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叔虞的后代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1浏览:1收藏

我是叔虞的后代,第1张

众所周知,唐姓在商末周初已在山西境内的唐国形成(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033年),因唐人不服统治,周公旦带兵灭唐(公元前1035年),周成王姬诵就把唐国封给了姬虞(前1033年),当时姬虞仅13-15岁,几年后赴任,史称唐叔虞。唐国子民被迁于杜(陕西长安附近),史称唐杜氏。公元前1007年,唐(姬)叔虞执政27年后去世,终年40-42岁。姬虞的儿子姬燮即位(前1005年),因古唐国子民的强烈反抗而被迫迁都于晋水旁翼城,将唐国改为晋国。其庶出(原唐国没有迁走的子民)的一支后裔迁到现今湖北的随县建立了小唐国,后被楚国所灭,子民也以国为姓。这是有史可查的唐(姬)叔虞的庶出子孙姓唐的来历。实际上,这支唐人仍是尧帝的后裔,皆因唐(姬)叔虞暴政而被迫外逃。

所以,唐姓与(公元前1030年)任职古唐国的姬虞无关。现有最早的汉代碑文—①汉城阳令唐扶碑,②唐俭碑文与墓志铭,③大唐安国相王故孺人晋昌唐氏墓志铭,④大周北海唐夫人墓志铭并序,⑤坊节度使推官大理评事唐志铭,⑥大唐故金部员外郎唐府君墓志铭并序,⑦大唐护军魏王府主簿唐逊故夫人柳氏(婆归)墓志铭,⑧大唐莱州刺史唐府君德政碑,⑨故临公唐府君墓志,⑩唐故滑州胙城县令北海郡唐府君(践正)墓志铭·开元二年八月等等为证。并有《左传》、《公子谱》、《汉城阳令唐扶碑》、《广韵》、《秦本纪》、《韩非子》、《吴书》、《史记》、《吕氏春秋》、《淮南子》、《国策》、《汉书》、《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相互印证。唐氏自古就是帝尧后裔,个别人偏要给唐族找了一个姬虞为祖。

中华唐氏自古一家,汉族唐氏是尧帝的后裔不容质疑。经棣要认晋静公姬惧酒为祖也还罢了,又向上捣二十八世嫁接上晋世家姬虞,成为炎黄子孙的笑柄。至于唐(姬)叔虞在晋国的子孙是否姓唐,只有家谱记载,并无史书佐证。晋国未侯姬俱酒在晋国灭亡后,其子孙是否改姓唐,也无任何史料佐证。有少数族谱说他改姓唐,其疑点颇多。①惧酒本姓姬,姬姓是周之国姓,晋国亡,但周朝尚存,惧酒要把自己的国姓改为不是国姓的唐姓是毫无道理。②古唐国是尧帝一脉延续,并不是唐(姬)叔虞的祖产,周公灭唐,古唐国子民当然会将姬姓的周朝和晋国储侯视为仇人,姬虞的28代孙姬俱酒在晋国亡后,要纪念的是晋国,而不是被其先祖680多年前消灭的古唐国,姬俱酒把姬姓改为视他为世仇的唐氏更无道理。他自己的晋国都没了,他要改姓也只可能改姬为晋以示纪念,其它均为臆想。

其实,唐(姬)叔虞就是一个唐国末君的代名词,如后稷的官称一样。历史上是否有两个唐叔虞的疑问古已有之,从《史记》、《左传》、《春秋》等到后来各个版本的注解和正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都进行了探讨。

最为经典记述就是《左传》中郑国贵族子产讲的一番话:“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沉,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叔虞。当武王邑姜方震大叔,梦帝谓己:‘余命而子曰虞,将与之唐,属诸参,而蕃育其子孙。’及生,有纹在其手曰:‘虞’,遂以命之。及成王灭唐而封大叔焉,故参为晋星。”

子产说:帝喾高辛氏有二子,长为阏伯,幼叫实沉,经常战争(这是上古时两个部落或氏族,彼此为争夺生存环境而进行的争斗,在当时是习见的)。最终解决争斗的办法,就是将这两个部落分别安置在相距遥远的不同地区。尧帝(后帝)将阏伯,迁到了后来殷商人兴起的河南中部;而实沉则迁往后来主要是唐人活动的山西。

晋南唐人本是尧帝所在的氏族部落。起初,臣服于夏和商,后又归周,因与河南的商人联系密切,而成为周人攻击的目标。唐国亡后,部分唐人被迁往陕西杜地。随后,有一支又回迁晋国,为今天士姓和范姓的先祖。经过千年繁衍的唐人,在陕西杜地仍获封国地位。留在晋南那些不愿臣服的子民,向北迁徙成为汉代的大夏人。

子产还回忆了当初唐(姬)叔虞被分封唐国的缘起。子产说:武王的王后邑姜梦见天帝赐其子一名,此名竟与唐国君王相同,且要把唐国疆域一并赐送。迷信鬼神、天命是先人的普遍思维。而此梦又如此灵验,明显是被润饰加工过。周人攻下唐国后,迁入陕西的唐人只是氏族内部的贵族,部分留在当地或不愿迁徙或无法迁徙的氏族或者附庸氏族,不得不接受周人统治。要让这些唐人安分守己、心悦诚服地接受周人管制,除了暴政还需采取一些精神力量。

首先,让唐人知道,周人统治是天命所授。要证明这点,仅靠王后的一个梦,说服力不够。于是,进一步强调,来自周人的统治者,连名字都和唐人自己的国王一样。周人要向唐人证明,我安排的统治者才是如假包换的真货。这显然就是对唐人的一种心理攻势,这招数有点像**《真假国王》里的情形。古文“虞”字就像四个人字并列叠置。对于纹路繁复的手掌,出现一个“虞”字也并非罕事。唐人也绝不可能去要求周人当众展示这个“虞”纹,即便展示了,恐怕也是似是而非,莫衷一是。就唐(姬)叔虞来讲,极有可能他的名字碰巧和那位唐人的国王读音相近,而周人、唐人的语言未必属于同一语系,音同未必意近。但周人不妨对此加以利用和宣传。这种攻心术,在资讯极不发达的古代,是很奏效的。

西周史考古学者田建文、薛治、刘勋等认为:古唐是陶唐氏建立的唐国,其末世国君是唐(祁)叔虞,《史记·晋世家》云“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的唐国;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也称唐叔虞,《晋世家》“晋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初,武王与叔虞母会时,梦天谓武王日:‘余命女生子,名虞,余与之唐。'及生子,纹在其手曰“虞”,故遂因命之曰虞……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姓姬氏,字子于。”

现存多部古谱均载:“唐叔,陶唐氏尧,始为唐侯。帝挚无道,诸侯废之,立尧为天子,其裔孙唐叔封其故地,子孙以国为氏。按唐叔之后世服事夏殷季世之君曰唐叔虞,当武王邑姜方震太叔梦帝谓曰是:虞之与唐及生文,在其手曰虞遂以名之,至成王灭唐,而封太叔是为晋侯。后人因太叔有唐叔虞之名,误以姬周为祖,典籍昭然不可不知。”

明清时期,以晋静公姬惧酒为主线臆造的唐氏谱系,存在诸多疑点:

①晋静公没去过洛阳,所以“晋靖公迁居洛阳钟鼓楼,其子改姬为唐。”是假;

②依据晋静公到了洛阳,传说的:“不曰晋不昌而曰晋昌,靖公期望晋国重新昌盛,立晋昌郡为姬姓唐氏之郡望。”当然也是假的;

③“晋昌郡”最早出现于西晋,距晋静公已有近700年的历史,一个落魄末君是如何知道700年后设立的晋昌郡的,所以臆造故事不可信;

④假如姬惧酒子孙改姬姓为唐姓,为何不以姬俱酒为开山鼻祖,而要将俱酒上28世的叔虞列为鼻祖呢?

⑤唐姓乃以国为氏。故不管是周朝前,豫鲁的唐州方城,山西的北唐,南唐,西唐,还是周朝后,湖北随州的唐国,陕西之唐杜等均为唐姓的最初聚集地和发源地。而不是起源于800年后(公元前349年)灭亡的(姬惧酒)晋国。

⑥仔细查看晋静公姬俱酒家史与晋氏及其他出自唐(姬)叔虞的姓氏,唐姓与姬俱酒无关,个别家谱中的记载,无史料可证。

⑦因唐氏谱系在隋唐以前就有断代,且无证据证明姬俱酒子孙改姬姓为唐,所以这些伪谱匠才向上捣了28世,找到了唐叔虞,谱匠们哪知道这位叔虞也不姓唐,只是想把唐姓与姓唐的名人对接而已。姬惧酒之下无历史可考,所以就把唐氏接到了姬惧酒之下,因为向上,晋世家的世系清楚,做不了假。

唐尧是唐氏最早的得姓始祖,虽然并不姓唐,因其后裔被封唐国为侯。周灭唐国后,尧的后裔有的就改姓为唐,以示对故国家园的永久纪念。以尧帝为始祖的姓氏仅有:祁、伊、邬、黎、杜、房、唐、陶、刘、范、先、士、居等,是血缘比较纯正的帝王支系。

在华人的数以千计的姓氏当中,最古老的是“姬”姓。姬姓的族人 可以说是黄帝的嫡系后裔,这个姓氏具有将近5000年的悠久历史。可是,全世界的华人都自称是“黄帝子孙”或“炎黄子孙”,他们和姓姬的族人有什么分别呢!历史缘源是这样的:

在 中华民族繁衍与发展的过程中,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但是黄帝 的子孙很多,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他们分封在各地,多数以地名为姓 氏。 在中国的宗法制度下很注重长子嫡孙,也就是嫡系子孙,黄帝的嫡系后裔长期以来保持着“姬”姓,其他的非嫡系子孙就不姓“姬”了。 根据《说文》的记载,起初黄帝居住在姬水,因而姓“姬”。在远古时代,黄帝是轩辕氏部落的首领,他与炎帝都出自少典氏,这两 个部落经过一场坂泉之战(坂泉在今河北涿鹿东南,因此,又称涿鹿之战),炎帝被打败,合并为炎黄部落。于是中华民族自称“炎黄子孙”。接着,黄帝领导的炎黄部落又打败了九黎族的首领蚩尤,黄帝率领 的炎黄部落都姓姬,他们是今天的炎黄子孙的远祖,也是姬氏族人的远 祖。

后来,黄帝的家族越来越大了,他的后裔陆续分封在各地,成为其 它的姓氏,构成中华民族的主流。然而黄帝嫡系子孙(长子、长孙……) 世世代代仍旧以姬姓相沿袭,直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父子,仍然继承着祖传的姬姓,建立了中国最长的王朝——周朝,奠定了家庭及宗族之间伦常关系以及封建制度。

中华民族姓氏的变动,以先秦时期较多,到了汉代各个姓氏已渐趋 固定。不过,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的记载,在唐朝开元年间,有一位世代居住在长安,官至水部郎中的姬居逊,由于避讳唐明皇的名字,而改姓周(唐明皇即唐玄宗,姓李,名隆基。“姬”与“基”同音)。 这一来,分散了姬氏家族的力量。不过,在较早的南北朝时期,本来以周为姓的人,也有改姓姬的,根据《姓氏考略》记载:“梁(梁朝)周弘正,谄事王 伟,避侯景讳改 姓姬氏,周石珍亦改姓姬氏。”和许多著名的姓氏一样,姬氏家族也很可能有其它民族的血统加入。 南北朝时,在北魏为桓、穆二帝效劳,征伐有功,官至信义将军,封为 楼顿侯,后来归顺晋朝的姬澹,据说便是当时的鲜卑人。

作为黄帝嫡系子孙的姬氏族人,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以及创造文明的事业上贡献很大。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公姬旦以及召公姬■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尤其是周公姬旦制礼作乐,制定《周礼》,对缔造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如果把改姓周以后的周氏族人包括在内,姬氏族人的杰出人物就数也数不清了。

黄帝二十五宗,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是也。“又据《潜夫论志氏姓》所载,“姞氏封于燕┄┄姞氏之别有阚、严、蔡、光、鲁、雍、断、须密氏。“古时燕地大致在今河北北部。

关于姬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

姬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上古时候的黄帝是著名的氏族首领,他的部落崇拜龙图腾。相传黄帝出生在一条叫姬的河边,于是黄帝就姓姬。周朝的贵族是黄帝的后代,所以周文王又叫做姬昌。周武王叫做姬发。而周朝结束以后。周朝的王族后代就以国名为姓,开始改为姬姓。因此,周氏和姬姓是同族人。

黄帝有25个儿子,分别得到了12个姓,其中就有姬姓。后来的五帝少昊、颛顼、尧、舜、禹以及夏禹、商族的祖先、周族的祖先等,都是黄帝的后裔,这些后裔都继承了姬姓,他的后代周武王(姬发)建立了周朝;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大封诸侯时,其中姬姓国就有53个,这些姬姓国的后代多数改以国名、封邑名以及祖父名、号为姓,姬姓反而不多了。加上唐代的时候为了避李隆基的讳,把姬姓改为周姓。这样一来,虽然姬姓曾是很大的姓,但今天却已经不多见了。姬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周武王的后裔现在在哪,姓什么

全国和世界各地都有,姓姬。 追问: 那姓周的是不是 周武王 的后裔呢 回答: 周朝的国姓是 姬姓 ,不是周姓。

哪些姓氏家族是周文王后裔

姬姓是最直接的后裔,还有其他的姓就多了,

黄帝的后代姓什么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古都学会常务理事、新郑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副编审刘文学研究认为,黄帝是少典之子,姓公孙,因居姬水,而改姓姬。因此,黄帝的真实姓名为“姬轩辕”。后来,姬轩辕通过战炎帝、败蚩尤统一天下,代神农氏为“天子”,而称“黄帝”。为什么称为“黄帝”?刘文学介绍,《纲鉴会纂》、《御批通鉴辑览》等都说:“神农氏衰,少典娶有蟜氏,名曰附宝,祈于野,见大电绕北斗而有妊,二十二月生帝于轩辕之丘,轩辕丘在开封府新郑县,黄帝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这是说黄帝是因为“土德”而称为黄帝。什么是“土德”?“土德”就是农耕。黄帝教民播五谷,艺五种,解决农业上的吃饭问题,而“土”在中原一带,又呈**,因此称为黄帝。另外,当代许多史学家如国学大师钱穆、何光岳、张光远等进行了考证,认为黄帝是因居住于新郑市熊山下的黄水而称黄帝。 《史记》开篇首先介绍黄帝的身份,尽管这个身份介绍只有短短三句话,14个字,却在历代存有很大争议。《史记》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第一句,“黄帝者,少典之子”,关于这句话,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说“少典”是人名, 说黄帝啊,他的父亲叫做“少典”,黄帝是“少典”的儿子。另一种解释是说, “少典”是古氏族名,也就是说,黄帝是少典氏族的后代。 现在大家一般认同第二种说法,认为“少典”是古氏族名。 以封地为姓。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以姬为姓。再例如:陶唐氏之后代封于刘地,其后裔以刘为姓。周代天子是黄帝的后裔,周文王按现代的姓名叫“姬昌”。 凌氏出自姬姓,以官为氏,是周文王“姬昌”的后裔。据《通志·氏族略·以官为氏》所载,文王的第九个儿子康叔被封在卫,建立了卫国。康叔的儿子有的在周朝做官,官职为凌人,是周礼天官之属,为掌冰室之官,是一个负责保存贮藏冰块的官职,他的后人就以他的官职作为姓氏,于是产生了凌氏。凌姓是黄帝姬姓后裔。头一个以凌为姓的人,是出身于周代初年周文王幼子所建的卫国。当时卫国的位置,是在今河北、河南一带,他们的始祖是周武王的弟弟康叔。《姓纂》说:“康叔支子为周凌人,子孙以官为氏”。所谓“凌人”,是当时的一种掌管夏季藏冰的官。凌氏是源自周文王的孙子,由于在周天子的朝廷上担任“凌人”,以官为氏,称凌氏。故凌氏的后人尊“康叔”为凌姓的始祖

周武王的子孙后代是在那个朝代改为姓解得?

解良。据《万姓统谱》、《通志·氏族略》等……族谱牒记载,解氏出于姬姓,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黄帝长于姬水(今陕西省岐山县岐水)生于轩辕之丘(今河南省郑州),因而姓姬。黄帝子二十五人,其一子名玄嚣,为正妃嫘祖所生。玄嚣迁居寿丘(今山东省曲阜),生虫乔极,虫乔极生帝喾。帝喾正妃姜女原,生子弃,被称为后稷,创立了周部落。后稷生不,不生鞠,鞠生公刘,公刘迁居豳(今陕西省栒邑)。公刘生庆节,庆节生皇仆,皇仆生差弗,差弗生毁隃,毁隃生公非,公非生高圉,高圉生亚圉,亚圉生公叔祖类,公叔祖类生古公父,迁周原(今陕西省岐山)。古公父生太伯、仲雍、季历三子。其中,季历生子姬昌,称文王。文王子姬发于公元前1066年消灭商纣王,建立周朝,被称为武王。武王传成王姬诵。成王封胞弟叔虞于唐(今山西省曲沃)称唐侯,子燮夫迁都于晋邑(今山西省太原),改国号为晋。另一子良被封于解邑(今山西省临晋县西南解城)称解良,成为解氏家族的得姓始祖。

周朝后代都在哪里, 都姓什么?

各地

周朝的贵族是黄帝的后代,所以周文王又叫做姬昌。周武王叫做姬发。而周朝结束以后,周朝的王族后代就以国名为姓;唐玄宗时,为避皇帝李隆基名讳(姬与基同音),开始改为周姓。后来一部分人恢复姬姓,因此,周氏和姬姓是同族人。

为什么姬发姬昌等,他们的后代有的不姓姬,这是为什么?要不然八百年周朝,姬姓应该是最多的姓。

因为老婆多,子孙多,多的经常打架,后来用自己的封地名作为姓氏,也有子孙为躲避战乱改姓……

续简伯后代都姓什么

应该姓简

一、姓氏源流

简(Jiǎn 简)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后代,以諡号为姓。春秋时,晋国有大夫狐鞫居,他的祖先是唐叔虞(周武王之子,武王为文王之子)的支裔,因曾经居住在犬戎部落,所以姓狐。狐鞫居的族人狐射姑与太傅阳处父不和,鞫居为他刺杀阳处父,结果被赵盾处死。狐鞫居的封邑在续,死后諡为续简子,世称续简伯,他的子孙后代便以其諡号为姓,称简姓。

2、出自耿姓,为三国时蜀国简雍之后所改。简雍本姓耿,幽州人读“耿”与“简”同音,遂变为简姓。

3、出自检姓所改。汉代时有句章尉检其明,因避讳而改姓简。

得姓始祖:续简伯。关于简姓的来源,可以从三本文献上去考证。据《范阳简氏家谱》记载,简姓的始祖是晋大夫狐鞫居,狐鞫居食邑于续,諡号续简子,世称续简伯,他的子孙以其諡号为氏。另外马仰溪所考证《简姓世学》上也有清楚的记载,简姓为春秋时晋大夫续简伯之后,而晋与周皆源出姬姓,那么,简氏可以说是黄帝的后裔。郡出范阳或涿郡。此外,《姓苑》指出,东汉句章尉检其明因避讳改姓简,其后以简为姓,亦称简氏。望族居范阳郡(今河北省涿县)。故简氏后人奉续简伯为简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简姓在大陆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台湾排名三十二位。简氏出自姬姓。春秋时期,鲁国的简叔,他的后代就有以他的名字为姓的。东汉时,句章尉检其明,因避讳而改为简姓。简氏是春秋时代晋国大夫续简伯的后裔,一向以河北的范阳和涿郡为繁衍中心。如果稍加留意,当可发现自己家族的堂名不是“范阳”,就是“涿郡”。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传自周武王的儿子唐叔虞,跟当时的周天子是同姓之国。简氏的始祖既然出身于晋国的公族,追本究源,他们当然也是周文王的姬姓子孙,黄帝的苗裔了。据《姓纂》指出:“左传晋大夫狐鞠居,食采续邑,因号续简伯,汉有简卿”;《范阳简氏家谱》指出:“晋大夫狐鞠居,食邑于续,諡曰简伯。子孙因以为氏焉。考狐氏之先,出自周武王之子,成王之弟唐叔也”。大夫续简伯之后,晋与周为姬姓,盖后稷之子孙,而黄帝之苗裔也。其后或在范阳,或在涿郡。”不过,简氏也跟大多数著名姓氏一样,并非仅仅只有春秋时代晋国公族的一支。另外,依照《姓范》的考证,在这个家族的众多子孙之中,也有一小部分是过去从检氏改姓而来的。《姓范》是这样说的:“有检氏避讳改为简氏者。”检氏,读音与简氏完全相同,其得姓的途径,据清代学者张澍的说法,是“当以检察得姓”,也就是他们的祖先由于曾经担任过“检察”的官,所以才“以官为氏”姓了检。至于这个姓的改姓为简,则是汉朝时候的事。当时,有一位叫作检明的人,为了避讳而改姓了音同字异的简氏,并且自此世世代代相沿相袭下去,使得简氏家族的声势为之壮大不少。关于2000多年以来简氏的播迁情形,也已经被考证。《简氏祖先考》曰:“在涿郡者,汉时有简卿,其在范阳者,三国时有简雍。晋统一天下后,简氏因离乱南迁,散居南海、靖安、新喻、东管、马平、四川等处。宋时南渡,避乱于福建宁化,后游南剑州,建宁府。乾道二年(1166年)迁上杭。三世祖迁太平里洪源村(先为洪源开基祖)。九世德润,于六至六六年(1280年)入赘南靖张家。是为张窖开基祖;子三、二世贵祯,自南靖移居广东,子孙分播潮阳、番禺等县。”据《简氏姓族考》曰:“三国时,简雍为中郎。时天下大乱,家人从之,有在邵阳,有在远安,有在江西新喻,靖安,蜀之巴县。五季后梁时,契丹寇北方,涿州无日不忧兵,其宗有宦游岭外者,乃留焉不归。若黎涌系一山,则自涿州逾河涉江,而先入粤者,后晋割北方十六州贿契丹,而涿在其中,简姓宗族因而至岭外者渐众,分居粤东诸尝

我是姓周人 我会是周武王的后裔吗(我族人集中地是广东的) 

周姓可能可周武王的子孙,其它姬姓,比如毛姓可能是周文王家族的姓氏,不是周武王的后代,周姓可能是的。

燧人氏后人姓什么

可以说中国炎黄子孙大多都是伏羲后人,这里举几个例子。

一:宿姓

1、出自风姓,是上古伏羲氏的后代。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其中远古伏羲氏的后人被封于宿(今山东省东平县东),并建立宿国。其公族后代遂以国名为姓,称宿姓。

2、后魏时,有叫刘子义的,因对后魏有功,被赐为宿氏。

3、北魏时,有宿六斤氏改姓宿。

二:东方姓

出自上古伏羲氏。伏羲氏裔孙中有个叫羲仲的,出于震位(震位在八卦中主东方),世代执掌东方青阳令。他的后代子孙遂以东方命姓,称东方氏。又一说出自张姓,是汉代文学家东方朔的后代。东方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据说 伏羲姓风

不过“上古八大姓氏”为:姜、姬、姚、嬴、姒、妘、妊、妫,没有“风”姓

《说文》中描述黄帝居住在姬水,因而姓“姬”。

当然了 黄帝姓不姓姬不好说 但黄帝是轩辕氏、伏羲是伏羲氏这应该是没错的

姓为女字旁,上古八大姓,大都也含有女字旁

因此据说“姓”的诞生和母系氏族社会有着很大的关系

而氏的诞生据说和父系有关

早期的人物 如伏羲等 可能根本就没有姓氏

伏羲据说是公元前7600年前的人

我们考古主要是靠发现古籍、史书之类的东西来推测情况

但是商朝时候用的都是古老的甲骨文而已

那么假设伏羲有姓氏,那时候没有文字 甚至于写字的材料都没有,后人是怎么知道姓风呢?

一些古代典籍 对我们而言是古代资料,而相对于伏羲等人物而言却是几千年后的内容

因此这些古籍有的时候提到某某先祖姓啥,其实也没多大意义:

伏羲时期没文字、没记载 古籍的作者咋知道比他更早几千年的氏族的事情?

此外,三皇治世五帝定伦

伏羲时期人类每个氏族成员不是很多,而且人伦未定,结合混乱,故而氏族内恐怕近亲繁多

既然都是近亲,制定出一个划分血脉区别的姓氏做什么?

这也进一步证明 关於姓氏起源于黄帝等时期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所以个人认为 伏羲可能根本没姓氏 他的近亲后裔应该也没姓氏

直到数千年后,后裔才有姓氏

而此时后裔姓的不是某个姓氏而是“百家姓”,这个后裔也不是某小部分人,而是华夏人

PS:上古八大姓的疑问

①姓的起源 以及上古八大姓含女字 都指向母系氏族社会

但是“姜、姬、姚、嬴、姒、妘、妊、妫”据称都是从黄帝~大禹时期出现的

这就奇怪了 为何应该在母系氏族诞生的姓氏 却等到父系氏族黄帝等人物出现后才出现?

②据称 黄帝是因为“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今陕西武功漆水河),故改姓姬,居轩辕之丘(今新郑西北),故号轩辕氏”

奇怪的是 黄帝先是因为居住地改姓 接着换个居住地改氏

早期人类的名字 起名不是那么麻烦,共工的老爸也叫共工,连名字都懒得起直接继承老爸的

那么黄帝为啥接二连三的改姓名呢?

由“三皇治世五帝定伦”

可知五帝时期 人们才初步订制了人伦道德(否则例如伏羲、女娲兄妹结婚也可以)

而姓氏的作用 最基本的是血脉传承的标记

如果人伦未定 结婚没有基本的原则 那么血脉传承也就乱了

所以姓氏的诞生 是五帝时期诞生的 也就是父系氏族时期诞生的可能性比较大

故而“远古八大姓”这八个具有女字旁的姓氏 是否真的是最早的八个姓就有疑问了

希望能够帮到楼主

我是叔虞的后代

众所周知,唐姓在商末周初已在山西境内的唐国形成(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033年),因唐人不服统治,周公旦带兵灭唐(公元前1035年),周成...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