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嫡子和庶子有什么区别?古人的嫡庶观念为何这么强?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1浏览:1收藏

古代嫡子和庶子有什么区别?古人的嫡庶观念为何这么强?,第1张

古代人的嫡庶观念很重,一般都是偏爱嫡子,也会让嫡子继承家中的事业或者官爵。因为古代实行的是一夫多妻制,但妻子的地位并不平等,正妻只有一位也就是嫡妻,其他的妻子都是庶妻,简称为妾。因为妻子地位的不同,导致孩子也有了嫡庶之分,特别是在唐宋时期嫡庶观念简直深入人心,但元朝以后就慢慢削弱了。实际上皇室贵族在早期也非常忌讳废长立幼,这种思想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在各种古装电视剧中,常常出现嫡庶相争的剧情。大部分情况下,嫡子都是更受推崇和支持的一方。只因为其母是正妻,就能够获得比其他子嗣更加优渥的待遇,甚至家业或皇位的继承权。那么,古代人的嫡庶观念真有电视剧演的那么严重吗

古代时,嫡庶观念相当被看重,甚至可以说是古代婚姻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以皇家为例,皇后作为正妻,掌管后宫、母仪天下,其他妃嫔则按照位分享受对应的待遇。如果皇后和诸嫔妃有了子嗣,那么一定是皇后的子嗣地位最为尊崇,在我国古代的大部分时期,嫡长子继承制都是基本继承制度,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如果有嫡子,那么继承权肯定优先掌握在其手上,在没有嫡子的情况下,则长子继位,没有长子,才会兄终弟及。在封建社会,嫡长子继承制的实施有助于巩固皇权,明确皇位继承制,比由君主指定继承人更能够服众,因为这是"祖宗法"。康熙嫡长子早夭,嫡次子也被废,于是之后"九子夺嫡",兄弟相残,可谓十分惨烈。

在古代,因为秉承嫡庶观念导致的悲剧数不胜数,比较著名的例子就是商纣王帝辛。按照《史记》的记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纣王的两个哥哥都是庶子,而他是嫡子,所以得以继位。如果他的父亲知道此子以后会害得商朝灭亡,不知道是否还会恪守嫡庶观念,让亡国之子登基。

《吕氏春秋》的说法则举例了嫡庶观念的极端例子:"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中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中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

按照这里的说法,纣王兄弟三人,都是同父同母,不过,纣王的两个哥哥出生时,他们的母亲还是妾,等到他们的母亲变成正妻后,才生下纣王。所以当他们的母亲想要立最年长的微子启为太子时,太史官依据法规反对,认为只有纣王才是嫡子,有嫡子的情况下就不能立庶子为太子,于是纣王虽然年幼,却最终登上帝位。

对于这一讲究嫡庶到了过分地步的事例,连《吕氏春秋》也评价道:"用法若此,不若无法。"可见,尽管嫡庶观念深入人心,以至于因为纣王兄弟们出生时母亲的地位不同而改变了一国之主的归属,但民间的有识之士还是反对这样墨守陈规的立储方式的。

除此之外,中国嫡子为尊的观念也传播到了东亚文化圈的其他国家,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朝鲜李氏王朝。那个时代,社会等级制度非常森严,除了王族和宗室外,庶出的子女要把嫡出的子女当作主人对待。可见,中国在输出先进文化的同时,也传播出去了一些糟粕的观念。

从古到今,庶子地位最低的年代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时候的庶子在家几如奴仆,而后来清朝时期庶子地位几乎和嫡子没有太大差别了,参考红楼梦。

为什么?说穿了,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庶不婚,士族只和士族联姻,连寒门(小庄园主)都不考虑,别说庶民了,夫妻俩背后的势力相当,这种情况下,庶子自然一点地位都没有。

到了清朝,皇权集中,割据一方的世家早没有了,夫妻双方都一样是皇帝的奴才,所以庶子的地位自然提高了。我不用看就知道想当然的认为男人决定家中孩子的地位的大多是男的,而认为女人决定家中孩子地位的大多是女的。

其实大多是男女角力,谁权势大谁说了算。嫡庶是不是有别?首先说总体上是这样的。大家先把皇帝家给撇开,大部分小说都不会把主角放在皇帝家,大多还是放在世家或者大臣或者商户。皇帝家若论嫡庶也有,明朝绝对是这样,明朝皇室嫡子不死光或残疾,庶子无法上位。

但是其他朝代里皇帝抽风的也很多,毕竟是皇帝嘛,老婆岳父的地位不如他呀。我来给几个例子:袁术骂袁绍是奴才种子,是婢女生的。那么袁绍比袁术当时人气高,是不是表明嫡庶没有区别呢?

错了,袁绍是庶子,但是被过继出去了,这就相当于嫡子了。而当他和袁术上面的大哥(嫡长子)死掉后,袁绍就成了新一任的嫡长子,所以他几乎接过了袁氏所有的政治遗产。

再看袁世凯,袁世凯是庶子,被过继出去,所以他有两个妈。他娶了个老婆,有一次吵架,老婆说错话“我是有姥姥家的”,讥讽袁世凯是庶子,从此两人分道扬镳。“小娘养的”就是骂人的话。曾经听人讲过自己祖上的故事:某人将自己女儿许给有钱商人为妾,获得大笔聘礼,后来此人被逐出家谱,这在古代是最严厉的惩罚,以此警告其他族人,不要学这个人。

古代大家族是不能出一个为妾的女儿的,丢人现眼不说,政治投资收益实在太小。于是为妾的本身出身就不高。

古代是一个讲究三六九等血统等级的社会。但凡大门阔户,老爷太太死了,分家产时,等级就派上了用场。官职,位置,良田,宅院,金银财宝……有的人盆满钵满,有的人蜷缩一角,分得点细碎遗剩。不平衡么?是不平衡。但也没办法。一个朝代有一个朝代的弊端。一个活人有一个活人的命运。

我们都知道古代是个男尊女卑的社会。所以,几乎所有的权力,财富分配都以男性为中心,由圆点向圆周一圈圈辐散。古代男子地位远高于女子。一个男子,可以名正言顺地一夫多妻。所谓一夫多妻,指的是有一个正妻,俗称大婆;还有一个妾,为小老婆;再有的就是外室了,相当于枝蔓开来的情人,今天语言中的“小三”、“二奶”的意思。在古代,有严苛的家族继承制度。正妻的孩子叫嫡出。儿子叫嫡子。大儿子就是嫡长子。而其他的伴侣所生孩子均为庶出。儿子即庶子。虽说都是一个爹的,但子以母贵,母亲地位不同,孩子跟着陪绑。嫡子拥有绝对高的地位,集家族万千宠爱于一身。而庶子则处处低人一等,凡事要看人眼色行事。嫡女出嫁风风光光,可以门当户对地嫁个好人家。庶女出嫁就要自降身段,灰溜溜地走出家门,而且即便到了婆家,也无法改变命运,继续在夫家低三下四。

问句为什么?母亲高贵与否,决定了孩子的福址。正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按照封建礼教正规程序明媒正娶来的。是要坐着大花轿,在众人的吹吹打打、行瞩目礼下仰着头请进家门的。而其他妾和外室,纵使温良贤淑、美貌巧兮也无用,也得草草寒酸地进入家门,而且在今后的漫长岁月中,还要受正妻管束,言听计从。

在具体继承权上,分为政治继承权和财产继承权。而二者又相互联系,表现在前者直接决定后者。在皇族大户,政治上,只传嫡长子。即皇位和爵位优先给正妻的大儿子。即便嫡子傻弱迟钝,庶子多才多学,后者也只有眼巴巴看着的份儿。而有了官职地位,才相继会有钱财。法律规定财产继承各子均分,但事实上,嫡子还是继承了大部分家产,庶子只能分得些宅子以及散银。“各子均分”虽然入律,却在实际情况中无处兑现。

当在家产分割时,如果产生嫡子与庶子的势不两立,那么,古代的通用做法便是“去母留子”,正妻势力太大,权力欲和能力地位太强势,就会直接把小妾干掉,留下其庶子在家中,继续仰望着哥哥嫡子。至于是否能分得财产分得多少,就要看他和正妻嫡子的关系了。赏给你多少,大婆和哥哥说了算。更不可思议的是:即便从称谓这样的繁文缛节上,这种尊卑等级也要彰显出力量。按规矩,庶子都要称呼正妻为母亲,而并不是称呼自己亲生的那位母亲。

古代一男多女,谁和这一男的关系正统,谁就富贵有福;谁如果不幸做了妾,可是祖祖辈辈永无翻身之日了。嫡子庶子,家产分割,诸多的不平等义愤难消,说来说去,还是没有离开男尊女卑的毒根呀。

何谓嫡庶?正妻生者为嫡,小妾生的为庶。而地位继承人一般默认为嫡长子,也就是正妻最先出生的儿子。

但这只是一种制度,封建社会,男子地位至高无上,嫡长子的地位又随着父亲喜好 与受宠程度随时发生着变化,再加上庶子中也不乏贤明有能力的人,他们也很难不对父亲的地位产生觊觎。

这就造成作为嫡长子并非完全没有挑战,百分百继承父亲家业。

以皇族为例:汉武帝卫太子刘据、隋文帝太子杨勇,他们就因为父亲猜忌,不光失去了太子之位,更加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生生世世不复生于帝王家”并不是说着玩,身处高位,就与全天下为敌,几乎所有人都幻想能从你身上谋求利益。

港剧《帝女花》中有这样一个剧情,当李自成攻陷潼关后,崇祯自己对长平说天下人对他只有四个字:“怨恨骂求”,几乎所有人都从自己利益出发。嫡长子作为储君也是一样,既要表现出一定的才能,组建自己的行政班子,又不能锋芒毕露,引起君王猜忌。

春秋时期楚成王想废掉 楚庄王父亲的商臣的储君之位,也是因为其地位已经威胁到了他。

对于君王自身来说,他是不希望皇子中有实力、声名、才能太过出众的,这样就会吸引很多投机分子聚集到他们身边,形成一股恐怖的政治势力,君王自己也怕被人架空,任何一种身份都不行,哪怕自己的儿子。

因此,嫡庶之争只能暗地里进行,照顾君王的感受以及不给人“骨肉相残”的感觉,使得丢了皇家脸面,毕竟像玄武门这种政变在历史上还是比较少。而且相关事物发生后,他们也会多采取补救措施。比如李世民也成为一代明君,使得在后世,玄武门的影响被他的文治武功盖住。同理,明成祖朱棣也是如此,在文治武功的同时,将靖难的四年改成洪武年份也是为了掩盖靖难的影响。

同时嫡庶之间的差距,除了先天身份、父亲喜好、受宠程度、自身才能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就是母系势力。

能成为嫡长子,除了宋明之外,古代大多历史时期讲究门当户对,存在嫡庶之争的豪门,母族势力肯定也差不到哪里去,那么嫡长子母族在他继承父亲爵位时,也能形成非常大的帮助。

李治舅父长孙无忌在唐太宗晚年,就为李治扫灭了各方势力威胁,他才得以顺利继位。

而且一旦母亲非常受父亲宠爱时,很多比父亲地位低的人,会在他父亲面前进谗言,立他为继承人。一是卖他父亲面子,二是卖他母亲面子,给他父亲吹枕边风,做到简在帝心。三是希望他继承家业之后还能继续保证他的富贵。

李林甫向唐玄宗进言立他宠妃-武惠妃之子寿王李瑁为太子的出发点就是如此,之后更造成了玄宗一日杀三子的悲剧。

总体来说,古代嫡庶之争在越是地位显赫的人家就越明显,因为继承父亲地位和没有继承父亲地位的结果有天壤之:

皇家继位后可以掌握兄弟的生死。

王候继承家业和地位后,可以保证自己这一支不会泯然众人,永远在王朝权力中枢,富贵整个王朝。

这个位置只能一人,也就造成嫡庶之争非常激烈。

而他们倚仗的筹码无非就是我前面提到的父宠、自身才能性格、母族势力。

成者王侯败者寇,在古代激烈的生存环境下, 发生这些情况也难免。时隔千年,当我们再想到这些著名事件时,也难免让人不胜唏嘘!

古代嫡子和庶子有什么区别?古人的嫡庶观念为何这么强?

古代人的嫡庶观念很重,一般都是偏爱嫡子,也会让嫡子继承家中的事业或者官爵。因为古代实行的是一夫多妻制,但妻子的地位并不平等,正妻只...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