,他知道,皇宫的那套思路不行,民间的义和团也是胡闹,至于孔老夫子的遗训也是失灵的。他身上的江湖气与痞子气,加上官僚相,在此杂然相交,于是形成了特有的智慧。在良知与世故之间,他选择了另外一种道路,二者虽不能得兼,可是却应对了一个大的变局。荣辱一身,善恶相兼。
至于是非功过,全留与后人评说。
《李鸿章旧影》
两百幅珍贵历史照片,百年前西方报刊史料,多国视角换位解读,从头到脚细说李鸿章。
内容简介
一人即是一部中国近代史,读一人之传即可知晚清四十年之大事。本书以珍贵的陈年旧影,多国的视野,鲜活的叙事风格,真实还原那段风雨飘摇的晚清岁月。
作者多年来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美国国会图书馆收集到千余幅封存了一百多年的有关晚清的陈年老照片和铜版画,全书即从这些百年前的珍贵影像入手,分为九章,梳理历史细节,为读者呈现出历史人物的真实面影。
作者简介
张社生,1984年在上海文广集团任文艺编导,1994年获美国纽约理工学院传媒艺术系**和电脑特技专业硕士学位。后在美国从事电视制作和影视独立制片人工作。2001年回国发展,多次和中央电视台合作,其作品在国内外多次获奖。其参加执导的《森林之歌》获得第24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电视纪录片最佳编导奖。
心动价购买《李鸿章旧影》
编辑:曹云
部分文字及来源于《李鸿章旧影》
北京日报出版社公众号
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
李鸿章故居的介绍
本文2023-10-01 16:10:4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49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