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秦国为何获利最大?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1浏览:1收藏

三家分晋,秦国为何获利最大?,第1张

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东周后期至秦始皇建立秦朝前的一个时期。在战国这一历史阶段,主要的历史事件几乎都是围绕着“齐国、魏国、韩国、赵国、燕国、楚国、秦国”这战国七雄所展开的。在战国七雄中,韩国、魏国、赵国都源自于春秋时期的大国——晋国。也即在三家分晋后,魏国、赵国、韩国这三个诸侯国获得了周王室的册封,成为正式的诸侯国。对于魏赵韩三家分晋来说,无疑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一些人看来,三家分晋促进了秦国的崛起,也即秦国成为了最大的赢家。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

首先,在三家分晋之前,也即在春秋时期,晋国是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于强大的晋国来说,和楚国展开了百年的交锋。而在晋楚争霸中,晋国胜多败少,也即长期占据了上风。当然,这还不是最厉害的地方。晋国在鼎盛时期,不仅压制了齐国,让齐国在齐桓公之后无法重拾霸业,更让秦国无法东进中原。在春秋时期,秦国为了东进中原,和晋国爆发了崤之战、麻隧之战等战役。不过,在秦国和晋国的大战中,秦国和楚国一样,也是败多胜少。正是因为晋国的存在,秦国只能用兵西戎,也即无法向中原地区扩张。

不过,春秋时期长期被晋国压制的秦国,却在战国时期崛起,并在战国中后期击败了赵国、齐国、楚国等强国。到了战国末期,秦始皇嬴政剪灭六国,建立了秦朝。而秦国之所以能崛起,和三家分晋存在直接的关系。在三家分晋后,晋国的疆域被魏国、韩国、赵国这三个诸侯国划分。虽然魏国在战国初期依然击败了秦国,夺取了秦国的河西之地,但是,魏赵韩三国不可能一直保持团结,也这三个诸侯国之间的利益纠葛,无疑给秦国的扩张带来了可趁之机。比如魏惠王在位期间,就率军攻打了身边的韩国和赵国。而三晋之间的冲突,无疑让秦国坐收渔翁之利。

对于魏国来说,继承了晋国的衣钵,在战国初期称霸天下。不过,因为进攻赵国都城邯郸,导致魏国和齐国之间爆发了桂陵之战。而之后魏国进攻韩国,齐国出兵救援,又和魏国爆发了马陵之战。经过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后,魏国损失了魏武卒等精锐力量。于是,西边的秦国向魏国发起了进攻,从而成功夺回了河西之地。到了战国中期,魏国和赵国进攻韩国华阳之地,而韩国在这之前就倒向了秦国,所以秦国白起率军救援,在华阳之战重创了魏国和赵国的大军。对此,在笔者看来,如果没有三家分晋,也即晋国还是一个整体的话,显然不会给秦国带来各个击破的机会。

最后,在笔者看来,魏赵韩三家分晋,也促进了中原地区人才流动。其中,就商鞅、李斯、范睢、张仪等中原地区的人才,就选择到秦国施展自己的才华。与此相对应的是,如果中原地区还是晋国一家独大的话,这些顶级就不一定会选择秦国了。比如在春秋时期,秦穆公为了获得中原地区的人才,可以说是苦心积虑了。而当时的人才,大部分都选择在晋国一展身手。总的来说,魏赵韩三家分晋,促进了秦国的崛起,导致秦国成为最大的赢家。当然,对于此前受到压制的齐国和楚国,因为晋国的消失,所以各自的压力也减轻了不少。换而言之,如果没有三家分晋,或许是由晋国来一统天下了。对此,你怎么看呢?

春秋战国为什么那么乱?秦始皇是如何成为最后的赢家的?编辑带来了一篇详细的文章供你参考。

春秋时期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兼并战争。

虞舜夏商周之乱,春秋战国之乱。秦汉晋统一,南北朝对立。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的皇帝都退休了。著名的宋朝把春秋战国时期定义为一个“乱而悠闲”的时代。中国有5000年的历史。第一个乱世是春秋战国,接着是三国两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也是著名的乱世之一。春秋时期,礼乐分崩离析,各国战乱不断。春秋有五霸,战国有七主。吞并战争使数百个诸侯国减少到个位数。最后秦朝横扫六合,统一中国。那段时间周皇帝公信力尽失,不像你。诸侯国之间,父子相杀,兄弟相斗,朝臣相杀,父皇夺子夺女等现象很多。数百所学校相继走上历史舞台,演绎了500多年的血与火的历史。

春秋时期

周幽王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罪魁祸首。

春秋以前,中华文明也是一个统一的王朝,包括夏、商、西周。进入春秋战国的原因是私生子周幽王的引入。春秋时代是由周幽王的私生子开始的。

灯塔戏剧导演

的名字叫纪。在周幽王之前,虽然国家不太平,但世界尊重纣王为王,终于有了统一的秩序。周幽王是典型的昏君。著名的战争剧《附庸》是周幽王的代表作。他给村里的客人上演了一出“狼来了”的闹剧,逗他们开心。鲍斯微笑着,但是州长们不再害怕周幽王了。他的命令成了州长们的笑话。为了讨好鲍斯,周幽王废了儿子姬伯为太子,又废了原来的太子姬怡久。他错误的民族政策导致了国家统治者沈侯的反抗。他“引狼入室”,联合残戎攻打周朝都城。然而,由于失去了信誉,诸侯们没能拯救周幽王,最终导致了西周的灭亡。

周幽王死后,诸侯们拥立前太子姬一姬为王,为周平王而战。周平王登基后,全世界都不承认他了。当时,在任丘北部,另一个周王也登基了。他就是携程网的周王。两个周皇帝都有自己的臣子。最后,被迫迁都,周携程被晋国所杀。天下诸侯之轻,始于周王时代。很多诸侯没有进贡。春秋时代已经到来。

封建制度的“不可分割性”是吞并战争的“完全诅咒”。

春秋时期最显著的特点是兼并战争。东周初,天下诸侯国数百。这些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其实都是各自独立,分成一个个小王国。除了朝贡,他们在财政、军事、税收上几乎都是独立的。为什么一个大国下面有这么多小国?“中国-中国”局面的出现是由周代制度决定的。

齐桓公

周朝灭商朝,封诸侯。分封制的对象主要是周的皇族和开国功勋。骑士分五种:公、侯、伯、子、公。根据记录,本周初有71个国家分裂,其中53个是王室的孩子,占绝大多数。当然,还有其他的

被划分为诸侯国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封地。起初,他们很平静,在自己的地方安顿下来。古代实行一夫多妻制。这些贵族有很多孩子,通常是诸侯王,还有很多儿子。这些儿子也有被封的请求。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产生纠纷。诸侯后代越来越多,但封的土地有限,最终会造成“没分没分”的尴尬局面,这种矛盾一有机会就会爆发。他们都是王子和孙子。西北风没人能喝。他们没有普通人那种过穷日子,过得开心的心态。总有一天,他们会以“尘埃分布不均”互相争斗。比如鲁,老贵族,新贵,现王朝之子,三环,支撑着很多矛盾的普通人。最终内乱导致了三环的胜利。鲁被迫逃到齐国。连国王都跑了。真是一团糟。

乱世,“百家争鸣”都在寻找拯救世界的方法。

文化上,春秋战国时期也出现了“乱”。所谓“乱世出英雄”。这个英雄不仅仅是指军事战场。在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战场上,所有的英雄都会一起出现。春秋时期,中国群星璀璨,涌现出许多思想家。其实百家争鸣的不是百家。有一千多所学校。其中有十余个著名流派:儒、道、法、民兵、农、民兵、墨家、师者、阴阳、儒家、小说家、方纪家等。他们的代表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列子、庄子、韩非子、李斯、申不害、孙吴、孙膑、吴起、徐行、墨子、鬼谷子、苏秦、张仪等人都登上了历史舞台。

所有类别的作者

就像孔子周游列国,墨子游说天下,苏秦斡旋六国印刷一样,这百家的各种意见在各自的领域提出了救世之道。如果要实施这些拯救世界的方法,它们必须得到客户国的响应。在那个时期,没有严格的爱国主义,到处都是“叛国”。不管你是哪个国家的,你能被重用是一个绝对的原则。所以我们看到了很多嘉宾和贵族提高了很多嘉宾。像孟尝君这样著名的四王子邀请了成千上万的客人。人才表达意见是出于好意,就是想办法拯救世界。就连鲁班也和墨子发生了争执,墨子一攻一防都赢了。

好在乱世之后,中国诞生了很多伟大的哲学家。孔子、老子、孙子、墨子等世界级人物脱颖而出,他们的思想依然影响着世界。

野蛮人荣德盯上了中原各国,并利用这个机会开始了他的工作。

周失信,诸侯国兼并,争霸。出现了春秋五王,战国七王。当时中原边境并未停止,蛮夷容闳趁机入侵中原。所以秦汉时期匈奴的危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芜湖,隋唐时期的突厥以及宋辽夏金蒙的公开斗争,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播下了战争的种子。春秋时期,蛮夷容闳对中原的侵略不亚于后世的大规模战争。它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不为人们所注意。

春秋时期,诸侯互相攻击。

西周本来就是一个强大的王朝,不可能被诸侯的力量所灭,因为如果一个诸侯攻击周朝,就会遭到其他诸侯的联合攻击。消灭周朝最重要的力量是被称为残戎的民族。容,又名、残一、昆一、谢一,生于今陕西、甘肃一带。"有一段时间,高辛的家人与残戎作战"蚕融自五帝时代就已存在,历史悠久。早在黄艳时期,强大的狗军就被视为中原民族的敌人。西周可以灭之。这个民族的祖先崇拜狗,视其为图腾,所以中原人称之为狗军。秦住在西边。在复仇的鼓舞下,秦国终于打败了全戎,占领了全戎的大片地区。

居住在燕山地区的少数民族部落主要是山戎。春秋时期,燕最大的外敌除了与中原抗衡,就是山戎。山荣也很厉害。燕后为了躲避山戎的进攻,被迫迁往临沂。当齐桓公成为英雄时,燕庄公向齐桓公寻求帮助。率领多国部队攻打山嵘,消灭了孤竹部和山嵘本部,从而保住了阎的性命。

在今天的河北、陕北、山西一带,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和郑还有一个外敌——北戎。当时,霸王郑庄公在正面战场上输给了北荣,但郑庄公在战略上占了上风。他设计把北荣带进伏击区,猛烈攻击。齐国和郑结成“两强同盟”,再次击败北荣,获得盟主称号。第三次攻北戎,是齐、徐联合进攻,损失巨大。这就需要两个大国的联盟来应对,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北荣的实力。

春秋时期,诸侯互相攻击。

北狄,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部落,也是一个超级强大的存在。它废除了兴国和保家两个中等国家。即使春秋时期的五戒领袖齐桓公率领多国部队打败了北帝,也只能帮助兴国和卫国在其他地方收复家园,因为原来的土地已经被北帝部落转让了。齐、等中原势力很难单枪匹马打败北帝。双方有赢有输,可见其实力。但是,北帝最后还是落到了晋国手里。春秋时期,晋国称霸,最辉煌的成就是北帝的灭亡。

我们熟悉赵《骑射》的故事。赵的吴陵是一个大诸侯王。除了与秦国抗衡,赵最大的成就是攻打匈奴、东胡等少数民族的胜利。学习别人的长处,战胜别人,就是最早的“学习洋人控制洋人的技巧”。被吴钊陵墓毁掉的孙中山,其实是白蒂人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部落国家,号称战车九千辆,仅次于战国七雄。赵大将李牧大败匈奴,东胡,十万匈奴被李牧消灭。这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原王朝对匈奴最大的一次战役。秦国反少数民族的运动从未停止过。西周灭亡的狗军,被秦国打败,获得了千里之地。西戎部落的另一个夷屈国,与秦国打了四百年,最后还是被秦国打败灭了。

从“尊王抗外”到“独霸天下”,秦始皇最终取得了胜利。

春秋始于西周灭亡,东周迁都。第一霸是因为郑帮助回国。周平王最感激的人是郑庄公。但郑的实力最终被齐国远远超越。在管仲的协助下,齐桓公制定了“尊王抗寇”的国策。其实这是最早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策。齐桓公以周朝皇帝的名义征服不顺从的国家。这个策略已经反复试验过了。

秦始皇

以齐桓公为成功范例,其他春秋时期的霸主,如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夫差、勾践等。都走上了这条路。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这充分说明纣王虽然在当时失去了威信,但他在精神上仍然是一面旗帜,没有人想直接挑战纣王的权威。在这种声望下,纣王拥有了自己的一小块土地,但他仍然享受着自己的生活。诸侯们互相争斗,但都没有征服周王的土地。

但是到了战国时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战国七雄不是“尊王抗夷”,而是赤裸裸地争夺世界霸权。楚、秦、齐这些大国,敢于直接挑战纣王的权威,敢于问鼎天下,无论是当国王还是当皇帝。这是周九鼎的国徽。赢得这个称号意味着直接挑战周天子的国家权威。成为国王或皇帝意味着与周天子地位平等。然而,在诸侯国的威胁下,纣王是无能为力的,因为诸侯国在一定程度上是强大的,这不是一个只有东正教当局才能解决的问题。秦始皇末年,六国都不是秦的对手,更别说傀儡皇帝了。事实上,早在秦始皇的曾祖父秦赵翔登基的时候,周朝就已经走到了夕阳的尽头。秦“迁九处,转世”,灭东周。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的时候,东周已经灭亡三十多年了。秦始皇在战争中没有见证六国统一。

魏赵韩三家分晋是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分水岭,从此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春秋时期有五个国家确立了自己霸主地位,晋国是其中最强大的一个国家,如果晋国仍然保持自己的繁荣局面,秦国恐怕很难有机会成为最后的胜利者,晋国的人口,土地都比秦国要多。秦国采用商鞅变法之后才逐渐走向强大之路,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是春秋五霸当中地位比较低的一个国家,根本不可能和晋国有一争天下的可能性,魏赵韩三家分晋后天下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战国时期的霸主,谁能够抓住这个时机快速发展自己增强国力,谁就把握了这个时代的主动权。

战国时期很多国家都变法图强。魏国推行魏武卒制度,组建一支七国当中最强大的军队,赵国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同样增强了自己国家军事实力。当然,最成功的还是秦国的商鞅变法,大大削减了秦国宗亲贵族的权力,让更多人有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为更多人争取公平竞争的平台,大大的激发了秦国子民生产生活的积极性。

魏赵韩三家分晋开启了一个新时代,商鞅变法能够成功和魏赵韩三家分晋紧密联系在一起。秦国的成功和时代发展有很大关系,同时秦国的30多位君王没有一个庸庸碌碌之辈,他们都在为秦国统一天下而奋斗,在全国的发展历史上我们几乎找不出任何一个昏庸之主,30多代人的积累在秦始皇这一代终于得以爆发。

历史背景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外部条件,秦国内部的发展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内因。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做出正确的事情才能完成天下一统的重任。

五国伐齐,也即乐毅伐齐,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甚至可以说对战国七雄的走向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拜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韩、赵、魏四国共同伐齐。五国联军和齐军激战于济西,结果齐军遭到重创。乐毅率燕军乘胜攻克齐72城,直入都城临淄。并烧齐都宫庙宗室,掠珍宝巨财一空,尽归燕国。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在五国伐齐时,燕国成为最大的赢家,不仅报了齐国曾经消灭燕国的深仇大恨,而且将齐国的珍宝钱财抢夺一空,并且在战国七雄中打出了自己的威望。与此相对应的是,在一些人看来,秦国反而在五国伐齐时,没有获得什么好处,反而是在为燕国做嫁衣。那么,问题来了,五国伐齐时,为何秦国选择加入,而不是坐山观虎斗呢?进一步来说,在乐毅伐齐时,秦国选择出兵,获得了哪些好处呢?

首先,在燕国攻打齐国的时候,如果秦国选择坐山观虎斗的话,很可能就不是燕国击败齐国了。众所周知,在战国七雄中,燕国和韩国一样,本来都是比较弱小的诸侯国,根本不具备单独击败齐国的实力。即便燕昭王励精图治,可是,燕国还是和齐国存在较大的差距。在战国中期,齐国在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后重创魏国,成为当时的中原霸主。除了击败魏国之后,齐国还一度攻破了燕国都城,并在公元前286年吞并了宋国。

因此,齐国当时的实力,是完全不输秦国的,也即秦国、齐国在当时处在第一阵营。在此基础上,如果秦国没有加入五国伐齐的话,那么魏国、韩国、赵国很可能也不会出兵帮助燕国,毕竟没有秦国的支持,最后的胜算或明显降低。反之,秦国的加入,可以鼓舞大家的士气,增强五国联军的整体实力。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考虑到燕国和齐国之间的实力差距,想要五国伐齐的顺利进行,秦国必须亲自出兵,而不是坐山观虎斗。从战国时期的地图可以发现,秦国和齐国之间还隔着魏国、韩国、赵国这三个诸侯国,也即秦国攻打齐国,需要跨越三晋,所付出的成本自然相对较大。更为关键的是,即便是攻占了齐国的疆域,后期的占据成本也比较高。既然如此,秦国干嘛还要出兵帮助燕国攻打齐国呢?

对此,在笔者看来,在五国伐齐时,秦国获得的直接好处虽然不如燕国,但是,只要可以削弱齐国,秦国就是最大的赢家了。

在五国伐齐之前,秦国和齐国之间曾爆发了桑丘之战。桑丘之战是发生在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年)左右,齐国于桑丘(今山东兖州市附近)击败秦国入侵的战役。此战役为秦国商鞅变法以来首次与齐国正面交锋的战役。

本来秦晋齐楚都有机会统一,但是在最需要统一起来的时候,晋国在春秋末期分裂了,就没有机会了。三晋分裂之后,如果魏国或者赵国能够迅速吞并其它两国,仍然有机会成为统一的主导者,但是赵国和魏国都错过了机会,那么剩下的就只有秦齐楚三国了,而秦国最后在竞争中胜出了。

相对而言,赵国崛起太晚了。虽然三晋分裂后赵国是实力最强,地盘也最大的,但是赵国在战国初期没有崛起,处于被魏国压制的态势,一直到魏国衰落之后,赵国才强大起来。但这时候魏国和韩国都已经在秦国的多次进攻之下很弱了,赵国只能充当他们的盟国,却没有吞并他们,仍然是分裂的。

可以说,分裂而弱小的韩国和魏国是秦国崛起的必要条件。正是通过在与魏国的长期拉锯过程中夺取了函谷关,秦国才打开了东出中原的通道。而一个弱小而独立的韩国,更是成为了秦国反复出函谷关与中原各国争霸的缓冲地带。如果韩国被魏国或者是赵国吞并,或者是三晋能统一,那么秦国是没有多少机会走出函谷关的。

魏国在战国初期最早进行了变法,成为中原各国中的霸主。魏国本来就处在四战之地,最佳选择当然应该是先和强国搞好关系,吞并韩国,才能有机会。但魏国并没有利用好这个难得战略机遇期,没有明确的长远发展战略,而是四面出击,四处树敌,齐国,赵国,秦国和楚国都变成了敌人,最终在各大强国的夹击之下衰落了。

齐国本来也是机会比较大的,但是齐国同样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一会儿向北进攻燕国,一会儿向东南进攻宋国,又被秦国反复拉拢和利用,总是在六国合力乏秦的时候打小算盘。尤其是齐国在关东六国合力对付秦国的关键时刻,作为诸侯盟主,却突然利用这个机会灭了宋国,失去了诸侯的信任。

齐国更重要的失误是,利用燕国内乱之际灭了燕国,反而招来了五国联合乏齐,从此与诸侯结怨,在秦国进攻其它各国,各国需要齐国救援的时候,齐国总是作壁上观。一直到秦国先后消灭其它各国之后,齐国才被迫投降。客观上,齐国在秦国灭六国的过程中充当了帮凶,害了自己,也害了其它各国。

楚国初期向北发展是比较积极而且明确的,但是在春秋晚期灭吴以后,北边和齐国接壤,楚国把主要力量用于在南方发展,而对中原各国事务参与不够积极。而最为关键的战略失误是,在楚国占据汉中的时候,楚国没有先灭蜀,反而是秦国绕道灭了蜀,后来楚国又失去了汉中,被秦国压制住了。

所以,楚国和齐国一样,在战略发展方向上不够清晰,一会儿在西边用力,一会儿在东边用力,浪费了自己的战略资源,其实和魏国犯了同样的错误。秦国初期也曾经有过一段时间战略上不清晰,一会儿灭蜀,一会儿进攻楚国,一会儿进攻韩国和魏国,但很快就调整过来了,明确了出关东灭六国的战略发展方向,从而最后在竞争中胜出,成为赢家。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中国传承了几千年,但是,在遥远的春秋战国时代,儒家思想只是诸子百家的一家之言,孔子也只是游走在各国间进行讲学。儒家的一些观点直到汉代才被一些帝王用来管理百姓,而不是治理天下的方针。孔子的某些思想和观点在当时看来是有些不合适宜,尤其是商鞅变法之前积贫积弱的秦国,直接拒绝了孔子入境。

秦孝公即位后,即刻向山东诸国广发求贤令,卫国人公孙鞅由此闻讯而来,也就是后来的商鞅,商鞅的法家治国的思想非常符合当时的秦国国情,被秦孝公认定为强秦的不二选择。决定在秦国国内进行彻底变法,自此,秦国开始变得强大起来,商鞅的变法也为秦国日后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在秦国的实施,无非是“耕”和“战”,有能力的青壮年积极投军,其他劳动力全力耕种,数年之间,国库充盈。秦国逐渐转变为一个战争机器。

秦惠文王时期,张仪的外交手段和秦国强大的战力相辅相成,远交近攻,在几次对山东六国的战争中获得巨大利益,并且还平定的巴蜀,巴蜀作为稳定的大后方,为统一六国的战争贡献了源源不断的补给。

秦昭襄王时期秦国利用苏秦的计谋,利用齐燕的世仇削弱了齐国。派出白起攻克楚国郢都,极大的打击了楚国。再经过长平之战,赵国举国男丁战死,从此一蹶不振。为后来秦始皇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凡事都有双面性。法家虽然帮助秦国迅速发展起来,但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没有任何权力可言,他们只是秦王手里的棋子。可惜的是,胜利后的秦国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仍采取法家残忍的方式治国。导致百姓怨声载道,苦不堪言。这是儒家就比法家更适合治国了。法家强调法的重要性,适合未统一的秦国,可以让举国上下一心,把国力提升到最大化。但是统一之后,君王需要安抚百姓的心,便要以仁治国,这时的儒家优势就体会出来了。这对于长期治理国家是很有效的。从这一点来说,秦朝统治仅仅二世,似乎因为没有吸纳儒家思想的原因。

总的老说,虽然秦国没让孔子入境,但是,该事件和秦国统一六国是独立事件。他们中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只能说孔子的儒家思想不合秦国当时的国情。秦国最后能统一六国主要还是由于自身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与孔子入没入境无关。

三家分晋,秦国为何获利最大?

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东周后期至秦始皇建立秦朝前的一个时期。在战国这一历史阶段,主要的历史事件几乎都是围绕着“齐国、...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