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是怎么形成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1浏览:2收藏

鼓浪屿是怎么形成的,第1张

鼓浪屿是怎么形成的? 3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鼓浪屿就已出现。公元8世纪前后,来自中原的陈、薛等家族先后迁居岛上开发与生产,鼓浪屿岛遂有“新城”、“嘉禾里”之地名。“嘉禾”,意思是稻谷,古人多以“嘉禾”为祥瑞之物,与甘露醴泉并称。

介绍

鼓浪屿原名“圆沙洲”,别名“圆洲仔”,南宋时期命“五龙屿”,明朝改称“鼓浪屿”。因涨潮水涌,浪击礁石,声似擂鼓而得名。该地隶属于厦门市思明区鼓浪屿街道,下辖龙头社区、内厝澳社区,辖区禁止机动车辆通行(警消等除外)至高点为日光岩,与厦门岛上的厦门世茂海峡大厦、厦门大学等隔海相望。鼓浪屿街道短小,纵横交错,是厦门最大的一个屿。

鼓浪屿全岛的绿地覆盖率超过40%,植物种群丰富,各种乔木、灌木、藤木、地被植物共90余科,1000余种。代表景点有:日光岩、菽庄花园、皓月园、毓园、鼓浪石、鼓浪屿钢琴博物馆、郑成功纪念馆、海底世界、天然海滨浴场、海天堂构等。

鼓浪屿 风景名胜区获得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最美五大城区等荣誉。在波兰当地时间2017年7月8日举行的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鼓浪屿:国际历史社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2项世界遗产项目。

宋、元、明代鼓浪屿的开拓和发展

  厦门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个海港风景城市。其西南一水之隔的鼓浪屿,历来属于厦门的行政管辖范围。早在3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厦门岛上就有人类生活。唐中叶(公元8世纪前后)以后,来自中原的陈、薛等家族先后迁居岛上开发与生产,该岛遂有“新城”“嘉禾里”之地名。宋、元时期,岛上人烟渐繁,其北边不远的泉州港海上贸易的繁荣昌盛进一步促进了厦门(时称嘉禾屿)社会经济的发展。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六年(1279年)首次在岛上设立“嘉禾千户所”。 因为目前有关文物、文献资料不足,宋、元以前鼓浪屿的历史已不可考。由于鼓浪屿四周的轮廓接近圆形,因此民间相传宋、元时期其地名为“圆沙洲”“圆洲仔”。今之燕尾山在本世纪的地图上曾被称为“洲仔尾山”,可以作为鼓浪屿古地名的一个考证根据。

明未清初至鸦片战争前夕鼓浪屿的初步繁荣

  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据金门、厦门两岛为根据地抗击南下的清军,并于此操练水师,率兵东征,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鼓浪屿是郑成功最初的根据地。《南疆绎史》等文献记载,郑成功在南安故里焚青衣起兵后,立即“与所厚陈辉等90余人第一旅遁入金门,随往南澳收集余众,得数千”,随之“移屯鼓浪屿”,时在隆武二年(1646年)。郑氏起师伊始,军费拮据,处境困难。恰好有一艘郑家的商船从日本开来停泊在鼓浪屿,郑成功遂将这艘商船带来的10万两银子用来募兵和购制军械。接着在鼓浪屿日光岩等要地屯营扎寨,设水操台练兵,并积极从鼓浪屿引兵配合闽南抗清力量,在泉州、同安、海澄一带抗击清军。直到永历四年(1650年),郑成功计夺厦门岛,兼并郑彩、郑联的军队,始形成包括鼓浪屿在内的金、厦抗清根据地。郑成功率师驻鼓浪屿前后四年,为其以后的抗清复台大业打下了基础。

鸦片战争时期英军占据鼓浪屿

  18世纪后半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殖民者不断向外争夺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封闭的旧中国成为它们的一个侵略目标。厦门是清代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航运贸易中心,早为西方殖民者所垂涎,并被列为用武力侵占和被迫通商的主要目标之一。道光十二年(183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遣胡夏米(H·H·Lindsay)等人乘坐武装商船前往包括厦门在内的中国东南沿海进行侦察。事后,胡夏米向英国外交大臣建议,如果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一定要封锁并占领厦门。英国当局在制定侵华战争计划的过程中,也一再提到厦门,把侵略的矛头指向厦门。 英国侵略者极力用鸦片来打开中国的大门。为保护贩卖毒品的可耻勾当,它们加紧攫取在华的种种特权。1840年6月3日,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战争伊始,英军便多次派遣兵船闯入闽粤海面窥探和挑衅。当时领导福建沿海抗英斗争的是闽浙总督邓廷桢。邓廷桢是一位爱国的抵抗派代表人物。由于邓廷桢积极备战,加强了防御力量,加上厦门军民同仇敌忾,英勇杀敌,英军于1840年7月2日和8月21日以及接连几天的武装侵略,均遭到厦门军民的迎头痛击,以失败告终。 英舰退出厦门后,继续北上,用武力恫吓清政府。清朝统治者见势不妙,遂采取妥协态度,在福建方面调颜伯焘接任闽浙总督,同时下令“撤兵省费”。1841年8月,英国侵略者再次派遣侵华全权代表璞鼎查(H·Pottinger)亲率强大的舰队直攻厦门,狂妄地要求清政府地方当局“放弃城池及厦门之一切堡垒”。在当年8月2日激烈的炮战中,虽然厦门守军击中数艘英军兵船,无奈寡不敌众,金门镇总兵江继芸和部下官兵坚守阵地,同敌人血战到底,最后全部壮烈殉国。厦门和鼓浪屿同时陷入敌手。

鼓浪屿沦为列强统治的殖民地

鸦片战争之后的20年间,外国列强势力对厦门和鼓浪屿的侵略已全面展开,且迅速地扩展和深化。在此期间,西班牙、荷兰、挪威、法国继英、美两国之后,也在厦门设立领事并在鼓浪屿建造领事馆。外国洋行和公司越办越多,外国商人不满足于通过转手投机买卖攫取暴利,开始在厦门创办工厂企业,直接利用当地的资源。英商厦门船坞公司和设在鼓浪屿的英商厦门机器工程公司就是其中较大的外国公司。为了进一步操纵中国的市场,外国势力培植了一批买办为它们效劳。航运公司、银行、电报局也同时相继兴办起来。紧跟在美国归正教会后面,伦敦差会于1844年在鼓浪屿成立教会,大英长老会也于1850年在鼓浪屿扎住脚跟。1848年,美国归正教会的“中华第一圣堂”建造在厦门新街仔。15年后,英国教会也在鼓浪屿建造了专供外国人祈祷的“协和礼拜堂”(在今第一医院内)。一批培养中国牧师、传道士的“圣道学教”,宣传宗教的教会学校在厦门,特别是在鼓浪屿,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为了进一步掌握东南门户一一厦门的经济命脉,控制厦门海关和港口管理大权被视为关键的措施。1862年3月30日,外国列强根据《天津条约》的附约《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在厦门设立海关税务司。同年,设立厦门口理船厅。清初以来就已存在的中国海关变“常关”,被降作对内航运贸易的关卡。到了1901年,根据《辛丑条约》,连这一点点权利都被剥夺掉。海关税务司和厦门口理船厅的设立,使清政府丧失了厦门海关和港务的管理大权,厦门从此进一步落入半殖民地的深渊。奥地利、德国、日本等国看到厦门门户大开,有利可图,赶紧蜂拥而入。德国和日本甚至有后来居上之势。1862年以后,列强势力越发强大。1870年海关税务司休士(George Hughes)统计厦门有洋行14家,其中英国7家,印度3家,德国2家,美国和英属新加坡各1家。1882年,副税务司劳思(W·B·Russell)统计,洋行已增至23家。[2]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独占了鼓浪屿,直至我国抗战胜利。1949年10月17日,鼓浪屿回归祖国。 2003年,撤销行政区,归属于厦门市思明区。区划调整后,鼓浪屿—万石植物园风景名胜区将管辖10个著名风景区,陆地和海域面积达到245平方公里。

1)林的鱼丸值得推荐。鼓浪屿泉州路54号,特别是那里的井水做的汤很鲜。

2)东北阿婆家常菜手工水饺:林家鱼丸附近,手工水饺不错。

3)五谷面馆:鲨鱼丸、沙爹面吃起来有点像花生芝麻酱酸辣面。

4)张三丰茶铺,类似星巴克咖啡的纸杯,价格绝对不输星巴克。店面很小,奶茶里面有酥脆的麦片,葡萄干等很多辅料。

5)你在张三丰奶茶店转一转,就能看到真的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摊,有迷你糯米。

6)黄泽河分店,黄泽河花生汤配一杯甜甜的花生香。

7)茶点时间,泉州路30号,招牌菜咖喱蟹,是来鼓浪屿必吃的海鲜餐。据说古嘴的招牌奶茶可以和澳门的奶茶媲美,被法国著名魔术师誉为中国最好的奶茶。正如网上有人说的:这家店卖的不是奶茶,是时间。

8)金香肉松:厦门和鼓浪屿都是金香四溢,但唯一正宗的就是鼓浪屿那家有一大块给你尝尝,50元4包,在新华书店左前方。

9)地笋凉粉:地笋凉粉、章鱼:以生活在海底沙中的昆虫为原料,做成大、中、小的果冻状食品,蘸上店家特制食材,即冰凉爽口、很Q、很有嚼劲。

10)鼓浪屿王集陷饼是厦门必买的土特产。去厦门大排档吃海鲜,一定要跟价格打招呼,别被宰了。否则,你会向边肖抱怨,责怪边肖没有提醒你。客人称海鲜的时候没问价格,店家也没说什么。结果结账的时候问题来了。提醒大家,以免上当太晚!作者:Lily Coco 2007年2月18日,我们一行4人(包括一位70多岁的老人和一个6岁的孩子)从上海来厦门旅游。2月19日,他们去鼓浪屿游玩。中午,他们来到厦门鼓浪屿口碑餐厅吃饭。点餐时,**虚报了菜价,比如虾干。

她跟我们说80块钱一斤,建议我们一人一个。当我们听到她说这是摊位的价格时,我们欣然同意了。没想到,买单的时候,只吃了五道菜就要946元。(干虾一碟380元一斤,四碟重一斤二两,要价456元。)这让我们很惊讶,上海的顶级餐厅都不要这个价格。我们才知道,这是一家专门屠宰游客的黑店。跟当时点菜的女士核实后(女士不肯出来,最后也不肯承认自己说的菜价)。都劝大家去鼓浪屿小心黑店!我宁愿饿着。鼓浪屿龙头路是岛上最重要的购物餐饮一条街,这里集中了岛上四大名吃:叶氏麻子、源巷口鱼丸、王集馅饼、黄升记腊肉、鼓浪屿馅饼、绿豆糕、肉干等特色美食。

1黄圣记金香猪肉松店龙头路95号,店主很热情,路过店门口的人都会给一块大肉干尝尝。猪肉干最好吃,2袋25元,一个旅行包。呵呵,可谓是馈赠亲友的最佳礼物。

2林佶牡丹鱼丸泉州路54号热气腾腾的鱼丸上来了。它又白又胖,轻轻咬了一口。很好吃,爽滑,劲道,味道持续了很久。院里炒的五香味道不错,包料也大不一样。我很喜欢这个小院子和老房子。坐在树荫下真舒服。

3原胡同鱼丸龙头路62号,龙头路106号(分店)。记住,正宗的原巷子是有招牌和登记的那种。墙上挂着很多鼓浪屿的老照片。整个店看起来干净卫生,所有餐具都是一次性的。鱼丸是用真正新鲜的鲨鱼肉做的。这汤味道鲜美,开胃。

4叶的妈咪龙头商业街中心(流动摊点)这是一个找不到的小摊。东西也是迷你糯米糕,一人一个。还有芝麻花生粉。我认为花生味道更好

5麻辣桑龙头路410号鼓浪屿最美味最正确的饮料。一杯橙汁要五个半橘子!当然,味道是100%橙汁。不禁想起我在酒店餐厅喝的那种所谓的原汁,那种加了一大半冰块和白水的果汁,非常非常值得。

6面糊(地址在龙头路200号,他们店没有门牌号也没有招牌,日向_广场对面)可以选择卤蛋、油条、瘦肉、猪肝、大肠、小肠、油条这些半脆半软的材料。当地岛民传授的经验是,把咸蛋黄捣成汤,然后配热汤喝。非常清爽!哈哈,一顿好的早餐是这样开始的(友情提示:要早点吃,店家要在上午10点前打烊)。

7海坛路31号,碗饼也是家庭作坊,没有门面。碗饼比福陵饼更香更软。它是纯白糖做的,不是糖精。白饼一个个用瓷碗做,一个个倒。有手感的时候,这么小的一碗蛋糕也会有这么大的幸福感。

8冻笋(思明区鼓浪屿龙头路178号2号,阿福鱼丸店,)先普及知识:它含有胶质,主要原料是一种环节动物,学名沙虫,身长两三寸。被煮沸后,其中所含的胶质溶于水,凝结成其实只要克服自己的心理,一定会爱上它的。

9炸海鲷鱼,鱿鱼一定是龙头路189号。他家的味道真的很多,海蜇很多,很新鲜。出锅前倒入打好的蛋花,配上甜辣蘸酱,简直绝配。或者来个凉拌鱿鱼须,吃起来酸酸甜甜的,不是特别辣有嚼劲!十块钱,值!10金兰市内错窝413号,邮编。这家店也是鼓浪屿上的老店了。

70多年来,这个家庭一直经营着自己的小店,制作美味的小吃馅饼、猪腰饼和椰子饼现在只要岛民家里有事,就会在这里买饼做碗。每一次,咬一口他的绿豆饼,那种普通的幸福感就会溢出来。

鼓浪屿美食:叶氏麻糍、康家龙头海蛎煎、林氏鱼丸、小敏沙茶面、蛋满灌。

1、叶氏麻糍

叶氏麻糍是厦门地方有名的甜品小吃之一,虽然名气不大,却因为其质量上乘而受到广大游客、侨胞的青睐。叶氏麻糍的特点是麻薯口感糯软,里面包裹着花生碎,外面还裹着芝麻。虽然容易腻,但是老板们制作速度很快,排队时间也不会太久。

2、康家龙头海蛎煎

康家龙头海蛎煎是鼓浪屿的特色美食之一,海蛎本身有胶质,加上地瓜粉和海蛎虾仁的勾芡,加上蛋液淋在四周,这道煎饼口感香脆可口,海蛎的鲜和地瓜粉的糯相互融合,配上清爽的黄瓜丝和本地秘制甜辣酱,康家龙头海蛎煎的口味丰富,无论是味道还是口感都令人难以忘怀。

3、林氏鱼丸

林氏鱼丸是厦门鼓浪屿著名的美食之一,以新鲜的鱼肉和木薯粉为主要原料制成,鱼丸汤和丸子Q弹脆爽,高汤清澈,白色的丸子入口Q弹,汤汁浓郁,林氏鱼丸的特色在于鱼肉的鲜嫩和木薯粉的弹劲,加上特制的汤汁,口感丰富,除了林氏鱼丸,鼓浪屿还有其他美食如林氏牛肉丸、林氏红烧肉等也很受游客喜爱。

4、小敏沙茶面

厦门鼓浪屿必吃的十大小吃之一就是小敏沙茶面,这家店以独特的沙茶酱和丰富的配料品种而闻名,汤汁浓郁可口。面条爽滑有嚼劲,搭配新鲜的海鲜,回味无穷,这家店的环境虽然简陋,但酒香不怕巷子深,厦门有多家沙茶面店,但小敏沙茶面是当地人赞不绝口的美食之一。

5、蛋满灌

蛋满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小吃店,来了就一定要尝试看看,鸡蛋蛋黄里裹满了肉糜,并且不搅碎蛋黄,绝对是门手艺绝活,将蛋放入热汤中煮熟,外表跟普通荷包蛋一样,吃下去满口的肉汤汁,十分鲜甜美味。

厦门鼓浪屿历史如下:

1、鼓浪屿又称园沙洲或园仔洲。元末始有人迹,逐步形成半渔半耕的村落。岛西南端有一个海蚀溶洞的礁石,每当海涛冲击,发声如擂鼓,礁因名鼓浪石。岛因之得名鼓浪屿,并在明代得以正名;

2、1841年8月英政府舰队攻战鼓浪屿,设炮台于山顶控制厦门;

3、1902年中国政府被迫同日、美、德等签定了《厦门鼓浪屿公共租界章程》,鼓浪屿被列强正式明确为公共租界;

4、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独占鼓浪屿;

5、1945年8月

厦门鼓浪屿素来又被称为“海上花园”,这里人民好客,这里历史深远,这里风景优美,在鼓浪屿文化里有着许多好玩好看的地方如钢琴博物馆、名人蜡像馆,郑成功纪念馆等等。这里还有许多名人的故居,下面就和我一起来看看都有那些吧。

秋瑾故居:

泉州路73号,这是一座三层红砖西式公寓,拱券宽廊,三楼使用花岗岩压条,琉璃瓶件装饰,整座楼气宇轩昂,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建筑里,堪称是相当豪华的洋楼了。这里就是“鉴湖女侠”秋瑾和她的家人曾经居住过的地方,记录了她幸福的童年岁月。

清光绪三年(1877年)11月8日凌晨,秋瑾诞生于祖父秋嘉禾的厦门海防厅同知官邸。因祖母病重,秋瑾的父母与祖父一同居住。第二年8月,秋嘉禾调任云霄县同知,两岁的秋瑾随祖父赴任,一年后回到厦门,住在鼓浪屿泉州路73号。她10岁时的1887年4月,秋嘉禾赴任南平知县,秋瑾随往。

光绪十五年(1889年),秋嘉禾回调云霄县同知,13岁的秋瑾再次随祖父赴任。第二年8月,秋嘉禾卸任,秋瑾随全家又返回厦门。光绪十六年(1890年)至次年,秋嘉禾复任厦门同知,秩满后全家返浙。这时,台湾巡抚邵友濂聘请秋瑾之父秋寿南赴台任巡抚文案,秋寿南即带15岁的女儿前往。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调秋寿任湖南桂阳任知府,秋瑾随父赴湘,从此,离开了生活了18年的闽南和台湾。算起来,秋瑾居住在厦门和鼓浪屿的时间共有10年之久,厦门也可以说是她的第二故乡了。文学家郑逸梅在《艺林散叶》书中对此有所记述。

解放后,此楼曾供区政府和派出所使用,后改为海关宿舍,现为民居。如今,秋瑾故居的宽廊已经封堵成居室,拱券也装上了玻璃窗,因年久失修,外表虽然显得老旧,但它作为鉴湖女侠在厦仅存遗踪,历史气韵犹存,令人发思古之幽情。

许斐平故居

笔山路19号许斐平故居,这是鼓浪屿海拔最高的别墅。

小楼没有什么特别的,只因这里曾住过一位“钢琴神童”——许斐平

5岁,可以不看乐谱,弹出全部圣诗;

6岁,在三一会堂举行公开演奏;

8岁,进入上海音乐附小,师从钢琴系主任范维生

11岁,可以和上海乐团合作演出,并为比利时皇后表演,受到赞赏,随后受邀参加在布鲁塞尔举行的,以“伊丽沙白皇太后”为名的国际钢琴大赛,同时到欧洲学习,但因文化大爆发未能成行。70年代,任北京中央音乐学院的首席独奏。

文革后,27岁的赴美留学。

1982年获朱莉亚音乐学院珍娜·巴候雅图钢琴比赛首奖;

1983年获以色列举行的第四届鲁宾斯坦国际钢琴比赛金牌奖;

1984年获西班牙波露玛奥茜亚国际钢琴比赛奖;

旅美期间,还获得了其它众多国际性钢琴比赛的大奖,同时,开始了他巡回演奏的生涯,并获得了各届的赞誉。

林巧稚故居

位于鼓浪屿晃岩路47号。晃岩就是著名的日光岩,它是鼓浪屿乃至厦门的地标,从日光岩下山的路上沿着一条林荫小路穿行很快就看到了一幢独具特色的建筑,便是林巧稚故居。故居是一座砖木结构、四面通廊的法式两层小楼,外表呈浅白色,柱廊设计颇具艺术韵致,整体呈八角形,当地人称之为“小八卦楼”。小楼的二层通过一条石栈道与晃岩路相连。

1901年林巧稚就出生在这里,并在此度过了愉快的童年和少年时代,1921年离家前往北京协和医学院读书。如今,楼房的外观已经褪色,墙皮也脱落,内部结构似乎也已老化了。林语堂的故居坐落在鼓浪屿漳州路44--48号,是鼓浪屿最古老的别墅之一。

所谓漳州路,不过是一条与其它巷子交叉的、窄窄的巷子,宽不到一米。在一张鼓浪屿手绘地图的“引导”下,我们费了好大周折才找到。沿巷子往里走十几米,便看到一个没有围墙的院子,院内有两座东西相对的老宅,据说是别墅的前部。看上去已是一幅破败不堪的样子。

尽管那时太阳已经老高,但那老宅阴冷凄凉,没有半点生气。正屋有一间挂着窗帘,据说里面住着廖氏后人,因对祖厝(闽南房屋俗称“厝”)感情深厚,不愿搬离去住现代新居。

结束语厦门鼓浪屿,面积仅171平方公里。岛四周海水蔚蓝,海岸蜿蜒,金**的沙滩迎送着扑岸而来,又悠然而去的雪花细浪。岛上奇岩峻立、涧谷生幽,绿树苍翠、繁花似锦。岛上具有各式西欧建筑风格的房舍依山而建,青石板小道盘垣山间,岛上车马绝迹,没有汽车,也没有自行车,只有运货的电瓶车,偶尔与游人擦肩而过。这里宁静而富有诗意,小巷里琴声悠扬,故又被称为“钢琴之岛”。

鼓浪屿是怎么形成的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