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家大院的乔致庸有后代吗?
说起乔家大院,最著名的当然是将乔家真正发展至巅峰在乔致庸了。不过乔致庸并非“创一代”,而是典型的富二代,乔家自乔贵白手起家创立复盛公商号以来,传至乔致庸已经是第四代了。
不过,虽然出生富裕的晋商家庭,但乔致庸却并非高枕无忧。他三岁丧母,七岁丧父,是哥哥乔致广一手拉扯长大,乔家也一直有乔致广当家。乔致庸则一心一意在家读书,准备走科举道路。
乔致庸
然而不幸再次降临在乔家,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的动乱,乔家的生意一落千丈,甚至一度濒临倒闭,更不幸的是,受到打击的乔致广也因此一病不起,最终撒手人寰。为了撑起风雨飘摇的乔家,从无经商经历的乔致庸弃书从商,开始成为家里的顶梁柱。
在虽然没有硝烟,却如战场一般残酷的商场内,乔致庸表现了他非凡的才华,他没有普通商人那般重利忘义,尔虞我诈,而是以儒治商,以信义为本,终于重振家业,并使得乔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巅峰时期的乔家,家产数以千万两白银,虽称不上富可敌国,但绝对是中国最富裕的几个商家之一。
乔家大院
1818年出生的乔致庸,先后娶了六任妻子,由于乔家有不许纳妾的家规,因此,后五任妻子都是续弦。这六个妻子一共为乔致庸生了六个儿子,分别为长子乔岱、二儿子乔景仪、三儿子乔景俨、四儿子乔景侃、五儿子乔景偁和六儿子乔景僖。
不过,由于乔致庸的兄长乔致广英年早逝,后继无人,因此,乔致庸便将长子乔岱、次子乔景仪和四子乔景侃都过继到了长兄的门下,不过乔致庸并没有分家产。
乔家大院
长子乔岱被过继到长兄门下后,由于嫂子过于溺爱,管教不严,因此进入商场后的乔岱不但丝毫没有父亲和气生财的肚量,反而骄横跋扈,得罪了无数人。有一次,因为做生意过于霸道,乔岱和晋商大盛魁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大盛魁直接将乔岱告上了清廷,状告乔贷勾结官府、囤积居奇、欺行霸市。
这场公案的结果并没有确切的史料,多种说法,莫衷一是。有的说大盛魁打赢了官司,乔岱怕被拘押,连夜逃回了祁县,从此也不敢露面;有的人说乔岱被判为斩监候,还是乔家买通了慈禧太后身边的红人才免于一死,但他仍被押解回籍,并永不得干预商务事务;更有说法是乔岱被对手买通刺客暗杀。不管哪种传闻,乔岱的结局都不算多好。
乔家大院
而乔致庸的第二个儿子乔景仪,也被过继给了乔致广。乔景仪曾通过捐输获得了清朝的二品候补道员,不过他并没有上任,而是一直跟着大哥乔岱在商号里工作。由于乔景仪年轻气盛,性格暴戾,得罪了当地的蒙古贵族,最终被蒙古贵族派杀手杀害。
三子乔景俨是乔致庸六个儿子中唯一一个死在乔致庸之后的人。乔致庸对他的评价是“三子过于老实,亦非经营之才”。生于咸丰九年的乔景俨曾捐三品花翎,乔景俨擅长中医,曾免费给穷苦人治病。他也是唯一一个一直服侍在乔致庸身边的儿子。不过在乔致庸死后五年,乔景俨也因病去世。
乔景俨
四儿子乔景侃与哥哥不同,他性格比较内向,也不善言辞。像大部分商人家庭一样,他捐了个四品秩,并曾在南方主持乔家商务。他也是乔家六子中最短命的一个,成年之后就因病去世,只留下一个儿子乔映辉。
六个儿子中最像乔致庸的其实是他的五子乔景偁,他没有向几位哥哥一样从商,而是潜心读书,并具有颇高的文学造诣。他也是比其他五个兄弟更注重学习和教育的人,在他的后代中,有多人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乔景偁也自幼体弱多病,在乔致庸之前便因病去世。
乔家大院
像所有的老人一样,乔致庸最宠爱的儿子是他的幺子乔景僖,不过,乔景僖不但体弱多病,还染上了大烟瘾。因此,才20多岁的乔景僖就因为抽大烟英年早逝。乔景僖的去世给已经80多岁高龄的乔致庸带来了极大的打击,乔致庸也因此在极度悲伤之下一病不起。1907年,89岁高龄的乔致庸在祁县老家去世。
乔致庸
乔致庸1818年出生于山西,当时清政府还存在,所以很多人还以他的能力为荣。相比其他人,乔致庸即使心中有这样的野心,也不得不为家人让路。他父母早亡,然后唯一支撑这个家的哥哥也去世了。
无奈之下,他掌管了家里的事务,从文人变成了商人,被称为“光明财主”。有些东西真的是人才,乔家的产业在乔致庸手里越来越壮大。但国家动乱后,为了不让别人白白拿走自己的财产,乔致庸开始在自己周围购置土地进行大规模的土木工程,最终建成了“乔家大院”。
乔致庸是事业上的佼佼者,所以很少有人关注他的家庭。因为乔家的规矩是禁止纳妾,乔致庸89岁去世,一生有6个老婆,都是二房。而这六位妻子为他开枝散叶,乔家才渐渐壮大起来。
乔致庸的六子
乔致庸的后人众多,但真正能让他满意的人很少。至少,他的六个儿子对他不是很满意。乔氏家族在乔致庸身上为后人积累了很多财富,这些财富的加持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负担。为了让家族的产业延续下去,乔致庸对自己的儿子进行了整理,关于他的后人,尤其是他的六个儿子的资料很少。只有通过他的评价,世界才能了解他的儿子们。
首先,他的大儿子乔致庸认为他的大儿子养尊处优,盛气凌人,这是商人最怕的。所谓双管齐下的人才是最好的。
第二,他的儿子被评价为一个暴力的人,而不是一个能稳住阵脚,运筹帷幄的人。
乔致庸的三儿子大概是性格最好的一个。他忠厚老实,经常为家乡做一些好事。附近村庄的人们经常称赞他。但做生意不是做慈善,他最终还是要保护家人。古语有云“无奸不商”“无利不起早”,商人最重要的是把利益放在心上。
大家对乔致庸和晋商乔家发生的事情产生很大兴趣,当这段历史搬上荧屏之后更是吸引无数观众想要去了解,一代富商乔致庸的后代去哪里了他们现在都在做什么带着这份疑问让我们走进乔家几代生活。
乔致庸
乔致庸一生六个儿子,乔致庸也想在他们中找到下一任乔家继承人,可看到这几个儿子乔致庸犹豫了。大儿子桥横不能委以重任,二儿子性格暴躁,三儿子又太老实,不是做生意的料,四儿子太过于愚钝,不善于和人交往,五儿子只知道读书,对生意丝毫不感兴趣,小儿子从小体弱多病。经过一番分析之后乔致庸最终决定把乔家家业交给了长孙乔映霞手中,乔映霞接手之后秉承诚恳踏实的经营理念,将信义坚守到底。
乔燕和
乔家第七代乔燕和15岁入梨园,1943年乔燕和出生在“大德通票号”,她虽然在北京生活了很多年,但心中一直记着山西的那个家。而乔燕和的爷爷便是乔家第五代传人乔英霞,谈起祖辈,乔燕和很是钦佩。据她介绍父亲很早就想为乔家立传,但父亲去世早,直到2003年乔燕和退休之后才有机会筹拍《乔家大院》,想不到一下乔家经商和处事之道一下就传遍。
影视剧照
现在乔家已经到了第九代,乔家后人现在大多是公职人员,都是普普通通的人,对教育方面丝毫不敢携带。家族中有二十多个子女,其中两个博士,三个硕士,还有十二个大学生。尽管家族人太多,但他们还是会每隔几年都搞一次家庭聚会。乔家生意虽然没有了,但乔家精神却一直存在,一代代传承下来,乔家每一代人都恪守祖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致庸生有六子,十一个孙子。在他执掌家务时,可称得上人丁兴旺,四世同堂了。在他手上,“在中堂”的事业突飞猛进,有了很大的发展。如起先是“复字号”称雄于包头地面,接着有大德通、大德恒两大票号活跃于全国各大商埠及水陆码头。当时“在中堂”的财势已挤身于全省富户前列,家资千万,商业遍布全国。他为了光大门庭,又大兴土木,于同治初年开始,先在老院西侧隔小巷购买了不少房基地皮,又修了一座里五外三的楼院。而且两楼对峙,主楼为悬山顶露明柱结构,通天棂门,有阳台走廊。登上阳台,可观全院。阳台前沿,设有扶栏,扶栏上刻有砖雕,砖雕工艺精湛,栩栩如生。明楼竣工后,又在两楼院隔街相望处,陆续兴建了两个横五竖五的四合斗院。四座院落正好位于街巷交叉的四角,为后来连成一体奠定了基础。在他手里建筑的房屋占到现在整个房院的三分之二。
乔致庸的确人如其名。他待人随和,处世中庸。由于他善于计谋,在他执掌家业时,资产越滚越多,是“在中堂”殷实家财真正的奠基人。
乔致庸的一生颇有善行,经常救济贫民百姓。特别是在清光绪三年,天遭大旱,赤地干里,寸草不生。民谣有:“光绪三年,人死一半“的说法。当时乔致庸曾开仓赈济。对此,光绪八年版《祁县志》有记述,并给予褒奖。
在理家上,他经常告诫儿孙:经商处事要以“信”为重,以信誉得人。其次是“义”,不哄人,不骗人,该得一分得一分,不挣昧心钱。第三才是利,不能把利摆在首位。又诫“骄、贪、懒”三个字。他治家有方,以《朱子治家格言》为准则,把它当作儿孙启蒙的必读课,同时写在屏门上,作为每日的行动规范。儿孙如若有过,则令跪地背诵,到有针对性处,令读多次。如犯抛米撒面之错,便把“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反复诵读,直到认错为止。然后再作一番训教,最后犯者谢赦,慢慢退出。
乔致庸还把他亲拟的对联着人写好刻就,挂在内宅门上:“求名求利莫求人,须求已。惜农惜食非惜财,缘惜福”。以此告诫儿孙,注重节俭,不要贪图安逸,坐享祖业。他对他的儿子进行了排队分析,认为长子不可委以重任,因为长子骄横跋扈;次子个性暴烈;三子过于老实,亦非经济之才;四号朴实迟钝,不善于说话;五子是个书呆子;六子体质瘦弱,难担大业,没有一个是他的理想继承入。只有长孙乔映霞性地忠诚厚道,聪明伶俐,故对映霞寄予厚望,教诲亦多。常对其教育说,唯无私才可讼大公,唯大公才可成大器。“气忌燥,言忌浮,才忌露,学忌满,胆欲大,心欲小,知欲圆,行欲方”。“为人作事怪人休深,望人休过,待人要丰,自奉要约。思怕失益后损,威怕先紧后松”。这些教诲,对乔映霞的立身行事是有很大影响的。
俗话说,人老惜子,乔致庸老年时,对他的六子宠爱至极,偏袒极甚,因而在他的幼子去世后,恸哭不起,染病卧床,二年后离开人间。
乔景俨,字望之,是乔致庸的三儿子。生于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卒子民国元年(1912年),在乔致庸晚年当家。开始执掌家务,约在光绪二十年前后。其人深得其父处世之道的薰陶,有长者风度,办事谨小慎微,以之主持家业绰然有余;让其经商理事,胆识显然不足。因而一生未涉外埠,而家务则赖其经管。他一生无大作为,只是为人善良,多行公益,为乔家堡村捐资并主持挖了一条伏溪河水和渠,可浇灌田地千余亩。在这以前,每年夏季天旱无雨,眼看庄稼就要枯死。纵然有时可用河水灌溉,但往往你抢我夺,无章无序,浇不成地。为此农民之间互相械斗,常有人命案件发生。一年,炮守堡村和乔家堡村农民,因浇地发生斗殴,双方用铁锹劈出人命。县官坐着轿子去办案,被农民搬起石头砸了轿顶。在此情况下,乔景俨捐资挖渠灌田,改善了农田的灌溉条件,解除了农民的一大危难。渠本翘集资开办祁县中学堂及孟步云在太原开办私立光华女子学校时,乔景俨也曾捐资相助。本人还懂医术,经常为人免费诊治,施舍药物,因而很受乡人敬重。他所经手诊治的患者大都是穷人。他认为施舍药物也是一种花钱办好事的办法,花了钱可以消灾免难,比抽了大烟和 贝者博强得多。
乔家的典型代表:乔致庸(1818年-1907年),字仲登,号晓池,山西祁县(今山西祁县)人,乔家第四位当家人,著名晋商,人称“亮财主”。
乔致庸是清朝末年山西晋商的代表商人,在家族生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弃文从商接手生意。在他的不断努力下,生意日渐兴隆,至清末,乔氏家族已经在中国各地有票号、钱庄、当铺、粮店200多处,资产达到数千万两白银。
嘉庆二十三年,乔致庸出生于山西祁县的一个商贾世家,父亲乔全美,幼年父母双亡,由兄长乔致广抚育长大。少年时期因兄长病故,乔致庸弃学从商,开始掌管乔氏家族生意。在他执掌家务时期,乔氏家族事业日益兴盛,成为山西富甲一方的商户。
其下属复字号称雄包头,有“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说法。另有大德通、大德恒两大票号遍布中国各地商埠、码头。
乔致庸待人随和,讲究诚信为本、“以德经商”。乔致庸一生做出诸多善行。光绪三年天遭大旱,乔致庸开粮仓赈济灾民。光绪三十二年,乔致庸去世,终年89岁。
扩展资料
晋商,通常意义的晋商指明清500年间的山西商人,晋商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晋商也为中国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遗产,著名的乔家大院、常家庄园、曹家三多堂、王家大院等等。明清晋商人利润的封建化,主要表现在捐输助饷、购置土地、高利贷资本等方面。
最有名的是“汇通天下”的山西票号
山西商人资本中的货币经营资本形式,最著名的是票号。票号又叫票庄或汇兑庄,是一种专门经营汇兑业务的金融机构。在票号产生以前,商人外出采购和贸易全要靠现银支付,在外地赚了钱捎寄老家也得靠专门的镖局把现银运送回去,不仅开支很大,费时误事,而且经常发生差错。
这就迫使外出经商的山西商人不得不寻求新的办法。以后,他们调查了山西商人贸易的地点,选派精悍的伙伴,先后在天津、张家口、沈阳、苏州、上海、厦门、广州、桂林、重庆、长沙等地开设汇兑分号招揽生意。由于这种汇兑在此处交款,彼处用钱,手续简单,使用方便。
所以除山西商人和其他地方商人汇款以外,还有政府及官员来托办汇兑事宜。随着资本的增加,通汇地点越来越大,利润也越来越多。接着又吸收现款,发放贷款,“日升昌”的生意一派兴旺。
其他山西商人也学习“日升昌”的经验,投资票号,从而形成了著名的山西票号。
到鸦片战争前夕,山西票号大约有八家。鸦片战争后的十年内,日升昌、蔚丰厚、日新中三家山西票号在各地设立的分支机构有35处,分布在全国23个城市,除专门经营汇兑业务外,还兼营存款、放款业务,并把汇兑、存款和放款结合起来,利用承汇期,占用客户的现金放高利贷,得到了很高的利润。
参考资料来源 -乔致庸
乔家大院的乔致庸有后代吗?
本文2023-10-01 15:57:0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49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